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音乐赏析7交响曲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音乐分析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音乐分析《第七交响曲》是俄国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于1941年至42年间创作的一部交响曲,也被称为“圣彼得堡交响曲”。
这部作品充满了音乐上的变化与创新,不仅在肖氏个人的创作历程与风格中重要,对于现代音乐风格和形式变革亦产生了影响。
本文将从乐曲的编曲、音乐主题及形式和声乐设置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编曲肖氏在这部交响曲中采用了大量的管弦乐器,如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打击乐器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交响曲在乐器编制上使用了一种称为“肖氏管”(Shostakovich’s tubes)的新型乐器,这种乐器的音色类似于深沉而厚实的低音,并带有一定的嗓音效果。
肖氏通过增加打击乐器的数量来增强交响曲的表现力,特别是在整个作品的高潮部分,大量的乐器同时演奏,形成了强烈的音乐氛围,展现出肖氏强烈的表现力和激情。
二、音乐主题及形式这部交响曲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明亮的、快速的,由一个强烈节奏的主题开头。
而第二部分则是慢速的,充满了凄美和悲伤的氛围。
乐曲中的主题经常被反复演奏,并与其他的旋律进行结合,形成了一个变化多样而丰富的整体结构。
在乐曲的结构中,肖氏大量使用了对位法和对比法,其中最明显的例子便是第二部分中使用了一段单独的人声部分,将整个乐曲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部分。
在此之前,肖氏并未使用过人声,这是他首次在交响曲中引入了人声元素。
这种反转和变化使得整个作品更加完整和有机,同时充满了戏剧性。
三、和声乐设置肖氏在这部交响曲中添加进去了对人权法声明的乐章,这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他在当时政治环境下的一种表达。
在这一乐章中,肖氏选择了一些正反两面的文本,明确地表达了他对于当时社会现状和政治氛围的反感和不满。
肖氏使用了卡农形式(canon form),将歌词对调为两个不同的声部——一个由男低音和混声合唱演唱,另一个则由儿童合唱和女高音演唱。
由于这种形式的循环重复,使得整个乐曲产生了一种深刻的感染力,为肖氏对于乐曲的社会政治性主张扫了一片空间。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音乐分析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音乐分析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的《第七交响曲》是20世纪交响乐中的经典之作,是他音乐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部交响曲被认为是对纳粹德国入侵苏联的回应,它展现了苏联人民在二战中的坚强意志和不屈精神。
《第七交响曲》是一部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作品,同时也展现了作曲家出色的音乐才华。
一、历史背景《第七交响曲》创作于1941年,在德国对苏联进行侵略的危急时刻。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发动了巴巴罗萨行动,德军开始入侵苏联。
这次入侵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但苏联人民并没有屈服,他们展现了顽强的抵抗精神。
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第七交响曲》的时候正值战争期间,因此这部作品自然而然地带有明显的战争气息。
肖斯塔科维奇在这部交响曲中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战争的悲痛,同时也传达了他对人民的敬意和对和平的渴望。
二、乐曲结构《第七交响曲》由四个乐章组成,分别是慢板、舒缓的快板、舞曲和快板。
整部交响曲的演奏时间长达一个小时,显示了肖斯塔科维奇在音乐结构上的大胆尝试和创新。
这部交响曲与传统的交响乐曲形式有所不同,但其独特的结构和深刻的主题使其成为了肖斯塔科维奇音乐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三、音乐风格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风格深受俄罗斯音乐传统的影响,同时也加入了现代主义的元素。
他擅长运用大规模合唱和管弦乐的组合,以及具有强烈战争色彩的音乐描绘技巧。
《第七交响曲》中融合了悲壮的旋律、悲怆的和声和强烈的节奏,呈现出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勇敢。
