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泥历史

中国水泥历史
中国水泥历史

甲子沧桑书写巨变、盛世水泥铸就辉煌

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之际

来源:中国水泥发布时间:2009-10-15

2009年是新中国60华诞。60年,弹指一挥间。正是在这60年间,中国水泥工业在党和政府

的领导下,演绎了一场波澜起伏的巨大变迁,造就出令世界瞩目的“水泥大国”。温故而知新,梳理回顾60年共和国水泥工业发展的历程,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新时期水泥工业的健康发展大有裨益。为此,应《中国水泥》杂志之邀撰写此文,与水泥行业广大同仁共勉。

如果从1889年唐山细绵土厂土窑生产水泥算起,中国水泥已有120年的历史了;如果从1906年“启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算起,也有103年的历史了。

清朝末年,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腐败的清王朝,但中华民族依然处在三座大山统治之下。旧中国,始终处于腥风血雨、内忧外患的水深火热之中。中国水泥工业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畸形发展,但规模之小、产量之低,发展之慢,令人乍舌。1949年水泥产量只有66万吨。4 亿5 千万人口的大国,人均水泥不到1.5公斤,中国水泥工业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一、回顾历史追寻共和国水泥工业发展的足迹

中国水泥工业的大发展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的60年的时间里,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里。我国水泥工业60年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30年”,经历了七个发展阶段。

建国初的恢复和初步发展阶段(1949~1957)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水泥生产企业只有35家,其中东北区14家,华北区5家,华东区

8家,中南区3家,西南区4家,西北区1家。新中国成立后,水泥工业的主要任务是接管国

民党官僚资本企业,修复遭受战乱破坏的设备,组织恢复生产。1949~1952年间,陆续修复了东北、华北遭到破坏的哈尔滨、本溪、小屯、抚顺、锦西、鞍山、大连、牡丹江、琉璃河、太原、启新等水泥厂。华东地区恢复生产的有中国、上海、江南、光华等水泥厂,中南地区有广州、华新水泥厂,西南地区有重庆水泥厂,全国总共有18 个大中型水泥厂相继恢复生产。另外还有口泉、济南、南平、辰溪、贵阳、嘉华、窑街等几个小型水泥厂也陆

续恢复生产。

建国初期,政府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取得了很大成功,前三年时间,水泥工业得到了全面恢复,到1952年底,全国水泥产量达到286万吨。

1953 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步入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重工业部建材局决定拿出占建材投资总额78.1%的费用,从东欧、东德、罗马尼亚、捷克引进成套设备建设新厂,先后陆续建设了大同、永登、昆明、江油、耀县、巢湖、江山、贵州、庐山、柳州等10个厂;同时根据各地建设的需要和地区的平衡,安排扩、改建了哈尔滨、本溪、华新、中国等水泥厂。

1954年4月22日,毛泽东主席亲临启新水泥厂,视察了生料、烧成车间和8号水泥窑,听取了生产情况汇报,勉励干部群众“好好学习,好好工作”。1955年9月21日,周恩来总理为了及时掌握公私合营后的企业生产情况和工人生活状况,又专程来唐山启新水泥厂视察。“一五”期间,水泥工业各项指标均提前和超额完成,新增水泥生产能力235.9万吨,保证了国家基本建设的需要。1957年水泥产量686万吨,比1952年增长140%。

旧中国水泥生产没有统一标准,有使用日本标准的,也有使用德国标准、英美标准的,十分混乱。由于标准不统一,给管理带来许多麻烦。建国之初,建材主管部门就组织技术人员开始研究制定自己的《水泥标准(草案)》,1952年《水泥标准草案》讨论获得通过开始试行,1956年经过修改补充,把试验方法由软练法改为硬练法,1957年10月国家正式颁布统一施行。

“一五”期间的重点是重工业建设,中央政府对包括水泥工业在内的重工业高度重视,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扩建、改建、新建了一批重点水泥企业,为新中国水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跃进”的起落和经济调整阶段(1958~1965)

“二五”时期,水泥工业的基本任务是:保证国家基本建设的需要;支持地方发展小型水泥厂。“一五”期间投资建设的10个水泥厂,在这一时期陆续建成投产。水泥工业因此得到迅速发展。水泥产量1958年、1959年分别比上年增长34%和27.5%,1960年水泥生产能力达到1100 万吨。

当时全国掀起了工农业建设的新高潮,新成立的建筑材料工业部提出了“每个省市区至少

建一个大中型水泥厂”的规划设想,全国计划筹集15个水泥厂,1959~1960建成的就有贵州、江山、巢湖、松江、庐山、湖州等6个水泥厂。

1958 年和1959 年,从丹麦和西德进口了五套设备,丹麦设备安装在四川峨嵋;西德设备安装在河北邯郸。从国外大量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在设计部门和机械制造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广大水泥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设备的基础上,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开发、研制了国产水泥制造设备。水泥行业基本确定了以“小屯型窑”(立波尔窑)和“华新型窑”(湿法窑)作为我国发展的主导窑型。1958 年,湘乡水泥厂采用了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华新窑,永安水泥厂和西卓子山水泥厂是使用小屯窑型建设的最早两个工厂。湘乡、永安、西卓子山几个水泥厂的建成,改变了过去基本依靠国外装备的被动局面,我国水泥工业设计及装备制造开始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

1961年,水泥行业开始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基本建设项目进行了压缩,停建、缓建了一批项目,其中包括:永安、西卓子山、开远、山东以及邯郸、英德、柳州等水泥厂,湘乡、山铝水泥厂也放慢了建设速度。在此阶段,建材部水泥局针对广大地方水泥(统称小水泥)企业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整顿,适时推出由北京水泥工业设计院3.2万吨立窑水泥厂,配备2台直径2×8米普通立窑,作为我国立窑水泥厂的定型设计方案,自此立窑在全国得到了迅速发展。

经过调整,到1963年经济开始复苏,停建的水泥厂开始复建,柳州水泥厂最先复建,随后除山东水泥厂外,上述的一些水泥项目都陆续复建、建成投产,山东水泥厂停建后改成试验厂。至此,水泥企业在“大跃进”中遭到破坏的生产能力得到恢复,到1965年,水泥工业的生产和建设开始全面好转,当年水泥产量达到1 634万吨。

“三线”建设与“文革”曲折前进阶段(1966~1978年)

1965年,中央做出了关于“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为响应国家的备战号召,国家决定在中西部地区兴建了一批水泥厂。当时建材部决定将停业5年之久的山东水泥厂筹建处,包括领导班子及其全套丹麦进口设备,成建制的迁往四川乐山县,改名峨眉水泥厂筹建处,异地建设新厂。1970年10月,峨眉水泥厂两条?准4.4×180米的大型湿法回转窑生产线基本建成,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湿法窑。

水城、渡口、青海和武山等一批水泥厂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项目相继开工。1970年,赖际发部长亲临水城水泥厂工地视察,极大地鼓舞了职工士气。水城水泥厂等项目,

当年开工当年点火。在此阶段,还有安徽胜利、湖北光化、湖南新化、江西万年、湖北荆门(葛洲坝)、安徽白马山、上海金山、浙江长兴等水泥厂相继建成投产。自此,湿法生产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湿法窑成为当时水泥工业大中型企业的主力窑型,开始向辉煌的顶点迈进。经过若干年的发展,随着新型干法技术装备的日臻完善,湿法水泥窑逐步被先进的技术装备所替代。

经过1960年至1965年的调整,水泥工业生产建设开始全面好转,但“文革”又打乱了良好的发展局面,大批职工卷入运动,脱离岗位,大批干部靠边站,各级管理机构瘫痪,行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大幅下滑,严重干扰和破坏了水泥工业的生产和建设。1967年、1968年水泥产量连续两年递减30%以上,1967年大中型水泥企业的产值降低32%,全员劳动生产率也下降30%以上,生产消耗的原燃材料却普遍增加,1969年大中型水泥企业的每吨熟料多消耗10公斤标煤。

“文革”时期,随着各地大办农田水利建设,我国又掀起了大办地方水泥厂的高潮。从1970年起地方水泥每年以平均21.8%的速度递增。1973年地方水泥产量首次超过了统配水泥,到1978年地方水泥达到4 253.3万吨,占全国水泥总产量的65.2%,地方水泥厂也由1970年的875家增加到3 400多家。在国家统配水泥不足的情况下,地方水泥的发展为国家农田水利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集团后,水泥工业各级生产指挥系统和管理工作步入正轨,生产秩序逐步恢复。

水泥工业恢复调整阶段(1979~1984)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拨乱反正,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当时,市场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国家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急需以水泥为主的建筑材料。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多次开会、过问,并做了一系列批示。当时的建材工业面临着生产工艺落后,技术装备陈旧,管理松懈,科技力量散失,生产能力低下的状况。针对全国水泥工业存在的问题,1978年7月,国务院批转了国家计委《关于加速发展水泥工业的报告》,追加了对水泥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同年12月,国家建材总局提出了《关于加速发展建材工业的几项措施》的报告,国务院批转了该报告,要求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关心和大力支持建材工业的发展,主动帮助解决有关问题。

1979年4月,五届人大第七次常委会决定成立建筑材料工业部。建材工业部内设水泥局。随

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成立建筑材料工业局,加强了对建材工业包括水泥工业发展的集中领导。

1979年,在国家外汇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国务院还是决定购买日本石川岛播磨重工株式会社设备,建设冀东水泥厂日产4 000吨水泥熟料新型干法生产线。这套新一代的预分解窑新型干法设备,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水泥生产设备。

