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师培训课件:如何通过科学教学帮助儿童有效建构科学概念
小学科学教案精选ppt

适应未来社会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具 备科学素养的人才能更好 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 变革。
科学课程的内容和结构
01
02
03
04
生命科学
研究生物体的结构、功能、生 长和演化等。
地球与宇宙科学
研究地球的构造、气候变化、 天文学等。
物质科学
研究物质的性质、变化、组成 等。
技术和工程
研究技术的原理、应用和设计 等。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
描述植物从种子发芽到生 长、开花、结果的整个过 程,以及植物的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等生理过程。
植物的分类与识别
介绍植物的分类系统,以 及如何通过观察植物的特 征对其进行识别。
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探讨植物如何适应不同的 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 、光照等,以及植物对环 境的影响。
动物学教案
科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探究式学习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 验、思考等方式自主探
究科学现象和问题。
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 同探究、讨论和解决问
题。
情境教学
创设与现实生活相关的 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
应用科学知识。
信息技术应用
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信 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
02
自然科学教案
植物学教案
数据处理
教授学生如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 如计算、绘图、误差分析等,以便更 好地理解实验结果。
结果分析
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包括 对数据的解释、推理和归纳等,以得 出科学结论。
结论总结
帮助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并指出实验 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以便更好地进 行科学探究。
THANKS
感谢观看
利用有结构的材料(张建芬)

利用有结构的材料帮助学生有效建构科学概念----以《水珠从哪里来》为例谈谈如何有效建构科学概念探究活动是建构科学概念,是开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载体。
选择科学的有结构的材料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有力保证。
如何有效建构科学概念,下面我以《水珠从哪里来》这一课为例来谈谈探究活动课如何利用有结构的材料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今年2月底,林教师去我区一所小学调研听课《水珠从哪里来》。
课始:教师先给孩子们提供一杯装有冰块的玻璃杯进展观察,孩子们发现玻璃杯外壁有许多水珠,于是教师让孩子们猜一猜:杯子外壁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孩子观察装有冰块的玻璃杯作出了以下几种猜想:1.杯中的冰融化流出来的。
2.冰融化从杯子里渗出来的。
3.冰箱里拿出来时杯上就有水珠。
4.洗杯子时,自来水留在上面。
5.空气很潮湿,水粘到上面。
6.杯中的冷气出来又流到上面去了。
7.加冰块时候,一些水流到杯子上了。
8.下雨的时候,雨水流在上面。
孩子的猜想为我们展示了孩子原有的科学知识与经验,我们称它为前概念。
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孩子由于生活经验不同展现出来的前概念也是不同的,也是复杂的。
我们知道科学概念的形成是建构在学生前概念的根底上。
我们的科学教学应该尊重关注孩子的前概念,把它作为科学概念的生长点,再通过开展利用典型的有结构的材料支撑的、富有层次梯度的探究活动,来帮助学生获得完整的正确的科学概念。
分析孩子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孩子们认为水珠的来源大致分为两种情况:1.水珠是杯子中的冰融化后来的。
2.水珠是从杯子外面来的〔例如:冰箱中、自来水、雨水、空气中〕。
整理收集学生头脑中的已有概念,便于我们在教学中更好地运用这些已有概念促进科学概念的掌握。
教师沿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展开探究,来转化孩子巩固的前概念,有效地建构孩子正确的科学概念。
在这里,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孩子们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似乎不太合理的猜想?比如:下雨的时候,雨水流在上面。
洗杯子的时候,自来水留在上面。
小学科学新教材课堂教学培训心得

小学科学新教材课堂教学培训心得小学科学新教材课堂教学培训心得1这个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学习新课标活动,通过这段的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特点。
首先,科学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特点。
由此可见,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科学素养。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并能够做到师生互动。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我们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观。
努力用新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上好每节课,尽量选用一些比较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其次关于课程目标与内容。
在识字与写字方面,新课标规定,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九年里,要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一至二年级的学生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在老课标中,一至二年级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是800到1000字。
三至四年级学生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新课标”对写字的质量要求提高了。
一至二年级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写字规范、端正、整洁。
三至四年级就要求学生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并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到了五六年级,则要求硬笔书写楷书整齐美观,并有一定速度,同时能用毛笔写正楷字。
为了能让各个学段的学生达到书写的要求,科学“新课标”还在第三部分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求,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小学1—6年级,要在每天的科学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提高书写效果。
幼儿园教师幼儿科学教育领域教育教学培训PPT图文课件

