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站场(曲靖)区段站课程设计说明书
区段站课程设计报告书

2.2咽喉道岔(组)利用率表 (19)2.3咽喉道岔通过能力计算表 (20)区段站课程设计报告书第一章原始资料分析1、原始资料1、单线铁路区段站D在铁路上的位置如下:车站为单线枢纽区段站,衔接甲、乙、丙三个方向××站甲乙丙2、各衔接方向限制坡度:甲、乙、丙三方向均为6‰,其到发线有效长850米。
3、机车交路本站为货运机车基本段,内燃机车牵引,三方向均采用肩回交路。
货运机车都入段,客运机车不入段。
机车交录如下4、行车联络方法:半自动闭塞。
5、道岔操纵方法:大站电气集中。
6、铁路等级:‖7、该站平均每昼夜行车量(列数)见下表。
到 自 甲乙丙本站合计甲 5+11+0+0 3+5+0+0 0+0+2+2 8+16+2+2 乙 5+9+0+0 0+5+0+0 0+0+2+2 5+14+2+2 丙 3+7+0+0 0+3+0+0 0+0+1+1 3+10+1+1 本站 0+0+2+1 0+0+2+2 0+0+1+1 0+0+5+5 合计8+16+2+15+14+2+23+10+1+10+0+5+516+40+10+10注:表中数字为客+直通+区段+摘挂。
列流图如下图所示:8、本站作业车:货场取(送)两次。
两台调车机每昼夜各正被交接班2次。
9、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无特殊要求。
2、分析根据原始资料,初步分析如下:本站为三方向引入枢纽区段站。
根据到发线有效长度850米,可以分析出区段站的布置形式。
各方向坡度为6‰,表示没有增减轴工作。
采用肩回交路,货运机车入段,客运机车不入段,在机车走行线设计等均要考虑。
由该站平均每昼夜行车辆(列数)表可以计算确定区段站设备数量。
计算通过能力时要考虑机务段和货物取送车及调车机车入段整备。
第二章车站基本布置图选择1、车站类型确定有原始资料得知单线枢纽区段站,到发线有效长850,可确定为横列式。
2、各项设备互相位置的确定2.1客运业务设备及客运业务运转设备旅客站房应设在城镇同侧,以方便旅客进出站。
《区段站课程设计》word文档

区段站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浙江师范大学交通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1 课程设计的目的要求 1.1 目的:(1)进一步巩固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2)初步掌握区段站设计的主要环节,并进行坐标计算、查表、绘图等基本技能的训练;(3)培养独立思考及独立工作能力。
1.2 要求:(1)分析已知资料,确定车站原则性配置图; (2)确定车站各项设备的相互位置及数量;(3)设计车站布置详图。
并绘制比例尺平面图(1:2000); (4)编写设计说明书。
2已知资料:(1)单线铁路区段站D 在铁路上的位置如下:(2)该站站坪长度为2500米(3)各衔接方向限制坡度:A 、B 、C 三方向均为6‰,其到发线有效长为850米。
(4)机车类型货运机车:“DF4”内燃机车 客运机车:“BJ”内燃机车 (5)机车交路本站为货运机车基本段,三方向均采用肩回交路。
货运机车都入段,客运机车不入段。
A BC(6)行车联络方法:半自动闭塞。
(7)道岔操纵方法:大站继电集中。
注:表中数字为客+直通+区段+摘挂。
(9)本站作业车货场、机务段各取(送)两次调车机车每昼夜入段两次课程设计指导书1 分析原始资料原始资料是进行课程设计的根据。
同学们在接到任务书后,首先应对任务书所给的已知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以便了解各项资料的用途及设计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2 选择车站配置图车站配置图的选择是设计中最重要的工作,车站配置图的合理与否,对车站作业和工程投资影响很大。
一般应根据任务书给定的原始资料,提出几个可能方案,进行详细的技术经济比较,从中选出最优方案。
由于时间关系在本课程设计中不可能进行详细比较。
因此可以根据原始资料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加以确定。
2.1 车站类型的确定根据任务书中所给的客货运量、线路的有效长度及地形条件等因素来确定所采用的车站配置图类型。
但选用的车站配置图,在长度上应与任务书中所规定的站坪(在铁路正线的平、纵断面上设置车站配线的地段)长度相适应,一般不小2.2 各项设备相互位置的确定确定区段站五项设备的合理布置,绘一车站基本配置图,画出各项设备、咽喉区主要作业进路上的道岔和渡线,并简要说明其采用的理由。
《区段站站场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

(3)第三方向C衔接物运转设备的确定
①货物列车到发线数量的确定
②牵出线数目的确定
③调车线数目的确定
④机走线、机待线及机车出入段线的确定
(2)客运设备的确定
①旅客列车到发线数目的确定
②客运其他线路的确定
③站台数目、长度、宽度及横越设备的确定
5、铁路信号运营基础.北方交通大学.中国铁道出版社.
