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指导及训练(教师用)
专题05 散文阅读鉴赏考点解析专训(1)(教师版)—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

专题05 散文阅读鉴赏考点解析专训(1)(教师版)时间:40分钟分值: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4小题。
在别墅李广田因为养病,住在乡下的别墅里,同来作伴的,只有母亲。
叫做别墅,也只是说着好听罢了,其实也不过是旷野的几间农舍,四围又绕上了一带短垣。
这农舍,距我们的市镇尚有十里,举目四望是绿树,是田禾,农舍附近,就是自家的农田之一部。
在农田之一角,有自家的一片榆林。
“娘,我将做些什么来自己消遣呢?”时常向母亲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像三岁的小孩似的,觉得什么事也不能做,除非得到了母亲的允许或帮助。
这时,母亲便照例地回答我,说:“医生再三嘱咐,不准你做什么事,你只要晒晒日头,睡睡觉,就已经够了。
”说实在的,同母亲住在一块,我还能有什么可做呢。
书,是不让读的;信,也不许写。
一切文具,都不在手下,就是偶尔想写下点什么记号之类也不可得。
原先住在镇上,那里有许多可以谈天的人,无论是那些吸着长烟管的农夫或踢毽子打球的孩子们,都会给我以欣慰。
然而,怕我受不起那些烦扰,才终于搬到了野外来,虽然自己最怕寂寞,为了养病,也不能不安于寂寞了。
而母亲呢,终日只打算着我饮食起居的事,便已操劳不少,老年人只为了儿子的病而担忧的心情,我已深深地体谅到了,我不愿意在任何事情上违背母亲的意思。
有一天,当吃着晚饭的时候,母亲忽然想起来似的,说:“明天是镇上的市集了,我想去买些菜来,如能买到一只鸡便好了,因为昨天镇上的王家伯母来,说你是应当吃鸡的,可作药物,又可以当饭吃的呢。
”说着,显出很得意的样子,征求我的同意。
次日清晨,用过早点之后,母亲便独自到市集去了。
回来时日已向午,母亲很得意地说:“不但买了鸡来,还学了吃鸡的方法来呢。
”便从麻袋里放出一只肥大的公鸡来,黑羽毛,金颈项。
顶上的冠子大而且红,昂了首,抖擞着精神,是一只很可爱的公鸡。
可惜在腿上还系着只破鞋,像带着脚镣一般,使它不能十分自由,不然我想它怕要逃去了。
“是今天就杀呢,还是等到明天?”母亲问。
散文阅读指导及训练(教师用)

散文阅读指导一、散文基本特征:散文的基本特征是“形散神不散”。
所谓“形散”,就是作文的材料零碎、大跨度;所谓“神不散”就是文章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情感浓烈,选村广泛(富有抒情性,);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
二、散文据内容和性质分类:1、叙事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
在这类散文中,有的着重是记写、刻画人物,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
2、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
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
3、哲理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
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
三、阅读技巧与答题方法:1、理清思路(1)把握线索:①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②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注意抒情议论句,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
(2)疏理脉络:注意表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变化的词句。
叙事散文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作者的认识和感情的发展来组织文章的结构。
2、概括文段要点(1)注意开头结尾句:文段开头句有时起总该段内容的作用,文段结尾句有时起总结该段内容的作用。
(2)注意过渡句(段):段落间的过渡句(段)对段落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确定文章的中心(1)看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很鲜明地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可以据标题确定中心。
所以也可以根据中心拟写标题。
(2)看注释,注释有时会交代作者思想、写作背景及写作动机等,文章的中心往往与这些背景有关。
(3)看过渡句(段),文章的过渡句(段)对文章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4)看开头结尾句,文章开头句有时起总领全文的作用,结尾句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5)看抒情议论句,叙事散文的目的就是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散文阅读指导教案(详案)注重文本加强审题

散文阅读指导教案(详案)-注重文本加强审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
2. 培养学生注重文本,加强审题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阅读散文,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散文的基本特点:真实、生动、抒情、优美。
2. 阅读散文的方法:抓住主题,理解作者情感,品味语言,感受意境。
3. 审题技巧:关注题目,明确答题方向;细读题目,抓住关键信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散文的基本特点,阅读方法,审题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抓住散文的主题,理解作者情感,品味语言,感受意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散文的基本特点,阅读方法,审题技巧。
3. 案例分析:选取一篇经典散文,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阅读。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抓住散文的主题,理解作者情感,品味语言,感受意境。
5. 总结提升: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阅读散文的方法和技巧。
五、课后作业:1. 选取一篇自己喜欢的散文,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阅读,并写下阅读感悟。
2. 收集有关散文的名言名句,进行积累和欣赏。
3. 家长监督孩子完成作业,并及时反馈学习情况。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了解学生对散文阅读方法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评价:设置有关散文阅读的试题,测试学生对散文阅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八、教学计划:1. 第1-2周:讲解散文的基本特点,阅读方法,审题技巧。
