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xx年xx月xx日•引言•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调查结果与分析目录•结论与建议•参考文献01引言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本次调查旨在深入了解其现状、传承和保护情况。

通过深入调查,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有针对性的保护建议,唤起社会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关注。

调查背景与目的本次调查主要围绕泉州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涵盖传统技艺、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戏曲等类别。

调查涉及的问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情况、相关村落的文化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保护现状等。

调查问题与范围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现场访谈和文献资料收集等方法,对泉州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调查可能存在时间和资源等方面的限制,敬请读者在使用本报告时予以理解。

调查方法与限制02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社会广泛认同并代代相传的文化遗产,包括传统习俗、民间表演艺术、手工艺、信仰和价值观等。

定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五个类别:口头传统和表现、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日活动、手工技艺和相关知识。

分类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与分类特点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传统文化、生活习俗和社会心理。

这些文化遗产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泉州地区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地域特色和人文价值。

价值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

它们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与价值现状泉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传统戏曲、音乐、舞蹈、美术、技艺等。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困难、消失速度加快等问题。

问题主要包括缺乏传承人、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认知不足、文化生态受到破坏等。

总泉州民间音乐文化报告

总泉州民间音乐文化报告

摘要:泉州的民间音乐文化,在历代的传承中焕发着奇光异彩,让这座城市更富魅力。

南音、北管、什音、道教音乐、大鼓吹等等,无不独具魅力,为后人称道。

这些曾为古泉州增添喜庆氛围的文化,在今天,在最广阔的民间流传、传承着,可谓“遍地开花”,成为文化名城泉州的一张张“名片”。

当今喜欢民间音乐的人不多,青少年更少。

这里最重要的问题是人们的审美趣味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在全球化的今天,交流可以畅通无阻,信息可以四通八达,世界己趋一体化。

人们可以在“地球村”中自由地挑选自己所好之音乐样式;在音乐的审美空间中,既可欣赏深沉、传统的,又可追求时尚、新鲜的。

我们如果离开了对群众审美趣味变化的深入研究,如果忘记了对青少年思想、情操、艺术素养的培育提高,审美趣味的着意引导,那么,民间音乐将陷入困境。

所以研究、培养、提升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健康的审美情趣并适应他们的审美需求至关重要。

民间传统音乐对此要能够适应,就必须有新面貌出现。

再传统的音乐艺术,也不能把它当成古董,只摆设在博物馆里,而应该让它走向现代人的现实生活,实现它固有的艺术价值,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受访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要敢于改革开放。

我们的民间音乐不论在演奏、演唱、创作、整理中,理当应有新鲜的血液,清新的气息,那才是今天音乐文化的题中之义。

2勇于注重艺术实践。

在艺术实践中,正确理解、辩证对待民间音乐文化中的传统尤为重要。

它们已经过千百年来人们的不断磨合、锻造,其筋骨与灵魂已成定局,也就是说,民间音乐的形态、特点、表现方式、乐汇特质较之其他音乐艺术门类更有它相对的稳定性。

要用改革开放的眼光对待相对稳定的艺术,这是一个难以攻关的课题。

正因此,对待民间音乐的改革必须持极为慎重的态度,要作艰苦细致的调查、分析、实践。

3.加强交流与合作(深入发展比较研究和简历互动机制)。

关于律性的问题、与南戏关系的问题、华侨的乡音情结、文化背景、发展的曲折性和不平衡性等等问题都有待我们深入开展比较研究。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文400字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文400字

在烈日炎炎的午后,我怀揣着一颗激动的心,来到了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启了我的非遗半日游。

首先,我们走进“非遗剧场”,观看提线木偶表演《小沙弥下山》和《钟馗醉酒》。

表演老师娴熟地将手中的线一提一拉,那小木偶便开始舞动起来,或走路,或坐下,或把蓋..表演得惟妙惟肖,赢得了全场掌声,
看完演出,小记者们来到花灯区,头顶上悬挂着各种各样的灯笼,我们认真地听着导游老师的介绍,了解花灯的分类,发现每盏灯都有着自身的独特之处,十分美丽。

