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调阳_山海经_研究初探
关于《山海经》研究的资料

关于《山海经》研究的资料一.原典与论著类(一)原典类1.李荣庆《山海经》,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2.韩震主编《<山海经>(国学启蒙书系列)》,吉林出版社,2011年版3.(汉)刘歆《山海经(图文版)》,武汉出版社,2012年版4.徐客《<山海经>(白话全译彩图版珍藏版)》,现代出版社,2012年版5.徐客《图解<山海经>(全译彩色图解版)》,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6.(汉)刘向,(汉)刘歆编定《山海经(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7.陈才俊编,华夏译《国学经典:<山海经>全集》,海潮出版社,2013年版8.冯国超译注《山海经》,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9.思履编《彩图全解<山海经>》,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版10.(汉)刘向刘歆《彩色图解<山海经>》,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年版11.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版12.陈成《<山海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13.贾立芳译《山海经(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14.陈丝雨绘,孙见坤注《山海经》,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15.葛宝锋《<山海经>全集(精装全4册)》,辽海出版社,2015年版16.(汉)刘歆《山海经(无障碍阅读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17.周玉顺主编《<山海经>全集全套精装4册》,时代华文书局,2015年版18.高山《山海经》,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年版19.(汉)刘歆编,陈默译注《<山海经>-中华经典藏书》,吉林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20.周明初校注《山海经》,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21.马博《<山海经>诠解精装全六卷》,线装书局,2016年版22.袁珂《<山海经>全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版23.王学典译《山海经》,群言出版社,2016年版24.杨光著《彩色图解<山海经>美丽国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版25.谢海东《图解<山海经>》,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年版26.马博《<山海经>诠解》,线装书局,2016年版27.冯国超译注《山海经(彩图典藏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28.方韬译注《<山海经>(中华经典藏书(升级版)》,中华书局,2016年版29.刘滴川校诠《<山海经>校诠》,作家出版社,2017年版30.袁珂《<山海经>译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二)论著类1.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编《<山海经>论丛》,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2.宫玉海,杜宇主编《<山海经>与华夏文明论集》,大禹及夏商周文化研究中心,2004年版3.张春生著《<山海经>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4.阿菩《<山海经>密码》,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5.阿菩《<山海经>密码2》,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6.陈连山《<山海经>学术史考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7.和兴文化编《青少年品读国学精粹<山海经>》,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8.杨靖,李昆仑编《品读国学经典<山海经>》,敦煌文艺出版社9.刘宗迪《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10.刘瑞明,作著《<山海经>新注新论》,甘肃文化出版社,2016年版二.论文类(一)关于《山海经》神怪的研究1.毛文志《<山海经>的神祗形象》,《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2.陈连山《神怪内容对于<山海经>评价的影响》,《民俗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3.宋志玛《谈<山海经>中的蛇形象》,《衡水学院院报》,2009年第2期4.陈飞《<山海经>神话形象与当代中国网络玄幻小说研究》,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5.王晶《从“蛇巫形象”探源<山海经>的原属文化系统》,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6.陈富元《谈<山海经>神话物象的类型》,《群文天地》,2011年第9期7.