七、交付文件
1、设计说明书一本
2、设计任务书一份
3、区段站平面布置详图一张
0+0+2+0
注:客+直+区段+摘挂
3、主要计算条件
(1)双线铁路Ⅰ级干线
(2)衔接各方向的限制坡度
甲方向:6‰牵引方式:单机
乙方向:6‰牵引方式:单机
(3)区间最小曲线半径800m
(4)线路上部建筑标准
正线
到发线
其他站线
钢轨类型
50kg/m
50kg/m
43kg/m
枕木
钢筋混凝土轨枕
1760~1600根/km
⑦确定车站的全长
5、绘出1/2000的车站平面图
(1)车站线路编号,道岔编号,股道有效长,到发线进路,超限股道。
(2)警冲标、出站信号机及进站信号机的位置。
(3)股道间距,连接曲线半径,站台边距股道的距离,站台长、宽、高,平过道。
(4)站内正线的坡度标、里程标、百米标。
(5)指北针及主导风向。
(6)两端咽喉最外方道岔的里程。
Ⅱ类防腐木枕
1760~1600根/km
Ⅱ类防腐木枕
1600根/km
道碴(厚)
碎石0.45m
碎石0.25m
碎石0.20m
(5)牵引种类:内燃机车
铁路站场(曲靖)区段站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区段站设计专业:铁道运输年级:姓名:学号: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指导教师评语成绩指导教师(签章)年月日绪论第一章原始资料第二章选择车站原则性布置图2.1 选择车站原则性配置图2.1.1车站类型的确定2.1.2各项设备相互位置的确定第三章各项设备的设计、计算3.1 确定货物运转设备3.1.1 货物列车到发线数量确定3.1.2牵出线数目的确定3.1.3调车线数目的确定3.1.4机走线、机待线及机车出入段线的确定3.2客运设备的确定3.2.1旅客列车到发线数目的确定3.2.2站台数目、长度、宽度及横越设备的确定第四章车站工作组织简述,即简要说明接发客、货列车及其他作业的方法第五章到发线及咽喉道岔通过能力的计算5.1 咽喉设计5.1.1确定每一咽喉区作业项目5.1.2根据确定的设备数量绘制咽喉区布置详图5.1.3检查各项必要的平行作业是否得到保证5.2车站咽喉长度,到发线有效长和车站全长的计算5.2.1确定股道间距5.2.2确定道岔辙叉号码及相邻道岔中心距离5.2.3确定警冲标、出站信号机的位置5.2.4确定个别股道的连接尺寸5.2.5计算车站咽喉长度5.2.6计算到发线有效长5.3车站通过能力计算5.3.1车站咽喉通过能力计算5.3.2咽喉道岔组确定5.4 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5.4.1占用到发线时间标准的确定5.4.2 到发线总占用时间的计算5.5车站最终通过能力的确定5.6 绘制CAD平面详图第一章分析原始资料本次课程设计的题目是区段站设计。
必须确定区段站的站型、运输设备的设计以及平面坐标计算,结合车站的现有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满足运输需求的区段站布置图,达到要求的通过能力,合理的运用设备,使工程造价达到最优。
设计车站为曲靖站,为横列式区段站,衔接昆明和贵阳两个方向,区段为单线区段,车站共有1条正线,5条到发线,4条调车线,1条机走线,2条牵出线,位于两端。
北牵为驼峰牵出线,负责车列的解体工作,南牵负责编组。
区段站课程设计报告范文

区段站课程设计报告范文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区段站的概念、分类及功能,了解其在交通运输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能够掌握区段站的运行原理,了解区段站与线路、车辆、信号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3. 学生能够掌握区段站运输组织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区段站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提出优化区段站运行的方案。
