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民俗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东北方言词汇和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北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
东北方言词汇丰富多样,充满生活气息,反映了东北人民的智慧和幽默感。
而东北的民俗文化更是独一无二的,代表了东北人民的习俗、传统和情感。
东北方言词汇是东北人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东北方言有着自己特有的语音和词汇,常常让人觉得幽默、风趣。
比如东北人常说的“番茄炒鸡蛋”,在普通话中是“西红柿炒鸡蛋”,这种使用方言词汇的习惯使得东北人的语言更加贴近日常生活,更加有趣和有亲和力。
东北方言的词汇还经常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例如“糊涂虫”指的是傻瓜,“呷饭”指的是吃饭,“辣子鸡”指的是麻辣鸡肉等等。
这些方言词汇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语言文化,也是东北人民的独特语言符号。
东北的民俗文化也是东北人民独特的文化标志。
东北人民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如东北人喜欢围炉夜话、喝大碗茶、吃锅包肉、踩高跷、扒高墙等等。
这些习俗都是东北人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代表了他们的传统和习惯。
东北人民还有着浓厚的民族情感,例如东北人民热爱大连的海滨风光,以及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而东北的冬季也是东北人民最喜欢的季节,他们可以尽情玩雪、滑冰、堆雪人等等。
这些民俗文化不仅表达了东北人民特有的情感和行为习惯,也是东北地区历史和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东北方言词汇和民俗文化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东北方言词汇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中国语言的多样性和地域差异,同时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东北地区的语言文化。
民俗文化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东北人民的传统习俗和行为习惯,还可以从中探索东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研究东北方言词汇和民俗文化还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为地方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动力。
方言中的民俗文化

方言中的民俗文化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并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
”萨氏的话揭示了语言与文化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萨丕尔在这里所说的“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的这种文化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谓的那种大而化之的文化范畴,而是一种具体化的,或者说狭义话的文化——民俗文化。
民俗是大文化的重要部分。
同时,语言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
因而,语言在反应和表现民俗文化上就具有了丰富多彩的路子。
方言就是其中之一。
