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离与纯化

药物分离与纯化
药物分离与纯化

硕士学位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科目:天然药物的分离与纯化

考生姓名:邱诗春

考生学号:20111902042

学院:生物工程学院

专业:生物学

考生成绩:

任课老师(签名)

考试日期:20 11 年11 月 5 日午时至时

姜黄中天然药物的分离与纯化

摘要:姜黄素是姜黄属植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癌、抗氧化、抗炎、清除自由基、抗微生物以及对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多方面药理作用,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研发潜力。随着提取分离纯化技术的发展,目前有多种方法从植物中提取并分离姜黄素。本文对近年来研究姜黄素的酶法、渗漉法、水杨酸钠法、超临界CO2 萃取法、超声提取法及微波提取法等提取方法;大孔树脂吸附法、聚酰胺吸附法、活性炭色谱法、硅胶柱色谱法、乙酸沉淀法等分离纯化方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姜黄素提供依据。

关键字:姜黄素;提取;分离

Abstract: Curcumin is one of the major active ingredients in plants of Curcuma L. and has many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such as: anti-cancer, anti-oxidant, anti-inflammatory,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nd anti-microbial effect in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and digestive system, and so on. It has better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developping potential of new dru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xtraction and isolation technology, there are many ways to extract and isolate curcumin from plants. The recent studies of curcumin extraction methods, i.e. enzyme method, percolation method, sodium salicylate method, supercritical CO2, ultrasonic extraction and microwave extraction. Separation methods, i.e. polyamide adsorption, macroporous resin adsorption, polyamide adsorption, activated carbon chromatography, silica gel column chromatography and acid-precipitation method are reviewed to provide the basis evidence for further utilization of curcumin.

Key words:curcumin; extraction; separation

姜黄(Curcuma longa)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性味辛、苦、温,入心、肝、脾经,可行气破瘀,通经止痛,并且还有助消化特性,可以作为调味品、天然色素、天然染料,近年来因其具抗肿瘤、抗炎、抗氧化[1,2]等活性而倍受关注.姜

黄中的活性成分主要为姜黄色素类及姜黄挥发油类化合物.姜黄色素是以姜黄素为主的一种黄色略带酸性的二苯基庚烃物质的统称,是自然界中极为稀少的二酮类有色物质,主要包括姜黄素(C21H20O6,分子量368,约占70%)、脱甲氧基姜黄素(C20H18O5,分子量338,约占15%)和双脱甲氧基姜黄素(C19H16O4,分子量308,约占10%),及四氢姜黄素、脱甲氧基四氢姜黄素、双脱甲氧基四氢姜黄素.由于姜黄素分子中含有多个双键、酚羟基及羰基等,故其化学反应较强[3].姜黄色素的热稳定性较好,不受Zn2+、Cu2+等金属离子影响,苯甲酸钠、碳酸钠可使姜黄色素的吸收峰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对其稳定性具有保护作用.但遇Fe3+等金属离子可氧化破坏姜黄色素分子中的双键,且可与苯环上的酚羟基作用而变性.研究表明,姜黄素对人畜几乎无毒[4],其着色力比所有合成色素、天然色素都强.它的着色力是柠檬黄、日落黄的3~4倍,但姜黄色素耐光性较差,见光易分解姜黄为姜科植物姜黄的干燥根茎。

1.姜黄及其种植分布

姜科(Zingiberaceae)姜黄属(Curcuma L.)植物约有60余种,分布较广,盛产于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喜马拉雅海拔4000米的高山亦有分布。我国有16种,主产于四川、广东、广西、云南、福建、贵州、湖南、台湾等地[5],其中主要有5种:温郁金、姜黄、莪术、桂莪术和川郁金,其根茎作为中药材莪术、郁金或姜黄应用于临床。入药部位郁金多为块根,莪术主要为主根茎,而姜黄主要为侧根茎和块根。均具有破疲、行气、消积和止痛的功效;还有抗癌、抗早孕、抗凝血、抗氧化和保肝等活性。姜黄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不耐寒,喜冬季温暖、夏季湿润环境,抗旱能力差,生长初期宜半阴,生长旺盛期需充足阳光。土壤宜肥沃,保湿力强。株高可达1米,根茎具多数圆状或指状分枝,形似姜,红黄色,断面鲜黄色。冬季或早春挖取根苹,洗净煮或蒸至透心晒干。

2.姜黄的成分及理化性质

根据药典的记载,姜黄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姜黄色素和姜黄挥发油类化合物,另外还有油树脂、糖类、甾醇类、多肽类、脂肪酸等。姜黄色素是以姜黄素为主的一种黄色略带酸性的二苯基庚烃物质的统称, 是大自然中极为稀少的二酮类有色物质。主要包括姜黄素(约占70% )、脱甲氧基姜黄素(约占15% ) 和双脱甲氧基姜黄素(约占10% ) , 及四氢姜黄素、脱甲氧基四氢姜黄素、双脱甲氧基四氢姜黄素等。姜黄色素的结晶是橙黄色粉末, 有特殊的芳香气味, 熔点为179~182℃, 易溶于冰醋酸、乙酸乙酯、甲醇、乙醇、丙二醇和碱性溶液, 微溶于水。

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显黄色, 在pH值大于9 的碱性溶液中显红色。姜黄色素的热稳定性较好, 不受Zn2+、Cu2+等金属离子影响, 苯甲酸钠、碳酸钠可使姜黄色素的吸收峰有一定程度地增加, 对其稳定性具有保护作用。但姜黄色素耐光性较差, 见光易分解, Fe3+等金属离子可氧化破坏姜黄色素分子中的双键, 且可与苯环上的酚羟基作用而使其变性。因此姜黄色素应避免与铁器接触, 同时在运输、贮存和使用过程中注意避光、避高温。

姜黄油主要成分为姜黄酮、去氢姜黄酮、水芹烯、柠檬烯、樟脑、莪术酮、莪术醇、莪术二酮、莪术烯醇、姜黄烯、姜烯及按油精等[6]。经研究发现,挥发油中的活性成分我术醇与羲二酮具有抗癌活性[7]。挥发性成分主要为单菇类及倍半菇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倍半菇类化合物的百分含量高于单菇类化合物的百分含量[8]。

3.现代药理作用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在新药开发方面都希望于天然药物,将其作为药物发现和发展的先导来源[9],天然植物药己成为世界药物市场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姜黄的药用研究突破了中医破气、行血、止痛的传统功效,其药用价值进一步拓展到现代医学的各个领域。大量研究证明,姜黄素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清除自由基、抗微生物以及保护心脑血管系统、调节消化系统功能等多方面药理作用[10-14],尤其在抗癌、抗感染和抗病毒等方面,姜黄已经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4.姜黄素的提取

提取姜黄素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工艺流程上各有特色,主要有酶法、渗漉法、酸碱提取法、水杨酸钠法、超临界CO2 萃取法等。

4.1酶法

董海丽等[15]应用纤维素酶、果胶酶组成的复合酶将姜黄细胞壁及细胞间质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物质降解,引起细胞壁及细胞间质结构发生局部疏松、膨胀、崩溃等变化,从而提高有效成分提取率;然后升温,用碱水提取姜黄素。该法与传统浸提工艺相比,姜黄素的收率提高了8.1%。实验确定的提取工艺为:酶解温度50 ℃、pH 值4.5、提取时间120 min,酶的质量浓度0.35 mg/ml。但是在目前情况下,酶的反应条件及碱提取条件控制都制约了本法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

4.2渗漉法

在常温或中高温条件下,用70%~80%的乙醇提取姜黄素,采用浸提法、渗

漉法等,并可使用超声波、微波、表面活性剂等辅助萃取。尤本明等[16]进行了渗漉法提取姜黄素及正交试验优化大孔树脂分离工艺研究。用9倍体积的70%乙醇,以3 ml/min 渗漉为最佳提取工艺;利用D-101大孔树脂纯化姜黄素工序中调节液pH 值为7.0,用80%乙醇以4 ml/min 洗脱为最佳分离工艺。渗漉法提取和大孔树脂分离获得姜黄素的工艺简便、实用、经济,适用于小量生产。醇提法提取率较高、工艺简单,反应条件易于控制,容易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4.3酸碱法

