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炼字》教案设计
诗歌鉴赏之炼字公开课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之炼字》教学设计【课前导入】知识情况反馈,引入课题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释】①西楼,即诗中的朱楼,它依山面海。
②钩珠箔,把帘子挂起。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2)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打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
在改卷过程中,很多同学错误的分析了本诗的情感。
总结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点:1、写出了诗人一生坎坷,抒发了诗人年华易逝的苦闷。
2、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忧国忧民的感情。
3、诗人独自漂泊在外的孤独、落寞、心酸之情。
4、表达了诗人漂泊他乡的思乡之情。
5、讽刺当朝统治者政治腐败,表达了自己的苦闷之情。
【诗歌鉴赏要求】(1)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学习目标】1、通过练习,掌握诗歌鉴赏中炼字类试题答题步骤。
2、通过规范设置问题并拟定参考答案,进一步强化高考诗歌鉴赏炼字题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答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什么是炼字?(2分钟)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换句话说,炼字就是鉴赏一首诗中用的最生动、最传神、最精彩的那个字,我们看一下大屏幕中的诗句,你来找一找,看哪些字用得好?1、红杏枝头春意闹2、云破月来花弄影3、一片孤城万仞山4、人生几度新凉5、羌笛何须怨杨柳找出关键字,并说说他好在哪里?二、牛刀小试:(5分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即事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①,宿鸟声中自掩门【注释】①张罗地:指十分冷落的地方【问题】首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好,请简要赏析。
(4分)【参考答案】1、网,“网住”之意,2、丝丝小雨像网一样,要把春天网住,3、诗人运用想象、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的表达了惜春之情。
2024届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专题教学设计

含英咀华品味诗歌——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专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炼字”的含义与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考的“炼字”类型。
2.明确高考诗歌鉴赏中对于“炼字”的考察方式。
3.规范作答高考中诗歌鉴赏的“炼字”题型。
教学过程导入语:在进行试卷讲评之前,我们先来看三组数据。
第一组数据是“全校期中考各主观题得分情况”,我们尤其要注意“满分人数”这一列,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除作文外的12道主观题中,只有一道题的满分人数为0,那就是第16题,第16题是古代诗歌鉴赏题中的炼字题(板书题目: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第二组数据是“全区第16题的得分情况”,由表可知,在全区4506名学生中,只有1名同学获得满分6分,而全区平均分是1.62分;第三组数据是“咱们班第16题的答题情况”,从中看到这道题最高得分是3分,有王晓玥、孙睿、徐翊翔、程子衡4位同学,更多的同学分值区间主要集中于1-2分这个分数段。
基于这三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这道题的作答很不理想。
因此,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题型,共同来“含英咀华,品味诗歌”(板书题目:含英咀华,品味诗歌)。
01任务一:梳理新知,明确考点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炼字”的本质在于“炼意”,使“意”具体化、生动化、深入化、美感化。
即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的“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
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炼字题考什么?炼字题怎么考?请同学们结合课前预习进行讨论交流。
学生活动:①根据学案中设计的课前预习题进行分类整理、讨论交流。
③归纳、概括炼字题常考的词语类型及题目类型。
明确:①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
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词性改变的活用词经常是作者着意炼字所在。
诗歌鉴赏之炼字-公开课教案

诗歌鉴赏之炼字-公开课教案第一篇:诗歌鉴赏之炼字-公开课教案高考古诗词鉴赏之炼字专题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设题角度中的炼字方面的考查;2、通过讲解和练习,归纳积累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3、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炼字型鉴赏题的答题方法2、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诗词鉴赏水平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在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前,我们先来看几句诗。
大家看看这些句子向我们传达了一些什么信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卢延让《苦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题诗后》求得一字稳,耐得半宵寒。
——顾文炜《苦吟》(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古人特别在意诗歌语句的锤炼,对个别词特别在意。
)大家说得都没错。
古人作诗特别讲究炼字,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词鉴赏之炼字。
既然讲到炼字,何为炼字?我们来看下投影。
2、何为炼字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二、高考常见题型:1、诗中的某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直接鉴赏2、诗中某句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确定字并鉴赏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亮观点并比较鉴赏三、炼字对象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木兰花》宋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齐己《早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根据这些诗句以及你的做题经验,在做炼字题时我们要重点关注哪些类型的词呢?(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教师再呈现PPT整理)老师做了一个整理。
