隐语是一种语言变体

合集下载

全国自考《语言学概论 》试题和答案

全国自考《语言学概论 》试题和答案

2014年4月语言学概论1.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人是着名语言学家(P12)A.葆朴B.乔姆斯基C.洪堡特D.索绪尔2.舌面的元音中,“前低不圆唇元音”是(P49)A.[a]B.[u]C.[i]D.[o]3.现在仍在使用的自源文字是(P 262)A.苏美尔文字B.玛雅文字C.汉字D.古埃及文字4.“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这句话出自(P28)A.《论语?述而》B.《庄子?养生主》C.《韩非子?五蠹》D.《荀子?正名》5.人的大脑语言功能的临界期现在一般认为大约是(P337)岁岁岁岁6.“外甥打灯笼——照舅”属于(P106)A.谚语B.成语C.歇后语D.惯用语7.汉民族标准语是(P294)A.国语B.普通话C.书面语D.北京话8.克里奥耳语又叫(P307)A.洋泾浜语B.皮钦语C.混合语D.多式综合语9.研究人类社会的语言这种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的语言学属于(P26)A.普通语言学B.本体语言学C.社会语言学D.文化语言学10.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是(P45)A.音节B.音素C.音位D.音标11.下面的词中属于派生词的是(P118)A.孙子B.莲子C.剪子D.儿子12.隐语是一种(P290)A.手势语B.社会方言C.地域方言D.土语13.下面各组音中全部为擦音的是(P53)A.[f θ x]B.C.[h j k]D.14.下面各词中属于仿译词的是(P297)A.吉普B.热狗C.高尔夫D.尼龙15.汉语音节zhang有(P45)A.一个音素B.两个音素C.三个音素D.四个音素16.造成“小吃店关门了”有歧义的原因是(P238)A.词的同形异义B.一词多义C.词的同音异义D.结构歧义17.“我吃饱了饭”可以说“我吃了饭,我饱了”,但“我吃光了饭”却不能说成“我吃了饭,我光了”,原因是“饱”和“光”的(P231)A.语义指向不同 B.语义角色不同C.句子成分不同 D.句子结构不同18.造成元音音质差别的因素主要是(P48)A.声带是否振动B.气流受阻情况C.气流的强弱D.共鸣腔的不同形状19.汉语“花钱”的“花”和“鲜花”的“花”是(P96)A.同音词B.近义词C.同根词D.多义词20.方言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P282)A.语法方面B.语义方面C.语汇方面D.语音方面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21.下面各项属于汉藏语系的语言有(P286)A.满语B.日语C.韩语D.彝语E.羌语22.下面各项中属于英语/p/音位的变体有(P61)A.[p]B.[p′]C.[b]D.[b′]E.[β]23.促使语言发生变化的原因有(P274)A.社会的接触B.社会的进步C.语言内部要素的相互影响D.社会的统一E.社会的分化24.下面属于复合词的有(P116)A. workerB. worksC. workmanD. workedE. workshop25.下面各词内部结构相同的有(P116)A.教室B.椅子C.课桌D.黑板E.钢笔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26.语言迁移(P373):作为来源语的母语对作为目标语的外语会产生影响,这就叫做语言迁移。

黑话的自主--依存模式解读

黑话的自主--依存模式解读

收 稿 日期 :2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 0 00 -1
作 者简介 :邹春玲 (9 2一 ) 17 ,女 ,山东黄 县人 ,教 授 ,硕 士生导 师 ,博 士研 究生 ,从 事认 知语言 学 、语用学 、应用
语 言学 、语 言哲学研究 ;李轶男 ( 94一 ) 18 ,女 ,哈尔滨人 ,硕士研究生 ,从事认知语用 学研究。
2 1 第 8期 0 0年
边疆 经 济 与 文化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U RE
N 8 20l . 0
( 总第 8 O期 )
Ge ea. o 8 n r1 N . 0
【 文化论 坛 】
黑话 的 塞一 德脊镄 解
邹春玲 ’ ,李轶 男
(. I 东北 师范大学 外 国语学 院 , 长春 10 2 ;. 3 0 4 2 哈尔滨 理工大学 外 国语学 院 , 哈尔 滨 10 8 ) 500

