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长江三角地区》说课稿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第1课时)(新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第1课时)(新版)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读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

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原因。

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

学会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资料分析,了解长江三角洲的江海交汇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如何评价一个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南方地区,提到南方地区,你的脑海里是怎样的一番景象?(“红土地”、“紫色盆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油菜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方地区的代表——“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二、新课学习拓展延伸:长江三角洲的形成长江三角洲是长江携带大量的泥沙进入河口区沉积发育形成的。

大约7000多年前,长江的入海口在现在的江苏扬州附近,随后大量的长江河流输出泥沙进入到河口区,并因为入海,河道加宽,水流扩散,河水不再能够携带泥沙而发生沉积。

沉积的泥沙形成现在长兴岛、横沙岛这样的岛屿心滩,并随着水流受科氏力的作用,河道逐步南偏。

心岛心滩逐步背靠,最后与陆地合并,河道则不断南转,逐步堆积形成现在这样的长江河道不断南偏的陆地格局。

据研究,7000余年以来,长江三角洲经历了6期这样的心滩岛屿北偏靠陆的发育过程。

(一)江海交汇之地1.位置从图中找出:长江、黄海、东海。

描述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

(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上,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2.范围从图中找出: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和南京、杭州、上海。

描述长江三角洲包括的范围。

(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3.地形、气候看看本区地形以什么为主?(平原)本区属于什么气候?(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4.鱼米之乡思考:长江三角洲为何被称为“鱼米之乡”?(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是国我传统的粮食产区;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又是我国的淡水鱼产区。

2024鲁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2024鲁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2024鲁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024鲁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7.2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经济发展、农业特色、城市分布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全面阐述,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这一重要经济区域的特色和发展状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的地形、气候、经济等方面有所了解。

但针对长江三角洲这一特定区域,学生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农业特色、城市分布等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资料查询、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重要经济区域的关注,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经济发展、农业特色、城市分布等情况。

2.难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形成原因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

2.资料查询: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农业特色、城市分布等。

3.讨论分析: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形成原因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4.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分析其发展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2024鲁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2.地图: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3.资料: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农业特色、城市分布等相关资料4.课件:制作相关课件,用于辅助教学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江地理说课稿模板人教版

长江地理说课稿模板人教版

长江地理说课稿模板人教版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节关于长江地理的说课。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一起探索中国最长的河流——长江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经济意义以及它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让我们从长江的基本情况开始。

长江,全长6,300多公里,不仅是我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河。

它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等11个省市自治区,最终注入东海。

长江流域面积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长江的地理特征。

长江流域可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部分。

上游地区地形复杂,峡谷众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峡地区。

中游地区湖泊众多,水网密布,素有“千湖之省”美誉的湖北省就位于这一区域。

下游地区则是长江三角洲,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之一。

长江不仅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众多生物的家园。

长江流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特有的鱼类、水禽以及珍稀的长江江豚等。

然而,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过度捕捞、水污染和栖息地破坏等问题,都对长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构成了威胁。

因此,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成为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经济方面,长江流域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带。

长江水道是中国内陆最重要的水上运输通道之一,对于连接内陆与沿海地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长江三角洲地区更是中国的经济重心,拥有众多的工业基地和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南京、杭州等。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长江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沿江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如赤壁古战场、三峡大坝、武当山等,都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

长江还孕育了丰富的民间艺术和传统习俗,如川剧变脸、龙舟竞渡等,这些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公开课教案【七年级地理下册鲁教版】第1课时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公开课教案【七年级地理下册鲁教版】第1课时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南方地区的第二节,在学完南方地区概况后,由本节进入南方地区具体区域的学习。

根据我国近十年来区域的发展状况和地理热点地区,教材选择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为南方地区的代表区域。

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地形、自然条件特征、发展的优势。

2.学生初步了解河流带动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人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地形、自然条件特征、发展的优势,及上海的三重身份、作用和作用的体现。

