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合集下载

建筑智能化论文(专业推荐8篇)-建筑设计论文-土木建筑论文

建筑智能化论文(专业推荐8篇)-建筑设计论文-土木建筑论文

建筑智能化论文(专业推荐8篇)-建筑设计论文-土木建筑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建筑智能化系统是一个新兴产业,它是集建筑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的产物,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

下面是建筑智能化论文8篇,供大家参考阅读。

建筑智能化论文第一篇:养老机构建筑智能技术化运用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广受关注的科学领先技术,已被运用于各种领域。

随着中国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如何养老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急需从理论和实际相联系的角度创新,并运用新技术得出适合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方案。

本文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养老建筑中,旨在探索适合中国养老现实需求的科学发展之路。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 养老建筑; 老龄化; 智慧养老;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n Pension BuildingsHuang Lidi Dong Zhilong Luo KaizhouDepartment of Civil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Abstract:In recent year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as been used in various fields as a leading scientific technology. With the advent of Chinas aging era, how to support the elderl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livelihood issue. It is urgent to innovate and apply new technolo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k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to come up with a Chinese solution to solve the aging population. In this pape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s applied in pension buildings to explor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path suitable for the reality of Chinas pension.我国在综合实力不断发展的同时,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日趋严重。

浅谈智能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论文(精选)

浅谈智能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论文(精选)

浅谈智能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论文(精选)【关键词】智能建筑;发展现状;未来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引入智能建筑理念,它是指根据用户所的需求,对建筑物的结构、设备、服务和管理四个基本方面进行最优化组合,进而为用户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人性化建筑环境。

智能建筑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产物,其技术基础主要由现代建筑技术、现代电脑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所组成。

目前,它正处于一个快速成长周期,但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将日益多元、综合化,成为一种主流趋势。

一、智能建筑的目标1、建筑功能自动化运作建筑物的运作包含了水、电力、空调、通讯等多种功能系统。

它们每一个又有着各自的特色,比如水,它又可以分为生活用水、生活污水、生产污水、生产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生产及生活污水的处理等,对于建筑物来说,要对这些实现自动控制是非常复杂的,所以说,智能的概念是代替人来做出最适合的方案并完成其功能。

2、建筑物的节能运作降低建筑物设备的能耗是智能建筑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并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使用效率,提高可靠性,为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自动化通信利用各种传递手段,如电信网络、卫星电视、计算机互联网络等为建筑物提供现代化信息传输的设施,是现在信息时代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4、自动化安全保卫利用摄像、各种感触探测器等进行信号采集、分析、处理,通过机电一体化的设备对其进行控制和管理。

二、智能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1、理论研究未达到智能建筑的发展“智能化办公大楼可行性研究”的攻关课题在“七五”期间就被确定下来,但是相关的产品研究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相关的理论研究也是只依靠在国外的研究成果上。

没有先进、成熟的理论研究作为指导策略,在实践过程中就会出现诸多的问题,而无法得到有效地解决。

2、缺少国产化系统集成产品在国内智能建筑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旧是国外的几家公司,比如江森自控、朗讯科技等。

建筑设计智能建筑论文

建筑设计智能建筑论文

建筑设计智能建筑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智能化办公建筑的发展背景,深入探究智能办公建筑的主要空间构成。

通过分析计算机在智能办公建筑空间形态的运用影响,明确了智能化系统所要求的一些专用的技术空间的布局和技术处理,以此来更好的做好智能办公建筑设计。

前言在智能建筑的设计中,应该全方面的考虑到每一个微小的细节,智能办公建筑的空间设计上的布局分为三个方面。

1智能办公建筑的发展背景智能办公建筑的形成除了经济、社会、技术及生活需要这些客观因素以外,智能办公楼本身独有的一些特点也加速了其本身的发展。

也就是说,现代办公方式不仅仅需要办公建筑的智能化,而且也适应这种智能化的趋势。

信息在现代办公中的重要地位,促使办公建筑必须智能化。

伴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

无论是在战场,还是在商场,信息往往起到决定胜负的作用。

它通过调节人流、物流的数量、方向、速度、目标来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以使人类劳动避免浪费,从而释放最大潜能,提高工作效率。

