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呼风唤雨的世纪课文阅读题及答案精选
新版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作文习作

新版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作文习作1.阅读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填空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靠依赖)自然的农耕的社会。
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托付)自己的美好愿望。
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
20世纪的(成果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1)选择文章括号内正确的词。
一直生活在一个________ (依靠、依赖)自然的农耕的社会。
来________(寄托、托付)自己的美好愿望。
20世纪的________(成果、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2)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那时”是指________A原始社会 B农耕社会 C新社会(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本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A科学给世界带来了美丽的景色。
B科学成果像梨花一样开满枝头。
C表现了先到科学技术成就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不及的。
【答案】(1)依赖;寄托;成就(2)B(3)C【解析】【分析】(1)首先理解词意,区别近义词。
依靠:靠别的人或事物来达到一定目的。
依赖:倚靠。
寄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托付:委托;交付。
成果:常用于指工作或事业方面的成就。
成就:取得的成绩;业绩。
根据句子的意思①“一直生活在一个自然的农耕的社会。
”横线上应填:依靠。
②“来自己的美好愿望。
”横线上应填:寄托。
③“20世纪的,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横线上应填:成就。
(2)此题考查联系上下文理解代词的能力。
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那时”是指B。
(3)此题考查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能力。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本文中的意思是:C.【分析】(1)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义词的区别,先理解词语的意思,再根据句子的意思—一对号入座。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完整版课件(含课后题答案)7呼风唤雨的世纪

这里用设问的修辞手法,第一个设问句强 调了人的作用,人是万物之灵,能够运用自 己的智慧创造呼风唤雨的20世纪。第二个设 问句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正是科学技术的 日新月异,才有了飞速发展的20世纪。
在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获得了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 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 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写作方法
作比较是说明文中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 现象等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在本文中, 通过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作比较,说明了科技创造生活 这一主题。采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会使事物的特点、作 用更加突出。
课文结构
总起概括: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呼风唤雨 的世纪
回应疑问:依靠科技呼风唤雨 事例证明:科技改变生活
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现 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现实意义。
默读课文3、4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科 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和改变?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生活在一 个慢吞吞、静悄悄、一到夜里就黑暗无光的世界。
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 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 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202X
7.呼风唤雨的世纪
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课文导入
当你与同学通电话时,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时,你是否感 受到了科学技术的力量?是的,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今天我们就去了解科学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 化。
我会认
huàn
呼唤
qiǎ
n潜力
bó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后作业及答案(含两套题)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后作业及答案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依赖.(lài nài)潜.入(qián qiǎn)哲.学(zhé zé)船舶.(bó b ǎi)2.认真拼读,规范书写。
hū huàn() chéng dù() shì jì()ào mì() wù zhì()3.填字组词,使破折号前后的词语搭配恰当。
(所填的字不重复)改()——样式、策略改()——环境、生活改()——工作、方法改()——缺点、错误4.选词填空。
依赖依靠(1)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的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2)和过去的贫苦落后相比,现在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这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上要学会自立,不能()别人。
5.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1)是谁来呼风唤雨呢?竟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①用修改符号改正一处词语错误和一处标点符号错误。
②这几句话属于()句。
