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方言与民俗

合集下载

方言中的民俗文化

方言中的民俗文化

方言中的民俗文化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并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

”萨氏的话揭示了语言与文化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萨丕尔在这里所说的“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的这种文化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谓的那种大而化之的文化范畴,而是一种具体化的,或者说狭义话的文化——民俗文化。

民俗是大文化的重要部分。

同时,语言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

因而,语言在反应和表现民俗文化上就具有了丰富多彩的路子。

方言就是其中之一。

方言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大多数的方言虽然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自然语言,但是不置可否:方言与共同语(例如我国各地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词汇甚至语法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也正是这些差异使得方言在表现民俗文化时各具特色。

由于方言与民俗存在天成的、经常而普遍的规律性关系,以方言为突破口,运用民俗学的学科视角来审视和考察方言中的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将是一件引人注目的事情。

本文将以笔者的家乡语言——桂林方言为例来展开这一命题。

一、桂林方言据考证,桂林方言开始形成于元代,这与中国汉民族共同语的口语形式的雏形——官话的形成时间大体一致。

桂林方言是西南官话的典型代表。

元明清三代,桂林话就已经是西南各省人民行政、商贸和文化交流的官方通行语言。

桂林方言与广西其他方言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在广西方言之中,桂林方言之温柔糯软的名气不亚于中国各地方言中的至柔的吴侬软语;它既不像柳州话那般泼辣硬脆,说话人语速一快仿佛听九二式重机枪响;也不似南宁白话、客家话那般晦涩难懂,让外地人听来如坠云雾不辨南北。

桂林方言中存在着许多与普通话相去甚远的特殊词汇(如谈板路、小把爷、裸水、狗肉),也正是这些特殊的词汇生动活泼地表现着桂林特有的民俗风情。

二、桂林方言中的民俗文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方言单位概括指称民俗事象。

《中国传统文化》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第五章
湘方言
7
粤方言
粤方言,又称粤语,俗称广东话、广府话,当地人称白话, 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种方言。 粤方言通行于广东、广西境内,以广州话为中心。 今粤方言区是古代越人杂居的地区。
8
闽方言
闽方言,又称闽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 闽语的历史悠久,其源头可追溯到5000年前福州昙石山文化。 今日的闽语各分支中保留大量上古汉语汉代音系的成分。
上、下、中、亦(腋)、厷(肱)、本
末、朱、寸、刃、甘
15
(三)会意
《说文解字》:“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hu~),武信是也。”将两个字合为一个 字,呈现新的意义。
会意字又分两类: 即象形会意和象义会意。
秉、及、牧、看、饮 典、毓、安、北、突
信、男、明
16
(四)形声
《说文解字》:“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按事设形,再取谐声合成。即形旁表义,声 旁标音,注入了音标的成分,为造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
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 北方方言下面又分:华北东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江淮方言。 在汉语各大方言中,北方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响。 因官场上办事交际,都使用北方话,古又有“官话”之称。
现在全国推行的普通话,就是在“官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汉字,一般认为产生于五千年前新石器时 代中后期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大汶口文化的 陶文已有形音义三种成分,是汉字产生的雏形。 后来,汉字形体经甲骨文、金文、篆文,至隶书 而成熟、定型。
13
一、汉字六书
(一)象形

家乡方言与民俗文化

家乡方言与民俗文化

家乡方言与民俗文化家乡方言与民俗文化11中文B 林豪鹏11550302003笔者的家乡在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玉湖镇坪上村,根据村中族谱记载,本村是从梅州市丰顺县的金瓯寨迁于此,它位于广东揭阳市东部,东接潮州市潮安县,南临普宁市及揭阳市区,西连揭西县,北与梅州市丰顺县接壤,是连接粤东潮汕地区与粤东客家地区的重要通道之一。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村名能够熟练地使用客家方言及潮汕方言,但客家方言为本村的通用语言。

虽然村子从原来的“客家方言地区”搬迁至“潮汕方言地区”,但本村村名仍以“客家人”的身份自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客家人”的身份,并传承和创新了客家文化。

