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和他的绘画语言
毕加索与立体派

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 中文名 ;巴勃罗· 鲁伊斯· 毕加索 国籍:西班牙 定居:法国巴黎 信仰 :共产主义 创作时期 “蓝色时期” (人生的低潮 ) “粉色时期" ( 遇见爱情 ) (1970前) “黑人时期” (1970前后) “分析立体主义时期” “新古典主义时期”(一战后) 《亚威农少女》 《弹曼陀铃的少女》《少女肖像》 《有藤椅的静物》《卡思维勒像》 《格尔尼卡》 职业:画家、剧作家、诗人、雕塑家 主要成就 :立体主义运动 代表作品:《斗牛士》《格尔尼卡》 《和平鸽》《梦》《亚威农少女》 代表作品
A.①②
战争结束后,他以法国抵抗运动战士的荣誉参加了战后第一次美展,并于1944年加入法国共 产党。以后,他又参加保卫和平运动,为世界和平大会创作了宣传画《和平鸽》。毕加索为反 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毕生的努力。
毕加索最后自画像(去世9个月前完成)
作品展
“蓝色时期” (人生的低潮 )
“粉色时期" ( 遇见爱情 )
保罗?塞尚是印象派到立体主义派之间的重要画家他对物体体积感的追求和表现为立体派开启了思路亚威农少女左图由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创作于1907年第一张被认为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
毕加索与立体派
立体派是进入20世纪以后在法国兴起的一个现代艺术流派。立体派绘 画一反传统绘画特点,讲会话对象分为若干个几何切面,然后加以主观的并 置、重叠以表示物体的几何空间,由于画面破坏了人的正常视觉,所以会有 支离破碎的感觉。
布拉克《桌上的白兰地酒瓶和吉他》
巴勃罗·毕加索有着怎样的创作灵感?他的绘画风格又是怎样的

巴勃罗·毕加索有着怎样的创作灵感?他的绘画风格又是怎样的本文导读:他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
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
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亚威农的少女》、《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
毕加索完成的作品统计约多达六万到八万件,在绘画、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
在毕加索1973年过世之后,世界各大美术馆不断推出有关他的各类不同性质的回顾展,有关毕加索的话题不断,而且常常带有新的论点,仿佛他还活在人间。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
30岁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
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
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
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
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
从具象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艺术作品是伟大的人物创造的。
立体主义1908年,在巴黎秋季沙龙的展览上,当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看到毕加索和布拉克的那些风格新奇独特的作品时,不由得惊叹道:“这不过是一些立方体呀!”同年,评论家沃塞尔在《吉尔·布拉斯》杂志上,借马蒂斯的这一说法,对布拉克展于卡思维勒画廊的作品评论说:“布拉克将一切都缩减在立方体之中”。
他首先采用了“立体主义”这个字眼。
后来,作为对毕加索和布拉克所创的画风及画派的指称,“立体主义”(Cubism)的名字便约定俗成了。
探析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语言特点

探析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语言特点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艺术运动,它主张通过超越现实的方式来表达艺术家内心深处的想象和情感。