1979年下半年,又与日方签订购买三菱重工株式会社成套设备合同,建设宁国水泥厂。由于国家外汇储备紧张,为减少用汇,该项目仅进口了生料制备、熟料烧成和水泥制造等3部分设备,矿山和水泥包装采用国产设备。这套设备与冀东水泥厂的不同点是采用一台?准5×15.5m的大直径中卸式原料磨,分解炉为MFC沸腾型。

于此同时,江苏淮海水泥厂用罗马尼亚设备建设了一条悬浮预热窑新型干法生产线,设计年产水泥100万吨。这三个引进项目,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首批引进的成套项目,为逐步提高我国水泥工业技术水平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初期,建材部立即着手,把下放到各地的科技人员聚拢起来,加强了水泥工业的科研设计队伍的建设。陆续组建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院、合肥水泥研究院、南京水泥设计院成都建材设计院等科研、设计单位。

这一阶段,建材部在太原召开全国大中型水泥企业老厂技术改造座谈会,提出用新型干法预分解新工艺改造现有湿法老厂的技术路线;在江苏常州召开全国小水泥质量改造会议,讨论修改了《小水泥质量管理规程(草案)》,制定了水泥质量升级规划;在湖北黄石召开了全国水泥工业增产节约现场会,推动水泥健康发展;国家正式颁布实施了水泥新标准,将水泥分为五类,即硅酸盐水泥、普通水泥、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和粉煤灰水泥;水泥强度标号检验方法也由原来干硬性胶砂的硬练法改为塑性胶砂的软练法。回转窑的运转率是水泥企业管理与效益的重要标志,1982年全国回转窑运转率为83.94%,比1977年提高了10.31个百分点,达到了当时较好水平。

1984年,国家建材局在制定《建材工业技术政策要点》中明确提出,水泥工业要发展预分解窑新型干法,一般情况下不再扩建和新建湿法和老的干法生产线。自此,结束了长期以来水泥界的“干湿”之争,指明了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的方向。

这一阶段,水泥行业的管理体制得到了恢复和健全,科研队伍逐步开始合拢,技术力量得到加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的政策得到落实,水泥新标准和产品质量规范开始实施,

为下一步水泥工业的蓬勃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水泥工业蓬勃发展阶段(1985~1995)

1985年,国务院转发国家建材局的《建材工业发展纲要》。《纲要》以改革的思维,率先冲破条块分割和部门界限,在全国掀起了各行各业投资办建材的热潮,“大家办建材”的方针得到了国务院的肯定。这一方针对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缓解供需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迅速扭转了水泥等主要建材产品长期供不应求的被动局面。

水泥行业开始由“单轨制”(统配)改为“双轨制”(统配加市场)。为促进“双轨制”的实施,国家逐年减少企业统配水泥的数量。“双轨制”到1992 年被取消,水泥工业告别了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给水泥工业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1986年,江西水泥厂日产2 000吨水泥熟料新型干法生产线建成投产,这条生产线是我国自行设计,主要采用国产设备建成的第一条日产2 000吨熟料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线。它的建成投产并通过国家级验收,是水泥科技攻关的重大成果,是中国水泥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我国日产1 000吨、2 000吨的窑外分解技术基本自给,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已达到国际70年代末的水平。从此在大中水泥厂建设中,结束了以湿法华新窑为代表的时代。1990年,围绕国家建材局组织实施的“综合节能工程”,水泥企业组织实施了水泥厂技术改造工程和散装水泥推广系统工程。其中大中型水泥厂技术改造工程包括:14家老水泥企业及邯郸、湘乡水泥厂的“抢救”;部分水泥厂“湿改干”的技术改造;单项节能技术改造。小型水泥厂技术改造包括:用15项成熟的节能技术对600台机械化立窑进行综合性改造;对小型回转窑进行示范性改造。

“七五”期间,国家建材局将日产2 000吨熟料窑外分解窑生产线列为国家重大消化吸收的12条“龙”之中。“一条龙”管理方法,就是把攻关、开发、引进、技术改造、基本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人财物统筹管理,集中众多科研设计单位及设备制造厂家分工合作,共同攻关。1994年,吉林双阳水泥厂日产2 000吨生产线将“一条龙”的13项开发成果应用上去并取得成功,建成投产后3个月内就达产达标,它标志着中国自主开发的预分解窑技术已经成熟。

1993年10月8日,四川金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交所上市。这是我国水泥行业第一支上市的股票。此后有20多支水泥企业先后陆续在沪深交易所和香港交易所上市,水泥企业开始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扩大生产规模,加速企业的发展。

“八五”期间,水泥工业积极开展“双引进”,引进资金,引进技术装备,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尤其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的几年里,是外商来华直接投资建设水泥厂的最活跃时期,以外国政府及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合资、独资的方式,建设了铜陵、烟台、三德、泗水、顺昌等一批项目,利用外资总额近20亿美元。在这阶段由中央批准建设的大中型水泥项目中,90%以上是“三资”企业,外资在沿江沿海建成了一批中外合资的大型预分解窑生产企业。当时引进外资主要目的,一是解决发展新型干法水泥资金短缺的问题;二是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消化吸收,促进新型干法水泥装备的国产化;三是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推动国内水泥企业上水平。

1985~1995年,是水泥工业蓬勃发展期,11年间纯增长水泥产量32 996万吨,平均每年纯增加约3 000万吨。1995年全国水泥产量达47 591万吨,完全满足了市场需求,从此告别了长达45 年之久水泥供不应求的历史。

这一阶段,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水泥供求关系矛盾十分突出,但国家缺乏资金投入,在这种情况背景下,地方水泥异军突起,各行各业、各级政府、民间集资办水泥厂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立窑得到爆发性的发展,中央投资只是围绕确保国家重点工程所需水泥,建设了为数不多的一些大中型水泥厂。1995年立窑水泥产量达到38 491万吨,占水泥总产量82%,成为了我国水泥工业数量的主体。立窑水泥是在我国特定的环境中应运而生和发展壮大的,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水泥工业结构调整部署阶段(1996~2000)

1996年,中国水泥工业进入了结构调整部署阶段。国家建材局确定了“由大变强、靠新出强”的跨世纪发展战略,提出建材行业要实现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从传统原材料工业向现代化建筑材料与制品工业的两大转变,并制订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和措施。1996年,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建材工业首次与建筑业一起被并列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建国以来,国内水泥长期供不应求,直到1995年开始逆转。但市场急需的旋窑水泥仍然短缺,水泥总产量中立窑水泥81%,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国家建材局提出要从“产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随后针对立窑制定了“限制、淘汰、改造、提高”的方针,得到吴邦国副总理和国家有关部委的肯定和支持,国务院、国家计委、经贸委围绕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各省市也纷纷采取相应的措施。1996年,上海

市政府根据上海缺乏生产水泥的资源的实际情况,决定逐步退出水泥制造业,率先提出要淘汰立窑,并对入沪水泥采用“准用证”的办法控制立窑水泥涌入上海,为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开了先河。

1996年,江泽民同志考察冀东水泥厂,并亲自为我国自行研发的第一条日产4000吨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投产点火。

1997年亚洲发生金融危机波及到国内,水泥行业由于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足、水泥出口也大幅减少,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全行业出现亏损,整个行业陷入了困境。1998年水泥行业开始从低谷中爬坡,增长速度逐年提高。

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经贸委关于清理整顿小玻璃厂、小水泥厂意见,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关闭淘汰落后生产工艺的力度。截止到2000年底,全国累计关闭、淘汰直径小于2.5米的小窑3 108条,压缩落后生产能力6 336万吨,淘汰小水泥工作显著。破字当头,里在其中。同年,国家决定将发展新型干法窑列入国债贴息项目予以重点支持。2001年就有30条生产线建成投产,新增生产能力1 540万吨。

过去由于投资高,建设周期长,达产达标慢,造成了许多项目投产之时就是企业亏损之日。从1996年起,国家建材局组织新型干法“低投资”、“国产化”工作,试图通过技术创新、优化设计、国产设备、业主负责等措施和工作,实现不降低项目技术水准前提下的低投资,更好体现技术和经济的圆满结合。

2000年海螺集团在荻港建设的两条日产2 500吨熟料生产线,总投资仅3.7亿元,这标志着水泥技术装备“国产化”“低投资”基本实现,大力推广预分解窑的在经济上的条件已经成熟。1995年新型干法水泥2 853万吨,仅占总产量的6%。2000年上升到7 188万吨,占总产量的12%。

这一阶段,水泥市场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亚洲金融危机又雪上加霜,水泥工业此时国家建材局科学分析形势,适时提出了“上大改小”和“限制、淘汰、改造、提高”的方针,为水泥工业的结构大调整作出了部署;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投资大大降低,由原来的吨投资1 000~1 200元降低到400左右元,从而为新世纪水泥工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型干法攻高速发展阶段(2001~2009)

2001年,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撤销了国家建材局等9个工业口委管国家局,重组了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等行业中介组织,建材行业的管理体制实现了新的转变。重组后的建

材协会、水泥协会,成为企业、行业、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并在加强行业自律、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协助政府实施行业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1年,中国水泥协会在安徽芜湖市召开新型干法水泥技术改造高级管理人员研讨会,近40家企业的百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提出新型干法水泥技术的先进性和在结构调整中的不可替代性;希望水泥企业要抓住机遇,认真组织好新型干法水泥“国债”贴息项目与“双高一优”计划项目的实施,学习海螺发展经验,练好内功,优化设计,为产业结构调整做贡献。这次会议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可以说是一次思想动员会,从此我国的新型干法水泥驶上了快车道,水泥工业结构调整迎来了一个“黄金时代”,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出现前所未有的高潮。