小结:关注动词关注形容词、副词、数词关注特殊词(颜色词)四、高考真题例析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诗歌炼字教案

诗歌炼字教案【课题名称】:诗歌炼字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诗歌炼字,培养学生对于字词的敏感性和表现力。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其审美水平。
3. 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4. 让学生理解诗歌美的独特之处,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准备】:1. 选取适合学生年龄段的优秀诗歌,准备教材和课外阅读材料。
2. 注重教学辅助工具,准备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3. 制作合适的教学活动和讨论题,促进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诗歌炼字的概念(10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经典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其中字词的表现力。
2. 引导学生分享对于这些诗歌的感受和意义。
Step 2:剖析诗歌的炼字之处(1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几首经典诗歌,分析其中使用到的形象、修辞、音韵等手法。
2.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手法对于字词表现力的提升和诗歌美感的产生的影响。
Step 3:诗歌炼字实践(2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经典诗歌,以小组为单位,炼字一两个字,要求细微入微的调整字词的顺序或替换同义词,使其音韵或意境更为协调,不改变原有句子结构。
2. 学生向全班展示修改后的诗歌,解释修改的原因和达到的效果。
3. 全班进行讨论,对修改后的诗歌进行评价和赏析。
Step 4:个人创作(15分钟)1.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创作一首诗歌。
2. 鼓励学生运用刚才学到的诗歌炼字的手法,提升自己诗歌的表现力。
3.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作品中进行修改,也可以创建新诗进行尝试。
Step 5:展示和评价(15分钟)1.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进行交流和分享。
2. 全班进行评价和点评,鼓励积极的反馈和建设性的建议。
Step 6:诗歌阅读(10分钟)1. 分发一些诗歌的作品集,让学生进行阅读和鉴赏。
2.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于诗歌的感受和评价,加深对于诗歌美的理解和体验。
【教学反思】:通过这样的一堂课,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诗歌的魅力所在,学会运用形象、修辞、音韵等手法进行字词的炼制,提高自己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诗歌赏析炼字初中教案

诗歌赏析炼字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运用“炼字”的技巧,分析诗句中的关键字词。
2. 能够品味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3. 能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句所表现的画面。
4.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炼字”的技巧。
2. 分析《春晓》中的关键字词,体会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1. 运用“炼字”的技巧,分析诗句中的关键字词。
2.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句所表现的画面。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春晓》的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学习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思考古诗中哪些字词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提问:为什么这些字词会给你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介绍《春晓》的作者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2. 展示《春晓》的原文,引导学生朗读。
3. 分析《春晓》中的关键字词,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解释其意义和作用。
4. 讲解“炼字”的技巧,如通过修改字词来提高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三、实践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春晓》中的关键字词,分析其意境和情感。
2. 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
3. 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四、发挥想象,描绘画面(10分钟)1. 让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春晓》中所表现的画面。
2. 邀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描绘。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炼字”的技巧和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古诗,欣赏其中的美景和情感。
3. 拓展学习,推荐学生阅读孟浩然的其它诗作,如《宿建德江》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炼字”的技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分析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句所表现的画面。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引导他们欣赏更多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初中诗歌炼字题教案

初中诗歌炼字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炼字的概念,认识到炼字在诗歌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他们对诗歌语言的敏感度。
3. 引导学生运用炼字的方法,创作出具有生动形象的诗歌。