A.设问 B.反问 C.疑问③这几句话改成“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来呼风唤雨”好吗?为什么?(2)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奧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①用“”画出人类的发明。
②你对“地球村”的理解是:6.下列问题的特点是什么?请选一选,并回答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A.不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B.帮助理解课文内容C.引发深入的思考(1)“呼风唤雨”在文中是什么意思?20世纪为什么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2)“‘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在现代指什么?()(3)科技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7.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四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后作业第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 试题试卷 含答案

日益(__________)良师益友(__________)
12.填写近义词
依赖——(_________)愿望——(_________)洞察——(_________)
随着计算机使用的普遍,电子信箱已经为更多的人所熟悉。它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通过电信线路使每一户使用的计算机得以通(倡 畅)地互相传递信息。这样,计算机用户就能够随时随地进行电子邮件的通信了。
你想拥有一个电子信箱吗?首先,你要到正规的网站上去进行“个人信箱”的申请;然后,依据(提堤)示设定好信箱的用户名和密码。这样,电子信箱就在你的电脑中“落户”了。只要你的电脑处在上网状态,即使你正在打字或是绘(治 制)图表、玩游戏,电子信箱也会及时对你做出收到电子邮件的提示。当你正确输入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后,你所收到的电子邮件就在屏(幕 慕)上显示出来了。读完来信你也可以依据来信者的信箱地址,进行回信。
10.辨字组词。
赖(______)忆(____)换(______)索(______)
懒(______)亿(_____)唤(______)系(_____)
11.查字典
(1)“程”的音序(___________),部首(__________),除去部首还有(_________)画,有以下解释:①规则,法则 ②进展,限制 ③道路,路程 程度(________)百年历程(________)
8.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婷婷玉立 绢秀 田埂 安慰B.振耳欲聋 鞠躬 恐怖 幕色
C.呼风唤雨 驻扎 枯萎 琵琶D.垂头丧气 倾斜 忘想 即然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后作业及答案(含两套题)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后作业及答案一、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呼唤.(huàn)潜.(qiǎn)水的.(dí)确B.哲.(zé)学兰.(lán)花总.(zǒng)和C.联系.(xì)依赖.(lài)大概.(gài)D.获.(huó)得物质.(zhí)探索.(suǒ)二、看拼音,写词语。
1.20世纪,人类居住的星球rì yì()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2.如果没有水和空气,rèn hé()生物都不能生存。
3.只有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发现大自然的ào mì()。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登上()潜入()创造()探索()洞察()改善()四、读句子,按要求完成练习。
1.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句中有一对近义词和,二者的区别是,我们可以说:哥伦布了()新大陆,菜特兄弟()了飞机。
2.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画“”的诗句出自盛唐边塞诗人的《》,原本是形容,后来经常被用来形容,句中引用这句古诗,表现了。
3.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连过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
这句话是将和进行比较,强调了。
五、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
1.“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这里运用的是设问的修辞手法。
()2.“呼风唤雨”的意思是人类可以随意支配自然,随心所欲。
()3.“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一句点明了文章主旨:科学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它将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
()4.阅读中产生的所有问题都会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呼风唤雨的世纪课文阅读题及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呼风唤雨的世纪课文阅读题及答案明天的太阳城(节选)在不久的将来,德国将出现一座全新的城市──完全采用太阳能作为能源的太阳城。
在这座城市,到处都是蓝色的太阳能转换器,建筑物的房顶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蓝色的光芒。
这里没有烟囱,房屋的形状千姿百态,有的像彩色的金字塔,有的像正在生长的向日葵。
这些房屋通过巨大的玻璃窗吸收太阳能,并如同瓷砖壁炉那样可在以后慢慢地将热量释放出来。
房内外安装有热交换器,地下室有蓄能器。
所谓热交换,就是把热量从热的物体传递给冷的物体。
太阳光使太阳能接收器产生热量,热量通过交换器被接收或转换而储[chǔ]存起来。
太阳城居民的生活方式会起新的变化。
太阳能转换产生的电流带动洗衣机、冰箱、电视机、计算机等进行工作。
由太阳能烧的热水源源不断供应浴室、厨房。
在多云天气,这些太阳能转换器仍可接收到太阳能。
在阴雨天,人们使用蓄能器中储存的太阳能。
在这座城市,太阳能几乎被用于一切需要能源的地方。
人们做饭使用太阳能炉,一个功率约1100瓦的太阳能炉可把饭在几分钟内煮熟;人们出门驾驶太阳能汽车,或乘太阳能电车、太阳能轮船,尽管速度不很快,但没有任何噪音。
人们戴的手表,用的计算器,马路上的交通灯,工地上的安全灯,商店里的广告牌、霓虹灯,用的都是太阳能。
可以预见,()要走的路还很长,()新型的太阳城一定会出现。
(选自《读品悟快乐阅读系列移植记忆不是梦》)1.第一自然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语音的延长C.表示意思的转换D.表示插说2.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读画线句子,你觉得房屋的形状还像什么呢?展开想象写一写吧。
4.用“”画出第四自然段的中心句。
这段话的结构方式是。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正确的打“√”,不正确的打“×”。
(1)德国将出现全新的城市是大部分采用太阳能作为能源。
( )(2)太阳城居民在阴雨天,无法使用太阳能。
()(3)使用太阳能的交通工具不仅速度快,而且没有任何噪音。
部编版四上《7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后题参考答案

呼风唤雨的世纪 课后题
谢谢大家!