要 :黑话是我们全 民语 言的一个分 支 ,一种 特殊 的语 言变体 ,它不只 是一种 语 言现 象, 同时也 是一
种社会 文化现 象。黑话 由于 “ 遁辞 隐义、橘譬指事 ” 的特 点 而历来为盗 匪所利 用 ,很 多学者 已经对此做 过 多
由徐盛桓对 “自主一依 存 分析框 架 ” 理 论 的介 绍 可 知 ,该框 架运 作 时所 采用 的 主要 手 段 是拈 连 。那 么就本文 而言 ,在 黑话 的认 知过 程 中 ,通过拈 连 的手段 ,利 用 常规关 系 中 的相邻/ 似关 系 ,使 A主 导着 相 D并对 D发生意向迁移 ,从而帮助读者领会该黑话 内涵 。“ 自主一依存分析框架”也是 “ 基于心理模型语 用 推理 ” 的理论模 型 的一个 组成 部分 。“ 基于 心理 模型语 用 推理 ” 的理论模 型 中指 出话 语表 达是 表 达意 向 的,某些话语从根本来说就是能较为充分体现意向性的意 图和说法作为表达式的自主成分 ,通过相邻/ 相 似的关系 ,推衍为其他的语言表达 ;这样的语言表达就是依附于原来能较为充分体现意 向性的意图和说法 的依 存成分 。以这 样的认 识为 基 础 的 “ 自主一 依 存 分析 框 架 ” 指 : 自主成 分 以交 际 的意 向性 为 导 向 ,以 相邻/ 相似关系韵认定为主要手段 ,推衍出依存成分 ;自主成分主导着依存成分 ,并对依存成分发生 “ 拈 连”的作用 ; 依存成分的存在和运作是以自主成分的意向性为其导向的。

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分析隐语

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分析隐语

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分析隐语引言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人们传递信息的工具,也是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中的隐语现象,便是语言和社会之间密切关系的生动反映之一。

隐语是一定的社会集团或群体特有的一种专门用语,是为隐瞒和识别该集团、回避交际场合中的第三者(圈外人),实现特殊社会交际功能而创造的。

它是语言依据不同的社会功能而采用的一种功能变体,生动地反映了语言和社会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

一、隐语的特征隐语指一定的社会集团或群体社会在一定语境中为隐瞒和识别该社会集团回避交际场合中的第三者而创造使用的秘密词、短语或句子,是标准语和方言的一种特殊交际功能的变体。

回避人知道,识别集团是隐语基本的交际功能。

从隐语的定义和本质交际功能出发,我们可以归纳出隐语具有以下五大特征:1)隐秘性。

是隐语最重要和本质的特征。

隐语的这种隐秘性体现为一种人为的秘密性。

隐语的目的实现借助于特殊的语言构造方式,因而隐语之隐秘性通过其迥异于通用语之语形表现出来。

2)封闭性。

隐语是一种对语言的特殊使用现象。

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为实现隐瞒群体内部交际内容的目的,群体成员有意违背交际的会话合作原则,使用为“外国人”所不理解的隐语,对集团或群体以外成员予以封闭、排斥,从而使群体外交际无法进行或导致交际的暂时中断。

3)场合性。

隐语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运用。

既在一定的时间、地点。

有某种特点的人互相交际的具体状况。

4)集团性。

隐语使用者往往体现出一种“集团”分类特征。

这些集团或封闭、稳定性强,如商贩、技艺诸行或秘密机构(军事、安全、司法等部门);或临时性、变动性大,如娼、赌、窃、匪乞等社会寄生群体。

5)偏离性。

对“正常语言”(共同语、方言)的一种偏离使用。

一部分隐语迥异与正常语言的外观,而另一部分隐语通过使用者的约定予以了转移,是对普通语义的一种偏离。

隐语的偏离性主要体现在其特殊的语言形式上,这种特殊语言是为实现保密交际功能的目的而创造的。

二、隐语与社会文化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现象,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文化。