杨建芳《古代玉雕中的神怪世界与<山海经>中的神怪对照》,《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年第1期8.陈帅《<山海经>神怪形象流变研究》,延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9.李婧《<山海经>女性鬼神形象研究与思考》,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10.吕先琼《<山海经>神怪形象的生命意识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11.郑松《浅析<山海经>中的“动物形象”和“人性化”》,《现代交际》,2014年第4期12.马昕露《浅析<山海经>中的神怪形象及神话思维》,《金田》,2014年第7期13.李鹏《<山海经>异兽形象设计》,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14.张帆《<山海经>与《怪奇鸟兽图卷》中的异兽形象对比研究.》,北京服装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15.宋志玛《<山海经>之形象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16.段丽《<山海经>兽形形象变形叙事类型探幽》,《大理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17.靳希《<山海经>兽形“神”探析》,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18.柏兰兰《<山海经>神话形象背后的文化内涵》,《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年第20期19.王子龙《基于<山海经>中神怪形象的插画研究与创作》,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20.高洋《<山海经>中的异兽形象列析》,《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第10期(二)关于《山海经》文学价值与特色的研究1.赵沛霖《中国神话的分类与<山海经>的文献价值》,《文艺研究》,1997年第1期2.杨琳《<山海经>“浴日”“浴月”神话的文化底蕴》,《民族艺术》,2002年第3期3.方牧《<山海经>与海洋文化》,《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4.詹子庆《<山海经>和夏史》,《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5.田畦耘《<山海经>中变形神话的文化内涵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6.沈士军《谈<山海经>的信仰民俗及其文学价值》,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7.沈士军《谈<山海经>的神话思维对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传统的影响》,《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8.史玉凤,赵新生《<山海经>的海洋小说“母题原型”及其海洋文化特质》,《淮海工学院学报》,2010年8期9.徐非《<山海经>神话分类及其文化意蕴探析》,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10.吴豫娟《中国古代小说史视野下的<山海经>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11.叶舒宪《<山海经>与失落的文化大传统》,《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2期12.郭立军《<山海经>的地理博物志怪小说特色》,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13.王永,王玲《<山海经>的山水游记特色》,《临沂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14.卢烈炎《初探<山海经>中共工氏与红山文化间的关系》,《青春岁月》,2013年第5期15.梁奇《<山海经>中人猪组合的神人形象及其文化意义》,《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1期16.王玲《<山海经>的山水游记文学特色与审美意蕴》,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17.张永圣《<山海经>中的东夷古史与传说》,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18.金广芸《<山海经>的神话思维》,《鸭绿江月刊》,2015年第12期19.周恬逸《<山海经>文图关系研究》,南京大学,201520.王水香《论<山海经>医药的神话特质及文学意义》,《闽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21.贾子璇《浅论<山海经>的思维特征》,《北方文学旬刊》,2015年第11期22.郭静《<山海经>神话的母题分类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23.徐佳威《文化诗学视域下的<山海经>》,《长治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24.刘森《<山海经>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山海经》,2016年第4期25.刘园婧《从文化背景看<山海经>性质转变的动因》,《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26.荣华《浅论<山海经>的文学特色》,《未来英才》,2016年第10期27.薛正英《论<山海经>神话英雄形象及文化精神》,《现代交际》,2016年第3期28.