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陈染《私人生活》中的孤独气质及其西方资源
陈染私人生活读后感

陈染私人生活读后感读完陈染的《私人生活》,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冒险。
这本书就像是一个神秘的花园,每一朵花都有着独特的芬芳和姿态,让我流连忘返。
在《私人生活》中,陈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倪拗拗的内心世界。
倪拗拗是一个敏感、孤独而又充满探索精神的女性,她在家庭、社会和自我之间徘徊挣扎,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位置。
书中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倪拗拗与禾寡妇的相处。
禾寡妇是一个被生活打磨得有些粗糙,但内心依然保留着柔软的女人。
倪拗拗与她的相遇,就像是两颗孤独的星星在夜空中碰撞出了火花。
记得书中描述倪拗拗第一次见到禾寡妇的情景,那是一个午后,阳光懒洋洋地洒在小巷里。
倪拗拗正百无聊赖地走着,突然听到一阵嘈杂的声音。
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一个身材臃肿、穿着花布衫的女人正在和一群小贩争吵。
她的头发有些凌乱,脸上的表情愤怒而又无奈。
倪拗拗被这个女人身上散发出的一种莫名的气息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地走上前去。
禾寡妇看到倪拗拗,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但很快又恢复了愤怒的神情。
倪拗拗试图劝解她,可禾寡妇根本不理会,继续大声地叫嚷着。
那一刻,倪拗拗觉得这个女人既可怜又可悲。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倪拗拗发现禾寡妇并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
她会在夜晚独自坐在门口,望着天空发呆;她会在没人的时候,轻轻地哼着一首古老的歌谣;她会在倪拗拗伤心难过的时候,默默地递上一块手帕。
有一次,倪拗拗不小心摔破了膝盖,鲜血直流。
禾寡妇看到后,二话不说,拉着她就往家里走。
她找出一瓶碘酒和一些纱布,小心翼翼地为倪拗拗处理伤口。
她的动作轻柔而熟练,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小心。
”那一刻,倪拗拗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
在与禾寡妇的交往中,倪拗拗逐渐发现了她内心深处的秘密。
原来,禾寡妇曾经有过一段美好的爱情,但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能走到一起。
从那以后,她的世界就变得灰暗无光。
倪拗拗听着禾寡妇的故事,心中充满了同情和感慨。
通过与禾寡妇的相处,倪拗拗也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
试论陈染《私人生活》的孤独气质

作者: 廖敏
作者机构: 广东省贸易职业技术学校
出版物刊名: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 2013年 第8期
主题词: 陈染 《私人生活》 孤独
摘要:陈染的长篇小说《私人生活》是90年代女性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展示了女主人公倪拗拗作为一名独立知识女性的生理和心理成长历程。
笔者认为小说里渗透着浓浓的孤独气质,这种孤独贯穿于整个文本的叙事之中。
主人公的这种孤独是时代因素促成的,倪拗拗想通过身体的欣赏和愉悦来摆脱孤独,往往会导致更大的虚无。
倪拗拗的孤独气质来源于商品经济时代,人空前解放后灵魂的难以皈依,然而她在最后却被"治愈"了,这又凸显了一种荒谬。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陈染的《私人生活》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陈染的《私人生活》张晶晶华南师范大学[摘要] 陈染是活跃在八九十年代的一位极具女性气质的作家,其代表作《私人生活》就生动地体现出了这一特征,本文将运用女性主义的视角浅析《私人生活》中表现出的女性主义。
[关键词] 女性主义私人生活所谓女性视角,我认为就是强调以某类性别经验入手的视角,女性以自己独特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视角为关照,抒写自我独特的经验和体验。
