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教案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1(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运用长江三角洲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读图分析和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于江海交汇之地的地理位置优越性。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长江三角洲的视频资料,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明确任务展示一段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风光片,激发学生关注。
问:影片中所描述的区域在哪里?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万里长江由西向东奔向大海,江水滔滔直下,所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断淤积,沧海桑田,历经千万年,终于形成坦荡、宽阔的三角形的陆地——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自然环境优越物产富饶,经济繁荣发达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的“金三角”,本课就让我们走进这里来一个深度了解。
一、江海交汇之地1、学生观察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⑴说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和位置(长江几角洲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地区。
)⑵该地区的地势如何(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⑶该地区的气候属于什么类型有何特点(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2、结合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景观”,说说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南方亚热带地区,地势低平,气候湿润。
最适合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大米产量高,加上这里河网密集水域面积大,淡水养殖在生产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这里的人们生活主食以大米为主,喜食水产,因此自古就有“鱼米之乡”之称。
)3、结合图读图找到“海”“江”,理解“江海交汇之地”的含义,结合图,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教案标题:探索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目标:1. 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资源特点。
2. 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
3. 探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教学重点:1.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
3.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教学难点:1. 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2. 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教学准备:1. 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2. 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资料和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该地区的兴趣,并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2. 讲授: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引导学生了解该地区的基本情况。
3. 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问题,如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并讨论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问题需要重视,并鼓励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教学延伸: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真实情况,并撰写调研报告或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经济和环境情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长江三角洲》教学设计

4
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特点是()
A.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B.地面平坦广阔,沃野千里
C.地形以丘陵为主,平均海拔在50米以下
D.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
2.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位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位于长江的中游地区B.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C.东临黄海和东海D.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
3.读图完成题目。
想一想:读材料,提取材料中的有用信息,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回答问题。
通过分析淄河对淄博发展的影响,使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举一反三。从生活实际出发,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小结
4
回馈上课时提出的三个问题,学生整理思路,回答问题,其他同学针对同学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进行补充,总结,生成知识。
3.通过观看都江堰视频,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智慧,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
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指导小结,达到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用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热身
视频欣赏:
(1)长江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提供了__________,同时为对外联系提供了便利的________。
(2)图中甲___(城市)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其气候类型为_________气候,气候特征是________
(3)说说长江三角洲成为“鱼米之乡”的自然条件。
板书设计
【提问】你能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么?
教师出示PPT内容
(一放一收)
通过观看视频,获取信息。
地理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7章 第4节 第1课时 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

小组二:气候
小组三:河湖
师生总结: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可简单地阐述为:地势低平,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河网纵横。
4.在这样优越的自然条件下,当地的农业发展水平、人口、城市的分布上又有何特点呢?
材料:长江三角洲河川纵横,湖荡棋布,农业发达,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农业产水稻、棉花、小麦、油菜、花生、鱼虾等,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工商业发达,经济基础雄厚。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是全国最大的经济圈,综合实力第一,其经济总量相当于全国GDP的20%,且年增长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图、析图,了解了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及其自然地理特征;通过材料分析,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学习了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优势及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也使得我们从中领悟到加强区域内外协作、共同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掌握基本地理事物,利用地图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获得地理知识,从而形成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观念,掌握一定的读图、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利用材料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培养了学生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亮点体现在:
1.导入新课时,欣赏一幅幅图片,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渴望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上。
2.学习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等地理知识时,采用读图、析图的方法,培养了学生们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学习长江三角洲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水平时,利用数据说明,使学生们感知到科学的严谨性。
4.学习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优势条件和长江对区域发展的作用时,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4.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上海的经济发展特色,理解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长江三角洲教案

