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176例临床分析
川崎病病案分析

需要与其他出疹性疾病(如猩红热、手足口病等)进行鉴别 。
并发症及预后评估
并发症
川崎病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瘤、心肌炎、心包炎等并发症。
预后评估
大部分川崎病患儿预后良好,但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冠状动脉病变等长期并发症。 预后评估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及时性等因素综合判断。
04
治疗方案与效果评估
治疗方案制定原则及实施细节
川崎病的病因尚不明 确,但可能与感染、 免疫异常、遗传等因 素有关。
病案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分析川崎病的病案,可以深入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 疗效果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对病案的详细分析,可以总结出川崎病的治疗经验,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川崎病病案,可以评估不同地区和人群的发病率、 死亡率等指标,为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评估方法
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评价治疗效果,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不 良反应。
复发预防措施及注意事项
预防措施
定期随访复查,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预防复发。
注意事项
注意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药物不 良反应。
制定原则
根据川崎病的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严重程度和个体差 异,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控制炎 症、预防并发症和保护心血管系统为 主要目标。
实施细节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 物、剂量和给药途径,如静脉注射免 疫球蛋白、口服阿司匹林等,同时进 行对症治疗和密切监测。
治疗效果评估指标和方法
评估指标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包括体温控制、炎症指标改善情况、心血管 系统受累情况等。
川崎病病案分析-PPT课件

其他表现
4、神经系统改变 急性期包括无菌性脑脊髓膜炎、面神经麻 痹、听力丧失、急性脑病和高热惊厥等,是由于血管炎引起, 临床多见,恢复较快,预后良好。其中无菌性脑脊髓膜炎最 常见,发生率约25%。多发生于病初2周内。部分患儿颅压 增高,表现前囱隆起。少数患儿颈项强直,可有嗜睡、双眼 凝视、昏迷等意识障碍。脑脊液淋巴细胞轻度增多,糖、氯 化物正常,蛋白绝大多数正常。临床症状多在数日内消失, 面神经麻痹多见于严重患者,常为外周性麻痹,可能是由于 血管炎性反应波及面神经,或邻近部位血管病变,如动脉瘤 形成、动脉扩张等,一过性压迫面神经所致。恢复期由于大 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的肢体瘫痪,则容易遗留后遗症, 较为少见。
Rosenblum WD等研究ASA剂量与其抗血小板凝集功能的关 系,结果显示小剂量治疗组血小板聚集功能明显减低而大剂 量治疗组血小板聚集功能无改变,故认为小剂量ASA有较强 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因而推荐30mgkg-1d1作为急性期的 治疗剂量。 Stephen R曾对一组77例川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77例 患者分为并发CAL组A组,未并发CAL组B组,结果表明,发 热时间A组明显长于B组,开始治疗时间A组明显晚于B组, 故认为早期A组治疗对川崎病的CAL有重要意义。 但是多数作者研究结果认为ASA治疗组CAL发生率与未治疗 组相似为15-25%14,故认为ASA并不能减少CAL发生率。 总之,目前研究结果提示ASA并不能降低CAL发生率。
丙种球蛋白2g/kg,单次使用加阿司匹林的标 准用法,使冠状动脉瘤发生率由15%~25% 降至2%~4%,目前推荐丙种球蛋白的使用 时机为发病后10d内
女孩4岁,主诉:腹痛3天发热3天
现病史;患儿于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 以脐周为主,呕吐2次伴发热T39℃,无咳嗽, 在云大医院给予头孢硫脒及热毒宁治疗1天症 状改善不明显,昨日腹泻黄色稀水样便2次, 为求进一步明确诊治虽来院就诊。
63例儿童川崎病的临床分析