作为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的代表,陈染的作品对表现女性主义视角很具典型性。
下面将对陈染的《私人生活》这一作品进行女性主义视角的解读。
一、注重“我”的感受的描写《私人生活》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小说,陈染以这样的形式表现了一个名叫倪拗拗的女孩儿从幼年到成年的独特而又复杂的内心情感体验。
因此,注重“我”的感受便成为作者首先要突破的一点。
男性作家往往擅长营造一个或虚幻或现实的世界,但自身却处于世界之外,他所注重的是展示这个世界,而陈染等一些女性作家则似乎更愿意走进自己所设计的世界之中,很直白的写出实实在在的“我”,尤其是“我”的感受。
三毛曾经说过:“有一次,我试着写第三人称的文章,我就想:我不是‘他’,我又怎么能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我又回过头来,还是写‘我’。
”这是女性作家写作意图的真实写照。
在男性作家的作品中,即使是最特别的见解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社会既定话语的烙印,而女性的视角则可以触及到男性无法触及的深处。
《私人生活》通篇都非常注重“我”的感受的描写,这是本作品最突出的特点。
“我”很孤独,意识到了我的问题是“一个残缺时代里的残缺的人”,还会为身体各部位起名字,觉得一个人是很多人;“我”冷漠,对大人的事我毫不关心,甚至支持父母离婚;“我”需要爱,因此,禾与尹楠的出现使我感到了从来未曾感受过的幸福;“我”忠于自己的内心,敢于说“不”,就算这个世界没有人与我同盟;“我”不愿承认现实,在禾与母亲永远离开之后,“我”固执地认为她们没有离开,只是安静地睡着了……主流作品中女性处于被忽略的角色,因此其内心世界也就无法被触及。
陈染《私人生活》中孤独气质及其西方资源论文

试析陈染《私人生活》中的孤独气质及其西方资源摘要:在90年代特殊的历史语境中,陈染开始了小说创作。
这一时期,随着西方文学译介的兴起,她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西方资源的影响。
陈染身上有着浓厚的孤独气质,此种精神气质与她所接受的西方资源,主要是叔本华的悲剧哲学和卡夫卡的孤独感有莫大的联系。
在上述二者的影响下,陈染以一种疏离与边缘化的姿态写作,以一种近乎呓语式的内心独白对女性的个人体验进行大胆的挖掘和表现,以书写姐妹情谊和乱伦之恋对当时的主流文学发出了挑战,从而体现出独立思考与不妥协的勇气。
关键词:陈染;孤独气质;西方资源陈染的创作诞生于90年代特殊的历史语境。
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政治风气的变化,使得文坛呈现出“向内转”的倾向,个人化、颠覆权威、消解崇高成了文坛的主流风气,同时经过80年代的“方法年”、“批评年”,部分前辈作家创作上的实践,陈染带着特有的时代印记和鲜明的个性特征,以“边缘写作”的姿态崛起于文坛。
随着批评实践的推动,陈染被冠上了“身体写作”“女性写作”“私语化写作”的称号。
对于这些称呼,陈染不置可否,始终强调“写作是个人的事情”,极力反对按照性别、年龄段把某一群落的作家捆绑在一起。
这一时期国内女性文学批评非常兴盛,陈染的创作因此受到了特殊的关注,同时80年代以来宽松的政治环境出现了西方文学译介的第二次浪潮,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陈染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些西方作家、西方文学思潮、流派的影响。
在本论文中,笔者想借着陈染的成名作《私人生活》来着重探讨下在该文本中透漏出的孤独气质及其西方资源。
对叔本华悲剧哲学的接纳陈染在一次访谈中说自己非常喜欢阅读哲学著作,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思想上的解禁带来了哲学思潮的繁荣。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在这时候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对个人生命和存在的关注成为了那个时代注目的焦点。
在这时候步入文坛的陈染毫无例外地受到了叔本华哲学的影响。
在她的文集和僻居笔记中,多次引用了叔本华的哲学话语。
孤独与逃离_陈染笔下的女性形象探析

孤独与逃离_陈染笔下的女性形象探析.txt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生幸福;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场心伤;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段荒唐;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声叹息。
