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音乐美
浅析《论语》语言的音乐美

浅析《论语》语言的音乐美作者:严国胤来源:《现代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年第05期【摘要】百年来,随着学者们对孔子及儒学思想深入研究的同时,学者们也在对《论语》中的语言艺术特色进行了研究探讨。
《论语》作为我国古代一部典范的语录体著作,其语言值得后人深入探讨、学习与借鉴。
本文仅从四个方面对《论语》语言音乐美特色作一些浅析。
【关键词】论语;音乐美《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记录整理的一部古代语录体著作。
《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民族心态产生了无比巨大的影响,这与其语言艺术是有一定关系的。
近百年来,《论语》的语言艺术研究因受主流意识形态的介入和政治思潮的干扰(如受“五四”时期激进主义、自由主义思潮的干扰而发生“打倒孔家店”运动,以及“文革”时期“批孔运动”),造成了对其语言艺术的研究有一定影响。
《论语》作为我国古代一部典范的语录体著作,其语言值得后人深入探讨、学习与借鉴。
《论语》语言具有一定的结构美、旋律美。
后世读者读《论语》总有一种音乐美感,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在句式多样《论语》作为我国古代一部语录体著作,各章短小质朴,句式的表达上丰富多样,长短、整散结合,不拘一格,极大地提高了语言的魅力。
《论语》多以三、四、五、六言结合运用,在结构上表现得很完美。
略析几例如下:1、《论语》中四、三(44.33.33)言结合运用,整齐畅达、节奏分明。
例: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第六》)2、《论语》中四、三、二(44.2232.3332)言结合运用为主,交错有致、语言简洁流畅。
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季氏第十六》)3、《论语》中二、三言(3.2222)结合运用,句式整齐畅达、语言简洁凝练。
例: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罕第九》)4、《论语》中四言(444.4.4)单用,整齐畅达,音节由快及慢,强弱分明。
古代诗歌中的音乐美与韵律感

古代诗歌中的音乐美与韵律感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其鲜明特点之一就是其独特的音乐美和韵律感。
古代诗人通过巧妙运用语言的节奏和音韵来塑造诗歌的音乐性,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产生一种愉悦的感受。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古代诗歌中的音乐美与韵律感,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而优美的艺术形式。
一、音律之美古代诗歌中的音律之美是指其音节的组织和排列方式,在朗朗诵读中产生一种韵味悠远的美感。
在古代,诗歌的朗诵多以吟唱的形式呈现,音律之美对于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首先,音律之美体现在句子的起伏有致上。
古代诗歌中的语言特点是“叠韵”和“平仄”的运用。
叠韵即同一句子或同一篇诗中出现相同的韵母,使诗歌听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而平仄则指古代诗歌中的音调,分为平声和仄声。
平声指声调平缓的韵脚,仄声则指声调高亢的韵脚。
通过合理运用平仄,使诗歌的音乐感更加鲜明,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中的起伏变化和平仄的运用,使诗句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美。
其次,音律之美还体现在诗句的长短节奏上。
古代诗歌通常采用五言或七言的格律,这种规定的字数限制使得诗句的节奏更加平衡。
五言绝句的字数限制为20个字,七言绝句的字数限制为28个字,因此诗句中的字数分配更加紧凑,通过字数的有机组合,使诗句的节奏感更加突出,呈现出一种韵律美。
例如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其中每句都严格控制在五言绝句的字数限制内,使整首诗显得紧凑而有力,仿佛一段音乐乐章,引人入胜。
二、韵律感的表现古代诗歌中的韵律感是指运用韵脚和押韵手法,使诗歌具有一种节奏鲜明的美感。
韵律感既体现在诗句层面上,也体现在整篇诗歌的结构上。
首先,在诗歌句子层面上,韵律感通过韵脚的运用达到。
韵脚是指诗句中末尾的音节,在古代诗歌中通常采用押韵的手法,使同一韵脚出现在不同诗句中,形成一种和谐的韵味。
诗词的韵律与音乐之美

