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链球菌素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乳酸链球菌素的研究进展

乳酸链球菌素的研究进展
31 in产 生 菌 的 筛选 .Ns i
用涉及丝 氨酸 脱水成 脱氢丙氨 酸和 苏氨酸 脱水成 B一
Ns in产生菌最早是从发酵 的牛奶 中分离 出来 , i 随后 产生菌。 在筛选菌株过程中 , 以根 可
甲基脱氢丙氨酸 ,然后 半胱氨酸的巯基侧链与脱氢丙氨 在各种乳制品 、一些植物材料和河水 中发现 了 Nin的 s i 表1 部分允许使 用 Nin的 国家和地 区及其应 用领域 s i


的第 2 位氨基酸不 同, Nin 7 在 s A中是组氨酸 , s Z中 i Nin i
肽聚糖 的生物合成 。另外 , s Ni i n对敏感菌的净菌程度还
是天冬氨酸 。 uh n等人克隆和测定 了 N s A结构基 取决于培 养基的缓冲性 、 B cma in i 抑菌物 的浓度 、 指示菌种类以及 因D NA序列以后 ,发现成熟分子中的脱氢丙氨酸 、 Nin的添 加 浓度 。 8一 s i 甲基脱氢丙氨酸 、 羊毛硫 氨酸和 B一甲基 羊毛硫氨酸 等 3Ns .in的提 取 方 法 i 稀有氨基酸是经翻译后修饰产生的。这种翻译后修饰作
1Ns . in的分 子结 构 i
合成产生抑 制作用 , 引起细胞裂解 。 对芽孢的作用是在孢 子出现膨胀 的起始阶段抑制其发芽 , 导致孢子不能存活。
乳酸链球菌素 的乡 式 为 C 4 - 8N403 S ,含有 1 ̄I 8 2 77 2
3 个氨基酸残基 , 4 相对分子量为 3 1 道 尔顿 , 50 前体分子 有研究认为 , in单体 中的脱氢并 氨酸 ( h ) 甲基脱 Ns i D a和 含有 5 个氨基酸残基 , 中 2 个残基位于引导区 ,4 7 其 3 3 个 氢并氨酸( b 可以与敏 感细胞膜 中的某些酶 的巯基发 Dh )

乳酸链球菌素抑菌原理

乳酸链球菌素抑菌原理

乳酸链球菌素抑菌原理1. 乳酸链球菌素抑菌原理的研究背景乳酸链球菌素是一种天然产生的抗菌物质,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

近年来,乳酸链球菌素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因为它在食品工业、医药领域和生物防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了解乳酸链球菌素抑菌原理对于深入挖掘其应用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2. 乳酸链球菌素的发现与特性乳酸链球菌是一种常见的益生菌,在发酵食品中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某些乳酸链球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一种特殊物质,即乳酸链球菌素。

与其他常见抗生素不同,乳酸链球菌素不会引起耐药问题,并且对多种致病微生物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

3. 乳酸链球菌素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发现,当某些致病微生物与乳酸链球菌素接触时,乳酸链球菌素会与微生物的细胞膜发生相互作用,导致细胞膜的破坏。

乳酸链球菌素通过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结构,导致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紊乱,从而引起微生物的死亡。

4. 乳酸链球菌素抑菌机制的研究进展近年来,科学家们对乳酸链球菌素抑菌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发现,乳酸链球菌素通过与微生物表面的脂质结合,并进入细胞内部。

一旦进入细胞内部,乳酸链球菌素会靶向作用于微生物的DNA、RNA和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这些靶向作用会导致微生物基因表达异常、代谢紊乱和蛋白质合成受阻等一系列变化。

5. 乳酸链球菌素对不同类型微生物的抑制效果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对于乳酸链球菌素具有不同的敏感性。

研究发现,乳酸链球菌素对于一些常见的致病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等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

此外,乳酸链球菌素还对一些耐药菌株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为抗药性微生物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6. 乳酸链球菌素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潜力由于乳酸链球菌素在食品工业中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和较好的稳定性,因此它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保鲜和防腐中。