受篇幅所限,加之客家方言之复杂繁多,本文无法面面俱到。

因此,下面笔者就从“粄”的丰富性和“粄”字所透露出来的民俗风情两个方面,试图就客家方言的一个“粄”字来透视客家的民俗风情。

一、客家方言“粄”的丰富性客家话的“粄”单用时为各类糕点的统称,不限于大米制作的糕点。

在这个统称词下有诸多的特称词,据统计,客家地区经过不同的加工手法制作出来的各种“粄”类总计有200款之多。

以梅州市丰顺县为例,就有糯米制、粳米制、杂粮制的各种粄类几十种,这些“粄’名称各异,命名理据丰富多彩。

可以以原材料为名(这是最多的一类),如:糯米粄、粘米粄、麦粄(农家自种的小麦磨成粉制)、面灰粄(面粉制)、薯粉粄(淀粉制)、芋头粄、树子番薯粄(木薯粉制)、艾粄(加艾草制成)、签叶粄(加签麻叶制成)、仙人粄(淀粉加仙人草根制成)、芋卵头粄(粳米粉掺芋头丝蒸制成)、芋丝粄(糯米粉加葱花或萝卜丝、芋头丝等做成扁圆形,油炸而成)等,旧时饥荒时节还有糠粄;可以以制作形状为名,如:耳公粄(形状像耳朵)、舌嘛粄(形状像舌头)、疙瘩粄(面粉加水搅匀后用汤匙舀进水已经烧开的炒菜锅中煮,熟后一片一片像疙瘩状,);可以以颜色为名,如红桃粄、黄粄;可以以加入的辅料为名,如:糖粄(用红糖蒸制的糯米糕)、酒粄子(无馅小汤圆,煮时放进酌量糯米酒);可以以制作方式或动作为名,如:酿粄(粄皮里包馅儿)、煎粄子(用加热的糖浆水拌糯米粉,做成圆形或椭圆形,用油炸,方言说“煎”)、搞粄子(粳米制的圆形糕点,因制作时搞成圆团,故名)、搞粄(“搞”为干烧);可以以制作工具为名,如:印粄(用印模印,既是工具也是动作)等等。

天津方言与民俗文化

天津方言与民俗文化

天津方言与民俗文化一、本文概述天津,这座位于华北平原的海滨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方言与民俗文化。

本文旨在深入探究天津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它与当地民俗文化的紧密联系,从而揭示出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我们将首先概述天津方言的基本特点,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独特性。

通过对天津方言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它融合了多种语言的元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语言体系。

同时,天津方言中蕴含的丰富词汇和生动的表达方式,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地人民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重要窗口。

接着,我们将探讨天津方言与民俗文化的相互关系。

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信仰、风俗习惯、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

天津方言作为当地人民日常交流的工具,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同时也在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比分析、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等多种方法,全面展示天津方言与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增进对天津这座城市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为方言与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天津方言的特点天津方言,作为华北地区的一种地方语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

它既继承了华北官话的基础特征,又因其独特的历史、地理和社会背景,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语言特点。

在语音上,天津方言的发音清晰,语调明快,具有一定的音乐性。

例如,天津人常常使用儿化音,如“今儿个儿”“明儿个儿”,这种语音特点使得天津方言听起来更为亲切和生动。

天津方言还有一些特殊的发音习惯,如将“人”读作“银”,“乐”读作“勒”,这些都是其他地方语言中所不常见的。

在词汇上,天津方言词汇丰富,表达力强。

它既有大量的土语、俚语,也有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词汇。

例如,“嘎巴菜”指的是一种天津特有的早餐食品,而“愣子”则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性格倔强或固执。

这些词汇反映了天津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使得天津方言更具地方特色。

方言中的民俗文化

方言中的民俗文化

方言中的民俗文化作者:赵顶灵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6期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并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

”萨氏的话揭示了语言与文化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萨丕尔在这里所说的“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的这种文化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谓的那种大而化之的文化范畴,而是一种具体化的,或者说狭义话的文化——民俗文化。

民俗是大文化的重要部分。

同时,语言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

因而,语言在反应和表现民俗文化上就具有了丰富多彩的路子。

方言就是其中之一。

方言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大多数的方言虽然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自然语言,但是不置可否:方言与共同语(例如我国各地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词汇甚至语法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也正是这些差异使得方言在表现民俗文化时各具特色。