方言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大多数的方言虽然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自然语言,但是不置可否:方言与共同语(例如我国各地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词汇甚至语法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也正是这些差异使得方言在表现民俗文化时各具特色。
由于方言与民俗存在天成的、经常而普遍的规律性关系,以方言为突破口,运用民俗学的学科视角来审视和考察方言中的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将是一件引人注目的事情。
本文将以笔者的家乡语言——桂林方言为例来展开这一命题。
一、桂林方言据考证,桂林方言开始形成于元代,这与中国汉民族共同语的口语形式的雏形——官话的形成时间大体一致。
桂林方言是西南官话的典型代表。
元明清三代,桂林话就已经是西南各省人民行政、商贸和文化交流的官方通行语言。
桂林方言与广西其他方言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在广西方言之中,桂林方言之温柔糯软的名气不亚于中国各地方言中的至柔的吴侬软语;它既不像柳州话那般泼辣硬脆,说话人语速一快仿佛听九二式重机枪响;也不似南宁白话、客家话那般晦涩难懂,让外地人听来如坠云雾不辨南北。
桂林方言中存在着许多与普通话相去甚远的特殊词汇(如谈板路、小把爷、裸水、狗肉),也正是这些特殊的词汇生动活泼地表现着桂林特有的民俗风情。
二、桂林方言中的民俗文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方言单位概括指称民俗事象。
山东嘉祥方言与民俗

2 0 . 7 0 9 0
应 用研 究
,
民俗 依 赖 于 方 言 得 以 产 生 和 形 成 ,但 原义 ,但 也有 所 改 变 。现 在 我们 来 看 它 的原 义 。 过 去 典 型 的 民居 一 般 有 前 院 和 内 院 之 分 。 院 门 有 两
民俗 一 经 形 成 就 会 对 方 言 产 生 反 作 用 , 主 要 表 现 在 以下 几 个方 面 。 语得 以 巩 固 、流 传
挂 面 , 馍 馍 , 卷 子 , 菜 团子 , 火 烧 , 麻 花 儿 ,烧 饼 , 煎 经 走 出 国 门 , 远 渡 日本 、 韩 国 、美 国 、 东 南 亚 等 几 十 个 国
饼 ,油饼 ,菜饼 ,单饼 ,呱嗒 ,锅 疙 巴,饺子 ,丸子 ,馓 家 ,落 户 于 异 国他 乡 ,成 为 了嘉 祥 经 济 的支 柱 产 业 。
头 ,锅 贴 , 鸡 蛋 饼 ,拽 疙 瘩 ,糖 包 , 菜 包子 ,豆 包子 ,糊 和 元 年 ( 元 1 7 )前 后 , 是我 国现 存 古 石 狮 中唯 一 有 确 公 4年
涂 ,成 汤 ,白汤 ,干粮 ,面 汤,面条 ,面 片子 ,面页子 ,
切 年 代 记 载 的 艺 术 珍 品 。 今 日 “ 石 头 ”— — 嘉 祥 石 雕 已 打
治 、 经 济 、 地 理 等 因 素 的 影 响 外 , 还 受 到 嘉 祥 民俗 的 影 祥 境 内 山石 资源 丰 富 ,适 宜 雕 刻 的天 青 石 储 量 位 居 世 界 第
靠 石 开 响 。 嘉 祥 民俗 在 形 成 和 发 展 中接 受 了儒 家 文 化 和 运 河 文 化 二 。 “ 山吃 山 ”, 当地 人 靠 “ 头 ”维 持 生 计 ,先 “
包,扁食 ,蒸 包,年糕 ,成饼 ,粉 条子 ,糖糕 ,菜 溯 到 汉 代 ,嘉 祥 境 内 的 汉 代 武 氏墓 群
天津方言与民俗文化

天津方言与民俗文化一、本文概述天津,这座位于华北平原的海滨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方言与民俗文化。
本文旨在深入探究天津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它与当地民俗文化的紧密联系,从而揭示出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我们将首先概述天津方言的基本特点,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独特性。
通过对天津方言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它融合了多种语言的元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语言体系。
同时,天津方言中蕴含的丰富词汇和生动的表达方式,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地人民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重要窗口。
