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压件缺陷产生原因

合集下载

常见冲压件质量缺陷分析

常见冲压件质量缺陷分析

常见冲压件质量缺陷分析冲压件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加工工艺,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家电等行业。

然而,由于制造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冲压件存在各种质量缺陷。

本文将从常见冲压件质量缺陷的分类、原因和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1.尺寸偏差:冲压件的尺寸是其最基本的质量指标,常见的尺寸偏差包括平直度、圆度、平行度、垂直度等。

如果冲压件的尺寸偏差超出了允许范围,会影响其装配和使用。

2.表面缺陷:冲压过程中,由于模具和原材料的摩擦、挤压等作用,容易出现表面缺陷,如划痕、折皱、碰伤等。

这些表面缺陷不仅影响冲压件的外观,还可能导致功能失效。

3.断裂:冲压件的断裂是一种严重的质量缺陷,可能导致冲压件无法使用。

断裂的原因包括材料强度不足、工艺参数设置不合理等。

4.弯曲变形:冲压过程中的应力和变形可能导致模具及冲压件的弯曲变形。

如果弯曲变形超过允许范围,可能会导致装配困难或功能失效。

5.错位和偏斜:冲压件的错位和偏斜通常是由于模具安装不牢固、冲床刚性不足等原因导致,影响了冲压件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二、常见冲压件质量缺陷原因分析1.材料问题:冲压件的材料质量直接影响其质量缺陷,如材料强度不足、含杂质或夹杂物等。

2.模具问题:模具的质量直接影响冲压件的精度和表面质量。

模具的磨损、厚度不均、开裂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冲压件的质量缺陷。

3.工艺问题:冲压件的质量缺陷往往与冲压工艺参数的设置不合理有关。

例如,冲压速度过快、冲压压力不均匀等都可能导致质量缺陷。

4.设备问题:冲压件质量缺陷还可能与冲压设备的性能和状态有关,如冲床刚性不足、冲压力不稳定等。

三、常见冲压件质量缺陷解决方法1.加强材料的检验和筛选,确保材料质量符合要求。

材料缺陷的种类和级别一般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2.合理设计和制造模具,确保模具的精度和耐磨性。

及时维护和修复模具,延长其使用寿命。

3.优化冲压工艺参数,确保冲压过程中的力、速度、温度等参数合理。

使用先进的数控冲压设备,提高冲压精度和一致性。

冲压件常见不良现象及造成原因

冲压件常见不良现象及造成原因

冲压件常见不良现象及造成原因冲压件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加工方法,因其高效、精确和经济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

然而,在冲压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良现象,这些不良现象会对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产生负面影响。

下面是一些冲压件常见的不良现象及其可能的原因。

1.偏斜或歪曲:冲压件的形状和尺寸与设计要求不符,主要可能是由于锻模和冲压过程中的不正确操作所导致。

例如,锻模安装不正确或过程中应用的压力不均匀,都可能导致冲压件偏斜或歪曲。

2.皱褶或折痕:表面上形成的凹痕或皱纹,通常是由于材料在压力过程中发生挤压和扭曲而导致的。

这可能是由于材料的选择不当(例如,强度或硬度不足),或者在冲压过程中应用的压力不足引起的。

3.裂纹或断裂:冲压件在冲压过程中出现的裂纹或断裂,通常是由于材料强度不足、锻模设计不合理或操作错误导致的。

材料的强度不足可能是由于选择了与设计要求不符的材料或在冲压过程中未应用足够的压力导致的。

4.毛刺:在冲压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材料边缘上突出的毛刺。

这主要是由于材料在冲压过程中没有完全剪断或未正确处理边缘而造成的。

5.偏离位置:冲压件的孔洞或凹槽与设计要求不符的情况,有时是由于工艺参数设置不正确、锻模磨损或锻模安装不正确等原因引起的。

6.背面破碎:在一些形状复杂的冲压件上,背后可能会出现破碎或异形,这主要是由于材料在冲压过程中受到过度挤压或材料太脆而发生的。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冲压件不良现象及其可能的原因。

为了减少这些不良现象的出现,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合理设计锻模、选择合适的材料、正确操作工艺参数等。