信息交流越通畅,则这种效率越高。

因此,现代办公比其他行业更加追求信息流通的高效性。

2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对智能办公建筑空间形态的影响办公环境是工业社会的产物。

科技、管理、环境三者是不可分的。

环境的改变,科技是第一动力。

新的共有策略,不在乎空间形式和空间大小,以适应知识经济新时代的环境形态。

以下几个方面都对办公建筑的设计从功能到形式产生很大的影响:工作和生活共有空间的发展,产生新的环境形态。

为适合个人或合伙的小型事务所租用,将空闲办公楼和库房,改造成工作与生活共有型公寓。

现代电子通信技术,使工作和生活环境能够双向互动。

公司管理权下放,人们不再拘泥于时间、空间限制,可以在任何一个条件允许的地方,以电脑网络、电话传真、扫描及打印机等进行工作。

办公空间布局要具备私密和开放的要求,随着使用者的不断变化、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建筑结构和建筑空间具有可变性和灵活性。

3智能办公建筑的空间设计智能建筑是数字化时代建筑的发展方向,它己经给设计理念与方式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新发展,还将从本质上或者说从更深入的层次上对建筑物的创作思维、建筑审美和建筑文化产生影响。

最新建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3篇)【范本模板】

最新建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3篇)【范本模板】

最新建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3篇)最新建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一)Nor Berg-Schulz,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K。

Lynch,城市意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刘晓晖、杨宇振,商业建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曾坚、陈岚、陈志宏。

,现代商业建筑的规划与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布恩(美),心理学原理和应用[M],知识出版社,1985;魏伦杰,张卫华,关注城市地下商业建筑的安全性与舒适性[J]。

四川建筑,2007 年第 27 卷;I. L. Mcharg,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高履泰,光环境的剖析,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照明工程学报 200(04);王紫雯、涂银霞,城市居住环境中的人文要素研究以杭州市的人居环境调查为例,建筑学报,2002。

1. p40;韩晶,张宇星,城市流线空间连续性设计的方法.规划师,2004, 09 : 90—93;童林旭,地下空间概论,地下空间,2004 年 3 月,24 (1):133—142;童林旭,地下空间与未来城市,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 年 06 月,1 (3 ) : 323-328;束昱、彭方乐,地下空间研究的新领域一一地下环境心理学、地下空间,1990,1(3);王保勇,束昱,影响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因素分析,同济大学学报,2000,28(6) : 656—660;陈秋琼,改善室内空气环境的几种方法,上海建设科技,2000,03;[美]吉迪恩、S、格兰尼,[日]尾岛俊雄.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赵景伟,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居环境与地下空间利用.隧道建设,2008,28 (2); 154-157;陈育霞,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及其批判,长安大学学报,2003,2(4);30—33;郭红、莫鑫,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理论评析,四川建筑,204, 24 (5);胡映东,场所精神的回归,山西建筑,2007,33(18): 26-27;费彦,现象学与场所精神,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9,16(4);25. 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刘力,商业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丹)扬、盖尔、拉尔斯、吉姆松,公共空间、公共生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赵慧宁、赵军,现代商业环境设计与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鲁睿,商业空间设计 [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张伟.,商业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最新建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二)Nor Berg-Schulz,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K. Lynch,城市意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刘晓晖、杨宇振,商业建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曾坚、陈岚、陈志宏。

智能建筑英文文献--王凯

智能建筑英文文献--王凯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One of the benefits of the rapid evolu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the development of systems that can measure, evaluate, and respond to change。

An enhanced ability to control change has sparked developments in the way we design our physical environment, in particular, the buildings in which we work。

