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治病的案例分析
扁鹊案例

案例: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医术最好呢?”扁鹊回答说:“大家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说:“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
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里的人才知道。
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刚刚发作之时。
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只在我们的村子里才小有名气。
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
一般人所见的都是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他们以为我的医术最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
”点评:这个故事中三兄弟得到评价最高的自然是扁鹊。
我们会不由得为他的两个哥哥鸣不平,可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奖惩制度(医生如何获得名声)出现了问题。
假如换个奖惩制度,三兄弟每人负责一个区域人群的健康,我们以责任区内人群的健康指数来评价三人功劳大小,这样扁鹊的大哥就会得到最高的评价。
因为他区域内防控工作做得好,健康指数最高,毕竟保证生命的健康才是医家的目的。
安全工作也和医家治病是一样的。
保证校园里学生的安全是目的。
“安全第一”对任何一个单位来说绝不是一句空话。
学校安全事故发生与人体生病一样,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
因此,奖励防控工作更为重要。
在学校里,经常得到额外奖励的最高考出成绩的教师,却很少看到因安全管理工作到位、安全责任区内平安无事发而得到奖赏的。
没有奖惩制度,安全工作很难与人的切实利益结合起来,尽管我们每次开安全会都是“重视、重视再重视,加强、加强再加强、提高、提高再提高”,我们都清楚没有奖惩的安全会议很难达到理想的安全效果,干起工作来往往是以应付上级检查为目标,不是真正为了防患于未然而未雨绸缪。
长此以往,类似扁鹊大哥那样的员工会越来越少,忙碌风光的扁鹊会越来越多。
(二)奖惩制度有利于保障安全校园安全隐患的存在如同现在非常普及的电脑一样,有硬件方面的,也有软件方面的。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十九课《扁鹊治病》教学案例与反思

问题教学,你准备好了吗,——《扁鹊治病》教学案例与反思《扁鹊治病》是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则寓言故事。
授课寓言故事目的是要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揭示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本文条理较清楚,富有趣味性,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授课这篇文章时,学生对理解文章故事内容掌握得较快,在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时,我采用了问题步步跟进的方法引导学生。
在总结全文,引导学生理解寓意时,向学生提出了我的第一个问题:“蔡桓公本来患的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了他的命呢,”(学生争先恐后,纷纷举手)。
生:因为这种病会恶化。
生:别看它开始只是皮肤上的小病,恶化的速度却非常快,从蔡桓公发病到死亡,不过才一个多月时间。
生:我们生活中也会有类似的事,一些小事慢慢发展就会导致严重后果。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生:当一些坏的事物刚刚发展时,我们就应该制止它,不让它继续发展下去。
师:我们是否可以用以前学过的一个成语来概括它,生(恍然大悟):防微杜渐~到这里,紧接着跟进了我设计的第二个问题:如果蔡桓公懂得防微杜渐的道理,就不至于导致这样的悲剧,那么,你认为是什么害了蔡桓公的性命呢,(学生们已有些按奈不住了,有的窃窃私语,有的在争辩,有的在跟同桌交流。
) 生:我觉得是蔡桓公不懂得防微杜渐的道理。
生:我觉得不仅仅是他没有防微杜渐,还因为他的高傲、固执、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生:因为他是大王,他认为自己没病,不需要治病,根本不听扁鹊的忠言,导致他丧失性命,真是活该~生:他是讳疾忌医~((((((学生的回答都紧扣主题,从他们的回答中,让我感觉到学生的那种爱思考的劲儿,也可以充分说明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很强。
于是,我又抛出了我的第三个问题:“你们认为蔡桓公应该怎样做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呢,”(学生进入了一小段沉思中,很快,回答问题的小手林立。
)生:我觉得蔡桓公应该虚心听取扁鹊的意见,及时治疗。
生:他要防微杜渐,不能讳疾忌医。
课堂,本来就是学生的——《扁鹊治病》教学案例