同时,定期维护和检查冲压设备和锻模,对材料进行合适的处理和退火,也有助于提高冲压件的质量和性能。

冲压件缺陷及消除方法

冲压件缺陷及消除方法

冲压件缺陷及消除方法冲压件是一种常见的零部件加工方式,用于制作各种金属零部件和产品。

在冲压过程中,由于材料的性质、模具设计、设备运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出现各种缺陷。

以下是常见的冲压件缺陷及其消除方法:1.塑性变形缺陷:塑性变形缺陷主要包括裂纹、皱折、起皮等问题。

缺陷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材料的强度不足、模具设计不合理、设备问题等。

解决方法包括调整冲压工艺参数,优化模具设计,选择合适的材料等。

2.尺寸偏差缺陷:尺寸偏差缺陷指的是冲压件的尺寸与设计要求不符,包括尺寸过大、过小、不平整等问题。

尺寸偏差缺陷的原因可能是模具磨损、设备不稳定、材料变形等。

解决方法包括定期检查和更换模具、调整冲压工艺参数,加强设备维护等。

3.表面质量缺陷:表面质量缺陷指的是冲压件表面出现划痕、氧化、凹凸不平等问题。

表面质量缺陷的原因可能是模具表面粗糙、模具损坏、冷却液不足等。

解决方法包括修复模具表面、更换损坏的模具部件、增加冷却液供给等。

4.偏色缺陷:偏色缺陷指的是冲压件表面出现色彩不均匀、色泽不符等问题。

偏色缺陷的原因可能是材料的成分不均匀、模具表面污染、涂装工艺不当等。

解决方法包括调整材料成分、优化模具表面处理,加强涂装过程的控制等。

5.强度不足缺陷:强度不足缺陷指的是冲压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断裂、变形、失效等问题。

强度不足缺陷的原因可能是材料选择不当、工艺参数不合理等。

解决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材料、优化工艺参数,加强质量控制等。

综上所述,冲压件缺陷的消除方法包括优化材料选择、调整冲压工艺参数、优化模具设计、加强设备维护和质量控制等。

在实际生产中,还需要对冲压工艺进行不断地调整和改进,以提高冲压件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冲压件缺陷及消除方法

冲压件缺陷及消除方法

冲压件缺陷及消除方法
冲压件的缺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断裂或开裂:这种缺陷主要是由应力集中、钢材强度不够、误操作等原因引起的,解决方法主要是优化冲裁工艺、选用高强度钢材、严格控制操作质量等。

2.堆样:这种缺陷主要是由冲裁刀具不正确、材料变形过度、切口不光滑等原因引起的,解决方法主要是更换合适的刀具、减少材料变形、加强打磨等。

3.侧扭、歪斜、波形:这些缺陷主要是由冲裁机床、冲裁刀具、冲裁材料、冲裁操作等多方面原因引起的,解决方法主要是维修机床、更换刀具、选用适合材料、优化操作等。

4.喷粉、氧化、起皱:这些缺陷主要是由模具表面状态不良、模具维护不当、压力、温度等因素引起的,解决方法主要是清洗模具表面、加强维护、调整压力和温度等。

5.毛刺、裂纹:这些缺陷主要是由模具断裂、擦伤等原因引起的,解决方法主要是修补模具、更换模具等。

综上所述,消除冲压件缺陷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包括冲裁工艺的优化、选材、刀具维护和更换、模具维护和更换、加强操作质量等。

冲压常见缺陷及其原因

冲压常见缺陷及其原因

冲压常见缺陷及其原因冲压是一种常用的金属成型工艺,主要通过应用压力将金属板材在冲床上定型成所需形状的零件。

然而,在冲压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常见的缺陷,这些缺陷可能对零件质量和使用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冲压缺陷及其原因。

1. 材料断裂:冲压过程中,金属材料可能会发生断裂现象,表现为在零件的边缘或表面出现裂纹或断裂。

这可能是因为金属材料本身存在缺陷,如夹杂物或非金属夹杂物引起的断裂;也有可能是由于冲床操作不当或冲压速度过快,造成金属材料的局部应力过大而发生断裂。

2. 破口:破口是冲压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缺陷,表现为在零件的边缘或表面出现撕裂的现象。

