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理学 第九章儿科合理用药

合集下载

浅谈儿科临床合理用药

浅谈儿科临床合理用药

浅谈儿科临床合理用药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是指根据儿童生理特点、药物代谢、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效果等因素,科学合理地选择、使用和监测儿童药物的过程。

合理用药对于儿童的健康和发育至关重要,只有正确使用药物才能达到治疗目的,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滥用的发生。

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着与成人截然不同的身体特征和药物代谢情况。

在儿童用药中,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需要考虑儿童机体的生理特点。

儿童的器官和系统尚未完全发育,他们的代谢功能和排泄功能相对较弱。

对于儿童的用药应该量身定制,根据儿童体重、年龄和疾病程度等因素适当调整剂量和给药方法。

还需要特别关注一些特殊的群体,比如早产儿、低体重儿和有其他基础疾病的儿童,因为他们的药物代谢和耐受能力可能存在差异。

需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对于外界的刺激相对较弱,因此他们对药物的反应也比成人更加敏感。

合理使用药物需要考虑到药物的适应症、副作用、相互作用等因素。

一些成人常用的药物在儿童中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或者效果不佳,因此需要根据儿童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严格控制药物的剂量和用法。

需要进行药物监测和评估。

儿童用药后的药物浓度和效果的监测对于调整用药剂量和疗效评估至关重要。

一些药物在儿童中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可能与成人不同,需要进行一些特殊的药物监测,以确保药物的安全和疗效。

浅谈儿科临床合理用药

浅谈儿科临床合理用药

浅谈儿科临床合理用药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是指在充分分析患儿病情、药物特性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基础上,根据儿童生理、生化、药代动力学及药物毒理学等方面的特点,合理选用药物、剂量、给药途径和治疗时间,以达到治疗效果最大化、不良反应最小化、药物费用最优化的目的。

在儿科临床实践中,合理用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保证儿童的安全性:儿童的器官发育不成熟、代谢水平低,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和药效学特点与成人不同,在药物的选择、剂量、给药途径和治疗时间等方面应考虑到儿童的特殊性,以避免儿童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毒性反应。

2、提高治疗效果:儿童的病理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因此在药物的选择、剂量、给药途径和治疗时间等方面应考虑到儿童的特殊性,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

3、节约医疗资源:以合理用药为基础,能够避免因不必要的药物使用、过度的治疗或因药物不良反应而浪费医疗资源。

1、选择药物:必须根据患儿的病情、体重、年龄、生长发育水平、药物代谢能力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慎用具有一定毒性和不确定药物安全性的药物,尤其是新型药物。

2、正确计算剂量:药物的剂量应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生长发育水平、代谢能力、疾病严重程度及药物的毒性等因素进行调整,同时还需要考虑药物的给药途径以及药物能够引起的不良反应等因素,以确定合理的剂量,防止药物超剂量使用和药物滥用。

3、选择正确的给药途径:应根据儿童年龄、体重、消化吸收能力、肝、肾功能状况和患病情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如鼻腔给药、口腔给药、皮下或肌肉注射等已成熟的途径,同时还应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和药效起始时间等影响给药途径选择的因素。

4、合理控制使用时间:应根据疾病的性质、病情程度和药物的药效特点等因素,掌握合适的使用时间,以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滥用。

在儿科临床实践中,儿科医生应该在治疗过程中始终把合理用药作为首要考虑因素,遵循药物治疗规范,严格把握治疗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间,坚持长期观察疗效并及时监测不良反应,以确保儿科临床用药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

浅谈儿科临床合理用药

浅谈儿科临床合理用药

浅谈儿科临床合理用药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是指在充分了解患儿病情和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合理选用药物,用药适当,用量合理,用法正确,用药安全,并在用药过程中及时监测和调整用药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一种药物应用原则。

儿科临床用药在治疗儿童疾病的还应兼顾患儿生长发育的特点,避免药物对患儿产生不良影响,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滥用,是保障儿童健康的重要环节。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应该注重选择合适的药物。

由于儿童的生理和代谢特点与成人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选择药物时需特别慎重,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应当选用不同的药物。