这一阶段是水泥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有关部门高度关注,颁发的文件和出台的政策也是最多的时期。这些政策和文件起到了宏观指导作用,加快了水泥工业淘汰落后,发展了新型干法,推动了行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了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在国家宏观调控与新型干法水泥高速发展这一关键阶段,中国水泥协会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发挥了积极作用,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了大量调查研究,把行业和企业的呼声传递给政府,得到了政府的理解和支持,为国家制定宏观政策“有保有压、区别对待”提供了依据。为国务院103号文对水泥投资热提法的关键词是“关于防止”而不是“关于制止”付出了努力,这也为后几年新型干法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随后中国水泥协会又与中国建材联合会、国家发改委有关司局联合调研,呼吁国家出台政策,培育和支持一批大企业集团,通过重组兼并,加快调整水泥行业组织结构调整,提高生产集中度。此建议随后得到有关部委的肯定,60家国家重点水泥企业名单公布,并明确了相关支持的政策和措施。这项政策的出台,对水泥行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将产生深远的历史意义。

2004年5月,铜陵海螺万吨生产线一次点火成功,这是国内第一条万吨线,随后海螺水泥相继又建成投产了3条万吨级水泥生产线。这不仅是海螺人的骄傲,也是全中国水泥人的骄傲,它在中国水泥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伴随着水泥工业快速发展,我国的水泥技术装备产业发展也突飞猛进。水泥装备技术在经历了引进关键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等阶段后,进入了自主创新、并拥有国际先进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时代。在满足国内建设服务的同时,中国水泥研究设计、装备

制造和工程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异军突起,在国际市场上与最强的公司同台竞争,已具备了相当的竞争能力,中国的成套水泥技术装备也伴随国际水泥工程项目总承包开始大量出口,水泥装备率先实现国产化并出口成套装备。此间,中国的水泥技术装备工程公司以国际水泥工程项目总承包进军国际高端市场,以先进的技术水平、成本优势、可靠的质量、优质的服务和工期控制能力形成了很强的全球竞争优势,目前已经超过40%市场份额。目前,全球15条万吨级水泥生产线中,有11条是由中国人建设的。

2008年1月12日,胡锦涛总书记亲临海螺集团视察,肯定了海螺所走过的道路就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称赞海螺的发展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要求海螺要努力创建国际知名品牌。2009年2月11日,正在沙特访问的胡锦涛总书记又视察了中材国际承建的利雅得水泥公司,鼓励企业要继续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用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占领市场,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胡锦涛总书记两次视察水泥企业,既体现了对水泥行业关怀,也对全行业科学发展寄托了无限希望,这是对水泥行业取得发展成就的肯定,同时也对行业的科学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希望。

2001年以来,水泥工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新型干法高速发展,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全国水泥年产量从2000年的5.97亿吨提高到2008年的13.88亿吨;新型干法水泥占总产能的比重从2000年的不足12%提高到2008年的61%,新型干法成为行业的主流;到2008年底,全国新型干法生产线达到922条,熟料产能达到7.57亿吨,预计2009年新型干法的比例将到达70%,提前完成“十一五”预定的目标。

“十一五”期间,国家政策力度加大,落后工艺快速淘汰,淘汰的水泥落后产能超过2亿吨,每年淘汰都在5 000万吨以上;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我国5 000吨、10 000吨大型新型干法水泥成套装备出口和水泥项目工程总承包已具备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大大增强了水泥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型企业集团迅速成长,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2000年前,中国没有一个企业生产规模能达到1 000万吨,而如今企业集团通过兼并重组、建设新线、扩大规模,已有10多家企业集团超过了千万吨规模,其中安徽海螺集团、中国建材集团水泥产能均上亿吨。前12家水泥企业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4.4%上升到2008年的24%,形成了一批有明显竞争优势的水泥企业集团,中国水泥已经进入大企业集团主导的时代。

进入新世纪,中国水泥工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了发展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大

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二、归纳总结水泥工业跨越式发展基本经验

60年的发展历程是几代水泥人勇于奉献、不断探索、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60年;是中国水泥工业书写巨变、跨越发展,铸就辉煌的60年。中国水泥工业60年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它充满了曲折和艰辛,经历了各种困难和严峻挑战,成功实现了由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产品短缺到产量、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的转变;从主要技术装备依赖进口到国产技术装备出口并占国际市场份额接近40%的转变。

60年的巨变,60年的辉煌,水泥工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共和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水泥工业不仅是中国原材料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60年来,我国水泥工业不仅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积累了宝贵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从国情实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水泥工业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特定的国情和水泥工业基础的极端薄弱,决定了水泥工业必定要走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

建国之初,我国仅有35家水泥厂,年产水泥66万吨,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大规模基本建设的需要。“一五期间”,我国从东欧一些国家进口了成套设备建设了一批新厂,奠定了水泥工业的基础。但随后几十年,由于国家底子薄、资金短缺,对水泥工业长期投资不足,水泥一直短缺、供不应求,直到1995年才告别了水泥短缺的时代。正是由于这种基本国情,水泥工业从上世纪50年代就实行了洋法和土法生产并举、大中小企业并举,中央和地方并举的建设方针。60年间,立窑水泥出现了几次发展高潮,这是由于当时社会需求、市场拉动所致。立窑水泥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历史的贡献。立窑水泥的快速发展,也给水泥工业造成了结构性的矛盾,立窑水泥产量最高时,竟占全国水泥总产量80%之多。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新型干法水泥技术的日臻成熟,大型装备的国产化、低投资,新型干法窑的优越性充分体现,淘汰立窑等落后产能才提上议事日程。北京、上海、浙江、河南等省市目前已经完全淘汰了立窑水泥厂,其他省市也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新型干法水泥产量的比例已经从2000年的不足12%,提高到2008年的63%。随着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政策的逐步落实,落后产能将会逐

步退出历史舞台。

60年的发展实践证明,水泥工业发展得益于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得益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全面推进;得益于城乡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我们要充分认识水泥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先行性,要按照超前发展的规律,水泥工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之间存在内在有机联系,水泥工业只有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保持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持续快速发展。

体制机制的转变,是水泥工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新中国成立,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社会制度进行了变革,人民当家做了主人,极大地激发了水泥工作者的热情,迸发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干劲,水泥工业快速发展。

1978年,党中央决定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放到经济建设上。随后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内部引入市场机制改革、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四个阶段的转变。从统配水泥的单轨制到双轨制,进而完全取消双轨制。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进而明确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确立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水泥企业由清一色的国有资本逐步向多元化发展,从放权让利、利改税,到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经营责任制、股份制等改革;从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到产权明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88年9月峨眉水泥厂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股票,这是水泥行业第一家发行股票的公司;1993年7月28日尖峰集团在上海证劵交易所上市,这是水泥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根据国家关于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和大型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方针,水泥企业基本上实现了产权结构多元化。在改革开放中,中国水泥工业不仅引进了国外的技术装备,同时也引进了国外的投资。如拉法基、豪瑞、海德堡、意大利、CRH、太平洋等七家世界水泥排名前十强进入中国市场,以独资、合资、参股、控股多种方式参与中国的水泥工业,我国水泥市场已经成为国际水泥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有这些体制和机制上的改革,都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活力,成为推动水泥工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先进技术与装备的自主研发,是实现水泥工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

实现水泥工业现代化是我国几代水泥人的梦想。从“一五期间”由东欧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到消化吸收、开发出中国国情的“华新窑”;从上世纪70年代研究开发预分解窑技术,到引进国外先进的新型干法技术装备,直至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出口到世界

各地。我国水泥工业基础薄弱,实现水泥工业的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历史上的“土洋结合”、“大小并举”、“调动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等政策是国情所致。水泥工业既承担着立窑水泥的发展、改造、提高的任务,又承担着进行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创新的任务。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国家实力不强,外汇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完全依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是不现实的,一定要走引进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道路。

新型干法水泥之所以在2000年以前发展缓慢,有技术装备水平低和投资项目审批制等诸多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当时建设新型干法生产线投资高、建设周期长、达产达标慢,造成了投产之时,就是企业亏损之日,从而使建新线可望而不可及。针对这种情况,1996年国家建材局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建材工业“由大变强、靠新出强”的跨世纪战略方针,提出要大力发展以新型预分解技术为主,具有规模经济的大中型水泥项目。为此而制定的“低投资、国产化、大型化”原则。水泥工业一直坚持把自力更生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加快技术进步,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距离。在国家建材局组织实施的水泥工业“日产2 000吨一条龙”、“日产4 000吨一条龙”技术装备基础上,“九五期间”,通过建设示范线,有效解决了国产化、低投资、提高建设水平、缩短建设周期等制约新型干法水泥发展的瓶颈问题。中国水泥协会及时与有关政府部门在海螺水泥集团组织召开了现场交流会,邀请几大水泥设计研究院各拿出日产1 000吨、2 000吨、4 000吨几种规模的“国产化、低投资”优化设计方案。这些方案在“优质、高产、低消耗”的前提下,实践“国产化、低投资”的突破,达到了项目建设工期短、工程质量好、投资省、达标达产快的目标。基建投资得以大幅度降低,由1 000元/吨以上降低到300~400元/吨,这为新型干法生产线的普及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上海螺白马山2 500t/d、华新水泥5 000t/d等水泥企业已建成项目的情况介绍,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迅速在全国得到推广。

实践证明,水泥行业走到今天,离不开设备研发、制造产业等相关机构和单位的共同努力。技术装备是水泥工业发展的基础,没有技术装备的研发创新,水泥工业不可能向前发展。技术装备的研发创新是尽快改变我国水泥工业的落后面貌,实现现代化的突破口。