诗词的韵律与音乐之美诗词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们犹如音乐的旋律,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达和丰富的意象呈现,让人触动心灵深处的共鸣。
诗词的韵律与音乐之美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从诗词的格律、韵脚、音乐演绎等方面探讨诗词与音乐的奇妙结合。
一、格律的音乐之美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字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格律规则。
格律的优美与音乐的和谐息息相关。
比如,《唐诗三百首》中的《静夜思》以五言绝句的形式呈现,五言绝句的格律规律严谨,字数适中,能够充分展现诗人的情感与意境。
这种规律的格律使诗词具备了一种节奏感,如同音乐中的节拍,让人在阅读时感受到思想的跃动和情感的洗礼,带来一种奇妙的听觉享受。
二、韵脚的音乐之美诗词的韵脚是诗句中出现的相同音韵结尾,也是诗词中的一种重要的韵律元素。
这种音韵的重复和呼应给诗词赋予了一种独特的音乐性。
比如,《红楼梦》中的“黛玉”和“好了”两个词都有“了”字,这种音韵的呼应使诗句更加富有感染力,给人一种旋律般的美感。
这种韵脚的音乐之美不仅仅在于听觉上的享受,更是将情感与意境融入其中,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
三、音乐演绎的音乐之美诗词与音乐之美的结合并不仅仅停留在诗句的格律和韵脚上,还可以通过音乐的演绎更加细腻地表达诗词中的意境。
比如,古筝演奏家可以通过演奏技巧与表情细腻地演绎出诗词中的意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词的内涵。
这种音乐演绎的音乐之美让人们在欣赏诗词时,既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情感的传递,又能够通过音乐的表达体验到更为丰富的美感。
总之,诗词的韵律与音乐的美是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的。
诗词通过独特的格律和韵脚给人一种节奏感和音乐性;音乐演绎则可以更加细腻地表达诗词的意境,增强其艺术感染力。
诗词与音乐的结合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也让中华文化的魅力得以传承与发扬。
让我们一同欣赏诗词的韵律与音乐之美,感受其中的艺术魅力。
谈语言的音乐美

课件1语言的音律美

语言的音律美周军主讲(2014年3月14日)前言:朗诵的声音源于汉字的字音,汉字字音独特的音律美使得朗诵与音乐、音响一起奏响了音美的和声。
有人说:朗诵就像一朵淡菊,或是一枝腊梅,它平静、清新、朴素,却极具魅力。
它以文字为灵魂,通过声音等诸多表现手段传达作品所蕴藏的文字中那悦耳的音律美和意境美。
文字作为诗歌散文的一个重要元素展现了特殊的美学意蕴,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较高的文化品味,使得朗诵成为一种舒缓、淡雅、优美的艺术形式。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说得比唱得好!一:音美以感耳汉字字音的美学探源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又是语言的延伸和扩展。
“字正腔圆”、“吐字清楚”等词语中的“字”都是指字音。
追溯到文字的产生,语言先于文字产生,图画(象形)文字,而真正的文字是在文字和语言构成一一对应关系后形成的,即产生字音后才出现了真正的文字。
字音表现在语言中就是一个音节,是语言的基本构成单位,也即人声发出的字,它是一个音节表达一个概念意义的结构单位。
字音包含声、韵、调。
王力老师在《汉语音韵》中就指出“汉语音韵学规定,每一个字都有声、韵、调。
声是声母,韵是韵母,调是声调。
汉字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明积淀中最美、最灿烂的一部分,古人通过字音声、韵、调的和谐组合创造出了富于音律美的汉字,而汉字的字音在音乐、音响的配合下,朗诵的高低、急缓又表现出了韵律美和节奏美。
声韵的音乐美“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这些词语说明读文章读文字是我们认识世界学习文化的敲门石。
儿童刚上幼儿园学儿歌时并不识字,但却可以朗读并背诵。
而且每当我们朗诵时听着自己音音有韵的声音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当我们看到一首诗时我们会有非常强烈的冲动想把它吟诵出来。
如此种种都可以证明字音音律美的不可争辩性。
字音可以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可循吗?字音是由声母、韵母组成的,汉语有21个声母39个韵母,构成了400多个音节。
浅论汪曾祺《詹大胖子》小说语言的音乐美

浅论汪曾祺《詹大胖子》小说语言的音乐美【摘要】汪曾祺的小说《詹大胖子》展现了独特的音乐美,通过对语言的精妙运用,创造出浓厚的音乐氛围。
在文学中,音乐美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读者产生共鸣与情感连接。
作者运用语言节奏的变化,营造出音乐般的韵律感,使文本更具吸引力。
巧妙运用音调和音色,增强了情节与旋律的结合,使故事更加生动。
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音乐描写,为角色赋予了独特的个性特征,使读者更易于产生共情。
汪曾祺的作品不仅在情节上引人入胜,更在语言层面展现了独特的音乐美。
语言和音乐在文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作品增添了灵动和生命力。
《詹大胖子》是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展现了作者对音乐美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关键词】《詹大胖子》、汪曾祺、音乐美、文学、语言节奏、韵律感、音调、音色、情节、旋律、人物形象、描写、独特、重要意义。
1. 引言1.1 介绍《詹大胖子》小说《詹大胖子》是著名作家汪曾祺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在上海被称为“胖子”的商人詹大胖子的故事。
小说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描绘了胖子的丰富生活经历和独特个性,展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商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
汪曾祺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物内心感情的把握,展现了胖子的复杂性格和丰富情感。
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上海方言和俚语,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整个故事架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詹大胖子》不仅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更是一部展现了作者独特写作技巧和音乐美的杰作。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生动描绘和对情节的巧妙布局,汪曾祺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旋律感和韵律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场音乐盛宴之中。
1.2 音乐美在文学中的作用音乐美在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增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还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情感色彩。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通过音乐美来进行呈现的,通过节奏感、韵律感、音调和音色的运用,作家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使读者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一场音乐会中。
诗经语言特色