在绘画领域,超现实主义的作品通常具有离奇、梦幻、荒诞性和超现实的特点,通过对形式语言的运用和创新,使得超现实主义绘画在艺术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析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语言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观者产生的影响。
一、形式语言特点1.离奇的图像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中通常出现一些离奇的图像,这些图像可能是脱离现实逻辑的,或者是来自艺术家的潜意识。
达利在其著名的作品《记忆的持久性》中,画面中出现融化的钟表和头部,这种离奇的图像给人一种超出现实的感觉,同时也引发了观者对画面的深入思考。
2.梦幻的色彩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色彩通常是梦幻、奇特的,艺术家通过对色彩的大胆运用和想象,营造出一种超现实的氛围。
马格利特在其作品中经常使用鲜艳的色彩和强烈的光影对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这些色彩让观者对作品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冲击。
3.错位和变形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中常常出现错位和变形的表现手法,画面中的物体可能会呈现出不符合常理的形态和位置。
这种错位和变形给人一种混乱和荒诞的感觉,同时也让观者反思现实世界的局限性和束缚。
4.肖像的破坏与重构在超现实主义绘画中,艺术家常常对传统的肖像画进行破坏和重构,通过对形象的扭曲和重组,达到超越现实的目的。
毕加索的作品《盲人就餐》中,他把人物的形态分解和重组,使得人物的形象变得扭曲和离奇,这种形式语言的破坏和重构,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思想上的震撼。
二、对观者的影响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语言特点不仅在于艺术家的创作手法,更重要的是它对观者产生的影响。
超现实主义作品通常能够引起观者的强烈兴趣和共鸣,让他们在观看作品时产生一种超现实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
超现实主义作品常常让观者感到惊讶和好奇,对那些离奇的图像和梦幻的色彩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引发他们对作品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西方艺术史:立体主义的艺术-毕加索【121】

西⽅艺术史:⽴体主义的艺术-毕加索【121】⽴体主义的艺术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 (Pabol Picasso,1881-1973)西班⽛画家、雕塑家。
从⼗九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直持续到⼆⼗世纪七⼗年代最具有影响⼒的现代派画家。
⼆⼗世纪艺术中最引⼈注⽬的现象,⼆⼗世纪的⼤部分艺术史都可以按照他的成就来写。
⼀⽣画法和风格迭变。
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后注⽬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
1915-1920年,画风⼀度转⼊写实。
1930年⼜明显的倾向于超现实主义。
晚期制作了⼤量的雕塑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
他的作品对现代西⽅艺术流派有很⼤的影响。
《亚威农少⼥/亚维农少⼥》由毕加索创作于1907年,是第⼀张被认为有⽴体主义倾向的作品。
毕加索以他青年时代在巴塞罗那的“亚威农⼤街”所见的妓⼥形象为依据。
这条街以妓院林⽴⽽闻名。
画上的⼥⼈形象,就是这条街上的妓⼥们。
过去的画家都是从⼀个⾓度去看待⼈或事物,所画的只是⽴体的⼀⾯。
⽴体主义则是以全新的⽅式展现事物,他们从⼏个⾓度去观察,从正⾯不可能看到的⼏个⾓度去观察,把正⾯不可能看到的⼏个侧⾯都⽤并列或重叠的⽅式表现出来。
在《亚威农少⼥》中,五个裸⼥的⾊调以蓝⾊背景来映衬,背景也作了任意分割,没有远近的感觉,⼈物是由⼏何形体组合⽽成的。
画家把这五个⼈物不同侧⾯的部位,都凝聚在单⼀的⼀个平⾯中,把不同⾓度的⼈物进⾏了结构上的组合。
看上去,就好像他把五个⼈的⾝体先分解成了单纯的⼏何形体和灵活多变、层次分明的⾊块,然后在画布上重新进⾏了组合,形成了⼈体、空间、背景⼀切要表达的东西。
就像把零碎的砖块构筑成⼀个建筑物⼀样。
