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增多症ppt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临床表现
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多无任何症状
1、80%患者有不明原因的出血或血栓形成 (1)出血常为自发性,可反复发作。
以胃肠道出血常见,也可有鼻、齿龈出血、血 尿、呼吸道出血、皮肤、粘膜瘀斑,但紫癜少见。
出血机制:血小板功能缺陷,粘附及聚集功能减
退,血小板第三因子降低,5-羟色胺减少以及释 放功能异常
1、各系均明显增生,以巨核细胞和血小板 增生为主 2、原始及幼稚细胞均增多,血小板聚集成 堆。
3、中性粒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
实验室检查——出、凝血试验
1、出血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消耗时间缩短, 血块退缩不良,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 活酶生成障碍。 2、血小板粘附功能及肾上腺素和ADP诱导 的聚集功能均降低,但对胶原聚集反应一 般正常。
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ST)
又称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 有原发疾病或诱因 临床上较ET多见 多见于男性及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 年龄越小,越常见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病因
1、恶性肿瘤(包括血液学恶性疾病) 2、慢性炎症(结缔组织疾病、结核病、肝硬 化、慢性胰腺炎、慢性肺炎、动脉炎) 3、急性炎症感染 4、急性失血 5、缺铁性贫血 6、溶血性贫血 7、手术(脾切除及其他外科手术)
通常没有临床症状,很容易被忽视。
极少发生出血、血栓形成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实验室检查
1、血小板计数增加,常不超过1000×10^9/L
MPV、PDW均减少 血小板功能正常 2、骨髓象正常
3、凝血功能正常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标准
1、血小板持续大于400×10^9/L,血小板功 能正常 2、骨髓象正常
2、骨髓象以巨核细胞系增多为主 3、除外其他骨髓增生性疾病
4、存在基因突变
5、除外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治疗
1、骨髓抑制药
白消安为常用有效的药物,宜用小剂量,开 始4~6mg/d。 如要求血小板快速下降可选用羟基脲2~4g/d, 3~4天后减至1g/d。 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马法兰等都有效。 当血小板数下降或症状缓解后即可停药。如 有复发可再用药。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大多数是由于血小板生成加速所致 由于血小板生成受造血因子调控,血小板增 多至少部分是与白介素-1、白介素-2、白介素-3、 白介素-6以及白介素-11这类因子的释放有关。 肾上腺素使血小板从贮存场所释放导致血小 板增多 运动也使血小板释放而血小板增多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临床表现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治疗
2、放射核素磷(32P)
口服或静脉注射,首次剂量0.08~0.11MBq, 如有必要三月后再给药一次。一般不主张应用,因有诱 发白血病的可能。
3、血小板分离术
可迅速减少血小板量,常用于妊娠、手术前准备以 及骨髓抑制药不能奏效时。每次循环血量约为患者的1.5 倍血容量,连续3天,每天一次。 可作为一种临时应急措施。
实验室检查——其他
血尿酸、乳酸脱氢酶、血清酸性磷酸 酶均增高。 部分病人因血小板破坏,大量钾离子 释放到血中,引起假性高血钾症。 染色体检查部分病人有21号染色体长 臂缺失(2lq-),也有报告21号染色体长臂 大小不一的变异。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标准
1、血小板持续大于450×10^9/L
PLT大于1500×10^9/L 易出现出血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临床表现
(2)血栓发生较少 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以脾、系膜及下肢静脉为血栓好发 部位 ,肺、肾、肾上腺或脑内也可发生栓塞, 成为致死的原因
凝血机制: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因血小板过多,
活化的血小板产生血栓素,易引起血小板的聚集 和释放反应,可微血管内形成血栓。
3、有原发病或诱因存在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病因
8、药物反应(长春新碱、肾上腺素、白介素-1) 9、运动反应 10、血小板减少后恢复(反跳) 11、停用骨髓抑制药物、酒精,VitBl2缺乏治疗后 12、其他(早产儿、婴儿VitE缺乏,骨质疏松、心 脏病、肾移植、尿崩症、妊娠、肾衰竭)。
其中以感染最多见,其次为恶性肿瘤、 手术、缺铁性贫血和结缔组织病。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临床表现
2、侵及肝、脾等髓外组织器官
脾大见于80%以上的病例,一般为轻到中度肿大 少数病人有肝肿大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
1、血小板计数:(1000~3000)×10^9/L
形态一般正常,但有巨大型、小型及畸型,常聚集成堆,偶尔见到 巨核细胞碎片及裸核
2、红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多
形态大小不一,呈多染性,也可出现豪-胶小体及嗜碱性点彩 少数病人有反复出血而导致低色素性贫血。
3、白细胞增多:(10~30)×10^9/L,偶尔可达到
(40~50)×10^9/L,一般不超过50×10^9/L
以中性分叶核 细胞为主,偶见幼粒细胞
4、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
实验室检查——骨髓象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治疗
4、α干扰素
可对巨核细胞生成抑制及血小板生存期缩短。剂量为 3~5mu/d。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治疗
5、其他 (1)抗血小板治疗:
PLT大于1000×10^9/L ,无出血倾向,用小剂 量阿司匹林(50-100mg/d)预防血栓形成 也可用双嘧达莫、消炎痛
(2)抗凝治疗
有血栓形成者用肝素或双香豆素类
禁忌:脾切除治疗(使病情恶化)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预后
约半数患者可生存5年以上,部分患者 生存10年以上。 死亡的主要原因:重要器官的出血或 血栓形成。 部分病例可转化为骨髓增生性疾患的 其他类型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 化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并可发生慢性粒 细胞白血病急性变或直接转变为急性粒细 胞白血病而死亡。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血小板增多症
分类
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
二、继发性血小板增Leabharlann Baidu症(ST)
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
又称真性血小板增多症或 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 以巨核细胞系增殖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患(MPD) 病因不明,约50%~70%患者有JAK2 V617F基因突变
发病率为0.1/10万人口, 发病年龄2~90岁,好发于50~70岁。 女︰男=1.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