科研队伍建设和人才战略,是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振兴水泥工业,人才是保证。建国初期,水泥行业就非常重视专业科研队伍的建设,先后设立了专业科研设计院所、地质勘探、施工安装、机械制造队伍。虽然文革期间这些队伍被分散下放,但1978年前后建材部就决定迅速恢复和新建了几大水泥专业设计研究院,把分散下放的科技人员聚拢起来,发挥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如今,以天津、合肥、南京、成

都、凯盛为代表的科研设计队伍,以中材国际为代表的水泥生产线工程总承包集成服务商成为中国水泥工业的“脊梁”,为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60年来,水泥工业通过大专院校,培养了成千上万名水泥及相关专业毕业生,这些人才陆续成为水泥行业中设计、科研、教学和生产的骨干力量,许多人还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改革开放以来,水泥行业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高级管理者和科技领军人才,典型代表有:宋志平、谭仲明、郭文叁、李叶青、张才奎、张增光、崔星太、肖家祥、王伟……等,他们不仅在国内行业中具有很高的威信,在国际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完全具备担当行业发展的领军大任。目前中国水泥工业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迅速成长,为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和科技支撑。坚持人才战略是振兴水泥工业的重要保证。

结构调整、提高集中度,是推进水泥工业可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我国水泥工业长期以来存在着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的严重缺陷。主要表现在,在技术结构上立窑水泥比例过高;在组织结构上,产业集中度过低。技术结构这一问题目前已经基本解决,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新型干法水泥比例大幅提高,成为行业的主导,但仍有30%多的落后产能有待淘汰,还需要政府加大力度,全行业通力合作,采用市场的手段和行政的手段,来实现预期的目标。组织结构问题表现为水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截止2008年,15家大型企业集团水泥生产总能力占市场份额仅为全国市场的24%。由于水泥企业数量众多,集中度低,市场恶性竞争,竞相压价,造成水泥利润低下,企业缺乏发展后劲。而在国际上,拉法基、豪瑞两大集团水泥产能均已达到1.5亿吨以上,世界排名前十位水泥企业水泥产量占全球总量比例超过50%。中国水泥工业组织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近年来,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国家有关部委公布了重点支持的60家企业名单,我国水泥行业加大以并购重组和提高生产集中度为重点的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海螺通过成功收购铜陵、白马山、中国、新化等水泥厂,使企业迅速做大做强;中材集团收购天山、赛马,拉法基与瑞安联合收购腾辉、双马等……为水泥行业重组联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建材集团在从上海到长沙的铁路沿线这一广大的区域里,进行大规模重组联合,组建起了一个产能上亿吨的南方水泥。南方水泥的组建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体制上是以资本为纽带形成利益共同体,即中国建材主要以现金投资,一家独大,其他加盟企业既可以以现金,也可以以资产经评估、变买所获的资金入股,数量不限。采取国家资本与民营资本相结合,国企与民企相结合,国营企业家与民营企业家相结合的方式,形

成以央企为龙头、诸多中小企业参加的利益共同体。在短短不到一年时间里,有近百家企业参加,近亿吨的产能联合组成了一个新企业,这在世界水泥发展史上是一个奇迹,也是一个独创。

这些大型公司通过兼并收购获得了市场份额及区域控制能力的快速提升。企业迅速扩张发展,不仅使产业规模做大、市场格局更趋合理,企业竞争力也得以提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建材、海螺水泥产能已接近1亿吨,不仅是中国水泥行业的“航空母舰”,在世界也已经进入产能的前十强。他们集中了水泥产业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具有人才、资金的优势,再加上金融界的支撑和政府的支持,得以迅速发展壮大。

60年的辉煌成就,倾注着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的亲切关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几代中央领导都曾亲临视察水泥企业,为水泥工业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增添了无穷的力量。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几代水泥人艰苦卓绝、奋力拼搏的结果,它凝聚着全体水泥人的心血、汗水。

三、展望未来积极推进水泥工业实现现代化

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和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水泥工业取得了辉煌业绩,新型干法高速发展,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环境资源得到重视,落后产能加快淘汰,科研开发取得突破,自主创新跃上台阶,节能利废成绩斐然,循环经济彰显活力,企业集团迅速成长,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水泥生产国和消费国。

中国水泥工业60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近上百年发展的历程,我国水泥产量从1949年的66万吨增长到2008年的14亿吨,年平均增长13.9%;2008年全国1天的产量是1949年全年产量的5.8倍;1949年我国人均水泥产量1.2千克,2008年人均水泥产量达到1054千克,年平均增长12.2%;1976年全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基本是空白,而到2008年全国已有912条新型干法生产线在运转,其中日产4000吨以上生产线有241条。

水泥工业作为基础性原材料行业,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关联度较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城乡居民住房水平升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展,水泥消费需求将保持一定增长,但增速逐年放缓,还期望像过去10年一样的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我们一定要把需求“增量”研究透,把握好发展的“度”。当前,中国水泥工业正处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和重要关口,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要对当前的形势和今后的任务有清醒的认识和冷静的思考。

首先,从全国的角度看,产业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受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和经济刺激计划的拉动强劲增长,但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60%的省份产能已经出现饱和,接近产能增长曲线的拐点,在峰值顶点起伏波动。目前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产能过剩必将出现。其次,虽然近年来在国家产业政策的促进下,大企业重组兼并加快,但行业组织结构矛盾仍然突出,小企业数量众多,产业集中度与国外水泥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局部区域水泥产能过剩,造成市场恶性竞争,价格战频发,多数企业处于微利和亏损的边缘,行业和企业都很难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

第三,尽管我国的水泥技术装备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许多企业还是粗放经营,单纯追求数量增长扩张,整体发展水平粗放,行业整体效益低下,不符合新型工业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要求。第四,虽然国内水泥市场已经国际化,外国水泥诸多大企业进入,但中国做为世界“水泥大国”,按照国际“游戏规则”却国际化水平不高,没能进入世界水泥前十强排序。我国虽然水泥产品出口、技术装备出口、工程总承包走向国际市场,并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但水泥企业没有到国外投资建厂,真正走进国际水泥资本市场,我们还没有与国际水泥界的“游戏规则”接轨,在国际同行中的话语权不高,与水泥大国的地位不相称。

在未来的10年中,中国水泥工业的目标应该是:

到2020年,中国水泥工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通过兼并收购、重组联合,企业数量从目前的5000多家减少到1000多家,生产集中度提高到50%左右,形成若干家在国际上有竞争能力的大企业集团;企业技术经济指标、包括吨水泥熟料热耗和环保指标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行业、企业经济效益整体显著提高,吨水泥平均利润争取达到5~10美元左右。

要想实现上述目标,中国水泥工业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第一,实现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面对水泥产能趋于饱和的形势,大企业要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改变单纯建设新的生产线扩张的方式,向重组联合、兼并收购的发展方式转变。建设新线,增加产能会进一步加剧水泥市场的恶化,重组兼并则会稳定、减少产能,整合市场,给各方面都带来益处。中国建材集团组建的南方水泥,可以说是中国水泥工业结构调整、重组兼并的典范。中国建材集团充分发挥央企在行业中的带头作用,推动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使很多企业走出了困境,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另外,山水集团、海螺集团、冀东集团等大企业集团都有成功的系列并购案例。

第二,实现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企业要改变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通过建设新线,增加劳动力等来实现的经济增长,转向推动现有生产线的技术改造提高,广泛采用高效粉磨、电机变频、余热发电、城市垃圾、工业废弃物处理等节能环保技术,特别要在水泥窑处置废弃物并替代原燃材料方面,加大研究、勇于实践,利用水泥生产过程的特性,发挥水泥厂的水泥产品制造功能、能源转换功能和废弃物消纳处理及再资源化功能,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利用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三,从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转变。随着中国水泥工业的快速发展,国产技术装备日臻完善,我国水泥技术装备和工程总承包已经占国际市场份额的40%,中国水泥企业走向世界的条件已经逐步成熟,水泥企业国际化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水泥工业是不分国界的,外国企业可以进入国内,中国企业也要打入国际。水泥企业不仅要在国内市场展开竞争,而且还要开拓国际市场,合作合资或直接投资建厂,向国际化经营方向发展,参与国际水泥资本市场的竞争。

未来10年,将是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实现中国水泥工业由大变强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结构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们要以胡锦涛主席视察海螺集团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向海螺集团学习,技术创新,精细化管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水泥工业面临的任务艰巨而紧迫,我们肩负的责任重大而光荣。让我们坚定必胜信心,行业团结一致,勇敢面对挑战,承担社会责任,创造出辉煌的新业绩,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中国水泥工业现代化。

中国水泥生产企业

附件8 中国水泥生产企业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试行)

编制说明 一、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建立完善温室气体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和《“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国发[2011] 41号)提出的“加快构建国家、地方、企业三级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作体系,实行重点企业直接报送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费数据制度”的要求,为保证实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了《中国水泥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以帮助企业科学核算和规范报告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更好地制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计划或碳排放权交易战略,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同时也为主管部门建立并实施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报告制度奠定基础,为掌握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支撑。 二、编制过程 本指南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专家编制。编制组借鉴了国内外有关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的《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经过实地调研、深入研究和案例试算,编制完成了《中国水泥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