社会实践活动参与
环保实践活动
组织幼儿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培养幼 儿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科技制作活动
鼓励幼儿参加科技制作活动,如制作简易机器人、太阳能小车等, 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科学探究活动
引导幼儿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如观察植物生长、探索物质变化等,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校外资源
积极联系当地的博物馆、动物园、植 物园等公共科普场所,组织幼儿进行 实地参观和体验,拓宽视野,增长见 识。
网络平台辅助学习工具推荐
专业科普网站
推荐一些适合幼儿浏览的专业科 普网站,如中国科普博览、果壳 网等,引导幼儿通过网络了解科 学知识和科技动态。
在线互动课程
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的在线互动课 程,如科学实验课、自然探索课 等,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学习科学知识。
引导家长在家中延续和拓展幼儿的科学学习。
利用社区资源
03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如科技馆、博物馆等,为幼儿提供更为广
阔的科学学习空间和机会。
04
CHAPTER
评价方式与标准制定
过程性评价方法介绍
观察法
通过直接观察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表现,记录其参与程度、兴趣、 互动情况等,以评估幼儿的学习过程。
作品分析法
06
CHAPTER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本次培训成果总结回顾
知识技能掌握
通过本次培训,教师们深入学习了幼儿科学教育的理念、 方法和实践技巧,掌握了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实验和 观察的能力。
教学案例分享
培训中,教师们积极分享各自的教学案例,交流了在不同 主题和场景下如何有效实施幼儿科学教育的经验和做法。
结,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大班科学ppt课件

根据评价标准对所获取的教育资源进行筛选,选择符合教学需求、 质量较高的资源进行利用。
动态更新
定期对教育资源进行评价和筛选,及时更新和补充优质资源,淘汰 过时和低质量的资源。
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交流
共享平台
建立大班科学教育资源的共享平台,方便教师之间进行资源的共享 和交流。
交流机制
建立有效的教育资源交流机制,鼓励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资源、教 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等,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共同进步。
详细描述
科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和经验积累来认识自然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逐渐发 展成为一个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近现代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推动了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学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02
大班科学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与内容
通过引导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 求知欲和探索欲望。
培养想象力
通过引导孩子进行想象和创造,培养他们的 想象力和创造力。
鼓励尝试
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培养他们的勇气和冒 险精神。
实践创新
鼓励孩子将想法付诸实践,培养他们的实践 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的锻炼
分析问题
提出解决方案
引导孩子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点。
04
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科学思维的培养
观察与描述
通过观察和描述事物,培养孩 子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分类与归纳
通过分类和归纳,培养孩子的 逻辑思维和归纳能力。
实验与验证
通过实验和验证,培养孩子的 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批判与创新
通过批判和创新,培养孩子的 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提升
教科版小学科学ppt

05
科学教育理念
培养科学素养
培养观察能力
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实验过程,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培养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培养实验能力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 方法,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培养科学思维
通过探究和思考,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方式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激发创新精神
80%
鼓励好奇心
鼓励学生提问、探究和发现,激 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
100%
培养想象力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尝试提出新的科学假设和实验方 案。
80%
提供创新实践机会
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平台和机 会,鼓励学生开展科学创新活动 。
提倡合作精神
培养合作意识
引导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模型与制作
模型
模拟真实事物或现象的一种 简化表示。
制作
模型与制作的方法
模型与制作的应用
将设计好的模型制作成实物。
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模 型类型;设计模型并进行制 作;对模型进行测试和评估。
在科学探究中,模型与制作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 物的本质和规律,有助于解 决实际问题。
04
科学实践活动
种植与养殖活动
种植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种植活动,如种植蔬菜、花卉等,让学生了解植物 的生长过程,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养殖活动
引导学生参与养殖活动,如养蚕、养金鱼等,让学生了解动物的 习性,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制作小发明活动
制作简易工具
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制 作简单的工具,如制作简易望远 镜、简易滑轮等,培养学生的动 手能力和创造力。
青岛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一年级(教育部审定2017)教材培训