研究人员发现,在奶制品、肉制品和面包等食品中添加适量乳酸链球菌素可以显著延长其保质期,并有效抑制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生长。

乳酸链球菌素的研究进展

乳酸链球菌素的研究进展

No.1.2006乳酸链球菌素(Nisin)是世界上公认安全的防腐剂,是一种由微生物代谢所产生的具有很强杀菌作用的天然代谢产物。

乳酸链球菌素本身具有许多优良性质:首先,容易被人体消化道中的一些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所降解,不会在体内蓄积而引起不良反应,并且对食品的色、香、味等无不良影响[1-2]。

使用它还可以降低杀菌温度,减少热处理时间,因此能改进食品的营养价值、风味、结构、颜色等性状,同时还可节省能耗。

Nisin本身具有热稳定性,并耐酸、耐低温贮藏,Nisin作为一种理想的天然防腐剂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1乳酸链球菌素的研究现状1.1乳酸链球菌素的分子结构乳酸链球菌素(Nisin)的分子式为C143H228N42O37S7,含有34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3510Da。

Nisin在天然状态下主要有两种形式,分别为NisinA和NisinZ[3],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氨基酸顺序中第27位氨基酸不同,在NisinA中是组氨酸,在NisinZ中是天冬氨酸,在其基因结构上的第148位脱氧核苷酸不同是造成差别的根本原因。

一般而言,在同样浓度下,NisinZ的溶解度和抑菌能力比NisinA要强。

1.2乳酸链球菌素的性质1.2.1物理和化学性质Nisin的溶解性、稳定性都与溶液的pH值密切相关。

Nisin的溶解度随pH值的下降而提高,pH值2.5时溶解度为12%,pH值为5.0时下降到4%,在中性及碱性条件下几乎不溶解[4]。

实验结果表明,Nisin在酸性条件下极为稳定,pH2.0条件下可耐受高温处理(121℃,15min),而无活力损失,而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即发生失活。

1.2.2生物学特性当α-胰蛋白酶、胰酶制剂和枯草杆菌肽作用Nisin后,会使其失去活性,但羧肽酶A、羧肽酶E、肠肽酶、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对Nisin无作用。

Hurst报道,Nisin对α-凝乳蛋白酶、胰酶、李红,赵春燕*(沈阳农业大学,沈阳110161)摘要:乳酸链球菌素是某些乳链球菌产生的一种多肽物质,是一种高效、无毒副作用的天然生物防腐剂。

乳酸链球菌素在肉制品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乳酸链球菌素在肉制品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5 1 0 2 2 5 ,C h i n a ;2 . C o H e g e o f F o o d S c i e n c e ,S o u t h C h i n a A g i r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G u ng a z h o u ,G u ng a d o n g 5 1 0 42 6 ,C h i n a )
R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f Ap p l i c a t i o n o f Ni s i n i n Me a t P r o d u c t s
B A I We i - d o n g ,S H E N P e n g ,Q I A N Mi l l ,L I U L i - w e i
( 1 . C o l l e g e o f L i g h t I n d u s t r y a n d F o o d,Z h o n g k a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Ag r i c u l t u r e a n d En g i n e e r i n g ,Gu ng a z h o u,Gu ng a d o n3年 1 月
农产 品加工 ( 学刊) A c a d e mi c P e r i o d i c a l o f F a r m P r du o c t s P r o c e s s i n g
N o . 1
A b s t r a c t : Ni s i n i s a s a f e  ̄ e ic f i e n t n a t u r l a p r e s e r v a t i v e w i t h n o s i d e e f e c t s .I n t h i s p a p e r ,t h e Ni s i n ’ S s t r u c t u r e,