接着,我们来到高甲戏表演区。

大家席地而坐,抬头看着表演老师的精湛演出。

演出后,老师给我们讲解高甲戏的知识,并与我们交流,让我们尝试高甲戏的一些基本动作。

我举手上台,近距离领略了高甲戏的精彩。

之后,我们还了解了惠安女服饰,聆听美妙的南音,领略梨园戏的独特,了解泉州南少林的历史渊源.……通过这次参观,我了解了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迷人之处。

我想,我们应该尊重这种文化,去保护它,传承它。

参观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初中作文

参观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初中作文

参观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初中作文昨天我和几个同学去参观了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真的是一个超有趣的体验。

说真的,这次参观让我开了眼界,觉得泉州不仅有古老的建筑,还有那么多精彩的文化传承,简直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历史的“百宝箱”。

一开始,我们在馆门口等了好一会儿,大家都在聊着天,显得特别兴奋。

我旁边的李明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盘算着要在馆里拍多少张照片。

然后他还做了个小小的尴尬动作,拿出手机发现没电了,哈哈,真是个“电量为零”的大忙人!进入馆内,我们首先见到了展示泉州木偶戏的展区。

哇,那些木偶一只只的,真是栩栩如生。

王老师给我们讲解的时候说:“看这些木偶,都是手工制作的,每一个都可以算得上是工艺品。

”这时小张就对着一个木偶挤眉弄眼地说:“这个木偶的表情比我还丰富呢!”接着我们走到了刺绣的展区。

这里展示了各种各样精美的刺绣作品。

我看到一幅幅绣品上面有着细腻的花鸟图案,觉得真的特别厉害。

张姐一边看一边嘀咕:“这得花多少时间才能绣出这么细致的花瓣呀?”旁边的赵磊马上回应:“要是我来绣,估计都要绣到明年。

”最让我惊喜的还是泉州的传统木工艺。

我们看到了一些手工制作的木雕,雕刻得那叫一个细致入微。

特别是那个龙形的木雕,真是让人惊叹。

我忍不住问旁边的工作人员:“这个木雕是怎么做的呀?”工作人员笑了笑,耐心地解释:“这需要很高的技艺和耐心,每一个细节都得精雕细琢。

”我感叹道:“这真是工艺中的艺术啊!”展馆的最后一个部分是关于泉州传统的茶艺展示。

我们品尝了一下当地的茶,味道特别醇厚。

王老师还跟我们聊了聊茶的泡法,他说:“喝茶不仅仅是为了喝水,更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

”这时李明一边啜饮茶水,一边说:“这茶真不错,感觉有一种淡淡的幸福感。

”最后我们在馆外的小商店转悠了一圈,买了些小玩意儿作为纪念。

大家都笑着聊着,似乎每个人都对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想,这次的参观不仅仅是看展品,更是一次文化的旅行。

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也被激发了,真是一次既有趣又有意义的体验!。

(完整word版)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完整word版)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完整word版)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时间:2023年12月地点:泉州地区调查人:一.概况简介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和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区,以“多元文化宝库,海峡西岸名城”闻名于世,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和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历史上,泉州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南移的中原文化与古代闽越土著文化和从海上传播而来的域外文化相溶,形成文化积淀深厚、文化形态多姿多彩的特点。

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调查,截至2023年11月,泉州地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共有34项,其中第一批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有11项,第二批有17项,第三、第四批各有三项;而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有76项,其中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20项,第二批有25项,第三批有16项,第四批有15项.....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有:中原古汉语与闽越语、外来语融合的闽南方言文化;以陈三五娘等民间传说及存量丰富的泉州歌诀为典型的口传文化;音乐活化石泉州南音、南戏遗存梨园戏、蜚声世界的木偶戏、艺术个性独特的高甲戏、珍稀的宗教仪式剧种打城戏和承载闽越族遗风的拍胸舞等传统表演艺术文化;南派剪纸、木偶头雕刻等传统美术文化;特色鲜明的惠安女、蟳埔女服饰;举世闻名的惠安石木雕刻、中国三大瓷都之一德化的瓷烧制、远销国外的铁观音茶制作等传统技艺文化;闽南古厝、庙宇等传统建筑文化等等。