与报告指南(试行)》。本指南在方法上力求科学性、完整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编制过程中得到了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有限公司等相关行业协会和研究院所专家的大力支持。 三、主要内容 《中国水泥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包括正文的七个部分以及附录,分别阐述了本指南的适用范围、引用文件和参考文献、术语和定义、核算边界、核算方法、质量保证和文件存档、报告内容和格式、以及常用参数推荐值。本指南核算的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不涉及其他温室气体),考虑的排放源包括燃料燃烧排放、工业生产过程排放、净调入使用的电力和热力相应的生产环节的排放等。适用范围为从事水泥熟料和水泥产品生产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生产企业和视同法人的独立核算单位。 四、需要说明的问题 运用本指南的水泥生产企业以企业为边界,核算和报告边界内发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需要获取有关的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数据。本指南参考了《省级温室气体清单指南(试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2》、《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水泥行业二氧化碳减排议定书》等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提供了一些常见化石燃料和替代燃料品种的缺省值,供企业参考使用。

全球水泥产量规模状况分析

全球水泥产量规模状况分析 全球水泥产量状况分析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水泥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水泥产量为41亿吨,与2014年的41.8亿吨相比,仅仅增加了0.8亿吨。2005年全球水泥产量为23.1亿吨,十年来全球水泥产量增长了近一倍。 图表2005-2015年全球水泥产量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整理 另外,2015年全球水泥产能36亿吨,与2014年的35.7亿吨相比,仅增加了0.3亿吨。从2005来看,除了2008年水泥产能下滑外,近十一年全球水泥产能都呈平稳增长的趋势。 图表2005-2015年全球水泥产能统计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整理 从水泥产量排名来看,2015年全球主要国家水泥产量排名前十国家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土耳其、巴西、俄罗斯、印度尼西亚、伊朗、朝鲜和越南。 图表2015年全球主要国家水泥产量排名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整理 从水泥产能排名来看,2015年全球主要国家水泥产能排名前十国家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越南、伊朗、土耳其、巴西、印度尼西亚和日本。 图表2015年全球主要国家水泥产能排名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整理 世界各国水泥生产状况分析 1、美国 美国的水泥消费量随着其经济发展变化的上行或下行具有紧密的同步性。1998~2005年是上行期,水泥消费由9800万吨上升到1.22亿吨,之后因金融经济危机的影响,水泥消费量猛跌到2009年的6840万吨,跌幅高达44%;2012年上升到7560万吨,经济形势有所回升,2015年达到8900万吨。据美国波特兰水泥协会PCA预测,2020年很可能恢复到2004年的水平,达1.13亿吨。在经济危机的2008~2011年间,美国乘水泥需求锐降,产能利用率曾降到60%左右之机,随即逐步地淘汰了近1300万吨产能的落后水泥生产线约30条,主要是一些湿法厂、半干法厂和1500tpd以下的SP窑生产线,占当时其水泥总产能的15%。2013年其产能利用率就回复到了72.3%。在市场经济法则下,无需政府操心,其淘汰落后产能之及时和“神”速,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考核题 一、名词解释 1、中国历史地理学 答: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历史上的中国地理,也就是过去几千年间中国范围内的地理状况。 2、徐霞客游记 答:《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 3、禹贡学会 答:1934年2月顾颉刚和谭其骧在北平创办的学术团体。以《尚书》中的一篇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命名,主要成员是燕京、北大、清华、辅仁的学生和青年教师。以研究地理沿革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强调要重视当前地理的研究,并创办《禹贡》半月刊发表研究成果,1937年抗战军兴,学校内迁,学会无形解散。禹贡学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当时学术界兴起了研究历史地理学的高潮,为今后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三位奠基人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均出自禹贡学会。 4、羁縻州 答:羁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以情况特殊﹐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羁縻地并非都是少民,果敢杨姓土司和大勐稳段姓土司全都是汉人。 二、问答题 1、秦汉至明清行政区划演变的情况。 答:任何行政组织都是有管理层次的,每一个层次都有一定的管理幅度,层次和幅度之间存在着反比例关系,层次级数多,每个层级的管理幅度就小。反之,层次级数少,管理幅度就大。一个国家的管理幅度要分成若干层次,而且层次级数是行政区划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一般来说层级越多,上下的阻隔越远,政令不

中国古代地理知识

没地理就没历史: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纵览 2015-04-27历史百家争鸣 历史百家争鸣微信号:ihxory 历史百家争鸣-说一说过去那些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解秘,等待您的参与,点击标题 ,共同呐喊! 下方“历史百家争鸣”关注,欢迎加入QQ群:426649104 喜欢历史但地理太差,以至读过的历史都白读,只能记住雏形。怎么办?来读长河飞舟的这篇关于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的雄文就够了。

说起古代的中华大地,经常会提及它的一个别称,九州。关于“九州”是哪九个州,历代划分有所不同。见于古籍的,《周礼》、《禹贡》、《吕氏春秋》、《尔雅》等就有多个版本。 这里我们不去细究九州的划分,但我们借用这个概念,将中国约略画成一个九宫格,就有了中国历史上的九大军事战略要地。 我先把这个九宫格画出来,然后再一一加以解说。 关中山西河北 汉中中原山东 巴蜀荆楚江东 现在,建议大家手边准备一幅中国地形图,下面我们会具体来说说这九个地区的地形结构。其间会多次提到山脉、河流、城市,如果对照地图,看起来会更加有趣一些。 评价一个地方是不是战略要地,主要就是两大要素:其一,山;其二,水。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山川之险。

山的作用毋庸置疑,在飞机发明之前,高山几乎就等于不可逾越。那么在山脉之间的一些谷道,就成了连接两大区域间的唯一通道。历史上又经常在这些谷道上修筑一些易守难攻的关隘,就成了兵家必争的咽喉要道。 河流同样具有防御作用,但不如山脉那样明显。然而河流却同时具有另外两大功效:一,交通运输;二,农田灌溉。一个光险要而没有经济实力的地域是缺乏战略价值的,因而山、水两要素,必不可少。 就这两条而论,中华大地上最为得天独厚的地方,莫过于秦国的故土——关中。 01:关中 在中国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中都是绝对的天下第一重地。这重地的中心,就是中国第一古都,长安。 长安周围,是渭河、泾河、洛河以及它们的支流所冲出来的一些平原,统称关中平原。周族人的老家,秦国的老家,都在这附近。因此这里也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沃野千里,人烟稠密。 这些河的许多支流,都从长安旁边流过,古有“八水绕长安”之说(泾、渭、灞、浐、丰、镐、潦、潏),简直就是天然的护城河。秦与西汉年间,又不断在此地修建水渠,使得长安周边无论是交通还是防御,都极其发达。 这说的是关中的腹心之地。下面再向外延伸,说说关中的四面边界。 关中最扎实的边界,当属南边的秦岭。秦岭是相当险峻的一条山脉,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就有好几座,以奇绝壮美著称的华山也是秦岭的一支(不过海拔只有 1000米左右)。诸峰之中最重要的,是秦岭东段的崤山。我们还记得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歼灭战,先轸导演的崤山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到战国初期,秦国就在崤山北麓上修建起了一座天下名关——函谷关。

2011年中国水泥行业分析

中国中国//香港 中国经济 每周经济瞭望 2011年1月28日 龙头水泥企业将成为行业整合的最大受益者龙头水泥企业将成为行业整合的最大受益者 我们认为,在政府政策和市场需要的推动下,未来两年中国水泥业的整合将加速。政府的目标是通过跨省收购将前十大水泥生产商的总体市场份额从目前的28%提升至2015年的45%以上。我们相信,行业整合将会大幅减少竞争,并在中期提高主要水泥企业的定价能力和盈利能力。 行业政策限制新产能增量并推动行业整合行业政策限制新产能增量并推动行业整合。。在过去数月,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以监控水泥业新进入的企业和产能增量。2010年三季度,一些地方水泥生产商已经被迫关闭,从而减少了区域市场,尤其是东部省份的过剩产能。中国水泥协会预计,2011年水泥的总需求和产能将分别同比上涨9%和5%,导致3,000万吨的求供差异。需求和供应条件的改善将增强龙头水泥企业的市场地位和定价能力。 领先企业的并购扩张将加速领先企业的并购扩张将加速。。在相关管理部门的支持下,未来两年龙头水泥企业可能通过并购加速在全国范围内的扩张。中国建材(3323 HK ,优于大市)、安徽海螺水泥股份(914 HK ,优于大市)和中材股份(1893 HK ,未予评级)分别计划于2012年将年产能扩大至3亿吨、2亿吨和1亿吨。华润水泥控股(1313 HK ,未予评级)有意将年能产从目前的5,200万吨提高到2012年的7,000万吨。 东南部市场的龙头企业有可能部市场的龙头企业有可能在在淡季淡季录得录得录得强劲的销量强劲的销量强劲的销量。。虽然水泥销售通常会于春节后进入销售淡季,但是我们认为,由于地方水泥企业的关闭和市场整合,今年一季度东部和南部市场的水泥价格可能将保持稳定。所以,即使是淡季,在这些市场拥有不少业务的龙头企业或会录得稳健的销售增长和利润率。 刘红哿刘红哿博士博士博士,,CFA (8610) 6652 3798 liuhongke@https://www.360docs.net/doc/359631466.html, 林樵基林樵基博士博士 (852) 2532 2578 bannylam@https://www.360docs.net/doc/359631466.html, 苏国坚博士 (852) 2532 6786 peterso@https://www.360docs.net/doc/359631466.html, 董一岳 (852) 2532 2589 rockytung@https://www.360docs.net/doc/359631466.html,

