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术后胸壁电子线照射加等效膜后对皮肤和肺的影响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放疗者放置皮肤填充物对疗效的影响

参 考 文 献
临床的联合用药;具有 较广 的抗癌谱 。因此铂类联合其他化 疗药物 是治疗 晚期非小 细胞肺癌 的重要 方法 。西 医化疗药
物 常 会 导 致 患 者 机 体 免 疫 功 能 下 降 和 内环 境 失 衡 ,中医 药
具有 “ 扶正培 本”的作用 ,使患者机体达到新 的平衡 ,改善
的7 0例女性 乳腺癌 改 良根治术 后患者 , 年龄 3 4~7 2岁 ,
中位 年 龄 5 1 岁 ,均 已行 6个 疗 程 的 辅 助 化 疗 ,经病 理 证 实
的治疗 手段 ,目前对胸壁放疗一般采用电子线照射 。笔者对
本 院 收 治 的 乳 腺 癌 改 良根 治 术 后 需 要 行 胸 壁 放 疗 的 患 者 采 用 半 程 加 用 皮 肤 填 充 物 电 子 线 照 射 ,观 察 急 性 放 射 性 皮 肤 反 应和 放 射 性 肺 炎 的 发生 情 况 , 随访 3年 了 解 局 部 复 发率 。 1 资 料 与 方 法
肺癌化疗患者免疫功能 的影响I J 】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 志, 2 0 1 4 ,
2 3( 3 4 ) :3 7 6 7 .
( 收稿 : 2 0 1 5 - 0 3 - 5 1 修 回: 2 0 1 5 - 0 5 — 0 6 )
( 发稿编辑 :薛 芳)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放疗者放置皮肤填充物对疗效的影响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相关专业知识分类模拟4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相关专业知识分类模拟4A1型题以下每一道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 关于乳腺癌内乳淋巴结切线照射技术,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内切野的位置在体中线健侧3cm处B.没有内切野和内乳野之间邻接的问题C.适用于病变在乳腺内象限,尤其是病变较邻近体中线或胸廓较窄的患者D.纵隔器官的照射少E.内乳淋巴结剂量确实可靠,受深度变化的影响小答案:E[解答] 乳腺癌内乳淋巴结切线照射技术特点是:内切野的位置在体中线健侧3cm 处,没有内切野和内乳野之间邻接的问题,适用于病变在乳腺内象限,尤其是病变较邻近体中线或胸廓较窄的患者,纵隔器官的照射少,内乳淋巴结剂量不够确实可靠,受深度变化的影响较大。
2. 关于乳腺癌内乳淋巴结切线照射技术,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内切野的位置在体中线健侧3cm处B.没有内切野和内乳野之间邻接的问题C.适用于病变在乳腺内象限,尤其是病变较邻近体中线或胸廓较窄的患者D.肺组织受照射的体积小E.内乳淋巴结剂量不够确实可靠,受深度变化的影响较大答案:D[解答] 乳腺癌内乳淋巴结切线照射技术特点中肺组织受照射的体积较大。
3. 关于内乳淋巴结单独一野电子束偏角照射技术,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内乳淋巴结的剂量确实可靠,受深度变化的影响小B.与内切野邻接处胸壁与乳腺组织不产生低剂量区C.对纵隔及肺组织的照射少D.不受乳腺病变部位及胸廓宽窄的影响E.照射技术简单答案:E[解答] 乳腺癌内乳淋巴结单独一野电子束偏角照射技术的缺点为照射技术比较复杂。
4. 关于内乳淋巴结单独一野电子束偏角照射技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内乳淋巴结的剂量确实可靠,受深度变化的影响小B.与内切野邻接处胸壁与乳腺组织不产生低剂量区C.对纵隔及肺组织的照射少D.不受乳腺病变部位及胸廓宽窄的影响E.以上都是答案:E[解答] 乳腺癌内乳淋巴结单独一野电子束偏角照射技术特点有:内乳淋巴结的剂量确实可靠,受深度变化的影响小,与内切野邻接处胸壁与乳腺组织不产生低剂量区,对纵隔及肺组织的照射少,不受乳腺病变部位及胸廓宽窄的影响。
9MeV电子线照射技术治疗乳腺癌术后胸壁靶区的方案比较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c 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s o f p o s t m a s t e c t o m y c h e s t w a l l i r r a d i a t i o n w i t h 9 M e V e l e c t r o n