破口的原因可以是冲床的结构或冲头的设计存在缺陷,不足以适应所需的冲压力度;也可能是由于金属板材的硬度过高或板材表面的润滑不足,造成在冲压时金属板材发生撕裂或断开。

3. 塑性变形不均匀:冲压过程中,金属材料往往需要经历大变形,而有时塑性变形不均匀会导致零件整体的不均匀或不完整。

此现象通常是由于冲床操作不当或冲床的结构不适合所需冲压工艺,造成金属材料在冲压中受到不均匀的力,并导致塑性变形不均匀。

4. 折皱:折皱是指在冲压过程中金属材料出现皱褶的现象,通常出现在零件的边缘或弯曲部位。

这可能是由于冲床操作不当,造成材料受到过多的挤压或应力集中,导致金属材料发生局部折叠。

此外,折皱也可能是由于金属板材的厚度不均匀或表面存在缺陷,造成冲床无法均匀施加力度而引起的。

5. 毛刺:毛刺是指在冲压过程中,金属材料边缘或孔洞周围出现的突起或细小的金属残留物。

毛刺的原因可以是冲床刀口不锋利,导致金属材料在冲压过程中无法完全切割断裂;也可能是由于金属材料的硬度过高或表面润滑不足,使得金属材料在冲压时产生了较大的变形。

综上所述,冲压过程中常见的缺陷如材料断裂、破口、塑性变形不均匀、折皱和毛刺,其原因可以归结为材料本身的质量问题、冲床操作不当、冲床结构不适合所需工艺以及金属材料的硬度或表面润滑不足等因素。

论冲压件常见表面缺陷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论冲压件常见表面缺陷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 5 )板料定 位位置 不对 。生产操作 过程 中 ,板料 位置放
偏 ,导致一边压料过多 ,一边压料过少 ,过多的一边受压应力
大 ,进 料 困难 ,造 成 开 裂 。
( 6 )模具安装不 当或压力机精度差 ,导致压边力不均 ,局
部压边力过大 ,导致板料 破裂 。
( 7 )不按工艺规定要求涂润滑剂。 ( 8 )局部拉深量太大 ,拉深变形超过板料变形极限 。
2 . 3 . 2 拉 深 皱纹缺 陷的预 防措施
( 1 )冲压件 、模具设计 工艺性及合理性 ;合理选择 冲压方
向和压料面形状 。 ( 2 )合理设计工艺补充 凹 、凸槽 ,吸收多余材料。
( 3 )定期点检维护模具 ,确保压料 面区域 间隙均匀 。 ( 4 )规程生产过程标准化作业 ,严格执行涂油要求。 ( 5 )定期点检维护冲压设备精度 。 ( 6 )根据模具调试情况确定 拉延筋 的多少 、位置 、高度。
破 裂。
( 2 )冲压件冲压成型性 、工艺性差 ,冲压方向和压 料面形 状复杂 ,很难保证 板料 的流动速度而引起皱纹。
( 3 )润滑油涂得过多 ,进料 阻力减小 。 ( 4 )压料面接触不好 ,导致局部位置材料流入过快 ,造成
皱纹 。
( 5 )压料面进料阻力太小 ,进料过多导致皱纹。 ( 6 ) 凹模圆角半径过大、进料阻力减小 。
( 3 )修模 ,使 凹模刃 口成直壁或正锥度 。
( 4 )定期检修 凹凸模刃 口,使其保持锋利 。
流 向不均 ,引起 局部 材料堆积 而产生 皱纹 ,主要有 以下几 点
原 因。
( 5 )生产过程 中,首末件检查冲压件 毛刺等端面质量 ,发 现异常及时修模或更换凸凹模。

常见冲压质量问题及解决—产生冲压件质量缺陷的分析 (1)

常见冲压质量问题及解决—产生冲压件质量缺陷的分析 (1)