接着,我们将探讨天津方言与民俗文化的相互关系。
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信仰、风俗习惯、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
天津方言作为当地人民日常交流的工具,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同时也在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比分析、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等多种方法,全面展示天津方言与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增进对天津这座城市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为方言与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天津方言的特点天津方言,作为华北地区的一种地方语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
它既继承了华北官话的基础特征,又因其独特的历史、地理和社会背景,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语言特点。
在语音上,天津方言的发音清晰,语调明快,具有一定的音乐性。
例如,天津人常常使用儿化音,如“今儿个儿”“明儿个儿”,这种语音特点使得天津方言听起来更为亲切和生动。
天津方言还有一些特殊的发音习惯,如将“人”读作“银”,“乐”读作“勒”,这些都是其他地方语言中所不常见的。
在词汇上,天津方言词汇丰富,表达力强。
它既有大量的土语、俚语,也有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词汇。
例如,“嘎巴菜”指的是一种天津特有的早餐食品,而“愣子”则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性格倔强或固执。
这些词汇反映了天津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使得天津方言更具地方特色。
从西昌方言看社会民俗文化

从西昌方言看社会民俗文化方言与民俗的关系十分密切。
正如索绪尔所言:“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外,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正是语言。
”①几乎每一种民俗都伴有相应的方言词语,而每一个方言词语都可能从某种角度反映一定的民俗。
可以这样认为:民俗像一个窗口,透过它可以窥见一个地区的人们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状况、生产生活方式及生活习惯、饮食起居、喜好禁忌。
而方言则像一面镜子,它可以折射出一个地区的社会历史、时代习俗、风土人情。
因此,研究民俗词语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民俗文化。
本文立足西昌方言,探析西昌方言折射出的社会民俗文化。
西昌位于四川省的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中部,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地,居住着汉、彝、藏等二十多个民族的66万多人口。
由于多民族杂居,语言之间互相影响,再加之西昌地区历史移民较多,因此西昌方言较复杂。
西昌方言的复杂性折射出西昌民俗文化的复杂性。
西昌民俗文化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不仅具有豫、晋等中原地区汉族民俗文化的传统,而且蕴含苏、粤等江南地区民俗文化的精华,更具有彝、藏、回等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
本文将从人生社会习俗——生、婚、丧三个方面探析西昌方言词折射出的人生社会民俗文化。
一、与生育相关方言词反映的人生社会民俗生,即生命的源起、诞生和成长。
生命是宝贵的,古人早就感悟到这个道理,为了新生命降生和成长,在生养的实践经验和心灵的美好祈愿中逐步衍生出一套仪礼习俗文化。