乳酸链球菌素_Nisin_抑菌作用及其抑菌机理的研究

乳酸链球菌素_Nisin_抑菌作用及其抑菌机理的研究
试验菌发酵培养基:改良的 M17G 培养基[4]。 指 示 菌 培 养 基 :细 菌 用 牛 肉 膏 蛋 白 胨 培 养 基(加 入 1.0%K2HPO4,自然 pH);金黄色葡萄球菌用 LB 液体培 养基;酵母菌用 YPG 培养基;真菌用 PDA 培养基。 1.2 试验方法 1.2.1 抑菌谱的测定 将 30℃培养 12h 的 T0625 菌株发酵液调为 pH2.5, 90℃加 热 30min,5400r/min 离 心 12min [5],收 集 上 清 液 。
收稿日期: 2008-01-04 作者简介: 吕淑霞(1963-),女,辽宁省人,教授,主要从事食品微生物安全性检测方面的研究工作。
2008 No.9
·88· S erial No.186
China Bre wing
Research Report
抑 菌 谱 的 测 定 采 用 杯 碟 法 。调 节 指 示 菌 浓 度 ,细 菌 为 107cfu/mL,真菌、酵母菌为 104cfu/mL。在指示菌培养基上 加入 0.2mL 指示菌悬液,L 棒涂匀。待干燥后放置牛津杯。 取发酵上清液 0.1mL 加入牛津杯内,适温培养一定时间, 测量抑菌圈直径。 1.2.2 乳酸链球菌素的提取纯化
按 1.2.4 操作,加入提取物后测定 0h、3h 和 9h 时培养 液的电导率值,同时设正常培养 0h、3h 和 9h 时金黄色葡 萄球菌培养液的电导率值为对照。 1.2.7 乳酸链球菌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液蛋白含量的
影响
同 1.2.4 操作,加入提取物后采用考马斯亮蓝 G-250 法 测定 0h、3h 和 9h 时培养液的蛋白质含量,同时设正常培养 0h、3h 和 9h 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液的蛋白质含量为对照。 1.2.8 金黄色葡萄球菌菌体蛋白 SDS-PAGE 电泳分析

乳酸菌的研究进展

乳酸菌的研究进展
ph值降低可缩短肠内容物在肠道的滞留时间使变异原如一葡萄糖苷酶一葡萄糖苷酸酶硝基还原酶偶氮还原酶和7一脱羟基酶等及早排出体43破坏致癌物抑制产生致癌物质的细菌增殖抑制硝胺产生或抑制涉及硝胺合成的硝基还原酶如干酪乳杆菌能抑制乳酪中硝酸盐转化为硝酸胺嗜酸乳杆菌可显著降低高肉食大鼠粪便硝酸基和述
乳酸菌的研究进展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动物防疫检疫站 叶 红 曾 敏
[摘 要] 乳酸菌是应用最早、 最广泛的饲用微生态制剂, 具有多种益生作用。本文从乳酸菌的粘附、 活性物质、 免疫赋活作用、 抗肿 降低胆固醇和降血压作用进行综述, 为开发新型绿色的饲用乳酸菌奠定扎实的基础。 瘤作用、 [关键词] 乳酸菌 活性物质 可溶性肽 1. 竞争性排斥病原菌的粘附 乳酸菌能与肠粘膜上皮细胞结合,占据有害菌肠粘膜上皮细胞结 从人体分离的嗜酸乳杆 合位点, 对有害菌起屏障作用。Conway [1]报道, 菌 (L. acidophilus ADH)对人的回肠上皮细胞和猪的回肠上皮细胞都具 有较好的粘附性,且粘附率显著高于从乳制品中分离的保加利亚乳杆 菌(L. bulgaricus)和嗜热链球菌(S. thermophilus), 对猪的结肠和盲肠上皮 细胞的粘附率也以嗜酸乳杆菌最高, 嗜热链球菌显著低于两株乳杆菌。 Conway 同时还指出实验中的乳酸菌的粘附都是非特异性的 。Gopal 报 道三株饲用微生态制剂菌株, 鼠李糖乳杆菌 (L. rhamnosus DR20), 嗜酸 乳杆菌(L. acidophilus HN017)和乳酸双歧杆菌(B. lactisDR10)对人肠道上 皮细胞系 HT- 29, Caco- 2 和 HT29- MTX 有极强的粘附力,而且三株乳 H7 对肠细胞的侵袭能力和细胞结合能力 。 酸菌都能降低 E.coli O157: Pascual 发现用浓度为 l05C