由于儿童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不完善,所以在选择药物时,还需要考虑到患儿的肝肾功能情况,选择对患儿体系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药物。

对于儿童来说,口服制剂的选择更为重要,因为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药物的味道和口感会直接影响患儿的依从性,所以在选择药物的剂型时,应当考虑到患儿对药物的接受程度,尽量选择好口感的剂型,减少孩子的拒绝情绪,提高依从性。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需要注意用药适当,用量合理。

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需要我们在用药中特别注意用量,尤其是注射剂,需要根据儿童的体重和年龄进行准确计算,避免药物过量导致不良反应。

儿童的体表积和血容量均较小,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与成人有明显差异,需要特别注意用药剂量的计算,根据患儿体重及年龄等具体情况进行科学调整,以确保用药剂量的准确和科学性。

儿童的药物敏感性和药代动力学特点需要我们在用药中诸多注意,尤其要注意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用药调整,确保用药剂量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需要注意用法正确。

儿童患者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用药中需要注意用法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在用药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个性化的用法指导,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和家庭环境进行用法的科学指导,以确保用药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儿童患者在用药过程中更容易出现用法的问题,如药物的剂量计算不准确、用法指导不清晰等等,所以在用药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用法的指导,确保用药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浅谈儿科临床合理用药

浅谈儿科临床合理用药

浅谈儿科临床合理用药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是指在治疗儿童疾病过程中,根据儿童年龄、体重、生理特点和疾病类型等因素,科学、合理地选用药物,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在儿科临床工作中,合理用药是保障儿童健康的重要环节,也是每位临床医生应该重视的问题。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

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有很大差异,儿童的代谢速度较快,排泄功能较强,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常常存在差异,因此在用药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

不同年龄的儿童,对药物的反应也有所不同,遵循适龄用药原则,根据年龄对药物剂量进行调整,是确保用药合理的基础。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需要根据疾病类型特点选用药物。

儿童的疾病种类繁多,有些疾病是成人所罕见的,因此在用药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其特点。

儿童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需要考虑到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对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弱,因此在抗感染药物的选择上需要特别慎重。

又如,儿童呼吸道疾病常见且病情变化迅速,对支气管扩张剂和抗炎药物的需求也与成人有所不同,需根据疾病类型的特点进行选药。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

在用药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确保治疗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

如今,越来越多的儿童药物进入市场,但随之而来的安全性问题也值得高度关注,医生需要了解药物的禁忌症、剂量、不良反应等信息,避免因用药不当而引发不良后果。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需要充分关注患儿的个体差异。

儿童的生长发育速度各不相同,体重、肝肾功能等生理指标也存在差异,因此在用药过程中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用药,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是保障儿童健康的重要环节,临床医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用药水平,确保每一位患儿能够尽快康复,远离不良反应的困扰。

希望通过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让儿童药物治疗更加科学、安全、有效,为儿童健康保驾护航。

《儿科合理用药》课件

《儿科合理用药》课件

05 儿科合理用药的监管与政 策
儿科合理用药的监管体系
药品监管机构
01
负责制定和执行儿科药品监管政策,确保儿科药品的安全性和
有效性。
医疗保健机构
02
在儿科合理用药方面承担重要责任,需确保药品使用符合相关
规定和标准。
家庭和患者
03
应了解儿科合理用药的知识,遵循医生指导,不擅自更改用药
方案。
儿科合理用药的政策与法规
药物治疗方案制定
根据病情、年龄、体重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用药方 案。
儿科疾病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
药物选择
根据疾病种类和严重程 度选择合适的药物。
用药剂量与频次
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避 免超量或不足。
联合用药
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用药观察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药 物反应,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
04 儿科药物的合理选择与使 用
患者教育
向家庭和患者普及儿科合理用药知识,提高公众对药品使用的认 知。
药品信息传播
规范药品广告和宣传,确保提供准确、全面的药品信息。
06 儿科合理用药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儿童感冒的药物治疗
总结词
感冒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药物治疗需谨慎。
详细描述
感冒是儿童常见的疾病,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对于轻微感冒,建议采用多喝水、休息等非药物治疗。若症状较 重,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如解热镇痛药、抗组胺药等,避免使用抗菌药物。同时,应关注药物的副作用和 相互作用,确保用药安全。
以增加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儿科药物的剂量与用药频次
剂量选择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体表面积等,计算合适的药物剂量,确 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儿科合理用药》课件