图。结果 : 单 野 垂 直 照 射 剂 量 分 布 呈 楔 形分 布 。5种 方 案 P T V9 5 %分 别 为 : 4 1 7 2 c G y 、 4 8 8 5 c G y 、 4 9 2 3 c G y 、 4 9 1 1 c G y 、 4 9 0 0 c G y ; 肺 V 2 0分 别 为 : 1 4 . 2 3 %、 1 8 . 0 0 %、 1 7 . 8 2 %、 1 7 . 9 1 %、 1 7 . 9 3 %; D ma x分 别 为 : 6 0 8 1 c G y 、 6 4 0 0 c G y 、 5 6 6 1 c G y 、 5 6 2 0 c G y 、 5 5 9 8 c G y 。结 论 : 增
b e a m. Me t h o d s : O n I MR T p h a n t o m, i f v e r a d i a t i o n p l a n n i n g s w e r e d e s i g n e d w i t h 9 Me V e l e c t r o n b e a m :① s i n g l e - i f e l d
v e r t l l a l p l a n n i n g ;② s i n g l e - i f e l d p l a n n i n g w i t h t h e g a n t r y o f 3 0 。 ; ⑧d o u b l e — i f e l d p l a n n i n g w i t h t h e g a n t y r o f 1 5 。 a n d 4 3 。 ;( 垒 ) t r i p l e - i f e l d p l a n n i n g w i t h t h e g a n t y r o f 1 5 。 , 3 0 。 a n d 4 3 。 ;⑧ s i m u l a t e — a r c p l a n n i n g w i t h t h e g a n t y r f r o m 1 5 。 t o
皮肤防护剂在预防乳腺癌术后放射性皮肤损伤中的应用

・
3 ・ 5
皮肤防护 剂在 预防乳腺癌术后 放射性皮肤 损伤 中的应用
严布谷
摘
薛 云
姜照林
要 目的 : 观察皮肤防护剂局部应 用对乳腺癌术后放疗引起的放射性皮肤损伤 的效果 。方法 : 14 将 2 例乳腺癌术后患 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 .
对照组各 6 例。两组均按常规护理 , 2 实验组整个放疗期间均于放疗前 、 临睡前局部给予皮肤防护剂。结果 : 实验组皮肤损 伤发生率及损 伤程度 明显低于对照组( OO ) P< . 1 。结论 : 皮肤防护剂局部应 用对预防乳腺癌术后放疗引起的放射性皮肤损伤有较好 的疗效 , 临床推广应用 。 值得 关键词 乳腺 癌术后 ; 放射治疗 ; 放射性皮肤 损伤; 皮肤 防护剂 d i O 36 / . s .6 2 9 7 .0 1 1 ・1 o : . 99 ji n 1 7 — 6 6 2 1 ・8 0 9 l s
2例。两组 患者 的性 别 、 龄 、 年 文化程度 、 照射面积 、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 见的恶性肿 瘤之 一 , 我 国 占全 身各 照组各 6 在 种恶性肿瘤的 7 ~1% , 次于子 宫颈癌 , 近年来呈 上升 照射剂量 比较 , 异无 统计 学 意义 ( P>0 0 ) 具有 可 比 % 0 仅 但 差 均 .5 , 趋势 , 并有超过子宫 颈癌 的倾 向。部分 大城市 报告 乳腺 癌 占 性 。 女性恶性肿瘤之首位 ¨ 。 由于 乳腺癌淋 巴引 流广泛 , 一种 12 放疗方法 ] 是 . 均采用德 国西 门子 O C R电子直线加速器 NO 好发血行转移的全身性 疾病 , 以手术 后放 疗越来 越 多地被 的 6m — 和 电子线治疗 。治疗前按 医嘱调整 好专用乳腺托 所 v x 专家认 同。放射治疗在有 效杀灭 肿瘤 细胞 的同时 , 正常组 架各技术参数 , 患者仰 卧于乳腺托架上及双侧上肢外展 9 。 对 让 O 织和器官也造成一定 的损害 , 放射性皮 肤损伤 是乳 腺癌 术后 上举 的治疗体位 , 且保 持与定 位时一致 , 打开三 维激光 灯 , 调
乳腺癌术后不同厚度补偿膜调强放疗剂量学分析

