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科学概念

合集下载

运用7E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的“前科学概念”

运用7E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的“前科学概念”

运用7E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的“前科学概念”7E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转变他们对“前科学概念”的理解。

以下是如何运用7E教学模式来实现这一目标的描述。

7E教学模式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学科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引入新的科学概念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有趣的实验、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讲解科学概念“重力”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由落体实验,让他们看到真实的物体受地球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接下来,教师可以使用探索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观察来发现科学概念。

学生可以在小组或者个人的形式下,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以发现相关的科学现象。

例如在讲解科学概念“水的蒸发”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观察放置在不同的环境中的水的变化,并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水蒸发的规律。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扩展思考,让他们从发现的科学现象中深入思考和探究。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让他们从实证的角度进行推理和论证。

例如在讲解科学概念“光的折射”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光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会不同?”,引导学生从光的性质和介质的特点等方面进行扩展思考。

接着,教师可以进行展示和讲解,给学生提供科学概念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通过讲解,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概念的整体框架,并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科学概念“电流”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幻灯片等工具进行展示,结合实例讲解电流的概念和相关公式。

然后,教师可以利用实践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所学的科学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例如在讲解科学概念“力的作用”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体会力的作用以及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接下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让他们彼此交流和分享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讨论和合作,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和促进彼此的学习,提高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儿童科学前概念的例子

儿童科学前概念的例子

儿童科学前概念的例子儿童科学前概念指的是儿童在正式学习科学知识之前对自然界和科学现象的一些基本认知和理解。

这些概念通常是从亲身经验中获得的,是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对世界的探索和观察所形成的基本科学认知。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些关于儿童科学前概念的例子。

1. 重力:一位年幼的孩子用手把一个小球推向桌子边缘,当小球落地时,孩子发现它会停下来而不是继续滚动。

这个孩子可能会提出问题:“为什么球停下来了?”这就是他对重力的一种概念认知,他通过日常生活的观察和实验,开始了解物体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

2. 形状与颜色:当儿童玩积木的时候,他们逐渐能够感知到不同形状的积木可以搭建不同的结构,也能够发现不同颜色的积木组合在一起可以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这些亲身实践让孩子逐渐学会了认知形状和颜色,并开始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 水的状态变化:儿童在玩水的时候,会发现水可以变成冰、可以变成蒸气。

通过观察和实验,他们会逐渐形成关于水的固液气三态之间转化的概念,开始理解温度对物质的影响。

4. 植物生长:孩子在种植小小的豌豆或者观察家里的盆栽时,可以看到植物从种子开始生长,逐渐长成大树或花朵。

通过这一过程,他们慢慢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并初步接触到生物学的基础知识。

5. 动物特征:儿童在观察家养宠物或者动物园的动物时,可以发现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体型、外貌、习性和饮食习惯。

通过这些观察,他们开始认知和理解动物的特征,并初步接触到动物学的基本概念。

这些例子表明,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实验和亲身体验,逐渐形成了一些科学前概念。

这些概念虽然简单,但是为日后的正式科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可以通过引导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帮助他们建立更多更深入的科学前概念,为他们未来的科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运用7E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的“前科学概念”

运用7E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的“前科学概念”

运用7E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的“前科学概念”Engage(探索)阶段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一步。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展示引起学生好奇的实验或现象等方式来引发学生的兴趣。

当教师要教学生关于“引力”的知识时,可以通过提出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下而不会飞起呢?”来引发学生对重力的思考,这样就成功地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探索(Explore)阶段,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具体的体验和感知。

以“引力”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落体实验”来体验引力的存在和作用,从而通过亲身感受来认识引力的影响。

在扩展(Elaborate)阶段,教师需要结合实际生活和课外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延伸和拓展。

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观察周围的现象来扩展引力的应用和意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引力的存在和作用。

在应用(Apply)阶段,教师需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引力相关的实践活动,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引力的理解和掌握。

在评估(Evaluate)阶段,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测验或作业,来检查学生对引力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

通过评估,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在扩展(Extend)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新的情境联系起来,拓展思维,开拓视野。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拓展题目,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引力做一些有趣的实验,或者思考引力在宇宙中的作用等。

通过7E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前科学概念”。

通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实际的体验和感知,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和问题讨论,结合实际生活和课外资料进行延伸和拓展,让学生通过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并进行评估和反馈,最后进行知识的拓展和思维的拓展,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科学知识。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前科学概念”转变实践研究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前科学概念”转变实践研究