《儿科合理用药》课件

注重药物的质量
选用正规渠道的药物,避免使用假冒伪劣产品。
寻求医生建议
在给儿童用药之前,最好先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 和指导。
常见儿童疾病及相应的药物治疗
儿童常常会患上一些常见的疾病,对于每种疾病都有相应的药物治疗方法。
1
感冒
常见症状包括鼻塞、咳嗽等,可以使用
发烧
2
退烧药和止咳药进行治疗。
一些常见的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
可以有效降低儿童的体温。
3
腹泻
给予适量口服补液盐和消化酶类药物可
过敏
4
以有效缓解儿童的腹泻症状。
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可以缓解 儿童的过敏反应。
常用儿科药物介绍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儿科药物,用于治疗常见儿童疾病:
退药
对乙酰氨基酚可以用于降低儿 童的体温,缓解发烧症状。
抗生素
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如某些 呼吸道感染。
2 选择合适药物
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并且避免潜在的副作用。
3 遵医嘱用药
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和用药说明书的建议用药,避免滥用、误用和停药。
儿童用药的注意事项
使用儿童用药时,需注意以下事项,以确保安全有效:
儿童用药的分寸
掌握儿童用药的分寸,避免过量或过度依赖药物。
药物储存和保管
正确储存药物,远离儿童,避免误食或误用。
《儿科合理用药》PPT课 件
儿科用药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合理用药对儿童的健康发育至关重要。本课件 将介绍儿科合理用药的原则、注意事项以及常见疾病和药物治疗。
儿科用药的重要性
了解儿科用药的重要性是作为父母和医生的责任。合理用药可以有效治疗儿童疾病,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促进儿童健康

临床药理学--第9章_新生儿的临床用药

临床药理学--第9章_新生儿的临床用药
六、灰婴综合征
氯霉素应用于新生儿,可能出现厌食、呕吐、腹胀、进而发展为循环衰竭,全身呈灰色称为“灰婴综合征",其死亡率很高,尤其剂量超过100mg/(kg·d)时发生此症机会更高;近年来由于耐氨苄西林的流感嗜血杆菌出现,氯霉素在新生儿中再度被启用,但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其治疗药物范围为10~25mg/L,如无血药浓度监测条件,则尽量不应。
四、出血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新生儿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未完善,用药稍不当即可引起出血,如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抗凝血药等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应用保泰松、皮质激素类,三氟拉嗪、氯丙嗪、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青霉素、磺胺类药、环磷酰胺、秋水仙碱、肝素等,甚至静脉输注高渗溶均有可能导致颅内出血、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教案首页
第3次课授课时间2007。3.26教案完成时间:2007.3。9
课程名称
临床药理学
年级
2004
专业、层次
本科
授课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讲师
授课方式
(大、小班)
大班
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
第9章新生儿的临床用药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1.临床药理学(第3版)徐叔云主编
2.儿科药物治疗学胡亚美主编
3.儿科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王丽
二、药物所致新生儿溶血、黄疸和核黄疸
生理性黄疽是出生后2—3d出现,大约2周自然消退。新生儿应用某些药物可使血中游离胆红素升高,加重黄疸,甚或诱发胆红素脑病或核黄疸.
(一)易引起新生儿溶血或黄疸的药物
药物引起黄疸或溶血的途径:
1.溶血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的新生儿发生溶血的机率高。水溶性维生素K、磺胺类、萘啶酸、呋喃唑酮和噻嗪类利尿药,致红细胞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低,易导致溶血性贫血,而加重黄疸.