As a result, we are witnessing significant growth in the area of "Intelligent Buildings"--buildings that incorporat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making them more comfortable, secure, productive, and cost-effectiveWhat is an Intelligent Building?There have been a myriad of academic and technical literature discussing the definition of intelligent building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conducted by Wigginton and Harris , there exist over 30 separate definitions of intelligence in relation to building. Early definitions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focused almost entirely centered on technology aspect and did not suggest user interaction at all. Cardin (1983, cited in Ref. ) defined intelligent building as ‘one which has fully automated building service control systems’.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Institution in Washington (1988, cited in Refs. ) defined intelligent building as ‘one which integrates various systems to effectively manage resources in a coordinated mode to maximize: technical performance, investment and operating cost savings, flexibility’.The purely technological definition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has been criticized by many researchers. For example, DEGW in mid-1980s found that buildings which were unable to cope with changes in the organizations that occupy them, or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at they use, would become prematurely obsolete or require substantial refurbishment or demolition. Authors such as Robathan Loveday etal. Preiser and Schramm and Wigginton and Harris suggested that intelligent buildings must respond to user requirements. According to Clements-Croome , there has been growing awareness that the services systems and work process management of a building have close relationships with the well-being of human. The building environment affects the wellbeing and comfort of human in the workplace, and in turn it influences human’s productivity, morale and satisfaction. Some authors suggested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accentuates a ‘multidisciplinary effort to integrate and optimize the building structures, systems, services and management in order to create a productive, cost effective and environmentally approved environment for the building occupants’.Most recently, a number of authors have extended the definition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and have added‘learning ability’and ‘performance adjustment from its occupancy and the environment’ in the definition. They proposed intelligent building is not only able to react and change accordingly to individual, organiz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 but is also capable of learning and adjusting performance from its occupancy and the environment.On the other hand, it appears that different intelligent building professional bodies also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So et al. pointed out both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institu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nited Kingdom have inconsistent interpretation of building intelligence.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Institute of the United States defines an intelligent building as ‘one which provides a productive and cost-effective environment through optimization of its four basic elements including structures, systems, services and management and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m’ . In contrast, the UK-based European Intelligent Building Group defines an intelligent building as ‘one that creates an environment which maximiz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building’s occupants, wh ile at the same time enabling efficient management of resources with minimum life-time costs of hardware and facilities’ . The difference indicates the UK definition is more focused on users’ requirements, while the US definition is more concentrated on te chnologies. In addition s o et al. argued that ‘intelligent buildings are not intelligent by themselves, but they can furnish the occupants with more intelligence and enable them to work more efficiently’. Moreover, most existing definitions of intelligent buildings are ‘either too vague to be useful guidance for detailed design which either places an unbalanced focus on technologies only or do not fit that culture of Asia’.The need of a precise intelligent building definition is critical as ‘without a corr ect definition, new building will not be optimally designed to meet t he next century’ . In response to this, So et al. suggested a two-level strategy to formulate an appropriateintelligent building definition. The first level comprises nine ‘Quality Envir onment Modules (QEM)’ (M1–M9) and the second level includes three areas of key elements which are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unctional spaces and technologies. Chow proposed the inclusion of additional modules (M10) as supplement to the existing nine modules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health issues for buildings.An Intelligent Building is one equipped with the telecommunications infrastructure that enables it to continuously respond and adapt to changing conditions, allowing for a more efficient use of resources and increasing the comfort and security of its occupants。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建筑论文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建筑论文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建筑论文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众多领域中,建筑行业也正在经历着由AI技术带来的革命性变革。

本文旨在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分析其对建筑设计、施工、管理以及维护等方面的影响,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引言建筑行业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都是技术革新的前沿阵地。

从古代的石器工具到现代的数字化设计软件,技术的进步不断推动着建筑行业的发展。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为建筑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AI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建筑设计的效率和质量,还为建筑施工、管理以及后期维护提供了智能化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建筑设计是建筑行业的起点,也是决定建筑质量和功能的关键环节。

人工智能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参数化设计:AI技术可以通过参数化设计软件,根据输入的参数自动生成设计方案,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