2005年11月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Nov. 2005第23卷第4期Journal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Vol. 23 No. 4孤独与逃离:陈染笔下的女性形象探析蒋丽(西北大学中文系,陕西西安710069)是主人公们在不同时空中的共同体验,是小说文本中的一种弥漫性的生存氛围。
隔绝的空气阻碍着人们自由的呼吸。
不管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主人公们都时时刻刻处于一种孤独的境遇中,不仅生存个体之间无法沟通、无法交流,而且甚至还彼此提防、窥视、诅咒着。
这种孤独来源于个体生命对现实的生存世界的真切体认,源于女性生存现状的困惑与痛苦。
她和她笔下的女主人公们在饱经生活的磨难和世事的沧桑之后,洞穿了日常烦忙背后的空虚冷漠,鄙薄不满但却无可奈何,在现实中又经历了痛苦铭心的亲情、爱情、友情后,又感到更加巨大无际的孤独。
无论是现实世界还是内心世界都无法满足她,她只有孤独地逃离世俗的喧嚣、卑劣和丑恶,退守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中图分类号] I2071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7-05[摘要] 陈染是当代文学中一位重要而独特的女作家,她以边缘人的低调自觉远离中心,执着地探索作为弱势人群的生存地位。
通读陈染文本,可以发现“孤独”是贯穿其作品的核心因素之一。
孤独,作为一种生存状态,是她寻找精神家园的艰难旅程的尘埃落定的诗性表达,也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陈染对人生哲学意义的思考和顿悟。
陈染的在陈染的小说中生存着一个庞大的孤独者家族,其中的每个生命个体几乎是孤独而封闭的,如肖倪拗拗、黛二、孤独”““孤独”意识对我们审视存在、质询自我-2936 (2005) 04-具有形而上的启发性。
陈染小说中的孤独意象

陈染小说中的孤独意象摘要:八十年代中期,“存在主义热”、“萨特热”盛行全国,存在主义思想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左右了当时文学的发展方向。
本文选取了陈染这位作家,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分析了其创作中的孤独意象。
关键词:存在主义孤独死亡一、存在主义思想对陈染小说的影响存在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后,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对中国的思想界乃至文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无论是八十年代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还是九十年代的新体验,新生代文学都不同程度的反映了存在主义思想。
这时哲学和文学表现了相同的主题——关注人的存在,因为人只有先存在于世界才能谋求更进一步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来说要像一个真正的人一样生活,首先当然应该从人存在于世界这一点来考虑问题。
由于这样的认识,新时期的作家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人的存在这一问题上。
作为新生代作家的代表陈染她的小说也受到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
本文就是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分析其对陈染创作的影响。
试着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分析陈染作品中孤独这个意象。
(一)孤独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一种异己的力量,是荒诞的;社会对人是冷酷的;人的处境是不可把握的,人总是处于悲观、烦恼、恐惧、焦虑之中,孤苦伶仃,无家可归。
陈染是一个很喜欢写孤独的作品,在她的作品中孤独已经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东西,这种感觉已经融入她的生命中了。