⼥⼈正⾯的胸脯变成了侧⾯的扭曲,正⾯的脸上会出现侧⾯的⿐⼦,甚⾄⼀张脸上的五官全都错了位置,呈现出拉长或延展的状态。
画⾯上呈现单⼀的平⾯性,没有⼀点⽴体透视的感觉。
所有的背景和⼈物形象都通过⾊彩完成,⾊彩运⽤的夸张⽽怪诞,对⽐突出⽽⼜有节制,给⼈极强的视⾓冲击⼒。
毕加索

第一次的圣餐
姑妈佩帕的肖像画
1893年间,毕加索早期作品里的稚气逐渐消逝。1894年,毕加索 可以说是正式开始了他的画家生涯。1895年 进入巴塞罗那的隆哈美术 学院。 1897年 进入马德里的皇家圣费南多美术学院就读,油画作品《科 学与慈善》获马德里全国美展荣誉奖,后来又在马拉加得到金牌奖。
同年,毕加索的现实主义画风受到了象征主义影响,在一系列的风 景画作品中,配上毫不自然的紫、绿色调,便是毕加索的现实主义时期 (1899年-1900年)的特色。此时期毕加索的作品受到罗塞蒂、史丹林、 图卢兹-罗特列克与爱德华· 蒙克等人的影响,融合了他钦佩的画家埃 尔· 格雷考的特色,而产生了毕加索独特的现代画风。
在卡萨吉马斯死后,1901年秋季,毕加索画了几幅他的画像,并于1903年完成了生 平最忧郁的作品《生命》(La Vie),现收藏于克里夫兰美术馆。 忧郁的情绪并蔓延到了知名的蚀刻作品《俭朴的一餐》(The Frugal Repast,1904 年)上。该作品描绘著一对看不见的男人与看得见的女人,两人皆身形消瘦,坐在 一张老旧桌子前。 毕加索的蓝色时期常使用“失明”这个题材,像是《盲人的晚餐》(The Blindman's Meal,1903年,收藏于大都会博物馆)、《赛乐丝汀娜》(Celestina, 1903年)等都是蓝色时期的代表。
版画《大自然的故事》
1946-1973 田园时期 这一时期的艺术特点表现为,仍然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 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抽象画为主,手法运用更加灵活娴熟, 画面粗狂干劲,和谐统一。 田原时期风格特点:平静、安逸、成熟
海滩上奔跑的妇人
熟睡的农民
两个坐着的裸女
两个裸女
三个乐师
卡恩维勒肖像
立体主义时期风格特点:在平面上,表现一个事物的全方位空间。
毕加索 与 立体主义画派

1944年 加入法国共产党;
1945年 开始尝试石版画创作;
Page 10
田园时期(1946—1973年)
1947年 儿子克洛德降生。在陶艺家哈米耶工作室制陶,至1948年共 作了2000件陶艺术品; 1948年 为世界和平会议作“和平之鸽”海报和《贡戈拉的二十首 诗》; 1949年 创作《卡门》系列; 1950年 获列宁和平奖章; 1953年 在玛都拉陶艺工作坊邂逅杰奎琳· 洛克; 1954年 开始创作德拉克罗瓦的“阿尔及利亚女人”变奏系列; 1956年 与克罗鲁佐共同拍摄电影《神秘的毕加索》公映; 1957年 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毕加索75岁纪念展”,创作版画 《斗牛系列》; 1958年 毕加索为设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大厦创作了壁画《伊 卡洛斯的坠落》; 毕加索作品
Page 6
立体主义时期 (1907—1916年 )
1907年 结识布拉克,开始立体派风格创作,创作《亚威 农少女》; 1909年 解析立体派开始;创作《费尔南德头像》; 1912年 把上胶的纸贴到画上,进一步发展立体主义;
Page 7
古典时期(1917—1924年)
1917年 在意大利邂逅舞者欧嘉· 科克洛娃,创作《欧嘉的 肖像》; 1918年 与欧嘉结婚,与马蒂斯举行联展; 1920年 手工彩绘珂罗版《三角帽》; 1922年 创作《海边奔跑的两个女人》;
Page 12
毕加索画作欣赏
自画像
Page 13
自画像
Page 14
立体主义作品代表
格 尔 尼 卡
对佛朗哥政府的残酷行为不满的毕加索定居巴黎,但当1937年4月26日西班 牙巴斯克省的历史名城 —— 格尔尼卡 在西班牙内战的混乱中,遭到法西斯德 军的突击,全城被炸为一片瓦砾,死伤数千人,而且大多是老弱妇孺时,激 起了毕加索强烈的愤怒,因为他一想到德军这样强大的军事力量,对一个不 设防的小村庄竟然进行这样残暴的轰击,就义愤填膺,於是开始动手绘制这 幅壁画,要以画笔为枪来抵抗不人道的暴戾行为。
毕加索:一部现代主义的艺术史

典 型 人体 的生 硬变 形 ,而右 边那 两个
裸女 , 正面的脸上却画着侧面的鼻子 ,
侧 面 的脸 上倒 画着 正面 的眼 睛 。这 种
对变形 的 强化 鲜明 地反映 了非洲 黑人
世纪 8 O年代 的 新 印 象 主义 和 象征 主
道 路 , 如尼 采 高呼 “ 帝死 了 ” 毕 正 上 , 加 索的 立体 主义 也彻 底杀 死了 以写 实
的 “ 色 日期 ” 6 , 蓝 寸 。10 年 毕加 索 结识 9 了 野 兽派 泰斗 马蒂 斯 等人 , 到 马蒂 受 斯 的影 响 , 加索 在用 色 上也 变 得明 毕