2. 学生能够运用区段站相关知识,设计简单的区段站运输组织方案,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区段站案例研究,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区段站知识,培养对交通运输事业的热爱,增强社会责任感。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 学生通过了解区段站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国家意识,培养民族自豪感。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区段站相关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课程设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等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具有交通运输专业素养的人才。
二、教学内容1. 区段站概述- 区段站的概念与功能- 区段站的分类及特点2. 区段站运行原理- 区段站与线路、车辆、信号的关系- 区段站运输组织的基本方法3. 区段站运输组织- 区段站运输组织的基本原则- 区段站运输组织方案设计- 区段站运输组织案例分析4. 区段站优化- 区段站运行存在的问题- 区段站优化方法与策略- 区段站优化案例分析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本课程以《交通运输》教材相关章节为基础,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制定以下教学大纲:第一周:区段站概述- 学习区段站的概念、功能、分类及特点第二周:区段站运行原理- 掌握区段站与线路、车辆、信号的关系及运输组织基本方法第三周:区段站运输组织- 学习区段站运输组织的基本原则,设计简单的运输组织方案第四周:区段站优化- 分析区段站存在的问题,学习优化方法与策略,进行案例分析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合理,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区段站相关知识,为后续的实际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区段站工作组织课程设计(A)

区段站工作组织课程设计(A)一、原始资料1 D站线路平面图(附件1)2 D站的邻接区段技术特征区段站编组站(2)列车起停附加时分:分货起2=t,分货停1=t;分客起2=t,分客停1=t3 旅客列车运行时刻表(附件2)4 货物列车到达时刻表及编组内容(附件3)5 货物列车出发时刻表(附件4)6 D站的装卸工作任务(附件5)7 D站的列车编组计划(附件6)8 D站的各项单项作业时间标准(附件7)二、设计要求1 确定车站工作量2 确定车站线路的使用方法3 计算各种调车作业时间标准4 确定调车机车台数及分工5 编制车站技术作业过程6 编制车站日计划图7 计算车站工作指标8 编制设计说明书旅客列车运行时刻表附件2货物列车出发时刻表附件4D站装卸工作量表附件5D站列车编组计划附件6D站各种单项作业时间标准(附件7)(1)解体调车作业时间标准(2)编组调车时间标准(3)取送调车时间标准到达技术检查30分钟始发技术检查20分钟货运检查及整理15分钟车号员核对现车10分钟列尾装置技术作业10分钟到达司机与车号员办理票据交接10分钟出发司机接受票据和列车15分钟挂机车及试风4分钟准备发车与发车8分钟(与技术检查平行作业3分钟)调机技检、整备 1.5小时(一次一小时,一次0.5小时)调车组交接班0.5小时调车组吃饭0.5小时/班装车工作 2.5小时卸车工作2小时调机等待 2.5小时/每日调机其它调车作业(整场、临时甩车等)2小时/每日占用咽喉道岔5分钟调移时间10分钟整备时间10分钟准备解体10分钟各种作业表示图例解体时间调机设备吃饭时间整场无改编中转列车到达解体时间始发编组列车调移配置车辆收集车辆车辆在编组场集结及满轴编完附件1 D站平面示意图区段工作组织课程设计说明书第一章 绪论简述车站的位置、性质、设备及主要任务第二章 确定车站工作量第一节 编制D 站车流汇总表 