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水泥产能增长放缓、价格上涨趋势仍存。 2010年全国水泥产量为18.68亿吨,与2010年初中国建材流通协会预测的18.7亿吨非常相近,同比增长15.5%。全年销售收入预计6800亿,同比增长25%,利润将达到540亿,同比增长超35%。 水泥行业2011年总体趋势是向好的。从产能上看,2011年预计新增产能约9000万吨,淘汰落后产能约1 亿吨,总产能比去年略减一些,约为22.5亿吨。从需求上看,在2011年,“4万亿刺激政策”对水泥向上的 推动效应已大大减弱,但其大多数工程仍然在建,对水泥需求的支撑作用还在,而水利、高铁等建设的兴 起也使水泥需求得到了一定保障。特别是住建部推出的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将带来水泥需求的新增 量约1.5亿吨。另外,城镇化建设,区域开发,都将使水泥需求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由于水泥产销率通常稳 定在98%左右(这是水泥的特性所决定的),预计2011年水泥产量将达21.4亿吨。 从2011年水泥价格上看,由于总产能并未增加,需求仍在增长,而煤炭价格上涨预期不断增强,水泥 平均价格仍会有所上涨,但不会超过2010年11月特殊情况下的价格(拉闸限电造成的价格猛涨)。行业利润 也将进一步提升。 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状况分析 -------------------------------------------------- 2010-7-14 一.现状特点及问题 水泥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基础原材料工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水泥产业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2009年我国水泥产量16.5亿吨,占世界水泥总产量50%以上,已连续20多年居世界第一位。水泥工业总产值5,000多亿元,占我国建材行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以上。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水泥工业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从单纯的数量增长型转向质量效益增长型;从技术装备落后型转向技术装备先进型;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投资密集型;从管理粗放型转向管理集约型;从资源浪费型转向资源节约型;从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型转向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需求型。实现上述根本转变的原因,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在产业政策的正确引导下,体现出以下特点: 1.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面进入新型干法水泥时代 实现“低投资,国产化”是中国全面进入新型干法水泥时代的关键,海螺集团、山水集团是实践这一过程的先行者。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的飞速发展,源于对新型干法水泥工艺技术的研究和装备的开发、设计、制造取

中国历史地理

地球气候变迁遗留的痕迹很早就被人们所注意。中国北宋时期的沈括通过对延州(今陕西省北部)化石的观察,提出在当时气候条件不宜竹类生长的延州,可能在“旷古以前,地卑气湿而宜竹”的观点。1686年,英国R·胡克根据波特兰角的海龟化石和巨大的菊石,认为该地过去气候曾经是比较温暖的。1840年,瑞典J·L·R·阿加西根据阿尔卑斯山的冰川堆积,第一次提出地球气候史上曾出现过冰期气候。20世纪初,德国A·彭克和E·布吕克纳著《冰川时期的阿尔卑斯山》,将阿尔卑斯山第四纪大冰期划分为4个冰期(后又划分成5个冰期)。20世纪以来,许多学者对古气候进行了研究。中国气象学家竺可桢曾对历史气候作了大量研究,他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1972年)一文受到国内外有关学者的普遍注意。 编辑本段研究方法 气候记录 地球上仪器观测的气候记录,最长不过二、三百年。有两类资料可以把气候记录延长到没有仪器观测的年代:一类是历史资料,如考古发掘文物、历史文献等;另一类是各种天然气候记录,包括树木年轮、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植物孢粉、各类沉积物的特征,以及各种自然地理因子变迁的痕迹等。这些天然气候记录有连续的,也有间断的,其适用的地理范围、研究的时期及在气候上的意义也都不相同。时期愈早,古气候记录愈少。 起源气候史地球起源以来的约46亿年中,气候曾发生过多次巨大变化。现在人们还无法了解地球早期的气候状况,只能通过某些直接和间接的方法,推测约20亿年以来的气候变化。前寒武纪以来,至少出现过多次全球性的大冰期。 一般认为,对地质时期温度的估计从中生代(距今2.3~0.67亿年)起才比较可靠。据H·弗洛恩估计,中生代时的年平均温度在两极附近为8~10℃,低纬度热带地区为25~30℃。新生代新生代(距今约6700万年以来)气候的主要特征是中纬度温度缓慢地下降,而热带地区却无明显变化。它导致南极洲冬季降雪,山岳冰川逐渐增加,大洋底水温下降。大约在距今500万年以前,南极地区已出现冰盖。到250万年前,北半球冰岛等地区也开始出现山岳冰川,以后格陵兰等地的现代冰川又相继形成。于是,地球气候逐渐进入到一个新的大冰期,即第四纪大冰期。 第四纪第四纪大冰期开始时间有很大争论,但多数人认为始于距今 200万年以前。第四纪气候是以大陆冰盖和中、高纬度山岳冰川为主要特征,统称为第四纪大冰期。在第四纪内,依据冰川覆盖面积的变化,可划分出几次冰期和间冰期。由于气候变化随地区的差异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各地划分的冰期有所不同。 第四纪中以里斯冰期的冰川作用最为强烈,当时地球有十分之二到十分之三的大陆面积为冰川覆盖(现在约为十分之一)。在亚洲,冰盖到达贝加尔湖附近。 冰期气温平均比现代低 8~10℃。间冰期气温比现代高,北极地区气温较现在高10℃以上,低纬度地区也较现在高5~6℃。冰期和间冰期温度的巨大变化,导致其他气候要素和自然地理因子的变化:①雨带分布的变化。冰期时,极地冰原面积扩大,极地反气旋增强,极地高压带向中、低纬度地区扩展,迫使行星极锋带移至中、低纬度地区,导致中、低纬度地区低气压活动频繁,雨量充沛,湖水面积扩大。例如,亚洲中部、非洲北部和中部、北美洲西部等,在冰期时均为湿润地区,但在间冰期时,上述地区的气候常很干燥。②雪线的升降。冰期时,全球山岳雪线普遍下降,大多数山岳雪线下降1000~1400米,热带地区雪线下降700~900米。③海平面的升降。冰期时,地球表面的水相当大的一部分形成巨大冰盖而留在陆地上,海平面因此降低。例如,玉木冰期时的海平面比现代低约 100米。在间冰期最暖时期的海平面,可能比现代高出15~30米,甚至更高。④生物群落的迁移。在冰期时,冰川扩张,气候带向低纬度地区移动。在间冰期时,冰川退缩,极地地区气温升高,气候带向高纬地区移动。与气候带相应,生物群落也随之南北迁移。例如:克里米亚(里斯冰期)的地层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第1 章单元测试 1、什么是历史地理?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答案:历史文献 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答案:南京 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答案:1300 万平方公里 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 答案: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 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 答案:不一定相同,但有演变的关系、必定有演变关系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 答案:轻于空气的航空器能够飞行是因为其比重比空气轻;、飞机和滑翔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是否有动力装置;、直升机是通过其动力装置直接驱动旋翼旋转而产生升力的航空器; 8、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 答案:古城遗址的轮廓、建筑物的鸟瞰图 9、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 答案:多作实地考察、多看文献资料、掌握地理学原理、关注新技术 10、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 答案:《平凡的世界》、《西游记》 11、什么是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是____。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第2 章单元测试 1、“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答案:正确 2、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3、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答案:对 4、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答案:错误 5、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答案:正确 6、中国历史上基本统一、疆域范围较大的政权有: 答案:西汉、唐、清 7、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张秋海棠叶子,是指哪一阶段? 答案: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前的中华民国 8、以下哪一阶段属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

中国水泥历史

甲子沧桑书写巨变、盛世水泥铸就辉煌 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之际 来源:中国水泥发布时间:2009-10-15 2009年是新中国60华诞。60年,弹指一挥间。正是在这60年间,中国水泥工业在党和政府 的领导下,演绎了一场波澜起伏的巨大变迁,造就出令世界瞩目的“水泥大国”。温故而知新,梳理回顾60年共和国水泥工业发展的历程,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新时期水泥工业的健康发展大有裨益。为此,应《中国水泥》杂志之邀撰写此文,与水泥行业广大同仁共勉。 如果从1889年唐山细绵土厂土窑生产水泥算起,中国水泥已有120年的历史了;如果从1906年“启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算起,也有103年的历史了。 清朝末年,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腐败的清王朝,但中华民族依然处在三座大山统治之下。旧中国,始终处于腥风血雨、内忧外患的水深火热之中。中国水泥工业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畸形发展,但规模之小、产量之低,发展之慢,令人乍舌。1949年水泥产量只有66万吨。4 亿5 千万人口的大国,人均水泥不到1.5公斤,中国水泥工业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一、回顾历史追寻共和国水泥工业发展的足迹 中国水泥工业的大发展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的60年的时间里,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里。我国水泥工业60年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30年”,经历了七个发展阶段。 建国初的恢复和初步发展阶段(1949~1957)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水泥生产企业只有35家,其中东北区14家,华北区5家,华东区 8家,中南区3家,西南区4家,西北区1家。新中国成立后,水泥工业的主要任务是接管国 民党官僚资本企业,修复遭受战乱破坏的设备,组织恢复生产。1949~1952年间,陆续修复了东北、华北遭到破坏的哈尔滨、本溪、小屯、抚顺、锦西、鞍山、大连、牡丹江、琉璃河、太原、启新等水泥厂。华东地区恢复生产的有中国、上海、江南、光华等水泥厂,中南地区有广州、华新水泥厂,西南地区有重庆水泥厂,全国总共有18 个大中型水泥厂相继恢复生产。另外还有口泉、济南、南平、辰溪、贵阳、嘉华、窑街等几个小型水泥厂也陆

