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八章 教学理论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八章-教学

分析未来意义、分析内容结构、分析内容特点。
一、教学理论
3、当代主要的教学流派
➢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马斯洛
罗杰斯
一、教学理论
3、当代主要的教学流派
➢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主要观点:
教学目的:不仅在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技能水平的提高,更应该关注 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人性的培育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 民主的关系。
循序渐进 原则
因材施教 原则
方向性 原则
教学原则
伦理性 原则
二、教学要素、过程及其规律
3、教学原则
方向性
循序渐进
因材施教
伦理性
方向性原则: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选择教 学内容,分析和理解教学内容,结合科学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 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的教育。
第八章 教学
目录
一 二 三 四
第一节 教学概述
第一节 教学概述
教学的基本内 涵
教学的主要作 用
教学的基本任 务
Basic connotation
Main role
Basic task
一、教学的基本内涵
1.教学的词源考察
✓最早将“教学”二字合在一起使用的文献 是《尚书·兑命》:“敩學半”。
✓唐 代 孔 颍 达 疏 : “ 上 字 为 教 者 , 音 敩 ( 音 xiào),下学者,学习也。言教人乃是益 己学之半也。” 说明当时的“教学”是 指通过教人而学,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教 学,而是“学习”。
基于此,我们认为,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 学生的学组成的统一活动。也可以说,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思想品德 的过程。
课程论-第八章 课程论与教学论

三、一体化的观点
课程论与教学论两者密不可分,不能孤立 地存在,必须综合起来进行整体性研究。
课程与教学研究相分离的原因,是工业社 会“科技理性”支配下教育“科层化”和 “制度化”的结果。
应当以“解放理性”取代“工具理性”, 将理解活生生的教学情境置于研究的中心。 这样,才有可能打破课程与教学的界限, 使课程与教学的界限再一次模糊和融合起 来。
(二)“课程教学”的内涵
1.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
教师与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不断变革与创造 内容从而不断建构自己的意义,这正是课程与 教学过程本质的反映。
课程在本质上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普遍性的 内容,在特定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 对给定的内容有其自身的理解,都对给定内容 的意义有其自身的解读,都有其关于特定内容 的自己的理论。
(二) 理论基础不同
从理论基础上讲, 课程的内容与方向在相当程度上受哲学及相 关学科,诸如文化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一 级学科的直接统摄;
教学论则与此类学科的关系较为间接,它与 学习理论、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二级 学科关系紧密。
(三)内容不属同一范畴
从内容来源上讲, 课程论内容直接从人类已有的文化成果中
二、大课程论观
课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与教学是不能分离的, 课程作为一种教育进程包含了教学过程。课 程的属性和类型是多方面的,不仅包含了各 类课程,而且也包含各类教学,包括课堂教 学、课外教学、模仿教学、陶冶教学等等。
大课程论超越了课程就是教材的观念,扩大 为课程材料包括课程原理、课程计划、课程 标准、课本、教学指南、教师指导、补充材 料、课程包(多媒体课件)等。
400年间, 课程是指实践中的科目或形态,课程是以教 学内容或学习经验身份作为教学论的研究范 畴之一的,
第八章 教学理论

二、教师中心说(教师中心论、教师中心主义) 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教师中心说是教师在教学中居于支配地位、 起决定地位的教学理论。 主要观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居于决定于支配的地位;课
本是教学赖以开展的教育内容的中心;教学必须以课堂为中心。
三、学生中心说(儿童中心论,儿童中心主义) 学生中心说,是一种主张以儿童身心发展规 律为基础,认为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教学 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教学理论。 主要观点: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在教学过程中,儿童是中心;
我国影响较大的一种主张: 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过程由六个阶段构成,分别 是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 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二)教学过程的环节 现代教学过程应该包括7个基本环节,每一个环节 都是相对独立,各自发挥独特的作用,同时,各环 节之间又是彼此关联与相互衔接的。 1、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 设计与确定教学目标。
心发展规律,研究儿童在课堂情境中的学习规律,并遵循这些规律组织、 安排教学。
(二)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传统社会中,学校教育把传授知识当做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但当 前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知识学不胜学,人们提出要在传授知识的基 础上侧重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学习、掌握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三)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定义: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并联系 实际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主义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利用必要的乡土教材或补充教学材料。
(三)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定义:在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 重视培养其能力,既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又要 使其增长智慧和才能。 应用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为: (1)教学重视“双基”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发展 学生的能力; (2)明确各门学科发展能力的具体任务; (3)要进行启发式教学和提倡探究式学习。
第八章 夸美纽斯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

