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常见文言文虚词练习
初中常用文言虚词28个(之其以于而 则者也焉因 且乃矣乎所 哉夫遂虽然 故苟会或诸 盖若为)

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4.表示处所,时间,译为“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积于今六十岁矣。(到)《捕蛇者说》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例:A、苛政猛于虎。(比)
B、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
C.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人们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D、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失丽《邹忌讽齐王纳谏》;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二章》;舍鱼而取熊掌《鱼我所欲也》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然得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
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
(十四)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 例句含翻译

文言文常用虚词1.之(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
《曹刿论战》)2.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①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假如太尉认为我是个可教之才而不吝赐教,那就是我的福气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
《岳阳楼记》)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我认为大王手下的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这种做法一样。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①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很久,狼好像闭上了眼,神情十分悠闲《狼》)③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这有什么简陋呢《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但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文言文虚词练习1教案

文言文虚词练习1教案第一篇:文言文虚词练习1教案文言文虚词练习(一)1、指出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
① 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04 全国卷)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04全国卷)③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04湖南卷)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04浙江卷)⑤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05重庆卷)⑥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05广东卷)1、①连词,表示承接关系(或修饰)②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③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④连词,表示递进关系⑤连词,表示转折关系⑥连词,表示转折关系2、比较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对其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②余知而无罪也③提刀而立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A ①与③相同,②与④相同B 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C ①与③不同,②与④相同D ①与③不同,②与④不同2、解析:B ①连词,表修饰②代词,你③连词,表修饰④连词,表假设3、分别找出“而”的正确用法A表并列 B表承接 C表转折 D表修饰 E表因果①吾恂恂而起()②城入赵而璧留秦()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④黑质而白章()⑤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3、DBCAE4、说出下列各句中“而”的词类、用法和意思。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③ 劳而无所,必有悖心④而翁长铨,迁我京都,则汝朝夕侍母⑤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⑥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⑦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⑧余知而无罪也⑨子产而死,谁其嗣之⑩林木茂而斧斤至焉⑴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⑵人而无知,与木何异4、①⑤⑦连词,表修饰;┅┅地,┅┅着。
或不译③表转折;却,但⑧代词,同“尔”,作宾语;你,你们⑥连词,表并列;又,还⑩连词,表因果;因此⑨⑵连词,表假设;如果②⑴连词,表承接;就,便④代词,同“尔”,定语;你的。
5、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5、无(A怎么 B什么,宾语 C什么,定语 D为什么 E多么)6、加点的何与例句中加点的何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A 何可胜道也哉B 何其衰也C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D 何哉?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6、D7、下面句中“何”字与“吏呼一何怒”中的“何”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B.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C.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D.水何澹澹,山岛竦峙7、D8、说出下列各句中“何”的词类和意思。
初中文言虚词练习题

初中文言虚词练习题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C.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 “之”字在下列句子中作为代词的是:A.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B. 之乎者也,皆虚词也。
C.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3. “以”字在下列句子中表示“用”的是:A.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C.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D.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 “于”字在下列句子中表示“在”的是:A.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C.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5. “则”字在下列句子中表示“就”的是:A.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C.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填空题6. 请将下列句子中的虚词填入适当的位置。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7. 根据句子的意思,填入适当的虚词。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吾与点也,无尔诈,无我虞。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翻译题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四、阅读理解题9.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落,回答问题。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请解释“而”在这段话中的用法和意义。
(2)“不惑”一词在文中指的是什么?五、写作题10. 根据你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解释及例句分析|初中文言文虚词及例句

18个文言文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 又" 。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 并且" 或" 而且" 。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 就"" 接着" ,或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 但是"" 却" 。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 如果"" 假如" 。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8.表示目的关系,(二)通" 尔" ,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 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你" 。
(三)通" 如" 好像,如同。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 罢了" 。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 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既而】不久,一会儿。
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 哉"" 也" ,可译为" 为什么"" 什么原因"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 哪里"" 什么" 。
译时," 何" 要后置。
3.作定语,可译为" 什么"" 哪" 。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 为什么"" 怎么"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 怎么"" 多么"" 怎么这样" 。
初中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练习题

虚词:“之”(1)代词①第三人称代词例: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例: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2)助词①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音节助词(在句中起到补充音节的作用,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久之,目似瞑。
《狼》例: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④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何陋之有?《论语》例:宋何罪之有?⑤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3)动词①谓语动词例: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课后习题:第一组:1.无丝竹之乱耳2.无案牍之劳形3.沿河求之4.春冬之时5.实是欲界之仙都6.往之女家7.忘路之远近8.渔人甚异之9.具答之第二组:1.闻之,欣然规往2.心乐之3.乃记之而去4.鹏之徙于南冥也5.马之千里者6.策之不以其道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8.属予作文以记之9.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0.览物之情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3.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4.山之僧智仙也5.名之者谁6.醉翁之意不在酒7.山水之乐8.山间之朝暮也9.山间之四时也10.然而禽鸟之山林之乐第四组:1.得之则生2.呼尔而与之3.行道之人弗受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6.今为妻妾之奉为之7.此之谓失其本心8.弗之怠9.走送之10.益慕圣贤之道1.当余之从师也2.无限肥滋味之享3.戴朱樱宝饰之帽4.盖余志勤且坚若此5.肉食者谋之6.小大之狱7.公与之乘8.公将鼓之9.公将驰之10.故克之第六组:1.故逐之2.孰视之3.暮寝而思之4.吾妻之美我者5.朝廷之臣莫不畏臣6.数月之后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8.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9.盖追先帝之殊遇10.欲报之于陛下也11.恢弘之势之气12.受任于败军之际13.以伤先帝之名。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文言文知识训练(文言虚词1-40) (含答案解析)