语言学所有名词解释

语言学所有名词解释

术语解释1.语言学:语言学就是专门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

语言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及其运用等问题,揭示语言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使人们理解并掌握语言的理性知识。

2.语文学:语文学是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文字学科的总称。

它以文献评审为主,目的在于解释、注疏和考订。

3.语言: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为全社会服务,它同人的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4.言语:言语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说话行为和说出来的话。

这里的“说话行为”是指说话的5.索绪尔:教程》。

索绪尔被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之作。

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和19世纪以前的语文学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把语言看成是由各个符号之间的关系组成的有价值的结构系统。

6.布龙菲尔德:是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核心人物。

他们注重语言行为的描写,而不注重语言能力的解释;着眼于语言间的差异,而不重视语言的普遍性。

其著作有《语言论》7.乔姆斯基: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的出版,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

这一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它完全不同于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之上的美国结构主义,因此,它的出现是对当时居于主流地位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大挑战,被人称作“乔姆斯基革命”。

8.菲尔墨:是格语法的代表,其代表作是1968年发表的《格辩》。

他认为标准理论无法说明类似下列两个句子中名词短语与动词短语之间的关系究竟有何区别:Thechildopensthedoor./Thekeyopensthedoor.这种名词短语与动词短语之间的功能关系只有用更深一层的语义区别才能解释清楚。

9.普通语言学:也叫“一般语言学”,它的研究对象从理论上讲应该是全世界所有的语言。

普通语言学探究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以及各种语言在结构上的共同点和一般原理。

现代隐语的社会语言学的考察

现代隐语的社会语言学的考察
比如

,
说 全 民 语 言 或 地 域方 言 那 么 自然 而 然 变体
,
从事 的 行 业 对 事 物 的认 识 的 深 度 和 广 度 使 用 的词 也 不 一 样

需 要 学 习 者 在较 短 的 时 间 里 学 会 这 种 语 言
那 么 学 习 者 就 必 须 留心 记 忆 这 些 变
,
很多地
,
学会 比较快
用 隐语 思 维 的 转 换
,

也有


挑皮的
,
人 贩子
好 象 很 快 就 融进 了 学 习者 的 母 语 系 隐语 也 是 暂停 使
,
由此 可 见 然

在 隐语 群体 内 部

隐语 具


,
当 交 流 活 动停 止 时
有 一 定的 潜在 的 声望 人 就不 说 了
,
在群 体 外 部 则 不
双干 ②比 拟 式
生瓜 老鼠 快嘴
专 干一 种 案 子 各种案 子 都 干
扒 窃新手 小偷
电话
个 字或 同 音 字 大江 大
和风细 二 龙戏 一锅烂
比如

雨 珠
,


,
谐纪
谐赵 谐冯 谐崔
,
疙瘩 灯笼 补丁
,
谐朱 谐周


,


,

,
喇叭
这个
加缀 法就 是 在 原词 后 加 一 个 字 字无意 义
③夸 张 式
。 。
情 况 一 种 是 与行 当 活 动 有 关的 隐语语 词
虽 然 同属 商 行 群体

语言学概论所有名词解释

语言学概论所有名词解释

术语解释1.语言学:语言学就是专门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

语言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及其运用等问题,揭示语言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使人们理解并掌握语言的理性知识。

2.语文学:语文学是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文字学科的总称。

它以文献评审为主,目的在于解释、注疏和考订。

3.语言: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为全社会服务,它同人的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4.言语:言语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说话行为和说出来的话。

这里的“说话行为”是指说话的5.索绪尔:教程》。

索绪尔被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之作。

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和19世纪以前的语文学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把语言看成是由各个符号之间的关系组成的有价值的结构系统。

6.布龙菲尔德:是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核心人物。

他们注重语言行为的描写,而不注重语言能力的解释;着眼于语言间的差异,而不重视语言的普遍性。

其著作有《语言论》7.乔姆斯基: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的出版,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

这一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它完全不同于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之上的美国结构主义,因此,它的出现是对当时居于主流地位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大挑战,被人称作“乔姆斯基革命”。