评价:夸美纽斯拟定了人类教育史上第一部完整的 单轨学制。这是对中世纪分散、孤立、不连贯、不 统一的封建等级教育的有力冲击,使学校系统相互 衔接,首尾一贯。且把有目的的系统地对学龄前儿 童进行教育的特殊形式——学前教育(母育教育) 纳入统一学制,更是伟大创见。
他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同情人民 的苦难,却寄希望于劝说统治者施仁政,企 图凭靠教育的力量,建立和平宁静的社会秩 序。
(二)孤独的拓荒者 1、孤独者:
有人说,夸美纽斯是一个孤独的拓荒者。 因为生前的他经历过无数次的压迫、被人忽 视、流离失所和背井离乡,很孤独,也很痛 苦;而死后的他,被遗忘了200年之久,才被 人从厚厚的尘灰中记起。
学前教育的内容:胎教、体育、智育、德育。
一、胎教 从母亲怀孕开始,是学前教育的起点。
二、体育 儿童充分活动、游戏。
三、智育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智力、语言。
四、德育 内容:培养儿童文明礼貌行为和良好的生活习
惯。 方法:重视榜样、教导、示范、训练、惩罚、
表扬。 五、关于学前儿童的游戏
1.幼年期(零岁至6岁),幼年期的特征是:身体 的迅速成长和感觉器官的发展。夸美纽斯把这个时 期为儿童设立的教育机构命名为母育学校。
2.儿童期(6岁至12岁),少年期的特征是记忆力 和想象力的发展,以及与此联系的语言和手的器官 的发展。夸美纽斯为这个时期少年儿童设计了国语 学校。
3.少年期(12岁至18岁),青年期的特征是在少 年期所已具有的特征之外,思维能力(理解与判断) 有了更高的发展。为这个时期的学生设计了拉丁语 学校。
5.系统性与循序渐进性原则
8教育学第8章-zoe1

《教育学》 第八章
教学原则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而
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科学性与思想性 常用原则 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 积极性
《教育学》 第八章
教学原则
直观性与抽象性 系统性和循序渐进
重要原则 理解性和巩固性 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
《教育学》 第八章
学生中心说
学生中心说(learner-centered instruction)又 被称为儿童中心论、儿童中心主义,是在批判 传统教育理论的过程中,针对教师中心说而提 出来的。——教育观——学生观 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中 心;在教育内容上,经验是中心;在教学过程 的组织上,活动是中心。
通过创造性设计与开 发,将教育内容转化 为学习经验。
基本 概念
满足人类学习生命存在及其 优化活动的需要,最终目的 是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成果。
教学设计
与人的注意、兴 趣、动机与想象 相适应。
心理 学
基本 途径
《教育学》 第八章
现代媒体—现代环 境—现代教学活动
媒体设计与开发原理
分科知识——沟通联 系——解决问题
(一)教学存在动力论 (二)教学内部矛盾论 (三)学习动机论 (四)教学系统动力结构论 (五)教学认识动力论
《教育学》 第八章
教与学的 基本矛盾
从认知方面看,表
现在教学要求与学生 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 之间的差距上;
从情感方面看, 表现在教学要求与 学生当时的具体需 要之间的差距上。
《教育学》 第八章
《教育学》 第八章
教学过程
一 二 三
第八章 现代教学基本理论