由于方言与民俗存在天成的、经常而普遍的规律性关系,以方言为突破口,运用民俗学的学科视角来审视和考察方言中的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将是一件引人注目的事情。

本文将以笔者的家乡语言——桂林方言为例来展开这一命题。

一、桂林方言据考证,桂林方言开始形成于元代,这与中国汉民族共同语的口语形式的雏形——官话的形成时间大体一致。

桂林方言是西南官话的典型代表。

元明清三代,桂林话就已经是西南各省人民行政、商贸和文化交流的官方通行语言。

桂林方言与广西其他方言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在广西方言之中,桂林方言之温柔糯软的名气不亚于中国各地方言中的至柔的吴侬软语;它既不像柳州话那般泼辣硬脆,说话人语速一快仿佛听九二式重机枪响;也不似南宁白话、客家话那般晦涩难懂,让外地人听来如坠云雾不辨南北。

桂林方言中存在着许多与普通话相去甚远的特殊词汇(如谈板路、小把爷、裸水、狗肉),也正是这些特殊的词汇生动活泼地表现着桂林特有的民俗风情。

二、桂林方言中的民俗文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方言单位概括指称民俗事象。

方言与民俗——精选推荐

方言与民俗——精选推荐

方言与民俗方言研究,从来就离不开民俗的研究。

通过民俗来收集方言,是方言研究的一个传统;透过方言来探求民俗,又是民俗研究的必由之路。

方言是民俗得以延续的载体,民俗是方言表现的重要内容。

方言随民俗的产生而产生,亦随其消亡而消亡;而许多民俗如果没有方言的润色也会黯然无光。

方言是全民语言的一个分支, 是全民语言的地方变体, 是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是相对于一个社会的共同语或一种语言中的标准语而说的。

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提出了民俗学对象的“三分法”: 习惯(社会技术);口碑(语言艺术) ;感情、观念、信仰(心意现象) 。

语言民俗是民俗的一大门类,广义的语言民俗指的是那些听得见的口传形式的民俗事象, 包括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两个部分;而狭义的语言民俗仅指其中的民间语言部分, 不包括故事、歌谣等成篇的民间文学作品;作为民俗学研究对象的民间语言, 是指广大民众用来表达思想并承载民间文化的口头习用语, 其主要部分是民众集体传承的俗话套语。

因此,不管从客观存在的事实看,还是从我们研究方言和民俗的需要来讲,二者都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一、民俗因不同地域的方言而差别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民俗是第一性的,方言是第二性的。

先有某种民俗,然后才能产生与之相应的方言词;民俗是产生方言词的基础,没有民俗就没有方言。

然而,民俗的形成和巩固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语言形式,不同的民俗形式在同一地区用不同的方言词表示;同一种民俗现象在不同的地区需要附着在不同的方言词上。

例如:在粤方言区和客家方言区, 宴席上一般要有“发菜焖猪手”这道菜。

这是因为, 方言中“发菜”谐音“发财”,“猪手(猪蹄) ”谐音“就手(轻易的意思) ”,“发菜猪手”谐音“发财就手”。

就是能轻易地发财、顺利地发财之意。

北方人虽然也希望发财, 却没有这个风俗。

因为北方不像粤方言、客家方言那样把猪前蹄叫猪手,即使叫猪手, 北方话也不与“就手”谐音,也就没有“发财就手”的谐音,也就不会有这个风俗了。

学习地方方言和民俗文化了解地方文化和习俗传统

学习地方方言和民俗文化了解地方文化和习俗传统

学习地方方言和民俗文化了解地方文化和习俗传统学习地方方言和民俗文化是了解地方文化和习俗传统的重要途径。

方言是一种地域特有的语言形式,它承载着地方的历史、文化和传承。

而民俗文化则涵盖着地方的传统习俗、节日庆典以及民间艺术等方面。

通过学习地方方言和民俗文化,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发展历程,进而加深对地方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一、学习地方方言学习地方方言是了解地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方言是一种特定地域内部的语言变体,它和标准语言相比,有着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

