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光绪重修静明园工程_基于样式雷图档和历史照片的研究_杨菁
解读光绪重修静明园工程_基于样式雷图档和历史照片的研究_杨菁

1171 静明园——北京水源和西郊景观焦点玉泉山位于北京城西北10km左右,属于西山支脉(图1)。
其山体呈南北走向,纵深约1 300m,东西最宽处约450m,山的主峰高出地面不过90m ①,但它的3座山峰构成略似马鞍形状的轮廓,山形秀美。
自金代以来,玉泉山泉水即是北京城内饮水的一处重要源头,元、明时期玉泉山更因“玉泉垂虹”位列“燕京八景”之一而闻名。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玉泉山建立行宫,名为澄心园,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玉泉山澄心园正式更名为静明园。
此时的静明园构景主要围绕泉水,是一内向型山水园林。
乾隆年间配合西郊水利整治和清漪园工程,经过3次集中建设,玉泉山静明园形成了内有“五湖绕三峰”②,外有高水湖、养水湖、泄水湖的山水格局,园区内盛期有40余组建筑(图2)。
清帝并不在静明园中居住,水源涵养、祈雨和游憩是其主要功能。
从西郊整体景观布局来看,静明园南北二峰上的2座大塔是其园林构景的主要标志,也是西郊园林对景、借景的焦点。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西郊园林俱罹浩劫。
同治和光绪年解读光绪重修静明园工程——基于样式雷图档和历史照片的研究On the Restoration Project of Jingming Garden in Guangxu Period—A Study Based on Yangshi Lei Archives and Historical Photographs摘 要:清代三山五园中的玉泉山静明园在光绪年间得到了部分重修。
通过对样式雷图档和历史照片的综合分析,基本厘清了这次重修的过程和意义,得出静明园和颐和园在光绪重修中是统一规划的结论。
重修后的静明园园林建筑规模仅有乾嘉时期的1/3,但其主要功能都得到了恢复,是光绪皇家园林建设中以规模最小实现最大效果的杰出范例。
这次重修也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看与被看”艺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关 键 词:风景园林;玉泉山静明园;重修工程;样式雷图档;历史照片文章编号:1000-6664(2012)11-0117-04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1-11-18; 修回日期:2012-06-08Abstract: Jingming Garden in Jade Spring Hill, one of the so-called Three Mountains and Five Gardens in Qing Dynasty, was restored in Guangxu Period.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Yangshi Lei Archives, Qing court documents and historical photographs, this article generally clarifies the process and intent of the restoration, and obtains the conclusion that Jingming Garden and Summer Palace were under the same master planning in Guangxu restoration. Although the restored landscape of Jingming Garden is only one third compared to the Qianlong and Jiaqing period, all its main function has been restored. This restoration project is another example in Guangxu period of the imperial gardens to achieve maximum effect with minimum projects. Also the project emphasized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design principle, viewing and being viewed.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Jing Ming Garden of Jade Spring Hill; restoration project; Yangshi Lei Archives; historical photograph间集中进行了2次涉及静明园的重修工程。