8.菲尔墨:是格语法的代表,其代表作是1968年发表的《格辩》。

他认为标准理论无法说明类似下列两个句子中名词短语与动词短语之间的关系究竟有何区别:Thechildopensthedoor./Thekeyopensthedoor.这种名词短语与动词短语之间的功能关系只有用更深一层的语义区别才能解释清楚。

9.普通语言学:也叫“一般语言学”,它的研究对象从理论上讲应该是全世界所有的语言。

普通语言学探究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以及各种语言在结构上的共同点和一般原理。

隐语浅析

隐语浅析

目录绪论 (2)一.隐语的源流 (5)二.隐语的类型 (5)(一)黑话。

(5)(二)行业隐语。

(6)(三)松散社会群体隐语。

(6)三.隐语有特点 (6)(一)隐秘性。

(6)1.隐喻 (6)2.谐音 (7)3 .析字 (7)(二)封闭性。

(7)(三)场合性。

(8)(四)集团性。

(8)(五)偏离性。

(8)四.隐语形成的原因 (10)(一)由禁忌避讳而形成的隐语 (10)(1)对死亡的避讳。

(10)(2)对凶祸的避讳。

(11)(3)对污秽的避讳。

(11)(二)由回避人知面形成的隐语 (11)(三)语言游戏而形成的隐语 (11)五.隐语的功能 (11)(一)用于内部交际。

(11)(二)用于沟通与协调。

(12)六.隐语的通用化 (12)I(一)先进入地域方言,再融入民族黄同语。

(13)(二)先进入文学艺术作品,再转化为共同语。

(13)七.隐语演变的原因 (14)(一)社会因素 (14)(二)主体需求 (15)(三)内部机制 (15)八.结语 (15)参考文献 (16)II隐语浅析摘要早在先秦典籍《国语》中就有关于隐语的记载,只是那个时候不叫隐语,而叫瘦辞,在汉代的书中也早有记载,隐语的源流之长,但是还是未被人深刻了解。

它作为一各特殊的语码,长期以来未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很少被人所知,它充满了神秘,有的还让人想到邪恶.本文通过对隐语的源流、类型、特点、功能、通用化及演变原因进行探究,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隐语。

【关键词】隐语源流类型特点功能Metaphor analysisAbstractEarly in the first Qin Dian book" Mandarin" in there on the argot records, Just at that time it is not called metaphor, called shou ci, metaphor is produced long time ago,but few peole know it vrery well. as a special code, it did not get the attention of people,it i s full of mystery, Some people think of the evil,.Based on the origin, types, characteristics of metaphor, function, generalization and evolvement reasons to explore,Let ing us greater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metaphor.【Key words】Metaphor origin type characteristic functionIII绪论早在先秦典籍《国语》中就有关于隐语的记载,只是那个时候不叫隐语,而叫瘦辞,但是在汉代已经明确的说明了瘦辞的隐秘性——汉代韦昭注:“瘦,隐也。

民间隐语浅析

民间隐语浅析

民间隐语浅析作者:刘爽来源:《神州·上旬刊》2013年第03期摘要:隐语,又叫“秘密语”、“行话”等,是某些社会集团或群体为了维护内部利益、协调内部人际关系,而创制使用的一种用于内部交际的特定的民俗语言,是语言的社会变体。

先从定义、特征、分类几方面对隐语进行了一般说明,然后探讨了隐语语言符号系统的形成、隐语的语用特征以及发展前途,最后就隐语的发展和规范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隐语言语符号系统语用前途一隐语概说隐语,又称“隐语行话”、“秘密语”、“春点”、“锦语”、“杂话”或“黑话”等,是某些社会集团或群体为了维护内部利益、协调内部人际关系,而创制使用的一种用于内部交际的特定的民俗语言。

(一)隐语的特征1.隐秘性。

隐秘性是隐语最重要和本质的特征,通过完全不同于通用语的语形表现出来。

2.封闭性。

为实现隐瞒群体内部交际内容的目的,群体成员有意违背交际的会话合作原则,使用外部人所不理解的隐语,对集团或群体以外成员予以封闭、排斥。

3.场合性。

隐语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运用。

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有某种特点的人互相交际的具体情况。

4.集团性。

隐语使用者往往体现出一种“集团”分类特征。

这些集团或封闭、稳定性强,如商贩、技艺等行业或像军事、司法等部门的秘密机构;或临时性、变动性大,如娼、赌、窃、匪等社会寄生群体。

5偏离性。

隐语的偏离性主要体现在其特殊的语言形式上,这种特殊语言是为实现保密交际功能的目的而创造的。

(二)隐语的分类隐语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类,按领域分,有江湖隐语、行业隐语、政治隐语、军事隐语等。