2. 第3-4周:分析经典散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阅读。
中学语文散文阅读技巧训练教案

中学语文散文阅读技巧训练教案一、引言散文是中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散文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通过训练掌握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提高散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
二、散文概述散文是一种以自由的方式来表达作者情感、思想和观点的文体形式。
它以浅近的语言,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的细节,带给读者真挚的情感和思考。
散文可以分为记叙散文、议论散文和抒情散文等多种形式。
三、散文阅读技巧训练1. 散文整体把握在开始阅读一篇散文之前,首先要了解散文的大致主题和风格。
可以通过阅读标题、段落开头和结尾的句子等来获取整体信息。
了解散文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散文。
2. 理解段落中心每一段的首句通常是该段的中心句,通过理解中心句,可以把握该段的主题和论点。
针对每一段的中心句,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总结该段的内容,并在脑海中形成对散文的整体把握。
3. 细读理解在整体把握散文后,学生需要开始逐句细读,关注词语的含义、修辞手法和上下文的联系。
特别是一些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要仔细理解其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效果。
4. 分析语言表达散文中的语言表达往往具有一定的特点,如简练、生动、形象等。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和总结不同散文的语言特点,提高对语言表达的感知和理解。
5. 探究作者观点散文是表达作者情感和思想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散文内容、作者的语言态度、所说的话和隐藏的意思等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散文,并拓宽思考的广度。
6. 增强阅读体验散文阅读不仅是对文字的理解,还包括对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启迪。
学生可以多角度思考和感受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哲理和人生智慧,让阅读成为一次全面的体验。
四、教学实施1. 导入阶段可以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分享一段有趣的散文片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散文阅读做好铺垫。
2. 技巧讲解阶段老师针对上述散文阅读技巧进行详细讲解,并辅以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散文阅读指导教案(详案)注重文本加强审题

散文阅读指导教案(详案)-注重文本加强审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深入思考的能力,提高散文阅读的审题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散文的基本概念、特点和阅读方法。
2. 教学难点:散文阅读的审题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一篇散文,注意把握散文的结构、语言和情感。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阅读心得,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强调散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5. 课堂练习:教师给出一个散文阅读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检验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堂练习的答案,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散文阅读的认识和体会。
五、教学内容1. 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介绍散文的定义、分类和常见特点,如真实性、抒情性、随意性等。
2. 散文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散文的、开头、结尾、过渡等要素,培养学生的细读、批注、推理等能力。
3. 散文阅读的审题技巧:教授学生如何抓住散文的主题和情感,正确理解题目要求。
4. 案例分析:分析一篇典型的散文,示范如何运用阅读方法进行审题和分析。
5. 课堂练习:提供一篇散文,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阅读和分析,巩固课堂所学。
六、教学准备1. 教材:选取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散文,用于教学实践。
2. 辅助材料:相关散文阅读指导书籍、文章、视频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1. 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45分钟。
散文阅读指导教案(详案)

散文阅读指导教案(详案)第一章:散文阅读的重要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散文阅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
3. 引导学生掌握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二、教学内容:1. 散文阅读的意义:提高语文素养、拓宽知识面、培养审美情趣。
2. 散文的特点:真实、生动、细腻、意蕴丰富。
3. 散文阅读的技巧:捕捉关键信息、理解作者情感、感悟人生哲理。
三、教学活动:1. 讲解散文阅读的重要性。
2. 分析散文的特点。
3. 分享散文阅读的技巧。
四、作业布置:1. 课后阅读一篇散文作品。
2. 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
第二章: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2. 培养学生运用技巧深入理解散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捕捉关键信息:关注、开头、结尾、过渡句段。
2. 理解作者情感:通过细节描写、抒情议论句理解作者情感。
3. 感悟人生哲理:从散文中提炼出的人生道理和哲理。