63例儿童川崎病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了解儿童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冠脉损伤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9年7月63例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比较不同类型川崎病患儿的性别、年龄、主要临床症状、相关实验室检查、心脏彩超、合并症和治疗效果。
结果63例KD患儿中,典型KD41例,不完全KD22例,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arterydisease,CAL)19例,其中典型KD为34.15%(14/41),不完全KD为22.73%(5/22),两组患者CAL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典型KD的球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多形性皮疹、手足硬肿显著高于不完全K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儿WBC、中性比例、HGB、PLT、CRP、E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不完全KD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漏诊,结合实验室指标,对该病早诊断、早治疗,可减少儿童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
关键词:不完全川崎病典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实验室指标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主要发生在婴幼儿,病因不明,可能主要由感染促发,免疫应答及遗传易感性等多因素导致,是一种急性自限性血管炎,以中、小动脉受累为主,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结膜充血、草莓舌、手足硬肿、指端脱皮等。
常见并发症为冠状动脉损害(CAL),目前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发达国家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首位病因[1]。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9年7月于本院住院的63例不同类型KD患儿的临床资料,为早期诊断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9年7月于本院住院的63例KD患儿,其中男42例,女21例,年龄2个月~6岁,平均年龄(3.14±1.61)岁;其中<1岁7例(11.11%),1~3岁35例(55.55%),>3岁21例(33.33%)。
188例川崎病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 号 : R 7 2 5 . 4 文献 标识码 : B 文 章编 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3 ) 3 6 — 0 0 1 5 — 0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川 崎病 ( K D) 是 一 种 主 要 发 生 在 5岁 以下 婴 幼 儿 以全 身 性 适 ; 口藤 改 变 1 6 4例 占 8 7 . 2 %, 主 要 是 口唇 潮 红 、 干裂 ; 杨 梅 舌 血管 炎 为 主要 病 变 的4  ̄ . I L 急 性 发热 性疾 病 。 因川 崎病 的病 因 及 1 1 3例 占 6 0 . 1 %; 皮疹 1 2 9 例 占6 8 . 6 %, 皮疹 呈 多形 性 多 见 于躯 发病 机 制 尚 不完 全 明 了, 且无 特 异性 实 验室 检查 指 标 , 川崎 病的 干 及 四肢 , 可 表 现 为斑 丘疹 、 红斑 样 皮疹 或 猩 红 热样 皮 疹 ; 四肢 诊断 及治疗 均 为 经验 性方 法 。为 了提 高对 J I I 崎 病 的认 识 及 及早 末端 改 变 1 0 6例 占 5 6 . 4 %, 早 期 表 现为 掌心 足 底 红斑 , 手 足 末端 诊 断 ,改 善 川崎 病 的预 后 ,对 2 0 0 9 . 0 6 — 2 0 1 2 . 0 6 我 院 收治 的 1 8 8 硬肿 。 恢复期主要是手足末端甲床皮肤移行处膜状脱皮 ; 颈部淋 例川 崎 病患 儿 I 临床 资料 进 行 同顾 性分 析 , 现 总结 如 下 。 巴结 肿 大 1 3 9例 占 7 3 . 9 %。 多表 现 为无 痛性 肿 大 , 无 波 动感 触 诊 1 资 料 与方 法 硬, 大多单侧 出现。 除上述表现外还有抽搐 l 例, 呕血便血 l 例, 1 . 1一 般 资料 : 选取 2 0 0 9 . 0 6 ~ 2 0 1 2 . 0 6 我科 收治 的 1 8 8 例川 崎病 患 无 菌 性脑 膜 炎 l 例, 血 培养 阳性 6例 , 卡痕 红 2 例。 儿 。其 中男 1 3 1 例. 