2.1.3材料表面质量差-划痕引起应力集中、锈蚀增大后阻力。 2.1.4压料面的进料阻力过大-毛坯外形大、压料筋槽间隙小、凹模圆角半径过小、外 滑块调的过深、拉深筋过高、压料面和凹模圆角半径光洁度差。 2.1.5局部拉深量太大,拉深变形超过了材料变形极限。 2.1.6在操作中,把毛坯放偏,造成一边压料过大,一边压料过小。过大的一边则进料 困难,造成开裂;过小的一边,进料过多,易起皱,皱后进料困难,引起破裂。
2.6润滑不够——摩擦力较大 2.7料厚尺寸严重超差——进料困难
2.8酸洗质量差
3、表面擦(拉)伤 表面擦伤的主要原因是模具工作部分选材不当,热处理硬 度低,凹模圆角磨损、光洁度差,弯曲毛坯表面质量差(有锈、 结疤等),材料厚度超差,工艺方案选择不合理,缺少润滑等。 4、挠度和扭曲
三、大型曲面拉深件的常见缺陷及原因分析
大型曲面制件不仅要求一定的拉深力,而且要求在其拉深过程中具有足 够的稳定的压边力。此类制件往往是轮廓尺寸较大,深度较深的空间曲面, 所以需用变形力和压边力都较大。在普通带气垫的单动压力机上,压边力只 有名义吨位的1/6左右,而且压边力也不稳定,难以满足此类制件的工艺要求, 因此
在大量生产中,此类制件的拉深均在双动压力机上进行。双动 压力机具有拉深和压边的两个滑块,即内滑块和外滑块,压边 力可达到总拉深力的40%-50%以上,能满足制件周边变形分 布不均的要求,且压边力稳定,易得到刚度较好的拉深件。 1.3拉深件必须有足够的刚度 此类制件大多是作为机械的外壳,要求有足够的刚度(使 用中不会发生颤抖和噪音)和尺寸稳定性(保证焊接、装配质 量)。这就要求在拉深过程中使材料各部位受到均匀的拉应力 (最理想的是双向拉应力状态),且使拉应力超过屈服极限, 而低于强度极限,使制件的弹性回复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形状 不致于产生畸变,同时也不致于破裂。

冲压件常见质量缺陷及原因分析整改对策

冲压件常见质量缺陷及原因分析整改对策

适用!最全的冲压件弊端产生原因及其预防措施一、图片显现常有的弊端有 9 类,分别是:开裂、叠料、波浪、拉毛、变形、毛刺、缺料、尺寸不符、坑、包以及压伤。

二、冲压件弊端原因及预防1.冲压废品1〕原因:原资料质量低质;冲模的安装调整、使用不当;操作者没有把条料正确的沿着定位送料也许没有保证条料按必然的缝隙送料;冲模由于长远使用,发生缝隙变化或自己工作零件及导向零件磨损;冲模由于受冲击振动时间过长紧固零件松动使冲模各安装地址发生相对变化;操作者的马虎,没有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2〕对策:原资料必定与规定的技术条件相吻合 (严格检查原资料的规格与牌号,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高的工件进行化验检查。

);对于工艺规程中所规定的各个环节应全面的严格的遵守;所使用的压力机和冲模等工装设备,应保证在正常的工作状态下工作;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严格的检验制度,冲压件首件必然要全面检查,检查合格后才能投入生产,同时加强巡检,当发买卖外时要及时办理; >前沿数控技术微信不错,记得关注。

坚持文明生产制度,如工件和坯件的传达必然要用适合的工位器具,否那么会压伤和擦伤工件表面影响到工件的表面质量;在冲压过程中要保证模具腔内的干净,工作场所要整理的有条理加工后的工件要摆放整齐。