课堂,本来就是学生的——《扁鹊治病》教学案例发布时间:2021-04-30T14:05:53.470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3期作者:尹朝安[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发生着变化。
尹朝安贵州省普安县盘水街道第一小学贵州黔西南 561500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发生着变化。
“把课堂还给学生”“做好学生的引路人”等“呼声”日愈高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明确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校组织2020年秋季学期教师“抱团成长”优质课大赛,我报名参加。
我选的题是《扁鹊治病》。
《扁鹊治病》是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7课《故事两则》中的一个故事。
讲述了名医扁鹊四次拜见蔡桓候,每次都指出蔡桓侯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而蔡桓侯却不听劝告,最终病重身亡。
警示人们要懂得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
故事叙述条理清楚,情节生动,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的学习基础,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掌握了多种学习方法。
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具体感性的思维正向抽象的思维转变,学生对于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基于教材分析,故事叙述的条理清楚,有不少表示事情发展先后顺序的词句,如“过了十天”“十天后”等提示了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
基于学情分析,学生对于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复述扁鹊治病这个故事

复述《扁鹊治病》这个故事
《扁鹊治病》取材于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
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
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由“皮肤上有点小病”发展到“皮肉之间”,继而到“肠胃里”,最后“深入骨髓”,浑身疼痛而死。
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
【故事复述】
有一天,举世有名的扁鹊来拜见蔡恒公,扁鹊站在蔡恒公的旁边看了看。
扁鹊突然说:“大王依我看来,您的皮肤上有一些小病,要是不治,还会向您的体内发展。
”蔡恒公听了十分的不高兴,就让扁鹊退下了。
扁鹊三方五次的来拜见蔡恒公,都是说:“大王您身上有病,要是不治,会更加严重,可是都被蔡恒公拒绝了。
”
又过了十几天,扁鹊来了,只是看了几眼,就走了,蔡恒公觉得十分奇怪,就让他身边的侍卫去问问他,为什么,就看了几眼就走了。
那个侍卫赶上了扁鹊说:“你为什么这次只看了几眼,就走了。
”扁鹊说:“大王的并已将深入骨髓,无药可救,医生是无能为力了,大王只好等死。
”
又过了十几天蔡恒公全身疼痛,就派人来请扁鹊来给她
治病,扁鹊早知道蔡恒公要派人来请他来治病,就搬到泰国去了。
又过了几天,蔡恒公死了。
扁鹊的医术可真高明啊、他的道德可真高啊、他可真聪明啊!在蔡恒公旁边看了几眼就知道蔡恒公有病,你早知道蔡恒公要请你治病,这病是治不好的只能等死,你却早早的搬到秦国去了。
《扁鹊治病》课例分析报告

《扁鹊治病》课例分析报告姓名:xxxxxxx单位:xxxxxxx学科:小学语文《扁鹊治病》课例分析报告一、课堂分析:1、教材分析:《扁鹊治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27课《故事两则》中的第一则。
本单元以“故事长廊”为主题展开。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讲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最终不治而亡的故事,告诉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2、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的学习基础,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掌握了多种学习方法。
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具体感性的思维正向抽象的思维转变,学生对于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所以在教学策略方面,主要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感悟、从读中品味。
3、设计理念:《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故事文字简练形象,寓意深刻。
文章的语言很生动,如蔡桓公对扁鹊态度的变化,让人回味无穷。
新课标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语文教学就是要凭借语言文字,训练语言,发展思维,让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通过“解读文本,品味语言;建构文本,增加积累;超越文本,凸显主题。
”从而发展语言,提高思维。
二、教学计划:本课教学宜为2学时。
循序渐进,逐步诱导推进。
三、教学过程(教学片段)教学片段一:先学后教体会人物特点出示自学目标: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师: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记起来太麻烦了,你能不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在讲什么?引导学生运用抓住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生:《扁鹊治病》这篇课文讲的是扁鹊看出蔡桓公有病,想为他治病,可是蔡桓公偏不相信,最后蔡桓公病死的事。
师:我们来一起概括一下本课的主要内容。
起因是扁鹊看出蔡桓公生了病,想为他医治,经过是几次向他说明,(四次)那我们可以说多次,结果蔡桓公根本不听,最后病死。
《扁鹊治病》教学案例(精选14篇)