儿科合理用药PPT课件-PPT文档

儿科合理用药PPT课件-PPT文档

根据小儿不同阶段的生理、 病理特征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肝、肾功能不全者:
肝肾功能不全者,药物排泄较慢,半衰期延长,可导致药 物体内蓄积,使药物作用增强,甚致产生毒性反应。氨基糖苷 类抗生素主要损害肾脏的近曲小管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急性肾 小管坏死,但不损害肾小球。可出现蛋白尿,管性尿,继而出现 红细胞尿。肾毒性可能与其在肾上腺皮质有关。甲氧苄啶大 剂量或长期应用因干扰叶酸代谢可能出现可逆血象变化,如粒 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必要使可注射四 氢叶酸。肝、肾功能不全者,2个月以下婴儿禁用。

儿童用药比例大


静脉炎
效果好

过大

急性肺水肿
静脉滴注
过小

家属要求
成本相对高
医师认识不足
给药方式选择
剂量选择
小儿发热药物的合理利用
由于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够完善,常常引起 发热,而发热又是儿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有些医 生以为肌肉注射比口服疗效快,故常选用安痛定,但 它可引起粒细胞减少,或再生障碍性贫血;还有一 些医生惯用阿司匹林和双氯芬酸钠,由于小儿胃内 酸度低,胃排出迟缓,药物吸收慢,含阿司匹林的药 物对胃刺激性强,可致胃出血,双氯芬酸钠对胃也有 刺激性,儿童应慎用。
最后需要指出: ⑴ 退热的同时要注意着重针对病因的治疗。 ⑵ 儿童发热多具自限性,无生命威胁,因此 选用退热药主要依据是其疗效及副作用。研 究表明,退热药的强度依次是布洛芬、对氨 基乙酰酚、安乃近、复方氨基比林和阿司匹 林,前两种退热药短期使用常规剂量副作用 轻微,可作为首选退热药。 ⑶ 半岁以内婴儿发热时不宜用退热药来降低 体温,而应选用物理降温,如松开包被,洗 温水澡等。 ⑷ 不同的退热药最好不要同时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脑屏障功能仍不完善
23
药物代谢
影响代谢的因素 1. 肝脏相对重量是成人的2倍 2. 肝药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等主要代谢酶基本成熟
结果:肝代谢速率比新生儿期加快,某些药物甚至 高于成人,使许多经肝代谢的药物t1/2比成人短
药物排泄
肾小球率过滤、肾血流量在6-12个月时达到甚至超过 成人水平 肾小管排泄能力在7-12个月左右接近成人水平 结果:某些经肾清除为主的药物,排泄较成人快, t1/2比成人短
——同时可以辅以酒精擦浴、冰枕等物理降温方法
38
退热药物剂型选择
❖ 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上海强生)
混悬滴剂:100mg/ml,15ml/瓶 √ 混悬液:32mg/ml,100ml/瓶 √
片剂:650mg/片,6片/盒 2. 布洛芬:美林(上海强生)
混悬滴剂:40mg/ml,15ml/瓶 √ 混悬液:20mg/ml,100ml/瓶 √
2020/9/11
11
药物分布
影响因素
药物分布特点
1 体液成分及体脂:
体液量大(80%),细胞 外液占45%,脂肪含量 低
水溶性药物Vd ↑:Cmax↓、t1/2↑、细
胞内药物浓度高(内/外<成人) 脂溶性药物:游离↑,脑部↑
2 血浆蛋白结合率: 游离药物↑ 药物敏感性↑
蛋白合成少、亲和力低、 易形成核黄疸:水杨酸类、磺胺类、
第九章儿科合理用药
主要内容:
★新生儿的合理用药 ★婴幼儿合理用药 ★儿科合理用药原则