2.冲裁件毛刺1〕原因:冲裁缝隙太大、太小或不均匀;冲模工作局部刃口变钝;凸模和凹模由于长远的受振动冲击而中心线发生变化,轴线不重合,产生单面毛刺。

2〕对策:保证凸凹模的加工精度和装置质量,保证凸模的垂直度和承受侧压力及整个冲模要有足够的刚性;在安装凸模时必然要保证凸凹模的正确缝隙并使凸凹模在模具固定板上安装牢固,上下模的端面要与压力机的工作台面保持相互平行;要求压力机的刚性要好,弹性变形小,道轨的精度以及垫板与滑块的平行度等要求要高;要求压力机要有足够的冲裁力;冲裁件剪裂断面赞同毛刺的高度冲裁板材厚度 >0.3>0.3-0.5>0.5-1.0>1.0-1.5>1.5-2.0新试模毛刺高度≤0.015≤0.02≤0.03≤0.04≤0.05生产时赞同的毛刺高度≤0.05≤0.08≤0.10≤0.13≤0.153.冲裁件产生翘曲变形1〕原因:有缝隙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不在一条线上产生力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冲压件缺陷产生原因1. 冲压废品1)原因:o原材料质量低劣;o冲模的安装调整、使用不当;o操作者没有把条料正确的沿着定位送料或者没有保证条料按一定的间隙送料;o冲模由于长期使用,发生间隙变化或本身工作零件及导向零件磨损;o冲模由于受冲击振动时间过长紧固零件松动使冲模各安装位置发生相对变化;o操作者的疏忽,没有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2)对策:原材料必须与规定的技术条件相符合(严格检查原材料的规格与牌号,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高的工件进行化验检查。

);o对于工艺规程中所规定的各个环节应全面的严格的遵守;o所使用的压力机和冲模等工装设备,应保证在正常的工作状态下工作;o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严格的检验制度,冲压件首件一定要全面检查,检查合格后才能投入生产,同时加强巡检,当发生意外时要及时处理;o坚持文明生产制度,如工件和坯件的传送一定要用合适的工位器具,否则会压伤和擦伤工件表面影响到工件的表面质量;o在冲压过程中要保证模具腔内的清洁,工作场所要整理的有条理加工后的工件要摆放整齐。

2. 冲裁件毛刺1)原因:o冲裁间隙太大、太小或不均匀;o冲模工作部分刃口变钝;o凸模和凹模由于长期的受振动冲击而中心线发生变化,轴线不重合,产生单面毛刺。

2)对策:o保证凸凹模的加工精度和装配质量,保证凸模的垂直度和承受侧压力及整个冲模要有足够的刚性;o在安装凸模时一定要保证凸凹模的正确间隙并使凸凹模在模具固定板上安装牢固,上下模的端面要与压力机的工作台面保持相互平行;o要求压力机的刚性要好,弹性变形小,道轨的精度以及垫板与滑块的平行度等要求要高;o要求压力机要有足够的冲裁力;o冲裁件剪裂断面允许毛刺的高度冲裁板材厚度>0.3>0.3-0.5>0.5-1.0>1.0-1.5>1.5-2.0新试模毛刺高度≤0.015≤0.02≤0.03≤0.04≤0.05生产时允许的毛刺高度≤0.05≤0.08≤0.10≤0.13≤0.153. 冲裁件产生翘曲变形1)原因:o有间隙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不在一条线上产生力矩。

(凸凹模间隙过大及凹模刃口带有反锥度时,或顶出器与工件接触面积太小时产生翘曲变形)。

2)对策:o冲裁间隙要选择合理;o在模具结构上应增加压料板(或托料板)板材与压料板平面接触并有一定的压力;o检查凹模刃口如发现有反锥度则必须将冲模刃口修整合适;o如是由于冲裁件形状复杂且内孔较多时剪切力不均匀增大压料力,冲裁前就压紧条料或者采用高精度的压力机冲裁;o板材在冲裁前应进行校平,如仍无法消除翘曲变形时可将冲裁后工件通过校平模再次校平;o定时清除模具腔内的赃物,薄板料表面进行润滑,并在模具结构上设有通油气孔。

4. 冲裁时,冲裁件的外缘和内孔精度降低尺寸发生变化1)原因:o定位销,挡料销等位置发生变化或磨损太大;o操作者的疏忽大意送料时左右前后偏移;o条料的尺寸精度较低过窄过宽送料困难使其难以送到指定地点,条料会在导料板内前后偏移则冲出的工件内孔与外形前后位置偏差较大。

5. 零件弯曲时,尺寸和形状不合格1)原因:o材料的回弹造成产品不合格;o定位器发生磨损变形,而使条料定位不准,必须更换新的定位器;o在无导向的弯曲模中,在压力机上调整时,压力机滑块下死点位置调整不当,也会造成弯曲件形状及尺寸不合格;o模具的压料装置失灵或根本不起压料作用,必须重新调整压料力或更换压力弹簧使其工作正常。