国家图书馆藏圆明园样式雷图档述略

国家图书馆藏圆明园样式雷图档述略作者:白鸿叶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5期〔摘要〕国家图书馆收藏样式雷图档中关于圆明园的图档近2000张,这些图档为了解和研究圆明园盛期时的情况提供了大量可信的重要史料。
通过圆明园样式雷图文档案我们看到了以样式雷为代表的建筑师们在皇家园林建筑中的创造,是这个历史时期建筑发展的缩影。
〔关键词〕国家图书馆;圆明园;样式雷图档〔中图分类号〕G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6)05-0037-05一、国家图书馆藏圆明园样式雷图档概况严格意义上来说,样式雷图档应指被誉称为样式雷的雷氏家族绘制的建筑图纸、烫样及其相应工程作法的说明文档。
但为了便于研究样式雷,我们把样式雷图档的定义进行扩充,凡是与“样式雷”相关的图文档案统称为样式雷图档,不仅包括样式雷家族绘制的建筑图纸、烫样和工程作法册,还包括其日记、往来信函以及账单、财务收支情况记录等档案,以及与雷氏图纸混淆的样式房其他人员绘制的图档。
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样式雷图文档案涉及多种建筑类型,有宫殿、宫苑、王府、行宫、坛庙、陵寝等,其中关于圆明三园图档占国图藏全部样式雷图档的近七分之一。
1933年,《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7卷三四号发表了金勋先生的《北平图书馆藏样式雷制圆明园及其他各处烫样目录》和《北平图书馆藏样式雷藏圆明园及内庭陵寝府第图籍总目》,笼统地列出圆明园三园及其附属园、行宫、三海、南苑、东陵、西陵、王公府第等目录,其中圆明园图籍,共105包2200余张,包括圆明园1855张,长春园149张,万春园291张。
2012年样式雷图档整理出版时,经过初步统计,景点明确的圆明三园图纸共计1400余张,其中圆明园1060张,绮春园240张,长春园100张。
景点不明确的装修装饰、用具图和船只图700余张。
圆明园样式雷图档的内容包括景区景点的新建、修缮、改建、内檐装修、园内河道疏浚、山体切削、绿化植被、室内室外陈设等工程。
样式雷圆明园研究.ppt

• 继承营造学社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推进样式雷圆明园图档的 系统研究,改变长期停滞的圆明园图档梳理工作 • 弥补长久以来圆明园档案文献挖掘整理工作的缺环,不断发 现问题,完善相关研究 • 促进圆明园的保护和利用 • 与样式雷世家研究成果相结合,弥补雷氏家族的职业活动, 为进一步解决长期困扰建筑史学界的 “见物不见人”和 “失语症”的尴尬局面,提供确凿的实证
相关研究成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流不足
研究价值和意义
• 朱启钤先生曾极具远见的称之为“前民艺术的表现”,其 “艺术”即建筑艺术,亦即建筑设计 • 其一,圆明园兼具“理政”和“燕寝”双重功能,“自营造 立场观之,尤有研究之必要”,营造学社创立之初,将其作 为主要研究对象 • 其二,圆明园是样式雷世家供职之地,其遗存图档是样式雷 世家所参与各项工程中最多的个案,是揭示样式雷世家创作 活动的首选对象 • 其三,圆明园堪称清代皇家园林的集大成之作,对同期欧洲 园林的发展曾起到推动作用,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中占有重 要地位。长期以来,它始终是中外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1格局未见全图描绘2格局在道光二十年国043002和咸丰末年已描绘3题目出现道光初年落成的工程相关添安灵璧石工程绘制方式字迹推断复原模式汇集档案史料以及相关研究成果参照遗址实测数据采用图示语言逐一展现圆明园历次格局更迭按照工程项目整合相关图档挖掘园林格局的更迭细节1样式雷圆明园图档以工程图样和帖说禀文数量最多此外还有匾额清单样式房摘抄的旨意堂谕和司谕档案以及随工日记1档案文献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已辨识的1500余件样式雷圆明园图档中圆明园本部达1000余件长春园100余件绮春园300余件全园图是划定变迁分界和复原的重要依据复原依据已甄别的圆明园相关图档表102已甄别的圆明园相关图档统计表序号隶属景区图档数量序号隶属景区图档数量0123多稼如云02局部24鱼跃鸢飞03正大光明1725北远山村04勤政亲贤4726西峰秀色05九州清晏48727四宜书屋100628方壶胜境3607上下天光2329平湖秋月08杏花春馆30接秀山房1209坦坦荡荡1231别有洞天10茹古涵今1232夹镜鸣琴11长春仙馆413312万方安和34廓然大公2113武陵春色2135洞天深处5