乳腺癌术后不同厚度补偿膜调强放疗剂量学分析吴伟伟;张群贵;吴修洪;肖应;丁金泉;李韶今【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不同厚度补偿膜下乳腺癌根治术后切线野调强放疗中的剂量.方法:应用Pinnacle计划系统分别对12例乳腺癌患者设计3组计划,在计划中分别添加厚度为3、5、10 mm的组织补偿膜.处方剂量为50 Gy/25次,2 Gy/次,前15次加膜放疗,后10次不加膜放疗.在相同照射野和目标函数条件下逆向优化,比较靶区以及皮肤、同侧肺、全肺和对侧乳腺的剂量.结果:计划3 mm组、5 mm组和10 mm组中V90分别为(96.71±1.09)%、(97.25±0.92)%和(97.76±0.74)%;V95和D95在3组计划中比较也有逐渐增大剂量学特点,而V110、D5、V115在3组计划中的比较结果为3 mm组<5 mm组<10 mm组.靶区的适形指数(conformity index,CI)比较均没有显著差异,但均匀性指数(homogeneityindex,HI)的比较中3 mm组和10 mm组的结果为1.19±_0.034和1.18±0.026(P=-0.022).皮肤的Dmin、Dmean和Dmax的比较结果为3 mm 组<5 mm组<10 mm组.同侧肺、全肺和对侧乳腺在3组计划中没有明显差异.结论:乳腺癌术后切线野调强放疗中,补偿膜的厚度直接影响皮肤的剂量,一定程度上厚度增加,皮肤的受量也增大,同时也会降低靶区的低剂量体积.补偿膜厚度不会明显影响其他危及器官的受量.【期刊名称】《医疗卫生装备》【年(卷),期】2016(037)009【总页数】4页(P91-93,112)【关键词】乳腺癌根治术;IMRT;补偿膜厚度;皮肤剂量【作者】吴伟伟;张群贵;吴修洪;肖应;丁金泉;李韶今【作者单位】341000江西赣州,赣州市肿瘤医院;341000江西赣州,赣州市肿瘤医院;341000江西赣州,赣州市肿瘤医院;341000江西赣州,赣州市肿瘤医院;341000江西赣州,赣州市肿瘤医院;341000江西赣州,赣州市肿瘤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55;R737.9补偿膜在乳腺癌放疗中应用广泛,通过在乳腺癌患者放疗过程中添加一定厚度的补偿膜可以改善射线剂量、提高皮肤剂量。
乳腺癌放疗的并发症

第八节乳腺癌放疗的并发症乳腺癌保守手术加放疗常见的并发症是上肢或乳腺水肿、乳房纤维化、放射性肺炎,肺纤维化和肋骨骨折。
一、肺部并发症肺落并发症主要表现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肺纤维化,发生率为1%~6%。
发生率与受照体积、剂量、本身肺功能、肺血流灌注情况、化疗、三苯氧氨的应用有关。
肺都受照量V20不会超过27%,但如果全乳半束切线野同时照射锁骨上、内乳以及腋窝,患者放射性肺部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同时,应用化疗也能增加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
放疗时同时应用三苯氧氨也能增加放射性肺炎的发生,一般主张放疗结束后再应用三苯氧氨。
患者本身肺功能差,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些病人部分肺血流灌注情况差,放疗时如肺受照剂量、体积不大,但照射体积、剂量在肺血流灌注好的肺组织,此时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减少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有以下方法:①通过应用先进的放疗降低肺受照量,如应用调强技术并配合应用主动呼吸控制方法能明显降低肺受照量,可使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有报道应用调强技术同时应用三苯氧胺或化疗能提高生存率且不增加放射性肺炎发生率。
②改善肺功能。
③如患者肺血流灌注部分差,可尽量将放疗高剂量区调至肺血流灌注差部分,保护肺血流灌注好的部分。
二、心脏并发症放疗后特别是常规故疗后产生的心血管毒性作用是造成非乳腺癌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因素。
放疗对心脏的术后放疗能明显降低局部复发率,对长期生存率改善不明显。
通过调在分析、放疗后的患者5~10年的心血管病的发病率较未放疗者明是增加,由此引起死亡明显增加,并因此得出结论,放疗可能带来的生存率的提高被放疗致心血管病先亡所掩盖。
放疗对心血管的毒性作用表现早期主要是心电图异常:房性期前收缩(房早)、室性期前收缩(室早)、低电压,以及Ⅰ°、Ⅱ°房室传导阳需(AVB)。
晚期毒性作用除心电图表现ST段下移、心肌缺血表现,病人常有心慌,胸闷症状。
心血管毒性与照射体积、剂量、化疗的应用有关。
乳房X线照射后风险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

乳房X线照射后风险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技术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乳房X线照射也是常见的医学影像检查方法之一,尤其是在乳腺癌的早期筛查中被广泛使用。
但是,乳房X线照射同样会增加乳腺癌的风险,因此对于接受乳房X线照射的人士,应进行风险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