博文大理
厚德笃行
9、技能包括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下面属于动作 技能的是( D ) A 识字 B。推理 C。计算 D。写字 10、直观教学方式一般可分为实物直观和模拟直 (C) A.录象带 B.图表 C.标本 D.幻灯片
博文大理
厚德笃行
11、我国古代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 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发挥各自的专长,这一个教学原 则是( B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理论联系实际 D.启发性 12、学生的知识学习包括选择、领会、保持和 ( D) A.观察 B.反思 C.提问 D.应用
博文大理 4、直观性原则
厚德笃行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典型性 (2)直观与讲解相结合 (3)注意运用语言直观 (4)提倡自制教具
博文大理 5、循序渐进原则
厚德笃行
(1)按课程的系统进行教学 (2)突出重点为,突破难点,把握关键 (3)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
博文大理
厚德笃行
6、巩固性原则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组织好学生的各种复习 (3)通过作业和检查促进巩固 (4)在知识的扩大改组中巩固
博文大理
厚德笃行
第八章
现代教学基本理论
一、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定义教学的三个角度(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二 者的相互关系。)
教学是基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在特定的环境中, 借助预成课程这一框架,通过教师与学生主体间有 目的、有计划地交流与互动,实现课程创生,促进 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专门活动。
博文大理
博文大理
厚德笃行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反 馈
教学内容 教师 教学手段 学生
人格的影响
博文大理
厚德笃行
(二)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八章 教学

第八章 教学
校
♣校,教学之宫。——《集韵》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 也。——《孟子·滕文公上》 ♣郑人游于幺校。——《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郑国谓学 为校。” ♣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汉书·平帝纪》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孟子》
赞可夫教育思想
1、“一般发展”的含义 赞科夫教学理论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
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所谓一般发展,就是不仅发展学生 的智力,而且发展感情、意志品质、性格、集体主义思想”。 2、赞科夫明确指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是因果关系。他说:“教 学的结构是‘因’,学生的发展进程是‘果’。”“发展的过程的 特点,除外部的决定性的影响外,还有内部的制约性。”因此,学 生的“一般发展”是教学这个外因与学生自我运动的内因相互作用 的结果,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因是关键,是重点。要形成学生学习的 内部诱因,必须从培养他们的精神需要入手。为此,他提出了著名 的五大教学原则。
(2) 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赞科夫主张应加快教学进度,尽量以新的丰富的知识满足学生 旺盛的求知欲,扩大其知识面。他认为学习在原材料上踏步不前, 必然浪费学生许多宝贵时间,大大压抑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他指 出,新旧教材在内容上是互相包含的,学习新教材也就同时复习了 旧教材。其实,有许多知识和技能并不需要当时记得很熟,尔后可 以在“无意记忆”中自然而然地记住。但是,“高速度”并非单纯 为了节约时间,其实质在于扩大知识的广度。
(二)现代教学论三大流派
1.赞可夫:教学与发展理论
赞科夫(1901-1977)前苏联的心理学家、教育科学院院士、教 育科学院博士。赞科夫一生从事教育工作,1927年开始教育研 究。从1950年起侧重研究普通教育学,1956年曾与凯洛夫一起 主篇《教育学》。在1957年至1977年间,组织领导以“教育与 发展的关系”为课题的大规模的实验。先后发表文章和出版著 作150余种,《其中和教师的谈》话、《小学教学新体系的实 验》、《教学与发展》等书,对前苏联及世界其他许多国家都 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八章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