送瓜:这是旧时西昌民间的一种求子习俗,至今在一些偏僻的农村中仍有此陋习。
由于受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百悌孝为先,无后为大”思想的影响,若是夫妻婚后久未生育,家里人就会为其“送瓜”。
送瓜寓含两层意思:一是因瓜类多籽,送瓜即为送“籽”(子);二是“瓜”同婴儿啼哭声“呱”音相谐,故含有“求子”之义。
送瓜习俗首先是在本村子嗣较多的家庭中挑选一位眉清目秀的小男孩作为“送瓜童子”,送瓜童子怀抱“南瓜”由人护送至接瓜人家门前。
四川方言中的民俗

四川方言中的民俗
一地的方言总是和一地的风俗密不可分。
很多时候民俗逐渐消失了,但是却在方言中保留下来了。
语言文字往往比风俗习惯流传地更久远。
在四川方言中,有很多特有词汇都跟彼时的风俗习惯有关。
这些词汇来源于生活,反哺于民俗。
当人们很多年以后再看到这些方言词的时候,也能想象出彼时的情景习俗。
比如四川方言里有一个词叫做“装舅子”。
这个词是讽刺一个穿戴太讲究,或者穿着不合时宜。
后来也引申为讽刺某人装腔作势。
为啥子是“装舅子”,不是“装幺儿”、“装堂哥”呢?因为以前四川有一个习俗,姐姐或者妹妹出嫁时,其哥哥或弟弟一定要穿戴十分整洁去送亲。
妻子的兄弟喊做“舅子”,所以这种行为被戏称为“装舅子”。
“装舅子”是来自婚丧嫁娶的民俗,“打牙祭”则是来自逢年过节的习俗。
“打牙祭”说法来源有几个,一说是旧时厨师供奉的祖师爷是易牙。
厨师每逢初一十五就要供奉肉向易牙祈祷,彼时称为“祷牙祭”,后来传来传去就变成了“打牙祭”。
二说是“牙祭”本是古时军营中的一种制度。
古时每逢农历的初二和十六要杀牲畜来祭牙旗,这种行为称为“牙祭”。
而彼时肉食来之不易,祭牙旗的牙祭肉往往就变为了将士们的吃食,这种被称为“吃牙祭肉”,后来就变为了“打牙祭”。
无论“打牙祭”这个词的来源如何,都有吃肉或者吃一顿肉食的意思。
后来自然这个词就引申为吃肉或会餐加菜的意思了。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东北方言是中国官方语言普通话以外的方言,也称为东北话,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
东北方言有着独特的词汇和语音体系,反映了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
本文将通过对东北方言词汇和民俗文化的研究,探讨东北方言与民俗之间的关系,以及东北方言在当地民俗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一、东北方言词汇研究1. 词汇特点东北方言的词汇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与普通话有着显著的差异。
在东北方言中,有许多独特的词汇和习语,如“老爷子”(爷爷)、“磨叽”(墨迹)、“哑巴亏”(吃亏)、“抓刨子”(挠痒痒)等等。
这些词汇不仅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2. 词汇文化解读东北方言词汇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当地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东北方言中对于亲人的称呼十分丰富,不仅有“老爷子”、“老太太”这样的亲属称呼,还有像“媳妇儿”、“大姑子”这样的称呼方式。
这种称呼方式的多样性反映了东北人深厚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文化。
3. 影响因素东北方言词汇的独特性主要受到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
东北地区历史悠久,曾是满族的故乡,因此在语言上受到了满族语言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音韵体系和词汇系统。
东北地区寒冷严寒,这也影响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语言表达,使得东北方言中有着许多与冬季寒冷有关的词汇和习语。
二、东北民俗文化研究1. 民俗特点东北地区是中国传统的农业区,因此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东北人民性格豪爽,热情好客,重视亲情和友情。
在当地,许多节日和传统习俗仍然得到保留和传承,比如春节踩高跷、吃饺子,元宵节赏灯笼、吃汤圆等。