《扁鹊治病》教学案例(精选14篇)《扁鹊治病》篇1(说明:在公开课上,老师们都说我的这一部分上得十分精彩,值得借鉴。
于是我把节选了这部分内容,作为教学案例。
――作者)师:大家读了《扁鹊治病》,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扁鹊给蔡恒公治病去了几次?生:四次。
师:结果怎样?生:蔡恒公死了。
师:扁鹊不是当时的名医吗?怎么去治了四次,结果把人治死了?生:这不能怪扁鹊,因为蔡恒公压根儿没让他治。
师:有这事?谁能给我说说四次治病经过。
谁来说第一次?生:(读第一、二段。
)师:原来如此!你们想像、体会一下,扁鹊要为蔡恒公治病,他心里想些什么?生:讨厌人家说他有病。
生:他可能想,有些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来显示自己的高明。
生:他可能想,有些庸医,喜欢医治没病的人来榨取钱财,沽名钓誉。
师:你看扁鹊是这样的人吗?生:不是。
师:体会得好,看来蔡恒公一开始就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一、忌讳别人说他有病。
二、把扁鹊当做一般的庸医。
那么第二次呢?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师:这个扁鹊,人家不要你治,偏偏要上门自讨没趣,同学们体会一下,扁鹊为什么要第二次主动上门呢?生:可能扁鹊知道这病的厉害,不早治的话会无药可治了生:可能扁鹊怀侥幸心理,十几天过去了,蔡恒公已经发现自己的病了。
生:扁鹊是名医,有高尚的医德,为了治病,病人责怪他、奚落他也不在乎。
师:扁鹊诚心诚意地来治病,但是碰到“很不高兴”、“不理睬”他的蔡恒公,心里会怎么想?生:可能想“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生:可能想“这个老顽固,以后有你好看”。
生:可能想“哎,又白跑一趟了”。
师:体会得真好。
那么第三次又是如何呢?生:(读第四段)师:照理说,扁鹊坐了二次冷板凳应该也够了,为什么第三次还去呢?生:或许他想,蔡恒公已觉察到自己的病了,会让他治了。
生:或许扁鹊知道病情已经发展到最后期限了,过了这个期限就没法治了。
师:这次蔡恒公是“非常”不高兴,你们能体会他的心理吗?生:他可能想“这个扁鹊真可恶,我又没病,偏要多事”。
西师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扁鹊治病》教学案例分析

《扁鹊治病》案例分析与反思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6204《扁鹊治病》案例分析与反思笔者在前不久执教小学语文第八册〈〈扁鹊治病〉〉这课,在总结全文的时候,问学生:“ 学完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学生小手林立,争着回答问题。
A 生说:“ 我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知道了‘ 讳疾忌医’ 的含义,就是说有了病 , 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 , 老老实实地医治。
有了缺点错误 , 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 , 认认真真地改过。
”B 生说:“ 我知道扁鹊的医术高超,不用任何检查就知道你的病情,比现在的医生强多了,他真了不起。
”C 生说:“ 我知道蔡恒公太骄傲了,听不进别人正确的劝告,我们要虚心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
”…… ,…… (学生们都各抒已见,说得都很好。
)突然,学生 D 站起来说:“ 我跟大家想法不一样,我认为扁鹊不该跑到秦国去。
因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即使不能挽回蔡恒公的命,总可以延长蔡恒公的寿命吧!生命无价!”听了 D 的发言后,学生们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或离开座位,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似乎在小声讨论扁鹊的对与错。
此时,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他们个性的时候。
于是,便稍稍做了个安静的手势,说:“ 同学们,扁鹊应该怎么办呢?请你们有秩序地发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
” (学生稍稍安静)有的说:“ 扁鹊应该跑到秦国去,不然他不但不能救回蔡恒公,说不定还会搭上自已的小命。
”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虽然蔡恒公开始不听扁鹊的劝告,但现在他已知道错了,肯定会配合治疗,说不定会治好呢!”紧接着,一学生反驳说:“ 蔡恒公的病已深入骨髓,就像现在的癌症,肯定是不能救活了。
”又有一生说:“ 扁鹊在初遇蔡恒公时,就应想法设法让蔡恒公配合治疗。
这样,扁鹊不但救了蔡恒公的命,也许还会得到好多珍宝呢。
”…… ,……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作为教师,我并没有到此为止,急于下结论,而是趁热打铁,让学生在课后去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话题目就叫《假若你是扁鹊…… 》[ 分析与反思 ]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 一石击起千层浪” ,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
《扁鹊治病》教学案例分析