本篇文章将重点讨论乳房X线照射后的风险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风险评估1.1 乳腺癌风险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乳房X线照射是导致乳腺癌的一个危险因素。
根据研究,每增加10毫戈照射量,患乳腺癌的风险就会增加7.5%。
因此,在进行乳房X线照射后,需要对患者的乳腺癌风险进行评估。
根据患者的家族史、年龄、既往病史、个人生活方式等因素,评估乳腺癌的风险。
若患者的乳腺癌风险较高,则应在进行乳房X线照射前进行详细的告知,并尽可能地减少照射量。
1.2 放射线损伤风险乳房X线照射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放射线损伤,包括DNA链和细胞晶体损伤。
虽然现在的医疗技术已经使较少的放射线照射受限在安全范围内,但是对于孕妇或乳腺组织较散松的女性,其受到X线照射的潜在风险更大。
如果患者接受多次X线照射,那么放射线损伤的风险将会增加。
因此,医务人员需时常评估病人接受X线照射的次数及范围,特别是在病人接受多次检查时必须严格控制剂量,为了避免较小剂量的行照过多造成的放射线扫描所引发的增加的损伤风险。
二、影响因素分析2.1 年龄15-30岁的女性比30岁以上的女性患乳腺肿瘤的风险更高,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女性接受乳房X线照射时更应该警惕风险。
2.2 乳腺癌家族史如果患者有乳腺癌家族史,其本身患乳腺癌的风险就比其他人高,建议尽量避免接受乳房X线照射,或者减少照射剂量。
2.3 婚姻和生育历史尚未结婚的女性有较低的乳腺癌风险,婚姻和生育历史也会影响患乳腺癌的概率。
如果患者曾经生过孩子或哺乳孩子,他们的乳腺癌风险稍微低一些。
2.4 个人生活方式饮食、锻炼、吸烟、饮酒等个人生活方式也会影响患乳腺癌的概率。
乳腺癌根治术后胸壁电子束旋转照射的临床应用

【 bt c】 aii e p prn procm r es er tetn i s b a neae m sc A s atR d tn hr y s nm oat a pe n v t a n ih h i esc c t a e— r ao t a ia i t t fo h i e m g rk r ta r fr t
长期 以来 , 对乳腺癌根治术后胸壁辅 助放疗 的方式存在
争议 , 常用 的照射方式 包括 : 切线野 照射 、 电子束 垂直照 射 、
域放疗对高危 患 者在 降低局 部 复发 率具 有 重要 的地 位 J 。
已有 3个试验结果显示 术后 放疗可 以改善 局部 区域控 制 以
光子 、 电子束} 合 射线 照射 以及 电子束 旋转 照射等 , 些照 昆 这
。 门大学附属第一 医院放疗科 , 厦 福建
【 作者简介】 陈坚 贤(9 9一) 男, 17 , 广西百 色人 , 主治医 师 , 主要从
事肿瘤放射治疗工作。E—m i6 0 3 87 q cn al 9 4 3 2 @q .ol :
【 通讯作者】 吴 三纲 ( 92一) 男 , 建 厦 门人 , 治 医 师 , 要 从 18 , 福 主 主
v e i ic s h r g e s o l ia p l a in o lcr n ac i a it n o h o t se tmy c e twali iw w l d s u st e p o r s f ci c la p i t fe e to r r d ai f t e p s l n c o r o ma tc o h s l n
择合适的 电子束能 量。G z e 等 的研 究使 用 电子束 单野 照 射 ,% 一 % 出现放射性肺 炎 , 0 3 未见 明显的心血管损 伤 , 示 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癌术后胸壁电子线照射加等效膜后对皮肤和肺的影响
作者:白玉海陆小军雷风李民英叶奕菁刘玉猛
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3年第15期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胸壁电子线照射治疗中加用等效膜后对皮肤和肺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8月于本院肿瘤科乳腺癌术后胸壁接受电子线照射治疗的患者1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实验组在放射治疗时加用等效膜,对照组不加用,比较两组治疗后皮肤损伤情况。
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中Ⅱ度和Ⅲ度放射性皮炎的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患者Ⅰ度放射性皮炎的发病率为16.0%,对照组为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乳腺癌;放射治疗;等效膜;放射性皮炎;放射性肺炎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15.025