二、教学内容:1. 炼字的概念与作用2. 炼字的方法与技巧3. 诗歌欣赏与创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炼字的方法与技巧,能够独立地进行诗歌创作。
2. 难点: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敏锐感知力,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优美的诗歌导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他们对炼字的兴趣。
2. 讲解炼字的概念与作用:简要介绍炼字的意义,让学生明白炼字在诗歌中的重要性。
3. 教授炼字的方法与技巧:a. 选择形象生动的词语:让学生了解词语的内涵,学会挑选具有表现力的词语。
b. 巧妙运用修辞手法:讲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让学生学会运用修辞丰富诗歌内容。
c. 注意字数与节奏:让学生掌握诗歌的韵律美,注意字数与节奏的搭配。
4. 诗歌欣赏与分析:选取一些经典诗歌,让学生欣赏与分析,体会诗人如何运用炼字技巧表达情感。
5. 创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炼字方法,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诗歌,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歌,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了解他们对炼字的兴趣。
2. 诗歌创作:评估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看他们是否能够运用炼字方法创作出具有生动形象的诗歌。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看法和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炼字的方法与技巧,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同时,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使他们能够在诗歌的世界中找到乐趣。
诗歌炼字教案初中

诗歌炼字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炼字的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品味诗歌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写作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炼字的概念和意义。
2. 诗歌炼字的方法和技巧。
3. 诗歌炼字的实践训练。
三、教学重点1. 诗歌炼字的概念和意义。
2. 诗歌炼字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难点1. 诗歌炼字的实践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首优美的诗歌,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用词巧妙。
2. 讲解:介绍诗歌炼字的概念和意义,解释炼字的重要性。
讲解诗歌炼字的方法和技巧,如通过对比、联想、想象等方法来锤炼诗歌中的字词。
3. 示范:以一首诗为例,展示如何进行诗歌炼字,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炼字的过程和效果。
4. 练习:让学生分组,每组选一首诗进行炼字练习,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选择出最恰当的字词进行替换或修改,以提高诗歌的表达效果。
5. 展示:每组选代表展示炼字后的诗歌,让大家一起欣赏和评价。
6. 总结:总结诗歌炼字的概念、方法和技巧,强调炼字对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一道炼字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和思考。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炼字的概念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歌炼字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写作诗歌时运用炼字的实际情况。
七、教学建议1. 在讲解诗歌炼字的方法和技巧时,可以结合具体的诗歌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
2. 在练习环节,可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讨论和思考,鼓励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3. 在作业布置方面,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初中生写作的诗歌题材,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炼字练习,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炼字的概念和意义,掌握诗歌炼字的方法和技巧,并在写作中能够灵活运用,提高写作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热爱,激发他们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高考诗歌鉴赏炼字公开课教案x

高考诗歌鉴赏炼字公开课教案x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高中语文》第四册·诗歌鉴赏详细内容:本节课以李清照的《如梦令》为案例,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炼字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敏感度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炼字的概念,认识炼字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诗歌中的炼字,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通过欣赏、分析、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炼字技巧的掌握和运用。
重点:分析诗歌中的关键字,理解关键字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李清照的《如梦令》音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妙。
随后,提问:“你们能听出这首诗中的哪个字用得特别巧妙吗?”2. 诗歌鉴赏(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字,如“绿肥红瘦”,“夜雨寄北”等,分析关键字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和美感。
3. 方法讲解(10分钟)讲解诗歌炼字的一般方法,如含义深刻、形象生动、音韵优美等,并示范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诗歌。