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风格充满了动态的对比和音乐情感的多样性,给人以强烈的视听震撼。
四、音乐主题《第七交响曲》的音乐主题主要围绕着战争和和平展开。
整部交响曲始终贯穿着一种坚韧的气息,展现了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的顽强抵抗精神以及对祖国的忠诚。
第一乐章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苏联人民的痛苦,充满了悲壮和悲怆的音乐形象。
第二乐章则展现了对战争的反抗和对和平的向往,以柔和的旋律和轻快的节奏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美好的向往。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音乐分析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音乐分析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是他于1941年至1942年期间创作的一部重要管弦乐作品。
这部交响曲有着独特的音乐结构和深刻的主题,同时也是肖斯塔科维奇在二战期间对战争的反思和宣传的一种方式。
音乐分析中可以看到《第七交响曲》有四个乐章,分别为慢板、颤板、广板和快板。
每个乐章都有不同的速度和情感表达。
在慢板乐章中,乐曲开头以低沉的低音弦乐和木管乐器的连续反复音引出,给人一种沉重和紧张的氛围。
随后,主题开始渐渐显现,由弦乐器和大号交替演奏。
这个主题在乐曲中多次出现,具有很大的感染力。
颤板乐章的特点是强烈的大量使用弦乐器和铜管乐器,营造出压抑和紧张的氛围。
乐曲中间的铜管乐器的急促音符增强了这种紧张感。
整个乐章表达了战争的可怕和破坏力量。
广板乐章是曲目中唯一的缓慢乐章,也是整个作品中最为著名的部分。
它以温暖而舒缓的旋律展开,通过大量使用木管和铜管乐器的合奏来增强它的音乐效果。
这个乐章的美丽和庄严表达了对人类和平与和谐的追求。
最后的快板乐章是整个乐曲最为激烈和热情的部分。
它以悠扬的快节奏展开,掺杂着大胆的管弦乐瞬间,表达出对战争的憎恶和不屈的精神。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音乐分析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音乐分析肖斯塔科维奇(Dmitri Shostakovich)的第七交响曲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二战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部交响曲描绘了列宁格勒(现在的圣彼得堡)在德国围困下的艰难生活及其人民的英勇抵抗。
作曲家将自己对战争和苦难的深切感受融入到这部作品中,使得第七交响曲成为了一部象征着人类反抗压迫的伟大作品。
第七交响曲的创作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列宁格勒围困。
德国军队在1941年9月围困了列宁格勒,这场围城持续了将近900天,给城市带来了极大的苦难和破坏。
肖斯塔科维奇当时也身处列宁格勒,亲眼目睹了这场战争对城市和人民的摧残。
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下,他写就了这部交响曲,以表达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并且向德国侵略者发出了强烈的声音。
第七交响曲整体上由四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都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和表现力。
在第一个乐章中,肖斯塔科维奇通过庄严的旋律和强烈的鼓点,表达了战争时期人们内心的挣扎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第二乐章则是一个优美的柔板乐章,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反感。
第三乐章是整个交响曲中最激烈和最具战斗性的部分,通过激烈的管弦乐和强烈的节奏,展现了人们抵御侵略者的决心和勇气。
最后一个乐章则是交响曲的高潮,通过华丽的音乐表现列宁格勒人民最终取得胜利的场景,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奋斗的意义。
整部作品的音乐特点非常突出,肖斯塔科维奇充分利用了交响乐队的音响效果和表现力,展现了其丰富的作曲技巧和对音乐语言的深刻理解。
他通过强烈的音乐对位和对比,创造了强烈的战争氛围和激烈的情感冲突,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一部震撼人心的音乐史诗。
在创作这部交响曲的过程中,肖斯塔科维奇还受到了一些其他作曲家的启发,比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和马勒的第二交响曲。