闽南传统文化实习报告

闽南传统文化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闽南地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源地之一。

闽南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融合了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和地方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闽南文化体系。

为了深入了解和传承闽南传统文化,我于2023年夏季参加了闽南传统文化实习活动。

二、实习内容1. 闽南民俗文化学习实习期间,我参观了闽南地区的多个民俗文化景点,如南安石井、泉州开元寺、惠安崇武古城等。

通过实地考察,我了解到闽南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特色及传承现状。

(1)南安石井:南安石井是闽南地区著名的古村落,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在这里,我了解了南安石井的历史、建筑风格、民间艺术等。

石井的古民居、古街道、古井等,都展现了闽南古村落的独特魅力。

(2)泉州开元寺:开元寺是闽南地区著名的佛教圣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里,我学习了佛教文化、闽南宗教信仰、传统艺术等。

开元寺的佛像、壁画、碑刻等,都是闽南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3)惠安崇武古城:崇武古城是闽南地区著名的海防要塞,有着独特的军事文化。

在这里,我了解了崇武古城的历史、建筑特色、民俗风情等。

崇武古城的城墙、炮台、古民居等,都体现了闽南人民的智慧与勇气。

2. 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实习期间,我还学习了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南音、木偶戏、高甲戏、泉州提线木偶戏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闽南文化的瑰宝,承载着闽南人民的智慧与情感。

(1)南音:南音是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被誉为“中国的古乐”。

我学习了南音的历史、特点、演奏技巧等,并欣赏了南音演奏会。

(2)木偶戏:木偶戏是闽南地区的传统戏剧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我学习了木偶戏的制作、表演技巧等,并观看了木偶戏表演。

(3)高甲戏:高甲戏是闽南地区的传统戏曲,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风格而著称。

我学习了高甲戏的历史、特点、表演技巧等,并观看了高甲戏演出。

3. 闽南建筑文化学习实习期间,我还学习了闽南建筑文化,包括古厝、寺庙、园林等。

闽南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展现了闽南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泉州市德化陶瓷的调查报告

泉州市德化陶瓷的调查报告

泉州市德化陶瓷的调查报告——泉州德化陶瓷续写“海丝”新陶瓷之路实践主题:泉州市德化陶瓷的调查实践时间:2015年2月10日至3月8日团队成员:班级姓名学号活动简介:本次实践以泉州市德化陶瓷为主题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德化陶瓷的种类、遗存的文史资料、德化陶瓷博物馆以及德化陶瓷企业发展状况等方式。

全面深入地了德化瓷器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并对实践队收集的材料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德化瓷器的传承与发展,提出意见建议,形成一份完整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一)德化陶瓷的概况德化陶瓷又称德化瓷,是福建德化的汉族传统瓷雕塑烧制技艺之一。

德化县地处福建省中部,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中国三大近代瓷都,是中国汉族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德化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瓷窑,因窑址位于福建省德化县而得名。

德化瓷的制作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技艺独特,至今传承未断。

它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品,与丝绸、茶叶一道享誉世界,为制瓷技术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二)德化陶瓷的历史发展新石器时代:德化瓷的制作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技艺独特,至今传承未断。

它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品,与丝绸、茶叶一道享誉世界,为制瓷技术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明代瓷塑:明代,德化瓷艺人何朝宗利用当地优质的高岭土,使用捏、塑、雕、刻、刮、接、贴等八种技法制作出精美的德化瓷塑,釉色乳白,如脂如玉,色调素雅,享有"象牙白"、"中国白"和"国际瓷坛明珠"的美誉,成为中国白瓷的代表。