长江三角洲教案教案标题:探索长江三角洲教学目标:1. 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和重要性。
2. 了解长江三角洲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3. 掌握长江三角洲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
4. 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特点a. 介绍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b. 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地形、气候和水文特点。
c. 探讨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优势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长江三角洲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a. 介绍长江三角洲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b. 分析长江三角洲的生态环境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c.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利用长江三角洲的自然资源。
3. 长江三角洲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a. 介绍长江三角洲的历史沿革和重要事件。
b. 探讨长江三角洲的文化特色和传统产业。
c. 分析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教学活动:1. 地理位置和特点的探索a. 学生通过地图和图片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b. 学生分组进行小研究,收集和整理长江三角洲的地形、气候和水文特点。
2.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调查a. 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现状。
b.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保护长江三角洲生态环境的措施和建议。
3. 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的研究a. 学生进行文献调研,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
b. 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对长江三角洲发展的看法和建议。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展示研究成果,评价他们对长江三角洲的了解程度和研究能力。
2. 课堂讨论和问答,评估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理、生态和历史的掌握情况。
3. 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关于长江三角洲的报告或观后感,评估他们的综合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地图、图片和实地考察资料,用于学生地理位置和特点的了解。
2. 图书、互联网和文献资料,用于学生的研究和调查。
3.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用于展示地理位置、图片和学生研究成果。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鲁教五四学制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1. 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2. 熟悉三角洲区域的农业发展情况和扬子江下游的港口城市群建设; 3. 掌握区域发展的基本模式和未来展望。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 1.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2. 三角洲区域的农业发展和扬子江下游的港口城市群建设。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难点是: 1. 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e区域发展模式和未来展望理解; 2. 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和港口城市群建设的关系理解。
教学内容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征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指长江入海口玄武湖口至洛阳江口之间的地带,包括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和上海市。
全长约1,000公里,面积约16.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3000万。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区,也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之一。
这个地区一直以来都是“鱼米之乡”,以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著称。
而且,这里靠近海洋,气候温和湿润,条件非常适宜农业生产。
此外,由于这里地形低平,还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二、长江三角洲的人文地理特征长江三角洲地区因为区位优势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持,已经成为全国最有活力和最有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这个地区同时也是中国最重要的现代化工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之一。
除了经济上的传统优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它所拥有的一大批历史和文化遗址。
包括苏州古城、扬州瘦西湖、杭州西湖、南京明清建筑和革命历史遗址等等。
三、港口城市群——扬子江下游地区的发展扬子江下游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区域,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等城市。
这个地区是全球工业和供应链体系的重要连接成员,也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扬子江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区域协调发展,以经济、人口、资源等要素流动为核心,通过一系列的产业分工、合作、协调和集聚,实现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整体水平的提升。
7.2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2课时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教案人教版八下

第2课时我国最大的城市群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一、学习情境
了解我国经济发展政策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方向。
长三角一体化正在加速推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明确要将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领头示范区,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二、学习任务一
三、学习任务二
四、学习任务三
五、过程性评价
随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在上海的辐射带动下,经济发达,城市密集,交通便捷,旅游业发达,“同城化”趋势日益显著。
七、作业布置
全部同学完成本课时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读图使学生明确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读图分析长三角便利的交通条件以与人口众多、城市密集的状况。
3.了解区域发展对人们学生活方式的影响。
4.了解本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旅游业。
5.相识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一个整体。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开展多种课堂活动,培育学生学习地理的爱好和热忱。
2.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培育学生从图文中获得地理信息的实力与综合分析实力,驾驭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通过相互探讨、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团结合作意识。
2.通过对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肯定的国际视野,培育民族骄傲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便利的交通。
2.人口稠密,城市众多。
3.水乡文化特色与旅游教学难点:1.对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作出评价。
2.对比成都平原和长三角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大家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是说苏州、杭州景色很美,就像天堂一样。
老师:不错!这里有我国闻名的旅游胜地,苏州园林和杭州西湖,宛如人间仙境。
这里不仅漂亮,而且富裕。
在这里,人们可以泛舟河湖,闲逛园林古镇,尽情领会江南景色的美妙;还可以走进现代化的都市,感受经济的发达与旺盛。
苏杭就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这节课我们就到那里看一看。
【设计意图】闻名作家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同学们在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上就学过了,他们并不陌学生。
用俗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导入新课,学生们会感到很亲切,有似曾相识之感,简单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很快融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二、推动新课老师(出示教学目标):请大家齐读教学目标,仔细领悟,然后带着目标学习本课。
老师(出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图)请大家读图,结合P50——51课文,完成下面题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的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辐射作用。
4、了解长江地区的文化特色和著名的旅游地。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帮助学生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教学难点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长江中下游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
二、新课讲授
(一)江海交汇之地
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
2、鱼米之乡
3、江海交汇之地
(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1、历史上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3、上海
4、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同城化
(三)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1、独具特色的水乡文化
(1)世界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
(2)水乡风貌
(3)人文旅游资源
2、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旅游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的原因
(1)有独具特色的水乡文化
(2)人文旅游资源丰富
(3)便捷的交通
(4)较为完善的服务设施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优势,知道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分布着我国最大的城市群,了解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发展状况,以及本区密集的旅游景点。
四、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