第四章 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1)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一、历史时期人口总数与空间分布的变迁 1、历史时期(过去两千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1)增长缓慢 根据公元二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 年)以来近两千年的人口增长来看,即从近6000 万增加到4.3 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平均年增长率仅约1‰。原因是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国生产力发展方式变革缓慢和水平不高,制约着人口的增长。具体讲,出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增长模式有以下一些原因:如初婚年龄比较早、妇女的真正有偶率及净生育率、家庭规模很小、传统文化观念(如迷信、守节、修养等)的影响、制度,如赋役制度、赋税制度、刑罚制度的不利影响、战争、天灾如旱灾、传染病的影响,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决定了,尽管出生率比较高、但是最后的死亡率也高,这就造成了人口长期的低增长率。(2)大起大落和人口变化的阶段性 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化虽然总体上是增长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大落指短时期之内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如一遇动乱(战乱、灾荒等),人口则急剧减少,即有的阶段增长较快,有的阶段则急剧减少。 中国人口的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体来讲,人口倍增的时间缩短了,增长的幅度在增加。原因一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人口基数越来越庞大,二是中国人口的发展又实现了一个转变,由高高低向高低高转变,原因一是医药公共卫生取得了一些进展,二是出现了新式接生方法,降低了婴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三是物质条件的改变降低了灾害发生时人口的死亡率。(3)人口增长的阶级、阶层、民族的不平衡性 从汉到清,构成人口大多数的是地主与农民这两个阶级,两者的人口增长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还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出生率及人口增长率差异。 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包括汉族与其它民族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少数民族的生育率比较低,增长率也比较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民族之间人口增长的不平衡,生产方式、宗教等也会对人口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2、人口空间分布的变迁及原因 (1)人口分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不平衡性,亦有“人满东南”的趋势。 从秦汉以来至19世纪以前,人口高度集中在东部季风地区,全国30%的土地集中了98%左右的人口,呈现为“人满东南”的趋势。这种趋势在近2000年间呈现十分明显的稳定性。原因:人口分布与气候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在传统社会里明显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从秦汉以来,中国东南季风气候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这个区域内。这实际上是传统农业社会里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依赖性极强的体现,到了20世纪,东南季风区的人口比重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这一则可能是政策的影响,一则可能是气候因子在工业化时代的影响减弱的体现。 (2)人口分布的变动方面,从公元2年至1840年,人口分布重心基本保持向东南移动的趋势,14世纪是中国人口分布重心分布东南的极点。14世纪后,中国政治中心居于华北平原的北京,影响了人口分布重心向东南推移。 具体分析中国南北人口比重的演变可看出,西汉至唐天宝年间,北方人口呈下降趋势,但多数时间占全国半数以上;从唐中叶至元代,北方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南方人口普遍超过50%以上,元代达到顶点;明清时期北方地区人口比重有所恢复,但已经难以改变“人满东南”的大趋势。 原因:人口分布及其变动的影响因素有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因素, 这种人口分布变动的结果,有人为(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技术等)的因素,但在更大的范围内,在更大的程度上,还是受到自然条件(地貌、气候、土质、水文等)的制约,尤其是中国历史气候的冷暖交替的周期性变化的制约。 人口分布变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因历史时期南北气候变化的纬度差异而带来的南北人口移动压力。由于历史气候的周期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气候变化幅度更大更明显,加上北方游牧民族呈现周期性南移和西迁,相应北方地区呈现经济周期性兴衰和移民周期性南北移动。近200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是前1000年相对温暖,而后1000年相对寒冷,相应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在不断南移,故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人口比例总的来看在不断增加。清代南方地区经过太平天国战争而人口一度损耗十分严重,但同时期北方地区的农业生态已经十分恶化,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战争,南北人口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格局。总之,整个传统时代,人口分布受环境的影响或制约极大,传统时代中国人口重心从西北向东南推移是由近5000年来中国天地生大背景所决定的。

中国水泥行业投资分析报告

中国水泥行业投资分析 一、行业概况 水泥行业是建筑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的心脏和国民经济的生命线,在国民经济进展中有重大作用。 1.1 水泥产业链分析 水泥是重要的建筑材料,用水泥制成的砂浆或混凝土,牢固耐久,广泛应用于土木建筑、水利、国防等工程。水泥生产过程分为三个时期,即石灰质原料、粘土质原料、以及少量的校正原料,(立窑生产还要加入一定量的煤)经破裂或烘干后,按一定比例配合、磨细,并制备为成分合适、质量均匀的生料,称之为第一时期:生料粉磨;然后将生料加入水泥窑中煅烧至部分熔融,得到以硅酸钙为要紧成分的水泥熟料,称之为第二时期:熟料煅烧;熟料加入适量的石膏,有时还加入一些混合材料,共同磨细为水泥,成为第三时期:水泥粉磨。因此适应把水泥生产过程简称为“两磨一烧”。

1.2 水泥行业生产成本及盈利能力分析 水泥生产成本要紧由煤炭、电力、原料、折旧等构成,一般而言,1 吨熟料需消耗石灰石1.1 吨,而1 吨熟料可生产水泥1.3 吨。整个生产过程中,综合能耗在115-160公斤标准煤,吨水泥电耗在90-120 千瓦左右。煤、电成本在整个成本中占比较大,一般在60%以上。09 年煤炭成本达35%,电力成本达27%,原料成本(石灰石、石膏、矿渣、粘土、铁粉)仅为15%左右,人工和折旧成本在23%左右。 图 2. 水泥成本结构图

由于煤、电价格的变化,生产工艺的改进尤其是新型干法水泥占比的提高,综合煤耗的降低以及余热发电技术的提升,水泥的综合成本不断发生变化,不同企业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但煤、电仍是每个水泥企业最为关注的成本因素。 水泥行业在煤炭总需求中占比不断提升,但总需求比例仍然低于8%,电力需求中占比也在3%左右,均处于较低的水平。而从水泥、煤炭、电力等行业的集中度角度分析,国内水泥行业的集中度也明显低于煤电、电力行业,集中度与需求占比的低水平决定了水泥行业面对电力、煤炭企业时议价能力较差。 中国由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能过剩、竞争激烈,导致价格不能顺利的向下传导,同时生产工艺由传统的立式为主向新型干法水泥转移,能耗降低反而使价格出现一定的下行。国内

中国水泥制品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精)

137 中国水泥制品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中国国民经济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继续坚持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定的货币政策,带动了固定资产快速增长;住房制度改革的加快和居民住宅建设推动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极大地促进了水泥制品业的发展,无论是产量还是新产品开发都处于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一、 2005年度中国主要水泥制品生产情况 1、主要水泥制品产量 产品品种 2005年较2004年增长% 排水管(千米) 5737 0.9 压力管(千米) 6768 10.3 电杆(万根) 401.21 -9.6 水泥预制桩(万米) 9222.5 23.6 很明显,主要水泥制品产量除水泥电杆产品明显下降外,均较去年同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水泥预制桩产量增幅较大。 2、主要水泥制品质量1996—2006年国家监督抽查情况 产品名称合格率厂家数量年份 混凝土输水管 钢筋混凝土排水管 环形混凝土电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1996年 69.2/39 1997年 61.8/34 1998年 1999年 86.7/30 2000年 81.5/27 2001年 2002年 90.0/21 90.0/40 2003年 2004年 95.5/44 2005年 100/32 94.9/39 2006年 92.3/39 平均合格率(%) 89.6 61.8 83.8 95.2 138 二、 2005年中国水泥制品业经济运行情况 1、水泥制品业实现的主要经济指标与去年同期比较指标 2005年较2004年增长%

工业增加值(亿元 224.32 15.98 产品销售收入(亿元 812.54 16.14 利润总额(亿元31.18 14.53 税金总额(亿元 70.82 15.55 可以看出, 2005年水泥制品制造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较2004年以二位数增长,运行形势好于上年。 2、各种经济形式的地位与作用经济类型企业数 (个亏损企业数 (个 销售收入 (万元利润总额 (万元利税总额 (万元国有经济 162 74 455359 4939 30153 集体经济 96 18 325029 12862 28515 私营经济 788 138 2853861 117831 259341 股份制企业 539 123 2553738 108146 225051 港澳台和外资企业 283 90 1937433 68052 165145 总计 1868 443 8125420 311829 708205 从企业数方面看,私营经济比例继续增加,已占42%,国有经济继续减少, 仅占9%;从亏损企业数方面看,私营经济比例较上年略有增加,仍有近半数的国有经济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从产品销售收入方面看,私营经济仍处主导地位,已占总额的35%;从利润总额看,国有经济近年来第一次扭亏为盈,较上年有较大程

中国历史地理(北大)资料整理

开宗明义 2011年2月21日 18:37 教材: 没有一本特别好的教材 重点推荐的参考书:《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邹逸麟 并不通俗 课件: Ftp ftp://urban:urban@162.105.149.18/教学专用/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 只有一次期末考试 38%优秀率一个名额都不会浪费,都是90分以上。 助教说,复习时不仅要看课件的文字部分,也要注意图! 历史时期的地理。 古人在这样的问题中渗透了多少谋略和智慧。 历史自然地理:重点研究江河湖泊和气候的变化——探讨自然变化的规律 历史人文地理:人口军事城市农业文化聚落等等 中国历史地理的历史: 这个学科历史悠久 例:左冯翊,《汉书》:故秦内史。《禹贡》