宋长生等[17]利用姜黄素中的酚羟基易溶于碱的原理,用一定浓度的NaOH 溶液从姜黄中提取姜黄素,然后用稀盐酸调节pH 值,使姜黄素析出,得粗品。并通过正交试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重点考察了投料量、浸取温度、浸取时间、NaOH溶液的质量浓度对姜黄素提取率的影响。最佳工艺条件为:投料量10 g、浸取温度20℃、浸取时间28 h、NaOH 溶液的质量浓度10 mg/ml,姜黄素的提取率为3.13%,总姜黄素的质量分数为95.44%。

4.4水杨酸钠法

刘新桥等[18]用分光光度法,以总姜黄素的量为指标,考察了从姜黄中提纯总姜黄素的3 种不同方法。结果水杨酸钠法所得样品中姜黄素的量最高为92.5%,其次为酸碱法74.0%,最低为活性炭法51.2%。酸碱法虽然成本较低,但总姜黄素容易在碱性条件下分解,分解速度从pH 值7.45 开始随着碱性的增强急剧上升,pH 值到10.2 时达到最大,故在生产过程中难解决总姜黄素的分解问题。活性炭吸附法提取的总姜黄素的量和转移率都较低,因为活性炭对总姜黄素吸附能力太强不易洗脱。采用水杨酸钠法提取总姜黄素所得产品质量分数最高,为较优纯化方法。水杨酸钠法操作简单,对设备要求不高,水杨酸钠可重复使用,生产成本低廉,而且制备的总姜黄素质量较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4.5超临界CO2萃取法

张丽等[19]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

姜黄中姜黄素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姜黄素的量,筛选出超临界CO2 萃取姜黄素的最佳条件为: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55 ℃,采用无水乙醇作为夹带剂、用量为35%,萃取时间为5 h,CO2 流量3.5 L/min。该工艺条件稳定可行,适于推广。

4.6微波提取法

微波萃取的原理就是在微波场中利用不同结构的物质吸收微波能力的差异,

使得基体物质的某些区域或萃取体系中的某些组分被选择性加热, 从而使被萃

取物质更易从基体或体系中分离。从细胞破碎的微观角度看, 微波加热导致细胞内的极性物质尤其是水分子吸收微波能产生大量的热量, 使胞内温度迅速上升, 液态水气化产生的压力将细胞膜和细胞壁冲破, 从而使胞外溶剂容易进入细胞

内溶解并释放出胞内物质。王平等[20]利用微波萃取技术提取姜黄色素, 在溶剂比1∶50、温度60℃、萃取时间30m in、微波功率200W 的条件下, 微波萃取工艺的姜黄色素得率优于传统的提取工艺。

4.7超声提取法

超声提取是一种利用外场介入强化提取过程的技术。与常规溶剂提取法相比, 超声提取不需加热, 耗时短, 提出率高, 不影响活性成分的生理活性, 适于热敏性物质的提取。秦炜等[21]考察了超声场对姜黄色素提取的影响, 研究发现超声场的介入显著缩短了浸提时间, 加快了传质速率, 提高了姜黄色素的浸出率, 同时保证了姜黄色素的稳定性。刘树兴等用95% 的食用乙醇作溶剂, 超声场辅助提取姜黄色素, 试验结果表明: 超声场介入的提取工艺的姜黄色素提取率比传统提取工艺提高35%。

5.姜黄素的分离纯化

姜黄素粗品中常含有姜黄脂肪油、姜黄树脂等,使其质量分数较低,不易干燥。姜黄素纯度也影响其在食品、医药领域的应用。姜黄素的精制方法有聚酰胺吸附法、大孔树脂吸附法、活性炭色谱法、硅胶柱色谱法、乙酸沉淀法、甲醇-水重结晶法、正丙醇重结晶法等。

5.1大孔树脂吸附法

根据类似物吸附类似物的原则,一般来说非极性树脂易于从极性溶剂中吸附非极性有机物,强极性树脂易于从非极性溶剂中吸附极性溶质,而中等极性吸附树脂不但能从非水介质中吸附极性物质,也能从极性溶液中吸附非极性物质。彭永芳等[22]采用大孔树脂吸附和分离水溶性姜黄素,比较了5 种树脂对姜黄素的吸附情况。结果,选用X-5 树脂作吸附剂,洗脱剂用80%乙醇时产品质量好;

X-5 树脂非常稳定,吸附率为73.59%,使用18 次后,其吸附率仅降低3.69%,该工艺对水溶性姜黄素的提取效果较好。

5.2聚酰胺吸附法

刘硕谦等[23]比较了聚酰胺树脂和5 种大孔树脂吸附法制备姜黄素的分离效果。结果显示,当料液比为1∶4 时,吸附量达到最大值,料液比分别为1∶4、

1∶6 对吸附量影响不大,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将料液比控制在1∶6。实验的各种树脂中,聚酰胺树脂的吸附量最大,达71.60 g/L,而大孔树脂NKA-Ⅱ、S-8、NKA-9、AB-8、D4020 的吸附量依次为65.2l、56.83、47.25、33.17、21.47 g/L,说明大孔树脂对姜黄素的吸附有强的选择性,极性强的树脂对姜黄素的吸附能力强。在考察的5 种大孔树脂中AB-8 最容易被解吸,其次是NKA-9,解吸率达96.87%。聚酰胺的解吸性能也较好,为93.43%。综合考虑吸附量与解吸率,宜选用聚酰胺树脂为柱色谱填料。

5.3活性炭色谱法

王贤纯[24]利用75%乙醇从姜黄原料中提取姜黄素,提取率为91.37%,提取液直接流经活性炭柱色谱分离后测得活性炭对姜黄素的吸附容量约为8%,分别利用碱性水、碱性乙醇和碱性丙酮洗脱被吸附的姜黄素,发现碱性丙酮的洗脱效果明显优于其余2种洗脱剂(P<0.01),最终结果显示,姜黄素的收率为2.36%,产品质量分数92.33%,姜黄素总收率79.62%。

5.4硅胶柱色谱法

王平等[25]利用硅胶的极性吸附原理来分离姜黄素,粗品中的物质由弱到强依次被洗脱下来,用一定比例的二氯甲烷与丙酮的混合液(3∶1,9∶1,95∶5)进行梯度洗脱,发现二氯甲烷–丙酮(95∶5)洗脱效果较好,得到姜黄素样品质量分数79.4%。

5.5乙酸沉淀法

唐课文等[26]利用75%乙醇浸提姜黄得到姜黄素粗提物,然后采用沉淀法对粗提物进一步分离精制得到质量分数较高的姜黄素产品。考察了不同pH值条件下的姜黄素沉淀量,发现pH 值为7.0 时姜黄素沉淀量最大,产率可达3.3%。

5.6甲醇–水重结晶法

刘保启等[27]用甲醇–水对姜黄素进行重结晶,与一般重结晶法的不同之处在于热的姜黄素甲醇浓溶液冷却后并没有姜黄素的结晶析出。只有向热的姜黄素甲醇溶液中滴加热蒸馏水到刚出现混浊时,再滴加甲醇使混浊液变清,溶液冷却后才逐渐析出橙黄的细小针状晶体,这种晶体晾干后变为橙色的晶体,即是精制的姜黄素。用HPLC 进行定量检测,色谱柱Bondpak-C18(100 mm×8 mm),流动相为四氢呋喃-冰醋酸(34∶66),254 nm 紫外检测,测得精制姜黄素的质量分数为99.3%。

5.7正丙醇重结晶法

戴汉松等[28]用醇提碱沉法得到的姜黄素粗品4.6g,再用正丙醇重结晶2次,得橙色针状的姜黄素纯品1.05 g,HPLC 测定显示其质量分数在95%以上,收率约2.1%。

6.小结

目前有关姜黄色素提取分离纯化、生物活性应用、药理作用等研究报道不断增多.姜黄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和生物活性应用,不仅能够有效利用我国特有而宝贵的姜黄资源,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医疗和保健作用的药品、食品,而且可以推进我国姜黄产业由资源优势向技术和经济优势的转化,这对加速我国中草药国际化进程,增强我国植物提取物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姜黄生长过程中基本无病虫害发生,同时还可与果树、玉米等间作,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姜黄每年都可采挖,但姜黄根系发达,且在雨季植株就已经覆盖土地,可以改善种植地区的小气候环境,减少水土流失,生态效益好,可获得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赢,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 Aratanechemugei Y,Komiyai T,Moteki H,et a1.Selective induction of apoptosis by

ar-turmerone isolated from turmeric (Curcuma longs L) in two human leukemia cell lines,but not in human stomach cancer cell line[J].Intern.J.of MoL Med.2002,

(9):481—484.