高效液相色谱仪法检测乳酸链球菌素含量的研究

高效液相色谱仪法检测乳酸链球菌素含量的研究

《高效液相色谱仪法检测乳酸链球菌素含量的研究》一、引言在当今的生物医药领域,乳酸链球菌素(Lactobacillus)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菌、抗氧化和抗炎等多种生物功能,因此备受关注。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应用乳酸链球菌素,科研人员需要一种准确、快速、稳定的检测方法。

而高效液相色谱仪法(HPLC)作为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在乳酸链球菌素含量检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乳酸链球菌素的生物活性及检测方法综述1. 乳酸链球菌素的生物活性乳酸链球菌素是一种由乳酸链球菌产生的多肽类物质,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菌、调节免疫功能、抗氧化等,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和保健品等领域。

2. 乳酸链球菌素检测方法综述目前常用的乳酸链球菌素检测方法包括生物学法、免疫学方法和色谱法等。

其中,色谱法中的HPLC方法因其检测灵敏度高、分离效果好、定量准确等优点,成为乳酸链球菌素检测的首选方法之一。

三、HPLC方法在乳酸链球菌素检测中的应用1. 样品前处理在使用HPLC方法检测乳酸链球菌素含量时,首先需要对样品进行前处理。

常见的前处理方法包括提取、浓缩和净化等,通过前处理可有效提高样品中乳酸链球菌素的浓度,提高检测灵敏度。

2. 色谱条件优化在乳酸链球菌素的HPLC检测中,色谱条件的优化对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包括流动相的选择、柱温、流速、检测波长等参数的优化,都能够有效地提高检测效果。

3. 标准曲线的建立为了定量分析样品中乳酸链球菌素的含量,需要建立标准曲线。

通过制备不同浓度的乳酸链球菌素标准溶液,利用HPLC方法测定其峰面积,建立标准曲线并进行定量分析。

四、乳酸链球菌素HPLC检测方法的优势与挑战1. 优势HPLC方法在乳酸链球菌素检测中具有灵敏度高、分离效果好、定量准确等优点,能够满足科研和生产中的实际需求。

2. 挑战在实际应用中,乳酸链球菌素的HPLC检测也面临着样品前处理复杂、色谱条件优化难度大等挑战,需要科研人员不断进行改进和优化。

天然防腐剂乳酸链球菌素的研究进展

天然防腐剂乳酸链球菌素的研究进展

天然防腐剂乳酸链球菌素的研究进展摘要:乳酸链球菌素是由乳酸链球菌产生的一种高效、无毒、安全、无副作用的天然食品防腐剂。

本文简单的介绍了乳酸链球菌素的理化性质及其防腐特性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乳酸链球菌素理化性质应用发展趋势世界上每年约有20%以上的粮食及食品因腐败变质而造成巨大浪费和经济损失,变质食品还会危及人的身体健康,因食品变质导致食物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所以,在食品工业中,防腐剂是一个重要的添加剂。

食品防腐剂按来源不同可分为三类:天然防腐剂、化学合成防腐剂、生物防腐剂。

由于化学防腐剂一般在较低的pH介质中以分子状态存在,并有一定的副作用,在允许的使用量下,对食品风味仍有一定的影响,所以难以满足现代食品加工的需要。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生物防腐剂的出现,以高效、低毒、天然的特征弥补了化学合成防腐剂的不足,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乳酸链球菌素,又称乳球菌肽或乳链菌肽,英文名为 Nisin。

是目前用于食品中为数较少的生物防腐剂之一。

乳酸链球菌素是Rogers于1982年首次发现的。

1914年,Mattick和Hirsch证明该物质可抑制许多革兰氏阳性菌,并将这种活性物质称为Nisin。

1969年,FAO/WHO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确认乳酸链球菌素可作为食品防腐剂。

