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赏析
孔雀舞舞蹈艺术赏析

孔雀舞舞蹈艺术赏析傣族是云南省的古老民族之一,居住在云南省西南部靠边境的地区,主要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傣族自治县,它是一个跨国界的民族,分布地区与邻国老挝、缅甸、越南毗邻,人口约有一百多万,主要信仰小乘佛教。
傣族人民热爱艺术、能歌善舞。
“孔雀舞”作为傣民族的代表性舞蹈,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
最早有关《孔雀舞》的记载就是在唐史上《新唐书》:唐代的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骤国派人带了一个班子去长安献艺,这次的演出其中有个节目就叫“孔雀桃台”,根据古语的研究,“孔雀桃台”就是孔雀表演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孔雀舞。
这就是唐代对孔雀舞最早的记载。
傣族人喜爱孔雀,在他们看来孔雀本身所具有的某些品质正与他们所尊重所喜爱的品质相似,于是人们赋予它更显明更丰富更扩大的意义,使孔雀成为美、威仪、和平、吉祥的象征,它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傣族文化艺术取材的对象。
一、上世纪从民间走向舞台的“孔雀舞”的流变从孔雀舞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的毛相跳的《双人孔雀舞》是孔雀舞最早的舞台杰作,它是在原始民族民间舞蹈的基础上,采用了整理、改编、发挥的方式,这是以本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的审美为针对性的“初级改造”。
一般是运用传统的艺术手段,对原始民族民间舞蹈进行适当的整理、编排和发挥,因此这种改造并不伤筋动骨,由于改编者长期生活在民族地区,受原始传统文化的熏陶,思想观念比较审慎,对艺术的要求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对原始民族民间舞蹈虔诚崇拜,节日、庆典、祭祀必跳,另一方面又对外部世界的舞蹈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欲望。
因此他的改造只是利用民族舞蹈随意性大的特点,在原有的一招一式的基础上进行一点自由发挥和借鉴,同时在把握舞蹈特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重新的整理和编排,使之“有头有尾”,有起伏变化,更符合主题内容,虽然动作还是那么一些,但它已经变成一个完整的作品,并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
从50年代到80年代,这一时期的作品程度不同的运用原始舞蹈的素材,经过提炼民族性格和再创造,形成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作品,他们的基本特点是民族特色较为浓郁,虽然经过创作但仍然可以看到原始素材的存在,可以具体指出作品中的某段某节某个动作来自原始素材。
芭蕾舞双人舞《梁祝》舞蹈赏析

芭蕾舞双人舞《梁祝》舞蹈赏析芭蕾舞是一种优雅而精细的舞蹈形式,它融合了舞蹈、音乐和戏剧等元素,以其精巧的动作和独特的表现方式而备受赞赏。
芭蕾舞双人舞《梁祝》是中国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舞台表演,讲述了一段悲壮而感人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对这出舞蹈进行赏析,探究其艺术魅力。
首先,芭蕾舞双人舞《梁祝》选取了中国古代故事为原型,将其转化为优美的舞蹈动作,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出舞蹈以优雅的舞姿和动作为基础,通过精心编排的剧情来展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深情厚意。
舞者们通过身体语言和肢体表达,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这段爱情故事的伟大与悲壮。
其次,芭蕾舞双人舞《梁祝》在舞蹈技巧上体现了高度的要求和严谨性。
舞者们需要通过复杂的动作和技巧来展示人物角色的情感和个性,从而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感人。
例如,舞者们在表现梁山伯和祝英台初次相遇时,通过轻盈而优雅的舞姿表现出两人最初的青涩和害羞。
而在剧情发展到高潮时,舞者们则通过高难度的跳跃和转身等技巧,将两人之间的痴情和坚定展示得淋漓尽致。
这一切都需要舞者们具备高超的舞蹈技巧和出色的身体控制能力,才能够将故事情节完美地呈现出来。
此外,芭蕾舞双人舞《梁祝》在音乐和舞美方面的呼应也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体现。
舞蹈的音乐配乐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如古筝、二胡等乐器的运用,使整个舞蹈更具中国特色。
同时,舞美设计通过精心布置的舞台、服装和灯光等元素,为舞蹈增添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舞台上的布景、服装的设计以及灯光的运用,都能够更好地营造出戏剧般的氛围,使观众沉浸在故事情节和表演中,进一步增强了舞蹈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最后,芭蕾舞双人舞《梁祝》在情感表达方面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舞者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真挚的情感传达,将观众们带入到梁祝的世界,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深情厚意和对爱情的执着追寻。
观众们能够通过舞者们的激情演绎,感受到爱情的甜蜜和悲壮,进而引起共鸣和感动。
幼儿教师舞蹈基础电子课件第二章中国民族民间舞