[2] Selvam C,Jachak SM,Thilagavathi R,et a1.Design,synthesis,biological evaluation

and molecular docking of curcumin analogues as antioxidant,cyclooxygenase

inhibitory and anti—intlamttsatoty agents[J].Bioorg,Medic.Chem.Letters,2005,15(3),525--531.

[3] Masuda T.Chemical studies on antioxidant mechanism of eurcuminoid:analysis of

radical reaction products from eurcumin[J].Food Chem.1999,47:7l一77.[4] 李侠,陈炳卿,宋其林.姜黄素对大鼠肝eycraso系统及谷脱甘肚一S一转移醉活性的影

响口].卫生毒理学杂志,1999,11(a):293-295.

[5] 肖小河,苏中武,乔传卓,等,姜黄属药用植物研究进展[[J]。中草药,1997 28(2):114-119:

[6] 汤敏燕,汪洪武,孙凌峰.中药姜黄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24 ( 3 ) : 274-276 .

[7]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编辑.中草药现代研究[M].北京:中国医科大

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2.

[8] 周欣,李章万,王道平,等.姜科姜黄属植物有效成分的研究[LJl.分析测试学报,2004, 23

(4): 53-56.

[9] 魏铎,马双成,金红军,等。天然产物化学研究现状[J].国外医药,植物药;1999,

14(3): 93

[10] 狄建彬, 顾振纶, 赵笑东, 等. 姜黄素防治大鼠高脂性脂肪肝的研究[J]. 中草药,

2010, 41(8): 1322-1326.

[11] 雷宇, 李森, 林霖, 等. 活血化瘀类中药逆转多药耐药作用的研究概况[J]. 药物

评价研究, 2010,33(2): 135-138.

[12] 狄建彬, 顾振纶, 赵笑东, 等. 姜黄素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研究进展[J]. 中草药,

2010, 41(5): 附18-附21.

[13] 余美荣, 蒋福升, 丁志山. 姜黄素的研究进展[J]. 中草药, 2009, 40(5): 828-831.

[14] Bengmark S, 刘青. 植物源保护剂姜黄素的研究进展[J].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09,

24(1): 22-31.

[15] 董海丽, 纵伟. 酶法提取姜黄素的研究[J]. 纯碱化工, 2000(6): 55-56.

[16] 尤本明,王忠壮,胡晋红,等. 姜黄中姜黄素的提取及分离工艺研究[J]. 药学服务与

研究, 2006, 6(4):277-279.

[17] 宋长生, 武宝萍, 王慧彦, 等. 用碱溶液法从姜黄中提取姜黄素的研究[J]. 精细石油

化工进展, 2006, 7(4):39-41.

[18] 刘新桥, 袁桥玉, 陈科力, 等. 姜黄中总姜黄素纯化方法的比较[J]. 中南药学, 2004,

2(4): 209-211.

[19] 张丽, 刘怀金, 阎建辉, 等. 植物姜黄中姜黄素的超临界CO2 流体萃取工艺研究[J].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2007, 20(4): 69-71.

[20]王平, 刘川生, 章银军, 等. 微波辅助萃取姜黄素的研究[J ]. 中国天然药物, 2004, 2

(5) : 319- 320.

[21]秦炜, 郑涛, 原永辉, 等. 超声场对姜黄素提取过程的强化[J ].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 , 1998, 38 (6) : 46- 48.

[22] 彭永芳, 马银海, 李维莉, 等. 水溶性姜黄色素提取工艺的优化[J]. 食品科学, 2001,

22(9): 40-42.

[23] 刘硕谦, 刘仲华, 田娜, 等. 柱色谱法分离制备姜黄素的研究[J]. 色谱, 2004, 22(4):

457.

[24] 王贤纯. 活性炭柱层析法分离姜黄素[J]. 生物学杂志,2000, 17(6): 8-9.

[25] 王平, 陈小龙, 陈斌, 等. 一种分离姜黄素的柱色谱方法(Ⅰ) [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杂志, 2005, 22(4): 328-330.

[26] 唐课文, 周丹. 从姜黄中提取姜黄素的研究[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4, 16(3):

231-234.

[27] 刘保启, 胡孝忠, 王玉春, 等. 姜黄素的提取、分离和测定[J]. 中华国际医学杂志,

2003, 2(3): 183-184.

[28] 戴汉松, 单堂云, 高艳, 等. 姜黄素的提取及其甲基化研究[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

发, 2008, 20(2):254-256.

药物分离与纯化技术提纲(自制).

第一章绪论 1.药物分离与纯化过程分为机械分离与传质分离,机械分离针对非均相混合物,传质分离(物质传递)针对均相混合物,分为平衡分离过程与速度控制分离。 2.分离剂可以是能量或物质(质量)。 第二章药物分离纯化前的预处理技术 1.预处理的目的:将目的产物转移到易于分离的相态中(液相),同时除去大部分杂质,改变流体特性,利于后续分离。 2.药物成分的形成阶段只能获得含有目的药物成分的混合物,难以进行药物分离。 3.预处理主要完成任务: (1)去除大部分可溶性杂质(阳离子、生物大分子) (2)采用凝聚或絮凝技术,将胶体状态的杂质转化为易于分离的较大颗粒。(3)改善料液的流动性,便于固液分离 (4)固液分离 (5)将胞内产物从细胞内释放出来 4.沉淀技术: (1)高价离子:Ca2+、Mg2+、Fe3+ a影响离子交换 b对药物降解加速催化作用 (2)生物大分子(可溶性黏胶状物):蛋白、核酸、多糖 a粘度增大,影响固-液分离。 b乳化作用,吸附离子基团。 5.沉淀法去除杂质常用的方法:等电点沉淀法,变性沉淀法,盐析法,有机溶剂沉淀法,反应沉淀法。 6.等电点沉淀法原理: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当溶液PH值处于等电点时,分子表面净电荷为0,双电层和水化膜结构被破坏,由于分子间引力,形成蛋白质聚集体,进而产生沉淀。

7.变性沉淀法原理:利用蛋白质、酶、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对某种物理或化学因素的敏感性差异,实现分离。 8.盐析法概念:在高浓度的中性盐存在下,蛋白质(酶)等生物大分子物质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降低,产生沉淀的过程。 9.盐析法影响因素: (1)盐析剂的性质和加入量 (2)溶液的pH值 (3)蛋白类化合物的性质 (4)蛋白浓度 (5)温度 10.常用的凝聚剂:AlCl3·6H2O、Al2(SO43·18H2O(明矾)、 K2SO4·Al2(SO43·24H2O、FeSO4·7H2O、FeCl3·6H2O、ZnSO4和MgCO3等。 11.凝聚作用与絮凝作用的区别:凝聚作用是指某些电解质(凝聚剂)作用下,破坏胶体系统分散状态,而使胶体粒子聚集过程,而絮凝作用是通过架桥作用将许多微粒聚集在一起,形成粗大的松散絮团的过程。 12.助滤剂:具有一定刚性的颗粒或纤维状的固体。 13.常用助滤剂:硅藻土,珍珠岩,活性碳等。 14.细胞破碎方法 (1)机械法:高压均浆法(可大规模操作),珠磨法(可较大规模操作)、超声破碎法、X-press法 (2)非机械法:酶解法、化学渗透法、渗透压法、冻结融化法、干燥法。 15.高压匀浆法原理:细胞悬浮液在高压的作用下从阀座与阀之间的环隙高速喷出,每秒速度高达几百米,高速喷出的浆液又射到静止的撞击环上,被迫改变方向从出口管流出。细胞在这一系列高速运动过程中经历了剪切、碰撞及由高压到常压的变化,从而造成细胞破碎。 第三章萃取技术