三、教学活动:1. 讲解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2. 分析具体散文作品,示范运用技巧。
3.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分享学习心得。
四、作业布置:1. 课后阅读一篇散文作品,运用所学技巧进行深入理解。
2. 写一篇阅读心得,分享自己运用技巧的过程和收获。
第三章:散文阅读的实践与提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散文阅读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选取不同风格的散文作品进行阅读。
2. 分析不同作者的写作特点。
3. 欣赏散文中的优美语言和精彩段落。
三、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散文阅读实践。
2. 分析不同散文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3. 欣赏散文中的优美语言和精彩段落。
四、作业布置:1. 课后阅读一篇自己喜欢的散文作品。
2. 写一篇阅读心得,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
第四章:散文阅读的拓展与深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拓展散文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研究能力。
散文阅读指导教案(详案)

散文阅读指导教案(详案)第一章:散文阅读的重要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散文阅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
3. 引导学生掌握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二、教学内容:1. 散文阅读的意义:提升文学素养、丰富情感体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散文的特点:真实、生动、优美、有节奏。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散文阅读的意义和散文的特点。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分享对散文阅读的感悟。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谈谈对散文阅读的认识。
2. 讲解:讲解散文阅读的意义和散文的特点。
3.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散文作品及阅读感悟。
4. 总结:强调散文阅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作业布置:1. 课后阅读一篇散文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2. 推荐散文作品给同学,互相分享阅读心得。
第二章: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2.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散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抓住散文的主题:理解散文的中心思想。
2. 品味散文的语言: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3. 感受散文的情感:体会散文的情感表达。
4. 分析散文的结构:把握散文的层次结构。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2. 实践法:引导学生实际操作,提高阅读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出本章主题。
2. 讲解:讲解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3. 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技巧阅读一篇散文作品。
4. 总结:强调掌握散文阅读技巧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课后阅读一篇散文作品,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分析。
2. 写一篇关于散文阅读技巧的心得体会。
第三章:散文阅读的策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散文阅读的策略。
2. 培养学生高效阅读散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快速浏览:把握散文的大意。
2. 精细阅读:深入理解散文的细节。
3. 批判性思维:分析散文的优缺点。
4. 联想与想象:丰富阅读体验。
高一语文教案散文阅读指导

高一语文教案散文阅读指导教学目标:1. 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和表达方式;2. 分析散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3. 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意识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 散文的定义和特点;2. 散文与其他文体的区别;3. 阅读散文的方法和技巧;4. 散文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散文文本、教案、课件等;2. 学生准备:阅读散文的材料和阅读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约5分钟)教师可以用一段质朴的描写、感人的篇章或有意境的片段来导入,引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约30分钟)1. 散文的定义和特点教师向学生介绍散文的定义和特点:散文是一种以文字作为媒介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形式。
它以真实生活为素材,通过讲述故事、描写形象、抒发情感等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2. 散文与其他文体的区别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散文与其他文体的区别,重点介绍散文与诗歌的区别。
提及散文的自由度和表达方式相对较大,而诗歌则更注重音韵和韵律的运用。
3. 阅读散文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向学生讲解阅读散文的方法和技巧:a. 全面理解:通读全文,了解散文的主题和脉络;b. 分析结构:观察散文的段落结构,分析每个段落的作用;c. 解读语言:留意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理解作者的用意;d. 感悟主题:思考散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感受。