编导:张继刚
舞台深处,拉萨河曲折蜿蜒,绵绵不断,一位藏族老阿妈从它的源头走来。舞蹈 分三段:第一遍音乐舞蹈朴实、自然,气氛沉稳、凝重,表现出了母亲的苍老;第 二遍音乐舞蹈优美、流畅,情绪开朗,表现了母亲年轻时的欢愉美好;第三遍音乐 舞蹈回到第一遍音乐沉稳凝重的气氛中,老阿妈步履艰难地走着、走着,安详而仁 慈,如同活佛一般地“弯曲”坐下,显得那样纯朴,令人震撼。编导运用藏族民间 舞或抒情或粗犷的动态形式,不刻意装饰,不过分雕琢,扫去表面浮华之气,追求 古朴本真风格,成功地塑造出一位既个性又朦胧的母亲形象。
10
“锅庄”藏语称为“卓”,是圆圈歌舞的意思。每逢婚庆、节日,人们便围成圆 圈,自右而左绕场。不同地区锅庄的舞蹈风格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牧区的“卓”奔 放豪迈、彪悍粗犷,而农区的“卓”则沉稳豪爽。但它们有着统一的规律和特点— —以屈伸为主要动律,节奏铿锵有力,有连续、有停顿,躯干、上肢随步伐而动, 动作幅度大,上下挥动双袖,激昂有力;脚步以抬、跳、跺、跨、踏等动作为主, 具有整体运动感,表现出藏族人民忠厚、深沉的个性特征。
33
a×8: [1—8]拍:原地颤膝八次。 b×8: [1—2]拍:双脚脚掌冈达一次,颤膝三次。 [3—4]拍:双脚脚掌冈达一次,颤膝三次。 [5—8]拍:同[1—4]拍动作。
34
c×8: [1—4]拍:左脚起原地双脚跺步。 [5—6]拍:前进跺步。 [7—8]拍:后退跺步。 d×8: [1—2]拍:左脚踏地,右腿悬空颤膝四次。 [3—4]拍:右脚踏地,左腿悬空颤膝四次。 [5—8]拍:左脚开始原地颤踏八次。
25
(6)抬踏步 准备拍:右丁字步面向1点。 [da]拍:左腿屈膝,右腿向8点伸出。 [1]拍:右脚收回吸腿,同时左脚冈达。 [da]拍:右脚踏落在小八字位。 [2]拍:左脚踏落在左丁字步位,同时双摆手。
贾作光鄂尔多斯舞舞蹈赏析

贾作光鄂尔多斯舞舞蹈赏析
摘要:
一、介绍贾作光及其鄂尔多斯舞
二、鄂尔多斯舞的特点及创新
三、鄂尔多斯舞的舞蹈动作及表现手法
四、鄂尔多斯舞的音乐及艺术价值
五、总结贾作光鄂尔多斯舞的赏析心得
正文:
贾作光鄂尔多斯舞赏析
一、介绍贾作光及其鄂尔多斯舞
贾作光,我国著名舞蹈家、舞蹈编导,曾任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他创作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作品,其中《鄂尔多斯舞》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鄂尔多斯舞的特点及创新
《鄂尔多斯舞》以蒙古族民间舞蹈为基础,融入了贾作光独特的创作理念。
舞蹈表现出浓郁的草原风情,展示了蒙古族人民勇敢、热情、豪放的性格。
贾作光在编排上进行了创新,使得舞蹈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感。
三、鄂尔多斯舞的舞蹈动作及表现手法
舞蹈动作丰富多样,既有宽广、奔放的跳跃,又有细腻、柔美的转身。
通过舞者们的精湛技艺,将蒙古族民间舞蹈与舞台表演完美结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鄂尔多斯舞的音乐及艺术价值
舞蹈音乐采用蒙古族民间音乐为基调,融入现代音乐元素,旋律优美、激昂。
音乐与舞蹈动作相得益彰,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
此外,《鄂尔多斯舞》在我国舞蹈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里程碑式”的作品。
五、总结贾作光鄂尔多斯舞的赏析心得
贾作光的《鄂尔多斯舞》成功地将民族传统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展示了蒙古族舞蹈的独特魅力。
在欣赏这部作品时,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舞者们的热情与力量,还能领略到编导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民间精粹之井陉拉花舞蹈作品赏析