2. 民俗文化解析东北的民俗文化反映了当地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影响。
东北地区有着“gou”(狗)的崇拜,认为狗是忠诚的代名词,因此在传统文化中,狗被赋予了许多神秘和祥瑞的象征意义。
东北的农耕文化也表现在民俗习俗中,如春耕秋收、丰收节等都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3. 传承现状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传承现状良好,许多传统习俗和节日得到了当地人民的重视和传承。
方言与民俗文化心得2000字

方言与民俗文化心得2000字十里方言不同,入境先问俗,不同的风土民情。
而且,方言有很多都是先民最原始的文化。
只不过由于时代变迁,社会更迭,更朝换代,很多原始的含义已经慢慢的被人们忘记了,失传了,不了解他的本来含义了。
西安的阿房宫,这本来就是一个很有名的地方,秦朝在此地建立宫殿。
现在的读音很多,有读afanggong的,也有读efanggong 的,还有读epanggong的。
这都有他们的道理,他们的理解。
其实,还原当时的历史史实,我们可以想到,阿房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修建的新朝宫。
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王寺街道,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
阿房宫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们是中国首次统一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华夏民族开始形成的实物标识,前后役用人数达70万左右。
遗址范围东至皂河西岸,西至西安市长安区纪阳寨,南至西安市未央区和平村、东凹里,北至西安市未央区车张村、后围寨一带,总面积15平方千米。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国力日益强盛,国都咸阳人口增多。
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开始营造朝宫,即阿房宫。
由于工程浩大,始皇在位时只建成一座前殿。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
”其规模之大,劳民伤财之巨,可以想见。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
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写道:“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可见阿房宫确为当时非常宏大的建筑群。
也是一个基本常识,宫殿没有建设完成,没有竣工就没有专门命名,那是要有剪彩仪式的。
就像嬴政给自己称号,秦始皇帝,简称为秦始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言与中国文化第三讲方言与民俗主讲:武汉大学文学院阮桂君邮箱:ruanguijun@上海人福建人北方人同物异名和同名异指所见地方文化差异北方南方用小麦磨成的粉面面粉用小麦的粉制成的条状食品面条面稻米大米米粟米小米用稻米煮成的饭米饭饭没有馅的馒头馒头(没有馅)淡包(宁波)馒头(无馅)馍馍(无馅)馒头(有馅,一般是糖馅)(宁波)冰雪霜北京沈阳成都武汉苏州广州梅县厦门冰冰冰冰冰雪雪霜雪雪雪雪雪雪雪雪霜霜霜霜霜霜霜霜冰棍儿冰果儿冰糕冰棒棒冰雪条雪基霜条亲属称谓的差异温州长沙南昌广州阳江厦门福州儿子儿崽崽仔仔仔仔奶奶娘娘娭毑婆婆阿嫲阿嫲妈仔依嫲阿妈女性称谓缺失湖南岳阳临湘一带的亲属称谓缺少女性称谓。
爸爸-爸-大爸妈妈-爸-细爸叔叔-细爷阿姨-细爷祖父-爹-大爹祖母-爹-细爹哥哥-哥姐姐-哥弟弟-老弟妹妹-老弟这种称谓是中国古代称谓的遗留。
直到汉代,妹妹的称呼还没有出现,而叫女弟。
更早一些的时候,姐姐叫女兄。
祖父母都是祖,父母亲都是亲。
称谓分性别到汉代以后才出现。
女子 主阿注 次要阿注 次要阿注 次要阿注 兄弟 儿子女儿ev 姐妹e mi 兄弟的儿子兄弟的女儿zo mv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制度各地方言绰号称谓糍粑屁股小尾巴糍粑屠夫张阿德田将、阿生马懿、国庆师爷、恒生木莲、道中戆头……方言中忌讳词和吉利词所见心理状态在各种方言中都有一批禁忌词,特别是旧时使用得更普遍。