由于乳酸链球菌素对许多革兰氏阳性菌,特别对产孢子的革兰氏阳性菌有很强的活性,加之它对人体安全无毒,展示了乳酸链球菌素在食品工业中的前景。

一、理化性质乳酸链球菌素属于N型血清的某些乳酸链球菌产生的一种多肽物质,相对分质量为3348,分子式为C143H228N42O37S7。

乳酸链球菌素为白色或略带黄色的易流动粉末,略带咸味。

纯的乳酸链球菌素的等电点约为pH9,其中水中的溶解度随pH值的下降而显著提高,在pH值为2.5时,溶解度为12%;pH值为5.0时,溶解度为4%;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几乎不溶解。

将乳酸链球菌素溶于pH值为6.5HCL中时,可经121摄氏度加热30分钟而不丧失抑菌活性,在pH值为6.5时丧失90%以上的活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酸链球菌素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介绍了乳酸链球菌素(Nisin)的分子结构、性质、抗菌机理和生产的研究进展;综述了乳酸链球菌素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现状,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乳酸链球菌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乳酸链球菌素,抗菌机理,食品工业,应用Abstract:Nisin is an antibacterial multipeptide produced by certain strain of Lactococcus lactis.It is a high efficiency and nopoisonous effect natural biopreservative.This paper comprehensive described research exploitation and progress about produce and applies of nisin.Key words:nisin;preservative;research and progress乳酸链球菌素(Nisin)是世界上公认安全的防腐剂,是一种由微生物代谢所产生的具有很强杀菌作用的天然代谢产物。

乳酸链球菌素本身具有许多优良性质:首先,容易被人体消化道中的一些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所降解,不会在体内蓄积而引起不良反应,并且对食品的色、香、味等无不良影响。

使用它还可以降低杀菌温度,减少热处理时间,因此能改进食品的营养价值、风味、结构、颜色等性状,同时还可节省能耗。

Nisin本身具有热稳定性,并耐酸、耐低温贮藏,Nisin 作为一种理想的天然防腐剂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1、乳酸链球菌素的研究现状1.1乳酸链球菌素的分子结构Nisin)亦称乳酸链球菌肽或音译为尼辛,是目前最常用的生物防腐剂,它是乳酸链球菌产生的一种多肽物质,由3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分子式为C143H228N42037S7,分子量为3510。

Nisin分子结构中包含5种稀有氨基酸,分别为氨基丁酸 (ABA)、脱氢丙氢酸(DHA),R一甲基脱氢丙氨酸(DHB)、羊毛硫氨酸(ALA-S-ALA)和已一甲基羊毛硫氨酸(ALA-S-ABA),它们通过硫醚键形成五个内环,其活性体为二聚体或四聚体。

到目前为止,已发现Nisin 分子的类型有A,B,C,D,E和Z,其中以Nisin A和Z两种类型的研究较多。

NisinA与NisinZ的差异仅在于第27位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前者为组氨酸(His),后者为天冬酸胺(Asn),其抗菌特性几乎无差别。

1.2乳酸链球菌素的性质1.2.1 物理和化学性质Nisin的溶解性、稳定性都与溶液的pH值密切相关。

Nisin的溶解度随pH值的下降而提高,pH值2.5时溶解度为12%,pH值为5.0时下降至1J4%,在中性及碱性条件下几乎不溶解。

实验结果表明,Nisin在酸性条件下极为稳定,pH2.0条件下可耐受高温处理(121℃,15min),而无活力损失,而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即发生失活。

1.2.2生物学特性当d一胰蛋白酶、胰酶制剂和枯草杆菌肽作用Nisin后,会使其失去活性,但羧肽酶A、羧肽酶E、肠肽酶、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对Nisin无作用。