我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点: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逐渐是去了纯真的感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冷漠化,其关系往往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人们可以为了金钱背叛亲人,出卖朋友,于是人们慢慢的开始变得不信任别人,只相信自己,开始慢慢的将自己封闭于一个小小的空间中,孤独便产生了;二是女性的独特的社会地位决定的,当代的女性在地位上虽然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地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依然存在着许多的对女性来说并不公平的待遇。
女性在获得了地位后,开始关注自身,在获得物质上的满足后,开始寻求精神上的满足,但现实与理想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女性在面对了一系列的挫折后,伤痕累累,开始逃避现实,她们采取一种将自己与现实隔离开的逃避方法,孤独,这是她们的主动地但也是被迫的举动。
浅析陈染小说中的女性孤独者形象

浅析陈染小说中的女性孤独者形象
圃 周各 坤
内容 摘 要 : 陈染 是 新 时 期 小说 创 作 中对 孤 独 给 予 真 诚 关注 的少 数 女 性 作 家 之 一 。 这 主 要源 于她 的 生 活 经 验 , 一定 程 度 上 影 响 了她 对 人 生 的看 法和 对 生命 的体 验 。陈 染 的 个 性 化 写 作 , 出表 现 在 抛 弃 宏 大 叙 事 , 而 也 突 转 关注女性主体构建上 。她 的作 品传递着对人类孤独存在的独特体悟, 蕴含着深刻 的存在主义 的哲思。 关 键 词 : 染 女 性 陈 孤 独
剧 性 氛 围 ,而 是 在 体 验 品 味 痛 苦 和 孤 独 之 后 获 得 的 重 新 生 存 的 勇
气 。孤 独 不 该 是 一 种 逃 避 现 实 的
为陈染生命 活动的重要部 分 , 不 “ 仅缘 于某种不 能为 自己渴求 与驱 动 ,而且 出 白一种无人 倾诉 的愿 望 ;一 种 迷 惘 困 惑 中 自我 确 认 的 方 式 和 途 径 ” 她 思, 自 己 , 而 , 索 进 探讨人的生存 。 陈染 抛弃宏 大叙事 ,关注 女 性 中心意义 的构成 ,并着 手建 构 种女性 中心 的象征框架 , 女 给“
心 眼 , 患 得 患 失 , 一 样 冷 漠 麻 木— — 水 水 不 再 做 任 何 选 择 ” 因 , 为想 要找 到幸 福 天堂 几乎 无 望 。 水 水 的 第 四 任 丈 夫 是 打 着 灯 笼 也
值得 注意 的是 ,陈 染作 品中 的孤 独与西方 现代派作 家有所 不 同 ,它 并 不 是 刻 意 在 营造 一 种 悲
芜。
存, 她别无 选择 。她转来转去发现 自己 一 直 不 停 地 在 找 寻 着 什 么 , 那是 她刻骨铭心 地喜爱 和依恋 的 东 西 — — 孤 独 ,她 并 不 是 打 算 要 去摆脱 它 ,因为 有它 的存 在 , 才 “ 使得人 的智力生 活或心灵 生活得 以进 行 。 ” 坚 守 着 这 份 孤 独 , 她 认 为孤独是 “ 一种最舒 服最 深刻 的 情感方式” 。
陈染私人生活读后感

陈染私人生活读后感《陈染私人生活》是一部由作者马良所著的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陈染的私人生活来反映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迷茫和挣扎。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受触动,产生了很多感悟。
首先,小说中的陈染是一个普通人,他的生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他每天上班、下班,与同事相处,与家人相聚。
然而,正是通过这些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作者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孤独与空虚。
陈染在书中常常感到与他人的距离,他渴望与他人建立真正的连接,但却经常陷入孤独的境地。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和现实中的很多人,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却往往感到内心的空虚和孤独。
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另外,小说中的陈染也是一个追求自由和梦想的人。