呼风唤雨的世纪 课后题
3.“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 改善我们的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
解。
答:科技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变化真是太大了!爷爷 小时候每到夏天只能躲到大树下乘凉,现在有电风扇、空 调,天气再热也不怕了。看电视,只需轻轻地按动遥控器, 足不出户知晓天下事。打开电脑,只需简单地敲击键盘, 就可以自由地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在晚上,打开电灯, 即使是黑夜,我也可以在明亮地灯光下安心地写作业。手 机QQ、微信拉近了我和亲戚、朋友之间的距离。高铁和飞 机让我们的出行变得更加方纪
呼风唤雨的世纪 课后题
1.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 助的问题。
答:例如:1.怎样理解课文的题目《呼风唤雨的世 纪》? 2.20世纪人类获得了哪些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 现和发明? 3.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20世纪是怎样“呼风唤 雨”的?……
呼风唤雨的世纪 课后题
2.下面是一个小组在整理问题时的讨论,你从中受 到什么启发?
问题一:什么是程控电话? 问题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什么意思? 20 世纪的科学成就为什么可以用这句来形容? 问题三: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全是好处吗?
答:我发现阅读中产生的问题很多,有些问题不 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 理解课文的内容,有的问题可以引发我们深入思 考。
新版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作文习作

新版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作文习作1.阅读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填空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靠依赖)自然的农耕的社会。
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托付)自己的美好愿望。
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
20世纪的(成果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1)选择文章括号内正确的词。
一直生活在一个________ (依靠、依赖)自然的农耕的社会。
来________(寄托、托付)自己的美好愿望。
20世纪的________(成果、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2)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那时”是指________A原始社会 B农耕社会 C新社会(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本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A科学给世界带来了美丽的景色。
B科学成果像梨花一样开满枝头。
C表现了先到科学技术成就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不及的。
【答案】(1)依赖;寄托;成就(2)B(3)C【解析】【分析】(1)首先理解词意,区别近义词。
依靠:靠别的人或事物来达到一定目的。
依赖:倚靠。
寄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托付:委托;交付。
成果:常用于指工作或事业方面的成就。
成就:取得的成绩;业绩。
根据句子的意思①“一直生活在一个自然的农耕的社会。
”横线上应填:依靠。
②“来自己的美好愿望。
”横线上应填:寄托。
③“20世纪的,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横线上应填:成就。
(2)此题考查联系上下文理解代词的能力。
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那时”是指B。
(3)此题考查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能力。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本文中的意思是:C.【分析】(1)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义词的区别,先理解词语的意思,再根据句子的意思—一对号入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呼风唤雨的世纪课文阅读题及答案精选
明天的太阳城(节选)
在不久的将来,德国将出现一座全新的城市──完全采用太阳能作为能源的太阳城.
在这座城市,到处都是蓝色的太阳能转换器,建筑物的房顶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蓝色的光芒.这里没有烟囱,房屋的形状千姿百态,有的像彩色的金字塔,有的像正在生长的向日葵.这些房屋通过巨大的玻璃窗吸收太阳能,并如同瓷砖壁炉那样可在以后慢慢地将热量释放出来.
房内外安装有热交换器,地下室有蓄能器.所谓热交换,就是把热量从热的物体传递给冷的物体.太阳光使太阳能接收器产生热量,热量通过交换器被接收或转换而储[chǔ]存起来.
太阳城居民的生活方式会起新的变化.太阳能转换产生的电流带动洗衣机、冰箱、电视机、计算机等进行工作.由太阳能烧的热水源源不断供应浴室、厨房.在多云天气,这些太阳能转换器仍可接收到太阳能.在阴雨天,人们使用蓄能器中储存的太阳能.