张岩,张晔《<山海经>独特审美视角论析》,《山东农业工程学院院报》,2016年第7期29.王艳玲《<山海经>中神话所表达的思想》,《山西青年》,2017年第3期(三)关于《山海经》地理文化的研究1.顾颉刚《<山海经>中的昆仑区》,《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1期2.翁银陶《<山海经>产于楚地七证》,《江汉论坛》,1984年第2期3.张箭《从自然地理学辨<山海经>的地域范围》,《大自然探索》,1996年第3期4.张步天《<山海经>“南西北东”顺序辨》,《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998第3期5.刘付靖《<山海经>若干地名新解》,《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6.张步天《20世纪<山海经>地域范围的讨论》,《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7.张步天《从<山海经>看青海海东地区古丝绸之路的枢纽地位》,《青海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8.刘树人《<山海经>中的“东山”区位地理考古研究》,《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4年第1期9.金荣权《<山海经>作者应为巴蜀人》,《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10.杨平,韦东《<山海经>地域之谜》,《故事世界》,2005年第9期11.丁振宗《<山海经>地貌应属的年代》,《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6年3月12.李小波,吴晓《中国<山海经>里的蜀山密码》,《中国西部》,2012年第26期13.任玉贵《<山海经>与青海地域文化的新信息新诠释》,《柴达木开发研究》,2014年第1期14.任玉贵《<山海经>与青海地域文化的新发现》,《中国土族》,2014年第4期15.黄亮亮《浅析神话<山海经>的地域性》,《青春岁月》,2015年第12期(四)关于《山海经》对其他事物影响的研究1.刘恭德《试论<山海经>与中国远古气候学史关系的若干问题》,《大自然探索》,1993年第4期2.宁稼雨《<山海经>与中国奇幻思维》,《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3.刘宗迪《<山海经>与上古历法制度》,《民族艺术》,2002年第2期4.蒋南华《<山海经>天文历法浅说》,《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5.刘琴《<山海经>对镜花缘的影响》,《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6.闫德亮《<山海经>与屈赋关系考》,《中州学刊》,2005年第4期7.李杨《论<山海经>与屈赋中的神话》,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8.陈富元《试论<山海经>二元对应神话思维模式与明清神魔小说》,《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0期9.陈富元《浅析<山海经>的叙事模式和情节解构模式对神魔小说的影响》,《群文天地》,2010年第10期10.陈飞《<山海经>神话形象与当代中国网络玄幻小说研究》,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11.相鲁闽《<山海经>及其对先秦医学的影响》,《河南中医》,2012年第2期12.练晓琪,纪晓建《<山海经>对古代中医学著作影响管窥》,《内蒙古中医药》,2012年第9期13.李姝,刘莎《从<山海经>看白蛇的性恶之源及其最初流变》,《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14.王焕然《试论<山海经>对谶纬的影响》,《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15.叶舒宪《<山海经>与白玉崇拜的起源》,《民族艺术》,2014年第6期16.李雨涵《<山海经>对汉赋的影响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17.胡宸《<山海经>对汉大赋自然环境描写的影响及原因》,《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18.孟瑀《<山海经>对汉画像中“昆仑”山脉的影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第2期19.朱丽卉《<山海经>中神话英雄永续生存意识及其影响研究》,云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20.刘宗迪《<山海经>与古代朝鲜的世界观》,《中原文化研究》,2016年第6期21.郑凯歌《<山海经>对诛仙的影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22.罗茜《<山海经>与原始宗教关系再探究》,《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2期23.陈红梅《<山海经>涉药内容分类思想与编纂体例探讨》,《中医文献杂志》,2016年第3期(五)关于《山海经》的背景的研究1.苏茂德《论<山海经>的历史背景》,《西安文理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2.叶舒宪《<山海经>大荒经的观念背景》,《现代中文学刊》,2000年第4期3.陈连山《从文化背景谈<山海经>学史上的一个问题》,《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4.徐佳俐《生态批评视野下的<山海经>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5.刘园婧《从文化背景看<山海经>性质转变的动因》,《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六)关于《山海经》作者的研究1.