他渴望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自我,并实现自己的理想。
然而,在现实的束缚下,他很难得到真正的自由。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常常为了生计和物质追求而放弃了内心的追求和梦想,我们被社会所限制,很难真正做到自由自在。
陈染的经历让我想到了自己的人生,我也常常为了生活中的琐事而迷失了自我,忘记了自己曾经的梦想。
这个社会的压力和束缚实在是太大了,我们需要找回内心的自由。
最后,小说中的陈染也让我想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陈染的经历中,他经历了生活的挫折和失败,但他依然坚守自己的内心,并寻找着生活的意义。
陈染在他的私人生活中渐渐明白了生命的脆弱和可贵,他学会了珍惜每一天,并为了自己所追求的价值而努力。
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人生并不是光彩照人的,我们都会遇到挫折和困境,但正是在这些困境中,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感受生命的价值。
总的来说,读完《陈染私人生活》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小说中的陈染是一个普通人,他的生活和我们都很相似。
通过他的故事,我看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孤独与迷茫,也看到了追求自由和梦想的困难,更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本小说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也激励着我要珍惜生活、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陈染《私人生活》中的孤独气质及其西方资源作者:冯靖茹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0期摘要:在90年代特殊的历史语境中,陈染开始了小说创作。
这一时期,随着西方文学译介的兴起,她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西方资源的影响。
陈染身上有着浓厚的孤独气质,此种精神气质与她所接受的西方资源,主要是叔本华的悲剧哲学和卡夫卡的孤独感有莫大的联系。
在上述二者的影响下,陈染以一种疏离与边缘化的姿态写作,以一种近乎呓语式的内心独白对女性的个人体验进行大胆的挖掘和表现,以书写姐妹情谊和乱伦之恋对当时的主流文学发出了挑战,从而体现出独立思考与不妥协的勇气。
关键词:陈染;孤独气质;西方资源陈染的创作诞生于90年代特殊的历史语境。
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政治风气的变化,使得文坛呈现出“向内转”的倾向,个人化、颠覆权威、消解崇高成了文坛的主流风气,同时经过80年代的“方法年”、“批评年”,部分前辈作家创作上的实践,陈染带着特有的时代印记和鲜明的个性特征,以“边缘写作”的姿态崛起于文坛。
随着批评实践的推动,陈染被冠上了“身体写作”“女性写作”“私语化写作”的称号。
对于这些称呼,陈染不置可否,始终强调“写作是个人的事情”,极力反对按照性别、年龄段把某一群落的作家捆绑在一起。
这一时期国内女性文学批评非常兴盛,陈染的创作因此受到了特殊的关注,同时80年代以来宽松的政治环境出现了西方文学译介的第二次浪潮,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陈染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些西方作家、西方文学思潮、流派的影响。
在本论文中,笔者想借着陈染的成名作《私人生活》来着重探讨下在该文本中透漏出的孤独气质及其西方资源。
对叔本华悲剧哲学的接纳陈染在一次访谈中说自己非常喜欢阅读哲学著作,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思想上的解禁带来了哲学思潮的繁荣。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在这时候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对个人生命和存在的关注成为了那个时代注目的焦点。
在这时候步入文坛的陈染毫无例外地受到了叔本华哲学的影响。
在她的文集和僻居笔记中,多次引用了叔本华的哲学话语。
陈染也自称自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在人生态度和创作中,显现出对叔本华人生哲学的认可和接纳。