在这座城市,太阳能几乎被用于一切需要能源的地方.人们做饭使用太阳能炉,一个功率约1100瓦的太阳能炉可把饭在几分钟内煮熟;人们出门驾驶太阳能汽车,或乘太阳能电车、太阳能轮船,尽管速度不很快,但没有任何噪音.人们戴的手表,用的计算器,马路上的交通灯,工地上的安全灯,商店里的广告牌、霓虹灯,用的都是太阳能.
可以预见,()要走的路还很长,()新型的太阳城一定会出现.
(选自《读品悟快乐阅读系列移植记忆不是梦》)
1.第一自然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语音的延长
C.表示意思的转换
D.表示插说
2.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读画线句子,你觉得房屋的形状还像什么呢?展开想象写一写吧.
4.用“”画出第四自然段的中心句.这段话的结构方式是 .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不正确的打“×”.
(1)德国将出现全新的城市是大部分采用太阳能作为能源.( )
(2)太阳城居民在阴雨天,无法使用太阳能.()
(3)使用太阳能的交通工具不仅速度快,而且没有任何噪音.()
【参考答案】
1.A
2.尽管但
3.示例:房屋的形状还像彩色的蘑菇,像高高的圣诞树.
4.太阳城居民的生活方式会起新的变化. 总分
5.(1)√(2)×(3)×
巨伞下的城市(节选)
如果说,有一座城市要用一把伞盖起来,你一定会觉得这是无稽之谈而付之一笑.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随着建筑科技、材料工业的飞速进展,这个“神话”已成现实.
威努斯基市是美国佛蒙特州的一座小城,地处美国东北部与加拿大交界的地方,人口不足两万,每年入冬,风紧雪骤,奇冷刺骨.可是在1980年,小城上空高高撑起一顶擎天巨伞,市区约3600万平方米的建筑、房屋、街道、桥梁、广场、绿地等,全在伞下.居民们有了这顶巨伞的庇护,再也不怕严寒的袭扰了.
举世罕见的巨伞是怎样撑开的呢?原来这把巨伞的伞柄是全市最高的一座11层的塔楼,楼顶上架起中心钢轴,在市区周围地面,深埋了60根合金钢的桩柱,从中轴纵拉60根高强度尼龙绳索与桩柱连起来,绳索之间串着许多支索,并把透光的有机玻璃塑料膜覆盖在上面加以固定.全部装置由电机控制,像伞一样可张可收,全城犹如一座巨大的玻璃亭子.
寒冬腊月,阳光射入,聚热不散,温暖如春.
伞面上还分组设置了轻巧的太阳能收集器,充分利用日光为全城供应热水.太阳能收集器可发挥聚热功能,虽然整个建“伞”的工程费用高达350万美元,
但只要一个冬天,全城节省下来的取暖费用就可以补偿.
伞下的威努斯基市因此闻名全球,成为美国一处新的观光胜地.每到隆冬,各地游人络绎不绝,会聚于“巨伞”之下.
(选自《海外华人散文精粹下》)
1.根据意思写出选文中的四字词语.
(1)无法考查,没有根据的说法.()
(2)什么奇怪的事物都有.()
(3)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
2.“这个‘神话’已成现实”中的“神话”是指: .
3.文中用数字来说明巨伞,请写出一例,并说说它的作用.
4.巨伞给居民带来的好处有()(可多选)
A.整个建“伞”的工程费用高达350万美元.
B.巨伞下的小城居民,从此不受气候剧变之苦.
C.全城节省下了很多取暖的费用.
5.用一句话概括建伞的原因、时间、地点.
【参考答案】
1.(1)无稽之谈(2)无奇不有(3)络绎不绝
2.有一座城市要用一把伞盖起来
3.示例:市区约3600万平方米的建筑、房屋、街道、桥梁、广场、绿地等,全在伞下. 运用数字描写,具体写出了巨伞之大.
4.B C
5.因为美国的威努斯基市冬天奇冷,所以在1980年,小城上空高高撑起一顶擎天巨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