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治疗
2.术中处理 A.一侧腺瘤:一般将一侧腺瘤连同整个肾上腺全部切除; B.一侧腺瘤伴两侧增生:切除腺瘤一侧,对侧切除一半;
C.双侧增生:切除一侧,对侧切除一半;
3.术后处理 A.监测血压及血电解质变化 B.双侧增生者较腺瘤患者疗效差(一般首选药物治疗)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治疗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
右肾上腺
左肾上腺
图1:正常肾上腺CT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
图2.图3:左侧肾上腺腺瘤(病理证实醛固酮瘤)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
图4.图5: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功能实验表明特醛)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鉴别诊断 1.非醛固酮所致的盐皮质过多综合征
A.真性盐皮质激素分泌过多综合征 特点:17羟化酶缺乏和11B羟化酶缺乏,导致产生大量具 有盐皮质激素活性的中间产物(主要为DOC,去氧皮质 酮) B.表象性盐皮质激素过多综合征 特点:病因主要为先天性的11B羟类固醇脱氢酶缺陷。此 酶缺乏使得皮质醇不能被降解为皮质素,从而导致皮质 醇与盐皮质激素受体(MR)结合,引起盐皮质激素分 泌过多的表现。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 第一步:明确是否有原醛
总结: 1.低血钾伴高尿钾 2.血、尿醛固酮升高且不受抑制因素抑制
3.血浆肾素活性降低且不受兴奋
即基本可以认定确定原醛的存在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 第二步:鉴别病因类型
1.临床表现 肾上腺皮质肿瘤者通常较特醛者重,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 者介于两者之间。GRA有家族史,临床表现较轻。 2.卧立位试验:鉴别醛固酮瘤和特醛症 上午卧立位前后血醛固酮浓度变化:90%的醛固酮瘤者立位 后血醛固酮无明显变化或下降,少数对肾素有反应,ALD可 轻度升高,称肾素反应性腺瘤;但所有的特醛患者,则出现 血醛固酮浓度的升高,且大于33%。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与治疗PPT

汇报人:
目录 /目录
01
点击此处护理 人员
02
原发性醛固酮 增多症的诊断
03
原发性醛固酮 增多症的治疗
04
原发性醛固酮 增多症的预防 与护理
05
原发性醛固酮 增多症的康复 与预后
01
护理人员:XX医院XX科室-XX
0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 诊断
临床表现
高血压:血压升高,可能伴有头晕、头痛等症状
心理支持
心理辅导:提供心理辅导, 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 情绪
保持积极心态:鼓励患者保 持乐观,积极面对疾病
家庭支持:鼓励家庭成员给 予患者关爱和支持,共同面
对疾病
社交活动:鼓励患者参加社 交活动,增强自信心,提高
生活质量
05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 康复与预后
康复指导
定期复查:定期 进行血液检查, 监测激素水平
惯等
预后展望:随着医学技术的 发展,预后逐渐改善
复发预防
定期复查:定期进行血液检查,监测激素水平 药物治疗:坚持服用降压药和降糖药,控制血压和血糖 健康饮食:低盐、低脂、低糖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 适量运动: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随访管理
药物调整:根据病情变化调 整药物剂量和种类
定期复查:监测血压、血钾、 肾功能等指标
定期进行身体 检查,及时发 现并治疗疾病
加强体育锻炼, 提高身体素质
和免疫力
饮食调理
低盐饮食:减少钠的摄入,降低血压
低脂饮食:减少脂肪的摄入,降低血 脂
高钾饮食:增加钾的摄入,维持电解 质平衡
适量摄入蛋白质:保证营养均衡,增 强免疫力
避免刺激性食物:减少辛辣、油腻、 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保护胃肠道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病因、表现、诊断及治疗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病因、表现、诊断及治疗(一)定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以高血压、低血钾、低血浆肾素及高血浆醛固酮水平为主要特征,因肾上腺皮质肿瘤或增生等原因引起的醛固酮分泌过多所致的继发性高血压。
(二)病因目前已知有以下类型,即肾上腺皮质醛固酮分泌腺瘤(APA)、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增生(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diopathic hyperaldosteronism,IHA)、分泌醛固酮的肾上腺皮质癌、原发性肾上腺增生症、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包括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GRA等)、异位醛固酮分泌腺瘤或癌等,其中以APA(35%)及IHA(60%)最为常见。