4. 散文的理解和欣赏教师选取一篇经典的散文作品,并与学生一同阅读,对其中的重要段落和精彩表达进行解读和欣赏,引导学生体会到散文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三、课堂练习(约15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相关的阅读题目和练习,让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知识进行答题和解析。
四、总结与拓展(约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多留意和欣赏散文,培养对散文的喜好和理解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教学内容、课堂练习和总结拓展等环节,全面引导学生了解散文的定义、特点以及阅读方法和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阅读指导一、散文基本特征:散文的基本特征是“形散神不散”。
所谓“形散”,就是作文的材料零碎、大跨度;所谓“神不散”就是文章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情感浓烈,选村广泛(富有抒情性,);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
二、散文据内容和性质分类:1、叙事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
在这类散文中,有的着重是记写、刻画人物,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
2、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
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
3、哲理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
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
三、阅读技巧与答题方法:1、理清思路(1)把握线索:①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②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注意抒情议论句,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
(2)疏理脉络:注意表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变化的词句。
叙事散文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作者的认识和感情的发展来组织文章的结构。
2、概括文段要点(1)注意开头结尾句:文段开头句有时起总该段内容的作用,文段结尾句有时起总结该段内容的作用。
(2)注意过渡句(段):段落间的过渡句(段)对段落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确定文章的中心(1)看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很鲜明地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可以据标题确定中心。
所以也可以根据中心拟写标题。
(2)看注释,注释有时会交代作者思想、写作背景及写作动机等,文章的中心往往与这些背景有关。
(3)看过渡句(段),文章的过渡句(段)对文章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4)看开头结尾句,文章开头句有时起总领全文的作用,结尾句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5)看抒情议论句,叙事散文的目的就是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6)看反复出现句(段),为了使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观点更鲜明,作者有进采用反复这一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感情、观点,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注意: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
如果文章找不到关键句,需要用自己的话概括,可以使用这样的格式:本文叙述(描写、介绍)了……,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讽刺、反映)了……4、表现手法:(1)使用修辞----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征,暗示作者的思想情感,突出主题。
增强艺术感染力。
(2)象征----如《白杨礼赞》,或者一些童话作品,可以含蓄而形象生动地表达思想情感。
(3)托物言志----如《爱莲说》,也是含蓄曲折地传达思想情感。
(4)铺垫----在写主要人物前,先写一些相关的材料,作用是蓄势,蓄情,突出主要人物。
比如《背影》,在写车站送别前,文中写了祖母去世,家道衰落,父亲失业,典当家产一些列不幸事件,这些描写就是为了铺垫后文的父亲车站送别。
(5)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或事件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当的时机给以呼应,能够使后面情节在前面有照应,不出现虚假现象。
(6)扬抑----欲扬先抑,或者欲抑先扬,以前面为铺垫,效果是形成反差,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7)虚实结合----眼前的描写是实,以前的回忆是虚;实际的存在是实,想像的情景是虚;现实的景象是实,引申的层面是虚……。
好处是: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更丰富多彩地表现人和事,充分显示文章的主旨。
(8)点面结合----概括交代是面,写具体事件是点;叙述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具体情节是点。
点面结合可以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物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9)动静结合----效果是:以动衬静,或者以静衬动,起到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10)联想和想像----由此及彼,延伸写作的范围,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多彩,使主题更深刻;使形象更丰满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1)开门见山----这是文章开头的一种方法,直入主题,或者直接摆出情感思想。
(12)设置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可以吸引阅读兴趣,引人入胜。
(13)以小见大----抓住看似平凡细小的事情,以此体现大主题,或者揭示生活哲理。
5、文眼文眼是透露文章感情、思想或者写作主旨的句子。