2. 形态优化:利用AI进行形态优化,可以基于性能和美学要求,自动调整建筑形态,实现设计的最佳化。

3. 环境模拟:AI技术可以模拟建筑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现,帮助设计师评估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舒适度。

人工智能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建筑施工是将设计图纸转化为实体建筑的过程,AI技术在此过程中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施工效率和安全性:1. 施工计划优化:AI可以根据施工条件和资源分配,优化施工计划,减少施工时间和成本。

2. 自动化施工:AI技术可以控制施工机械进行自动化施工,减少人工操作,提高施工精度和安全性。

3. 施工监控:通过安装在施工现场的传感器和摄像头,AI可以实时监控施工进度和质量,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在建筑管理中的应用建筑管理涉及到建筑的运营和维护,AI技术在此领域的应用有助于提升管理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1. 能源管理:AI可以分析建筑的能源使用情况,自动调节能源供应,实现节能减排。

智能建筑发展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智能建筑发展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智能建筑发展论文参考文献一、智能建筑发展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浅谈建筑电气智能化设计对智能建筑发展的影响.《城市建筑》.2015年17期.吴旭鹏.[2].浅析智能建筑发展.《价值工程》.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4年2期.时晨.[3].关于高层智能建筑发展的问题探讨.《建筑·建材·装饰》.2015年22期.刘娜.[4].从智能建筑发展看智能物业管理专业前景.《价值工程》.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1年13期.应佐萍.[5].我国智能建筑发展现存的问题及对策论述.《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年30期.甄竹.[6].智能建筑发展出现的问题和措施分析.《科技与企业》.2015年12期.李宗海.[7].我国智能建筑发展现存的问题及对策探讨.《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年22期.王俊超.熊国智.[8].浅谈我国智能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房地产导刊》.2015年7期.陈雪梅.[9].智慧发展智能未来——2014年中国智慧城市与智能建筑发展高峰论坛侧记.《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5年1期.[10].建筑电气智能化设计对智能建筑发展的影响.《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年9期.陈剑泓.二、智能建筑发展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智能建筑发展的制度安排及经济价值.作者:苏宁.政治经济学武汉大学2002(学位年度)[2].广东省钟航大厦智能建筑系统节能设计.作者:张亚东.电气工程重庆大学2009(学位年度)[3].智能建筑中的系统及其集成研究.被引次数:10作者:吴跃东.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西北工业大学2005(学位年度)[4].智能建筑存在问题与解决思路.作者:陆卫明.建筑与土木工程华中科技大学2004(学位年度)[5].基于无线及电力载波技术的分布式智能灯光控制系统.被引次数:1 作者:孙宗智.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山东建筑大学2010(学位年度)[6].基于Niagara平台的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技术研究.被引次数:4作者:王宏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湖南大学2007(学位年度)[7].BACnet在建筑物能量管理系统中的研究与实现.被引次数:2作者:郝英龙.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山东大学2008(学位年度)[8].中小规模旅馆的智能监测系统设计.被引次数:1作者:栗益青.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太原理工大学2005(学位年度)[9].东胜综合楼弱电集成系统的实现.被引次数:1作者:陈杰.控制工程山东大学2005(学位年度)[10].基于OPC技术的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研究.被引次数:6作者:周明强.计算机应用技术重庆大学2003(学位年度)三、智能建筑发展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我国智能建筑发展与政府行为.徐兴声,1999'99中国智能建筑展暨智能建筑系统集成研讨会[2]智能建筑发展的趋势.彭吉友,2013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成立10周年暨2013智能建筑行业发展高峰论坛[3]智能建筑发展进入理性和日渐规范的新阶段.王娜,2001中国建筑智能化西部论坛[4]智能控制技术在智能建筑空调系统中的应用.曹龙汉.王正中.代睿,2009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暨2009智能建筑发展论坛[5]三网合一技术智能建筑的新篇章.王改政.谢民军.纪跃峰,2009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暨2009智能建筑发展论坛[6]下一代智能建筑技术构架分析——探讨我国智能建筑行业技术发展方向.王东伟,2009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暨2009智能建筑发展论坛[7]建筑电气整体节能时代来临——泰豪“建筑电气节能管理系统”整体解决方案.李春生,2009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暨2009智能建筑发展论坛[8]智能建筑发展及重点问题研究.杜晓毅,2014第二十八届2014`IT、网络、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创新学术会议[9]三网融合与智能建筑.德特威勒,20072007年中部地区崛起·安徽智能建筑发展论坛[10]智能建筑相关资质与行业发展.何劲松.蒙珏,2008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暨2008智能建筑发展论坛。

