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讲解

合集下载

运动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运动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 运动中红细胞暂时性增加,相同时间运动中,运动量越大 ,红细胞增加越多。运动停止后1-2小时,红细胞数量可 恢复正常。 • 运动中红细胞的增加可能与储存血量释放和血浆浓缩有关 。 • 经系统训练的耐力项目运动员,安静红细胞水平甚至低于 正常值,但红细胞总数高于常人,这是由于其血浆量增加 更多所致。与此同时,运动员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这些 变化既降低了安静时的血粘度,减少血循环的阻力,减轻 了心脏负荷,又保证了在肌肉运动时血红蛋白含量的相应 提高。
第三节
运动对血浆和血细胞的影响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运动对白细胞的影响
Hb与运动员机能状态
Hb与运动 运动性贫血
运动对血浆的影响 • 运动时,由于储存的血液被动员,使循环血量增 加。运动员特别是耐力性项目运动员增加比无训 练者大得多,可增加25%以上。 • 进行长时间耐力运动时,体液流失较多,使血浆 容量减少,同时代谢产物增加,血液浓缩。 • 运动训练还可以使血浆容量呈现增加的适应性改 变。
运动对白细胞的影响
• 安静状态运动员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其分类与非运动员无 明显差异。运动后增多,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以B淋巴细胞为主。白细胞的增加幅度与运动负 荷有关。 • 运动后白细胞的恢复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运动强 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白细胞的恢复速度越慢。短时间 运动需要1h左右,高强度间歇运动后需要3-4h,马拉松 后则需要21h甚至几天时间才能恢复。
(二)运动性贫血
• 运动性贫血:由于运动训练引起的血红蛋 白浓度和/或红细胞数和/或红细胞比容低于 正常水平的一种暂时性现象。 • Hb的亚理想值国内暂定为: 男子140g/L,女子130g/L
Hb与运动
• Hb是红细胞中重要的含铁蛋白,占红细胞中蛋白质总量 的90%以上。 • Hb不仅有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还有缓冲血液酸碱 度的作用。

健身前后的血红蛋白变化了解一下

健身前后的血红蛋白变化了解一下

健身前后的血红蛋白变化了解一下健身在现代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普遍,人们开始重视身体健康和锻炼身体的重要性。

除了改善体形和增加肌肉力量之外,健身还对我们的身体内部有许多积极的影响。

其中之一就是血红蛋白的变化。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健身前后血红蛋白的变化以及其对身体的影响。

血红蛋白是一种重要的血液成分,它负责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它由铁、蛋白质和其他辅助成分组成,是血液中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

血红蛋白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和氧气供应的情况。

在进行健身锻炼之前,血红蛋白的水平在正常范围内。

通过锻炼,我们可以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氧气吸收和运输的能力。

这种改善主要是通过增加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和血容量来实现的。

随着锻炼的进行,我们的心脏将更加强大,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泵送血液,从而为全身提供更多的氧气。

研究表明,长期坚持锻炼的人通常具有更高的血红蛋白水平。

这是因为锻炼会刺激骨髓产生更多的红细胞,以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求。

此外,锻炼还可以增加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和血容量,从而提高氧气的输送能力。

这些变化将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有活力,并提高身体对抗疾病的能力。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过度锻炼可能会对血红蛋白水平产生负面影响。

过度锻炼会导致身体的应激反应,释放出一些抑制红细胞生成的物质。

这可能导致血红蛋白水平下降,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

因此,在进行锻炼计划时,合理安排训练强度和休息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对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健身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身体代谢率和免疫功能。

通过增加肌肉质量和改善身体组织的氧合水平,我们的身体可以更高效地燃烧卡路里并产生能量。

这不仅有助于减肥和维持健康体重,还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健康和预防慢性疾病的风险。