药物分离纯化

1.什么是化学萃取?影响化学萃取的因素?溶质与萃取剂之间的化学作用? 2.什么事截留分子量?各种分离膜(如微滤、超滤、纳滤)的截留组分范围怎样? 3.什么是乳化现象?消除乳化的方法有哪些? 4.什么是反萃取、萃取相、萃余相? 5.什么是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 6.什么是双水相萃取技术?有哪些特点? 7.什么是半仿生提取法?其优点有哪些? 8.什么是分子印迹技术,其特点如何? 9.什么是分子蒸馏,其操作过程如何,有哪些特点? 10.依据分离记理,色谱法分为哪几类? 11.根据料液和溶剂的接触和流动情况,萃取操作过程如何划分? 12.什么是凝胶色谱,其分离机理如何,有哪些用途?其操作过程如何? 13.什么是住色谱,如何操作? 14.活性氧化铝有哪些类型?特点是什么?其含水量关系如何? 15.何为浸漉法,去操作过程如何? 16.离子交换树脂有哪些类型,影响其选择性的因素?其操作过程如何? 17.容积提前中药有效成分时,选择溶剂的原则,常见容积大机型大小如何? 1分离纯化过程: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手段,或将这些方法结合,将某混合物系分离纯化成两个或多个组成彼此不同的产物的过程。 分离纯化技术:在工业中通过适当的技术手段与装备,耗费一定的能量来实现混合物的分离过程,研究实现这一分离纯化过程的科学技术。 1、药物分离的特点:(1)药物的品种繁多,结构复杂,不同来源的药物性质差别很大,采用的分离技术原理和方法也多种多样。(2)以天然形式存在的药物,或生物来源的药物通常含量较低,杂质的量远远大于有效成分的量。分离过程需要多种方法联合应用,使有效成分的含量不断提高。(3)药物中很多品种特别是天然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具有稳定性差、易分解、易变性等特点,在选择分离方法时需要考虑被分离物质的性质,采用适当的分离方法和条件,以保证产品的稳定性(4)从药物研究到药品生产,分离在量上的差别很大,小到 以鉴定、含量测定的6- 10g级,大到生产的吨级的纯化。(5)药品的质量要求高,必须达到国家标准,生产环境需要达到一定的洁净度,防止环境对产品的污染。 2、分离纯化方法按原理分为机械分离和传质分离。 3、萃取:将样品中的目标化合物选择性地转移到另一相中或选择性地保留在原来的相中(转移非目标化合物),从而使目标化合物与原来的复杂机体相互分离的方法。反萃取:调节水相条件,将目标产物从有机相转入水相的萃取操作。萃取相:当溶剂与混合液混合后成为两相,其中一个以萃取剂为主(溶有溶质)的称为萃取相。萃余相:另一个以原溶液为主的(即溶剂含量较低)称为萃余相。萃取液:利用蒸馏、蒸发和结晶等方法除去萃取相中的溶剂后得到的液体称为萃取液。萃余液:利用蒸馏、蒸发和结晶等方法除去萃余相中的溶剂后的液体称为萃余液。化学萃取:也称反应萃取,是利用脂溶性萃取剂与溶质之间的化学反应生成脂溶性复合分子实现溶质向有机相的分配。影响化学萃取的因素:(1)被萃取药物的结构(2)pH的影响(3)温度的影响(4)无机盐的存在(5)溶质的结构(6)萃取剂(7)稀释剂。 4、化学萃取中,溶质与萃取剂之间的化学作用主要有:(1)配位反应(2)阳离子交换反应(3)离子缔合反应萃取(4)协同反应萃取。 5、根据料液和溶剂的接触和流动情况,可以把萃取操作过程分成单级萃取操作和多级萃取

药物分离与纯化

硕士学位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科目:天然药物的分离与纯化 考生姓名:邱诗春 考生学号:20111902042 学院:生物工程学院 专业:生物学 考生成绩: 任课老师(签名) 考试日期:20 11 年11 月 5 日午时至时

姜黄中天然药物的分离与纯化 摘要:姜黄素是姜黄属植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癌、抗氧化、抗炎、清除自由基、抗微生物以及对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多方面药理作用,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研发潜力。随着提取分离纯化技术的发展,目前有多种方法从植物中提取并分离姜黄素。本文对近年来研究姜黄素的酶法、渗漉法、水杨酸钠法、超临界CO2 萃取法、超声提取法及微波提取法等提取方法;大孔树脂吸附法、聚酰胺吸附法、活性炭色谱法、硅胶柱色谱法、乙酸沉淀法等分离纯化方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姜黄素提供依据。 关键字:姜黄素;提取;分离 Abstract: Curcumin is one of the major active ingredients in plants of Curcuma L. and has many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such as: anti-cancer, anti-oxidant, anti-inflammatory,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nd anti-microbial effect in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and digestive system, and so on. It has better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developping potential of new dru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xtraction and isolation technology, there are many ways to extract and isolate curcumin from plants. The recent studies of curcumin extraction methods, i.e. enzyme method, percolation method, sodium salicylate method, supercritical CO2, ultrasonic extraction and microwave extraction. Separation methods, i.e. polyamide adsorption, macroporous resin adsorption, polyamide adsorption, activated carbon chromatography, silica gel column chromatography and acid-precipitation method are reviewed to provide the basis evidence for further utilization of curcumin. Key words:curcumin; extraction; separation 姜黄(Curcuma longa)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性味辛、苦、温,入心、肝、脾经,可行气破瘀,通经止痛,并且还有助消化特性,可以作为调味品、天然色素、天然染料,近年来因其具抗肿瘤、抗炎、抗氧化[1,2]等活性而倍受关注.姜

我国制药分离纯化技术现状和发展方向

我国制药分离纯化技术现状和发展方向 引言:制药工业关系国计民生。一种好的药品,不仅能治疗疾病,而且能够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动植物,不计其数的化合物,想要从里面找到能够制成药物的有效成分是一件困难的工作。由于药物的纯度和杂质含量与其药效、毒副作用、价格等息息相关,使得分离过程在制药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因此,制药分离纯化技术在制药工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现状 制药分离过程主要利用待分离的物质中的有效活性成分与共存杂志之间在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性质上的差异进行分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近年来,我国的医药产业虽然得了比较大的发展,但是在制药过程上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来自于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技术和装备问题,药品提取分离纯化过程作为医药生产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自然而然的成为了首要原因。 目前,在我国制药领域,很多先进的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已经得到了发展和应用,但是仍然没有成为制药过程中的主导工艺,依然是以传统落后的提取技术为主导,在制药过程中存在着提取分离技术装备简单,工艺流程单一等缺陷。我国目前的分离提取技术还存在很多不足。设计和开发出一个新的生产系统和设备,显得尤为迫切。 制药提取分离技术及其装备关系到三个问题:(1)能否最大限度

地从药材中提取有效成分,但是保证无用的物质不能被同时转移。(2)能否尽量使所提取物质的量相对平均;(3)能否在尽量满足最大产能的情况下,把成本降到最低。简单来说是产率、工艺条件稳定和效率三个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就能为后续生产环节制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实现提高生产质量的最终目的,目前,我国大部分所使用的传统提取工艺和装备都难以解决以上的几个问题,生产中仍然以传统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装备为主导,提取生产过程中的装备陈旧、工艺流程单一,集成优化和高效节能的成套装备虽然已经开发出来,但是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先进的装备的优势以及自动化控制与在线检测系统的优势,开发出先进、适用的中药提取分离技术流程,并使其得到推广和广泛的应用。 传统的分离纯化方法主要有水提醇沉法(水醇法)、醇提水沉法(醇水法)、酸碱法、盐析法、离子交换法和结晶法等。新的分离纯化方法主要有絮凝沉淀法、大孔树脂吸附法、超滤法、高速离心法等。这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推动了医药的现代化进程,为我国的医药行业走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方向 我国的医药生产水平与世界先进的药物提取水平差距甚大,影响了我国医药产品在世界药品市场的地位。中国已经加入WTO,国内医药生产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采用先进的提取分离技术,才可能使我国医药产品生产和销售在国际市场占有更多的份额,