4. 实践练习(10分钟)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运用所学方法分析诗歌中的炼字,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诗歌炼字:含义深刻、形象生动、音韵优美七、作业设计1. 请选取一首诗歌,分析其中的炼字,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2. 尝试自己创作一首诗歌,运用炼字技巧,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音频、鉴赏、讲解、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了诗歌炼字的一般方法,提高了诗歌鉴赏能力。
但在实践环节,部分学生对炼字技巧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拓展延伸:可组织诗歌鉴赏比赛,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锻炼自己的炼字技巧。
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更多关于诗歌炼字的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高中语文》第四册·诗歌鉴赏2. 详细内容:本节课以李清照的《如梦令》为案例,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炼字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敏感度和鉴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专题——古典诗歌的炼字技巧执教:江苏省泰州中学语文组王静班级:泰州中学高三(7)班时间:2007年11月29日上午第三节【教学目标】体会古典诗歌的炼字之妙【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古典诗歌炼字技巧,提高鉴赏古典诗歌语言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合作探究,举一反三【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教师: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的炼字技巧,先来看一首诗,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关于诗中“僧敲月下门”的“敲”还有一个小故事,谁给我们说说。
生: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改为“敲”字,正在驴背上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
贾岛便告知缘由,韩愈思考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
”这就是“推敲”的由来。
后来,就把遣词造句中反复地研究措词、斟酌字句叫“推敲”,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炼字。
教师:古人写诗作词,非常注重炼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这些都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
鉴赏诗歌从炼字入手,可以借一斑以窥全豹,牵一发而动全身,同时,炼字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察的重点,时间靠近的,2006年七首诗歌考炼字,2007年也有3首诗歌考到了炼字,因此,我们平时就要对诗歌炼字加以重视。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歌的炼字技巧。
师:古典诗歌的炼字对象主要是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实词,还有少量虚词。
古人锤炼语言目的是要生动准确的描绘形象、创设恰当的意境、抒发独特的情感。
所以:我们体会字词的妙处可从这几个角度入手:①体悟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是否运用修辞手法。
②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所展现的景象。
③思考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4想想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是否有作用。
师: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角度来体会诗中字词的妙处,先来看动词。
二:推敲字词(一)炼动词师:一个好的动词可以使一句诗甚至一首诗灵动起来。
比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如果去掉“闹”字、“弄”字,所写景色就会平淡无奇。
而加上“闹”字、“弄”字,就境界全出。
师:一起来欣赏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
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师:①都说诗中的“系”用得准确传神,请大家联系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师:思考时要紧扣刚才讲的体会字词妙处的几个角度,看看从哪个角度可以找到突破口。
同时一定要注意字不离句,句不离诗,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
生:“系”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柳条藤蔓对诗人的依恋之情。
生:运用对面落笔的手法,写出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师:(修辞角度)“系”字采用拟人化手法,(展现景象角度)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情达意的角度)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不管是从修辞还是从展现景象的角度,我们都能很快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诗人写柳条藤蔓对自己的依恋,实际是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这种手法就叫做对面落笔,我们学过的杜甫的《月夜》、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欧阳修的《踏莎行》都是运用对面落笔的手法抒发情感的。
师:再来欣赏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师:《全唐诗》收录此诗时,第四句中的“落”字作“在”字。
你认为是用“落”字好,还是“在”字好?为什么?生:“落”字好。
师:好在哪里?提示:一定要放到句中想想“落”描写了什么情景?请同学把这句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师:既然“落”描述的是“秋思?现在能想到“落”在此起什么作用吗?生:将抽象的秋思之情具体化了,而且使诗句富于动态美和情感美。
师:用“落”字,不仅将抽象的秋思之情具体化了,而且使诗句富于动态美和情感美,使人感到秋思仿佛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新颖妥贴,不同凡响。
师:象这种比较字词优劣的诗歌,为了答题的全面,我们答题时除了分析经典字词的作用,最好开头要先表明自己的态度,好还是不好,最后还要说明换成某个字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或难以表达某种感情。
比如刚才的这个例子,我们要先回答用“落”字好,最后还要强调“落”字作“在”,只写出一种无生气的状态,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
总结: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发现,鉴赏动词从修辞的角度及刻画情态的角度去思考,就能较快的见出其蕴涵的情感,从而全面阐述字词的妙处。