在免疫功能方面,研究表明适度的锻炼可以增强我们的免疫系统。

锻炼会刺激淋巴系统的运动,促进免疫细胞的产生和运输,使我们的身体更有能力抵抗疾病和感染。

然而,过度锻炼可能会对免疫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运动生理学,血液

运动生理学,血液

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 在流出体外的血液中如不加抗凝剂和进行 其他处理,几分钟后就会凝固成胶冻血块。 其他处理,几分钟后就会凝固成胶冻血块。 在室温内搁置1小时以上,血块缩小,并 在室温内搁置1小时以上,血块缩小, 在血块周围出现少量黄色澄清液,称为血 在血块周围出现少量黄色澄清液,称为血 清。 • 血清与血浆主要区别在于血浆含有纤维蛋 血清与血浆主要区别在于血浆含有纤维蛋 主要区别 白原,而血清不含有纤维蛋白原。 白原,而血清不含有纤维蛋白原。
三、血液的功能
• (一)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作用
血液能维持水、氧和营养物质的含量; 血液能维持水、氧和营养物质的含量 ;维持 渗透压、 酸碱度、 渗透压 、 酸碱度 、 体温和血液有形成分等的相 对稳定。 对稳定 。 这些因素的相对稳定会使人体的内环 境相对稳定。 境相对稳定。
• (二)运输作用
血液不断地将从呼吸器官吸入的氧和消化 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运送到身体各处, 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运送到身体各处,供给组 织细胞进行代谢;同时, 织细胞进行代谢;同时,又将全身各组织细胞 的代谢产物二氧化碳、水和尿素等运输到肺、 的代谢产物二氧化碳、水和尿素等运输到肺、 肾和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 肾和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
二、内环境
(一)内环境的概念
• 细胞生活的环境 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人 体 内 环 境 示 意 图
(二)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理意义
•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由于人体内有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多种调节机制, 多种调节机制, 使内环境中理化因素 的变动不超出正常生理范围, 的变动不超出正常生理范围, 以保持 动态平衡。 动态平衡。 • 意义: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需条 意义: 件

运动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运动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第三节
运动对血液成分的影 响
胡雯
目录
运动对血浆的影响
运动对血浆和血细胞的影响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运动对白细胞的影响
Hb与运动员机能状态
Hb与运动 运动性贫血
运动对血浆的影响 • 运动时,由于储存的血液被动员,使循环血量增 加。运动员特别是耐力性项目运动员增加比无训 练者大得多,可增加25%以上。 • 进行长时间耐力运动时,体液流失较多,使血浆 容量减少,同时代谢产物增加,血液浓缩。 • 运动训练还可以使血浆容量呈现增加的适应性改 变。
Hale Waihona Puke Hb与运动• Hb是红细胞中重要的含铁蛋白,占红细胞中蛋白质总量 的90%以上。 • Hb不仅有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还有缓冲血液酸碱 度的作用。
• 运动训练中常利用Hb评定运动员机能状态、训练水平, 预测运动能力。
(一)Hb与运动员机能状态
• Hb是决定运动员最大摄氧量的主要因素。运动员Hb的理想 值是男性160-170g/L,女性为150-160g/L。血红蛋白含量高, 其结合的氧量多,但不能认为血红蛋白含量越高越好,因为 血红蛋白太高使红细胞内粘度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 血液粘稠度上升,血流速度减慢,心脏收缩阻力增加,反而 不利于氧的运输。 • 运动员在大运动量训练开始时,易出现血红蛋白下降,经过 一个阶段训练后,身体对运动量适应时,血红蛋白的浓度又 会回升,这是机能改善、运动能力提高的表现,此时运动员 参加比赛成绩一般较好。如果训练一段时间后,Hb水平未回 升,甚至有下降趋势,此时该调整训练计划,加强营养补充 ,定期测量Hb了解身体机能水平等情况。
运动对白细胞的影响
• 安静状态运动员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其分类与非运动员无 明显差异。运动后增多,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以B淋巴细胞为主。白细胞的增加幅度与运动负 荷有关。 • 运动后白细胞的恢复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运动强 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白细胞的恢复速度越慢。短时间 运动需要1h左右,高强度间歇运动后需要3-4h,马拉松 后则需要21h甚至几天时间才能恢复。