第二节 D 站车流分析第三节 编制D 站车流图和列流表第三章 确定车站线路专门化第一节 分工原则第二节 计算车站主要线路的容车数到发场:M=(L 有-L 机- -30)/14.3 调车场:M=L 有/14.3第三节 车站线路分工方案第四章 D 站调车作业时间标准的确定第一节 调车作业时间标准的确定1 解体2 编组3 取送第二节 确定D 站调车作业及车数量及分工1 调车工作量其它作业取送整场调移编解调∑∑∑∑∑∑∑+++++=t t t t t t t2 调车作业中断时间∑∑∑∑∑+++=其它吃饭交接班调车整备t t t tt3 调车机车台数)1440/(∑∑-=中断调t t M4 调机分工第五章 确定D 站技术作业过程第一节 制定列车的技术作业过程 第二节 制定货车技术作业过程分钟待送30=t小时列集3=t 第六章 编制车站日计划图第一节 日计划图的定义、作用和内容第二节编制车站日计划图第三节D站工作设计分析第四节自我评价。
区段站工作组织课程设计(A)

区段站工作组织课程设计说明书第一章 绪论简述车站的位置、性质、设备及主要任务第二章 确定车站工作量第一节 编制D 站车流汇总表 第二节 D 站车流分析第三节 绘制D 站车流图和列流表第三章 确定车站线路专门化第一节 分工原则第二节 计算车站主要线路的容车数到发场:M=(L 有-L 机-L 守-30)/14.3 调车场:M=L 有/14.3第三节 车站线路分工方案第四章 D 站调车作业时间标准的确定第一节 调车作业时间标准的确定1、 解体2、 编组3、 取送第二节 确定D 站调车机车数量及分工1、 调车工作量∑t 调=∑t 解+∑t 编+∑t 调移+∑t 整场+∑t 取送+∑t 其他作业 2、 调车作业中断时间∑t=∑t 调车整备+∑t 交接班+∑t 吃饭+∑t 非生产性等待 3、 调车机车台数M=∑t 调/(1440-∑t 中断) 4、 调机分工第五章 确定D 站技术作业过程第一节 制定列车的技术作业过程 第二节 制定货车技术作业过程t 待送=30分 小时列集3 t第六章 编制车站日计划图第一节 日计划图的定义、作用和内容 第二节 编制车站日计划图 第三节 D 站工作设计分析 第四节自我评价区段站工作组织课程设计(A )一、 原始资料:1. D 站的线路平面图。
(附件1)2. D 站的邻接区段及其技术特征。
注:(1)建设型和人民型机车长度为24米。
首车长8米。
(2)列车起停车附加时分:分=货起3t ,分=货停2t , 分=客起2t ,分=客停1t3. 旅客列车运行时刻表。
(附件2) 4. 货物列车到达时刻表及编组内容。
(附件3) 5. 货物列车出发时刻表。
(附件4) 6. D 站的装卸工作任务。
(附件5) 7. D 站的列车编组计划。
(附件6)8. D 站的各项单项作业时间标准。
(附件7)二﹑设计要求:1.确定车站工作量。
2.确定车站线路的使用方法。
3.计算各种调车作业时间标准。
4.确定调车机车需要台数及分工。
区段站课程设计方案

区段站课程设计方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区段站的概念、分类及功能。
2. 学生能描述区段站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并分析其运行原理。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区段站案例,提高对交通运输网络的认知。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学会使用图示、表格等工具,对区段站信息进行整理和展示。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区段站优化方案,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区段站相关知识,增强对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认识,培养民族自豪感。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
3. 学生关注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激发对未来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兴趣。