6.下列各句中“之”的差思与例句相同项是()
例句:闻之,欣然规往
A.忘路之远近B.渔人甚异之
C.处处志之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7.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B.温故而知新
C.学而时习之D.择其善者而从之
8.(题文)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也
9.下列句子中“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之至市,而忘操之
B.故时有物外之趣
C.是吾剑之所从坠
D.鞭数十,驱之别院
10.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境过清/能以径寸之木
B.其岸势犬牙差互/则题名其上
27.对下列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A.以:按照B.食:同“饲”喂养C.之:代词、指千里马D.临:面对
28.下列四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公将鼓之公将驰之B.环而攻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蝉则千转不穷(同“啭”,鸟鸣,文中指蝉鸣)
D.四时俱备(都)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寒冷的树)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女子之嫁也
A.丈夫之冠也
B.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C.往之女家
D.与民由之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盖以诱敌
部编初中语文文言虚词(18个)用法与举例

中考语文常考18个文言虚词汇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常见的文言虚词有20个。
文言文中,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下面仅列出部编初中语文的18个文言虚词及课文中的例子。
供大家集中复习和参考。
一、之1、代词。
代人、代事、代物。
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愚公移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刿。
)(《刿论战》)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刿论战》)默而识之。
(代学习所得。
)(《论语.》)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桃花源记》)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马说》)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醉翁亭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楼这件事)(《楼记》)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代齐军)(《刿轮战》)燕、、、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2、助词(1)相当于“的”。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刿论战》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大道之行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夫专诸之刺王僚也(3)宾语提前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4)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马之千里者。
《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常见文言文虚词练习
之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及其含义:
1、忽啼求之()
2、仲永之通悟()
3、或以钱币乞之()
4、学而时习之()
5、见渺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6、心之所向()
7、卒之为众人()
二、对下列句中加点“之”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昂首观之(代词,相当于“它们”)
B、余闻之也久(代词,相当于“这件事”)
C、项为之强(助词,相当于“的”)
D、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
其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及其含义:
1、蹲其身,使与台齐()
2、其纹理皆有可观者()
3、如此其贤也()
4、不能名其一处也()
二、对下面句中加点的“其”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代词,他)
B、其真无马耶。
(连词,表选择疑问,相当于“是----还是”)
C、安陵君其许寡人。
(助词,用来加重语气,相当于“可要”亦可不译)
D、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副词,表反问,难道)
以
一、在下面括号中写明“以”的用法及其含义:
1、徐喷以烟()
2、盖以诱敌()
3、以虫草为林()
4、以观沧海()
二、下列句中“以”的作用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B、或以钱币乞之
C、屠惧,投以骨
D、生以乡人子谒余
而
一、请指明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在句中所表示的关系,并说出相当于现代汉语哪个词语。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并列关系,和。
1、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关系,________。
2、而疑邻人之父_____________关系,________。
3、妇拍而鸣之_______________关系,________。
4、挟天子而令诸侯_______________关系,________。
5、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_______________关系,________。
6、后狼止而前狼又至_______________关系,________。
为
一、指出下列“为”的用法、含义并注上其拼音:
1、并自为其名()
2、项为之强()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4、知之为知之()
5、弃其杖,化为邓林()
6、为人谋而不忠乎()
于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于”的用法及其含义:
1、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4、欲有求于我也()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于”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则
一、解释下列句中“则”的含义:
1、学而不思则罔()
2、三不在高,有仙则名()
3、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4、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者
一、指出下面句中“者”的含义或作用:
1、马之千里者()
2、二者不可得兼()
3、齐国之美丽者也()
4、择其善者而从之()
5、其纹理皆有可观者()
拓展练习
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
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
③瓶:水瓶。
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⑤顾:难道,反而。
1、判断文中加点的“之”“以”“而”的用法和意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
阅读《秋水》,完成8~11题。
(10分)
《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3分)
(1)河:
(2)野语:
(3)谓: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分)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
10.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秋水时至四时之景不同
B.吾非至于子之门子又生孙
C.闻道百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D.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莫己若
11.河伯虽然有骄傲自大的一面,但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可贵一面。
你认为这一面
是: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题。
(5分)
上①掌从容②与信③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者。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
[注释]①上:即指汉高祖刘邦②信:指汉朝名将韩信③从容:随意
(1)翻译下列划线句子。
(2分)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答:
(2)刘邦和韩信谈话的话题是:(用原文回答)(2分)
(3)出自上文的一个成语是(1分)
阅读(吕蒙的故事》一文,回答23--25题。
(6分)
宁(即甘宁)厨下儿曾有过,走投吕蒙。
蒙恐宁杀之,故不即还。
后宁赍礼(赠送礼物)礼蒙母,乃出厨下儿还宁。
宁许蒙不杀。
斯须(一会儿)还船,缚至桑树,自挽弓射杀之。
毕,解衣卧船中。
蒙大怒,击鼓会兵,欲就船攻宁。
宁闻之,故卧不起。
蒙母徒跣(赤脚步行)出谏蒙曰:“至尊(指吴主孙权)待汝如骨肉,属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宁死之日,纵至尊不问,汝是为臣下非法。
”蒙素至孝,闻母言,即豁然意释,自至宁船,笑呼之曰:“兴霸(甘宁的字),老母待卿食,急(赶快)上!”宁涕泣嘘欷(哽咽,抽噎)曰:“负卿!”与蒙俱还见母,欢宴竟日。
2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宁厨下儿曾有过过:过失B.宁许蒙不杀许:答应
C.蒙母徒跣山谏蒙曰谏:进谏D.属汝以大事属:通“嘱”,嘱托24.请将“蒙大怒,击鼓会兵,欲就船攻宁”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译文:
25.文中吕蒙形象鲜明,试概括这一人物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2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