象 亦由 蓝色 时 期的 乞 丐 、瘦弱 小孩 和
悲戚 妇 女转 向街 头 艺人 、杂耍 艺人 及
绘 画 语 言 ,它彻 底否 定 了文 艺复 兴 日 寸
期以来视三度空间为主要目8 8传统 9g
风华 正 茂 的妇女 ,因而 人们 称 之为 毕
加索 的 “ 红 时期 ” 至此 为 止 , 粉 。 毕加
阴沉 的郁 蓝 ,因 此人 们称 之为 毕 加索
料, 不再 像 野兽 派 那样 把 着眼 点 放在 色彩 上 ,而是 放在 形 体上 :他 断然 抛
弃 了对 人体 的真 买 描 写 , 整 个人 体 把 利用 各 种 几 何 化 了 的平 面 装 配 而成 ,
诞生 了立体 主 义这 一怪胎 。但 也正 是 这 种类 似 于暴 力革命 的决 绝 ,把现 代 主 义绘 画 艺术 推上 了一条 彻底 叛逆 的
起 来一 立 体 主义 便 由此 而来 。
艺术 道路 。谁 也没 有想 到 ,仅仅 两 年 不 到 的 时 间 里 ,他 就 迈 出 了 一大 步 ,
毕加索蓝色时期绘画色彩语意研究

毕加索蓝色时期绘画色彩语意研究作者:李永光来源:《色彩》2024年第03期摘要:毕加索蓝色时期的画作具有超凡感染力,人们普遍认为画作带有浓烈忧郁情感,其蓝调的运用更成为研究焦点。
对于色彩作用,当代学者从歌德突破科学性和符号象征性的色彩理论出发,以多角度展开色彩语意研究。
本文将归纳色彩语意的不同论点,研究蓝色时期蓝调色彩作用及其对不同背景观者的影响,认为毕加索蓝色时期的色彩作用能跨越时代和地域,触动不同文化和经历的观者情绪。
关键词:毕加索;蓝色时期;色彩语意Abstract:Picasso’s paintings in his blue period are extremely appealing, people are convinced that these paintings are full of melancholic emotions, making his use of blues the focus of researches. Regarding the effect of color, contemporary schol ars had run the gamut from Goethe’s Color Theory that had made breakthroughs in color’s scientific and symbolic natures, to Color Semantics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This study reviews major arguments on Color Semantics, and investigates the color effect of blues in the Blue Period and their impact on viewers with dissimilar backgrounds,concluding that the color effect of Picasso’s Blue Period can transcend eras and regions, thus eventually having power to arouse the emotions of viewers with wide variety of cultures and experiences.Keywords: Picasso;blue period;color semantics0 引言色彩是繪画表现形式,历代艺术家钻研色彩,力寻色彩作用更佳路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加索和他的绘画语言
巴勃罗毕加索是20世纪初在西方画界非常有影响和号召力的艺术家,也是一位立体视觉语言开创性画家。
其一生对绘画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绘画视觉语言表达多样性的探索。
他通过对抽象油画视觉立体语言的不断分析、整合,一变再变,最终形成了他梦寐以求的绘画视觉艺术语言:Cubism。
比如说,毕加索视觉绘画立体艺术语言能够形成的原因,这种新异的绘画语言表达方式为什么能被人们接受和认可,该语言的出现是必然,还是偶然。
如果说毕加索没有生活在那个时期,该项视觉艺术表达方式是否就会不出现或者消亡。
这些问题都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自西方20世纪初由法国画家马蒂斯等人所倡导的观念野兽主义在1928年出现松散消亡后,以致欧洲画界主流发展方向出现了一段时间的迷茫。
然而事隔数月,一种新的绘画艺术风格代替了野兽派这一主流位置,那就是立体主义绘画视觉表现风格。
它不同于野兽主义并被世人接受认可的主要原因,便是其业已形成了一种艺术创作信念、一套科学而又系统的艺术创作理论和受人尊敬卓越的该项艺术运动领军人物:巴勃罗毕加索。
其1907年所创作的《亚威农少女》被公认为是绘画视觉立体语言的开山之作,在美术史上该画也一直被认为是传统美术和现代美术的分水岭。