本课程针对学生年级特点,结合交通运输学科性质,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区段站在交通运输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激发其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的实施。
二、教学内容1. 区段站的概念与分类- 区段站定义- 区段站的分类及特点2. 区段站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 区段站在运输网络中的作用- 区段站对交通运输效率的影响3. 区段站运行原理- 区段站的作业流程- 区段站的调度与管理4. 实际区段站案例分析- 我国典型区段站案例介绍- 案例分析与讨论5. 区段站优化方案设计- 区段站优化原则- 优化方案设计方法与步骤6. 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趋势- 现代交通运输技术发展- 未来区段站规划与建设本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系统性地组织与安排。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的结合,引导学生掌握区段站相关知识,培养其分析、设计能力。
教学内容涵盖区段站的概念、分类、作用、运行原理以及优化方案设计等方面,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区段站在交通运输领域的重要性,并关注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区段站设计专业:铁道运输年级:姓名:学号: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指导教师评语成绩指导教师(签章)年月日绪论第一章原始资料第二章选择车站原则性布置图2.1 选择车站原则性配置图2.1.1车站类型的确定2.1.2各项设备相互位置的确定第三章各项设备的设计、计算3.1 确定货物运转设备3.1.1 货物列车到发线数量确定3.1.2牵出线数目的确定3.1.3调车线数目的确定3.1.4机走线、机待线及机车出入段线的确定3.2客运设备的确定3.2.1旅客列车到发线数目的确定3.2.2站台数目、长度、宽度及横越设备的确定第四章车站工作组织简述,即简要说明接发客、货列车及其他作业的方法第五章到发线及咽喉道岔通过能力的计算5.1 咽喉设计5.1.1确定每一咽喉区作业项目5.1.2根据确定的设备数量绘制咽喉区布置详图5.1.3检查各项必要的平行作业是否得到保证5.2车站咽喉长度,到发线有效长和车站全长的计算5.2.1确定股道间距5.2.2确定道岔辙叉号码及相邻道岔中心距离5.2.3确定警冲标、出站信号机的位置5.2.4确定个别股道的连接尺寸5.2.5计算车站咽喉长度5.2.6计算到发线有效长5.3车站通过能力计算5.3.1车站咽喉通过能力计算5.3.2咽喉道岔组确定5.4 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5.4.1占用到发线时间标准的确定5.4.2到发线总占用时间的计算5.5车站最终通过能力的确定5.6 绘制CAD平面详图第一章分析原始资料本次课程设计的题目是区段站设计。
必须确定区段站的站型、运输设备的设计以及平面坐标计算,结合车站的现有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满足运输需求的区段站布置图,达到要求的通过能力,合理的运用设备,使工程造价达到最优。
设计车站为曲靖站,为横列式区段站,衔接昆明和贵阳两个方向,区段为单线区段,车站共有1条正线,5条到发线,4条调车线,1条机走线,2条牵出线,位于两端。
北牵为驼峰牵出线,负责车列的解体工作,南牵负责编组。
机务段位于站对右的位置。
曲靖站共有两个站台,一个基本站台和一个中间站台。
1股道接发上下行方向旅客列车和无改编货物列车,4股道为双进路,4、6、7股道用于接发改编货物列车,8-11道为调车线。