学习方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知当地的文化内涵。

学习地方方言需要从基础开始,首先是掌握基本的语音系统和基本词汇。

例如,学习四川方言,要学会发音中的舌尖音、舌尖翘起以及浊化等特点,并掌握一些与四川地域特色密切相关的方言词汇,如“巴适”,“嘿咻”等等。

其次,学习地方方言要多听多模仿,通过和当地的人交流和互动,慢慢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领略方言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学习地方方言的过程是一个融入当地文化的过程,通过学习方言,我们能更好地体验和感受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民间传统。

二、了解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一个地方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含了地方的传统习俗、节日庆典、民间故事以及民间艺术等方面,是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

通过了解和学习民俗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了解民俗文化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参观地方的博物馆、文化遗迹等场所进行实地考察,例如参观春节期间举办的庙会、民间艺术表演等活动。

此外,还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文献,从中了解当地的传统习俗和各种传说故事。

了解民俗文化还可以通过参加当地的节日庆典活动,亲身感受和体验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节庆风情。

例如,参加西安的泼水节,亲身体验传统的水战文化;或者参加广东的舞龙舞狮表演,感受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

通过学习地方方言和了解民俗文化,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地方的文化和习俗传统,还可以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川师巴蜀方言与民俗

川师巴蜀方言与民俗

川师巴蜀方言与民俗巴蜀方言与民俗课堂笔记一、地名的作用:1、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给人群聚集地以及后来的行政区划所取的名称。

2、巴蜀的地名是巴蜀人在生产活动、社会交往中用来对区域内某个具体地点进行指称的专有名称。

与巴蜀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也是巴蜀历史和巴蜀地区的人们生活的忠实记录者。

3、有两个重要途径,一是,统治者的命名,二是巴蜀老百姓在生产生活中的约定俗成,巴蜀地名的形成与变化不仅反映了巴蜀社会历史的发展,民族的兴衰,而且更真实的记录了巴蜀人的生产与生活状况,通过地名可以了解巴蜀的地形地貌特征,森林植被,人口分布,风俗民情,宗教信仰,历史文化,以及动物繁衍等情况。

二、巴蜀汉语方言:1、作为巴蜀地区全民通用的交际工具,巴蜀汉语方言是一个完整、自足、相对独立的体系。

2、只由巴蜀地区汉语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等诸多要素构成的语言系统。

3、包括各个子系统中与共同语相同的部分和不相同的部分。

三、关于俗语“盖不到脚背”的说法:1、指做事情有头无尾,要别人来收拾残局,与巴蜀的丧俗有关,在双流,巴县等地人死后有盖铺盖的习俗,即闭殓前夕,将亲友特制的丧被盖在死者身上,被子一定要上齐胸部,下一直盖到脚背的脚趾尖处。

2、这是死者入殓前的最后一道程序,做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对过去者的态度以及对再生后辈行事的准则,分量极重。

如果没有盖到脚背的则对死者大为不敬。

3、用来作为骂人的话,寓意就相当重了,表示将来死了,寿被连脚背都盖不到,后引申出前后矛盾之意,在巴中,重庆方言中仍存。

四、巴蜀汉语方言不仅能体现当地的民俗民情,还能显示出当地人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审美心态和文化旨趣。

巴蜀得天独厚,江河纵横,水源充沛,沃野千里,气候湿润,号称“天府之国”,所以发展烹饪的物质资源基础十分雄厚。

五、贵州遵义方言和重庆两地方言之间的关系:1、贵州遵义与重庆毗邻,两地方言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遵义方言不管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都不得不让我们将其归入巴蜀汉语方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可乱称“伙计”
湖北方言里头常用“伙计”一词,一般来说, 对自己的同事、同伴、陌生人表示亲昵的称 呼。不过一般来说,熟悉人之间用“伙计” 多一些。比如夫妻之间相互称呼“伙计”是 常见的。 但是在山西话中,“伙计”则是姘妇姘夫之 间的相互称谓。
“蛋”和“卵”
蛋,禽类或龟、蛇等所产的卵。
能称代人的动物
狗:四川方言以狗命名的乳名很多,如母狗、狗屎、 狗儿、狗娃等。这是因为四川人认为狗有九条命, 鬼邪惧怕它,因此,常在孩子称呼后加上个“狗” 字。如: 来屎狗儿(爱尿床)、偷嘴狗儿、守嘴狗儿、好吃 狗儿、逃学狗儿、屙尿狗儿、哭兮狗儿、碾路狗儿 (喜欢跟在大人身后)、长眼狗儿(睡得很晚)、 臊皮狗儿(调皮)。 东北也有“狗剩”这样的乳名。
三、方言和地方文化风貌
1.亲属称谓的差异 2.同物异名和同名异指所见地方文化差异 3.方言中忌讳词和吉利词所见心理状态 4.方言反映已经消失的民俗
1.亲属称谓的差异
温州 长沙 南昌 广州 阳江 厦门 福州
儿子