放射治疗是治疗乳腺癌术后的常用的治疗方法,其通过高能射线的生物作用使肿瘤细胞死亡,在临床运用广泛[1-2]。
有研究表明,放疗时在患者治疗放射野加用等效膜可以有效提高皮肤的照射剂量,减少放射性肺炎的发生[3-5]。
本次研究即针对乳腺癌术后胸壁电子线照射治疗中加用等效膜后对皮肤和肺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3月-2012年8月于本院肿瘤科乳腺癌术后胸壁需接受电子线照射治疗的患者1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均为女性。
实验组患者年龄25~67岁,平均(46.4±9.7)岁;病程1~9年,平均(5.5±
2.1)年。
对照组患者年龄27~71岁,平均(48.5±8.4)岁;病程2~8年,平均病程(6.7±2.6)年。
所有患者均已接受6~8个疗程的辅助化疗,病理均为浸润性导管癌。
实验组在放射治疗时加用等效膜,对照组不加用。
两组性别、年龄等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定位及制定放疗计划患者仰卧于专用乳腺托架上,身体向健侧倾斜,患侧胸壁尽量水平,调整机器臂架使得照射野与胸壁弧形切线垂直。
标出胸壁野照射范围,上界位于第一前肋骨端水平(锁骨头下缘),下界相当于对侧乳腺皱襞下2 cm水平,内侧界为体中线,外侧界为腋中线或腋后线。
包全手术瘢痕及引流口。
1.2.2 放射治疗两组均采用6 MeV的电子线照射,照射总剂量均为DT:50 Gy/5周,5次/周,2 Gy/次,实验组在0~36 Gy时加0.5~1 cm厚补偿膜,对照组不加用。
治疗深度参照MRI实际测量的胸壁厚度。
1.3 评价指标放射性皮炎的发生例数及严重程度,根据RTOG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本研究中分为Ⅰ~Ⅲ度。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放射性皮炎发生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放射性皮炎发生情况例(%)
组别Ⅰ度Ⅱ度Ⅲ度
实验组(n=50) 8(16.0) 2(4.0) 0
对照组(n=50) 2(4.0) 1(2.0) 0
P值 0.05 >0.05
2.2 两组患者肺部受照射剂量及治疗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肺部受照射剂量及治疗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情况
组别肺部照射剂量(Gy)放射性肺炎例(%)
实验组(n=50) 209.44±17.62 3(6.0)
对照组(n=50) 172.04±11.45 7(14.0)
P值
3 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占女性肿瘤死因的第二位,在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全乳切除术(包括根治术和改良根治术)后,尤其中、晚期乳腺癌仍存在较高的局部复发率[6-7]。
胸壁是最常见的复发部位。
而术后放疗又是目前乳腺癌术后最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段。
放射线治疗肿瘤的原理是,通过放射线的生物学效应,使复制分裂活跃的
肿瘤细胞的DNA发生变性、断裂,致使肿瘤细胞死亡[8-9];同时可以使细胞电离产生自由基,加速细胞损伤[10-11]。
放射治疗作为辅助治疗的手段,可以减少肿瘤的复发和转移[12],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乳腺癌放射治疗有多种方式,多采用胸壁切线野照射。
电子线照射时,由于电子有质量有电荷,在与组织细胞相互接触碰撞时能量迅速释放[13],因此适用于皮肤等表浅组织肿瘤的治疗。
研究表明,乳腺癌胸壁复发主要在皮下淋巴引流区,因此,如何在提高皮肤表面剂量的同时又能减少肺组织的受照剂量显得至关重要。
等效膜的成分是聚苯乙烯、石蜡等,在放射治疗中的作用是可以调节照射剂量在放射野的分布,可以使增加皮肤及皮下照射剂量,减少对肺的损伤。
在放射治疗的过程中,在体表弯曲部位,容易产生照射剂量不足的问题。
高能电子线的深度剂量随着照射深度的增加逐渐升高,直至达到最大剂量点,从而形成从表面到最大剂量点深度的剂量建成区。
加不同厚度补偿膜后,高剂量坪区位置不同,随着加膜厚度的增加[14],剂量建成区向皮肤表面移动幅度增大。
由于这种建成效应的发生,笔者在乳腺癌电子束胸壁照射时,通过添加补偿材料增加高剂量区位置处补偿材料的厚度[15],并且添加补偿膜的厚度和方式不同,可影响射线照射肺组织的生物效应。