本色美、音乐美、性情美——浅析《<诗经>两首》语言特色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人间词话》所说:“《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古人给《<诗经>两首》如此高的评价,可见它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从语言方面,谈谈我的拙见。
(一)朴实无华——语言本色美《人间词话》所说:“《蒹葭》是一篇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可见它的语言不以人为雕饰,华美绚丽见长,而以拙扑自然不加雕刻为本。
在语言上保持了质朴自然的本色。
做到脱口而出,无矫饰妆束之态,语语如在目前。
而其情感正因为这种朴实无华,更显得一往情深。
如:其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简简单单几句话,便将抒情主人公百折不回、上下而求索的坚强意志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关雎》中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这几句诗明白如话,简洁纯朴,而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的形象,跃然纸上,令人难忘。
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人能于诗词中不为美刺投赠之篇,不使隶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则于此道已过半矣。
”《诗经》两首就是如此,既无典故,也无代字,但正因为这样,才更为形象、鲜明、生动、传神,使人有见语如见人,感同身受的效果。
(二)重章叠句——语言音乐美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三章只一章,特换韵耳。
其实首章已成绝唱。
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唱三叹,佳者多有余音。
”这便是说它的音乐美。
《诗经》两首就是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全诗往往只变换数字,回环往复,短歌低吟,余音不绝。
如:《蒹葭》终篇以“蒹葭”和“白露”起兴,步入眼帘的是一个对彼岸世界(伊人)痴心不改的守望者。
不管是起兴还是对抒情主人公执着于“伊人”的描摹,都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手法。
论语言的音乐美