总结生物药物分离纯化的方法

总结归纳本课程介绍的可用于物质分离纯化的方法,并说出每种方法的原理。 萃取分离法 溶剂萃取法原理: 利用物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液相中分配特性不同而进行的分离 设法使一种溶解于液相的物质传递到另一液相的操作 pH影响分配系数-表观分配系数 双水相萃取原理:利用生物物质在互不相溶的两水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异进行分离的过程 反胶束萃取原理:表面活性剂溶于非极性溶剂中,并使其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便会在有机溶剂内形成聚集体,非极性基团在外,极性基团则排列在内,形成一个极性核,此极性核具有溶解极性物质的能力。当含有此种反胶束的有机溶剂与蛋白质的水溶液接触后,蛋白质及其他亲水性物质能够溶于极性核内部的水中,由于周围的水层和极性基团的保护,蛋白质不与有机溶剂接触,从而不会造成失活。 超临界萃取原理:当气体物质处于其临界温度(Tc)和临界压力(Pc)以上时,不会凝缩为液体,只是密度增大,具有许多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流体的密度接近于液体的密度,粘度接近于气体;在临界点附近,超临界流体的溶解度对温度和压力的变化非常敏感; 固相析出分离法 盐析法原理: 盐析法是利用各种生物分子在浓盐溶液中溶解度的差异,通过向溶液中引入一定数量的中性盐,使目的物或杂蛋白以沉淀析出,达到纯化目的的方法。 破坏双电层:在高盐溶液中,带大量电荷的盐离子能中和蛋白质表面的电荷,使蛋白质分子之间电排斥作用相互减弱而能相互聚集起来。 破坏水化层:中性盐的亲水性比蛋白质大,盐离子在水中发生水化而使蛋白质脱去了水化膜,暴露出疏水区域,由于疏水区域的相互作用,使其沉淀。 有机溶剂沉淀法原理: 1、降低了介质的介电常数,使溶质分子之间的静电引力增加,聚集形成沉淀。 2、水溶性有机溶剂本身的水合作用降低了自由水的浓度,压缩了亲水溶质分子表面原有水化层的厚度,降低了它的亲水性,导致脱水凝集。 等电点沉淀法原理: Pl时分子表面静电荷未零,双电层及水化膜的削弱或破坏,分子间引力增加,溶解度降低。常与盐析法、有机溶剂沉淀法或其他沉淀剂一起配合使用。主要:去除杂蛋白,而不用于沉淀目的物。 成盐沉淀法原理: 1.金属离子沉淀 所用的金属离子,包括Mn2+、Fe2+、Co2+、Ni2+、Zn2+、Ca2+、Ba2+、Mg2+等。 蛋白质和酶分子中因为含有羟基、氨基、咪唑基和硫氢基等,均可以和上述金属离子作用形成盐复合物。 分离沉淀→复合物分解→除金属离子(离子交换或金属螯合剂EDTA) 2.有机酸类复合盐 含氮有机酸如苦味酸、苦桐酸和鞣酸等能够与有机分子的碱性功能团形成复合物而沉析出。工业上用此法制备蛋白质时,需采取较温和的条件,有时还加入一定的稳定剂,以防止蛋白质变性。 亲和沉淀法原理:

药物分离与纯化试题库

《药物分离与纯化技术》试卷用题班级: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50分) 1.相似相容原理: 2.萃取法: 3.透析法: 4.临界温度: 5.梯度洗脱: 6. 浓差极化现象: 7.盐溶现象: 8.生物技术: 9.生物活性物质: 10. NDG: 11.药物分离与纯化技术: 12.盐析: 13.凝聚作用: 14.梯度洗脱: 15.临界压力: 16. 夹带剂: 17.超滤法: 18. 电泳法: 19. 离子交换层析: 20. 膜分离: 21. 凝胶极化: 22. 物理萃取: 23. 乳化现象: 24. 超临界流体: 25.迁移率: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50分)

1.根据分离里混合物内是否有相界面存在,混合物可分为和 两大类。 2.药物分离与纯化过程一般情况下主要分为与两大类。 3.按生产过程的性质划分,分离与纯化工艺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分离纯化前的预处理、 、、。 4.沉淀常用的方法有:、、、 及反应沉淀法等。 5.细胞破碎主要有两类方法,机械法和非机械法,常用的机械法有:、 高压匀浆法等,常用的非机械法主要有:、 、冻结法、化学渗透法等。 6.层析技术中常用的吸附剂有:、、 硅酸铝、硅藻土、聚酰胺等。 7.常用的亲脂性有机溶剂主要有:、、、苯、乙酸乙酯、二氯甲烷等。 8.常用的亲水性有机溶剂主要有:、、等。 9.溶剂提取中常用的提取方法有:、、、回流提取法及连续提取法等。 10.蛋白质盐析常用的中性盐,主要有硫酸钠、、、、磷酸钠等。 11.离子交换剂有和(如:羧甲基纤维素;CM-纤维素)。 12.色谱法,又称层析法。根据其分离原理,有、、与排阻色谱等方法。 13. 常用的膜分离过程有:、、、反渗透及渗析等。 14. 克服浓差极化现象的措施主要有:、、错流、切流、以及改变速度、、和料液浓度等。 15. 以菌体或蛋白质浓缩为目的的膜分离一般分三种操作方式,即、和连续浓缩操作。 16.电泳分离主要有、、等。这些电泳法又根据是否使用凝胶载体分为凝胶电泳和自由流电泳。 、、、单晶体生长4个问题。 三、判断(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在超临界流体萃取时加入N2、Ar等可使萃取物在流体中的溶解度显著升高。( ) 2. .以琼脂糖作为凝胶介质时,DNA分子构型对其迁移率的影响为:共价闭环DNA﹤直线DNA﹤开环双链DNA。( ) 3.生物产品的特点之一就是稳定性差,极易被化学或微生物降解而失活。() 4.凝胶电泳中相对迁移率是指蛋白质移动的距离与指示剂移动距离的比值。() 5.丙烯酰胺和甲叉双丙烯酰胺的聚合反应应与空气隔绝,主要是大气中的CO2能消灭自由基是反应终止。() 6.水蒸气蒸馏法适用于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沸点多在100℃以下,与在水中溶解度大的成分的提取。() 7.对下列甲壳素及其衍生物间的相互转换关系的连线图进行判断,对的用“√”号表示,错的用“×”号表示。(6分)

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

填空 1、色谱分离的基本特点:分离效率高、应用范围广、选择性强、设备简单,操作方便。 2、高效液相色谱的特点:高压、高速、高灵敏度、高效、适用范围广。 3、膜分离技术的优点:a易于操作。b成本低,寿命长。c高效,特别是对于热敏性的物质的处理具有其他分离过程无法比拟的优越性。d 常温下操作无相态变化,分离精度高,没有二次污染。P168 4、七种常见的膜分离过程:渗析(DS),电渗析(ED),微滤(MF),超滤(OF),反渗透(RO),纳滤(NF),气体分离(GS)。 5、微滤的分离机理:a 表面层截留。b 膜内部截留。 6、液膜的组成:膜溶剂(水和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流动载体和膜增强剂。 7、液膜的分类:液膜按其构型和操作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乳状液膜和支撑液膜。 8、乳状液膜分类:根据是否含有载体可以分为流动载体液膜和非流动载体液膜。 9、液膜分离的操作过程:a 制备液膜。b 液膜萃取。c 澄清分离。d 破乳。 10、预处理的目的:1)改变发酵液的物理性质2)取出发酵液中的部分杂质以利于后续各步操作。 11、杂志的去除方法:1)等电沉淀法:蛋白质等电时溶解度最小,能沉淀出去2)变性沉淀:使蛋白质从有规则的排列变成溶解度较小的无规则的排列而沉淀3吸附:利用吸附作用能经常有效的去除蛋白质杂质。 12、双水相萃取的工艺流程:主要三部分1)目的产物的萃取2)PEG的循环3)无机盐的循环。 13、过饱和溶液的制备一般有四种方法:饱和溶液冷却、部分溶剂蒸发、化学反应结晶法、解析法。P72 14、吸附的类型:物理吸附、化学吸附、交换吸附。P83 名词解释 1、离子交换树脂的命名:有三位阿拉伯数字组成,第一位数字代表产品的分类;第二位数字代表骨架;第三位数字微顺序号。 2、交联度:离子交换树脂中交联剂的含量。 3、交换容量:每克干燥剂的离子交换树脂或每毫升完全溶胀的离子交换树脂所能吸附的一价离子的毫摩尔数。 4、色谱分离:一种物理的分离方法,利用多组分混合物中各组分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别,使各组分以不同的程度分布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中。 5、正相色谱法:流动相极性小于固定相的分配色谱法。 6、反相色谱法:流动相极性大于固定相的分配色谱法。 7、浓缩:是低浓度溶液通过除去溶剂(包括水)变为高浓度溶液的过程。 8、干燥:是从湿的固体生化药物中除去水分或溶剂而获得相对或绝对干燥制品的工艺过程。9、差速离心法:采用逐渐增加离心速度或交替使用低速和高速进行离心,用不同强的的离心力是不同质量的目的产物分级分离的方法。 10、速率带离心法:在离心前于离心管内装入密度梯度介质,待分离的样品铺在梯度液的顶部、离心管底部或梯度液的中间,同梯度液一起离心。 11、超临界流体::处于临界温度和临街压力以上的非凝缩性的高密度流体。处于超临界状态时,气液两相非常接近,无法分别,成为超临界流体。 12、盐析:在高浓度中性盐存在的情况下,蛋白质(或酶)等生物大分子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降低并沉淀析出的现象叫做盐析。 13、活性炭“中毒”:由于活性炭是一种强吸附剂,对气体的吸附能力很大,气体分子占据了活性炭的吸附表面,会造成活性炭中毒,使其活力降低,因此使用前可加热烘干,以除去大部分气体。P84 14、大网格聚合物吸附剂:又称大孔吸附树脂,是一种有机高聚物,具有与大网格离子交换树脂相同的大网格骨架(由于在聚合时加入了一些不能参加反应的致孔剂,聚合结束后又将其除去,因而留下永久性孔隙,形成大网格结构),一般为白色球形颗粒。 简答 1、离子交换树脂的构成是什么? 答:1)惰性、不溶的具有三维空间立体结构的网络骨架,称为载体或骨架; 2)与载体连成一体的、不能移动的活性基团,又称功能基团; 3)与功能基团带相反电荷的可移动的活性离子,又称平衡离子或可交换离子。 2、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类是什么? 答:1)按树脂骨架的主要成分分: 1’聚苯乙烯性树脂2’聚苯烯酸型树脂3’多乙烯多胺-环氧氯苯烷树脂4’酚-醛树脂 2)按骨架的物理结构来分:1’凝胶型树脂2’大网格树脂3’均孔树脂 3、微滤的操作模式是什么? 答:1’常规过滤(静态过滤或死端过滤):原料液置于膜的上游,在压差的推动下,溶剂和小于膜孔的颗粒透过膜,大于膜孔的颗粒则被膜截留,该压差可通过上游加压或下游侧抽真空产生。但是,常规过滤操作只能是间歇的,必须周期性的停下来清除膜表面的污染层或更换膜。常规过滤操作简便易行,对于固体含量低于0.1%的料液常采用常规过滤;对于固体含量在0.1%~0.5%的料液则需要进行预处理或采用错流过滤;对于固体含量高于0.5%的料液则采用错流过滤操作。 2’错流过滤(动态过滤):微滤的错流过滤操作类似于超滤和反渗透,原料液以切线方向流过膜表面。溶剂和小于膜孔的颗粒,在压力的作用下透过膜,大于膜孔的颗粒则被膜截留而停留在膜表面形成一层污染层。与常规过滤不同的是,料液流经膜表面产生的高剪切力可使沉积在膜表面的颗粒扩散返回主体流,从而被带出微滤组件,使污染层不能无限增厚。当处理量大时,为避免膜被堵塞,宜采用错流操作。P176