女5 7 例, 男 女 比例 : 2 . 3 : 1; 年龄 最 小 3月 , 最 大 部 分患 儿 ( 1 8 0例 9 5 . 7%)静 脉 滴 人 人 免疫 球 蛋 白后 4 8 大 l 0 岁; <l 岁2 8例 . 1 - 3 岁1 2 8 例3 岁以上 3 2 例, 平 均 年龄 1 小 时 左 右体 温 可 降至 正 常 ; 有 7例 ( 3 . 7 %) 对 于静 注人 免 疫 球 蛋 岁 l 1 l 月 典 型川崎 病 1 2 9例( 6 9%) , 不完 全川 崎病 5 9例 ( 3 1 %) 。 白7 2小时 体温 未 降至 正常 者 , 按原 剂 量 再次 静 注 人 免疫 球 蛋 白 1 . 2诊 断标 准 : 典型川崎病诊断标准【 1 : ①不明原因持续发热 5 后体温降至正常 ; 1 例患 儿 重 复 静 点 人 免 疫 球 蛋 白后 体 温 仍 未 天 以上 ; ② 双 侧结 膜 充 血 ; ③ 口腔 和 咽 喉 黏膜 弥 漫 性 充血 , 口唇 正 常 , 则 给 予激 素 ( 甲基强 地 松龙 ( 2 0 m g , / k g ) 连 用 3天 ) 冲击 治 疗 发红 及十 裂 , 并呈 杨 梅 舌 ; ④ 发病 初 期 手 足硬 肿 和 掌 跖发 红 , 以 后 体温 正 常 。 及恢 复 期 指趾 端 出现 膜 状脱 皮 ; ⑤躯 干 部 多形 性红 斑 , 但 无 水疱 2 . 2实 验室 及辅 助 检查 : 1 1 9例 川 崎 病 患 儿 白 细 胞 升 高 , 占 及结 痂 ; ⑥ 颈 部淋 巴结非 化脓 性 肿胀 , 直径 达 1 . 5 e m或更 大 ( 6 条 6 3 . 3 %, 多 发 生 于早 期 , 以 中 性 粒 细胞 为 主 , 其 中有 4 1 例2 1 . 8 % 主要 临 床症 状 中 至少 满 足 5条才 能确 定 ) 。 但 如 超卢 心 动图 或冠 超 过 2 0×1 0 9 ; 血小板升高 1 7 1 例 占9 1 %, 多发生于亚急性期 , 状 动 脉 造影 查 出冠 状 动脉 瘤 或扩 张 ,则 4条主 要 症状 阳性 即可 病 程 的 2 - 4 周; 1 4 2例 患儿 急 性期 血 沉 明 显增 高多 在 5 0 m m / h以 确诊 。 不 完全 川 崎 病诊 断标 准 : 具 有发 热 ≥5 天, 仅 有 其他 2 项 上 占 7 5 . 5 %; c 一 反 应 蛋 白升高 发生 于 早期 1 7 3 例 占9 2 %;肺 炎 或3 项 临 床 症状 , 但 心 脏彩 超 或冠 脉造 影 证 明有 冠 状 动脉 瘤 ; 或 支 原体 抗体 阳性 4 1 例, E B病 毒 抗体 阳性 2 8例 ,微小 病 毒 B 1 9 仅有其他 4项临床特征 , 但可见冠状动脉壁灰度增强 。 阳性 1 例, 巨细胞病毒抗体 阳性 1 例, 单疱病毒抗体阳性 , 1 例 l 0 冠状 动 脉 损 害程 度 判 断标 准 :二 维 彩色 超 声 心 动 图示 冠 状 尿检 异 常 , 肝 功能 检 查异 常 l 1 例; 心脏 超 声 检 查是 冠 状 动 脉 损 动 脉 内膜 回声 增 强 ; 正 常冠 状 动 脉 无 扩 张 ; 3岁 以 下 , 冠 状 动 脉 害 7 l 例占 3 7 . 8 %, 其 中冠 状 动脉 扩 张 5 4例 , 冠脉 瘤 1 7 例。 内经 < 2 . 5 m m; 3  ̄ 9岁 ,冠状 动 脉 内经 < 3 . O m m; 9 岁 以上 冠 状 动 3 讨 论 脉 内经 < 3 . 5 a r m 。冠 状 动脉 内经 / 主动 脉 根 部 内经 之 比值 与 年 K D好 发于 婴 幼 儿 的急 性 出 疹性 疾 病 , 至今 病 因未 明 , 推 测 龄 及体 表 面 积无 关 , 平均 值 0 . 1 8 , 最大值 0 . 2 5 。冠 状 动脉 扩 张 内 其 与 感染 及 免 疫 反 应有 关 。K D的 基 本病 理 改变 为 全 身 性 血 管 经 <4 . 0 m m 为轻 度 扩 张 ; 4 . O m m 一 8 . 0 m m为中度扩张 , > 8 . O m m 为 炎 , 主 要 累及 中小 动脉 , 冠 状 动脉 的并 发症 及 严 重 程 度是 决 定 其 晕 度扩 张 l 3 】 。 预 后 的主 要 因素 。 1 . 4 治 疗 方法 :川崎 病 患 儿在 确 诊 后均 给 予 人免 疫 球 蛋 白及 阿 川崎病的病因至今不清 ,川 崎病的基本病理 改变是血 管 司 匹林 治疗 。 人 免疫 球 蛋 白用 法 : 每 日2 g , l 【 g 静 脉滴 注 , 用1 天; 炎, 主要危害冠状动脉 , 表现为冠状动脉扩张或瘤 , 急性期发生 阿 司匹 林 按 3 0 — 5 0 m g &g . d , 热退 3 — 5天 后渐 减 量 至 3 5 m , l 【 g . d , 率达 2 0 — 2 5 %, 以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科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 维持 用 药 8  ̄ 1 2周 , 有冠 脉 病 变者 用药 至 心脏 彩 超检 查 确 定病 变 由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 , 川崎病的诊断 主 消 失为 止 ; 所 有病 例 均 服 用潘 生丁 3 — 5 m g / k g . d , 至血 小 板 正 常 ; 要 依靠 临床 表 现 ,目前 我 国 川崎 病 诊 断 基 本 上 参 照 2 0 0 2年 第 有合并症者均予对症治疗。 五届 国际川崎病会议修订的川崎病诊断标准进行 。 在临床上有 2 结 果 相当一部分病例不是同时出现上述各项表现 , 且少数患者体征 2 . 1临床表现 : 所 有患儿均有发热 占 1 0 0%, 是川崎病的早期表 出现较 晚 , 缺乏早期诊断价值 ; 本组患儿 中心 脏彩色超声波检 现, 多在 3 9  ̄ E以上 , 多 为 弛 张 热或 稽 留热 , 抗 生 素 治疗 无 效 ; 结 查示 发 生 冠 状 动脉 病 变 者 占 3 7 . 8 %, 在 川 崎病 患 儿 全 身 血 管 炎 膜充血 1 5 7例 占8 3 . 5 % ,不伴眼部分泌物,且患儿多无眼部不 发生 的 初 期 , 因各 种��
川崎病病案分析

5、其他并发症 肺血管炎在X线胸片显示肺纹一增多 或有片状阴影,偶有发生肺梗塞
6、少见的表现包括睾丸肿胀、肺部结节和浸润、胸 膜渗出和嗜血细胞综合征
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
*血液学检查:WBC↑,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轻度贫血,2~3周时血小板↑
急性炎症反应指标(CRP,ESR),GPT升高 *免疫学检查:血清IgG ↑, IgA↑,IgM↑,IgE↑ *心电图:ST-T改变 *胸片:可呈间质性改变
*超声心动图:
急性期:可见心包积液,左室扩大,二间 瓣、主动脉瓣或三间瓣返流
冠状动脉病பைடு நூலகம்(CAL):
冠状动脉扩张、 冠状动脉瘤及冠状动脉狭窄
川崎病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持续发热5日以上,下列5项中至少满足4项或不 足4项加冠状动脉改变,并排除其他疾病即可确诊
⑴双侧结合膜充血 ⑵多形性红斑。 ⑶口唇发红,草莓样舌;口腔及咽部粘膜弥漫性充血。 ⑷急性期手掌与足底充血、硬结性水肿,恢复期指尖开始脱皮 ⑸急性非化脓性颈部淋巴肿大
日本研究发现,本病患者HLA-BWzz频率约 比普通人群高2倍;而美国波士顿地区流行中, 则HLA-BW51检出率增高。
因此,遗传易感性和感染可能是本病的病因
发病机制
超抗原
↓ T 淋巴细胞↑(凋亡↓)
↓ IL-1,IL-6,TNF-α↑( P53↓)
↓↓ B 淋巴细胞多克隆活化(凋亡↓)
↓↓ 自身抗体
现病史;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咳嗽,
咳痰,5天前出现发热最高体温为38.5,曾在 当地医院给予头孢唑肟、头孢曲松钠治疗5天, 体温仍有波动,2天前出现频繁呕吐。
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史
查体
一般情况可,球结膜充血,口唇干燥,舌乳 头突起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可见白色分泌
小儿川崎病72例临床分析

汇报人: 2023-11-25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病例描述 • 诊断和治疗 • 临床分析 • 结论和讨论
01
引言
川崎病概述
01
02
03
定义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急 性、自限性的全身性血管 炎,主要影响婴幼儿。
病因
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涉及 感染、基因和免疫系统等 多种因素。
麻疹
麻疹也会出现发热和皮疹,但皮疹出现时间与发热关系较为固定,一般 为发热后3-4天,而川崎病皮疹出现时间相对较晚。此外,麻疹患儿口 腔黏膜有Koplik斑,而川崎病没有。
风疹
风疹的皮疹多分布于面部和颈部,而川崎病的皮疹主要分布在躯干和四 肢。风疹患儿淋巴结肿大较为明显,但质地较软,有压痛。
03
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72例确 诊为川崎病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 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方案 等,进行统计分析。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某大型综合性医院的电子 病历系统,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 性。
02
病例描述
年龄和性别分布
年龄分布
72例小儿川崎病患者中,年龄最小的为2个月,最大的为14岁。其中,大多数 患者年龄在1岁至5岁之间。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心动图等,可以用于排除其 他可能的疾病,并评估患者的心脏受累情况。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等,可以 检测患者体内的炎症指标、血小板计数等,进一 步确认病情。
根据以上检查结果,医生可以结合诊断标准(如 发热5天以上,伴有至少4项其他症状等)来作出 准确的诊断。
治疗方法和效果
性别分布
川崎病19例临床分析