不仅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之间有各不相同的秘密语,不同地域也有不同的秘密语;另外,还可根据语言表现形式、使用集团、时代、指称范围、侧重面、语源等不同标准,对隐语进行分类。

二隐语言语符号系统的生成隐语是若干约定俗成或特别指定而得到使用群体内部认同的符号,并构成言语符号系统。

隐语言语符号系统主要由借用、编制等几种途径形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社会方言之隐语行话摘要:各种语言几乎都存在使用民间秘密语的历史或现实。

不同时代、不同群体的民间秘密语,不免印有时代与群体的文化痕迹,乃至政治、经济的烙印。

人们一向对隐语行话有所误读与偏见,但事实上,流行隐语行话的群体,大多不属于涉嫌犯罪的群体,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现象的隐语行话,其使用与传承是现实社会语言生活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更应该保护这些文化遗产。

关键词:隐语行话;语言生活;语言问题隐语是一种语言变体,是某一社会群体为对外人保密而创制的专用语词。

因此,长期以来隐语一直处于一种被封闭的状态;又由于当代的隐语基本上在违法犯罪人员中流行,甚至有人把隐语叫作“违法犯罪隐语”、“刑事犯罪隐语”,这就限制了对隐语的研究。

本文拟就隐语的渊源、类型、特点、功能等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隐语的渊源隐语,是隐其事而假以他辞进行表达的语词。

《汉语大辞典》“隐语”:“指不直说本意而借别的词语来暗示的话。

”它们的特点是回互其辞、隐伏诡诱,使他人难以理解,以达到对外保密的目的。

例如:赶碟子(刮脸)、鞭托(动武打架)、不钻朵(说书的不识字)、挂丽(衣裳)、看花(窥探事主衣兜)等。

这里所列的隐语,有的是旧时行当、帮会的用语,有的是当代违法犯罪人员的用语。

这些隐语的含义,外人是难以了解的,所以,隐语实际上就是某个言语集团即交际群体的一种交际工具,即文流信息的载体。

从广义上说,隐语还包括各种形式的谜语;从狭义上说,谜语已从隐语中分离出来,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隐语,除了谜语式的隐语,是不含其他谜语的。

认清这一点,有利于集中认识隐语这个特殊而神秘的语言现象。

隐语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衍化出许多不同的称谓,如黑话、切口、行话、暗语、术语、春点(唇点)、市语、锦语、方语、俏语、杂话、秘密语、查语等。

这些称谓,或反映了使用者的职事行当区别,或反映了流行的地域、范围,或反映了隐语内容的特点。

[1]黑话,是对隐语的一种俗称,《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旧社会的帮会、无业游民、盗匪等所使用的秘密语。

”人们之所以称隐语为黑话,是出于对隐语及其使用者表示厌恶,也反映了人们对黑话使用者的恐惧、抵制心理。

不过,在隐语、行话长期使用、流传的过程中,江湖中人并不在意“黑话”这种称谓。

切口,与反切语有关。

反切语又称切口语。

反切语的特点是反切上字与所切之字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之字韵母相同。

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合拼为一字。

旧时北京语中的一说作也基,吴语中把一说作郁结,就是用反切法构造隐语语词的。

其他如行话、春点、市语、锦语等名称,都同江湖上的行当(行话、暗语、术语、春点)、流行范围(市语、方语)、修辞效果(锦语、俏语)、内容〔查语一内容狠僻)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比如市井中流行的称为市语,方语表明了流行的地域,锦语、俏语则表示隐语的绚丽不俗。