论语言的音乐美什么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传递情感信息的媒介,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有文化。
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把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都拥有自己的语言。
例如中国人的语言是汉语、美国人的语言是美式英语、韩国人的语言是韩语等等。
有些人会说“我觉得韩国的语言听起来很好听,感觉特别的柔美。
”而这里的“好听的语言”就是给语言赋予了音乐的特征具有了音乐美。
语言的音乐美,一方面是指我们用于日常交流的有声的语言。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时我们会觉得某些人的声音就像歌声一样婉转动听使人舒适。
这些“动听的语言”就是音乐所具备的。
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的“音乐的语言”,音乐和语言虽然不是一回事,但是二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音乐和语言都是靠声音来表现的,声音和谐了就美,不和谐就不美。
整齐、抑扬、回环都是为了达到和谐的美。
在这一点上,语言和音乐是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言的音乐美,另一方面是指“无声的语言”即文学的创作。
当我们在朗读诗歌、散文时,我们总是能感受到动人的音乐美。
这种音乐美是通过叠音、摹声、押韵、语调等语音修饰手法表现出来的。
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而且还使描写更形象意义更突出气氛更浓郁感情更强烈。
文学作品的音乐美,历来是文学语言追求的一个艺术目标,也是文学语言的一个突出特点。
叠字、叠词能给人们音乐的美感,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收,作别西天的云彩。
”叠字“轻轻”的运用使诗歌更具有画面感,渲染气氛。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诗词中叠字的使用读起来抑扬,听起来悦耳,让人回味无穷。
押韵,韵律和谐朗朗上口。
古典诗歌中相邻或相同的诗行末尾之间形成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语音状况称为押韵。
这些押韵的字通常叫韵脚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的音乐美
-----<<春>>的群文阅读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三篇文章里的语言特点音乐美的学习,掌握体现语言音乐
美的四个方面.
2.在朗读中体会韵味,体会语言的音乐美.
教学重点:
通过对三篇文章里的语言特点音乐美的学习,掌握体现语言音乐
美的四个方面.
教学难点:
在朗读中体会韵味,体会语言的音乐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只要提到写春天的现代散文,似乎没有人能绕开朱自清的《春》。
当我们深入到《春》的艺术境界
中时,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
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
当我们读着这篇
散文的时候,会感觉到它语言的清新朴实、通俗易懂、
朗朗上口。
读着朗朗上口就是因为它的语言具有音乐美。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语言的音乐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新授
(一)《春》语言中的音乐美
1.《春》的音乐美突出的表现在轻声字和儿话韵的运用上。
儿话韵表示喜爱、亲
切的感情色彩。
轻声字和儿话韵就是从清新朴实、浅显易懂的口语中来的,带
给人一种和谐流畅的音乐美。
如文章开头就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四句话都用“着”或“了”收尾,句子简短,语意亲切,给全文定下了轻快、活泼的基调,抒写了作者盼春的热切、喜悦的心情。
接着,作者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天的轮廓画,“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一连用了三个“了”字,烘托出活泼、明快的气氛,在读者面前展示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
接下去,作者就对这幅春景图作细致的描绘。
小草“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开满了花赶趟儿”,“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这里,作者用了许多累声字和儿话韵。
全文六百多字,而轻声字和儿话韵就有五十多个,大部分又用在句尾,读起来轻快、活泼,语意亲切,形成了轻松、明快的旋律,表现了作者欣喜的心情,也引起读者对春的强烈向往。
2.《春》中的叠字的运用也很有特点
全篇用叠字17处。
叠字的运用,可以放慢句子的节奏,造成舒缓亲切的语气,也可以使书面语尽量向口语靠拢,使书面语更平易、自然、顺畅;更重要的是,叠字的恰当运用,可以更准确地描绘形象。
如用“嫩嫩的”写小草的质感,用“绿绿的”写小草的颜色,用摹声词“嗡嗡”表现成千成百的蜜蜂飞舞的景象,都极生动逼真。
同时读起来,还可以产生独特的韵味。
试读这一句:“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一开头“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连用四个叠字,与“城里乡下”两个对偶词组结合在一起,造成有规律的三组六顿,读起来自然形成欢快的调子。
在两个散句之后,再次出现两个重叠词:“舒活舒活”、“抖擞抖擞”,在构词法上又有变化,由AABB式变为ABAB式,顿时产生一种运动的力感。
.
3.词序的变动、句式的变化,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自然节奏,产生抑扬顿挫的音
乐美。
试读读这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按常规的词序应该是“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修饰语的后置,改变了观察视点,原先只是一种客观的叙述,现在一切都是读者主观的观察(更确切的说,是“心”
的感受与发现):先看见(发现)小草偷偷“钻出来”的神态,再注意(感受)到小草“嫩嫩的”质感(甚至产生了“拧得出水来”的感觉),最后才注目(倾心)于“绿绿的”颜色;无论眼的观察,还心的感受,都是一个过程,形成一种动态。
句式的变化也会产生新的语调。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是重复的句式;本来,“起来了”在意义上就表示一种向上的发展运动,在音韵上又有“抑而扬”的效果,现在一再地叠用,并且与“山”、“水”、“太阳”这样的形象连结在
一起,就显出了一种明朗的调子和壮阔的气势。
有时候把长句化为短句,长、短句
交错起来说,更会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自然节奏,产生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定语的
后置,可以突出形象的特征,增强表现力。
如“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小姑娘的定语“花枝招展”被提出来后置,强调了小姑娘的美丽迷人,再和“笑着、走着”两个动作连在一起,更突出了小姑娘的形象:美丽、活泼、欢乐,仿佛都可以看到在她蹦蹦跳跳走着的时候,泼洒一路的鲜花和欢笑。
4.对称的或排比的短语、短句,这种句式,结构整齐、匀称,音韵和谐、优美,节奏轻盈、活泼,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用短语、短句表情达意,是汉语的传统,也是汉语的优点。
古人作文多用短语短句,很少有用长句子的。
用短语、短句,语意显豁,节奏明快,读起来遒劲有力。
本文很好地继承了汉语的这一传统,用的多是短语、短句,最长的一句不超过15字,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最短的只有二三字,“坐着”、“躺着”、“园子里”、“田野里”等,大多数是在10个字以内的短句子。
还运用了口语的节奏,把长句子化为短句子。
有的是把句子中的并列词组提出来,拆为两个句子,如:“园子里,田野里”,“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我们也可以说“园子里和田野里”,“有的是功夫和希望”,但试想,如果我们说:“园子里和田野里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小草”,意思虽也不差,但节奏和韵味与原文比,就差多了。
(二)、类文阅读
1.语言中的音乐美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体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一位语言大师老舍,他描写的《济南的冬天》让人读起来也倍感亲切,充满韵味。
在这篇文章里具有突出音乐美的应该是儿化韵了,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体会这种和谐流畅、亲切自然的音乐美。
2.莫怀戚的《散步》也是同学们很喜欢朗读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让同学们读起来朗朗上口最突出的原因是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两两相对的句子,也就是对称的句子。
同学们找一找读一读,体会这种整齐、匀称,音韵和谐的音乐美。
(三)、课堂小结
在这三篇文章中,我们学到了要让语言具有音乐美,可以运用轻声字、儿化韵,运用叠字,运用词序的变动、句式的变
化,运用两两相对的句子,运用短句。
希望同学们能用这些知识指导你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