2)减少回弹的措施:o选用弹性模数大屈服点小的力学性能较稳定的冲压材料;o增加校正工序,采用校正弯曲代替自由弯曲;o弯曲前材料要进行退火,使冷作硬化材料预先软化后再弯曲成形;o若在冲压过程中发生形状变形而难以消除;则应更换或修整凸模与凹模的斜度,并且使凸凹模间隙等于最小料厚;o增大凹模与工件的接触面积,减小凸模与工件的接触面积;o采用“矫枉过正”的办法减少回弹的影响。

6. 弯曲件弯曲部位产生裂纹1)对策:o消除弯曲区外侧的毛刺,毛刺会造成该区域的应力集中,减小弯曲变形量;清除此区域的毛刺;o有毛刺的一侧放在弯曲区的内侧;o弯曲工件时最好使弯曲方向和材料的纤维方向(辗轧方向)垂直;o弯曲半径不能太小,在质量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圆角半径加大;o弯曲坯件表面要光洁,无明显的凸起及疤痕;o弯曲时采用中间退火工序,使其消除内应力,经软化后的弯曲很少产生裂纹;o弯曲时对于大型弯曲件一定要涂以润滑剂,以减少弯曲过程中的摩擦。

7. 弯曲件在弯曲过程中的偏移1)原因:在弯曲过程中坯件沿着凹模表面滑动时,会受到摩擦阻力,若坯料两侧的摩擦阻力相差较大时,坯件会向摩擦阻力较大的一侧偏移。

2)对策:o形状不对称的弯曲件,采用对称弯曲成形(单面弯曲件采用两件对称弯曲后再切开)。

o在弯曲模上增加弹性压料装置,以便在弯曲时能压住坯料防止移动;o采用内孔及外形定位形式使其定位准确。

8.弯曲件表面擦伤1)原因及对策:o对于铜、铝合金等软材料进行连续作业压弯时,金属微粒或渣滓易附在工作部位的表面,使制件出现较大的擦伤,这时应认真分析研究工作部位的形状、润滑油等情况使坯件最好不要出现微粒及渣滓,以至产生划痕;o弯曲方向和材料的轧制方向平行时,制件表面会产生裂纹,使工件表面质量降低。

在两个以上的部位进行弯曲时,应尽可能的保证弯曲方向与轧制方向有一定的角度;o毛刺面作为外表面进行弯曲时,制件易产生裂纹和擦伤;故在弯曲时应将毛刺面作为弯曲内表面;o凹模圆角半径太小,弯曲部位出现冲击痕迹。

对凹模进行抛光,加大凹模圆角半径,可以避免弯曲件擦伤;o凸凹模间隙不应太小,间隙太小会引起变薄擦伤。

在冲压过程中要时刻检查模具的间隙的变化情况;o凸模进入凹模的深度太大时会产生零件表面擦伤,因此在保证不受回弹的影响的情况下,应适当的减少凸模进入凹模的深度;o为了使制件符合精度的要求往往使用在底部压料的弯曲模,则在弯曲时压料板上的弹簧,定位销孔、托板和退料孔等都会压制成压痕,故应给予调整。

9.弯曲时坯件孔的位置发生变化1)原因:o孔的位置尺寸不对,(弯曲受拉变薄);o孔不同心(弯曲高度不够、毛坯发生滑动、回弹、弯曲平面上出现起伏现象);o弯曲线和两孔中心线不平行弯曲高度小于最小弯曲高度的部位在弯曲后呈现出向外张口形状;o靠近弯曲线的孔容易产生变形。

2)对策:o孔的位置尺寸不对严格控制弯曲半径,弯曲角度以及材料厚度;对材料的中性层进行修整和凸模进入凹模的深度以及凸凹模适当均匀;o孔不同心原因的措施;确保左右弯曲高度正确;修正磨损后的定位销和定位板;减少回弹保证两弯曲面的平行度和平面度;改变工艺路线,先弯曲校正后进行冲孔。

o呈现出向外张口形状对策弯曲时应保证最小弯曲高度H(H≥R+2t t材料厚度R弯曲半径);改变加工零件的外形,在不影响使用的情况下去掉小于最小弯曲高度的那部分。

o靠近弯曲线的孔容易产生变形措施在设计弯曲件时要保证从弯曲部位到孔边距X大于一定值X≥(1.5—2.0)t t弯曲板料厚度;在弯曲部位设计一个辅助孔来吸收弯曲变形应力,可以预防临近弯曲线的孔变形,一般采用先弯曲后冲孔的方案。