运动生理学---第二章_血液

运动生理学---第二章_血液
葡萄糖分子 水分子 1%葡萄糖溶液 半透膜 5%葡萄糖溶液
血浆渗透压的组成


晶体渗透压 NaCl、NaHCO3 、葡萄糖、尿素 分子小、数量多,渗透压大 胶体渗透压 白蛋白、球蛋白 防止水分过多渗出
血浆渗透压的意义 血浆渗透压的稳定,是维持细胞正常功能所 必需的条件
不同的渗透压对红细胞的影响
二、运动对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影响

Hale Waihona Puke 自学内容第四节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血红蛋白的功能 携带O2和CO2

Hb+ O2 ←→HbO2 Hb· NH2+ CO2 ←→Hb· NHCOOH
缓冲血液酸碱度 运动员机能评定生理指标

血红蛋白与运动训练
对运动员血红蛋白正常值评定 过低影响氧气运输和二氧化碳的排除 过高增加血液的黏滞性,不利于血液循环 尽管存在个体差异,一般男运动员不超过 17g/L,女运动员不超过16g/L;一般不应 低于全年平均水平的80%。 用血红蛋白指标进行运动员选材
0.6% 膨大 0.4% 破裂
正常 0.9%NaCl
1.5% 皱缩
0.9% 恢复
酸碱度 血浆pH值 正常值:7.35~7.45,平均7.4 最大耐受:6.9~7.8 正常酸碱度的维持因素 缓冲体系 缓冲对

主要缓冲对
血浆中主要缓冲对
NaHCO 3 H2CO3
Na - Pr H - Pr

第五节 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自学内容

本章到此结束
加 抗 凝 剂
不 加 抗 凝 剂
血清 不含有纤 维蛋白原 血饼
血小板、白细胞 1% 红细胞 ♂40%~50% ♀37%~48% 红细胞压积:红 细胞在全血中所 占容积百分比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一次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运动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与运动的种类,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

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比长时间耐力运动时红细胞数量增加更明显。

长期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1、经过长时间的运动训练,尤其是耐力运动员,血容量增多,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

2、部分运动员在经过长时间大强度的运动训练后,出现红细胞数量减少,血红蛋白含量下降,甚至低于正常范围的现象。

可能是运动降低了血液的粘滞性。

有利于血液输送至微血管,以利于耐力运动员的运动训练。

3、如果长期的运动训练后,在安静状态下出现红细胞数量减少和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下降至正常低限时,要考虑运动员可能出现运动性贫血,如不及时纠正运动能力将很难提高。

运动对白细胞的影响
1、急性运动后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升高.
2、急性运动还能调节白细胞的功能,中小强度运动提高中性粒细胞。

趋化作用、杀菌作用。

3、大强度运动后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受到抑制,尤其是杀菌功能。

4、运动后外周血中B细胞的数量并无变化,但B细胞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越明显下降。

5、急性运动可导致T细胞激活和活化.
6急性短中等强度运动激活免疫系统并提高免疫功能,长时间适度运动,促进免疫功能。

7、长期的强化训练尤其是过度训练,常常出现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免疫抑制细胞激活。

免疫抑制因子产生而抑制免疫功能。

hb与运动考点

hb与运动考点

hb与运动考点血红蛋白(Hb)是高等生物体内负责运载氧的一种蛋白质,存在于红细胞内,红细胞的机能主要由血红蛋白完成。

血红蛋白除作为血液缓冲物质而发挥作用外,其主要功能在于携带氧气(O2)和二氧化碳(CO2)并对酸性物质起缓冲作用。

运动员血红蛋白的理想参考值为:男子运动员不低于150g/L,女子运动员不低于130g/L。

1.血红蛋白在机能评定中的应用血红蛋白可以反映运动员的携氧能力,并对酸性物质起缓冲作用。

因此,血红蛋白影响运动能力,尤其影响耐力运动员。

血红蛋白低会造成运动能力受到限制,运动后恢复减慢。

在对血红蛋白的长期监控中,发现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变化范围很大,个体差异明显。