814山高水长1436紫碧山房12152638天宇空明17汇芳书院1040同乐园3319澹泊宁静20映水兰香42十三所43其他42222044总计1051说明未见图档的景区不列入表格统计数字包括尚未甄别绘制年代的图档已甄别的长春园相关图档表103已甄别的长春园相关图档统计表序号隶属景区图档数量序号隶属景区图档数量0102宫门09西洋楼10032210玉玲珑馆1904淳化轩11泽兰堂12法慧寺宝相寺2213其他1807狮子林2314共计129已甄别的绮春园相关图档表104已甄别的绮春园相关图档统计表序号隶属景区图档数量序号隶属景区图档数量0102局部5803宫门2715延寿寺831605天心水面17四宜书屋2406庄严法界18假表盘20喜雨山房22船坞23其他2012澄心堂4324共计319故宫博物院入藏咸丰末年圆明三园地盘全图圆明园全园图故宫博物院入藏乾隆中期圆明园地盘全图圆明园全园图国043001乾隆四十九年至嘉庆八年之间圆明园地盘河道全图圆明园全园图国043003嘉庆末年至道光初年圆明园河道全图圆明园全园图国043002道光十六年至道光二十年圆明园河道全图长春园全园图国064001道光十五年前长春园内围河道全图国086004道光二十八年绮春园内围河道全图国097
正确认识“样式雷”

正确认识“样式雷”“样式雷”祖籍江西,为了弘扬“样式雷”的业绩和精神,江西省谱牒研究会雷氏文化研究工作委员会,多次召开“样式雷”建筑文化研讨会,邀请了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参加,并公开出版发行了《样式雷建筑文化新论》和《雷礼与样式雷建筑文化》两本论文集,在省内外乃至海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2007年4月份经省相关的主管部门批准,成立了“样式雷”建筑文化研究会。
2014年又实现了“样式雷”建筑文化研究会与江西省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理论联系实际,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样式雷”的建筑理念和建筑技艺,弘扬“样式雷”的业绩和精神,提高赣文化的品位,找到了新的平台和落脚点。
但是,在研究“样式雷”或者说是宣传“样式雷”的活动中,在某些专家、学者的论文中,存在一些偏离史实的观点。
我们作为“样式雷”的故乡人,认为有必要澄清史实,也有责任依据史实,摆明观点,以正视听。
尤其对于那些刚刚接触“样式雷”的年轻一代,他们从陌生到熟悉,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什么是“样式雷”“样式雷”是一个有特殊含义的专用名词。
它是对清代宫廷建筑大师雷发达一家祖孙七代的褒奖和赞誉。
这个家族从清初到清末的200多年里,祖孙七代一直连续担任着清朝内务府和工部共管的专门负责皇家建筑设计和监督施工的“样式房”的掌案(相当于总设计师),因而人们称这个家族为“样式雷”。
这样的建筑世家,在全世界找不出第二个,这个家族的建筑作品概括起来有:一坛(天坛),二宫(北京故宫、承德离宫及外八庙),二陵(清东陵、清西陵),三山(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海(北海、中海、南海),五园(圆明园、颐和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
在我国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中,“样式雷”世家的作品就占五分之一,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
“样式雷”世家留下来的建筑图档、烫样、工程作法等资料及相关的文献,现存于国家图书馆和清华大学图书馆就有两万多件,还有流落海外的,如日本等国家。
这些资料都是国之瑰宝,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
圆明园7处木质装修构件的“样式雷图样”研究

TO CULTURAL RELICS 0572020.12(上)0 引言2020年,中国园林博物馆开启《“样式雷”图档与北京皇家园林营造》课题,对2017—2019年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购置的《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圆明园卷初编》与《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圆明园卷续编》共计22函1273张“样式雷”印刷版图档进行信息采集编目。
因此,本文所介绍的这幅“在同一时期出现圆明园7处建筑装饰木构件立样糙底”样式雷图样藏品研究十分有必要,其研究内容不仅能产生“样式雷”学术价值,更是中国园林博物馆庞杂的藏品编目工作的一次升华。