《私人生活》中的倪拗坳从小生活在父母无休止的争吵中,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
心理残缺的她养成了幽僻、偏执、极端的个性,对外界充满了恐惧,经常一个人自言自语。
无论是在小学还是中学,一直与身边的人隔着一道深深的裂沟。
在学校始终像一个外来人一样,无法参与、渗透到同学当中去,始终处于群体之外。
对于与这个团体或其中一部分人扭合在一起所发生的什么,没有多少记忆。
与倪拗坳相处融洽的禾寡妇,在陈染笔下被描述成了一个孤傲、神秘、怪癖的女人。
正是这样一个女人和倪拗坳心心相惜。
唯一一个与倪拗坳比较处得来的同学是有身体残缺的伊秋。
虽然她努力地与这个群体建立依存的关系,希冀个人的生存能够仰仗一个庞大而健全的秩序。
但是,身体方面的残疾让她被动地、消极地和这个健康的集体隔绝了。
最后,情人、母亲的离开,加重了“我”的孤独感,她强烈地感到自己与周围环境之间不真实的疏离感,一切都变得虚无缥缈,她将自己称为“零女士”。
现在只剩下自己和房间的浴缸了。
“我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像个亲爱的人那样躺在它的怀抱里。
在静悄悄的整个房间里,只有它将我紧紧地搂抱,使我忘记所有的过去,使我相信交流。
我静静地枕在浴缸边上,像一只干渴的植物被水份充分浸润后成活过来。
”①尽管身处这样一种病态的孤独中,主人公最后也被送入医院接受治疗,但是倪拗坳仍然坚信自己的肉体和精神都不需要治疗,而是独享着这样一份孤独。
在这个混合着原始欲望和性变态的表象世界中,孤独渗透着这里的男男女女,T老师、倪拗坳、禾寡妇、奶奶、父亲、母亲、葛家女人等等。
人们之间交流的障碍,男女之间的隔阂,亲子关系之间的沟壑,横亘在这样一个不分时间、空间的孤独的世界中。
倪拗坳一但独处,就发生意识的驰骋。
陈染笔下所描绘的一个孤独的世界是对人类生存处境的深层次的哲学思考。
在这里的性关系是扭曲的、压抑的,变态的,在这种极尽的陌生化中,陈染在文末点出了作品的哲学内涵,即是要表现一个时代的人们的“世纪病”。
透过孤独,叔本华和陈染意在寻找一条混沌世界中“灵魂的救赎之路。
”②他们所追求的孤独是一份坚持自我的孤独,是无意于和社会所妥协的孤独,是关注人自身的存在的孤独。
他们坚信行走于人世间需要这样一份孤独,同时能够享受这样一份孤独恰恰是一个成熟的人。
叔本华在孤独中独享着内心的安逸,条理地思考,孤独也解救了他的精神危机。
在孤独中陈染独行于世,在孤独中她独享着写作的乐趣。
像卡夫卡一样孤独地写作陈染曾经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卡夫卡的喜欢。
在一次与主持人萧刚的访谈中,主持人问陈染:“你说你喜欢卡夫卡,为什么?卡夫卡的阴郁是沉重的氛围,卡夫卡是以极度痛苦的心情感受荒诞的,而你则不大相同。
你的忧郁是明晰聪慧的,表达的方式有夸张的部分,还很有幽默感。
”陈染回答道:“那是作品所呈现的风格的不同。
我喜欢卡夫卡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我感到在个性及思想上的极为贴近。
这是我偏爱他的地方。
”③卡夫卡的作品在生前是不打算发表的,他孤独地写作,在写作中表达自己内心最真挚的情感;在思想上卡夫卡单纯善良,对生活充满了激情。
遭遇的现实的挫败让他退守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孤独地在笔墨间发表对人世的思考。
陈染说:“卡夫卡有一句话可以说颇能体现我的某种状态。
他说,真正的道路是在一根绳索上,它不是绷紧在高处,而是贴近地面。
它与其说是供人行走的,毋宁说是用来绊人的。
我早已习惯独自承担自己,承担我的小说人物的那种思维如同绷紧的钢弦一样尖锐与紧张的状态,并不容易就绷断。
这没什么目的可言,也许潜意识中还在寻找什么,以一个陌生者的样子,站立在人群之外,眺望人的内心。
我不打算到达哪儿,做一个谁也不认识我的陌生人独自漫游就是我的目的。
”④北京大学的陈晓明认为陈染是在“精神深处写作”,“是一个同时用水彩笔和剪刀在写作的女人。
苍白的皮肤,一些鲜血,散乱的头发,迷离的目光,错乱的意象……构成了她的写作现场。
”⑤《私人生活》中有明确地提到了卡夫卡的《变形记》,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我”一个人在沙发上看书。
“记得当时我看的是卡夫卡的《变形记》……看着看着,不知是书里的内容传染了我,还是怎么回事,我忽然感到身体内部有某种牵拉、撕扯、流动、游走或者是虫爬的感觉,但我又弄不清这感觉到底是什么,具体的部位在哪儿。
”从倪拗坳的意识活动到写作,都凸显出卡夫卡《变形记》的影响。
主人公处在一个封闭的世界中,她避免与世界进行对话,在浴缸里独自体味时间的流逝,并且乐于在孤独中静谧地绽放与枯萎。
与卡夫卡不同的是,陈染立足于女性体验本身去诠释对世界的细微感受,在超性别的努力下表现整个现代人类的精神困境,将孤独的写照放大至整个人类的各个个体。