科学探究和工程实践的价值
学习科学探究是为了掌握一种认识自然界事物 的方法和求实的科学精神;学习工程实践是为了掌 握如何运用所学知识系统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 方法。
单元页
用眼看, 用鼻闻, 靠耳听声音。
用舌尝, 用手摸, 观察方法多。
新编青岛版科学教材特点介绍
每课的结构
新编青岛版科学教材特点介绍
新编青岛版科学教材特点介绍
单元评价
新编青岛版科学教材特点介绍
技术与工程单元
03 课程资源
• 科学教科书 • 科学教师用书 •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 我的科学学习报告 • 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 科学图片库、音像教材、课件等
新编青岛版科学教材特点介绍
新编青岛版科学教材特点介绍
新编青岛版科学教材特点介绍
(4)增加“法治在线” 栏目。
新编青岛版科学教材特点介绍
新编青岛版科学教材特点介绍
(5)引入现代高科技手段。
新编青岛版科学教材特点介绍
02 结构
新编青岛版科学教材特点介绍
单元结构
单元页
单元内容
单元评价
新编青岛版科学教材特点介绍
科学知识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科学探究的8个要素: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 交流、反思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 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学段目标的架构:
1、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2、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联系 3、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如何利用模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习后课例

《如何利用模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习后课例模型是复杂事物或现象的具体体现。
是对于现实世界的事物、现象、过程或系统的简化描述,或其部分属性的模仿。
模型给人们一种认识事物的思路、角度和方法。
模型提供观念和印象,是非常吸引学生的生动的感性材料,是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们平时教学中建构模型的主要途径有:(1)借助实物、图片、挂图、动画等多媒体直观演示,建立模型(2)列举生活实例、开展模拟实验和学生亲身体验,建立模型学生的前科学概念一般是对已有生活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虽说对某些科学原理的学习具有明显的负迁移作用,但其对处理和解释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是合理和有用的。
很多前科学概念是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对周围事物获得的一些感性印象,积累的一些缺乏概括和科学性的经验。
例如,“洁净”、“干净”的日常概念,只需经过简单调整,就可以发展成为“纯净”的科学概念。
一个人形成概念的渠道有两条。
一条是日常生活的渠道。
每个个体在各自的社会、生活环境下,通过耳闻目睹、自身实践将周围自然界的物体和事件联系起来,形成对自然现象的理解或想法,叫做前科学概念,简称“前概念”。
当然,这种概念的形成是自发的、无意识的、不自觉的,所形成的概念也是原始的、简单的、有限的、零碎的、低层次的,有时还是错误的。
另一条是学校教育的渠道。
通过接受正规的科学教学、有意识地自学有关书籍或自觉地进行自我实践而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认识,这叫“科学概念”。
这种概念一般来说,比较正确、全面、系统。
学生的前概念是新知识建构的基础,不容忽视。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概念学习的主要任务是要将学生自发形成的前概念,上升为一定层次的科学概念。
引发认知冲突,消除错误的“前概念”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与冲突,是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
当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之后,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使科学概念与学生的前概念产生冲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冥王星是不是行星?
——轨道绕太阳转,有一定的体积……可是有一天, 谷神星出现了,于是围绕行星的定义展开一番讨论!
概念建立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浩 瀚的事实中探求意义,探寻一个概括性的 体系,把一个物质所有可能的特征包括进 去。
——兰本达(美国) 《小学抽象的过程,而抽象的过 程的实质就是已有经验与新现象的互动、联接 与印证。人类认识这个世界依据的是自己的经 验,经验和现象互动就是认知的过程。
关于前概念,先请大家看一幅图