1 图样介绍“[坦坦荡荡课农轩等地]槅扇立样糙底”印刷品(图1),中国园林博物馆为其梳理编目的藏品分类号为X7068-192,全图尺寸宽52.5厘米、长77厘米,图纸下方有“060-0075…[坦坦荡荡课农轩等地]槅扇立样糙底…29.5×57.2cm…坦坦荡荡”内容,背面印有红章“三六”,为《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圆明园卷初编》第四函中第三十六张图纸。
而“[坦坦荡荡课农轩等地]槅扇立样糙底”原件为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馆藏图号“060-0075”,尺寸29.5厘米×57.2厘米,款式/颜色为黑白∶墨线,属于清代样式雷画样中的立样糙底,为圆明园坦坦荡荡、课农轩等地景区的研究范畴,属于样式房装修陈设的初稿设计图的一版,与最终供皇帝审阅、核查以呈览所用的呈样效果会有所偏差。
2 图样名称探析2.1 图样形状内容描述[坦坦荡荡课农轩等地]槅扇立样糙底绘制了圆明园7处用作装饰建筑的槅扇与曲屏图样,从右至左所绘内容拟在坦坦荡荡、恒春堂、慎修思永、丰乐轩、课农轩、澄景堂、涵远斋使用。
2.1.1 右一:坦坦荡荡坦坦荡荡处槅扇1幅,槅扇二槽,有回字纹、云纹等纹饰,描绘金漆。
槅扇装修位置带有帘架,为黑漆花边,有黑条六扇等结构描述记载。
2.1.2 右二:恒春堂恒春堂处槅扇1幅,有山形纹、卷草纹等纹饰,裙板为缠枝纹样,绦环板有卷草纹,槅扇装修位置帘架楠中通牙,南边硬花护条,由苏州码记录槅扇尺寸。
中国营造学社的历史贡献

HISTORY & THEORY纪念中国营造学社成立80周年郭黛实际的学风中国营造学社在创社之初就提出了整套的学术思想,如:沟通儒匠、网罗各类营造专书、征集各类资料,朱启钤特别提出“研求营造学,非通全部文化史不可,而欲通文化史,非研求实质之营造不可。
”后来在他们的实际工作中也是按照这样的宗旨来行事的,这其中最突出的是“研求实质之营造”,破除传统治史的方法,开创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梁思成称:近代治学者之道,首重证据,以实物为理论之后盾,俗谚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适合科学方法,艺术之鉴赏,就造型美术而言,尤需重“见”,读跋千篇,不如得原画一瞥,……秉斯旨以研究建筑,始庶几得其门庭。
……研究古建筑非做实物调查测绘不可。
在调查研究的同时,他们还注重向有实践经验的老匠师学习,即所谓“沟通儒匠”,朱启钤指出“营造学之精要,几有不能求之书册,而必须求之口耳相传之技术者。
然历来文学与技术相离之辽远,此两界始终不能相接触,于是得其术者,不得其原,知其文者,不知其形象。
”正是本着这样的精神,1932年梁思成教授在研究清代官方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的过程中,通过访问老匠师写出了《清式营造则例》一书,是对中国清代传统营造技术首次的诠释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研究,还按照《工部工程做法》中所列出的27种建筑做法分别绘制成图样,解析了有清一代的官式建筑营造技术特点。
在了解清代建筑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溯宋代建筑的营造技术,他们通建筑学报782010.1 ARCHITECTURAL JOURNAL位,一些大学也有少量。
这批图纸所涉及的层面广泛,大到建筑群的规划,具体到个体建筑、桥梁的设计图、乃至一樘室内装修的纹样、做法,透过这批图纸,可以看到清代建筑发展的状况,不但包涵着建筑艺术风格的追求,更有建筑技术演变的信息,还透露出当时建筑师的设计方法。
最近我们在研究被毁的圆明园过程中,对于这座中国最有代表性的皇家园林,它的建筑到底如何,如果没有样式雷图提供的信息,则很难做出回答。
回首向来萧瑟处_圆明考古30年

圆明考古30年文 图/贾贯峰 邱文忠圆明园遗址有考古属性的调查工作可以追溯到1924年,正式的考古发掘始于1994年,迄今经考古勘探或发掘的遗址近百处。
30年的考古工作,摸清了圆明园众多遗存的概况,补充了文献缺失,为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展示做出了贡献。
圆明园坐落于北京西郊,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占地约350公顷。
初为胤禛(即雍正帝)赐园,康熙赐额“圆明”。
经数代皇帝营构建造,遂有三园之盛。
圆明园林皋清淑,陂淀渟泓,因高就深,傍山依水,相度地宜,构结亭榭,天然意趣,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
然而世有不济,白云苍狗,圆明园尚未走入大众视野,便因1860年大劫难及后世玩尽数散去。
掩埋于荒草萋萋、乱石废墟之下的圆明园究竟是何样貌,成为考古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执念。