奶奶
娘娘
娭毑
婆婆
阿嫲
阿嫲
妈仔 阿妈
依嫲
女性称谓缺失
湖南岳阳临湘一带的亲属称谓缺少女性称谓。 爸爸-爸-大爸 妈妈-爸-细爸 这种称谓是中国古代称为 叔叔-细爷 的遗留。直到汉代,妹妹 阿姨-细爷 的称呼还没有出现,而叫 祖父-爹-大爹 女弟。更早一些的时候, 祖母-爹-细爹 姐姐叫女兄。祖父母都是 哥哥-哥 祖,父母亲都是亲。 姐姐-哥 称谓分性别到汉代以后才 弟弟-老弟 出现。 妹妹-老弟
骂人的话
十三点:上海女性喜欢用“十三点”骂人, 指痴头怪脑、愚昧无知的人。“十三点”是 把汉字的“痴”拆开而计的笔画数,隐指 “痴”。“十三点”普遍流行后,上海又出 现了许多俗语映射它,如:电话听筒(老式 电话听筒有十三个孔)、福熙路(现在的延 安中路,三字均为十三划)、B拆开(英文字 母B拆开为13)、十二点多一点等。
第五讲 方言与民俗
鼎-镬-锅
一、从歇后语看民俗
重庆方言: 叫化子挑醋担儿 ——穷酸 进茅厕不带草纸 ——想不揩 茅厕里打架 ——往屎(死)里打 黑人的爸爸跳高 ——黑老子一跳 德国的麻雀 ——得了 麻子跳伞 ——天花乱坠
天津方言歇后语
电线杆上绑鸡毛 ——好大的掸(胆)子 擀面杖吹火 ——一窍不通 蛤蟆跳井 ——不懂(咚) 耗子尾巴长疮 ——没多少脓水
能称代人的动物
驴:山东方言用“驴”指固执倔强的人或力 大无比:直驴、犟驴、野驴、大叫驴、顺毛 驴。
王八、乌龟:古人对龟十分敬重,用龟甲占卜,以龟祈寿。 至今日本人对龟的态度依然保持中国古代人的习惯。到元末 明初,民间于玄武星座的蛇龟之形产生和流传了这样一个故 事:龟蛇同族不同种,雄蛇常乘雄龟不在之际与雌龟交尾, 但又怕雄龟及其尿液。雄龟一旦发现龟蛇交尾时即暗中爬行 一周,用尿液将蛇围困,然后再与之决斗。当雄蛇无法逃走 时,雌龟便用身体伏在雄龟尿液上,让蛇从自己的身上爬过 去逃走。雄龟得不到雌龟的爱情,成了情场的败将,姑人们 把不贞的妻子的丈夫叫做乌龟。清政府曾令妓户业主一律头 戴绿帽子,与乌龟头颜色相似,姑又称妓院男性为龟公。 所谓王八,本为忘八,即忘掉了“忠孝悌谊仁义廉耻”的 “耻”字。现在,龟、王八、鳖在民间一般充当詈词。如: 龟儿子、鳖儿、鳖日的、王八蛋、王八犊子、鳖羔子、龟儿 孙、鳖儿舅子、汉奸王八、王八熊、鳖王八。
“先施公司”
广东人到上海开了一家百货公司,取名叫 “先施公司”,结果发现那些老上海都不愿 意到他那里买东西,后来才知道,原来上海 话“先施公司”与“先死公司”读起来是一 样的。 苏沪一带忌“死”,所以把“死”读成“喜” 这个音。又由于“洗衣服”的“洗”和“喜” (死)同音,所以就把“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服”说成“da 衣服”。
卵,凡物無乳者卵生。象形。 北京旧时口语忌用“蛋”,在以下几个词中都避用 “蛋”字:鸡子儿(鸡蛋)、炒黄花(炒蛋)、松 花(皮蛋)、木樨汤(打蛋汤)。 上海口语不忌“蛋”,而忌用“卵”,因为“卵” 在上海话中指私处。
请说出带“蛋”的词语