孙致中《<山海经>的作者及著作时代》,《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第1期2.李行之《<山海经>作者考》,《求索》,1989年第6期3.杨兴华《从祖先崇拜和楚俗看<山海经>作者的族别》,《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4.王红旗《<山海经>作者之谜》,《中学语文:教师版》,2000年第12期5.张步天《20世纪<山海经>作者和成书经过的讨论》,《益阳师专学报》,2001年第22期6.唐世贵《<山海经>作者及时地再探讨》,《江汉学术》,2003年第6期7.唐世贵《<山海经>成书时代及作者新探》,《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4期8.杨兴慧,罗大和《<山海经>之作者析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10期。
山海经古代研究史

山海经古代研究史山海经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被称为"中国古代神话地理百科全书"。
它记录了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想象,以及对神话传说和民间传说的整理和创作。
山海经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山海经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山海经》的内容包括山川河流、神兽植物等各种自然景观和神话传说,这些内容给后世的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
先秦时期的学者对《山海经》进行了整理和注释,例如战国时期的郑庄公和秦国的孔子弟子颜回都曾对《山海经》进行过注解。
汉代是山海经研究的重要时期。
汉代学者刘向是《山海经》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撰写了《山海经注》一书,对《山海经》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解释和注释。
此外,汉代的郑玄也对《山海经》进行了研究,他在其注释中提出了一些关于《山海经》地理的新见解。
唐代的王仁湖是继刘向之后又一位重要的《山海经》研究者。
他在《山海经考异》一书中对《山海经》的地理内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此外,唐代的杜佑也对《山海经》进行了整理和注释,他的著作《通典》中收录了对《山海经》的注解。
宋代的赵翼在《山海经集解》一书中对《山海经》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解读。
他对《山海经》的地理内容进行了整理和分类,并对其中的神话传说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此外,明代的杨士奇也对《山海经》进行了研究,他的著作《山海经说》对《山海经》的神话传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近现代的山海经研究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和对古代文献的深入研究,学者们对《山海经》的地理内容进行了更加准确的考证和解读。
他们通过对古代地名的考察和对古代文献的对比研究,对《山海经》中的山川河流进行了重新定位和解释。
此外,现代学者还对《山海经》的神话传说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探讨了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山海经古代研究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经过了多个时期的整理和注释。
从汉代开始,山海经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学者们对其内容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解读和研究。
《山海经》研究成果概述

《山海经》研究成果概述作者:张国平来源:《丝绸之路》2009年第20期[摘要]《山海经》是我国先秦典籍中一部具有独特风貌的作品,自古被称为奇书。
学者从各个方面展开了对《山海经》的研究:《山海经》的作者是谁,《山海经》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山海经》是怎样成书的,它对后世文学有着怎样的影响等,这些都是历代学者研究的重点。
本文主要对前人研究《山海经》的成果做一概述。
[关键词]《山海经》;神话传说;文学典籍一、《山海经》的性质《山海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籍,因其内容广博,自汉至今,未有定论,总括诸家之言,如下具有代表性观点:地理类:西汉刘秀(刘歆)在《上山海经表》中认为该书“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
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
因此,判定为地理类书籍。
《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都将其列入史部地理类。
数术类:《汉书•艺文志》把《山海经》列入数术略刑法家之首,与《相人》、《相六畜》之类的巫卜星象之书混在一起,《宋史•艺文志》亦将之列入五行类。
小说家类:《四库全书》把《山海经》列在子部小说家类。
《提要》述改列的理由云:“书中序述山水,多参以神怪。
故“道藏”收入太玄部兢字号中,究其本旨,实非黄老之言,然道里山川,率难考据。
案以耳目所及,百不一真。
诸家并以为地理书之冠,亦为未允。
核实定名,实则小说之最古者尔。