(三)临床表现1.高血压(1)最早出现的症状,几乎见于每一病例的不同阶段。
(2)中等度血压增高,以舒张压升高为著。
(3)对常规降压药疗效差。
2.低血钾、高尿钾可能只存在于较严重的病例中。
只有50%的腺瘤和17%的增生患者血钾小于3.5mmol/L,是病程相对较长的提示,因此没有低血钾不代表不是原醛症!血钾3.0~3.5mmol/L时,尿钾大于25mmol/24h;或血钾小于3.0mmol/L时,尿钾大于20mmol/24h,提示肾性失钾。
临床上表现为肌无力、发作性软瘫及周期性瘫痪等。
长期低钾血症可引起肾小管空泡变性,可表现为口渴、多尿、夜尿增多等。
心脏方面可表现为心律失常,心电图示U波或ST-T波改变。
3.其他低钾血症可导致细胞外液碱中毒→游离钙减少,促进肾脏排镁、排钙增加,均可导致手足抽搐、肢体麻木。
(四)诊断1.需满足如下条件(1)高醛固酮:醛固酮分泌增多并且不被高钠负荷引起的血容量增加所抑制。
(2)低肾素:肾素分泌受抑制并且不因立位及低钠刺激而分泌增加。
(3)皮质醇水平正常。
2.诊断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明确是否有高醛固酮、低肾素血症;然后确定其病因类型,即先定性,后定位。
(1)定性检查1)选择需要进行筛查的患者:当高血压患者有如下表现时要注意筛查有无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和诊断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和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是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原因。
影响着约10%的普通高血压人群和20%的耐药性高血压人群。
PA的及时诊断不仅可以预防和纠正相关并发症的治疗,也可预防与醛固酮增多症相关的非上皮影响。
有证据表明,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相比,PA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和代谢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
此外,PA患者卒中、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高危人群的筛查首先,筛查人群包括高血压2级(160-179/100–109 mmHg)和3级(>180/110 mmHg)的患者和/或应用3种常规降压药(包括利尿剂)仍高血压的患者。
高血压和自发性或利尿剂引起的低钾血症患者建议筛查PA。
另外,还包括伴有肾上腺意外瘤的高血压患者、伴有早发高血压或脑卒中家族史(<40岁)的患者和所有PA患者一级亲属中表现高血压的人群(表1)。
表1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高危人群筛查试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和鉴别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
内分泌协会推荐醛固酮/肾素比(ARR)为检测PA的最可靠的试验。
其他还包括醛固酮和PRA的测定、血浆肾素浓度测定和钠负荷试验。
为增加ARR准确度,取样条件十分重要:血标本应在早晨收集、患者起床至少2h且患者已经端坐5-15min;理想状况下测试前患者不应限制饮食盐的摄入。
此外,一些抗压药物(β受体阻滞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MR拮抗剂和利尿剂)、高龄、肾脏损害也可影响ARR值。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确诊流程图总结对伴有2型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和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应仔细筛查。
ARR为首选筛查试验,后续的确诊试验同样必不可少,因为ARR受到影响的因素较多。
如果确诊试验呈阳性,应进一步确定PA亚型,因为不同亚型治疗方法不同。
中医如何诊治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中医如何诊治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的醛固酮,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多、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受抑制,从而引起以高血压、低血钾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虽然没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这一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眩晕”“水肿”“痰饮”等范畴。