2020/9/11
1
按解剖生理特点分期如下:
❖ 新生儿期: ❖ 婴儿期: ❖ 幼儿期: ❖ 学龄前期: ❖ 学龄期: ❖ 青春期:
第一节 新生儿合理用药
新生儿(neonate,newborn):
指离开母体结扎脐带~出生后28d小儿。 新生儿从子宫内到子 宫外,首次独立面对 外界环境,要完成一 系列适应性的生理变 化。因此,新生儿期 是比较特殊的时期, 药物治疗也表现特殊 性。
婴幼儿常用给药途径
口服给药 注射给药:静脉滴注、静脉推注、肌注,一般不皮下注射 经皮肤粘膜给药:小儿退热贴、脐贴、灌肠、塞肛 吸入或雾化治疗
途径选择依据
病情轻重:急、重症患儿多采取注射给药,尤其是静脉滴 注;轻症多口服给药;
患儿年龄:新生儿一般不采用口服给药,不能口服的患儿 可以采用鼻饲;
用药目的:对哮喘或不会咳痰的婴幼儿,可以采用吸入或 雾化治疗;
一些生理功能特点,特别是新生儿用药的特有反应,
使用时应综合考虑。
2020/9/11
28
(一)按年龄折算
❖ 按年龄折算的公式:
[0.01×(14+月龄)]×成人剂量(用于1岁内小儿) [0.04×(5.5+年龄)]×成人剂量(适用于1-14岁内儿童)
❖ 按年龄折算缺点:
2020/9/11
29
按年龄折算表计算
3.避免使用对婴幼儿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如喹诺 酮类影响软骨发育,儿童禁用。
2020/9/11
26
4.儿童期对阿托品等耐受较大。而用酸碱类药 物、利尿药、抗生素时易发生不良反应。
5.学龄期及学龄前期儿童不宜用四环素。
6.儿童较敏感药物(各种兴奋剂、阿片类、利 尿剂、肾上腺素类);儿童不敏感药物(阿托 品、中枢镇静药、洋地黄)。
7.尽量避免注射给药;注意防止药物误入气管 或误用药品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2020/9/11
27
二、确定 剂量
四种方法
(一) 按年龄折算 (二) 按体重计算
(三)按体表面积计算 (四)按药动学参数
较科学
方法基本思路:
以成人剂量为标准进行换算,未考虑各种药物在小
儿体内药效学和药动学特点,也没有考虑小儿自身
2020/9/11
19
(二)药物分布
1.体液(70%-75%)、体脂↑;
2.对酸碱和水电解质平衡调节机能差,
脱水时药物浓度变化;
3.新生儿血浆蛋白含量低,
随着生长逐渐升高;
4.血脑屏障功能仍然较差。
2020/9/11
20
(三)药物代谢
1.婴幼儿期的肝脏相对重量为成人的2倍; 2.肝药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等主要药物代谢酶
30
(二)按千克体重计算
成人剂量×2 ×儿童体重(kg)
儿童剂量=
100
2020/9/11
31
(三)按体表面积计算
成人体表面积为1.7m2。
体表面积(m2)=体重(kg)×0.035+0.1
体重在30kg以上者每增加体重5kg,体表面积增
加0.1m2。
公式计算:
成人剂量×儿童体表面积(m2)
儿童剂量=
的活性相对新生儿已趋成熟; 3.婴幼儿的年龄和生长速度对酶活性影响较大。
按体重综合考虑用药剂量。
2020/9/11
21
(四)药物排泄
1.肾脏随月龄增长而迅速发育;
2.婴幼儿期肾小球率过滤和肾血流量迅速增加;
3.婴幼儿期肾脏在全身的比例略高于成人。
4.婴幼儿D肝代谢与肾排泄较快,以肝代谢为主要 消除途径的D总消除率也较成人快。庆大霉素t1/2: 新生儿5-11h;婴幼儿1.2-2.5h;成人2-3h。
3. 肾小管排泄能力 仅为成人20%-30%
16
第二节 婴幼儿合理用药
❖ 婴幼儿生理特点 ❖ 婴幼儿药代动力学特点
2020/9/11
17
一、婴幼儿生理特点
1.肝肾发育逐渐完善,代谢及排泄功能加强。