根据资料看出,该车站衔接线路为单线铁路Ⅰ级干线,限制坡度甲方向为6‰,单机牵引,乙方向为6‰,同样也是单机牵引,最小曲线半径800m,牵引种类为内燃机车。
甲方向为继电半自动,乙方向为继电半自动。
道岔操纵方式为电气集中联锁。
正线用高柱信号机,站线用矮柱信号机,到发线有效长为800m。
通过课程设计使同学们能够熟练运用区段站的设计理论和方法;熟悉基本运算和有关规定,巩固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初步掌握车站的设计、计算、查表、绘图等基本,并培养大家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
第二章选择车站原则性布置图2.1选择车站原则性配置图2.1.1车站类型的确定区段站按图形分为横列式,纵列式,客货纵列式区段站,一级三场式区段站。
其中因为横列式区段站具有布置紧凑,站坪长度短;占地少,设备集中,投资少,管理方便,车站定员少,灵活性大,对部分改编中转列车的甩挂作业较方便;对各种不同地形的适应性强,并适合将来运量增加时车站的改建,因此本次设计中确定曲靖站站型为横列式。
2.1.2各项设备相互位置的确定为完成区段站的客货运业务,以及运转作业等,区段站应具有以下设备:客运业务设备,旅客站房、旅客站台等;货运业务设备,装卸线、货物站台、仓库等;运转设备,到发线、调车线等;机务设备,机务段或机务折返段;车辆设备,列检所、站修段等。
其中设置原则为旅客列车到发线紧靠正线,设在靠近站房并直接连通正线,一段与机务段连通,另一端与牵出线连通,客运设备设于城镇的一侧,方便乘客乘降;货物列车到发线也应紧靠正线;调车线应尽量靠近到发场,以方便转线及调车工作;机务段的位置应尽可能靠近到发场以方便机车作业;货场在考虑尽量靠近城镇一侧的同时,也须尽量靠近调车场;站修所要靠近调车场。
旅客站房设在靠近城镇一侧,改编列车到发线设在靠近调车场的地方,无改编货物列车设于靠近正线的一侧。
机务段设在站对右的位置,以便减少机车出入段对对作业的干扰,有利于远期的发展。
货运业务设备设在站同左的位置,便于货主进出取送货物,减轻机务段一段咽喉的负担,车辆设备设在调车场的最外侧远期发展范围以外。
第三章各项设备的设计、计算3.1确定货物各项设备3.1.1货物列车到发线数量的确定货物列车到发线的数量确定的因素主要有:列车对数及性质,衔接方向数及相邻区段的闭塞方式,车站布置图类型,技术作业过程及作业方式,机车交路,列车到达密集情况等确定,换算对数法确定。
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资料客货列车换算对数=(4*0+2*0.5+26*1+10*2)*2=48 查表可知,换算对数在37—48范围内,到发线数量为6—8条,考虑到将客货运量的增加,确定设8条到发线。
3.1.2牵出线数目的确定在区段站上,有调车数量的多少、改编车的编组要求、调车作业方法、站内调机的台数及作业分工、货场与工业线的位置及其作业量等对牵出线的数量和长度都有影响。
本站解体作业采用简易驼峰,设牵出线两条,其有效长不小于到发线有效长。
3.1.3调车线数目的确定调车线的数量确定因素主要有:衔接线路方向数,有调车的数量及其性质;编组计划;调车作业方法。
调车线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在有解编作业的区段站上,每一衔接方向设调车线一条,其有效长不应小于到发线有效长;车流量较大的方向可适当增加,本站作业车停留线一条;待修车和其他车辆停留线一条,如有岔线接轨且车辆较多时,可增加一条,有危险货物品车辆停留时,应设危险品车辆停留线。
在无解编作业的区段站上应设两条调车线,其有效长应按照最大存车数量来确定。
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的资料得知,该车站有改编车,衔接两个方向,无岔线接轨,无危险品货物车停留,因此设4条调车线即可。
3.1.4机走线、机待线及机车出入段线的确定在单线横列式区段站布置图上只有一个上下行共用的到发场,当机务段位于站对右时,机车走行线应设在到发现之间。
这样可以把机车出入段与列车到达的进路交叉转化为与列车出发的进路交叉;当新建横列式区段站时设有机车走行线时,在无机务段一端的咽喉区,应设置机待线,尽头式区段站有隔开进路,比较安全,有效长采用45米。