近代,中国历史地理的创始人:张相文 八卦:光华新楼中间的四合院:顾颉刚30年代的故宅顾颉刚:每月拿出600大洋赞助禹贡学会,《禹贡》半 月刊 组织青年学者到西北(包括河套)考察。 华北沦陷后组织就解体。《禹贡》成为今天这门学科的 基础。 今天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人几乎都源自这个组织。 《中国历史地图集》。毛泽东个人倡议(不是国家意 志),谭其骧主编,历时二三十年,囊括当时最优秀的历史学家。 侯仁之:历史地理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停止在静态的时空变化中,要与人类活动的足迹联系在一起。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际关系应该是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方向。这个论点又将历史地理推向现代发展阶段。 目前,全国属于这个领域的正式从业者,不到五十人。 为什么要学这门课呢? 古人的事情在今天能有什么样的启迪呢? 例一战国策中战国时东周和西周 东周公对苏秦说:我想种水稻,但西周公不放水。可 见,两国依同一条河,即伊洛河。 苏秦说西周公放水。 例二,九鼎 例三,金庸中胡编辣椒 例四,电视剧各种胡掰,神马汉武帝沏茶啦

2019中国历史地理概况智慧树知到最新满分单元测试答案

什么是历史地理? 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 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儒家曾经建立一种什么制度? 县是从什么时期出现的? 行政区划是哪种制度的产物: 省制形成于: ______时期将所有的郡撤销。 确定首都需要考虑的因素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 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是: 中国历史首都迁移的主要轨迹是: 首都要统治全国需要通过______来保证信息、人员、重要的物资上通下达。 宋朝时期的开封称为_______。 出现城市的条件不包括哪些? _______时期,曾经下命令要天下的县城都建城墙。 中国从什么时期把做买卖的人称为商人? “车同轨”的意思是: 以下哪些城市是近代交通路线的产物: 长城功能是什么? 明代长城东起________,西至_________。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沟通湘江水系跟漓江水系是哪条河流? 京杭运河沟通的水系不包含的是: 京杭大运河形成于: 近年来的遗传学家认为世界上人基本上都是来自非洲。 从科学的原理分析,每个地方的人只有一种就是外来的。 中国历代留下来的户口登记是真正的人口数字。 中国人口突破4亿是在清朝时期。 “胡焕庸线”是从:满洲里——阿里。 炎黄子孙这是文化认同 双方军事上、政治上是对立的,无法通婚。 所谓百越不是100个越族,就是很多越族,有山越、瓯越、骆越、闽越。 云南大学已故的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先生是纳西族。 孔子教他的弟子六艺,六门主要的课程,其中有一门叫驭,就是赶车。 下列哪个选项正确地描述了农具的发展过程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中国的气侯大多数地方实际上是季风气候 移民跟农业生产相互促进,人口增长跟农业生产也是相互促进。 很多农作物带个洋字,带个西字,带个番字这些作物,这些品种好多都是外来的。长平之战要把几十万俘虏全部杀掉,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俘虏威胁大。

论中国水泥需求发展趋势

论中国水泥需求发展趋势

曾经有报道称,中国3年的水泥使用量超过美国100年的使用量,许多人对此表示震惊。这的确是事实,但是这样直接比较是有问题的,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期,城镇化时期和中国处于不同历史阶段,且美国私人建筑用材也和中国不同,这些因素造成了这两者之间水泥使用量上如此大的差距。虽然我们说这样直接比较使用量不妥,但是水泥工业的发展在不同的国家还是有相似性的,行业发展的规律我们仍然可以借鉴,我们可以以此来判断我们中国水泥行业将来的发展趋势。 一、2017中国水泥需求放缓,美国稳定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8月份,全国共生产水泥2.12亿吨,当月同比大幅度下滑3.7%,跌幅超出预期。自2016年水泥需求反弹以来,单月最大跌幅,这也让前期7个月累计小幅度增长化为泡影,2017年前8个月累计水泥产量同比下跌0.5%。水泥有着保存和地域的局限性,产量基本可以认为是需求量,8月份大幅度的下跌也意味着市场端对水泥的需求在下滑。 相较于中国市场的下滑,美国市场对水泥的需求则平稳的多,2017年前6个月,美国水泥需求基本保持平稳增长,截止6月底,美国累计水泥出货量为4593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74%,累计进口水泥512万吨,同比增长 3.34%。这个数据和美国近年来经济复苏密切相关,虽然美国自08经济危机以来并未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但是其一直处于持续增长中。有经济学家指出,截止2017年5月,美国的经济增长已经持续了95个月,为追溯至1854年来美国33个经济循环中持续时间第三长的一轮增长。 表1:2016-17年中国水泥产量(亿吨)表2:2016-17年美国水泥出货量(万吨)

现阶段中国水泥行业经营情况及下游应用简况

现阶段中国水泥行业经营情况及下游应 用简况

导读:现阶段中国水泥行业经营情况及下游应用简况。水泥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基础原材料工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水泥产业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 水泥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基础原材料工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水泥产业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水泥工业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新技术、新装备的集约化生产不断取代落后、分散的小生产方式,新型干法水泥的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举世瞩目,从一个侧面衬托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飞快发展。 2012年1-9月,水泥制造业销售收入总额达到6302.366亿元,同比下滑1.87%;水泥制造业利润总额达到358.835亿元,同比下滑51.33%。2012年水泥行业在建材生产、固投下滑的环境下运营,产生利润下滑、资产负债以及供求矛盾等问题。我国各类水泥窑平均能耗对比(单位:吨熟料千克标准煤)如下图: 2011年,我国水泥制造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39亿元,同比下降8.3%,出现5年来首度负增长。2012年,水泥行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79亿元,同比降低7.0%,2013年1-11月,全年水泥固定资产投资金额为1199亿元,同比增速为-4.63%。水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减少使得新增水泥产能有所控制,提高了行业的产销衔接,2013年行业的产销率高达99.3%。 近年来,我国新增水泥熟料产能有所控制。2012年,我国新增投产水泥熟料生产线124条,全年新增水泥熟料年设计产能16000万吨,2013年我国新增投产水泥熟料生产线72条,全年新增水泥熟料年设计产能9430万吨,新增产能较2012年有所减少。 在我国水泥需求结构中,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主要的需求领域,占比高达70%左右。2013年,我国房地产累计开发投资8.60万亿元,同比增长19.8%,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为9.35万亿元,同比增长21.18%,尤其在公共设施、道路运输、水运、水利、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投资突出。这对我国水泥的需求产生了较大的拉动作用,2012年我国水泥销量达到21.6亿吨,同比增长6.27%,2013

中国古代地理常识

【中国】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或中央朝廷。如《中庸》中有“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庄子》中有“中国之民,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中华】上古时华夏族居四方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州名说法不一,《书?禹贡》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四海】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原为泛指之词,九州之外即为“四海”,又因古代人以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故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四海”则指天下。另外“四海”也指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域。《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六合】指天地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泛指天下。如《过秦论》中有“履至尊而制六合”。《海内南经》中有“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诗品》中有“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杜甫《寄韩谏议注》“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以区别于边疆地区。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江表】在中原人看来,长江以南地区为长江之外,故称江表。《赤壁之战》中有“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淮左】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古函谷关在今天河南灵宝市东北,新函谷关在今天河南新安东)或

2013年中国水泥十大品牌排行榜

2013年中国水泥十大品牌排行榜 导读:博思数据为您提供水泥品牌介绍、中国水泥品牌排行榜_水泥十大品牌排名,简要分析了水泥什么牌子好_水泥哪个品牌好,以供消费者了解该行业商品品牌作为参考。 【水泥】——粉状水硬性无机胶凝材料。加水搅拌后成浆体,能在空气中硬化或者在水中更好的硬化,并能把砂、石等材料牢固地胶结在一起。cement一词由拉丁文caementum发展而来,是碎石及片石的意思。水泥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中国秦安大地湾人,他们铺设了类似现代水泥的地面。后来古罗马人在建筑中使用的石灰及火山灰的混合物,这种混合物及现代的石灰火山灰水泥很相似。用它胶结碎石制成的混凝土,硬化后不但强度较高,而且还能抵抗淡水或含盐水的侵蚀。长期以来,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胶凝材料,广泛应用于土木建筑、水利、国防等工程。 海螺CONCH (中国驰名商标,亚洲最大的水泥/熟料供应商之一,中国十大水泥品牌,专业水泥产商,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盾石(中国驰名商标,中国最大的干粉砂浆生产企业之一,全国性大型水泥集团之一,唐山冀东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鼎鹿 (创于1986年,中国驰名商标,国家水泥骨干企业,最具实力的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吉林亚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南方水泥 (大型建材央企,中国企业500强,国家级技术中心,领先的

大型集团公司,建材行业影响力企业,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 中材sinoma (国资委直属中央企业,科技型、产业型、国际型企业集团,国内领先的大型非金属矿工业公司,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 金隅 (北京市著名商标,全国最大的建筑材料生产企业之一,高新技术企业,十大品牌,多元化大型企业集团,北京金隅股份有限公司)华新堡垒 (始于1907年,中国驰名商标,湖北省著名商标,中国建材百强企业,行业影响力品牌,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祁连山 (甘肃省名牌产品,国家支持的12户重点水泥企业之一,上市公司,行业著名品牌,祁连山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山水东岳 (山东省著名商标,国内最早从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的企业之一,全国性大型水泥企业,山东山水水泥集团有限公司) 华润水泥 (国家重点支持的大型水泥企业集团之一,华南地区最大的新型干法水泥及熟料生产商,华润水泥控股有限公司) 相关市场调查报告: 2013-2017年中国水泥熟料市场现状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13-2017年中国纤维水泥压力板市场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博思数据整理,结果由过去一年里该行业整体运营状况、各品牌经营情况、市场调查统计、消费者调查反馈及品牌影响力综合统计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