30年艰辛工作历程鸿蒙初辟在中国考古学诞生之初,出现了诸多考古学术团体,他们以开展田野调查为回首向来萧瑟处101311151416203030606140314151325242335343344435555445364637383922232425262747484959582829215719121718656956626368646766址的面貌,促成福海区域及遗址东部对外开放。
这些项目已然具备了文物保护的意识,但尚缺乏科学的考古发掘工作。
首次转机始于1993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重点视察了圆明园西部地区,决定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
1994年北京市政府计划在西部实施“圆明园微缩景观工程”,工程涉及藻园、山高水长楼及十三所区域。
项目前期,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今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前身)按照考古工作方法勘探了该区域11万平方米,并发掘藻园遗址4600余平方米,揭露出藻园遗址西部建筑群的全部和东部建筑群的一部分,结合文献及样式雷图档初步复原建筑大体平面布局及结构。
此次发掘是圆明园遗址首次科学的考古发掘工作,但“圆明园微缩景观工程”因故并未落地,发掘成果未能转化,圆明园考古发掘工作再次陷入沉寂。
馆藏有关雷景修石刻拓片叙

馆藏有关雷景修石刻拓片叙王文蓓雷景修,字先文,号白璧(一说为字白璧,号先文),又号鸣远。
生于嘉庆八年,卒于同治五年(1803-1866)。
样式雷第五代传人。
雷景修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代,一生遭遇坎坷,他继任样式房掌班的道路也是充满曲折。
雷景修十六岁,就随父亲在圆明园样式房学习世传差务,奋力勤勉,不辞劳瘁。
道光五年(1825),重病中的雷家玺觉得儿子尚难承担重任,因此立下遗嘱,将样式房掌班职位让给外姓同行接管。
雷氏执掌样式房的历史眼看就要终结,而此时的雷景修并没有放弃延续家族荣耀的信念,经过20多年的奋斗,终于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夺回了样式房掌案的职位,成为样式雷家族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然而,此时雷景修面对的已是一个内忧外患、满目疮痍的清政府。
他不仅无法挽回样式房差务奉旨停止的厄运,还经历了海淀故宅被劫,以及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的惨剧,眼睁睁地看着样式雷家族几代人用心血营造的万园之园付之一炬。
从此,雷景修苦心经营家业,置办新宅,续修谱录,规划祖茔。
在庆幸样式雷图档未被圆明园大火殃及之时,他将原本存放在圆明园附近样式房中的画样、烫样运到了城内,并专门修建了三间房屋予以珍藏。
由此,原本属于皇家的绝密建筑档案就在乱世中流到宫外。
雷景修直到平安峪(咸丰帝定陵)陵工营建,才有较大建树,为清室所器重,于同治二年七月初八日,得貤封“诰授奉政大夫之职”。
至他逝世后,因其子雷思起及孙雷廷昌于同治一朝清室陵寝大工、圆明园、颐和园重修及三海扩建等工程中建树极大,深获清室器重,旋又于光绪元年七月十九日再度得到“兹以覃恩赠尔为通奉大夫,锡之诰命”为二品封典。
同、光间所立三通《雷景修及妻尹氏诰封碑》,就铭有这两次诰封的敕文。
目前,国家图书馆珍藏的绝大部分样式雷图档,就来自于上述家藏。
其本人和妻子先后得到同治和光绪两位皇帝的诰封。
国家图书馆珍藏的金石拓片中,有六件有关“样式雷”世家的重要材料,它们是北京海淀西山乡巨山村雷氏祖茔有关墓碑或诰封碑:(一)《雷景修及妻尹氏诰封碑》同治二年七月初八日敕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71 静明园——北京水源和西郊景观焦点玉泉山位于北京城西北10km左右,属于西山支脉(图1)。
其山体呈南北走向,纵深约1 300m,东西最宽处约450m,山的主峰高出地面不过90m ①,但它的3座山峰构成略似马鞍形状的轮廓,山形秀美。
自金代以来,玉泉山泉水即是北京城内饮水的一处重要源头,元、明时期玉泉山更因“玉泉垂虹”位列“燕京八景”之一而闻名。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玉泉山建立行宫,名为澄心园,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玉泉山澄心园正式更名为静明园。
此时的静明园构景主要围绕泉水,是一内向型山水园林。
乾隆年间配合西郊水利整治和清漪园工程,经过3次集中建设,玉泉山静明园形成了内有“五湖绕三峰”②,外有高水湖、养水湖、泄水湖的山水格局,园区内盛期有40余组建筑(图2)。
清帝并不在静明园中居住,水源涵养、祈雨和游憩是其主要功能。