前科学概念 的特 点
1 _ 广 泛性。前 科学 概念 的广 泛 性特 征是 不 容易 引
起 注意 的 , 学生 在接触 生物 知识之 前 , 对 于生 活 中许 多 情况 已经 有 了潜 移默 化 的经 验 , 如在遗 传变异 、 细胞 与 分子 等知识 方 面 , 即使 没有学 习生 物 , 通 过人 与人之 间

感知, 这些 事物特 征也仅仅符合 当时的认知情 况 。步 入 系统学习之后 , 我们发现 , 这种前 科学概 念断 断续续 , 片 面性很强 , 这也是与科学概念不 同之处 。
二、 存在偏差 的前科学概念 的转变 策略 1 . 通过揭 示性 问题使 前 科 学概 念暴 露 出来。若 要 使前科学概念发生转化 , 首先要 让教师认 识到学 生 的前
龄 段 思 维 发 展 的程 度 及 意 识 形 态 , 选 取 相 应 揭 示 性 的 问
口头传述 或 依靠 现 代 传媒 技 术 , 也 已经 有 了 大致 的 了 解 。同时 日常生 活中零 碎知识分 布范 围十分广泛 , 涉及 许 多方 面 , 在学生 生物学 习的各个 阶段这种 广泛性 都会 体现 出来 , 然 而学 生的前科 学概念仅 表现在 客观具 体 的 生 物知识 上 , 对 于一些 抽象 细节化 的生 物知识 , 这种 前 概念基本 上涉及得很少 。
2 . 创造 认 知 冲 突, 帮助 前 科 学概 念 向科 学 概 念 转 化。在上一 阶段 的了解过后 , 教师 可对 回答 有偏差 的观 点直接说不 , 直指错误观 念 , 然后 给学生一 段时 间讨论 , 再进 行提 问 , 最终 给 出科学 概念 的答案 , 并讲 解其 中原
因。在创造认知 冲突时可采 用情境 创设 的方法 , 诱 导学 生倒 出思 想观 念 中的错误 观点 , 然后加 以指 正 , 一 方 面

运用7E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的“前科学概念”

运用7E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的“前科学概念”

运用7E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的“前科学概念”7E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兴趣和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它以“激发兴趣、建立经验、归纳规律、推理解释、进行扩展、巩固记忆、展示评价”的七个步骤为核心,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概念。

在对学生的“前科学概念”进行转变时,我们可以运用7E教学模式通过情境设置、实验探究、思维启发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在激发兴趣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个生动的问题或者现象,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欲望。

在教学中引入一个有关物理运动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踢足球时,球会滚动而不是停下来?”通过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产生思考和探究的动机,进而激发起学习兴趣。

在建立经验阶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和实验,从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相关经验。

通过让学生实验不同斜度的斜面上滚动物体,来观察物体滚动的情况,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物体运动的经验。

接下来,在归纳规律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概括总结出相关规律或原理。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观察中总结出物体运动与斜面倾角的关系,进而归纳出古典力学中的运动规律。

然后,在推理解释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规律来解释现象或问题。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已学过的力学知识来解释为什么物体在斜面上滚动而不是停下来,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能够将新概念与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和对比,加深对新概念的认识。

在进行扩展阶段,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拓展性的问题或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和运用新概念。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斜面上有摩擦力,物体的运动会受到哪些影响,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验证。

在巩固记忆阶段,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巩固性的练习或评价活动,让学生对新概念进行夯实和复习。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选择题、填空题或实际应用题,让学生自主回顾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在展示评价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他们对学习的理解和运用,并进行评价和反馈。

城乡幼儿前科学概念

城乡幼儿前科学概念

城乡幼儿前科学概念汇报人:2023-12-25•引言•幼儿前科学概念的相关理论•城乡幼儿前科学概念的差异目录•促进城乡幼儿前科学概念发展的策略•结论01引言城乡之间在教育资源上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地区的幼儿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影响了幼儿的发展。

幼儿阶段是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关键时期,因此对城乡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本研究旨在探讨城乡幼儿在科学概念方面的认知差异,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城乡幼儿前科学概念的发展状况,为优化幼儿科学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城乡幼儿科学教育的均衡发展。

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和意义02幼儿前科学概念的相关理论这种认识和理解往往是基于幼儿的直觉和感性经验,具有非科学性和不精确性的特点,但却是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基础。

幼儿前科学概念的特点之一是具体形象性,即幼儿通常会以具体的物体和现象来理解和描述科学概念。

具体形象性幼儿前科学概念的形成往往基于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和观察,因此具有经验性特点。

经验性幼儿前科学概念往往受到其个人经验和主观感受的影响,因此具有主观性特点。

主观性幼儿前科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幼儿的年龄、认知发展水平、生活环境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幼儿的前科学概念会逐渐发展和完善,并逐渐接近科学概念。