郑和下西洋所带的瓷器中,就有福建的"德化瓷"。

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历福建泉州时,盛赞德化陶瓷并将德化瓷带往各地。

鼎盛时期:因此,德化陶瓷闻名于世界还是以明代生产的白瓷最具特点,也最有影响力。

可以说,德化的明代制瓷技术已经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在造型艺术方面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陶瓷世界里天生丽质、别具一格的艺术作品。

泉州关帝庙调研报告

泉州关帝庙调研报告

泉州关帝庙调研报告泉州关帝庙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泉州市境内的关帝庙的发展状况以及对当地文化、经济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其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调研方法1. 实地考察:我们前往泉州市境内的多个关帝庙进行实地考察,包括在观察其整体规划、建筑形式、文物珍藏等方面进行实地调查,同时也和一些工作人员进行了面谈。

2. 文献资料整理:我们收集了一些有关泉州关帝庙的文献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研究论文等,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三、调研结果1. 概况:泉州市境内的关帝庙大致分布在不同的地区,涵盖了城市中心区域、郊区以及一些乡镇。

其中一部分是经过修复的古建筑,另一部分是近年来新建或扩建的现代庙宇。

2. 建筑特点:泉州关帝庙的建筑形式多样,包括传统园式庙宇、寺庙、亭台等,有的庙宇规模庞大,有的规模较小。

建筑风格以古朴典雅为主,大多数庙宇采用了典型华南建筑风格,同时也融入了一些当地特色。

3. 文化内涵:关帝庙是以关羽为主神的信仰场所,也是道教文化的重要体现。

人们在这里祈求神灵保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庙宇内,常常有一些文物珍宝陈列,展示了泉州关帝庙的历史沿革和文化传承。

4. 经济影响:关帝庙在当地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庙宇的修缮和运营需要的资金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包括建筑材料、装饰品、文化创意产品等。

其次,庙会等宗教活动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也促进了周边商业繁荣。

5. 旅游价值:泉州关帝庙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价值。

这里保存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了解泉州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同时,举办庙会、祭祀等活动也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

四、调研建议1. 保护传统庙宇:鉴于泉州关帝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应加强庙宇的保护与修缮工作,确保其尽量保持原貌,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

2. 挖掘文化内涵:进一步挖掘泉州关帝庙的文化内涵,包括开展文化研究、举办文化交流活动等,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时间:2014年12月地点:泉州地区调查人:一.概况简介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和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区,以“多元文化宝库,海峡西岸名城”闻名于世,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和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历史上,泉州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南移的中原文化与古代闽越土著文化和从海上传播而来的域外文化相溶,形成文化积淀深厚、文化形态多姿多彩的特点。

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调查,截至2014年11月,泉州地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共有34项,其中第一批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有11项,第二批有17项,第三、第四批各有三项;而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有76项,其中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20项,第二批有25项,第三批有16项,第四批有15项.....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有:中原古汉语与闽越语、外来语融合的闽南方言文化;以陈三五娘等民间传说及存量丰富的泉州歌诀为典型的口传文化;音乐活化石泉州南音、南戏遗存梨园戏、蜚声世界的木偶戏、艺术个性独特的高甲戏、珍稀的宗教仪式剧种打城戏和承载闽越族遗风的拍胸舞等传统表演艺术文化;南派剪纸、木偶头雕刻等传统美术文化;特色鲜明的惠安女、蟳埔女服饰;举世闻名的惠安石木雕刻、中国三大瓷都之一德化的瓷烧制、远销国外的铁观音茶制作等传统技艺文化;闽南古厝、庙宇等传统建筑文化等等。

三、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现状为客观分析泉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现状,特选取了个别访问和查阅网络资料结合的调查方法。

但因精力有限,不能顾及全部,只能选取其中一两个例有代表性的观点来做佐证。

(一)个别访问(1)江碧峰师傅制作木偶头已经有37年,其儿子江东林也有10个年头。

在与江师傅的交谈中,我感受到他对于这项艺术的钟爱,其希望能有更多的后人来学习这项技艺,将这项技艺传承于世,“我父亲在世的时候还有不少人来学习,虽然最后坚持下去的只有一名,可是到了我,来看的人不少,却没人愿意学。