”其他观点:清代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将《山海经》看作历史著作,列入古史类。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它为巫书,“记海内外山川神祗异物及祭祀所宜……所载祠神之物多用糈,与巫术合,盖古之巫书也”。
袁珂先生认为,“《山海经》匪特史地之权舆,亦乃神话之渊府”。
而李剑国又认为《山海经》是地理博物体志怪小说,是志怪小说发展的源头之一。
甚至有人提出,“《山海经》涉及面广泛,诸如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医药、疾病、气象、占验、神灵、祀神的仪式和祭品、帝王的世系及葬地、器物的发明制作,以至绝域遐方,南山北地,异闻奇见,都兼收并录,无所不包,可说是一部名物方志之书,也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类书”。
吕调阳_山海经_研究初探

第34卷第1期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V ol.34 No.1 2013年1月 JOURNAL OF HUNAN CITY UNIVERSITY Jan. 2013吕调阳《山海经》研究初探张步天(湖南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益阳 413000)摘要:吕调阳《五藏山经传》、《海内经附传》发展了《山海经》非全经注本体例,其历史背景为清代考据之风盛行和《山海经》地理书说的长期秉持。
关键词:吕调阳;《山海经》;《五藏山经传》;《海内经附传》中图分类号:F 426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 issn. 1672-1942.2013.01.006文章编号:1672–1942(2013)01–0028–03一、吕调阳生平吕调阳(1832-1892)是清代后期著名学者,《山海经》注家。
吕氏字晴笠,号竹庐,四川彭州西郊乡檀木村人,同治三年(1864)中举。
吕调阳绝意仕途,甘于淡泊,建树良多。
清光绪年间,吕调阳长期任教于县城九峰书院,任山长。
九峰书院位于四川省彭州市。
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初为彭门义学,6年后增修并改名为九峰书院。
以后经过重修、扩建,添置学田,成为该州著名学府,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为彭县经纬学堂(1901~1903),之后历经彭县高等小学堂(1903~1906)、彭县中学堂(1907~1925)、彭县县立中学(1925~1949),是四川省最早创办的五所中学之一。
现为彭州实验中学,仅办高中,为四川省名校。
当时九峰书院教材除“五经”、《四书集注》外,还读《四书讲义》、《明史》等书共120多种。
吕调阳又曾任彭县敖家场凤楼书院主讲。
在长期任教期间,吕氏不断拓展教学内容,曾以所著《观象庐丛书》《论孟疑义》和《足财书》等教授生徒,鼓励自学经史诗文。
常率生徒走出书院,结合本县山川名胜、风物民情进行教学,开书院教学之新风气。
晚年居县城外北惜字宫,潜心著述和讲学。
讲授“经世致用”之学,兼及历史舆地、训诂、考证等。
001《山海经》的医学价值

《山海经》的医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先秦文献中一部集大成的百科全书。
它记述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科学技术方面囊括天文、历法、地理、气象、动物、植物、矿物、地质水利、考古、人类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
而其中记载的医学史料、药物知识,对研究祖国医药学的萌芽和演化尤为重要。
药物种种叙述详细据吕子方先生统计,《山海经》载录的药物数目,动物药76种(其中兽类19种,鸟类27种,鱼龟类30种),植物药54种(其中木本24种,草本30 种)矿物药及其他7种,共计137种。
与《诗经》不同的是,《山海经》所收载的药物有明确的医疗效能的记述。
如《西山经》所载的杜衡,“食之已(抑制)瘿。
”《中山经》所载的荣草,“食之已风”。
山海经还记载了许多具有预防保健的作用的药物,如《中山经》记载的青耕鸟,“可以御疫。
”《西山经》记载的水族鲑,“食之无肿疾”。
《山海经》还记载说有的药物具有滋补强壮的作用,如《南山经》所载的祝余“食之不饥”。
《西山经》所载的穰木,“食之多力”。
此外,《山海经》中还说有些药物具有美容玉肌的作用。
如《中山经》所载的荀草,“服之美人色”。
《北山经》所载的天婴“可以已座”。
从用药理论看,《山海经》所载的药物功效,一般均一药治一病,少数兼治两种疾病。
这提醒我们,祖国的中药文化从单味应用到复方配伍,以至后来系统的配伍理论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
在药物的用法上,《山海经》记载有食、服、饮、佩、席、养、涂、刺、去垢等,比较简单,反映了中医药用药途径的原始风貌。
疾与病——开中医之先河《山海经》记载了包括内科、外科、五官科及预防医学的 50余种疾病的症状,有的被后世中医曲籍所采纳。
如疠、痈、疸、瘕、痔、癣、痿、蛊、疟、瘿等,已成为中医学的专用术语。
世界医学现已规定,“痔”这个词为肛肠病之一的痔疮的名称。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释瘿为“颈瘤也”。
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甲状腺肿大。
释疫:“发皆疾也”,指种类传染病。
释疠:“恶疾也”,专指今天的麻风病,这些都反映了传统文化与中医的渊源关系。
《山海经》神话研究综述

《山海经》神话研究综述《山海经》全书仅3万1千余字,却涉及神话、地理、历史、方物、民族、民俗、天文、历法、宗教诸方面,被称为中国上古典籍中的“奇书”。
但以前《山海经》因其内容怪诞不经,多被当作“虚妄之言”。
历史上最早提到《山海经》的是司马迁,因他对其可信性表示了明确怀疑,这对《山海经》在华夏文明传统中的地位产生了根本影响,自汉刘秀整理作《上〈山海经〉表》、晋郭璞首次为注后,一千年间问津者寥寥,直到明清時才再次有学者进行校注释义。