在幼儿的科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实验和思考等方式,促进其前科学概念的发展和转化,为幼儿接受科学教育奠定基础。

幼儿前科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03城乡幼儿前科学概念的差异由于城市幼儿在家庭和学校中接触到的科学知识和信息更多,他们的前科学概念往往更加丰富和深入,能够理解更抽象的科学概念。

农村幼儿对科学概念的理解相对有限相比之下,农村幼儿由于环境和教育资源的限制,他们的前科学概念可能相对较少,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也可能更加表面化。

城市幼儿更倾向于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科学概念城市幼儿由于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科学实验和观察工具,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前科学概念。

儿童科学前概念的特点

儿童科学前概念的特点

儿童科学前概念的特点一、前言儿童科学前概念是指儿童在接受正式的科学教育之前,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经验所形成的对科学概念的非正规理解。

这种前概念对儿童的科学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了解儿童科学前概念的特点对于科学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儿童科学前概念的特点,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儿童的思维发展。

二、儿童科学前概念的特点1.具体形象性儿童的前概念往往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他们通常以自己的直接经验和观察为基础来理解科学概念。

例如,儿童可能会认为太阳是地球的能量来源,因为他们每天都能看到太阳升起和落下,而不知道太阳只是地球上能源的一种形式。

2.直觉性儿童的前概念往往是直觉的,他们通常依靠直接的感觉和经验来形成对世界的理解。

例如,儿童可能会认为物体的大小和距离是直接相关的,因为他们直接观察到物体的大小和距离的变化。

3.朴素性儿童的前概念往往是朴素的,他们通常没有经过系统的科学训练,因此他们的理解可能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

例如,儿童可能会认为地球是平的,因为他们没有接受过地球是球体的科学知识。

4.多元性儿童的前概念往往是多元的,他们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理解同一个科学概念。

例如,儿童可能会认为动物和植物是不同的生物分类,但他们也可能认为动物和植物都是具有生命的物体。

三、结论综上所述,儿童科学前概念具有具体形象性、直觉性、朴素性和多元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思维方式,也为科学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和引导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在科学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了解他们的前概念,通过科学的方法引导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

同时,家长也应该关注孩子的思维发展,通过与孩子的交流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

儿童的前科学概念与转变

儿童的前科学概念与转变

小孩的前科学看法与转变范学军一、什么是前科学看法(一)对于小孩前科学看法界定在平时的科学教课中,你能否是也有这样的疑惑:有些科学知识学生学起来没有兴趣,有些科学知识不论怎么讲,学生都出现错误的认识,比方烧水时冒出的“白气”学生认为是水蒸气,浮在水面的物体遇到的浮力大等等。

出现错误的认识究竟是什么原由呢?踏进科学教室的小孩,其实不是一张白纸,他带着进入讲堂以前累积的全部生活经验,包含他在过去学习和生活中看到的各样现象、形成的各样看法,以及他们个体的想法,此中有一部分与此刻广泛认可的科学理论是一致的,有一些则是不一致的。

它们是小孩在接受正式的科学看法教育以前,对平时生活中所感知的现象,经过长久的经验累积和鉴别式学习而形成的对事物的非实质的认识。

比方 : 一些小孩认为鸡不是鸟 , 鳄鱼属于两栖动物等等。

小孩的这些看法来自他们对自然现象的感觉体验、平时语言、大众传媒、科学课程、家庭情境中的对话等。

建构主义认为小孩的这些看法其实不是一些简单、琐碎的错误信息 , 小孩有自己的“朴实物理理论”、“朴实生物理论”等 , 他们有自己解说、剖析有关现象和事物的方法 , 只管他们的解说可能与科学的看法有很大不同。

所以相对于科学看法而言 , 我们称之为前科学看法,简称前看法。

“前看法” 的提法最早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他将看法分红平时看法和科学看法两类:平时看法又称为前科学看法、错误看法。

也有人把前看法也叫科学前看法、平时看法、迷思看法、还有看法、直觉看法、天真谛论等。

对于“前科学看法”的界定,国内外教育界对此都有所研究。

我们对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顶峰、刘恩山所撰写的“‘前科学看法’的术语和定义的综述”一文中对“前科学看法”的界定表示认可。