从西郊整体景观布局来看,静明园南北二峰上的2座大塔是其园林构景的主要标志,也是西郊园林对景、借景的焦点。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西郊园林俱罹浩劫。
同治和光绪年解读光绪重修静明园工程——基于样式雷图档和历史照片的研究On the Restoration Project of Jingming Garden in Guangxu Period—A Study Based on Yangshi Lei Archives and Historical Photographs摘 要:清代三山五园中的玉泉山静明园在光绪年间得到了部分重修。
通过对样式雷图档和历史照片的综合分析,基本厘清了这次重修的过程和意义,得出静明园和颐和园在光绪重修中是统一规划的结论。
重修后的静明园园林建筑规模仅有乾嘉时期的1/3,但其主要功能都得到了恢复,是光绪皇家园林建设中以规模最小实现最大效果的杰出范例。
这次重修也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看与被看”艺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关 键 词:风景园林;玉泉山静明园;重修工程;样式雷图档;历史照片文章编号:1000-6664(2012)11-0117-04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1-11-18; 修回日期:2012-06-08Abstract: Jingming Garden in Jade Spring Hill, one of the so-called Three Mountains and Five Gardens in Qing Dynasty, was restored in Guangxu Period.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Yangshi Lei Archives, Qing court documents and historical photographs, this article generally clarifies the process and intent of the restoration, and obtains the conclusion that Jingming Garden and Summer Palace were under the same master planning in Guangxu restoration. Although the restored landscape of Jingming Garden is only one third compared to the Qianlong and Jiaqing period, all its main function has been restored. This restoration project is another example in Guangxu period of the imperial gardens to achieve maximum effect with minimum projects. Also the project emphasized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design principle, viewing and being viewed.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Jing Ming Garden of Jade Spring Hill; restoration project; Yangshi Lei Archives; historical photograph间集中进行了2次涉及静明园的重修工程。
同治六年(1867年)对从北京西郊到城内西苑的水道进行了大规模水利工程,其中一项重点工程就是对静明园内水道、龙王庙和寝宫的重修和修缮,使其基本功能得到了恢复。
光绪年间,静明园工程是在重修颐和园的背景下开展的③。
玉泉山静明园和颐和园相距甚近,且因水道相连,关系密切,玉泉山南坡和东翼山坡更是颐和园重要的借景对象。
配合颐和园工程,静明园部分建筑有选择地得到了重修,样式雷家族的雷廷昌作为负责人主持了工程④。
2 重修的总体计划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朱批有光绪朝“静明园云外钟声等处殿宇开工日期”一折:“谨开,静明园内云外钟声,乾山巽向兼亥山巳;资生洞,亥山巳向;伏魔洞,乾山巽向;水月洞,乾山巽向。
均择于四月十四日巳时祭山破土。
真武殿,庚山甲向兼卯酉。
择于四月十九日未时祭山破土。
”杨 菁 / YANG Jing 王其亨 / WANG Qi-heng① 数据来自北京市测绘局地图。
②“五湖”自东向西为宝珠湖、镜影湖、裂帛湖、玉泉湖、涵漪湖,“三峰”自南向北为南峰、主峰、北峰。
③ 光绪十四年(1888年)二月初一,皇帝上谕:“清漪园旧名,谨拟改为颐和园。