其后如蒙文通、王国维、胡厚宣、顾颉刚诸先生的研究则开始使学界重新定位山海经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地位。
至于《山海经》的研究方向,如郦道元、自隋唐至宋各史志、清毕沅等都视其为地理书,一直也有很多学者热衷于其地理考证。
但是尽管《山海经》的地理学价值不可否认,其地理学的研究视角仍存在局限性,而且或多或少地回避了地理描述中夹杂的大量神怪内容。
真正使《山海经》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却是20世纪初西方“神话”概念的传入以及人类学、神话学等现代学术理论与方法的引进,《山海经》中的大量神怪内容不再遭到史学家的诟病反而成为当代学者所从事的“中国神话”或“中国神话学”研究的基石。
一、20世纪初到70年代的《山海经》神话研究关于20世纪开始以来我国神话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参考1994年出版的马昌仪的《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从中可以明显看出,作为包含中国“原始神话”最多的古代典籍《山海经》,正是神话研究的重要部分。
其中沈雁冰先生可谓是奠定了现代《山海经》神话研究的基本格局,他反对把《山海经》当作实用的地理书,也反对把《山海经》看作“小说”:“他们不知道这特种的东西所谓‘神话’者,原来是初民的知识的积累,其中有初民的宇宙观,宗教思想,道德标准,民族历史最初期的传说,并对于自然界的认识。
”其著作《中国神话研究ABC》(1929)就对《山海经》的西王母神话、开辟神话、昆仑神话等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且首先注意到西王母在此经中还不是美人形而是半兽形。
从神人形象补证《山海经》各部分的成书时序

代 当在周室 东迁 之前 。……从《 海 内经 》 称燕、 楚 为 ‘ 钜燕 大楚 , 来看 , 我们认为这 一部分 当 时写作 在
时序 , 笔者 以为《 山经》 成 书最 早 , 《 海经 》 稍晚, 《 大 荒经 》 最迟 。兹 从书 中所 载神 人形 象论 述如 下 : 《 山海 经 》 描绘 了 众 多神 人 形 象 , 具 体有 人 形 兽貌类 ( 人兽合体类) 、 以虫 为 助 手 类 ( 人 兽 伴 生 类) 和五官 奇特 类 ( 异 形 神人 类 ) 三 种 。在 人 形 兽 貌类 神人 中 , 人兽相 混 , 动物 扮演 了各 种各 样 的角 色, 赋予 人神奇 的力量 从而使 人 具有 异常 的功 能 ; 在 以虫 为助手 的神 人形 象 中 , 人 的要 素逐 渐增 加 , 人 的成分 扩 大 , 动 物 的成分 缩小 , 动 物是 人们 游戏 的伙伴 和工 作 的助手 , 帮助 人们 沟通 天 地 ; 在 五官 奇 特类 神人 中 , 奇 特形 象是 人 体器官 功 能 的延 伸 , 是 文化 发展 的外 在 目标 不 管 哪类 神 人形 象 , 都 是 人类 想象 、 联想 能 力 的极 度 展示 , 都是 为 了增强 人 类 战胜 自然 的能 力 。后 者 与 前 者 相 比 , 是 人类 思 维 能力 的一 次大 飞跃 , 是文 化 的一次 大 发展 , 也 是时代 进 步 的标 志_ 6 ] 。据 此 , 我们 可 以根 据 其 中 描绘 的神人 形 象来测 定 ] 陆侃 如《 论 山海经 的著作 年代 》 、 茅盾《 中 国神 话初 探 》 、 袁行 霈《 山海经 初 探 》 、 袁 珂 《 山海经 写作 的时地 及篇 目考 》 、 褚斌 杰 、 谭 家健 《 先 秦 文学 史 》 、 方 铭《 战 国文学 史 论 》 、 赵 逵 夫《 先 秦 文 学 编年史 ・ 战 国部 分 》 从 。兹 从 “ 非一时一人作” 说, 补证 如下 :
《山海经》色彩语言体系研究

《山海经》色彩语言体系研究《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记载了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地理风貌、物种信息等内容,被视为中国古代地理百科全书。
《山海经》内容丰富多彩,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色彩语言,通过描绘神话传说中的奇异风景和神兽异兽,使得《山海经》成为一个以色彩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文学作品,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文化遗产,可以通过其色彩语言体系开展深入研究。
一、《山海经》色彩语言体系的基本特点1. 多样性:《山海经》中的色彩语言种类繁多,包括但不限于红、黄、绿、蓝、白、黑等基本色彩,以及丹、紫、青、琥珀、朱等细分色彩。
这些色彩词汇既有基本色彩的描述,也有更加细致的描述,通过这些多样的色彩语言来描绘《山海经》中丰富多彩的神话世界。
2. 生动性:《山海经》中的色彩语言具有鲜明的生动性,通过生动的色彩描绘,使得神话传说中的奇异景象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亲临其境,深刻感受到神话世界的奇妙之处。
3. 象征性:《山海经》中的色彩语言不仅仅是单纯的描绘,更多的是赋予了色彩象征意义。
比如红色象征热烈、喜庆;黑色象征神秘、深沉等等,通过色彩的象征意义,增加了《山海经》中神话世界的神秘氛围。
4. 情感性:《山海经》中的色彩语言与情感密切相关,通过色彩来表现人物、景物的情感变化,使得《山海经》故事更加生动丰富,展现了古代人们对色彩的情感认知。
二、《山海经》色彩语言体系的研究意义1. 反映古代人对色彩的认知:《山海经》中的色彩语言反映了古代人对色彩的认知和理解,揭示了古代人的审美取向和文化特征。
通过对《山海经》色彩语言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人对色彩的理解方式。