混蛋 坏蛋 捣蛋 滚蛋 狗蛋 完蛋 傻蛋 操蛋 蠢蛋 王八蛋
第二次录音作业
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录音 详细要求见公邮。
“大哥”不叫叫“二哥”
有个山东曹州人去南方做生意,当地一客店 掌柜热情地称他为“老大”,却被这个曹州 人打了一个耳光。为什么?山东人心目中, “老大”这个词是损人的。因为秦琼秦二哥 为天下敬重,可他哥哥秦老大却是个偷鸡摸 狗的家伙。武松武二哥景阳冈打虎美名扬, 而他的哥哥老大却是个戴绿帽子的主。
糖馅)
冰、雪、霜
北京 沈阳 成都 武汉 苏州 广州 梅县 厦门
冰 雪 霜 冰 雪 霜 冰 雪 霜 冰 雪 霜 冰 雪 霜 雪 雪 霜 雪 雪 霜 霜 雪 霜
冰棍 冰果 冰糕 冰棒 棒冰 雪条 雪基 霜条 儿 儿
3.方言中忌讳词和吉利词所见心理状态
在各种方言中都有一批禁忌词,特别是旧时 使用得更普遍。某一些禁忌词在另一地并不 一定是忌讳词。这种差异反映出各地人民心 理状态的差异。
二、方言和民歌研究
方言在地域上的区别有时候能体现文化发展 在时代上的差异。 方言在地域上的区别还能反映不同地方文化 之间的差异。一般来说,说同一种方言的人, 他们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都有其一致之处。 因此研究方言对于了解民俗往往有很大的帮 助。
欣赏几首民歌
江苏民歌——杨柳青 陕北民歌——圪梁梁 湖南民歌——双探妹 山西民歌——想亲亲
吉利词枚举
谐音吉利:北方民间结婚的时候,习惯在新婚夫妇 的洞房里撒上枣子、栗子,并唱《撒帐歌》:一把 栗子一把枣,小的跟着大的跑。撒上花生讨“生” 之意。 浙北平民旧婚礼风俗,在接新娘子进家门的时候, 要在家门口接连铺上几个麻袋,让新娘子踩着麻袋 进门。这里是用“接袋”谐音“传宗接代”之意。 年糕:年年高。 鲤鱼:年年有余。
“二哥”不叫,叫三哥
在鲁东南人们的观念中,“二”含有贬义,指那些 次等的、差一点的、不入正统的。例如: 二流子,二蛋(糊涂蛋)、二道贩子、二道毛(不 务正业者)、二杆子(鲁莽者)、二鬼子(汉奸)、 二河水(再嫁妇女)、二混子、二马虎、二手货 (再嫁妇女)、二五眼(差劲儿的人)、二把刀 (半瓶醋)、二不楞(傻子)、二道神(倒爷)。 尊称用“三哥”。 在四川,“老大”可指头头,“老二”、“二娃” 则多指“男阴”。以前我们一起读书的时候有个同 学名字叫“吴老二”,经常闹笑话。
各地方言绰号称谓
糍粑屁股 小尾巴 屠夫张 阿德田将、阿生马懿、国庆师爷、恒生木莲、 道中戆头……
2.同物异名和同名异指所见地方文化差异
同物异名和同名异指所见地方文化差异
北方 用小麦磨成的粉 面 用小麦的粉制成 面条 的条状食品 稻米 粟 用稻米煮成的饭 没有馅的馒头 大米 米 米饭 馒头(没有馅) 馒头(无馅) 南方 面粉 面 米 小米 饭 淡包 馒头(有馅,一般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