某一些禁忌词在另一地并不一定是忌讳词。
这种差异反映出各地人民心理状态的差异。
骂人的话十三点:上海女性喜欢用“十三点”骂人,指痴头怪脑、愚昧无知的人。
“十三点”是把汉字的“痴”拆开而计的笔画数,隐指“痴”。
“十三点”普遍流行后,上海又出现了许多俗语映射它。
如:电话听筒(老式电话听筒有十三个孔)、福熙路(现在的延安中路,三字均为十三划)、B拆开(英文字母B拆开为13)、十二点多一点等。
能称代人的动物狗:四川方言以狗命名的乳名很多,如母狗、狗屎、狗儿、狗娃等。
这是因为四川人认为狗有九条命,鬼邪惧怕它,因此,常在孩子称呼后加上个“狗”字。
陕北地区也有带“狗”字的小名。
如:来屎狗儿(爱尿床)、偷嘴狗儿、守嘴狗儿、好吃狗儿、逃学狗儿、屙尿狗儿、哭兮狗儿、碾路狗儿(喜欢跟在大人身后)、长眼狗儿(睡得很晚)、臊皮狗儿(调皮)。
东北也有“狗剩”这样的乳名。
驴:山东方言用“驴”指固执倔强的人或力大无比:直驴、犟驴、野驴、大叫驴、顺毛驴。
乌龟:古人对龟十分敬重,用龟甲占卜,以龟祈寿。
至今日本人对龟的态度依然保持中国古代人的习惯。
到元末明初,民间于玄武星座的蛇龟之形产生和流传了这样一个故事:龟蛇同族不同种,雄蛇常乘雄龟不在之际与雌龟交尾,但又怕雄龟及其尿液。
雄龟一旦发现龟蛇交尾时即暗中爬行一周,用尿液将蛇围困,然后再与之决斗。
当雄蛇无法逃走时,雌龟便用身体伏在雄龟尿液上,让蛇从自己的身上爬过去逃走。
雄龟得不到雌龟的爱情,成了情场的败将,故人们把不贞的妻子的丈夫叫做乌龟。
清政府曾令妓户业主一律头戴绿帽子,与乌龟头颜色相似,故又称妓院男性为龟公。
王八,本为忘八,即忘掉了“忠孝悌谊仁义廉耻”的“耻”字。
现在,龟、王八、鳖在民间一般充当詈词。
如:龟儿子、鳖儿、鳖日的、王八蛋、王八犊子、鳖羔子、龟儿孙、鳖儿舅子、汉奸王八、王八熊、鳖王八。
“大哥”不叫,叫“二哥”有个山东曹州人去南方做生意,当地一客店掌柜热情地称他为“老大”,却被这个曹州人打了一个耳光。
为什么?山东人心目中,“老大”这个词是损人的。
因为秦琼秦二哥为天下敬重,可他哥哥秦老大却是个偷鸡摸狗的家伙。
武松武二哥景阳冈打虎美名扬,而他的哥哥老大却是个戴绿帽子的主。
“二哥”不叫,叫“三哥”在鲁东南人们的观念中,“二”含有贬义,指那些次等的、差一点的、不入正统的。
二流子,二蛋(糊涂蛋)、二道贩子、二道毛(不务正业者)、二杆子(鲁莽者)、二鬼子(汉奸)、二河水(再嫁妇女)、二混子、二马虎、二手货(再嫁妇女)、二五眼(差劲儿的人)、二把刀(半瓶醋)、二不楞(傻子)、二道神(倒爷)。
·尊称用“三哥”。
不可乱称“伙计”湖北方言里头常用“伙计”一词,一般来说,对自己的同事、同伴、陌生人表示亲昵的称呼。
不过一般来说,熟悉人之间用“伙计”多一些。
比如夫妻之间相互称呼“伙计”是常见的。
但是在山西话中,“伙计”则是姘妇姘夫之间的相互称谓。
动物禁忌忌讳说动物名。
如四川彭州将老虎说成“大猫儿”,老鼠说成“高客”。
猴子叫做“山娃儿”,乌鸦叫做“老哇”,狐狸称为“毛狗儿”,豺狼叫做“财狗儿”,豹子称为“铜钱花”。
生理禁忌忌讳说生理部位的名称,尤其是生殖器官。
甚至忌讳说与其音近的词。
如:四川彭州忌讳说“pi”(一声)。
pi意思是阴门,一般人是绝对不可能说的,非说不可时也说“那儿、那个塌塌、下身”。
甚至连同音的字都受到连累,凡是读作“pi”的字都读作“pei”,“批、披、坯、砒”读“pei”。
还忌讳说“jir”。
“鸡儿”(jir)在该方言里指男性生殖器,所以当地人不说“鸡儿(jir)”而说“那个东西、小弟弟、老二、锤子”,同时,凡是阴平调的i声母与齐齿呼韵母相拼的字一概不能儿化,像普通话中的“今儿个”、“橡皮筋儿”、“小鸡儿”、“小街儿”、“披肩儿”、“笔尖儿”、“鼻尖儿”、“台阶儿”,彭州人是不会这样说的,他们会说成“今天”、“橡筋”或“橡筋绳”、“小鸡”、“小街”、“笔尖”、“鼻子尖尖”、“梯梯”等。
忌讳说“日”。
彭州人还将向日葵称为“向耳葵”或“葵瓜子”。
“蛋”和“卵”·蛋,禽类或龟、蛇等所产的卵。
·卵,凡物无乳者卵生。
象形。
北京旧时口语忌用“蛋”,在以下几个词中都避用“蛋”:鸡子儿(鸡蛋)、炒黄花(炒蛋)、松花(皮蛋)、木樨汤(打蛋汤)。
上海口语不忌“蛋”,而忌用“卵”,因为“卵”在上海话中指私处。
混蛋请说出带“蛋”的词语坏蛋捣蛋滚蛋狗蛋完蛋傻蛋操蛋蠢蛋王八蛋忌讳说“死”汉语里有许多用来代替“死”的词语,不同的社会阶层、宗教对死亡有不同的指称。
在中国古代,天子皇帝之死被委婉称作“驾崩”;士大夫阶层称死亡为“疾终”、“不禄”、“溘逝”等。
到今天的“老了、走了、不在了、过去了、逝世、长眠、捐躯”等等,充分表现了人们讳言“死”的意识。