药物分离纯化论文

药物分离纯化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姓名:王申申学号:100315132 班级:10工检 摘要:该文介绍了近年来药物分离纯化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综述了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和分子印迹技术在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以及药物中挥发成分样品前处理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并讲述了以上方法的研究进展以及优缺点。 关键词:样品前处理;液液萃取;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分子印迹;挥发性成分;顶空技术 1前言 前处理的目的将药物活性成分转移到易于分离液相中,同时除去大部杂质,利于分离。 复杂基体分析要依赖高效和高选择性的样品前处理技术。但相对于一起分析技术发展,样品前处理技术的发展一直较缓慢。 随着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末出现的固相萃取(SPE)和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的出现解决了部分的样品前处理方面的问题,但这两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近来出现的一种利用抗体自身选择性的免疫吸附剂,需要固相萃取材料具有高的选择性,但制备复杂、耗时且可供选择种类少,机械强度和稳定性均较差。 分子印迹(MI)技术的发展,有望解决以上问题。分子印迹技术是将要分离的目标分子与功能单体通过共价或非共价作用进行预组装,与交联剂共聚制备得到共聚物。出去目标分子后,聚合物中形成于目标分子空间互补并具有预定的多重作用位点的“空穴”,对目标分子的空间结构具有“记忆”效应,能否高选择性识别复杂样品中的印迹分子。分子印迹聚合物(MIP)制备简单,能够反复上有,机械强度较高,稳定性好。因此它非常适合用作SPE的填充剂或SPME的涂层材料来分离富集复杂样品中的分析物,以达到分离纯化和富集的目的。MIP作为膜分离的材料可将膜的筛分作用于MIP的高选择性结合在一起,用于样品的富集、回收或去除杂质等。 药物中的挥发性成分的分析测定常需采用一定的样品前处理方法进行萃取、分离、纯化、富集后再利用色谱法测定,以减少干扰成分及对色谱系统的损害等。传统的萃取纯化方法有液液萃取,如挥发油提取器提取法、水蒸气蒸馏萃取法、超声法和索氏提取法等,但这些方法均存在使用大量有机

经典生物技术制药试题库完整.doc

名词解释 1、生物技术制药:即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借助某些微生物、植物、动物生产医药品。 2、基因工程制药:指利用重组DNA技术生产蛋白质或多肽类药物。 3、细胞工程制药:是利用动、植物细胞培养生产药物的技术。 4、酶工程制药:是将酶或活细胞固定化后用于药品生产的技术。 5、发酵工程制药:指利用微生物代谢过程生产药物的技术。 6、抗体工程制药:利用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性质生产药物的技术。 7、先导化合物:通过优化药用、减少毒性和副作用可以使其转变为一种新药的化合物。 8、生物药物的定义:是指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 9贴壁细胞:生长须有贴附的支持物表面.依靠贴附因子生长。 10、悬浮细胞:生长不依赖支持物表面.在培养液中呈悬浮状态生长。如血液淋巴细胞、 生产干扰素的Namalwa(那马瓦)细胞。 11、兼性贴壁细胞:生长不严格依赖支持物。如中国地仓鼠卵巢细胞.小鼠L929细胞。 12牛痘病毒:构建多价疫苗腺病毒、 逆转录病毒:用于基因治疗 杆状病毒:用于外源基因表达 13、生物碱:含氮有机化合物 14、生理活性物质:对细胞内生化代谢和生理活动起着调节作用。 15、植物抗毒素(phy toalexins)是指在植物防御系统内能对抗微生物进攻的某些次级代谢产物.有些时候连续合成.有些时候在被刺激下才会产生抗毒素.或仅在被诱导下其产量才能增加。 16、生物转化定义(biotransformation,bioconversion):也称生物催化(biocatalysis),是指利用生物离体培养细胞.固定化的植物(或微生物)细胞或从这些有机体中分离得到的酶等.对外源底物进行结构修饰而获得更有价值产物的一种技术。 17、抗体(antibody.Ab):是B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具有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 18、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19、多克隆抗体:由多个克隆细胞产生的针对多种抗原决定簇的混合抗体制剂。也称第一代人工抗体 20、基因工程抗体:是利用DNA重组技术.通过对抗体分子基因结构与功能了解.有目的地在基因水平上对抗体分子进行切割、拼接或修饰.或者直接合成基因序列.再将基因导入细胞表达产生的一类抗体.也称第三代抗体 21、药用酶:指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酶。 22、酶法制药:指利用酶的催化作用而将前体物质转化为具有药用功效的物质的过程。 23、自然选育:在生产过程中.不经过人工诱变处理.根据菌种的 自发突变而进行菌种筛选的过程.叫做自然选育或 自然分离。 填空 1、生物药物原料以天然的生物材料为主.包括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各种海洋生物等。 2 、注射用药要求.对药品制剂的均一性、安全性、稳定性、有效性等