已有研究证实,血红蛋白是一个遗传度很高的生理指标,后天营养、运动训练等影响因素都是作用在个体遗传因素限制的范围内,无论是高血红蛋白者还是低血红蛋白者,在运动训练期,其血红蛋白的波动幅度随运动负荷的变化程度大体是一致的,均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因此在对血红蛋白监控过程中,为了给训练提供更为客观的评定和指导,应对每个运动员的血红蛋白的变化进行个体化评判。

采用血红蛋白偏离其个体基础值或均值的百分数来判断其身体机能状况较用统一的血红蛋白评定标准更为客观。

2.运动性低血红蛋白和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制(1)运动过程中的需铁量、排铁量剧增,而铁的供给或吸收量不足,导致机体缺铁。

运动员训练中铁的丢失量较常人增多,尿液、胃肠道也有一定的丢失,女运动员月经期丢失的铁量也较常人增多;运动员失铁量是常人的两倍,而对铁的吸收水平仅为常人的1/2。

(2)运动引起血液中红细胞破坏增加,引起溶血。

高强度的运动训练可对红细胞膜造成机械性、渗透性和氧化性损伤,使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引起溶血。

(3)运动引起高血容量反应,使血红蛋白浓度相对下降。

长期的耐力运动训练可以引起的血浆容量增加,这样可以降低耐力训练时血液的粘稠度,增加红细胞的更新,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运动能力。