真怕什么时候这门手艺断了。

”对于正在学习的小儿子,江碧峰赞赏有加,但并不要求他以这个为主业。

“人总是要谋生,一旦市场对这个东西不再需要了,还是应该以养家糊口为主。

”不过,江碧峰表示,无论如何都会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的,“老祖宗的手艺不能废了。

”(2)“泉州南音乐团”是全国有名的南音表演专业团体,在问及政府对于南音的保护重视程度时,团长告诉我,从南音艺苑的建设就可以看出政府对于南音这一古老文化的重视。

在问及南音艺苑的经营情况时,我了解到主要以外来游客为主,而当地的观众较少。

但另外一方面南音这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措施也已经启动,现在中小学生都开设了南音课,泉州师范学院在早几年就已经开设了南音专业,目的是培养一批南音的专业人才,毕业后到各中小学校去授课,阻止文化断层现象的出现.泉州市政府每年都会定期举行中小学生南音比赛,也已取得不错的效果。

(二)文献资料搜集--龚万全《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分析》1、当地党委政府长期以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作当家的宝贵财富,采取切实措施有效地保护和发展了民族民间文化。

市委书记、全国人大代表郑道溪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了建设“闽南文化保护区”的建议,认为设立保护区有助于深入挖掘、整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增加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闽南语系的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

2、社会参与,艺术家和传承艺人的倾心投入。

泉州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间文艺社团,对其加强管理指导,引导它们健康发展。

全市现有民间南音社团232个,民间职业剧团168个,以及数目众多的各类十音队、北管乐队、民间舞蹈队、家庭文艺队等。

它们由社会力量兴办,依靠社会各界赞助和城乡演出市场生存和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民间剧团年上演场次达4万场,演出收入超亿元,从业人员达5000人之多。

3、以保护求发展,以发展促保护。

梨园戏、提线木偶戏的精品生产,拓展了这两个剧种生存的空间,促进了对它们的保护。

德化瓷工艺、惠安石雕在当地政府的精心呵护下,目前均已漂洋过海,独闯天下,真正实现了“保护—发展—保护”的良性循环。

在惠安崇武,全省最大、最具有专业性的汉白玉雕塑企业——惠安振华雕塑,融传统与现代雕塑意念于一体,颇具中外合璧之鲜明特色,备受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及我国港澳台地区客商、收藏家的青睐。

4、注重非物质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

随着城市拆迁、村落城镇化、开发区大量上马、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大批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村落、建筑物等面临拆除的危机,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正不断消失。

大量依附于婚丧喜庆而存在的富有特色的技艺、演艺如花灯、纸扎、大鼓吹、笼吹、高跷、拍胸舞等,随着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而市场萎缩,导致艺人生活无着,出现生存危机。

针对这种情况,适时予以引导,让其在新的时空环境中生存。

政府出面主办的一年一度的元宵灯展,采取政府资助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向艺人订购花灯,基本上保证每个艺人每年有上万元的收入。

5、加强人才培养,为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不断补充新生力量。

1956年以来,特别是1977年以后,市政府坚持办好泉州艺校,根据泉州民族民间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需要,设立南音、戏曲、群众文化、音乐舞蹈、美术等专业,为各国办艺术团体和民间文艺社团输送了一批批年轻的专业人才共1000多名。

1990年以来,市政府把南音纳入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文化和教育主管部门连续15年举办中小学生南音演唱比赛,涌现出数百名南音演唱新秀。

去年,泉州师范学院开设南音专业,招收本科生,进一步提高南音人才培养的档次。

6、开展珍贵文化资源的普查抢救和初步保护,全面开展综合性试点工作。

泉州市在长期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决定将“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南音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采取“分类推进”的方式,大力抓好重点项目的全面普查、声像留录等工作。