二、隐语的分类大致上可以把隐语分为如下几种类型:(一)以保密为目的的行当隐语这种隐语,主要是各个行当在进行内部交际时使用的。

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或三十六行、七十二行、三百六十行的说法,是对社会上各种行当职事的总称,流行于这些行当中的隐语,亦称行话。

其最大特点是以回避人知为目的。

我们从清翟硕《通俗编》卷三十八中所列举的部分行当的数词隐语中,便能看出各有一套、互不相通的特点:米行:则一子,二力,三削,四类,五香,六竹,七才,八发,九丁,十足。

丝行:则一岳,二卓,三南,四长,五人,六龙,七育,八豁,九底。

绸续行:则一叉,二计,三沙,四子,五固,六羽,七落,八末,九各,十汤。

铜行:一豆,二贝,三某,四长,五人,六土,七木,八令,九王,十合。

药行:一羌,二独,三前,四柴,五梗,六参,七等,八壳,九草,十曹。

[2]这些独家使用的秘密语词,从某种程度上说,保障了其行当的存在、竞争与发展,以使其立于不败之地。

又如一些行当所使用的隐语行话黑话:理发行用语:扫青(理发)、光盘子(修面)、起锋(剃刀布)、窗头丝(假发)、通勒(大木梳)、过相(镜子)等。

梨园用语:开花子(伞)、打黄梁子(做梦)、头衬(戏票)、攒锅(蒯窃别人之戏)、挂刀(八班拜师)、池子(客坐)等。

盗贼用语:翻高头(越墙贼)、介扉子(关着)、里帘(上衣里兜)、把咸(派人守望)、搬死倒(扒熟睡人的钱物)、奔货(扒窃)、钻底子(潜入船舱行窃)、毛挑(鸡)等。

赌博用语:摇堂(赌场)、郎中(善识牌者)、上风(押宝局主)、过搭(偷换吃牌)、叶子(麻将牌)、跳生(赌客)、挂牌头(招揽赌客)等。

[3]上述用于行当内部的隐语,都围绕本行当活动的内容、特点而创设,其宗旨都是隐遁本辞,借他辞进行表达,以达到内部交流的目的。

(二)习俗避讳隐语所谓习俗避讳,是指人们生活中的言语禁忌习惯。

这种习惯,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约定俗成的群体或大众的行为。

习俗避讳问题并非小事,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1.对死亡的避讳。

生与死是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但是,人们却十分忌讳乃至惧怕死亡,遇到同死亡有关的情境时,犹加以避讳。

在我国传统的避讳习俗中,避讳死亡的隐语很多,有难有俗,有褒有贬,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黔首平民,都在使用。

比如千秋、百年、百岁、仙逝、仙升、羽化、不测、不威、自裁、毕命、崩、鉴、卒、不禄、返圣、成仁、牺牲、就义、归天、归西、命归黄泉、上天堂、下地狱、见阎王、虫出、填沟壑、去世、离世、逝世、走了、老了、去了、不在了、离开我们了、回家、伸腿、三长两短等等。

惧怕、厌恶死亡,却又要不得已而为之地涉及死亡,于是,就把本辞隐去,用别的语词进行表达,这起码在心理上能求得些许的平衡。

2.对凶祸的避讳。

趋吉避凶,以求岁岁平安、吉样如意,是人之常情。

旧时戏班中人称伞为“开花子”,因为“伞”、“散”音同,“散”有散班、散伙之嫌;帮会中称路为“条子”,因为“路”同基露、败露中的“露”同音,鸭同关押的“押”同音,则鸭子为“扁嘴子”。

生意人把下班关门称作打徉而不说关门,也是为回避因关闭、倒闭而关门的凶祸,人若生病,犹有死亡之虞,则称生病为“延年”,反映出对疾病、死亡的抵制、抗争。

3.对污秽的避讳。

污秽,指不洁的事物,受我国传统的封建意识影响,最为不洁的恐怕就是与性有关的了。

在漫长的性神秘、封建性道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形成了一种难以改变的心理定势,即凡关系性的,都被视为不洁,都是必须避讳的。