主人公偏执地与世界有着某种道不明的僵持的敌对状态,这种敌对状态正是现代人类的生存困惑。
孤独的指向是死亡。
死亡,构成了卡夫卡和陈染悲剧美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两位作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令作品中的人物用死亡来彻底地解决孤独的生存境况。
所不同的是,卡夫卡笔下人物多是悲哀而孤寂的死亡,在痛苦地表现死亡的同时揭示生命的卑微粗鄙。
比较而言,陈染笔下的死亡似乎高贵而优雅得多,死亡变成一种尊严的争取,这是一种超脱的灭亡,又是另一种追求的开始。
禾寡妇在一场大火的壮美中结束了生命,奶奶在死亡中永远逃离了来自于父亲的暴力,母亲在生命结束的时候获得了永远的安详,葛家女人结束了来自于丈夫无休止的折磨……而“我”心死甚于形灭。
陈染的死亡观一定程度上同时受到了日本物哀美学、死亡美学的影响。
她读过日本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树等等的作品,并在自传体的小说《声声断断》中发表过对三岛由纪夫自杀的论断,她犀利地反对三岛由纪夫表演式地自杀,显现出她贯有的慎独式的思考和反省。
陈染所描述的死亡并不像卡夫卡意味着恐惧的绝望。
他是人类自我对于平庸的一种消极反抗,以此表达主体不可侵犯不容亵渎的自我尊严与生存权利。
陈染以一种疏离与边缘化的姿态写作,反对文学在政治上附庸风雅,以一种近乎呓语式的内心独白对女性的个人体验进行大胆的挖掘和表现,以书写姐妹情谊和乱伦之恋对当时的主流文学发出了挑战,以“私人经验”的展示,在禁中守望她的“私人生活”,毫不隐晦她的幻想,经历和经验,她的全部存在和当下的存在,表现自身关注世界的独特视角和方式。
她说“也许在我的天性中,总有一种不自觉地打碎一切神圣之物和捣毁一切至高无上的声音的倾向。
”⑥在这份内省、沉静与忧郁中,深藏着陈染独立的思考、不妥协的勇气。
陈染本人反对论者因其女性身份而遮蔽了其作品更为重要的东西。
“我首先是一个作家,其次才是一个女性作家。
”事实上,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展示、对人性的思考及“对精神家园的追求才是其作品的内核、本质”⑦。
然而追寻的必然失落的结果引起作家更深层次的思考,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
在不断地遭受挫败以后,作家最后选择退守到个人的内心世界中去保存那份安逸。
她说“我从来在这个世界上都是一个人孑然自处。
”她逃不开孤独,因为“只要人还爱着什么,就无法不孤独……”⑧。
她无法跨越自己与这个世界的障碍,所以她只能选择写作这种方式,希望能在文字的天地里找到可供自己心灵栖息的地方。
所以郑榕玉在《超越传统价值支点——论陈染小说独特的价值确认体系》中认为“陈染小说的核心意义是建立了一个个性化的价值确认体系———内倾性、过程性、非功利性、非道德性的价值确认体系。
”⑨同时,陈染个人化的书写里有很多超越个人化的东西,比如有论者指出“陈染的个人化有很多超越个人的东西,如孤独感、痛失精神家园之痛、人与人的隔膜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类共有的东西,所以陈染的创作具有更深度的超越时空的魅力。
”⑩注释:①陈染:《私人生活》,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第234页。
以下出自该作品的引文一律在正文中用括号标注页码,不再另注。
②李娟:《论叔本华孤独观对陈染的影响》,载《新余高专学报》,2010年8月第4期。
③萧钢:《另一扇开启的门——陈染访谈录》,/novels/mingjwx/chenranwx/chenran03.html。
④同上。
⑤陈晓明:《守望私人生活:陈染的意义》,/changsha/ds/sp/t20040630_198994.htm。
⑥陈染:《巫女与她的梦中之门》,《陈染文集沉默的左乳》,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12月,第131页。
⑦马素玲:《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及无法超越的困境——陈染创作论》,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⑧陈染:《孤独与创作》,《陈染文集:女人没有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12月,第127页。
⑨郑榕玉:《超越传统价值支点——论陈染小说独特的价值确认体系》,载《闽江学院学报》,2008年6月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