Hurst报道。

Nisin对凝乳蛋白酶、胰酶消化酶、唾液酶等很敏感,但对粗制凝乳酶、脂酶、淀粉酶不敏感,在酸性条件下,100℃、10min链酶蛋白酶不敏感。

1.3乳酸链球菌素的抑菌谱Nisin抑制大部分革兰阳性菌及其芽孢的生长和繁殖.如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以及梭状芽孢杆菌属和芽孢杆菌属的细菌,特别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肉毒杆菌作用明显,在一定条件下,如冷冻、加热、降低pH值、EDTA 处理等,乳酸链球菌素亦可抑制一些革兰阴性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假单胞菌等的生长1.4乳酸链球菌素的抑菌机理Nisin的抑菌机理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并不断取得突破。

其抑菌作用主要是杀菌,而非抑菌或溶菌。

Nisin对营养细胞的作用主要是在细胞膜上,它可以抑制细菌细胞壁中肽聚糖等的生物合成,使细胞膜和磷脂化合物的合成受阻,导致细胞内物质外泄,引起细胞裂解。

1.5 Nisin合成的遗传学研究编码Nisin的遗传密码的确切位置有两种理论,一种认为它与质粒连锁,另一种则认为是在染色体上。

支持前一种观点的主要证据有:1947年,Kozak研究产Nisin菌株的突变现象时发现,若先以原黄素或溴乙啶诱变并进行高温处理,再以NTG进行诱变,未检测到回复突变株。

并据此推测Nisin基因可能位于质粒上。

进一步研究发现,Nisin的产生与一17.5MDa的质粒有关。

,1991年,Kaletta 和Entian从乳酸链球菌素6F3的质粒中成功克隆到了编码Nisin的结构基因。

但是.另外一些研究者认为Nisin基冈位于染色体上,并有实验证明一些产Nisin的菌株并不存在质粒ⅢI。

对Nisin基因定位的研究最近取得的一些突破性进展,一些研究者根据对染色体的缺失与杂交实验提出Nisin结构基凶与染色体上的一个可接合转移的转座子有关。

Horn等人则提出Nisin基因存在于70kb大小的转座子Tn5301巾,同时另一些研究者的工作也证实了这个转座子的存在,且发现Nisin基座是不稳定的。

这些发现可能提示我Nisin基因位于一个可转座于质粒和染色体上的转座子巾,在不同的菌株中.Nisin基因的位置不一定相同㈣。

1988年,Nisin基因首次被克隆出来。

不同于大部分的多肽类抗生素.Nisin 前体蛋白是由核糖体合成,经过一系列包括脱水、硫环形成等复杂的翻译后加工过程,最终形成有活性的成熟Nisin分子110I。

对Nisin遗传学研究的深入,将使我们有可能定向改变Nisin的溶解度、稳定性、抑菌范围等,对于Nisin的应用前景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 Nisin生产研究进展2.1 Nisin产生茵的筛选目前主要是利用Nisin产生菌rtInip+nisrsue+紧密连锁的原理.在添加乳链菌肽、蔗糖及溴甲酚紫的选择培养基上,从牛奶样品中定向筛选Nisin产生菌I”I。

也有通过检测在BCP—CaCO,培养基中溶钙圈大小而间接选择Nisin生产菌方法的报道。

2.2 Nisin的发酵生产在Nisin的生产中,主要是以乳链球菌和乳酸乳球菌作为生产菌,通过诱变方法获得高产菌株,并通过改变培养基配方以进一一步提高产量。

其中,对培养基配方的研究进行的较为活跃。

一方面,可以扩大Nisin应用.另一方而,对营养与产量关系的研究有助于了解Nisin生物合成的途径和调控方式2.3发酵产物的提取工艺2.3.1有机溶剂法利用正丙醇作为主要的溶剂,因此也称正丙醇法。

它利用正丙醇、丙酮、乙酸等有机溶剂沉淀Nisin,利用Kh2P0。

等进行盐析,反复沉淀、溶解的过程.是一种经典方法,但其缺点是回收率低,回收产物活性低。

1960年Hawlev等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提取Nisin。

该法是先向发酵液中加入0.1%Tween一80,然后从发酵液底部鼓气使产生大量的气泡,Nisin本身具有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因而伴随泡沫被鼓斗收集并破碎泡沫后,用丙酮沉淀,最后将沉淀十燥测活,比活仅为1.4x1061U/g。