【教学难点】1、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2、经济的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课前准备:卡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件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油菜花、繁忙的京杭运河段、夫子庙、杭州西湖和东方明珠塔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学生谈从图文资料中获得的信息。

[师] 这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大家有什么感受?[生]谈感受。

[过渡]是什么机遇,使这些城市在经济、经济、环境、城市建设等社会各项事业获得巨大的发展?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为其提供发展机遇的地区—长江三角洲,来了解那里的自然环境以及经济状况。

【讲授新课】一、优越的自然环境[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长江三角洲的自然环境,读图找出长江、太湖、东海、南海,上海、南京、杭州,说一说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并且思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哪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提示学生思考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主要从气候、地形、水系等角度回答。

)[生]地理范围:上海、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气候:长江三角洲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地形:长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师]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板书并总结:结合地图以及以往学习过的知识,我们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产区;同时河网密集、湖泊众多,又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

长江三角洲说课稿

长江三角洲说课稿

课题: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二地理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下面我从以下几个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和处理方法。

【说教材】《“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南方地区的第二节,在学完南方地区概况后,由本节进入南方地区具体区域的学习。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近十年来区域发展的地理热点地区。

也是南方地区的区域代表。

1、本节第一个框题“江海交汇之地”:教材介绍了长江三角洲特殊的江海交汇位置,并从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方面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

突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鱼米之乡的形成。

举例说明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

由长江三角洲地区位置的优越性,重点突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处江海交汇之地的便利交通条件,说明了长江、京杭运河、黄海和东海,以及支流水系等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作用。

2、本节第二个框题“我国最大的城市群”:主要是讲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其城市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城市规模的增大、城市人口的增多等方面,也体现在交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经济、交通、城市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改变。

本节第三个框题“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本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对国内外游客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旅游业发达。

【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运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了解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并能利用资料说出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对其他区域的带动作用。

2、能力目标(1)分析同城效益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分析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3、情感目标联系实际生活,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说课稿(精选5篇)

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说课稿(精选5篇)

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说课稿(精选5篇)第一篇: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地理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下面我从以下几个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和处理方法。

【说教材】《“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南方地区的第二节,在学完南方地区的概况后,由本节进入南方地区具体区域的学习。

长江三角洲地区涉及上海市和浙江省、江苏省的部分地区,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领先、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是我国近十年来区域发展的地理热点地区, 也是南方地区的区域代表。

【说学生】本节课框架清晰,包含的上海、杭州等城市的旅游资源学生也较为熟悉,涉及到的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在上册中也有过点拨,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贴近实际生活,易于接受。

但是,在问题设置和启发上,教师仍需要多加引导。

【说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2)知道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理解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4)了解江南水乡的文化特色。

2、过程与方法(1)运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心、重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的意识;(2)通过“同城效应”,引导学生畅想长江三角洲的未来发展。

【说重难点】1、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及旅游资源的优势。

【说教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指导、归纳为辅,学生讨论、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

具体做法是:借助PPT 课件把涉及教材内容的图片和相关信息依次呈现,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

同时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或单独完成问题,或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并积极发表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人教版初中地理长江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地理长江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地理长江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的“长江”一课。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教材分析“长江”一课位于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的第七章,主要介绍了长江的概况、流域特点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长江作为我国最长的河流,不仅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亚洲的第一大河,对于培养学生的国情意识和地理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长江的基本情况,包括源头、流向、主要支流、流域特点等;掌握长江流域的地理知识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地图、收集资料、分析数据来探究长江流域的地理特征和经济价值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保护河流环境、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江的概况、流域特点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2. 教学难点:长江流域的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教学方法本课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长江的影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长江的地理特征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讲授新知:详细介绍长江的源头、流向、主要支流、流域特点等基础知识,并通过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3. 探究活动:分组讨论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及其对全国经济的贡献,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长江的经济价值。

4. 案例分析:选取长江流域的典型治理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探讨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5. 总结提升:总结长江的地理特征和经济价值,强调保护河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收集长江流域的相关资料,准备下一节课的分享和讨论。