你会不会把这个花 瓶放在你孩子的房间里? 为什么?
再仔细看看,你看 到了七条玩闹嬉戏的小 海豚了吗?
例如:“地球”的迷思概念
Analogs to Fish is Fish 鱼的认识离不开鱼的世界
• Young children and shape of Earth • 孩子认识世界离不开他所生 活的地球 • Beliefs about students’ abilities • 孩子认识世界有他自己的看 法 • Beliefs about how to think about improving
迷思概念
——科学概念学习的前 提 • 教学是「教」与「学」的活动,不是「灌输」 与「记忆」。 • 记忆科学名词、事实、知识和概念,能写出 反应过程或方程式,并不代表就了解其真正 的意义。 • 学生的概念架构与科学家的想法和教科书上 所陈述的科学知识往往不尽相同,学者们称 为另有概念、另有架构、迷思概念或学童的 科学等。
儿童科学概念的学习
——如何通过科学教学帮助儿童有效建构科学概念
科学课堂应该做,而且只能做两件事— —
打开人的经验 发展抽象能力
“学习”的实质是“改变”
探究能力的增加、知识体系的扩展,情感的丰盈,价值 观的厘清和确立等,而这其中,学生初始想法的改变,即 科学概念的确立,无疑是一个核心。
人类智识的成长与累积, 形成现代的文明与社会。
美国兰· 本达——“过河理论”
“过河理论”——从“此岸”到
“彼岸” 彼岸(科学概念)
有结构
的活动
此岸(原有经验)
“有结构的材料”到“有结构的 活动”
• 有结构的材料
• • • • 典型性 层次性 结构性 指向性
• 有结构的活动
• • • • 针对性 简约型 控制性 层次性
结构体现出概念形成的过程和层次
哇,这么多椅子……
通常情况下,一提到椅子,人们的 头脑中出现的椅子是这样的……
为什么?
最典型的椅子!
这些也是椅子!
标准椅子的特征
椅背
两边扶手
凳面 四条腿
表示“椅子”的模型——
这些仍然是椅子,但概念的外延已 经有了拓展?
可是有一天,出现了这样一把椅子, 你对椅子的概念怎么修订……
这几把呢?
有结构的活动促使“声音”概念的 形成?
• 声音是由物体受力振动而产 2 1 3 生的
通过一个实例来理解概念的形成和 发展
• 概念是包括主要属性(attribution)或 特征(features)的同类事物之总称。
• 例如,椅子有许多种类与造型,有四只脚的 椅子、三只脚的椅子、有靠背的椅子、没靠 背的椅子……等,但是它们有共同的特征, 有一个朝上的平面,可以让人们坐着休息, 这就是“椅子”的概念。
人类会自动转译外来的事件成为内在的 模式,并藉由操弄这些符号表征来进行推理, 人们可以经由这些符号产生行动,或觉察到 这些符号和外在世界的一致性。 这些符号就是所谓的“概念”。
农场里有哪些概念?
概念改变着人类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概念是思考的基础
• 一个概念就是一个象征的建构,它用来代表外界 事物或事件的共同性。
有一天,“鸭嘴兽”出现了……
哺乳动物的概念内涵在发展……
• 1843年,恩格斯在英国看到一只鸭嘴兽的蛋, 人们告诉他,这是生活在澳大利亚的一种哺乳 动物。恩格斯听后哈哈大笑:哺乳动物都是胎 生的,鸭嘴兽是卵生的,因此肯定不是哺乳动 物。
• 鸭嘴兽是从鸟类到哺乳类之间的过渡型动物, 鸭嘴兽既不同于哺乳类,又不同于爬行类、鸟 类。它生殖、繁衍后代的方式非常奇特,既下 蛋又哺乳;后来,事实使恩格斯“不得不请求 鸭嘴兽原谅自己的傲慢与无知。”
• 科学课借助科学概念帮助孩子理解科学
• 侧重于科学知识的传授, • 侧重于过程技能的获得, • 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厘清……
「科学素养」人们经由科学的学习,所
能获得的知识、能力、态度等各方面智能的增进。
若是我们把科学知识当成是片渔网,那么一个 个结组成的目就是一个个科学概念。 科学的学习是要学生利用实验或搜证的方法来 发现、证实或推论这一个个概念的存在。
• 概念之所以形成,是由于我们能够对外界的事 物进行归类。 • 借着概念的形成,我们将讯息按概念分类处理, 不须每一事物给一个名称,可节省许多字汇及 记忆上的负担。 • 因此可据以进行推理、决策或问题解决等思考 活动,概念是思考的基础。
学生借助概念理解这个世界
• 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类将它们分割成一个 个独立的概念,概念与概念形成一个相互 关联的体系,这就是我们头脑中的科学世 界……
椅子的概念已经有了什么样的发展?
有一天,又出现了一把椅子
不久,又出现了两把椅子
不久,又出现了两把椅子
还有这样的椅子
后来更多的椅子出现啦……
椅子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前 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概念
归纳 演绎
现象
新现象
帕拉图认为抽象的概念才是世界的真实,概念是永恒的。反过来, 具体的事物是不真实的的东西,瞬间便会消失,例如“圆形”是抽象的 概念,但是一个圆形的车轮却易于毁坏解体,即使世界上所有圆形的东 西都消失,圆形的概念依然存在。
概念发展的结果——抽象能力得到 发展
• 相符:内涵更加确 定 • 外延更加丰 富 • 不相符:内涵更加 确定 • 外延更加 丰富
外延
内涵
外延
再来看看“哺乳动物”的概念
身体表面有毛,一般分 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 个部分; 用肺呼吸; 体温恒 定,是恒温动物; 脑较大而 发达; 哺乳;胎生。 哺乳和胎生是哺乳动 物最显著的特征。胚胎在母 体里发育,母兽直接产出胎 儿。母兽都有乳腺,能分泌 乳汁哺育仔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