组织人员收集、整理了许多珍贵的文献,编辑出版了“泉州地方戏曲丛书”16卷,“泉州民俗文化丛书”4卷,《中国民间乐曲集成·泉州市分卷》、《南音指谱大全》、《明刊戏曲弦管选集》等,并建立了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和泉州南音戏曲陈列馆。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普查、抢救和初步保护工作,是全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

7、开展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展示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利用各种契机,积极组织民间文化展示,市政府连续主办了8届国际南音大会唱、3届国际木偶节、5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暨闽南文化节和国际风情节、28届戏剧会演、5届旅游文化节,承办国际传统音乐学会第37届年会等。

泉州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深深融入群众之中,成为广大群众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泉州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分析当前,泉州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虽然有各界人士的全心投入,工作进行得很不错,但不可否认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出现了许多问题,许多的非物质文化流失严重,甚至于销声匿迹,这里面有许多方面的原因,总结为以下三点:(一)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一直以来,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人们,越来越多地忽略传统、抛弃民俗而融入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也因此而衍生出了所谓的快餐文化。

这样的一些文化不断地在吸引年轻人,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他们把时间花在欣赏欧美电影、欧洲足球、卡拉OK等等,而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和关注。

传统文化在青年人的心目中正越来越失去地位,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濒临灭绝,例如江加走的木偶头雕刻、李宝尧的刻纸艺术,惠安女服饰等,保护传统文化迫在眉睫。

(二)传统艺术失去市场随着城市拆迁、村落城镇化、开发区大量上马、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大批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村落、建筑物等面临拆除的危机,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正不断消失。

大量依附于婚丧喜庆而存在的富有特色的技艺、演艺如花灯、纸扎、大鼓吹、笼吹、高跷、拍胸舞等,随着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而市场萎缩,导致艺人生活无着,出现生存危机。

(三)传统艺术后继乏人以前的一些传统文化传承方式主要是父传子、师传徒,传承人可以借此谋生。

但现在,生活水平迅猛提高,人们谋生的手段和渠道增多,不必拘泥于传统模式。

而大部分传统工艺如十音铜锣制作、妆糕人等技艺都是手工操作,缺乏改革的余地。

目前,以传统手工艺谋生已很难养家糊口,哪有人愿意去学习和继承。

因此,一些传统文化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尴尬。

五、保护建议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思考,以下是我为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的建议,1.政策保护:有改革、有创新地建设“闽南文化保护区”,深入挖掘、整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闽南语系的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

2.财政支持: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对亟待保护的传统文化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例如予艺人们津贴,保障其生活费用。

3.经常性开展非物质文化展示活动:适时予以引导,利用各种契机和形式,积极组织民间文化的展示与宣传。

不遗余力地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使之深入人心,更广泛地唤起全民保护意识。

4.培训入手:文化部门可以低价甚至免费办一些培训班,让对泉州文化有兴趣的人来学习,例如可以举办木偶班、民俗班、高甲戏班、梨园戏班等。

特别可以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免费培训,因为大学校园可以自由组织各种社团。

通过培养大学生在木偶或戏剧方面的一技之长,带到校园,让更多省内外的学生了解、喜欢、学习泉州文化。

六、总结通过这次调查报告,我了解到:历史的源远流长造就了泉州这座历史文明古城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和非物质文明。

这座古代远离中原的城市,能够在远离中原的纷飞战火,不断吸收和融合中原文化,从而形成特有的闽南文化。

但是在我的调查查阅中,却发现传统文化的光芒正在慢慢黯淡,许多传统文化有销声匿迹的危险,这其中有许多方面的原因,也许是现代文化的冲击,又或许是传统文化的保护不足,但是我们相信,有一天传统文化会再焕发光芒,作为闽南人,我们有责任来弘扬家乡文化,从我们做起,从小事做起,我相信这也是这份调查作业的初衷及目的。

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家乡人来关心家乡的文化,让家乡文化走出泉州,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让更多家乡青年来热爱家乡文化并以保护家乡文化为己任,加入到保护泉州非物质文化的队伍中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