他从这些作品中汲取了灵感,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加以发扬和创新,使得第七交响曲成为了一部承载着丰富音乐传统的杰作。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是一部具有强烈战争主题和深刻人文关怀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作曲家才华横溢的音乐表现力,也给我们展现了人类在面对战争和苦难时坚强和勇敢的一面。
贝多芬作品赏析系列之——A大调第七交响曲

贝多芬作品赏析系列之——A大调第七交响曲全曲共四个乐章。
第1乐章:稍稍持续地,活泼地;4/4拍、6/8拍;带有引子的奏鸣曲式引子很长,展开得很充分。
一个雄伟而朴素的主题在乐队中至上而下地阔步走来,除了用全乐队的全奏和弦偶尔加以强调外,甚少渲染.这个素材和另一个更优美、娇柔的第二主题结合起来宏伟地展开。
接下去才是这一乐章的快速的主要部分,它是根据一个轻松、跳跃的音型写成的,伯辽兹对此极感兴趣,把它称之为农人的轮舞。
但不久它就逐断增强,超越了任何人间舞蹈的界限。
它巨大的能量从未失去控制,但贝多芬的同时代人对它感到迷惑。
例如,本章结束前的一段著名音乐使韦柏感到吃惊,他大声喊到:贝多芬“是该进疯人院了”。
这段音乐出现在尾声中,在乐队的低音区,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着一个强有力的五音乐句,不断地反复(来自那个跳跃的主部主题),上方的乐队增强到宏伟的最后高潮。
第2乐章:小快板;2/4拍;自由的三部曲式虽然标记是Allegretto,但这一乐章绝不是轻快的。
贝多芬曾犹疑过,是否把它标为Andante。
它开始时,是由木管吹奏的柔和长音和弦.以后是低音弦乐器上安静的节奏搏动—与其说它是一支旋律,倒不如说它是不停跳动着的心脏,它一直伴随着这整个主题和后面的一组变奏。
围绕在它周围的是中提琴和大提琴交织起来的声部。
不久,伤感的a小调转到明朗的大调中去,单簧管和大管在这里用另一种节奏吹了一些更为流动的旋律。
即使在这里,如果你留心听的话,以前的节奏搏动仍在乐队的低音区轻声地作响。
当高潮平息下来的时候,这主题的片断时而在这个乐器上,时而在那个乐器上低声耳语,最后,这一乐章在小提琴的叹息、回响声中结束。
即使在这部交响曲的首次演出中.这个Allegretto就被听众要求重演;对慢板乐章来说.这是少有的荣誉。
它不久就受到普遍的欢迎。
第3乐章:急板;3/8拍;谐谑曲谐谑曲充满着使人惊异的爆发性和动力性的对比,这倒不是由于它轻快的节奏、多变的乐队色彩以及情趣横溢的机智,而是由于各主题的绝妙联系和曲式上的高度完善。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音乐分析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音乐分析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是一部充满深刻内涵和强烈情感的作品,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交响乐之一。
这部交响曲是肖斯塔科维奇的代表作之一,它展现了作曲家对人生、战争和和平的思考,以及对艺术的无尽热爱和信念。
下面我们将对这部杰作进行深入的音乐分析。
《第七交响曲》是肖斯塔科维奇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创作的,但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直接表现战争的元素,相反,它深刻地反映了作曲家对生命和和平的内心感悟。
整部交响曲分为五个乐章,分别是《湍流之年》、《黎明》、《无题》、《幻想的地平线》和《黎明之歌》。
每个乐章都具有独特的音乐氛围和情感表达,整个作品通篇浓缩了肖斯塔科维奇对人生命运的体验和对世界和平的向往。
在《湍流之年》这个乐章中,肖斯塔科维奇通过缓慢的音乐节奏和深沉的旋律,表现了人生中的困苦和挣扎。
整个乐章的氛围沉郁而沉重,仿佛是在描绘人们在众多不幸事件和苦难中度过的岁月。
而随着乐章的发展,音乐逐渐升腾,仿佛是在表达对未来的期许和向往。
在《黎明》这个乐章中,肖斯塔科维奇以鲜明的音乐对比,展现了晨曦初现时的宁静和清澈。
亮丽的管弦乐声和欢快的旋律,勾勒出一幅幸福与和平并存的景象,仿佛是在告诉人们,无论遭遇了多少苦难,黎明总会到来,带来新生和希望。
这个乐章中的音乐节奏轻快,音乐充满朝气和活力,给人以深深的感染和鼓舞。
接下来的《无题》这个乐章则是整部交响曲的高潮,它的音乐节奏激昂澎湃,表现了作曲家内心深处的激情和渴望。
乐章中的旋律时而奔放激昂,时而委婉柔美,仿佛是在告诉人们,生命中的每一刻都充满了无尽的可能性和希望。
这个乐章中的音乐氛围非常振奋人心,充满了力量和活力,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幻想的地平线》这个乐章则是整部交响曲的转折点,肖斯塔科维奇以一种悠扬的音乐节奏和缠绵的旋律,勾勒出了一片神秘而遥远的风景。
乐章中的音乐表现了作曲家对未来的憧憬和幻想,仿佛是在描绘一个美丽而未知的世界。
整个乐章的音乐氛围梦幻而悠远,给人以一种奇妙的感受,让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音乐分析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音乐分析作为20世纪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Dmitri Shostakovich)创作了许多杰出的作品,其中《第七交响曲》(Symphony No. 7)是他最具有标志性和影响力的交响作品之一。