2.婴幼儿生长迅速,中枢神经系统易受D影响,呼吸 道狭窄炎症时,选用支气管扩张药和祛痰剂,避免 镇静剂;避免使用四环素类、类固醇等。
2肠蠕动快、胃排空 ↑,如“氨苄青霉素”
时间长
2 药物吸收不规则,个体差异大
im 肌肉少、循环差, 循环差,药物吸收延迟;循环量
肌注吸收不规则
骤增,可导致吸收过速而中毒
iv. 莫非氏滴管
药物吸收稳定,是最常使用的给
gtt
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0%GS作输液载 体,忌快、忌持续!
药方式。但应注意防止血栓性静 脉炎及医源性高渗血症:颅内出
儿童用药病例
患儿,女性,1岁,体重10kg,因发热、哭吵、轻咳 伴流涕入院。查体:体温39.2℃(肛表),两肺呼吸 音粗,闻及湿啰音,拟肺炎收入院。入院后给予抗感 染、退热等治疗。 问:如何选择治疗药物,并确定治疗方案? 1. 退热药物选择? 2. 抗感染药物选择?(略) 3. 是否需要使用止咳化痰药物?(略)
2020/9/11
7
3.新生儿静脉给药注意
❖ ①按规定速度给药; ❖ ②有些药物渗出可引起组织坏死; ❖ ③反复应用同一血管可产生血栓性静脉炎; ❖ ④避免用高浓度溶液。
2020/9/11
8
药物吸收 给药途径对新生儿药物吸收影响很大
途径 吸收特点
对药物的影响
po 1胃酸低,10d无酸 1 对酸不稳定、弱碱性药物吸收
2020/9/11
13
1. 年龄越小肝 药酶越不成熟
经肝代谢的药物 t1/2 ↑ ↑
(表9-2: 茶碱、地西泮、苯巴比妥)
3. 胆汁不易排出 经胆汁排泄的药物易蓄积
药物不良反应
2. 葡萄糖醛酸酶缺乏
葡萄糖醛酸结合力差
氯霉素
灰婴综合症
14
(四)药物排泄
➢ 新生儿肾组织未发育完全,肾小球数量少。
➢ 新生儿肾对酸碱、水盐代谢调节能力差,用 利尿剂时应注意。
药物性质及作用特点:地西泮灌肠比肌注吸收快,能更迅 速的控制惊厥。
35
有小儿剂型 的药物不要 使用成人剂 型分药。
剂量受年龄 因素影响显 著的药品, 用药尽量选 用多种剂量 包装的药物。
如果必须分 药,尽量采 用口服剂型 来分。
四、选择剂型原则
采用一些糖 浆剂及含糖 颗粒加水果 味香料等。
用半衰期相对 较长药物,减 少给药次数, 改善依从性。
片剂:300mg/片,20片/盒
39
退热药物剂量确定
❖ 对乙酰氨基酚:说明书上无2岁以下幼儿用量。参 照国外用量每次10-15mg/kg,该患儿应使用剂量 为100-150mg /次。或参照说明书上年龄、体重计 量表,用滴管或量杯量取。每天不超过4次。
滴剂:1-1.5ml /次 混悬液:3-5ml/次
药物动力学过程
吸收 absorption
分布 distribution
代谢 metabolism
排泄 excretion
5
(一)药物吸收与给药途径
1.经胃肠道给药
❖ 胃容量小;
❖ 胃排空慢;
❖ 胃液的PH值低;
❖ 肠蠕动快;
❖ 肠道微生物。
2020/9/11
6
2.胃肠道外给药
皮下或肌内注射给药; 静脉给药; 皮肤或粘膜给药;
1.7 (m2)
2020/9/11
32
(四)按药动学参数
C •Vd • Ke •
D儿童
F
按药动学参数来计算设计儿童给药方案是更为科学 和合理的给药方法,其原理是根据TDM计算出药物的各 种药动学参数,如以上公式,用药时再计算按达到有效 血药浓度所需的剂量
实际受限,理想模式
33
三、选择给药途径
1.能口服或鼻饲给药的小儿,经胃肠给药安全。 2.皮下和肌肉注射给药不适用于新生儿。 3.地西泮溶液直肠灌注比肌内注射吸收快。 4.皮肤黏膜用药很容易被吸收。 5.病情严重的儿童应选择静脉给药。
血、高血糖、坏死性肠炎
TDS 粘膜娇嫩、血管丰
富、穿透性高
口腔、喷雾、直肠栓剂、经皮给
药,吸收较迅速而充分,但局部
有炎症或破损时应。
9
(二)药物的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