如佛教用“归西、涅集、圆寂”委婉表达死亡,道教用“登仙、仙去、仙游、仙逝、成仙、羽化、驾鹤西游”等;为革命事业献身称为“见马克思、捐躯、捐命、取义、牺牲、就义、阵亡”;战死沙场叫“裹尸”,年轻女子离开世界叫“香销玉殒”、“红颜薄命”。
庶民百姓对于死的别称更是多如牛毛,如“卒、没、下世、谢世、升天、走了、翘辫子了”等等。
忌讳说“死”广东人很忌讳死字,不说气死我了,笑死我了,而是说“激生我,笑生我”,也不说忙死我了,而说“忙得满天神佛”。
忌讳送钟,因为“送钟”谐音。
文革时期,物质极度匮乏,有朋友结婚,人们很难买到合意的礼品,商店里可以用作礼品的东西就只有瓷盅、瓷盆、枕巾等,于是送瓷盅者只有强调自己送的是“杯杯”,而忌讳说是“盅盅”。
四川彭州江姓“钟”说成姓“老撞”或“老敲(kao)”。
“先施公司”广东人到上海开了一家百货公司,取名叫“先施公司”,结果发现那些老上海都不愿意到他那里买东西,后来才知道,原来上海话“先施公司”与“先死公司”读起来是一样的。
苏沪一带忌“死”,所以把“死”读成“喜”这个音。
又由于“洗衣服”的“洗”和“喜”(死)同音,所以就把“洗衣服”说成“dɑ衣服”。
数字忌讳中国各地普遍认为,在数字中,“一”是万物的始发,再大的数字都是从一开始的,故“一”至大;“二”是最小的双数,寓意好事成双,双双对对;“六”寓意“六六大顺”;“八”寓意“八八大发”;“九”谐音“久”,有长久、久远之意;“十”寓意“十全十美”,这些都是吉利的数字。
相比之下,“三、四、五、七”就不那么受欢迎了。
尤其是“四”,因为谐音“死”,被认为极不吉利,“七”谐音“气”,生气、怄气都不好。
又因“一”还又读作“幺”,谐音“要”,所以选房号、车号、电话号码、手机号码等,都回避“174、147、714”之类,认为是“要气死”、“要死去”、“妻要死”之意;凡遇自选号码,剩下的总是死”“先死”“气死”或“妻死”,当然也尽量不选4号楼、14号楼、24号楼。
商店酒楼开业总是选含“六、八”的日子而忌“四”。
但是,数字的禁忌近年来有些许变化,“四”可以解释为“四季发财”,有的人又执着地解释为音乐简谱里的“1、2、3、4”即“哆、来、米、发”中的“发”,寓意“发财”。
生病忌讳疾病给人带来痛苦甚至死亡,所以人们怕生病,忌讳“生病”这个词,而常常说“不好、不安逸、不舒服”、“身子不顺遂”等。
又因为生病要吃药,吃药也不是好事,所以也忌讳说“吃药。
四川彭州将“吃药”说成“吃好东西”、“吃独食子”、“吃私房饮食”。
“吃好东西”是反语;“吃独食子”是指不给别人吃的;“吃私房饮食”更是因为生病是不足为外人道的私事,药是病人独自吃的。
小孩生病则说“变狗(狗)、装狗(狗)”,那是因为该方言中有“鸡犬叫,鬼邪逃”之说,故称小孩生病为“变狗(狗)、装狗(狗)”,有利于小孩痊愈。
破财忌讳语忌讳说“蛇”。
广东将猪舌说成“猪利”,四川彭州称为“利子”。
因为“舌”、“蛇”音近,所以又把“蛇”改称为“干黄鳝、梭老二、梭二爷”。
又因为忌讳说蛇,故将姓“佘”的说成姓“梭”或“老梭”。
送礼不送“伞”,因为“伞”“散”同音,人们喜“财聚”而恶“财散”,喜“人聚”而恶“人散”,所以伞被称作“遮阳”、“撑花儿”,客家方言称“遮子”。
谐音忌讳语上述很多例子都是谐音忌讳语,以下再举几个例子:上海人看望病人时忌送“苹果”,因为上海话中“苹果”与“病故”谐音。
Ronald Wardhaugh在其《社会语言学导论》一书中提到:在英语国家学英语的泰国学生避免在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面前说phrig(辣椒),因为其发音分别近似于英语的prick。
谐音忌讳语上海、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忌“鹅”,“鹅”与“我”音近,虽然读音声调是不同的,但新年新世,老人们还是尽量避免将“杀鹅”误为“杀我”、“烧鹅”当成“烧我”的,因此吴地民间忌叫“鹅”而另取名“白乌龟”。
黑龙江的淘金人忌讳姓吴、姓自的人进山,因为姓白的人进山是“白来了”,姓吴的又意味着“无”。
船家忌“住”,所以在吴方言的一些地区,人们将“箸”改名“筷子”。
谐音忌讳语因为“空”、“凶”在广州话里同音。
于是人们便用“吉屋”替代“空屋”。
常常会听见“吉屋出租”的说法,常常会见到“吉屋招租”的招贴。
穗港地区还把出售空楼房称为“交吉”。
知识补充:古时避讳嫦娥原本叫“妲娥”,是在西汉的时候,为避汉文帝的名字“刘恒”,而改称“嫦娥”,“恒山”也曾被改为“常山”;知识补充:古时避讳•宋仁宗名“祯”,音近也要避讳,这样,蒸饭之“蒸”,得改为“炊”,《水浒》中武大郎卖的“炊饼”,实际上就是“蒸饼”;•唐太宗的名字里含有“世”、“民”二字,人们为了避讳,用“代”代替“世”,用“人”代替“民”;•清圣祖康熙名“玄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