本文将对该交响曲进行音乐分析,探讨其创作背景、音乐特色以及对音乐史和文化的影响。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是在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期间创作的。
当时,肖斯塔科维奇正身处西伯利亚的库尔干监狱,而他的家乡列宾斯克正遭受着德军的围困。
在这样的背景下,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了这部交响曲,以表达对祖国的深情怀和对战争的悲愤。
整部交响曲分为四个乐章,共计约一个小时演奏时间。
以其极端的庞大规模和深刻的音乐内涵而著称于世。
在音乐表现手法上,肖斯塔科维奇巧妙地运用了交响乐队的各种音响效果,使得整部交响曲的音乐语言充满了战争的气氛和苦难的表现。
以下将分别对各个乐章进行分析。
第一乐章“惠特尔堡的广场”这个乐章以悲怆的音乐所具有的压抑气氛开始,随后引入了交响乐队的强大力量,通过管弦乐器的交响发音交织的方式将交响乐队的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整个乐章充满了动荡的气息。
这一乐章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巨大的规模,音乐的呈现方式模糊了旋律的轮廓,扩大了乐队的气势,使得整个乐章展现出一种压抑和无尽空间的气息。
第二乐章“马尔舍夫卡的影子”这个乐章将乐曲的轻松和颓废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这个乐章中,肖斯塔科维奇巧妙地使用了弦乐器和木管乐器的声音,将交响乐队的音乐表达为一种动态和静态的结合,使得整个乐章充满了动人的魅力。
这一乐章的最大特点在于其音乐的和声和装饰,使得整个乐章表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的气息。
除了音乐本身的表现力,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还在音乐史和文化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交响曲被誉为“抗战交响曲”,成为了苏联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精神支柱。
其音乐内涵和表现手法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战争年代最具有意义的音乐之一。
音乐鉴赏论文之《列宁格勒交响曲~第七交响曲》

肖斯塔科维奇《列宁格勒交响曲》剖析`~ (注:1500字)摘要:肖斯塔科维奇《列宁格勒交响曲》作为一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诞生、揭露德国法西斯凶恶形象、歌颂苏联人民英勇斗争精神的音乐杰作,早为世人所熟悉和赞赏。
本文通过对乐曲的主题材料、音乐形象、结构布局等技术来分析,对交响曲本体进行具体的鉴赏关键词:肖斯塔科维奇;《列宁格勒交响曲》;作品分析肖斯塔科维奇的《列宁格勒交响曲》是一部规模宏伟的作品。
全曲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音篇幅庞大而相对独立并且有鲜明的标题含义, 表现了和平与战争、幸福与灾难的艺术形象的尖锐对立和直接冲突, 这是第一个轮次;而后面三个乐章各自的篇幅相对较短, 标题性不突出, 它们连在一起把第一乐章所揭示的不同形象及其对立冲突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展开, 从而构成第二个轮次。
第一乐章《第七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是全曲最有特色和独创性的部分。
乐章弦乐强力齐奏出明亮的C 大调主部主题,带有四、五度音程跳进的号角音调。
这个主题以从容的小快板陈述, 且有再现三段体的结构。
第一段是由两个乐句构成的非方整性的半开放乐段; 中段木管声部奏旋律, 弦乐用长音陪衬, 音响逐步减弱, 为副部主题的出现作了铺垫。
副部主题在轻声荡漾的伴奏音型之下, 第一小提琴在G 大调上奏出摇篮曲般柔美抒情的旋律, 音色清新透明, 其结构为三、五部曲式这个主题连续进行了固定旋律、节奏和结构的十一次变奏。
音乐由弱到强, 不断地变换和声, 改动织体, 强化配器和更替演奏法;乐章的总高潮落在插部和再现部衔接的地方.小调音阶豪迈从容的走句, 引出了主部主题的动力再现。
在总谱进入尾声时第一小提琴和长笛重新奏出主部主题,音乐清新明朗第二乐章乐章的速度标记中: 中板(稍活泼) [Moderato (poco allegret to) ], 采用b 小调, 结构为带回旋特征的对衬的复三部曲式。
这是一首带有幽默感的抒情性的谐谑曲。
它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照,复三部曲式的第一部分本身是再现单三部曲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响曲
什么是交响曲?