第八章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第一节人物背景简介社会学习理论首先是在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方面引起学术界注目的一派理论。
由于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不仅关注知识学习和技能获得,还关注品德的形成,所以一般学习理论在品德心理研究方面都有一些建树。
社会学习理论在品德心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显著成就,同时在道德教育方面该派别也形成了当代不容忽略的一家之言。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班杜拉(A.Bandura)、希尔斯(R.Sears)、沃尔特斯(R.H.Walters)、米切尔(W.Mischel)、洛特尔(J.B.Rotter)等人,在他们中间最有影响的当推班杜拉。
我们在此主要以班杜拉的研究为依据来看一看这一派理论的道德教育主张。
班杜拉(1925一)原是一个加拿大人。
他中小学时期的教育都是在家乡加拿大西部的阿尔伯塔省一个小城镇接受的。
他的大学教育先是在加拿大温哥华市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接受的,后来到美国衣阿华州的衣阿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52年获得了心理学博十学位。
在衣阿华大学学习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为他日后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在衣阿华大学期间结识希尔斯(R.Sears)更为他日后在社会学习理论研究方向上取得重大成就埋下了伏笔。
希尔斯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立者之一。
1953年,28岁的班杜拉受聘为著名的斯坦福大学教员。
在斯坦福大学他最初专门研究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及其家庭因素,后来转向研究青少年人格结构及其形成,随着研究成果不断问世,他在美国心理学界声望日增。
1974年他被推举为全美心理学会会长。
班杜拉的论著较多,主要有:《青少年攻击性行为》(1959)、《社会学习和人格发展》(1963)、《行为修正论》(1969)、《攻击行为:社会学习的分析》(1973)等。
在他的众多著作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社会学习理论》(1977)。
我国学者曾将《社会学习理论》一书译成中文,把书名改为《社会学习心理学沪。
他在其论著中引用了大量实验材料,突出强调人类学习多数情况下是在社会交往中进行的,是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的观察、模仿进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教学理论
一、教学的概念P224~P227
广义:教学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P227
狭义: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P227
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学的地位
在学校教育中,教学处于中心地位,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
(二)教学的基本作用
1.授受基础知识
2.形成基本技能
3.发展基本能力
4.促进修改健康发展
三、现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向
(一)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二)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三)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
(四)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五)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六)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P232
教学过程的:实质上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教与学相统一活动的时间流程
二、教学过程的动力P234
(一)教学过程动力的实质
教学过程的动力就是其存在的内存矛盾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
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认识和学习任务或其他任务与学生的知识和心理的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简单地说就是教与学的矛盾。
三、教学过程的阶段P236
(一)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结构的探讨
孔子:学、思、行
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昆体良:模仿、接受理论指导、练习
夸美纽斯:感官、记忆、理解、判断
(二)教学过程的环节
1.明确教学目标
2.激发学习动机
3.感知教学材料
4.理解教学材料
5.巩固知识经验
6.运用知识经验
7.测评教学效果
三、教学设计
概念:教学设计,实质就是为了将选自文化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借助各种教育媒体和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寻求教学要素和环节得到合理、优化配置的形态与过程。
P242
教学设计的基本取向
1、教师中心取向
2、学生中心取向
3、学科中心取向
教学设计基本途径
1、教学媒体的设计与开发
2、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开发
3、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发
教学设计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
初步建立起包括任务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测量的教学设计框架与思路。
程序教学设计主要包含原则有:
1、积极反应原则
2、小步子原则
3、即时强化原则
4、自定步调原则
5、低错误率原则
(二)认知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
认知主义的教学设计思想在总体上关注学生内部认知发展,要求按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来设计教学。
熟记书中P248 8-1图表
(三)人本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
人本注意坚决反对把人机械化的教学思路,也不在赞同只关注认知方面,认为不能把人的各方面割裂开来加以分析,强调要关注和探讨完整的人,要求弘扬人的尊严和价值,探究解决人类问题和困境的出路。
四、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概述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P251
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二)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
1.教学原则是教学初中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2.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
3.教学原则受到教学目标的制约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三)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四)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五)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
(六)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
(七)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
(八)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相结合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