在本研究中,乳腺癌术后胸壁一般厚约2 cm,采用6 MeV的电子线并添加补偿材料,既可提高皮肤剂量,又能减少肺部受照射的剂量。
本研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中Ⅱ度和Ⅲ度放射性皮炎的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中患者Ⅰ度放射性皮炎的发病率为16.0%,对照组为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乳腺癌术后胸壁电子线照射治疗中,加用等效膜,虽然会增加放射性皮炎的发生,但是有效提高了患者皮肤的照射的剂量,而肺部的受照射剂量降低,从而减少了放射性肺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丛也彤,亓波,王兆平.乳腺癌胸壁电子线照射加等效膜后对皮肤损伤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20):2011-2013.
[2]谢凯,潘东,杨柏成,等.电离辐射所致皮肤损伤的临床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6,16(2):129-130.
[3]屈纪富,程天民,许霖水,等.全身放射损伤对皮肤伤口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2,22(3):152-155.
[4]刘淑美.乳腺癌患者放射治疗的皮肤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3,9(2):138-139.
[5]邹岚,杨和平.21例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2(22):175-176.
[6] Eliahu G E Z, Bar-deroma R, Ashaf N, et al. Postmastectomy electron-bear a chest-wallir radiation in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J].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2004,60(4):1190-1194.
[7]钟鹤立,顾伟英,张光伟,等.乳腺癌根治术后胸壁放疗技术与剂量分布[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0,17(3):136-137.
[8]曾子君,李伟雄.乳腺癌术后胸壁电子线放疗加等效膜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2007,28(4):614-615.
[9]孙蒙杰.乳腺癌术后胸壁电子线放射治疗加等效膜对肺组织损伤的影响[J].吉林医学,2007,28(17):1829-1831.
[10] Amin Z F, Paris K, Minor G I, et al. Postmastectomy chestwall irradiation withelectron-beam therapy: outcomes and complications at the University of Louisville[J]. Cancer J,2005,11(3):204-208.
[11]丛也彤,王小红,孙世元,等.乳腺癌胸壁电子线照射加等效膜后对肺生物效应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24):3469-3471.
[12]陈英海,吕广艳,杨月琴,等.电子束不对称照射野剂量分布特性的测定与分析[J].中
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1,20(1):26-27.
[13]曲雅勤,黄巍,姜新,等.乳腺癌胸壁照射加组织等效膜预防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研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7,27(4):347-348.
[14]丛也彤,亓波,王兆平,等.乳腺癌术后胸壁电子线放射治疗肺前缘的剂量分布[J].中
国老年学杂志,2007,27(22):2192-2193.
[15]冯一中.高能电子线皮肤辐射损伤动物模型的超微病理学研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
杂志,2000,20(6):121-123.
(收稿日期:2012-12-17)(本文编辑: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