2. 丰富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段:《山海经》中丰富多彩的色彩语言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手段,对其色彩语言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其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3. 拓展文化遗产的内涵:《山海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其色彩语言体系的研究可以为文化遗产的挖掘提供新的方向和途径,丰富和拓展了文化遗产的内涵,为文化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1期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V ol.34 No.1 2013年1月 JOURNAL OF HUNAN CITY UNIVERSITY Jan. 2013吕调阳《山海经》研究初探张步天(湖南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益阳 413000)摘要:吕调阳《五藏山经传》、《海内经附传》发展了《山海经》非全经注本体例,其历史背景为清代考据之风盛行和《山海经》地理书说的长期秉持。
关键词:吕调阳;《山海经》;《五藏山经传》;《海内经附传》中图分类号:F 426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 issn. 1672-1942.2013.01.006文章编号:1672–1942(2013)01–0028–03一、吕调阳生平吕调阳(1832-1892)是清代后期著名学者,《山海经》注家。
吕氏字晴笠,号竹庐,四川彭州西郊乡檀木村人,同治三年(1864)中举。
吕调阳绝意仕途,甘于淡泊,建树良多。
清光绪年间,吕调阳长期任教于县城九峰书院,任山长。
九峰书院位于四川省彭州市。
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初为彭门义学,6年后增修并改名为九峰书院。
以后经过重修、扩建,添置学田,成为该州著名学府,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为彭县经纬学堂(1901~1903),之后历经彭县高等小学堂(1903~1906)、彭县中学堂(1907~1925)、彭县县立中学(1925~1949),是四川省最早创办的五所中学之一。
现为彭州实验中学,仅办高中,为四川省名校。
当时九峰书院教材除“五经”、《四书集注》外,还读《四书讲义》、《明史》等书共120多种。
吕调阳又曾任彭县敖家场凤楼书院主讲。
在长期任教期间,吕氏不断拓展教学内容,曾以所著《观象庐丛书》《论孟疑义》和《足财书》等教授生徒,鼓励自学经史诗文。
常率生徒走出书院,结合本县山川名胜、风物民情进行教学,开书院教学之新风气。
晚年居县城外北惜字宫,潜心著述和讲学。
讲授“经世致用”之学,兼及历史舆地、训诂、考证等。
吕调阳还致力于家乡方志编篡。
光绪四年(1878)重修《彭县志》时,吕调阳任协纂,并亲撰《山川》、《田功》等志。
此志流传至今。
光绪十八年(1892),受聘编纂成都、华阳两县志,参与测绘。
不久因积劳成疾,七月十二日病逝于城北惜字宫寓所。
吕调阳为家乡培养了许多人才。
彭州人贺维翰曾受教于吕氏,后出任翰林院编修。
长子兰亦通舆地,绘有彭县什邡舆地图。
吕氏一生苦读,学识渊博,著述宏富。
其作品大多辑入《观象庐丛书》。
计有《易一贯》六卷,《诗序议》四卷,《谈天正义》一卷,《群经释地》六卷,《商周彝器释铭》六卷;《六书十二声传》十二卷,《志学篇》八卷。
《舆地今古图考》二十二卷,《古史释地》三卷,《重订越南图说》六卷,《逸经校辑》一卷,《穆天子传校正》一卷,《论孟疑义》一卷,《堵子释地》一卷,《汉书地理志详释》四卷,《曰若篇》七卷等。
此外还有《海录》二卷,《惧谋篇》一卷,《足财书》一卷,《蜀语》一卷等。
吕调阳是《山海经》著名注家。
撰有《五藏山经传》5卷、《海内经附传》1卷。
二、《五藏山经传》评介《五藏山经传》5卷,收入《观象庐丛书》第23、24、25册。
《观象庐丛书》为受业叶长高刻本,清光绪14年(1888)刊行。
该丛书书目计27种,分44册。
除了《越南图说》《齐民要术》是前人著述经吕调阳校订后收入之外,其他25种皆是吕氏手著。
《五藏山经传》刊本每页9行,每行22字,收稿日期:2012-12-20基金项目: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2012年项目“吕调阳《五藏山经传》《海内经附传》研究”课题。
作者简介:张步天(1938- ),湖南益阳人,教授,主要从事《山海经》和历史地理学研究。
张步天:吕调阳《山海经》研究初探第34卷29竖排,夹注小字双行。
各卷首行为卷题“五藏山经传弟一(二三四五)”6字,其下有“彭县吕调阳述”6字。
次行为《五藏山经》篇题“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3字,低二格。
《五藏山经传》以各山为目,首列《山海经》经文,顶格;次列吕氏“传”,即注文,另起行,低一格。
经文、注文均可有夹注。
《五藏山经传》吕注以地理考证为主,每山必考,也兼及训诂、物产。
吕调阳与其他《山海经》注家引用他注不同,《五藏山经传》不列举各家注释,径自发挥,表现了不附合别人,刻意正本清源独成一说的治学风范。
陈逢衡《山海经汇说》序言有云:“予之说《山海经》也,专就一书而说之,,非敢于驳郭氏也。
不驳郭氏则《山海经》之面目不见,驳郭氏则不得不驳杨氏,不得不驳吴氏、毕氏、郝氏,缘诸公之说大率皆附合郭氏。
”[1]吕调阳不列举各家注释,也表明对他人某些见解的不予苟同。
三、《海内经附传》评介《海内经附传》1卷,收入《观象庐丛书》第44册,该册另有《论孟疑义》1卷。
《海内经附传》刊本版式与《五藏山经传》基本相同,每页9行,每行22字,竖排,夹注小字双行。
首行为卷题“海内经附传”5字,但其下没有“彭县吕调阳述”6字。
次行为篇题,低二格。
《海内经附传》只有《山海经》的“海内四经”即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的有关经文和吕氏的注释,又将海内东经的“岷三江”部分另立“海内水经”,计有海内南经16条,海内西经27条,海内北经12条,海内东经17条,海内水经23条。
各条目首列《山海经》经文,顶格;次列吕氏“传”,即注文,另起行,低一格。
经文、注文均可有夹注。
《海内经附传》也是以地理考证为主。