智能楼宇论文

智能楼宇论文

智能楼宇论文-----理论篇智能建筑概述智能建筑(Intelligent Building)是指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想建筑行业的应用与渗透,是当代高科技与古老的建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他完美的体现了建筑艺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现已成为评价综合经济国力的具体表征之一,并将以龙头老大产业的面貌进入21世纪,成为当今世界各类建筑特别是大型建筑的主流。

智能建筑主要有土建、机电、装潢、智能设备、计算机网络五部分组成。

土建部分如人之躯体,机电设备如人之器官,装潢部分如人之衣着,智能建筑的各个部分组成了一个统一体,缺一不可。

智能建筑的基本要素是通信系统的网络化和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和自能化、建筑自动化和建筑物管理服务的自动化。

智能建筑的最终目标是系统集成,也就是能将建筑物中所有分离的设备及其功能设备,有机的集合成一个能满足用户功能需要的完整体系,并朝着高速度、高集成度、高性能价格比的方向发展。

从系统的观点而言,系统性能的优劣即反映在系统总体结构和理性上,也反映在所采用的技术层次上和选用的设备是否具有RAS特性(可靠性、实用性、可维护性),在此基础上,系统达到的目的即优化程度则成为评价系统水平的核心。

智能楼宇论文----理论篇防火系统概述火灾是发生频率较高的火害,无论电器设备、装修材料、设内陈设都可能引发楼宇火灾,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而火灾最容易发生在人群周密和物资集中的地方损失尤以高程建筑最大。

随意,智能建筑的防火系统技术,在智能大厦中是应用最具代表性的。

智能大厦一般为高层或超高层,其BA系统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防火系统(也有人称消防系统)。