(二):炼形容词师:诗歌是社会生活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通过形容词来描摹情状,化抽象为具体,使人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
有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常常将某些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来写景抒情,丰富意蕴,强化情感。
师: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无疑,这里的“绿”已带有明显的动词色彩,令人自然想到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我们前面做过的2007年四川卷王安石的《葛溪驿》,以尾联“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中的一个“乱”字作为全诗的诗眼,贯穿全诗,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寒食唐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师:接下来我们来欣赏孟云卿的《寒食》,请你结合全诗分析“满”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师:谁先来给我们说说“寒食”指什么?与诗中的子推有什么关系?“寒食”是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冬至后105天。
相传当年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字他挨饿难熬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
重耳做了国君后,开始时还铭记介之推,但是时间久了,也把他淡忘了。
介之推十分难受,和其年迈的母亲隐居在山中。
有一天,晋文公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非常内疚,亲自跑到他隐居的山中寻找。
但没有找到。
因为介之推是个孝子,于是晋文公命令放火烧山,但介之推没有出来,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烧死在深山之中。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在他被烧死这天宁愿吃冷食,而不忍心生火。
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师:下面我们就结合全诗分析“满”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师:回顾前面讲的解题步骤,先看“满”在句中有什么含义?生:写出花开之多,描绘出江南二月繁花似锦的景象。
(这是“满”在诗句中展现的景象)师:从表达诗的感情的角度看,开头写繁花似锦的美景,有什么作用?生:以乐景衬哀情。
师:①从景物描写的角度看,“满”字描绘出了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
②从表达情感的角度看,上述景象反衬下文“堪悲”之情。
这就是以乐景衬哀情。
师:所以,鉴赏形容词,一定要先看它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再思考这种景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三)炼数词师:不仅美妙的动词和形容词可以让诗歌灵动而形象,有时,那些经过精心选择,看上去很枯燥的数词,在诗人生花的妙笔下同样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师:比如齐己的《早梅》,诗中三四句原来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对此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请你分析一下,这样改有什么妙处。
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生: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既紧扣诗题,又显出此梅不同寻常。
生:在一片皑皑深雪中,孤梅独放,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突然发现这奇丽景象的诗人一种惊喜。
师:“一枝开”不仅写出梅的情状,更紧扣诗题中的“早”字,同时表现了诗人的惊喜之情。
可谓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
拓展思考:齐诗中“一枝”紧扣诗题,突出梅开之“早”,那王安石〈〈梅花〉〉中的“数枝”能否也换成“一枝”?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生:不能师:为什么?说说理由?一定要记住:字不离句,句不离诗。
结合诗歌整体意境分析。
生:“数枝”形容梅开之多,更能突出梅的不畏严寒独自开放的坚强品性。
而“一枝”显得单薄,不足以突出梅的这种品性。
生:也突出了诗人自身的高洁、坚强。
生:因为梅花开得多,才会差点被诗人错把梅花当作枝头的雪。
而一枝不会产生这种错觉。
师:由此可见,同一个词,因为在不同的诗歌情境中展现的景象和体现的情感的不同,收到的表达效果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我们鉴赏字词时,必须抓住诗歌整体情境具体分析。
师:至此,我们发现,不管是动词、形容词还是数词,鉴赏时一般都是从它展现景象和表达情感两个角度去思考。
同时一定要注意字不离句,句不离诗,鉴赏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
(四)炼虚词师:在古典诗词中,锤炼实词可以给诗歌锦上添花,而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也可以疏通文气,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
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师:你认为诗中“忽”用在这里有何妙处?师:“忽”是一个虚词,而虚词在诗歌中常常起到结构上的作用,大家能不能具体说说“忽”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生:承上启下。
师: 联系诗句说明。
生:由前面少妇的“不知愁”过渡到后文的“悔”。
师:那它写出了少妇前后感情变化的什么特点?生:它写出少妇了前后感情变化的迅速。
师:很好,“忽”在结构上的这种承上启下的作用,最终还是为了要突出诗歌想要表达的情感。
“忽”生动地显示了少妇情绪心理的迅速变化。
“不知愁”的少妇本来精心妆扮,想登上高楼观赏春色,却被突然撞进眼帘的“杨柳色”钩起满心的感伤和哀怨,由“不知愁”转而“悔”,突出了“闺怨”的主题,从而也使这种幽怨的感情表现得强烈而深刻。
鉴赏诗歌中某个字词在结构上的作用,我们平时遇到得较少,但不可忽视,关键字词在结构上的作用可从它所在的位置来思考,放在诗歌开头的,可能会在内容上或情感上统领或统摄全诗,常称为“领字”;放在诗歌中间的,可能会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常常是虚词;放在诗歌末尾的,可能会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对以上诗歌中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实词以及虚词的赏析,初步了解了古典诗歌的炼字技巧,学会从字词的修辞手法、展现的景象,表达情感以及结构上的作用去体会经典字词的妙处,希望同学们能将这节课学到的炼字技巧,运用到我们的诗歌鉴赏中去。
作业:完成发下去的诗歌鉴赏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