明代杨慎《山海经补注》是已知最早的《山海经》非全经注本,全书106条目散列。
吕调阳只选择《山海经》18卷中的9卷,以《五藏山经传》《海内经附传》辑之,显示了缜密的编辑思想。
吕调阳视《五藏山经》与“海内经”为海内地理之书,值得肯定。
此外又将《海内东经》附录之”岷三江”以下称“海内水经”,颇有见地。
然而,吕调阳却认为海外四经、大荒海内经五经“并荒忽谲怪,《十洲》,《神异》之类,削之,直题此为《海内经》”。
[2]如此把海外大荒等9卷均视为荒怪甚至删去,诚为偏激。
此外,《观象庐丛书》未将《五藏山经传》《海内经附传》编为邻近相连册内,也似欠妥。
吕调阳《五藏山经传》《海内经附传》发展了《山海经》非全经注本体例,所谓“非全经注本”是对应“全经注本”而言的古籍整理概念。
现今通行的《山海经》分经文、注文两类,“经”发端于早周,后陆续补充。
至汉中叶,刘歆整理为十八篇进呈,“经文”遂定。
又三百有馀岁,晋人郭璞始作传。
“传”即“注文”。
自此后,《山海经》即以“经”“注”合刊本传世。
作者将此等《山海经》古籍分为二类,一为全经注古本,郭璞注本和王崇庆、吴任臣、汪绂、毕沅、郝懿行诸注本属之。
一为非全经注古本,即《山海经》部分经文之大型注本,今得知尚存者为杨慎《山海经补注》,吕调阳《五藏山经传》五卷、《海内经附传》一卷,吴承志《山海经地理今释》六卷。
《山海经》全经、注古本,学者整理者甚多,其非全经、注古本之整理则未见有涉及者。
为填补此空白,乃多方搜集,点校整理出版。
俾以充实《山海经》原始文献数据库典藏,供有志《山海经》学者查阅。
关于《山海经》“全经注古本”、“非全经注古本”观点之提出,尚待诸同人商榷,或可作为古籍整理理论、方法论新论点。
四、吕调阳《山海经》研究的历史背景吕调阳《五藏山经传》《海内经附传》和稍后的吴承志《山海经地理今释》是晚清《山海经》地理考证重要成果。
历代《山海经》学者都注重地理考证,晚清尤甚,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一是清代的考据之风。
考据之学又称考证之学、考核之学。
中国古代学术,特别是儒家学术一直重视考据之学。
清代的考据之学直承了明中叶自杨慎等人开创的考据之风,杨慎就是《山海经》注家,重视考证,开创了《山海经》非全经注本体例。
清代考据之学在乾嘉年间达到顶峰。
从明中叶自杨慎至此这一时段正是《山海经》注家研究成果井喷期,王崇庆《山海经释义》、吴任臣《山海经广注》,汪绂《山海经存》,毕沅《山海经新校正》,郝懿行《山海经笺疏》都出自此时。
嘉、道以降,清朝国势日衰,内忧外患,接踵而至。
面对危局,一批以“治平”为己任的文湖 南 城 市 学 院 学 报2013年第1期30人学士和开明官绅,极力提倡和重振经世致用的学风,以探求纾解民困、匡救时艰的良策。
魏源代贺长龄写的《皇朝经世文编序》被后世学者称为“晚清经世运动之宣言”(刘广京语)。
其《海国图志》鲜明地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为经世实学增添了崭新的内容。
《海国图志》也是地理考证之作。
二是《山海经》地理书说的长期秉持。
从《山海经》研究史看,此书开始流传时就析分为两种对立的学派:一派认为此书荒诞不经,另一派则主张实有可据,并进行包括地理考证在内的研究。
这种鲜明对立的认识可说是一直延续至今日。
两晋南北朝时,郭璞、郦道元等人努力发掘此书的地理内涵,开启《山海经》地理考证学风。
此后又经毕沅、吕调阳、吴承志等人的发挥,逐步形成了直至今日仍常兴不衰的地理学派。
据统计,郭璞《山海经》注文中地理考证达50处,其中考证山30座,河流15条,湖泊2座,地名3处。
郦道元征引或使用《山海经》材料作《水经注》地理考证则多达126处。
郭璞是《山海经》第一位注家,有《山海经》经注合刊本传世。
其后明清两代有《山海经》经注合刊本传世的又有8家。
他们继承了郭氏传统,地理考证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毕沅《山海经》山川考证最详,是各注家中最突出者,“其考证地理,则本《水经注》,而自九经笺注,史家地志,《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通典》、《通考》、《通志》及近世方志,无不征也”。
[3]毕氏注意实地考察,又因曾任陕西巡抚,经常亲临实地,故而其书涉及中原与西北地区的释文尤多。
吕调阳不仅继承了其前《山海经》学者的地理考证学风,而且常率生徒走出书院,结合本县山川名胜、风物民情进行教学,致力于家乡方志编篡并参与测绘,进而撰著以地理考证为主的《五藏山经传》《海内经附传》,受到学术界肯定。
---------------------------------------------------------------------参考文献:[1] 山海经汇说[M],道光二十三年陈逢衡序.[2] 海内经附传[M],吕调阳按语.[3] 山海经新校正[M],孙星衍后序,光绪二十三年(1897)图书集成局铅印本.Primary Research on the LYU Diao-yang’s Book of Mountains and SeasZHANG Bu-tian(College of Marxism, Hunan City University, Yiyang, Hunan 413000, China)Abstract: LYU Diao-yang’s Chinese geography book of Wuzangshanjingzhuan and Haineijingzhuan is developed the genre of Book of Mountains and Sea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is the textual style which was prevalented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it is a geography book for reference.Key words: LYU Diao-yang(1832—1892); Book of Mountains and Seas; interpretation of Wucangshanjing; interpretation of Haineijing(责任编校:易永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