如果从消防角度来讲,智能大厦的防火系统应贯彻“以防为主、仿消集合”的方针。

及时发现并报告火情,控制火灾的发展、尽早扑灭火灾,确保人身安全和减少社会财产的损失,将火灾消灭的萌芽状态。

如果从智能大厦的整体结构来看,防火系统是一个不能缺少的重要部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微电子技术、检测技术、自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消防领域个到了广泛的应用,火灾探测技术、自动报警技术、消防设备连动控制技术、火灾监控系统等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一、智能建筑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智能建筑中空调系统的设计与节能.
《重庆大学学报
《民营科技》.2011年3期.吕智慧.唐明.
[3].基于子系统平等方式的智能建筑集成管理平台.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7年1期.曾明.陈立定.胥布工.
[4].智能建筑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探讨.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年8期.罗庆华.
[5].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与控制应用.
《仪器仪表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2年z2期.张福民.刘作军.齐卫红.
[6].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建筑技术》.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3年2期.高建华.胡振宇.
[7].智能建筑中火灾信息探测算法分析及应用.
《仪器仪表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3年z2期.陈南.
[8].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建筑电源监控系统的研究.
《电源技术》.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1期.孙皓月.吕国.张梁.王庆林.
[9].智能建筑中火灾监控系统结构与应用形式分析.
《仪器仪表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2年z2期.陈南.
[10].智能建筑供配电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电源技术》.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0年7期.王文亮.申健.
二、智能建筑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能源管理中应用的研究.被引次数:8
作者:张红.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长安大学2013(学位年度)
[2].智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的研制.被引次数:8
作者:程浩杰.控制工程山东大学2011(学位年度)
[3].现代智能建筑谐波特性及治理措施研究.被引次数:1
作者:盖克松.电气工程山东大学2013(学位年度)
[4].智能建筑集成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被引次数:9
作者:冯立业.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山东大学2008(学位年度)
[5].智能建筑与物联网结合的研究.被引次数:7
作者:王少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长安大学2012(学位年度)
[6].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公共安全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被引次数:1
作者:王尧.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长安大学2013(学位年度)
[7].智能建筑综合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被引次数:2
作者:黄莹.软件工程厦门大学2014(学位年度)
[8].智能建筑楼宇自控系统集成技术研究.被引次数:8
作者:桑杭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华中科技大学2008(学位年度)
[9].智能建筑地源热泵系统的应用研究.被引次数:6
作者:卢健.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长安大学2010(学位年度)
[10].基于LCN总线的智能建筑控制系统研究.被引次数:1
作者:张睿鑫.电路与系统合肥工业大学2013(学位年度)
三、相关智能建筑论文外文参考文献
[1]Influencesofintelligentevacuationguidancesystemoncrowdevacuati oninbuildingfire.
RanHaichaoSunLihuaGaoXiaozhi《Automationinconstruction》,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May
[2]ECAbasedinteroperabilityframeworkforintelligentbuilding. ThinagaranPerumalMdNasirSulaimanChuiYewLeong 《Automationinconstruction》,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May
[3]Microsourcesdesignofanintelligentbuildingintegratedwithmicrogr id^.
ZhengZengRongxiangZhaoHuanYang《Energyandbuilding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Feb.
[4]Intelligentmultiagentsystemforbuildingheatdistributioncontrolw ithcombinedgasboilersandgroundsourceheatpump. MaizuraMokhtarMatthewStablesXiongweiLiuJoeHowe《Energyandbuilding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Jul.
[5]Evaluatingthesystemintelligenceoftheintelligentbuildingsystems Part1:Developmentofkeyintelligentindicatorsandconceptualanalyticalfra mework.
JohnnyWongHengLiJenkinLai《Automationinconstruction》,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83
[6]Modelingofactiveholoniccontrolsystemsforintelligentbuildings. R.M.SilvaJ.ArakakiF.JunqueiraD.J.SantosFilhoP.E.Miyagi 《Automationinconstruction》,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Aug.
[7]Developmentofasimplifiedmethodforintelligentglazedfacadedesign underdifferentcontrolstrategiesandverifiedbybuildingsimulationtoolBSi m.
MingzheLiuKimBjarneWittchenPerKvolsHeiselberg 《Buildingandenvironment》,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Apr.
[8]Evaluatingthesystemintelligenceoftheintelligentbuildingsystems Part2:Constructionandvalidationofanalyticalmodels. JohnnyWongHengLiJenkinLai《Automationinconstruction》,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83
[9]Multisensorbasedsecurityrobotsystemforintelligentbuilding. RenC.LuoTungY.LinKuoL.Su《RoboticsandAutonomousSystem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93
[10]IntelligentBEMSdesignusingdetailedthermalsimulationmodelsands urrogatebasedstochasticoptimization.
GiorgosD.KontesCesarValmasedaGeorgiosI.GiannakisKyriakosI.Katsigaraki
sDimitriosV.Rovas《JournalofProcessControl》,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6
四、智能建筑论文专著参考文献
[1]智能建筑“智·简”网络解决之道锐捷网络智能建筑网络整体解决方案.
丁凌云,2013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成立10周年暨2013智能建筑行业发展高峰论坛
[2]新时期智能建筑“梦”.
张公忠,2013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成立10周年暨2013智能建筑行业发展高峰论坛
[3]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基于RFID的城市智能建筑信息整合系统研究.
王静.马荣全,20132013年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博士后学术论坛
[4]浅谈“智能建筑设备网”.
陈言虎,2013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成立10周年暨2013智能建筑行业发展高峰论坛
[5]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建筑集成控制平台设计.
李槐刚.于水晶,2013第二十七届中国
[10]智能建筑雷电防护研究.
沈平.任帅.李晶晶.徐东,2012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