因此,从实质上看,毕加索的艺术充满了Cubism主流绘画视觉语言的传奇色彩,是Cubism绘画语言的中流砥柱。
一、画家对自身所创Cubism艺术语言的阐释
Cubism 绘画艺术运动发生于 1907 至1914年,它打破了传统的体积概念并受塞尚、修拉思想,特别是非洲雕刻的影响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造型语言,即打破传统的时空概念,表现各个物体内在的、眼睛看不到的物体的结构,在画面上表现自然物体重叠形成了无数的面等。
Cubism这一概念的诞生、理论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1908年,毕加索和其他推崇立体视觉绘画的画家们在巴黎正式推出Cubism绘画。
从作为画家方位角度讲他们知道自己所画的是一种继野兽派之后新的艺术风格,但具体叫什么他们也无从得知;其名称只不过是当时的美术评论家对其风格的一种评论之称。
因此1908年末,毕加索公开表示对于立体主义这一新兴词,他并不是有意创立;对于他来说,其只是创立了这种Cubism艺术视觉绘画风格和体架;关于对待Cubism理论问题,毕加索认为Cubism绘画不应具有理论的指导性,而应是凭个人感性、个人理念思想去探索,去完成。
毕加索说:我要按照我的想象来作画,而不是根据我们所看到的。
他对
自己头脑中的立体主义绘画轮廓很清晰,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在他看来所谓的立体主义绘画是一种几何结构的美,主要追求形式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
二、大师对自身Cubism语言发展的探索
艺术来源于生活,为人们生活服务。
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的马拉加,后来定居在法国。
1900年在法国巴黎,他开始以极大的同情心描绘当时穷苦人民的生活,所以这个时期所描绘的作品都极具早熟的忧郁情绪。
1901年至1904年是毕加索艺术绘画创作的奠基时期。
在这一时期,画家对自己未来绘画方向和定位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期待。
同时,在该时期他完成了大量以城市、百姓为素材的作品。
小丑、乞丐、卖花的人、卖艺的人都成为他的绘画素材,体现在他的绘画中。
《丑角的一家人和猴子》《少女肖像》等作品,为他本时期的绘画打下了朴实、回归大众、体味生活的风格,形成了他早期绘画的蓝色时期和玫瑰色时期。
这个时期作品形象虽然忧郁,但用色变为轻快温柔的粉红色,加之线条的灵活,人物表情虽然冷漠,但是这种和谐的美感并不令人感觉到孤独和寂寞。
1906年,为美国作家兼收藏家画的《斯坦因画像》代表着毕加索从Period of rose进入到了Cubism的跳板。
不同的艺术领域充满着共性和探索、挖掘的力量。
1907年是毕加索成为一代大师的开山年。
年富力强的毕加索已不甘心安逸于现状,他追求探索、创新。
此时的他在创新的探索、思考上徘徊。
当有一天他手中握起了非洲雕刻时,灵感导致命运改变了一切,改变了他艺术风格的未来,从此全新的Cubism绘画诞生了。
《亚威农少女》《三个女人》《镜前少女》和1937年的《格尔尼卡》等作品,成就了他在画坛上的不朽地位。
在创作之际,毕加索运用了独特的视觉表现方式,他以简练鲜明的几何形体多角度的组合形式表现出多角度的人物特征,综合Cubism时期侧重于用不同的素材内容组合,创作出新的艺术作品。
通过不断的挖掘和探索,他同他的艺术家朋友们将早期的Cubism归纳为一个体系即分析Cubism,在破碎的结构中,依然保持光线的光感和某种空间感;对于他来讲绘画不再是单纯的艺术,而是对社会的透析。
他选择了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的形象,创造性地加以组合,最终构成了一幅幅充满社会历史性和戏剧性的悲剧场景。
绘画的最终目标是返璞归真,回归本源。
毕加索要求艺术接近生活,接近平凡的真实。
最终他挖掘到了立体主义新的表现形式风格:综合Cubism,运用多种不同素材的组合,去创造一个新的主题。
《格尔尼卡》就是其不朽的代表作。
三、语言的归宿
毕加索的艺术语言是我们后人学习的方向,因为他的实践和富有创造力的艺术观念给所有的艺术方面注入了新的艺术语言;同时他的作品涵盖了艺术全
部的过去,也预见了艺术的发展与未来。
毕加索一生以艺术先行者的伟大创造与探索,为21世纪的艺术指明了方向,掀开了新的篇章。
晚年的毕加索是孤独的,同时也是其Cubism绘画语言中兴的结尾。
他对于自己的绘画产生了怀疑,自己所绘的东西是否幼稚成了这段时期的阴影。
虽如此,但世人对他绘画的认可是公正和平等的。
因为当时的人们知道在世界上能够领悟自身绘画艺术语言的只有他毕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