中医诊治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有着独特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认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情志失调是一个重要的诱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容易导致肝气郁结。
肝失疏泄,则气血运行不畅,津液输布失常,聚而成痰成饮,进而影响脏腑功能。
其次,饮食不节也是常见原因。
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物,或饮酒无度,损伤脾胃。
脾胃运化失司,水湿内生,聚湿成痰,痰湿阻滞经络,影响气血运行。
再者,劳逸失度也会引发本病。
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均可导致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
正气虚损,无力抵御外邪,易使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内生。
在诊断方面,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信息,综合分析判断其病因病机。
例如,患者出现头晕目眩、头重如裹、胸闷恶心、肢体困重、舌苔白腻、脉濡滑等,多考虑为痰湿中阻证;若患者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可能为肝肾阴虚证;若患者面色晦暗、头痛如刺、痛有定处、唇舌紫暗、脉弦涩,多为瘀血阻络证。
对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治疗,中医强调标本兼治。
治标主要是针对患者的高血压、低血钾等症状进行对症治疗,以缓解患者的痛苦;治本则是根据其病因病机,调理脏腑功能,消除病理产物,预防疾病的复发。
在治标方面,若患者血压较高,可选用天麻、钩藤、菊花、石决明等平肝潜阳的中药,以降低血压。
对于低血钾引起的肢体无力、麻木等症状,可适当使用补钾的中药,如杜仲、续断等。
在治本方面,针对痰湿中阻证,治疗以化痰祛湿、健脾和胃为主,常用方剂有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需知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需知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是内分泌高血压中最常见的病因,约占高血压人群的 10%。
原醛是一种体内醛固酮(一种调节血压、血容量和血钠钾离子的重要激素)自主过量分泌引起的病症。
原醛定性诊断一旦明确,医生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到这分泌增多的醛固酮来自哪里,也就是定位诊断。
定位诊断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治疗方案是以手术为优选还是药物为优选,因此也是重要的诊断环节。
人体内的醛固酮主要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
但是,人体有左右两个肾上腺。
因此,到底是两个肾上腺都在拼命分泌醛固酮还是只有一侧处于「失控」状态就是定位诊断要弄明白的。
多年来,定位诊断最普遍的检查是肾上腺影像学检查——CT 或者核磁共振。
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仅根据肾上腺影像学结果进行定位诊断存在以下问题:01、去过犯罪现场的不一定都是罪犯!影像学只能看到肾上腺外形是否有异常,但是不能区分其分泌激素是否有异常。
而肾上腺无功能性的占位是十分常见的(尸检中发生率近 10%),因此仅仅根据影像学,可能会误判。
这时候盲目去手术切除影像学上占位病变可能正巧抓到的真的是「元凶」,但也可能「滥杀无辜」,手术后病情无改善。
02、你说可惜不可惜?常常影像学提示为双侧肾上腺形态改变时,医生很容易由此做出「终身服药治疗」的决策。
但是,这时候存在两种情况,一种的确是双侧病变,那终身服药(目前主要是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的确是最佳选择;另一种可能则是事实上只有一侧肾上腺在「干坏事」,因而,明明可以通过一个微创的腹腔镜手术治愈的患者却闷头吃一辈子药物,你说可惜不可惜?单侧病变患者如果终身服药,而错失了手术彻底治愈的机会存在两方面的「不合适」:一方面是可能会出现药物相关的副作用;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其房颤和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要高于接受手术的患者。
03、可能会扫描漏了!CT 等影像学检查尽管越来越先进,但是因为是断层扫描,而原醛的病灶常体积不大,因此 CT 或者核磁共振检查往往不能发现微小腺瘤而漏诊。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病理生理
低钾碱中毒,游离钙减少,尿镁排出增 多,可出现肢端麻木,手足搐搦
临床表现
高血压 神精、肌肉功能障碍 ❖ 肌无力、周期性瘫痪 ❖ 肢端麻木,手足搐搦
临床表现
肾脏 ❖ 浓缩功能减退,多尿,夜尿多,口渴多饮 ❖ 易并发尿路感染 ❖ 尿蛋白增多,少数发生肾衰竭 心脏表现 ❖ ECG低钾表现 ❖ 心律失常
临床表现