为保证车站与机务段间机车出入畅通,在机务段与到发场之间,应设机车出入段线。
其数量取决于列车对数,列车到发的不均衡行及机车的运转方式,一般设出、入段线各一条。
其有效长不短于两台机车长脚10米的安全距离,一般不少于70米。
3.2客运设备的确定3.2.1旅客列车到发线数目的确定区段站上,客货列车的到发线是兼用,一般适用靠近旅客站台的到发线或正线接发旅客列车。
可经过换算对数法来确定,旅客列车换算对数少于12,因此选择正线和靠近正线的到发线共3条为旅客列车到发线。
3.2.2站台数目、长度、宽度及横越设备的确定设置旅客站台两个。
基本站台和中间站台。
站台长度为550米,宽度为8米。
横越设备采用地道。
第四章车站工作组织简述本站办理的列车主要有快客、普客、直达、区段、摘挂列车。
快客在本站不停车通过,普客在本站停车,直达在本站办理无改编作业,区段列车和摘挂列车在本站办理有改编作业。
到达本站的快客,上行方向接入1道或II道办理通过作业。
下行方向的接入3道或II道办理通过作业。
上行方向的普通旅客列车接入1道办理停车作业和相应的旅客乘降作业。
下行方向的普通旅客列车接入3道办理停车和相应的旅客乘降作业。
到达本站的无改编中转货物列车,上行方向接入4、5道办理无改编作业,下行方向接入6、7道办理无改编作业。
包括列检、货运检查及整理、车号员检查现车、到达司机与出发交接票据并交接列车。
到达本站的有改编货物列车,即区段列车和摘挂列车在本站办理解体和编组作业。
9道接发上行方向的区段列车和摘挂列车,10道接发下行方向的区段和摘挂列车。
主要的作业有列检作业,货运检查及整理,车号员核对现车,摘解制动软管等作业。
以及摘机车,挂机车。
在驼峰进行解体作业,在调车场集结,然后在峰尾编组,然后转线到10道,办理出发作业。
第五章车站通过能力的计算5.1咽喉设计车站咽喉时应满足:咽喉必须设置一定的平行进路,保证必要的平行作业;保证作业的机动性、灵活性;尽量减少敌对的进路交叉,特别应避免达到进路交叉;尽量缩短咽喉区的长度。
车站咽喉设计的步骤如下:选择区段站参考详图;确定咽喉区平行进路的数量;确定线间距;到发场线路分组;合理布置道岔和渡线;计算咽喉区的长度和到发线的有效长。
5.1.1确定每一咽喉区作业项目左端咽喉区的作业项目有:下行客货列车到达,上行客货列车出发,机车出入段,调车作业。
右端咽喉区的作业项目有:上行客货列车到达,下行客货列车出发,机车出入段,调车作业。
5.1.2根据确定的设备数量绘制咽喉区布置详图(1)右端咽喉布置详图(2)左端咽喉布置详图5.1.3检查各项必要的平行作业是否得到保证左端咽喉区的主要作业有:下行客货列车到达,上行客货列车出发,机车出入段,调车作业,右端咽喉区的主要作业有:上行客货列车到达,下行客货列车出发,机车出入段,调车作业。
在右端咽喉,可以满足的最大平行作业数量为3项,旅客或货物列车到达,机车出入段,调车作业;左端咽喉可以同时办理旅客列车到达,机车出入段,最大允许2项平行作业。
5.2车站咽喉长度,到发线有效长和车站全长的计算5.2.1确定股道间距根据各种列车的数量合理地确定到发线固定使用方案,设置到发线的单进路或双进路,确定通行超限货物列车的线路,再进一步根据相邻线路间办理作业的性质,设置在相邻线路间有关设备的计算宽度、线路中心线至主要建筑物的距离、车站线间距离等规定,定出线间距。
1道接发旅客列车和无改编货物列车;II道正线用于接发旅客列车和无改编货物列车,并允许通行超限货物列车;3道接发旅客列车和无改编货物列车,并允许通行超限货物列车;4、6、7、8道用于接发无改编货物列车;9、10道用于接发有改编货物列车;且10道允许通行超限货物列车;11-14道为调车线。
查表确定线间距为1-II道为5m, II-3道为11.5m,3-4道为5m,4-8道间每条线间距为5m,8-9道间为6.5m,9-10为5m,9-10道为5m,其余均为5m。
5.2.2确定道岔辙叉号码及相邻道岔中心距离曲靖站布置简图本次设计中为区段站,确定列车直向通过速度为120Km/h。
因此正线上的道岔号数为12号,其他线路取9号道岔。
调车场道岔采用6号。
5.2.3确定警冲标、出站信号机的位置5.2.4确定个别股道的连接尺寸(见附件)5.2.5计算车站咽喉长度车站咽喉长度是指自进站最外方道岔基本轨始端至最内方出站信号机或警冲标的距离。
设计中需要将坐标计算出来并绘图后求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