民间精粹之井陉拉花舞蹈作品赏析
井陉拉花舞是河北省井陉县常山镇民间传承的一种传统舞蹈,它是集中了当地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民间精神,因其独特的风格和动感的表现形式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井陉拉花舞的表演通常是由四名舞者组成一个小组,其中三名男性舞者扮演壮汉,一名女性舞者则是拉花手。
舞者们身着传统的井陉民族服装,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气息。
井陉拉花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中期,它源于当时的一种娱乐活动,人们在除夕夜守岁时自发地跳舞,为自己和家庭祈求新一年的好运和健康。
随着时间的推移,井陉拉花舞逐渐演变成一种专业的表演艺术形式,成为井陉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井陉拉花舞的表现形式多样,但其最具特色的基本动作是拉花。
舞者手持一根长而细的竹竿,一端系着五彩缤纷的丝带,另一端紧握在手中,随着音乐起伏舞动,舞者急速旋转身体,连续跳跃,将手中的丝带和身体进行各种的旋转、摆动、漂移、跳跃等,有时还将丝带融入到舞蹈动作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
此外,舞者们还常常结伴跳舞,或者一个人跳舞,展现出强烈的团队精神和个人魅力。
井陉拉花舞的曲目多样,有表现爱情、欢乐、民俗风情等的曲目,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枣树、花儿开》、《竹笛坝》等。
这些曲目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不仅展现了井陉地区的独特景色和民俗风情,同时也传达出了深刻的审美和文化感受。
总之,井陉拉花舞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传统舞蹈,它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井陉文化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通过欣赏和传承井陉拉花舞这一民间精粹,不仅可以领略到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地方特色,也为我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和启迪。
舞蹈《母亲》作品赏析

舞蹈《母亲》作品赏析舞蹈《母亲》是一个深入人心的作品,它以高超的舞蹈技巧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母亲的伟大、无私和坚韧。
该作品以肢体语言为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和舞者的情感投入,传达出对母亲深深的敬意和感激。
在舞蹈的开始,一个身穿粗布藏袍的老妪的背影出现在舞台上,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情感的画面。
这个老妪的形象并非年轻美丽,却散发着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气质。
她的身体弯曲,表现出一种无私和付出的精神,这是每一个母亲的共性。
随着音乐的起伏,老妪缓缓地转身,她的面容虽然憔悴,但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这是一种经历了岁月洗礼的坚韧。
舞蹈的动作设计富有创意和情感。
舞者运用了大量的藏族民间舞的动作,如松腰坐胯、上身松弛等,这些动作不仅展示了舞者的身体语言和技巧,更传达出一种深深的情感。
特别是大幅度压低上身、前倾90度的姿态,是整个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动作,它以一种极端的情感表达方式展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付出和伟大的爱。
在舞蹈的第二段,舞台上的氛围发生了变化。
音乐变得更加欢快,舞者的动作也变得更为流畅。
这一段舞蹈形象地表现了母亲的年轻和活力,她不再是那个苍老而疲惫的老妪,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年轻母亲。
她的动作轻盈而富有弹性,表现出母亲的欢乐、温暖和爱。
这种对比让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母亲的伟大和无私,她在岁月的洗礼中不仅保持了身体的青春活力,更保持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子女的无私付出。
在舞蹈的结尾,母亲的形象再次出现。
她以一个安静而庄重的姿态站在舞台中央,她的目光坚定而深远。
这个结尾不仅是对舞蹈主题的回归,也是对母亲形象的再次强调。
她的伟大、无私和坚韧不仅在她的生活中表现出来,更在她的舞蹈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总的来说,《母亲》这个舞蹈作品以它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深深地触动了每一个观众的心灵。
它不仅展示了母亲的伟大和无私,更唤起了我们对母亲的感激和敬意。
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个人去欣赏和思考的艺术作品。
红珊瑚群舞作品赏析3000字

红珊瑚群舞作品赏析3000字舞蹈《红珊瑚》立足典型的胶州秧歌民族风韵,借鉴现代舞编舞技法,将山东秧歌的拧、碾、抽、韧及形态上的三道弯发展延伸,融人新的元素使其丰富、扩充,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山东秧歌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性,广泛流传于鲁西、鲁北和胶东半岛。
种类繁多,但秧歌的总体风格相对统一。
表现形式分为地秧歌、寸秧歌、跷秧歌三种,其中最主要的有鼓子秋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被称为山东“三大秧歌”山东“山东三大民间舞”。
既有男性的粗犷豪放,尽现阳刚之气;也有女性的妩媚柔韧,富有含蓄之美。
当今,胶州秧歌的独特风格更加大放异彩。
该作品运用传统胶州秧歌作为创作动机,将其进行发展“二道弯”在舞蹈中不断出现,动律上以脚下运动为支点,带动身体持续的拧、推、抻。
利用小组舞进行舞台调度交替进行,使整个舞台充分流动,让观众目不暇接。
该作品取材电影《红珊瑚》以歌曲《红珊瑚》作为伴奏之线,将观众带入特定的革命时代,使人联想到女革命者的坚强、刚健的外表下却不乏女性的柔美。
经历一百多年的历史,胶州大秧歌几经轮回,又迎来了“新生”。
如今在胶州,仅秧歌队就有一百多支街头巷尾农村社区,随时随处可见到头戴彩巾、身披行头、手舞红绸扭秧歌的情形。
三、从原滋原味的“生活”到舞台上的“生活”值得我们欣慰的是,由于各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拜民间艺人为师,故不仅较好地继承了大舞船,而且还在演技和服饰方面做了一些改革,使之能符合舞台演出的需要。
从原滋原味的“生活”到舞台上的“生活”,并不意味着将传统舞蹈摈弃,反而应该是更加注重对传统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世世代代传承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雅乐的消失已是我们中国文化缺失的一大伤痛我们不能再重蹈覆辙。
然而发展是必然的,在保护传统的前提下,我们仍有发扬与发展传统民间舞蹈的任务,我们应将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重新整合并赋予它新的思想感情和内容,让观众感受到舞台上的“生活”。
艺术永远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作品的成功之处就是开启了“民间舞蹈素材融人革命历史体裁,民族民间舞蹈现代化政治教育服务”的先河。
中国舞蹈赏析