七年级地理上册《长江》说课

七年级地理上册《长江》说课
目录
CONTENTS
1 教学分析 2 教学策略 3 教学过程 4 教学反思
01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 认识长江的巨大作用及开发利用现状,说出 长江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防治问题。
2.运用地图和相关水文资料,描述长江的主 要水文特征。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选自鲁教版第二章第三节河流的 第二课时,是本单元也是本册课本中的重难 点,要熟练掌握。而本册教材是第一次使用, 对于知识点的补充,把握不是很到位。
学生分析
学生为七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地理课程的学 习,掌握了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和基础的读 图技巧,但是受疫情影响,还有本节课难度 较大,试讲过程中发现学生接受有难度,效 果不是特别理想。
02
同桌交流自主学习源自小组合作03课前准备
熟读教材,完成全部 练习题,把握重难点
搜寻资源,制作课件;同组老师听课,不 断改进
课堂实施
0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地理《长江三角地区》说课稿
一、课程标准依据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二、说教材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南方地区的第二节,在学完南方地区概况后,由本节进入南方地区具体区域的学习。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近十年来区域发展的地理热点地区。

也是南方地区的区域代表。

1.本节第一个框题“江海交汇之地”。

教材介绍了长江三角洲特殊的江海交汇位置,并从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方面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

突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鱼米之乡的形成。

??举例说明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

由长江三角洲地区位置的优越性,重点突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处江海交汇之地的便利交通条件,说明了长江、京杭运河、黄海和东海,以及支流水系等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作用。

2.本节第二个框题“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主要是讲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其城市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城市规模的增大、城市人口的增多等方面,也体现在交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经济、交通、城市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改变。

3.本节第三个框题“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本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对国内外游客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旅游业发达。

三、说学情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学习区域时,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本章选学我国部分区域,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学习内容要体现
区域地理的地域性、综合性特点,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在联系,具体的学习内容要从所选区域的实际出发,不要求面面俱到,这是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对教材内容的选取。

通过前面两章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我国部分地区的区域特点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对学习本节长江三角洲区域做了铺垫,打好了基础。

本节课的学习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

四、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教材特点的分析和学生学情,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读图使学生明确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读图分析长三角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人口众多、城市密集的状况。

3.了解区域发展对人们学生活方式的影响。

4.了解本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旅游业。

5.认识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一个整体。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开展多种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相互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团结合作意识。

2.通过对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培养民族自豪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五、说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便利的交通。

2.人口稠密,城市众多。

3.水乡文化特色对旅游的影响。

确立依据:抓住区域“特色”,
(二)教学难点
1.对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作出评价。

根据课程标准中“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要求来确定。

2.对比成都平原和长三角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确立依据:根据课程标准中“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要求来确定。

六、说教法、学法
1.教法:复习法、实例分析法、图片感悟法。

2.学法:欣赏图片法、阅读材料感悟法、联系生活感悟法。

七、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新闻材料摘选:日前,xxxx中国城市群排名和xxxx世界六大城市群分别出炉,引发人们的关注。

在国内,六个城市群综合指数水平的排名依次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

而在世界六大城市群中,中国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上榜。

教师:同学们,在这则新闻材料中,最值得关注的城市群是哪一个?
学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教师: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什么能够位居xxxx年中国城市群首位和入选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呢?这与我们泰州的发展有关系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领略它的与众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时事新闻材料,让学生学习与生活有关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课堂氛围。

(二)新课学习
江海交汇之地
学生活动:
教师(出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图)请大家读图,结合P50——
51图文资料,完成下列活动。

(多媒体或导学案呈现)
1.指图说出长三角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对本区的地理位置作简要的评价。

3.指图说出本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

4.本区为什么被称作“鱼米之乡”?
5.本区交通状况如何?
设计意图:
第一环节学习的是长三角的概况,问题难度都不大。

学生读图看教材基本上都能解决。

通过自学,学生对长三角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