药物分离纯化技术1

分离纯化过程: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手段,将混合物系分离纯化成两个或多个不同产物的过程。 分离纯化过程按原理分类:机械分离(相间无物质的传递),传质分离(相间有物质的传递) 回收率:R=Q/Q0X100%(1%以上常量分析的回收率应大于99%;痕量组的分离应大于90%或95%。) 分离因子:SA,B=RA/RB=(QA/QB)/(Q0A/Q0B)分离因子的数值越大,分离效果越好。 萃取:将样品中目标化合物选择性的转移到另一相中或保留在原来的相中,从而使目标化合物与原来的复杂基体相互分离。 反萃取:当完成萃取操作后,为纯化目标产物将目标产物转移到水相,通过调节水相条件,将目标产物从有机相转入水相的萃取操作。 物理萃取:溶质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在两相间达到分离平衡。特点:被萃取物在水相和有机相中都以中性分子的形式存在,溶剂与被萃取物之间没有化学结合,也不外加萃取剂,两种分子的大小与结构越相似,他们之间的互溶性越大。 化学萃取:也称反应萃取,是利用脂溶性萃取剂与溶质之间的化学反应生成脂溶性符合分子实现向有机相的分配。 分配定律:即溶质的分配平衡规律,指在恒温恒压条件下,溶质在互不相容的两相中达到分离平衡时,如果其在两相中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不发生解离,缔合,配位等,溶质以同一分子形式存在),则其在两相中的平衡浓度之比为常数。即C1/C2=A。应用条件:①必须是稀溶液②溶剂对溶质的互溶没有影响③必须是同一种分子类型,即不发生缔合或解离。 萃取率:表示一种溶剂对某种溶质的萃取能力,在萃取过程中被萃取组分从原始料液相转移到萃取相的量。萃取率=萃取相中溶质总量/原始料液中溶质总量X100%=M2V2/(M1V1+ M2V2)X100%=E/(E+1) 萃取因素:E=萃取相中溶质的量/萃余相中溶质的量=M2 V2/M1 V1 =A*V2/V1。 乳化:指一种液体以细小液滴(分散相)的形式分散在另一不相容的液体(连续相)中。 发生乳化的原因:①植物药的水提液和生物发酵液中通常含有大量蛋白质,它们分散成微粒,呈胶体状态②萃取体系中含有胶粒态和极细颗粒或杂质③发酵液染菌后料液中成分发生改变,其中蛋白变性④有机相的理化性质⑤过度的搅拌(输入能力过大)造成分散相液滴的过细导致乳化。 乳化剂使界面稳定:①界面膜形成②界面电荷的形成③介质黏度 HLB:表示表面活性剂亲水与亲油程度的强弱。HLB在3~6内能促进形成W/O型乳化剂,而6~15范围内的表面活性剂是良好的O/W型乳化剂。HLB越大,亲水性越强,形成O/W性乳化液;HLB越小,亲油型越强,形成W/O型乳化液。 破乳:①加入表面活性剂②电解质中和法③吸附法破乳④加热⑤稀释法 ⑥机械方法⑦调节水相酸度 有效成分:中药材中起到主要药效的单体物质 有效部位:有效成分的群体物质 无效成分:本身无明显生物活性的成分。 有害成分:药材中一些有毒的成分影响疗效以及制剂的安全性。 中药提取常见杂质:糖类有机酸植物色素鞣质树脂氨基酸,蛋白质和酶脂肪油 亲水性物质:甲醇乙醇丙醇极性越大,与水互溶越好 亲脂性物质:石油醚苯乙醚氯仿醋酸乙酯 相似相溶原理:亲水性成分易溶于极性溶剂,亲脂性成分易溶于非极性溶液。 溶剂法提取中药的方法:①浸渍法:将药材用适当的溶剂在常温或温热的条件下浸泡一定时间,浸出有效成分的一种方法。特点:适用于有效成分遇热易破坏,新鲜的,易于膨胀的以及芳香性药材;不适用于贵重药材,毒性药材以及高浓度的制剂②渗漉法:将药材粗粉置于渗漉装置中,连续添加溶剂使之渗过药粉,自上而下流动,浸出有效成分的一种动态浸取方法。特点:适用于遇热易破坏的成分,因能保持良好的浓度差,故提取液效率高于浸渍法;耗时多,溶剂消耗多③煎煮法:特点,适用于有效成分能溶于水且不易被高温破坏的中药提取④回流提取法:特点,溶剂消耗大,操作麻烦。适用于脂溶性较强的中药化学成分⑤连续回流提取法:能少量溶剂进行连续循环回流提取,充分将有效成分浸出的方法。特点:适用于不同极性的溶剂梯度提取,应用广泛。 影响浸取过程的因素:原料药的粒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浸取压力,提取溶剂以及提取次数等。 微波协助浸取:利用微波能来提高提取效果的一种技术。原理:主要是利用其热特性。特点①试剂用量少,节能②加热均匀,热效率高③微波穿透能力强,快速浸取④操作简单,环境污染程度低。影响因素:溶剂温度与压力微波功率与萃取时间物料的含水量溶剂的PH。 超声波提取:又称超声波萃取,超声波辅助萃取,是利用超声波强烈振动所产生的机械效应,空化效应和热效应,通过增大介质分子的运动速度,增大介质的穿透力,使溶剂能快速渗透到药材细胞中,从而加速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溶解于溶剂中,提高有效成分的浸出率。特点①无需高温②提取效率高③具有广泛性,实用性广④常压下提取,安全性好⑤减少能耗。影响因素:时间超声波频率温度超声波的凝聚机制。 半仿生提取法:一种将整体药物研究法与分子药物研究法相结合,从生物药剂学的角度,模拟口服给药及药物经胃肠道运转的原理,为经消化道给药的中药制剂设计了一种新的提取工艺。特点:主要针对口服给药的提取。①符合中医配伍和临床用药、口服药物在胃肠道转运吸收的特点②既考虑活性混合成分又以单体成分作指标,有效成分损失少③生产周期短、降低成本。应用: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提取。 超临界流体(SCF):处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的流体。性质:如果某气体处于超临界状态,即使增大压力也不会液化,只是密度会极大地增加,并具有类似于液体性质,但其黏度和扩散系数仍接近于气体。性质:①超临界流体的密度比气体密度大数百倍,其在数值上接近于液体密度②超临界流体的黏度仍接近于气体,而比液体小2个数量级;其自扩散系数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在数值上大约是气体自扩散系数的1/100,但比液体要大数百倍。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原理:由于超临界流体同时具有气体和液体的性质,它的密度接近于液体,而黏度和自扩散系数接近于气体,因此超临界流体不仅具有与液体溶剂相当的溶解能力,还有很好的流动性和优良的传质性能,有利于被提取物的扩散和传递。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原理(百度答案):是利用超临界流体的溶解能力与其密度的关系,即利用压力和温度对超临界流体溶解能力的影响而进行的。 SFE-CO2流体的特点:①CO2的临界温度接近于室温(31.3℃),临界压力也只有7.37MP,其临界条件易于实现,整个萃取过程可以在接近室温的条件下完成。②CO2临界密度(448Kg/m3)是常用超临界萃取剂中最高的③在超临界状态下,CO2的渗透力强,并具有良好的流动性④氧化碳无毒,无味,无臭,化学惰性,不污染环境和产品⑤CO2价廉易得,不易燃,易爆,使用安全。 影响SFE-CO2流体对溶质的溶解性能的因素: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二氧化碳流体流量原料粒度等均可影响。 夹带剂的加入对超SFE-CO2流体萃取过程影响: ①改善流体的溶剂化能力,提高溶质在SFE-CO2流体中的溶解度,降低萃取压力②与溶质有特殊作用的共溶剂,会增强SFE-CO2流体对溶质的选择性③夹带剂可调节SFE-CO2流体中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和选择性④夹带剂还可直接用作反应物⑤加入夹带剂后,还有可能仅通过改变萃取温度分离过程来实现分离目标的目的。 夹带剂的作用机理:①夹带剂可显著改变SFE-CO2溶剂系统的极性,提高被分离组分在SFE-CO2流体中的溶解度②加热与溶剂起特殊作用的夹带剂,可极大的提高SFE-CO2流体对溶质的选择性③提高溶质在SFE-CO2流体中的溶解度对温度,压力的敏感程度④作为反应物参与反应提高产品的萃取率⑤改变溶剂的临界参数。 SFE-CO2流体萃取的基本流程主要包括:溶质由原料转移到CO2流体中的萃取段以及溶质与CO2流体分离及不同溶质间分离的分离段,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工艺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这两个工序。 SFE-CO2流体萃取系统的设备主要包括:①萃取系统主要包括CO2加压,萃取,分离,温度及压力控制等部分②萃取设备包括压缩机,高压泵,阀门,换热设备,萃取釜,分离釜,加料器和储罐等。 萃取釜的特点:①必须采用全镗开盖式②密封结构和密封材料必须适SFE-CO2流体较强的溶解性能和很高的渗透能力。 双水相萃取分离技术有什么特点?受哪些因素影响? 答:特点:作用条件温和,产品活性损失小,无有机溶剂残留,处理量大,步骤少,投资少,操作简单,可持续操作、易于放大。影响因素:①聚合物的影响②双水相系统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③体系中无机盐的影响④物质分子量的影响⑤温度⑥PH7外加电场⑧电解质。 目前有哪几种双水相体系应用比较广泛? 答;①非离子型聚合物/非离子型聚合物形成的双水相体系②高分子电解质/非离子型聚合物③高分子电解质/高分子电解质④非离子型聚合物/低分子量化合物⑤非离子型聚合物/无机盐 温度诱导双水相分离有什么优点?在温度诱导双水相分离中为什么温度会诱导体系再次分离? 答:(1)优点:可实现聚合物循环利用。(2)因为形成的共聚物(EOPO)浊点较低,在水溶液中,当温度超过其浊点时就会诱导体系再次分离。 普通有机溶剂双水相分离体系有什么优点? 答:价廉、低毒、较易挥发而无须反萃取和避免使用粘稠水溶性高聚物等优点。 与其他技术相比,色谱分离有哪些优点? 答:与萃取、蒸馏相比,色谱法有以下优点:①分离效率高②灵敏度高③分析速度快④应用范围广。 简述色谱法的分类? 答:分类:(1)按流动相: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和超临界液体三类。(2)按分离机制:吸附色谱法、分配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凝胶色谱法、亲和色谱法和大孔吸附色谱法。(3)按使用领域:分析用色谱,制备用色谱、流程色谱。(4)按固定相:柱色谱、纸色谱、薄层色谱。 色谱中常用的参数有哪些?分别代表什么意义? 答:①区域宽度:色谱峰的宽度。②保留值:各组分自色谱中滞留的数值。③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之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比。④容量因子:在平衡状态下组分在固定相中的质量比⑤选择性因子:为相邻两组分的分配系数或容量因子之比。 凝胶色谱的原理?举例说明其应用。如何进行凝胶的预处理、装柱及保存? 答:原理:分子筛(原理)。举例:利用葡萄糖凝胶分离游离苦参碱及其脂质体。凝胶的预处理:须溶胀,使用前直接将干燥的凝胶用欲使用的洗脱液溶胀;装柱:必须均匀,装前除去过细粒子,装时要先将柱垂直固定加入少量的流动相;保存:湿态保存,将洗净后悬浮于蒸馏水或缓冲液中,加入防腐剂后于冰箱内短期保存。