殿宇一切,亦量加葺治,以备慈舆临幸。
恭逢大庆之年,朕躬率群臣,同申祝悃,稍尽区区尊养微忱”。
标志着颐和园重修工程正式开始。
④ 雷廷昌(1845—1907),样式雷家族第七代传人,样式房掌案。
风景园林历史118风景园林历史对照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记录颐和园工程进展程度的《重修颐和园工程清单》(以下简称“工程清单”)中静明园部分,云外钟声等组群的重修时间是光绪十七年(1891年),这也标着着光绪重修静明园的开始。
首都博物馆藏有一张“玉泉山静明园全图”(简称首博全图),该图绘出了静明园园墙内区域,但并没有绘出高水湖南部和东部的界限。
图中建筑名称均用黄签贴于图上,图右下角有黄签上书图的名称“玉泉山静明园全图”。
此图中有多处建筑仅绘出基址位置而无建筑布局,如圣因综绘、涵漪斋和采香云径等,还有一些建筑仅绘出建筑轮廓并没有开间等信息,如竹垆山房。
这种特殊的绘法表明此图并不是一般的园林全图,应该是一张静明园的计划重修全图,责任人为雷廷昌。
图中计划重修组群较多,占乾嘉时期全部组群的5/6。
3 具体重修项目3.1 列入《工程清单》的项目“首博全图”中,静明园计划重修的项目较多,但通过对样式雷图档和历史照片的比对研究,实施项目数量要少得多。
这些项目中从光绪十七年到二十一年(1891年—1895年)间的9组建筑列入“工程清单”可以证明确实得到了重修。
1)云外钟声和香云法雨均位于玉泉山南峰南坡上,是除了定光、妙高二塔外最能突出玉泉山形象的建筑群。
它们连同附近的3座山洞——资生洞、伏魔洞和水月洞,成为静明园重修的第一批工程。
云外钟声并未完全倒塌,重修时妙香室、云外钟声殿仍存。
国家图书馆藏①343-0671“谨拟静明园外云外钟声以东御座房地盘图样”是云外钟声、资生洞、伏魔洞的重修地盘图。
云外钟声东是“香云法雨”组群,这组建筑重修时东西两配殿已不存。
光绪十九年(1893年)对其进行了重修。
殿后有华严洞一座,也同时得到修缮。
综合样式雷图、乾隆时期档案和历史照片,云外钟声和香云法雨的重修基本依照乾隆时期的格局。
2)华滋馆是静明园寝宫所在地,其主体建筑幸存于1860年兵燹。
对照“工程清单”上所列条目,光绪十七年华滋馆工程主要是对建筑地面、室内、屋面的修缮,以及对周围宇墙、船坞、桥梁、道路的整修。
清音斋是静明园中最早的一组建筑,康熙时始建,是清帝从连接清漪园和静明园的玉河坐船进园后小憩之处。
其工程集中于光绪十九年至二十年之间,具体工程为清音斋整修、其与华滋馆之间的道路修整以及4座配房的修缮。
3)真武庙位于玉泉湖西岸山坡上,东西向正殿一座三楹,额为 “辰居资佑”,左右配殿均三楹,殿前有幡杆2根。
真武庙一组建筑于光绪十九年重修,庙东的龙王庙南码头也得到了重修。
4)另外山顶的峡雪琴音也得到了全面重修,由于这一工程遗留档案和图纸较多,突出代表了静明园重修的特点,故在第四节重点讨论。
5)除了建筑群的重建和修缮外,对静明园内的桥梁、船只、宇墙的修缮也是这次重修的内容。
南部的垂虹桥于光绪十九年1—2月间进行了整修;竹式仙舫一艘重新油饰;云外钟声到清音斋、水月洞至坚固林的宇墙也进行了重砌。
3.2 未列入《工程清单》的项目光绪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五日之后的工程,“工程清单”中没有列出。
现存样式雷图中有7大类图纸留存,由于相关档案缺失,光凭图纸无法得知方案是否施行,此时对历史照片的收集和分析成为判断方案是否施行最有利证据。
1)国339-0244-01“静明园内开锦斋各殿座图样”是龙王庙南侧竹垆山房的复建地盘图。
虽然重修方案已经落实于图纸,但从笔者掌握的所有老照片上看,竹垆山房均是废墟,未见重修(图3)[1]。
2)西大庙指玉泉山西麓包括真武庙、圣缘寺和清凉禅窟3组建筑。
笔者通过对该组群相关16张样式雷图进行比对分析,将它们分为以下几类。
(1)现场勘测图。
这些图绘制目的是为西大庙工程做准备。
勘测图中圣缘寺宝塔和山门、真武庙无梁殿“玉宸宝殿”皆因砖石结构而逃过兵燹,这3组建筑保存至今,成为西大庙建筑群仅存遗迹。
(2)进呈立样图。
第一历史档案馆藏“静明园西大庙仁育宫御座房等图1 静明园位置示意(图底采自Googl earth,2007年)图2 乾嘉时期玉泉山静明园鸟瞰图(杨菁绘)① 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以下均按其编号简写为“国XXX-XXXX”。
2119LA History图样”是一张进呈立样图,图上描绘了清凉禅窟、东岳庙、圣缘寺3组建筑。
图面施重彩绘制,并贴了文字说明等红、黄标签。
国357-2038绘制了东岳庙后罩楼,“泰钧楼”立样,应为绘制进呈样的底图。
该张进呈图样说明,清廷对西大庙的修整计划是全面复原被毁前的旧貌。
但只有个别工程得到了实现。
(3)重修工程图。
共3张,国348-1180、国348-1189和国354-1766。
均是东岳庙钟、鼓楼重修图样。
钟鼓楼工程得到了实施,但其他重修工程未能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