川崎病19例临床分析目的通过对川崎病与不典型川崎病临床特点的分析,提高川崎病的早期诊断率,减少误诊、漏诊,达到早期治疗的目的。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至今收治的典型川崎病例及不典型川崎病例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19例患儿年龄在2月~7岁,平均年龄2.4岁,入院后68.4%误诊为其他疾病。
各种川崎病临床表现发生率分别为:发热95%、四肢改变95%、口及唇变化89.5%、眼睑结合膜充血68.4%、淋巴结肿大(包括颈部、腋下及腹股沟淋巴结)52.6%、多形皮疹42.1%。
19例中合并有腹泻症状者3例,合并咳嗽、流涕、喷嚏等呼吸道症状者7例。
异常辅助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升高占89.5%、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占36.8%、血沉大于40mm/h占80%、血小板升高占68.4%、C反应蛋白大于30mg/L占81.3%、贫血发生率占47.4%,19例患者中有3例出现转氨酶升高、1例心肌酶谱升高;心脏瓣膜功能异常、心房增大及冠脉扩张等心脏病变发生率为46.2%;肺炎、支气管炎发生率为52.6%。
结论本研究中川崎病患儿发热、肢端及口唇改变及眼睑结合膜充血均较常见,但大部分患儿病初只有发热,其他表现并不典型,这给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带来很大困难;但实验室检查中外周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血小板升高、血沉大于40mm/h、C反应蛋白大于30mg/L、贫血等常可提供辅助诊断依据。
标签:川崎病;不典型川崎病;分析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小儿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1967年由日本的川崎富首次报道。
其基本病理改变为全身性血管炎,主要侵犯大、中血管,冠状动脉病变是其严重的并发症,重者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和猝死。
目前,川崎病已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血管病的主要病因[1],在我国该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该病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但由于该病早期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容易造成误诊。
川崎病160例临床分析

川崎病160例临床分析孙颖;孟娜【摘要】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我院儿科2000年1月~2010年1月诊治的160例KD患儿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160例KD中典型126例,不典型34例,男112例,女48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11岁.<1岁41例,1~3岁68例,3~5岁21例,>5岁30例.平均发病年龄2岁6个月.合并冠脉损害者44例,其中冠脉扩张26例,冠脉瘤13例,巨大冠脉瘤5例.对合并冠脉损害者随访6个月至3年,完全恢复正常40例,5例巨大冠脉瘤患者,1例完全恢复,其余4例未恢复.结论:不典型KD冠脉损害率高,发病10 d内用丙球效果好,2g/kg单次注射,明显优于每日0.4 g/kg连用5d的疗法,WBC升高,ALB降低,男性及发热时间长是KD合并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期刊名称】《内蒙古医学杂志》【年(卷),期】2012(044)007【总页数】4页(P790-793)【关键词】川崎病;不典型川崎病;冠脉损害;丙种球蛋白【作者】孙颖;孟娜【作者单位】内蒙古林业总医院儿科,内蒙古牙克石 022150;内蒙古林业总医院儿科,内蒙古牙克石 0221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4川崎病(KD)是一种急性发热性疾病,主要见于儿童,主要病理改变是全身性小血管炎,容易累及冠状动脉,出现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可继发血栓形成或猝死,后期可发生缺血性心脏病,并导致成年后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升高,严重影响小儿身心健康,应当引起重视[1]。
现将我院儿科2000年1月~2010年1月160例KD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60例KD均符合日本厚生劳动省川崎病研究协作组2002年2月第5次修订诊断标准,其中典型126例,不典型34例,男112例,女48例,男女比例为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