在这种背景下,也就创制出有关的避讳隐语。

如称男性生殖器为:乾、大腿等;称女性生殖器为坤、牡丹等。

不洁的事物中,还有大、小便,其避讳隐语如出恭、洒酥、撤条等。

[4]习俗避讳隐语,主要来源于民间的习俗避讳习惯。

行当、帮会中也使用习俗避讳隐语,甚至内容比较粗俗,但是,总的说来,习俗避讳隐语是大众的。

行当,尤其是帮会使用的隐语一般可称为黑话,民众中使用的习俗避讳隐语却不可以称为黑话,因为其创制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对外人保密,更不是为了进行“黑道”活动。

(三)谜语、歌谣式隐语从狭义上说,我们现在所说的隐语,是不含谜语的,但是,谜语中有一些虽然不是为了对外人保密,从其隐约其辞的性质看,却具有隐语的某些特征,并同上面所说的两类隐语相辅相成地组合了隐语这个家族。

实际上,谜语、歌谣式的隐语,同藏头诗、藏词、回文诗等应属于同样的情况。

这些运用语言游戏手法构成的隐语,主要不是为了保密、不让人知晓,而是在隐遁、回互变化中,让人们体味个中含义。

当然,像上面所举的“出世迟诗”,就只限于内部人进行交流了。

(四)隐字、手势语、茶阵隐字、手势语、茶陈,均为非言语形式的隐语。

这种形式的隐语采用的是非言语手段,在交际中传达的是特定语义的信息,使用非言语或隐语进行交际。

三、隐语的特点(一)内容庞杂,种类杂多清人卓亭子删定的《新刻江湖隐语》,共辑录了江湖上流行的隐语三十四类,包括:天文、地理、时令、官职、亲戚、人物、店铺、工匠、经纪、医药、星卜、娼优、乞丐、盗贼、释道、身体、宫室、器用、文具、武备、乐器、舟器、章服、饮撰、珍宝、数记、草木、五谷、百果、鸟兽、虫鱼、疾病、死生、人事等等,涉及诸多行当职事。

[5]由此可见,隐语的内容庞杂,种类繁多。

(二)形式简单,时间性强隐语的构造方式在品类繁多。

包括反切秘密语(利用汉语语音特点,特别是声、韵可以分开的特色构成;词语秘密语;语句式秘密语;谣诀式秘密语;体态、物态秘密语。

虽然隐语的构造方式很多,但总体上来说它们的形式都是很简单的。

而且时间性强,前人创造出来的隐语,从开始一直流传到现在,并在时间的前行中得以加工和改造。

(三)传播迅速,流传面广以前的隐语,受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流传范围不是很大,现在由于交通方便,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又提供了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所以隐语传播的速度快,流传的范围广。

四、隐语的功能隐语的功能,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来认识:一是社会集团用以进行内部文际、传达信息时,可避免外人知晓。

二是可借以验证对方是否同道中人;三是江湖上的通用隐语可用来进行行当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上述隐语的三个方面的功能,促使江湖中人必须谙习隐语行话,并视其为存身立命之本。

“要会江湖口,走遍天下有朋友”,否则,就会四处碰壁甚至有杀身之祸。

因此,在江湖上的许多规矩中,不能把本行当的隐语行话传与外人,是一条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死规定,如有违犯,就要以家法处置、严惩不贷。

“春点学不全,花打是枉然。

能送一锭金,不吐半句春;能送十千钱,不把艺来传”,足见隐语对江湖中人的重要性。

五、总结语言最重要的功能是交际,隐语也是如此,即使再特殊,它也是在交际过程中使用的。

我们不能否认,隐语在一般社会集团中的运用,仍遵循维护集团利益、对外界隐密这一基本原则,但也不能不注意到人们在隐语交际中的其他需要,而且隐语也为使用它们的人带来方便。

所以我认为隐语行话是一种大家应该保护的语言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1]郝志伦.汉语隐语论纲[M].四川:巴蜀书社,2001.[2]曾毅平.当代隐语行话汇释[J].江汉大学学报,2007(4).[3]曲彦斌.现实社会生活视野下的隐语行话[J].江西社会科学报,2009 (11)[4]曹聪孙.汉语隐语说略[J].中国语文,1992,(1).[5]曲彦斌.中国隐语[N].辽宁古籍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