交响曲是通过综合运用并挖 掘各种乐器性能及表现力,来塑 造音乐形象,体现作曲家内心情 感和思想理念的大型器乐套曲形
式,属于器乐体裁的一种。
交响曲的体裁特征
音乐导赏 《第四十五“告别”交响曲》(升f小调) 第四乐章
这是海顿小调作品中极为出色的一部作品,乐曲主要刻画 了伤感与激越的音乐形象,充满了悲戚的戏剧性情绪。第 四乐章,急板,升f小调,2/2拍子,奏鸣曲式。终乐章分 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交响曲通常的终乐章形式,以极 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第二部分为慢板,3/8拍子,这是最后附加的部分,体现 出曲名“告别”的含义。 最后的十四小节,由两个继续演奏着的第一小提琴,在安 静而孤寂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音乐导赏
《第九(合唱)交响曲》(d小调 作品125号)第四乐章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德 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 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 ,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音乐家。
音乐导赏
《第九(合唱)交响曲》(d小调 作品125号)第四乐章
此曲创作于1819至1824年间。因为乐曲第四乐章加入 了大型合唱,故后人称之为“合唱交响曲”。这是贝多芬音 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 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 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 、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 歌。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 并坚信这个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人类必将 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
音乐导赏
《第六“悲怆”交响曲》(b小调 作品74号 )第一乐 章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1893), 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他的音乐是俄 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
柴科夫斯基的创作前期倾向于表现对光 明欢乐的追求和信心,后期则更倾向于表现深 入的悲剧性。
音乐导赏
《第五交响曲》(升c小调 )第四乐章
《第五交响曲》作于1902年,1904年在科隆首演时, 马勒亲自指挥。作品因演出时需要庞大的乐队,而且把 交响乐的某些手段扩大到极度,所以在当时曾被称为《 巨人交响曲》。这部作品的首演标志了马勒音乐风格的 成功转型。它是马勒中期的三部曲的开篇,正是这三部 作品把交响乐的体裁发挥到了极致。
音乐导赏
《第五号“革命”交响曲》(d小调 Op.47)第一乐 章
此曲创作于1937年,同年11月在列宁格勒首演。肖斯 塔科维奇本人称这部作品是“一个苏联艺术家对于公正批 评的实际的,创造性的回答。”该曲规模宏大,风格鲜明 ,具有“贝多芬的精神”,因此此曲也常被比拟为《命运 交响曲》,或被评为“新贝多芬风格”的交响曲。虽然此 曲的直接理念被认为是“人性的设定”,但是乐曲并不设 标题,而以纯音乐构成。
音乐导赏
《第25号交响曲》(g小调 K183/173dB)第一乐章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 的代表人物之一。曾经被誉为“音乐神童”。 莫扎特的音乐典雅秀丽,如同珍珠一样玲珑剔 透,又似阳光一般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 命力。
音乐导赏
《第25号交响曲》(g小调 K183/173dB)第一乐章