、与正丙醇法相比鼓气吹泡法较容易形成规模化生产,操作简单,试剂消耗量少,但产品纯度低,回收率也不理想。

2.3.2吸附法随着对乳链菌肽分子性质的研究,科研工作者发现产Nisin的乳酸菌对Nisin 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

1971年Bailey等利用Nisin与菌体吸附特性先收菌体,然后再获取Nisin提取液,再将其经过柱层析纯化Nisin。

1992年Yang等对菌体吸附法的吸附及解吸附条件作了进一步研究发现如果对吸附及解吸附选择合适的pH,无需破碎菌体就可大量提取回收Nisin。

其结果是最佳吸附pH为6.5,而解吸附。

最佳pH为2.5。

1 996年Jason等通过对Nisin与菌体吸附的深入研究。

大胆地提出了一种设想。

就是利用菌体对Nisin在高pH吸附、低pH解吸附的特性,构建一种固定化细胞柱,将含Nisin的粗品通过固定化细胞,Nisin就被吸附从而达到分离浓缩的目的。

另一种吸附法是应用一些吸附剂在合适条件下使其与Nisin吸附以达到提取纯化的目的。

吸附剂包括硅酸、二氧化钛硅化合物(硅酸钙、二氧化硅、硅藻土等)。

2.3.3柱层析法现在应用于分离纯化Nisin的介质较多,并且均可达到纯化的目的,但是南于所选前处理的方法不同,使得需要过柱的数目也不同,1995年我国山东大学刘稳等应用中空纤维超滤、非极性大孔网状吸附树脂xAD一2层析、CM—Sephadex C 一25层析和Sephadex C一50分子筛层析等步骤纯化Nisin.分析其纯度不低于95%,比活为2.6x107IU/g,总同收率为20.6%。

1995年Rod—riguez等采用Sepharose介质纯化Nisin,该法的预处理是用硫酸铵浓缩Nisin,然后依次通过Sp—Sepharose柱层析、Octyl—Sepharosecl一4B柱层析及PepRpc HR5/5 C2/C 1 8反向柱层析等步骤纯化NisinII,I。

1 996年陈秀珠等应用正丙醇提取法将Nisin浓缩后再用CM—Sephadex C一25层析一步纯化了Nisin,其比活为3.99x107IU/g,回收率41.7%。

1997年Suarez等又将一种传统的层析方法一免疫亲和层析应用分离纯化Nisin并且获得了成功I埽J。

该法是用ADl0杂交瘤细胞制备Nisin的单克隆抗体,并将其通过N一羟基琥珀酸亚胺葡聚糖柱,在一定条件下抗体与葡聚糖偶联,然后将Nisin发酵液除菌后进行柱层析。

最终活性回收率可达72.7%,应用ReRpcHR5/5 C2/C18反向柱层析鉴定其纯度与Nisin标准品接近。

这种利用抗体一抗原特异吸附性所设计的免疫亲和层析法纯化Nisin不仅操作过程简单,而且速度快,特异性好,重复性强。

但其缺点是Nisin的单克隆抗体较难获得。

2.4发酵产物的效价检测Nisin可以抑制G+菌的生长,可用微球菌作检测菌,测量其抑菌圈直径。

Nisin在中性溶液中的溶解度远小于其在酸性溶液巾的溶解度,这样使得它在琼脂平板中扩散受影响。

虽有一些方法,如用还原酶活性抑制剂、测定牛奶中酸产物的量、或测定OD值(比浊法)等可以作为衡量Nisin量的标准。

但扩散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技术,特别是当琼脂中加入了1%的Tween一20后,有利于扩散,且Tween一20的效果比Tween一80好。

在0.5~10IU/mL的范围内,浓度的对数和抑菌圈直径呈直线关系。

依之可作出标准曲线,再将待测样品与之比较,即可求出效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