中国舞蹈赏析第一篇:中国舞蹈赏析走近舞蹈:遇见古典之美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
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
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
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苏东坡的菩萨蛮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裙时云欲生。
——白居易《霓裳羽衣歌》)跳身转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从风回绮袖,映日转花钿。
同情依促柱,共影赴危弦。
——王暕《咏舞诗》情多舞态迟,意倾歌弄缓,举腕嫌裳重,回腰觉态妍,罗衣姿风引,轻带任情摇。
管清罗荐合,弦惊雪袖迟。
逐唱会纤手,听曲动蛾眉。
凝情眄堕珥,微睇托含辞。
日暮留嘉客,相看爱此时。
——何逊《咏舞妓诗》舞蹈是舞者借助自己的肢体以及表情向人们传递情感的一门艺术,在我看来一支好的舞蹈能唤起人类心底最原始的对于美的渴望,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多情才子被舞蹈所感染而留下赞颂诗篇。
而这里我要说的是我所喜爱的古典舞,这份热爱应该最早开始于过家家玩儿穿越的儿时吧。
这同我喜欢古诗,喜欢汉服喜欢古典民乐一样都是源于对汉族古典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
但这次舞蹈赏析的课程让我了解到了关于古典舞的更深层次的知识。
我国的古典舞,在古代应该叫宫廷舞更合适吧,在宋元之前发展的十分之好,其中周代的《六代舞》、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等都异彩纷呈各领风骚。
但宋元以后,由于战乱频发,舞蹈的发展受到影响,许多著名舞蹈竞相失传并逐渐被戏曲所替代。
现今的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
正如北京舞蹈学院李正一教授所诠释的: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这是建立在浓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
它是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武术等民族美学原则为基础,吸收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使其成为独立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舞种和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赏析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概述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根据不同的地域特色、民族习俗和历史背景等因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舞蹈形式。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的类型
1. 传统舞蹈作品:如《京剧舞蹈》、《豫剧舞蹈》等,这些作品通常以历史故事、传说和民间故事为题材,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 民间舞蹈作品:如《葫芦丝舞》、《广场舞》等,这些作品通常以民间习俗、民间音乐为基础,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具有欢快、活泼的特点。
3. 少数民族舞蹈作品:如《藏族舞蹈》、《蒙古族舞蹈》等,这些作品展示了中国各个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和文化特色,形式多样、色彩丰富。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的特点
1. 独特的舞蹈动作: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注重舞蹈动作的表现力,舞者们通过身体的动作、手势、面部表情等来表达情感和故事情节,
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2. 丰富多样的服饰和道具: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中的服饰和道具都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如锦绣的汉服、华丽的少数民族服饰、独特的乐器等,为舞蹈增添了色彩和美感。
3. 独特的音乐伴奏: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伴奏着传统的音乐乐器,如二胡、琵琶、锣鼓等,音乐与舞蹈相融合,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既表现了舞蹈的节奏感,又展现了音乐的魅力。
四、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的赏析
1. 赏析《京剧舞蹈》:这是中国传统戏曲舞蹈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以精湛的舞技、华丽的服饰和独特的表演形式吸引着观众。
舞者们通过身姿、手势和面部表情,展现出戏曲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2. 赏析《葫芦丝舞》:这是一种融合了传统民间舞蹈和现代元素的作品,舞者们在舞台上展示出了葫芦丝音乐的韵律感和舞蹈的灵动性,给人以愉悦和欢喜的感觉。
3. 赏析《蒙古族舞蹈》:这是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以独特的舞蹈动作、壮丽的服饰和激昂的音乐,展现出蒙古族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舞者们在舞台上展示出了蒙古族牧民的生活场景和精神风貌,让人感受到草原的广阔和壮丽。
五、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的影响
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在国内外艺
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不仅为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也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窗口。
同时,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也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六、结语
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以其独特的舞蹈形式、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希望这些作品能够继续传承发展,为人们带来更多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