音乐导赏
《第六“悲怆”交响曲》(b小调 作品74号 )第一乐 章
《悲怆》交响曲反映了主人公的悲惨境遇,表现了个人 的苦难、斗争、愤怒、抗议以及对生活、幸福、欢乐和爱 情的热烈探求,但足晦暗的力量终于将悲剧的主人公拖向 死亡。作曲家内心的痛楚、逐渐熄灭的绝望、郁郁寡欢的 断肠愁绪被表达的淋漓尽致。悲剧是深沉的,深沉是美的 极致,而美则是一种照耀人生苦难的光明。悲与美共生、 冲撞、互补、辉耀,这就是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的哲 学,是蕴藏在绝望背后的神奇微笑。
推荐欣赏曲目
1、海顿 G大调第94号交响曲“惊愕” 2、海顿 d小调第一零一交响曲“时钟” 3、莫扎特 g小调第40交响曲“维特” (K550) 4、莫扎特 C大调第41号交响曲“朱庇特” (K551) 5、贝多芬 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Op.67) 6、贝多芬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Op.68) 7、勃拉姆斯 c小调第一交响曲 (作品68号) 8、德沃夏克 e小调第九号交响曲《自新大陆》 9、马勒 a小调大地之歌交响曲 10、西贝柳斯 d小调第六交响曲(OP.104)
音乐导赏
《第二号“田园”交响曲》(D大调 OP.43)第四乐 章
《D大调第二号交响曲》完成于1902年,虽然有受到勃 拉姆斯《第二交响曲》(也是D大调,而且配器几乎相同) 和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影响,但西贝柳斯在音乐语 言上,却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尤其偏好踏步一般的旋律 架构和音阶和声,赋予音乐一种明显的庄严感。就情感 层面而言,《第二交响曲》和其他交响曲截然不同,乐 曲中洋溢着变化多端的芬兰民族精神,能快速地在乐观 和悲观两极之间转化。
音乐导赏
《第二号“田园”交响曲》(D大调 OP.43)第四乐 章
让·西贝柳斯(Jean·Sibelius,1865-1957) ,芬兰著名音乐家,民族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 音乐晚期重要代表。他的音乐作品体裁多样, 题材广泛,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 的民族特色,这些反映芬兰民族精神的音乐作 品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作曲家的地位,并在世界 音乐文化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音乐导赏
《第五交响曲》(升c小调 )第四乐章
古斯塔夫·马勒 (GustavMahler,1860- 1911),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及指挥家。 马勒的交响曲在形式上具有构思宏伟,规 模庞大的特点,只有巨型的交响乐队才能 演奏;在风格上,他力求发展维也纳古典 交响乐的传统,作品现象鲜明,题《第五号“革命”交响曲》(d小调 Op.47)第一乐
德米特里·德米章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 维奇(1906-1975)原苏联时期杰出的 作曲家、钢琴家。20世纪世界著名作曲 家之一;他的创作,体裁多样,题材广 泛,音乐构思和发展规模宏大,大型的 、标题性的作品(包括交响曲)占主导 地位。特别是15部交响曲使他享有20世 纪交响乐大师的盛誉。他在通俗音乐领 域同样是一位能手,他的歌曲《相逢之 歌》(1932)成为30年代苏联群众歌曲 大繁荣的先声。
这部作品一开始的四个小节中,那种动荡不安的切 分音便显现出此曲带有的独特而鲜明的“狂飙”特征,采 用了曼海姆乐派所提倡的“曼海姆火箭”(Mannheim Rocket,或译作“曼海姆式上升”)技巧,即是利用分 解和弦,以短时间由低音区上行到高音区,当时来说 是非常前卫的写作手法。随着曲目的行进,我们会越 发感觉其身上所体现出的迥异个性,在这个乐章随后的 反复部分中,双簧管独奏表现出的长音,凄凉而哀伤 ;第三部分转为大调,持续着敲打的声响,有逐渐接 近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