其他表现 儿童生长发育障碍,IGT
实验室检查
血尿生化检查 ❖ 低血钾 ❖ 高血钠 ❖ 碱血症 ❖ 尿钾高 ❖ 尿钠排出减少
实验室检查
尿液检查 ❖ 尿PH中性或偏碱性 ❖ 尿比重较为固定而减低,少数患者呈低
渗尿实验室检查醛固酮 Nhomakorabea定:血尿醛固酮增高,严重低血钾时 增高不明显。立卧位试验
诊断与病因
肾上腺静脉血激素测定 ❖ 测定醛固酮/皮质醇比值, ❖ 还可做ACTH兴奋试验,醛固酮瘤腺瘤侧
醛固酮/皮质醇比值显著,而对侧及周围 静脉血无明显变化。
诊断
在高血压人群中筛查 ARR(醛固酮/肾素比值)为推荐筛查指
标 若ARR比值异常,行4种确诊试验之一 作肾上腺CT检查 肾静脉采血可确定单侧或双侧病变 若<20y确诊原醛,40y中风,或有家族
血清素兴奋醛固酮分泌 口服赛庚啶8MG。0,30,60,90,120分抽 血,测血浆醛固酮。特醛症患者血浆醛固酮下 降110pmol/L以上,或较基础值下降30%, 90 分时下降最明显,平均下降约50%。醛固酮瘤 患者血浆醛固酮无变化。
诊断与病因
影像学检查 ❖ B-US ❖ 放射性碘化胆固醇肾上腺扫描 ❖ CT、MRI
史,应警惕GRA
鉴别诊断
非醛固酮所致盐皮质激素过多综合征 ❖ 真性盐皮质激素过多综合征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流程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流程一、临床表现1.高血压2.低血钾肌力改变,心电图异常,肾脏浓缩功能下降3.其它:糖耐量下降/糖尿病,儿童发育迟缓,尿钙/镁增加二、诊断步骤1.筛查试验①血钾↓24h尿钾↑判断标准:血钾<3.5mmol/L,尿钾>40mmol/24h血钾<3.0mmol/L,尿钾>25mmol/24h②血醛固酮(ALD)/血浆肾素活性(PRA),亦称APR(ng/dl:ng/ml*h)醛固酮单位换算:1ng/dl=27.7pmol/L判断标准:APR>30且血醛固酮>554pmol/L(20ng/dl)进行确诊试验。
采血要求:患者取仰卧位,清晨8点采血;建议至少重复2次。
注意点:β受体阻滞剂、安体舒通、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等均会干扰检验结果,在保证患者安全的情况下,停用2~4周。
2.确诊试验①口服高钠试验高钠饮食(>200mg/d或300mmol/d)连续3d后,测定24h尿醛固酮量。
判断标准:尿醛固酮>11ug/24h为阳性结果敏感性96%;特异性93%②静脉高钠试验测定基础血醛固酮,然后静脉滴注0.9%NaCl溶液500ml/h,4h后再次测量血醛固酮。
判断标准:血醛固酮>166.2pmol/L(6ng/dl)为阳性结果③氟氢可的松抑制试验每6小时口服氟氢可的松0.1mg或每12小时口服0.2mg,同时予高钠饮食(>200mg/d或300mmol/d),连续4d,试验前后测血醛固酮。
判断标准:血醛固酮>138.5pmol/L(5ng/dl)为阳性结果④卡托普利抑制试验测定基础血醛固酮,然后口服卡托普利50mg,2h后再次测量血醛固酮。
判断标准:血醛固酮>15ng/dl为阳性结果3.分型试验①激发试验患者取仰卧位(至少静卧2小时),清晨8点采血测定基础血醛固酮,肌注速尿40mg (0.7mg/kg),取直立位2h(或4h)后再次采血测定血醛固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
导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发生病变从而分泌过多的醛固酮,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多,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性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发生病变从而分泌过多的醛固酮,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多,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性受抑制而造成的。
目前这种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确,但即使是这样,我们还是有办法可以诊断出来知否是该疾病。
具体的诊断条件如下文所示。
确诊条件如能证实患者具备下述三个条件,则原醛症可以确诊。
(1)低血钾及不适当的尿钾排泄增多:实验室检查,大多数患者血钾在2~3mmol/L,或略低于3.5mmol/L,但病程短且病情较轻者,血钾可在正常范围内。
如将血钾筛选标准定在低于4.0mmol/L,则可使诊断敏感性增至100%,而特异性下降至64%;血钠多处于正常范围或略高于正常;血氯化物正常或偏低。
血钙、磷多正常,有手足搐搦症者游离Ca2常偏低,但总钙正常;血镁常轻度下降。
(2)醛固酮分泌增高及不受抑制:由于醛固酮分泌易受体位、血容量及钠浓度的影响,因此单独测定基础醛固酮水平对原醛的诊断价值有限,需采用抑制试验,以证实醛固酮分泌增多且不受抑制,则具有较大诊断价值。
(3)血浆肾素活性降低及不受兴奋:血、尿醛固酮水平增加和肾素活性的降低是原醛症的特征性改变。
但肾素活性易受多种因素影响,立位、血容量降低及低钠等均能刺激其增高,因此单凭基础肾素活性或血浆醛固酮浓度(ng/dl)与血浆肾素活性[ng/(ml·h)]的比值(A/PRA)的单次测定结果正常,仍不足排除原醛症,需动态观察血浆肾素活性变化,体位刺激试验(PST)、低钠试验,是目前较常使用的方法,它们不仅为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