找到文眼,就能够整体把握文章的中心。
例如《荷塘月色》开头的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全文的文眼,它让我们知道文章的整体情感是“哀愁中的淡淡喜悦”。
但是,不是每篇文章都有明显的文眼。
散文阅读训练(一)海南杂忆我们到了那有名的“天涯海角”。
原以为这个地方是一条陆地,突入海中,碧涛澎湃,前无去路。
但是错了,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所谓“天涯海角”就在公路旁边,相去二三十步。
当然有海,就在岩石旁边,但未见其“角”。
至于“天涯”,我想象得到千数百年前古人以此二字命名的理由,但是今天,环岛公路干线直通那里,沿途还有盐场、铁矿等等:这哪里是“天涯”?出乎我的意外,这个“海角”却有那么大块的奇拔的岩石;我们看到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浪打风吹,石面已颇光滑两石之隙,大可容人,细沙铺地;数尺之外,碧浪轻轻扑打着岩根。
我们当时说笑话:可惜我们都老了,不然,一定要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
这些怪石头,叫我想起题名为《像耳山》的苏东坡的一首五言绝句: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
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遗!我翻阅过《道光琼州府志》,在“谪宦”目下,知谪宦始自唐代,凡十人,宋代亦十人;又在“流寓”目下,知道隋一人,唐十二人,宋亦十二人。
明朝呢,谪宦及流寓共二十二人。
这些人,不都是“补天遗”的“道旁石”么?其中有大名震宇宙的李纲、赵鼎和胡铨。
这些名臣,当宋南渡之际,却无缘“补天”,而被放逐到这“地陷东南”的海岛作“道旁石”。
千载以下,真叫人读了苏东坡这首诗同声一叹!经营海南岛,始于汉朝。
大概从唐朝开始,这块地方被皇帝看中了,作为放逐罪人的地方。
可是宋朝更甚于唐朝,宋太宗贬逐卢多逊至崖州的诏书,就有这样两句:“特宽尽室之诛,止用投荒之典。
”原来宋朝皇帝把放逐海南岛视为仅比满门抄斩罪减一等,你看,他们把这个地方当作怎样的“险恶军州”!只在人民掌握政权以后,海南岛才别是一番新天地。
兴隆农场是归国华侨经营的一个大农场。
以前这里没有的若干热带作物,如今都从千万里外来这里安家立业了。
正像这里的工作人员,他们的祖辈或父辈万里投荒,为人作嫁,现在他们回到祖国的这个南海大岛安家立业,却不是“道旁石”,而是真正的补天手了!我们的车子在公路上扬长而过。
时令是农历岁底,北中国的农民此时正在准备屠苏酒,在暖屋里计算今年的收成、筹划着明年的夺粮大战吧?但是眼前,这里,海南,我们却看见一望平畴,新秧芊芊,嫩绿迎人。
这真是奇观。
还看见公路两旁,长着一丛丛的小草,绵延不绝。
这些小草矮而丛生,开着绒球似的小白花。
我忽然想起明朝正统年间王佐所写的一首五古《鸭脚粟》了。
我问陪同我们的白光同志,“这些就是鸭脚粟吗?”“不是!”她回答,“这叫飞机草。
刚才路旁就有鸭脚粟。
”我问鸭脚粟今作何用,她说:“喂畜牲。
可是,还有比它更好的饲料。
”我说,明朝时候,老百姓把它当作粮食。
然而,王佐还有一首五古《天南星》:君有天南星,处处入本草。
夫何生南海,而能济饥饱。
八月风飕飕,闾阎菜色忧。
南星就根发,累累满筐收。
这就是说,老百姓所得,尽被搜刮以去,不但靠鸭脚粟过活,也还靠天南星。
怪不得王佐在诗的结尾用了这样“含泪微笑”式的两句:海外之美产,中原知味不?1、作者到了“天涯海角”,为什么却说“这哪里是天涯”?又为什么开玩笑说“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①“天涯”本意是天之尽头,作者也以为前无去路,如今却名不副实,岛上交通比较发达、方便。
②“海角”原来是奇拔的岩石,这出乎作者的意料。
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引起了作者的联想。
此处环境优美,风景怡人,适合谈情说爱。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可以根据文章第一段“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第二段“环岛公路干线直通那里”以及第三段“出乎我的意外”、优美的环境等信息作答。
2、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
①“道旁石”本指遗弃在路边,没有用的石头。
在文中被弃置不用的人才。
②“补天手”在文中指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归国华侨这样的人才,也喻指本应补天却补放逐的古代名臣。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这里应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结合第五段“大名震宇宙”“这些名臣”“被放逐”等和第七段“现在他们回到祖国的这个南海大岛安家立业”等信息作答。
3、作者认为,王佐诗的结尾“海外之美产,中原知味不?”是“含泪微笑”式的,为什么?天南星本是一种草药,当地老百姓无以为生,拿它充饥,情状悲惨。
王佐似乎赞美了天南星是海南独有的“美产”,但实际上是对搜刮百姓行为的反讽。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和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
从王诗的第一二句可知天南星是“入本草”的,从第三四句可知它是老百姓“济饥饱”的,然而却被“累累满筐收”,“老百姓所得,尽被搜刮以去”。
一种野草成为“美产”,本极具讽刺意味了,但连野草也被搜刮而去,官府的恶劣可想而知了!4、为了表现海南岛古今的巨大变化,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加以分析。
古代的海南岛被当作险恶之地,流放到此的人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人民掌握政权之后,海南岛成为新天地,归国华侨在此安家立业,成为建设国家的人才。
古时候老百姓把鸭脚粟、天南星当作粮食,生活很悲苦;现在的农民用它喂畜牲,且有比它更好的饲料。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里主要从古代和现代在“天涯海角”的两类人的遭遇,以及鸭脚粟、天南星对不同时期老百姓的作用两方面考虑。
(二)灯火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生命”是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
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在胡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们我们叫它“番仔油灯”。
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
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起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①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深夜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根据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