他们的看法是:在理论上,前科学看法指的是学习者将科学看法的内涵增添、减少或代替,致使外延扩大、减小或移位的看法。

韦钰博士在《研究式科学教育教课指导》一书中也指出“心理学往常以人们掌握看法的门路不同将看法分红平时看法和科学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常竹子开花时,竹叶制造的所有养分都用来 开花、结籽。竹子尽其所能,把所有的精华全 部浓缩到花和种子中。等到开完花结完籽,竹 子中贮藏的养分也就耗光了,于是它也完成了 自己的使命。开花后不久绿叶凋零、枝干枯萎 而死。
34
二、前科学概念的揭示
• 15.植物由小苗长成大植株,营养主要来 自土壤。错
• 16.细菌能使人类、牲畜等发生疾病,细 菌对人类有害。错
7
一、概念的组成要素
• 3.概念的外延 –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全部对象 –并不是所有的概念都有外延
• 真实概念—— “细胞”“鸟”“体液”“突 触”,有外延
• 虚假概念—— “凤凰” “鬼”“神”“龙”, 没有外延
• 已经灭绝的物种——冰岛大海雀、北美旅鸽、 南非斑驴、澳洲袋狼、台湾云豹,真实概念, 具有外延
• 5.前科学概念
–来源 (4)特例忽略
• 小麦花:不鲜艳 • 鲸是哺乳动物的特例(×鲸是鱼)
22
一、概念的组成要素
• 5.前科学概念
–来源 (5)教学资料
• 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在节后的“科学技术社 会”栏目以标题“‘第七类营养素’──膳食 纤维”介绍了膳食纤维及其功用。
• ×膳食纤维是营养物质
二、前科学概念的揭示
• 1.鸡是鸟。 对
–鸡、鸭、鹅属于鸟纲。
• 2.粪便是排泄物。 错
–生物体将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 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 排泄。
–动物体通过一定的孔(胞肛、口孔、肛门等) 排出未消化的食物残渣的作用称为排遗。
–√粪便是排遗物。
27
二、前科学概念的揭示
16
一、概念的组成要素
• 5.前科学概念
–定义 –生物学前科学概念指的是个体所拥有的概
念的内涵、外延及其例证与科学概念不尽 一致的生物学概念。
17
一、概念的组成要素
• 5.前科学概念
–类别 –依据产生时间的不同,可以将生物学前科
学概念分为两种
• 原发性前科学概念 • 继发性前科学概念两种
18
一、概念的组成要素
• 人教版高中课本甲种本《生物》(全一册,1985年1月 第1版)第14页:“酶是活的细胞所产生的具有催化能 力的蛋白质
• 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 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25
二、前科学概念的揭示
• 无记名的方式作答 • 真实作答 • 项目数:36题 • 时间:20分钟
26
• 2概念的内涵 –概念的含义 :通过“定义”来界定 –定义的方法: • 属加种差定义--定义项是由属与种 差组成的定义 –肾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4
一、概念的组成要素
• 2概念的内涵 –概念的含义 :通过“定义”来界定 –定义的方法: • 语词定义--规定或说明语词的意义 的定义 晚育:提倡婚后推迟2-3年生育。
• 5.前科学概念
–来源 (1)个体的日常生活经验
• × “一滴精等于十滴血”
19
一、概念的组成要素
• 5.前科学概念
–来源 (2)生物学概念的名称
• 叫鱼不是鱼的动物:章鱼(软体动物)、娃娃 鱼(两栖动物)、甲鱼(爬行动物)、鱿鱼 (软体动物)、鳄鱼(爬行动物)、桃花鱼 (腔肠动物)、衣鱼(昆虫纲)
• 17.蝙蝠属于

A.鸟类 B.兽类 C.不知道
35
二、前科学概念的揭示
• 18.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

A.界 B.科 C.种 D.纲
• 19.骡是由
所生。
A.马和马交配 B.驴和驴交配
C.骡和骡交配 D马和驴交配
E.马和骡交配 F.驴和骡交配
36
二、前科学概念的揭示
• 20.骨髓库中存放有

• 21.您知道的花的种类有

A.雄花 B.雌花 C.两性花 D. 无性花
• 一朵大向日葵其实是由很多小花组成, 外面边缘黄色的好像是一片片的花瓣, 其实是一朵一朵的无性花,是不会结果 的。
38
二、前科学概念的揭示
• 22.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称为