10. 零件在弯曲后,弯曲部位产生明显的变薄1)对策:o弯曲半径相对于板厚值太小(r/t>3直角弯曲)一般采用增大弯曲半径;o多角弯曲使弯曲部位变薄加大,为了减少变薄尽量采用单角多工序的压弯办法;o采用尖角凸模时凸模进入凹模太深使弯曲部位厚度明显减少。

11. 拉深件凸缘在拉深过程中起皱1)原因:o凸缘部位压边力太小,无法抵制过大的切向压应力;而引起切向变形,因而失去稳定后形成皱纹。

材料较薄也较易形成皱纹。

2)对策:o加大压边圈的压边力和适当的加大材料的厚度。

12. 拉深件壁部被拉裂的原因及预防1)原因:o材料在拉深时承受的径向拉应力太大;o凹模圆角半径太小;o拉深润滑不良;o原材料塑性较差。

2)对策:o减小压边力;o加大凹模圆角半径;o正确使用润滑剂;o选用素行较好的材料或增加工间退火工序。

13.拉深件底部被拉裂1)原因:o凹模圆角半径太小,使材料处于被切割状态。

2)对策:o(一般发生在拉深初始阶段)增大凹模的圆角半径,并使其圆滑过度表面粗糙度要小一般Ra<0.2µm。

14.拉深零件边缘高低不平及有褶皱1)原因:o毛坯与凸凹模中心不合或材料厚度不均匀,以及凹模圆角半径和凸凹模间隙不均匀(凹模圆角半径太大,在拉深的最后阶段脱离了压边圈,使尚未越过圆角的材料压边圈压不到起皱后被拉入凹模形成口缘褶皱。

2)对策:o冲模重新定位,校正凹模圆角半径和凸凹模间隙使其大小均匀后再投入生产(减少凹模圆角半径或采用弧形压边圈装置即可消除褶皱)。

15.锥形零件或半球形零件拉深时腰部起皱1)原因:o在拉深开始时大部分材料处于悬空状态,加之压边力太小,凹模圆角半径又太大或者使用的润滑剂太多。

使得径向拉应力变小使得材料在切向压应力的作用下失去稳定而起皱。

2)对策:o增大压边力或采用压延筋结构,减小凹模圆角半径或使材料厚度稍微加大。

16.拉深件表面产生拉痕的原因及预防措施1)原因及对策:o凸模或凹模表面有尖利的压伤,致使工件表面相应的产生拉痕,此时应将压伤表面进行修磨或抛光即可;o凸凹模间隙过小或者间隙不均匀,使其在啦深时工件表面被刮伤,此时应修整凸凹模间隙直至合适为止;o凹模圆角表面粗糙,拉深时工件表面被刮伤,此时应将凹模圆角半径进行修磨打光;o冲压时由于冲模工作表面或材料表面不清洁而混进杂物从而压伤了工件表面,因此在拉料时一定要始终保持凸凹模表面的清洁,坯料拉深前一定要擦拭;o当凸凹模硬度低时,其表面附有金属废屑后,也使得拉深工件表面产生拉痕,因此除了增加凸凹模表面的硬度外在拉深时还要时常检查凸凹模表面即使清除其遗留下的金属废屑;o润滑剂质量差,也会使拉深工件表面粗糙度加大,这时应使用适合于拉深工艺使用的润滑剂,必要时应将润滑剂过滤后再使用。

以防止杂质混入而损伤工件表面。

17.拉深件拉深直壁部分不平整1)原因及对策:o凸模上没有设计和制造出通气孔,使其表面因压缩空气而变形,出现不平整现象,此时必须增加通气孔;o材料的回弹作用也会使拉深工件表面不平,最后应增加整形工序;o凸凹模间隙过大致使拉深难以被拉平,此时必须将间隙调整均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