课程设计:药物分离与纯化技术课程设计论文

药物分离与纯化技术课程设计论文 1课程设计 1.1课程设计理念 结合学生情况、教学资源等实际,课程设计上力求达到可操作性、科学性和规范性。以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为课程设计的依据,按照企业实际药物分离纯化生产过程进行教学,依次讲授基本原理、萃取技术、蒸馏技术、色谱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固液分离技术、固相析出技术、干燥技术和电泳技术。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药物分离与纯化技术课程涉及一些工程计算等工程性比较强的内容,学生可以把这些知识作为兴趣课后学习,而在课堂上要精选分离纯化基础原理、技术等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并且适当引入新技术,拓宽学生的视野。减少知识的抽象性,多采用实物、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学的形式,探索现场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要为学生学习和掌握技能奠定必要、足够的理论基础,同时注意理论知识的把握程度,不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和完整性,在淡化理论的同时根据实际工作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1.2积极引导启发鼓励 学生认识不到课程的重要性主要是因为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对未来职业的具体工作过程不了解,意识不到课程内容在以后工作中的作用。适当给学生介绍药品生产工作岗位的具体任务流程,同时建立生产工艺技术与质量控制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药物分离与纯化技术在整个制药过程中的关键性地位。在传授知识

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课后时间与学生接触,多去理解学生的感受,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和建议。 1.3合理导入适当拓展 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不仅要选用合适的教材,还要提前了解学生相关知识基础和理解接受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随时观察学生反应,以合理的速度引导学习,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绪论作为教学的开始,是该课程的第一堂课,其教学效果不仅直接影响到教师后续的教学,也影响到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绪论中对整个课程的导入很关键,以后讲授每个章节时对章节的导入也很重要,良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改善教学效果。与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相比,教材的内容总是滞后的,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教材。教师要关注最近研究进展,把学科发展前沿的技术介绍给学生。还可以自己的科研经验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过程。例如薄层色谱是实验室广泛应用的分离纯化方法,其原理、操作在课本中都会有详细的介绍,但在实际科研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在课本里面学不到的,教师可以把这些经验归纳出来,传授给学生。另外还要补充一些GMP的相关知识,从整体上介绍药物从研发到制成成品的过程,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1.4方法多样合理搭配 本课程理论深奥抽象,与日常生活关系不大,在教学中如果仅用语言和板书进行讲述,缺乏形象直观的展示,学生会对很多知识点理解困难,对学习失去兴趣。多媒体课件可以展示各种图片、动画、影像资料,比传统教学方式更为直观。它能使复杂、抽象的理论简单化、形象化,还能解决实验条件不足的问题,开阔

药物分离纯化复习重点

药物分离纯化 一、选择题: 1、适合于亲脂性物质的分离的吸附剂是(B )。 A.活性炭 B.氧化铝 C.硅胶 D.磷酸韩 2、凝胶色谱分离的依据是(B )。 A、固定相对各物质的吸附力不同 B、各物质分子大小不同 C、各物质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 D、各物质与专一分子的亲 和力不同 3、超滤膜通常不以其孔径大小作为指标,而以截留分子量作为指标。所谓"分 子量截留值" 是指阻留率达(B )的最小被截留物质的分子量。 A 80%以上B90%以上 C 70%以上 D 95%以上 4、进行梯度洗脱,若用50g吸附剂,一般每份洗脱液量常为(C ) A. 20rnL B lOOrnL C. 50rnL D. 90rnL 5、常用的紫外线波长有两种(B ) A. 256nm和365nm B254nm和365nm C. 254nm和 367nm D. 256nm和367nm 8?. 6、关于萃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 A.酸性物质在酸性条件下萃取B碱性物质在碱性条件下萃取 C.两性电解质在等电点时进行提取 D.两性电解质偏 离等电点时进行提取 7、关于用氢键形成来判断各类溶剂互溶规律,下列(A )项是正确的叙述。 A.氢键形成是能量释放的过程,若两种溶剂混合后形成的氢键增加或强度更大,则有利于互溶。 B.氢键形成是能量吸收的过程,若两种溶剂混合后形成的氢键增加或强度更大,则有利于互溶。 C.氢键形成是能量释放的过程,若两种溶剂混合后形成的氢键增加或强度更大,则不利于互溶。 D.氢键形成是能量吸收的过程,若两种溶剂混合后形成的氢键增加或强度更大,则不利于互溶。

8、颗粒与流体的密度差越小,颗粒的沉降速度(A ) A.越小 B.越大 C.不变 D.无法确定 9、纯化酶时,酶纯度的主要指标是:(D ) A.蛋白质浓度 B.酶量 C.酶的总活力 D.酶的比活力 10、非对称膜的支撑层(C )。 A、与分离层材料不同 B、影响膜的离能 C、只起支撑作用 D、与分离层?L径相同 11、在蛋白质初步提取的过程中,不能使用的方法(C )。 A、双水相萃取 B、超临界流体萃取 C、有机溶剂萃取 D、反胶团萃取 12、HPLC是哪种色谱的简称(C )。 A.离子交换色谱 B.气相色谱 C.高效液相色谱 D.凝胶色谱 13、那一种凝胶的孔径最小(A ) A. Sephadex G-25 B Sephadex G-50 C. Sephadex G-100 D. Sephadex G-200 14、蛋白质溶液进行有机溶剂沉淀,蛋白质的浓度在(A )范围内适合。 A.0.5%?2% Bl%?3% C.2%?4% D. 3%?5% 15、下列哪项不属于发酵液的预处理:(D ) A.加热 B.调pH C.絮凝和凝聚 D.层析 16、超临界流体萃取中,如何降低溶质的溶解度达到分离的目的(C ) A.降温B升髙压力 C.升温 D.加入夹带剂 17、离子交换剂不适用于提取(D )物质。 A.抗生素 B.氨基酸 C.有机酸 D.蛋白质 18、离子交换用的层析柱直径和柱长比一般为(B )之间 A. 1: 10-1: 20 B1: 10-1: 50 C. 1: 10-1: 30 D. 1: 20-1: 50 19、工业上常用的过滤介质不包括(D ) A.织物介质 B.堆积介质 C.多孔固体介质 D.真空介质 20、微?L膜过滤不能用来(D ) A.酶活力测定BmRNA的测定及纯化 C.蛋白质含量测定 D.分离离子与小分子 二、填空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