《扁鹊治病》教学案例分析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对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大、更新的挑战,如何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成为摆在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面前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成为了教学中时时要思索探究的疑难问题。
在《礼记》中对教学模式有如下的解读:“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迅言,及于教,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意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在讲授《扁鹊治病》这一篇课文时,我采用“导思议评”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学会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归纳创新问题,勇于评价问题,同时养成了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和不断反思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表达、思维等各方面的能力。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思考,全面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教与学方式的彻底改变。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体味课堂中“导”的魅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导入是开端,导入新颖巧妙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将学生引向新知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是快乐而主动的,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对小学生来说,自主学习意识低下,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如果只是单刀直入单一而枯燥的导入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相反还会让学生觉得教学枯燥无味,失去学习的激情与动力.为此在四要素精品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要深入挖掘语文的人文内涵与学生的兴趣点,来为学生设计精彩而巧妙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即在教学中要紧紧地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是导语也可以是导学,教师用简洁明快的语言,从而实现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激发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好奇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扁鹊治病》案例分析与反思
《扁鹊治病》案例分析与反思
马晓丽执教小学语文第八册〈〈扁鹊治病〉〉这课,在总结全文的时候,问学生:“学完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学生小手林立,争着回答问题。
有了病 , 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 , 老老实实地医治。
有了缺点错误 , 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 , 认认真真地改过。
”
B 生说:“我知道扁鹊的医术高超,不用任何检查就知道你的病情,比现在的医生强多了,他真了不起。
”
C 生说:“我知道蔡恒公太骄傲了,听不进别人准确的劝告,我们要虚心接受别人准确的意见。
”
……,……(学生们都各抒已见,说得都很好。
)
突然,学生 D 站起来说:“我跟大家想法不一样,我认为扁鹊不该跑到秦国去。
因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即使不能挽回蔡恒公的命,总能够延长蔡恒公的寿命吧!生命无价!”
听了 D 的发言后,学生们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或离开座位,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似乎在小声讨论扁鹊的对与错。
此时,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他们个性的时候。
于是,便稍稍做了个安静的手势,说:“同学们,扁鹊应该怎么办呢?请你们有秩序地发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
”(学生稍稍安静)
有的说:“扁鹊应该跑到秦国去,不然他不但不能救回蔡恒公,说不定还会搭上自已的小命。
”
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虽然蔡恒公开始不听扁鹊的劝告,但现在他已知道错了,肯定会配合治疗,说不定会治好呢!”
紧接着,一学生反驳说:“蔡恒公的病已深入骨髓,就像现在的癌症,肯定是不能救活了。
”
又有一生说:“扁鹊在初遇蔡恒公时,就应想法设法让蔡恒公配合治疗。
这样,扁鹊不但救了蔡恒公的命,也许还会得到好多珍宝呢。
”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
作为教师,我并没有到此为止,急于下结论,而是趁热打铁,让学生在课后去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话题目就叫《假若你是扁鹊……》
[ 分析与反思 ]
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
但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新观点:
一、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
教师仅仅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
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扁鹊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他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将扁鹊
与现在的医生实行比较,能够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二、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
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
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
三、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的表述中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注意不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将价值观的引导与提升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联系起来。
《扁鹊治病》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
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在注意上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适当对教学内容实行拓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多种表达。
总来说之,新课程、新理念导引下的语文教学还有很多东西要我们去探究,去实践才能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