A.呼吸作用 B.呼吸运动 C.呼吸
D.呼吸作用或呼吸运动或呼吸
8
一、概念的组成要素
• 4.概念的例证:正例
–外延:一个集合、整体、范围、笼统、抽 象
–正例:集合中的元素、个体、具体事例、 具体、明确
9
一、概念的组成要素
• 例:生态系统
–概念的名称(术语):生态系统 –内涵: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
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外延:符合上述本质属性的所有整体 –例证:一片 2概念的内涵 –概念的含义 :通过“定义”来界定 –定义的方法: • 外延定义--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 属性的全部对象。 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组 成的。
6
一、概念的组成要素
• 2概念的内涵 –概念的含义 :通过“定义”来界定 –定义的方法: • 操作定义--运用一种科学实验的方 法,对事物进行定义。 膝跳反射: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定义。
11
一、概念的组成要素
• 4.概念的例证:反例
–反例指的是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具体事物,即不 在某一概念的外延中的具体对象。
– “竞争”指的是“利用共同资源的两种生物之 间,由于争夺食物和空间等而发生的斗争”
• (“鹊巢鸠占”是其正例)“两狗争骨”是其反例 • “病毒” 的反例:“类病毒”、“朊病毒” • “鲸”是“鱼”的反例 • “蝙蝠”是“鸟”的反例
一个湖泊
10
一、概念的组成要素
• 4.概念的例证:特例
–特殊的例子 –从内涵看,它不符合“概念的质的规定性” –从外延看,它是这一概念的对象
• “微生物”的特例:“蘑菇”“银耳”“黑 木耳”“金针茹”
• 真核生物的细胞一般都有细胞核,但高等哺 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
• 植物细胞有叶绿体,但根尖细胞没有; • 一般的酶具有专一性,固氮酶例外
• 呼吸指的是生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 呼吸运动指的是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
28
二、前科学概念的揭示
• 5.黑色人种、白色人种、黄色人种、棕 色人种、红色人种是不同的种。 错
–人种亦称“种族”,指的是同一起源并在体 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种,物种的简称。指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 生理特性,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 群。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从生物学的分类来看,全世界任何人种同 属一个物种──智人种。
A.自愿捐献者的骨髓 B.自愿捐献者的骨髓血 C.自 愿捐献者的资料信息
• 配型成功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过程
• 1.患者到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检索,初配成功 后,通知捐献者进行身体检查、并做高分辨。
• 2.高分辨相合以后,根据患者的日程安排,在采集日前五 天进入医院,简单体检,在四天内,每天静脉注射一针动 员剂,即第0天入院,第1~4天注射动员剂,第5天采集。
23
一、概念的组成要素
• 5.前科学概念
–来源 (5)资料资料
• 英语教材《美国之音新闻听力 科技之光》第 39篇短文的标题“脂肪中的茎细胞有助于治疗 糖尿病”
• 其中的“茎细胞” 原文是stem cells • 其实应为“干细胞”
24
一、概念的组成要素
• 5.前科学概念
–来源 (5)资料资料
•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级中学课本《生理卫生》(全一册, 1983年1月第1版)第90页:“酶是生活细胞制造的一种 蛋白质
• 是鱼不叫鱼的动物:黄鳝、鳗鲡、河豚、海龙、 海马、电鳗
20
一、概念的组成要素
• 5.前科学概念
–来源 (3)相近概念的负迁移
• 败血症:由于细菌进入血液,在血液中繁殖并 产生毒素而导致的全身性感染;
• 白血病:俗称血癌,是以血循环中白细胞大量 增生为特征的造血组织恶性疾病。
21
一、概念的组成要素
专题七 科学概念
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李高峰
bsdlgf@
1
一、概念的组成要素
• 科学概念 • 科学概念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成份 • 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与五个要素有关
–概念的语词 –概念的内涵 –概念的外延 –概念的例证 –前科学概念
2
一、概念的组成要素
• 1概念的语词
–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
13
一、概念的组成要素
• 5.前科学概念
–以术语出现的时间为序,有三个代表性的术语 –1.1错误概念——使用最早,大众易于理解,得到
了科学教师的普遍认可;但具有否定的内涵。 –1.2相异概念——对学习者予以肯定和尊重,暗示
学习者拥有相异概念是有理由的、合理的,学者对 相异概念的使用和研究可能是最多的。 –1.3前科学概念——最好地表达了所谓的“错误概 念”、“相异概念”的意思,选择“前科学概念” 这一术语进行研究的还为数不多。
12
一、概念的组成要素
• 4.概念的例证:反例
–酶:是活细胞制造的一种蛋白质。--人教《生 理卫生》1983年1月第1版P90)
–正例: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过氧化氢酶 –反例: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
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
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人教版高中课标教材 《生物学》)
–语词的学习:表征学习
–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
• “细胞”和“cell”、“脱氧核糖核酸”和 “DNA”、“基因”和“gene”、“反射”和 “reflex”
• “过敏反应”“超敏反应”和“变态反应”
–同一语词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 “白头翁” ——鸟、老头;“杜鹃” ——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