运动生理学2

运动生理学2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 (1)第一节;肌纤维的结构 (1)一、肌原我纤维和肌小节 (1)二、肌管系统 (1)三、肌丝的分子组成 (1)第二节;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一、静息电位 (1)二、动作电位 (1)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1)四、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1)五、肌电 (1)第三节;肌纤维的收缩过程 (1)一、肌丝滑行学说 (1)二、肌纤维收缩的分子机制 (1)三、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藕连 (1)第四节;骨骼肌特性 (1)一、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1)二、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及其兴奋条件 (2)第五节;骨骼肌收缩; (2)一、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2)二、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 (2)三、运动单位的动员 (2)第六节;肌纤维类型与收缩能力 (2)一、肌纤维类型的划分 (2)二、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机能及代谢特征 (2)三、运动时不同类型运动单位的动员 (2)四、肌纤维类型与运动项目 (2)五、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 (2)第七节;肌电的研究与应用 (2)一、利用肌电测定神经的传导速度 (2)二、利用肌电评定骨骼肌的机能状态 (2)三、利用肌电评价肌力 (2)四、利用肌电进行动作分析 (2)第二章;血液 (2)第一节;概述 (3)一、血液的组成 (3)二、内环境 (3)三、血液的功能 (3)第二节;运动对血量的影响 (3)第三节;运动对血细胞的影响 (3)一、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3)二、运动对白细胞的影响 (3)三、运动对血小板的影响 (3)第四节;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3)一、血红蛋白的功能 (3)二、血红蛋白与运动训练 (3)第五节;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3)一、血液凝固和纤溶 (3)二、运动对血凝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3)第三章;循环机能 (3)第一节;心脏的机能 (3)一、心脏的一般结构 (4)二、心脏的生理特性 (4)三、心脏的泵血功能 (4)四、心电图 (4)第二节;血管生理 (4)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4)二、血压 (4)三、动脉脉搏 (4)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血量 (4)五、微循环 (4)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4)一、神经调节 (4)二、体液调节 (4)三、局部血流调节 (4)第四节;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 (4)一、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 (4)二、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4)三、测定脉搏(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意义 (5)四、体育运动与心血管疾病 (5)第四章;呼吸机能 (5)第一节;呼吸运动与肺通气机能 (5)一、肺通气的动力学 (5)二、肺通气技能 (5)三、肺通气机能的指标 (5)第二节;气体交换与运输 (5)一、气体交换 (5)二、气体运输 (5)第三节;呼吸运动的调节 (5)一、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系统 (5)二、呼吸运动的发射性调节 (5)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5)第四节;运动对呼吸机能的影响 (5)一、运动时肺通气机能的变化 (5)二、运动时肺换气机能的变化 (5)三、运动时呼吸的调节 (6)四、运动时合理呼吸 (6)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 (6)第一节;物质代谢 (6)一、人体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6)二、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 (6)第二节;能量代谢 (6)一、基础代谢 (6)二、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与消耗 (6)第三节;体温 (6)一、正常人体温度 (6)二、体温调节 (6)第六章;肾脏机能 (6)第一节;肾脏的基本结构 (6)一、肾单位的基本结构 (6)二、肾脏的血液循环 (6)第二节;尿的生成过程 (7)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7)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7)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7)四、尿的成分、理化性质及尿量 (7)第三节;肾脏在保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7)一、肾脏在保持水平衡中的作用 (7)二、肾脏在保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7)第四节;运动对肾脏机能的影响 (7)一、尿量 (7)二、运动向蛋白尿 (7)三、运动性血尿 (7)第七章;内分泌机能 (7)第一节;内分泌概念 (7)一、内分泌与内分泌腺 (7)二、激素 (7)三、激素的作用机制 (7)第二节;主要内分泌腺及其作用 (8)一、下丘脑与垂体 (8)二、甲状腺 (8)三、肾上腺 (8)四、胰岛 (8)五、甲状旁腺 (8)六、性腺 (8)第三节;激素分泌的调控 (8)一、激素分泌的内反馈调控 (8)二、激素分泌的调控功能轴 (8)内分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 (8)兴奋剂(参考内容) (8)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 (8)第一节;感觉器官 (8)二、视觉器官 (8)三、听觉与位觉 (8)四、本体感觉 (9)第二节;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 (9)一、神经系统概述 (9)二、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 (9)三、神经系统的运动整合作用 (9)四、脑的高级功能 (9)五、睡眠 (9)第九章;运动技能 (10)第一节;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和生理本质 (10)一、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 (10)二、运动技能的分类 (10)三、运动技能的生理本质 (10)第二节;形成运动技能过程及其发展 (10)一、泛化过程 (10)二、分化过程 (10)三、巩固过程 (10)四、动作自动化 (10)第三节;影响运动技能形成及发展的因素 (10)一、动机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0)二、反馈在运动技能形成及教学训练中的作用 (10)三、训练水平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10)四、大脑皮质机能状态在运动技能形成中作用 (10)五、感觉机能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10)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机能 (10)第一节;概述 (11)一、需氧量和摄氧量 (11)二、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 (11)氧债(参考内容) (11)第二节;有氧工作能力 (11)一、最大摄氧量 (11)二、乳酸阈 (11)三、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11)第三节;无氧工作能力 (11)一、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 (11)二、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 (11)三、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11)第十一章;身体素质 (11)第一节;力量素质 (11)一、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 (11)二、肌肉力量的可训练因素 (11)三、功能性肌肉肥大 (11)五、力量训练要素 (12)第二节;速度素质 (12)一、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12)二、速度素质的训练 (12)第三节;耐力素质 (12)一、有氧耐力及其训练 (12)二、无氧耐力及其训练 (12)第四节;灵敏和柔韧素质 (12)一、灵敏素质 (12)二、柔韧素质 (12)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机能变化规律 (12)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12)一、赛前状态 (12)二、准备活动 (12)第二节;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工作状态 (12)一、进入工作状态 (12)二、稳定工作状态 (13)第三节;运动性疲劳 (13)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 (13)二、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 (13)三、运动性疲劳产生的部位及其特征 (13)四、运动性疲劳的诊断 (13)第四节;恢复过程 (13)一、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 (13)二、机体能源储备的恢复 (13)三、促进恢复的措施 (13)第十三章;运动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分析 (13)第一节;概述 (13)一、运动训练学的生理学本质 (13)二、机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特征 (13)三、运动负荷与训练效果的关系 (13)第二节;超负荷原则生理学分析 (13)一、基本概念与意义 (13)二、生理学分析 (14)三、超负荷原则在训练中的应用 (14)第三节;恢复原则生理学分析 (14)一、基本概念及意义 (14)二、生理学分析 (14)三、恢复原则在训练中的应用 (14)第四节;周期性原则生理分析 (14)一、基本概念及意义 (14)二、生理学分析 (14)第五节;个体化原则生理学分析 (14)一、基本概念与意义 (14)二、生理学分析及应用 (14)第十四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 (14)第一节;高原环境与运动能力 (14)一、高原应激 (14)二、高原服习 (14)三、高原训练的生理学适应 (14)四、高原训练的要素 (15)第二节;热环境与运动能力 (15)一、热应激与适应 (15)二、热病及其预防 (15)第三节;冷环境与运动能力 (15)一、冷应激与运动 (15)二、冷服习 (15)第四节;水环境与运动能力 (15)一、水环境与运动能力 (15)二、对水环境的适应 (15)第十五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 (15)第一节;运动训练对机体机能的影响 (15)一、安静状态下运动员的生物学特征 (15)二、运动时和恢复期运动员的生物学特征 (15)第二节;影响运动训练效果的因素 (15)一、运动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 (15)二、遗传因素 (15)三、年龄和性别差异 (16)四、生物节律因素 (16)第三节;人体机能的评定方式 (16)一、横向比较 (16)二、纵向比较 (16)三、不同机能状态的技能水平比较 (16)第四节;人体机能评定的常用指标 (16)一、身体形态学指标 (16)二、生理学评定指标 (16)三、其他技能评定指标 (16)四、机能评定的一般步骤 (16)第五节;适宜运动量的生理学评定 (16)一、生理指标的检查 (16)二、运动员的自我感觉与教育学观察 (16)第十六章;少年儿童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功 (16)第一节;儿童少年生长发育 (16)一、基本概念 (16)二、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班规律 (17)三、影响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17)四、生长发育年龄阶段的划分与青春发育期 (17)第二节;儿童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和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17)一、骨骼 (17)二、关节 (17)三、肌肉 (17)四、血液循环 (17)五、呼吸系统 (17)六、神经系统 (17)七、内分泌系统 (17)第三节;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 (17)一、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规律 (17)二、儿童少年主要身体素质发展特点 (17)第十七章;女子的生理特点与体育运动 (17)第一节;女性生理特点 (17)一、女性生理阶段划分 (17)二、生理特点 (18)三、运动能力特点 (18)第二节;月经周期、妊娠与运动能力 (18)一、月经周期及其调节 (18)二、月经周期中运动能力的变化 (18)三、妊娠期运动能力 (18)第十八章;老年人生理特点与体育锻炼 (18)第一节;概述 (18)一、日历年龄与生物年龄 (18)二、衰老的概念及老年人划分标准 (18)三、衰老的机制 (18)第二节;老年人生理特点与健身作用 (18)一、神经系统 (18)二、运动系统 (18)三、心血管系统 (18)四、呼吸系统 (18)五、血液系统 (18)六、免疫系统 (19)七、抗氧化系统 (19)八、体成分和体重 (19)九、血脂代谢 (19)第三节;老年人健身运动原则 (19)一、适宜运动项目原则 (19)二、循序渐进原则 (19)三、经常性原则 (19)四、个别对待原则 (19)五、自我监督原则 (19)第十九章;运动处方的生理学基础 (19)第一节;概述 (19)第二节;运动处方的基本要素 (19)二、运动类型 (19)三、运动强度 (19)四、运动时间 (19)五、运动的时间带 (20)六、运动频度 (20)七、注意事项 (20)第三节;运动处方的制定 (20)一、制定运动处方的步骤 (20)二、运动处方的制定 (20)第四节;运动处方的实施 (20)一、实施过程的阶段性 (20)二、实施过程中的自我监控 (20)第五节;健身运动处方示例 (20)一、健身跑 (20)二、健身跑运动处方 (20)第二十章;生物节律与运动能力 (20)第一节;概述 (20)一、生物时间结构的基本成分 (20)二、生物时间结构的分类 (20)三、生物节律特殊研究方法 (20)第二节;运动员的生物节律特征 (21)一、血气指标和心肺功能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 (21)二、人体体能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 (21)三、激素水平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 (21)四、体温近似昼夜节律特征 (21)第三节;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21)一、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建立的主要步骤 (21)二、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应用 (21)第四节;人体生物节律的调整 (21)一、调整的方向和跨度 (21)二、调整方法 (21)三、标志节律 (21)四、时差调整 (21)第五节;激素变化节律与运动员选材 (21)一、某些激素的昼夜变化特点 (21)二、用激素调节选材的主要指标 (21)三、注意事项 (21)第二十一章;运动生理负荷的监测与调控 (22)第一节;概述 (22)一、基本概念 (22)二、运动生理负荷的基本要素 (22)三、运动生理负荷的决定因素 (22)第二节;运动生理负荷的监测与调控 (22)二、监测的基本内容 (22)三、监测的方法 (22)四、实时调控的方法 (22)第三节;运动生理负荷的实时分析 (22)一、实时分析的概念和基本要求 (22)二、实时分析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2)第二十二章;免疫机能与运动能力 (22)第一节;免疫系统概述 (22)一、免疫的概念 (22)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23)三、免疫反应 (23)第二节;运动性免疫机能 (23)一、运动负荷与免疫机能 (23)二、运动性免疫模式 (23)第三节;运动性免疫抑制 (23)一、运动性免疫抑制的可能机理 (23)二、运动性免疫抑制的生理意义 (23)三、运动性免疫抑制的调理 (23)第一章第一章;骨骼肌机能第一节;肌纤维的结构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二、肌管系统三、肌丝的分子组成第二节;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静息电位二、动作电位三、动作电位的传导四、细胞间的兴奋传递五、肌电第三节;肌纤维的收缩过程一、肌丝滑行学说二、肌纤维收缩的分子机制三、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藕连第四节;骨骼肌特性一、骨骼肌的物理特性二、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及其兴奋条件第五节;骨骼肌收缩;一、骨骼肌的收缩形式二、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三、运动单位的动员第六节;肌纤维类型与收缩能力一、肌纤维类型的划分二、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机能及代谢特征三、运动时不同类型运动单位的动员四、肌纤维类型与运动项目五、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第七节;肌电的研究与应用一、利用肌电测定神经的传导速度二、利用肌电评定骨骼肌的机能状态三、利用肌电评价肌力四、利用肌电进行动作分析第二章;血液第一节;概述一、血液的组成二、内环境三、血液的功能第二节;运动对血量的影响第三节;运动对血细胞的影响一、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二、运动对白细胞的影响三、运动对血小板的影响第四节;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一、血红蛋白的功能二、血红蛋白与运动训练第五节;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的影响一、血液凝固和纤溶二、运动对血凝和纤溶能力的影响第三章;循环机能第一节;心脏的机能一、心脏的一般结构二、心脏的生理特性三、心脏的泵血功能四、心电图第二节;血管生理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二、血压三、动脉脉搏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血量五、微循环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二、体液调节三、局部血流调节第四节;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一、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二、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三、测定脉搏(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意义四、体育运动与心血管疾病第四章;呼吸机能第一节;呼吸运动与肺通气机能一、肺通气的动力学二、肺通气技能三、肺通气机能的指标第二节;气体交换与运输一、气体交换二、气体运输第三节;呼吸运动的调节一、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系统二、呼吸运动的发射性调节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第四节;运动对呼吸机能的影响一、运动时肺通气机能的变化二、运动时肺换气机能的变化三、运动时呼吸的调节四、运动时合理呼吸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第一节;物质代谢一、人体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二、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第二节;能量代谢一、基础代谢二、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与消耗第三节;体温一、正常人体温度二、体温调节第六章;肾脏机能第一节;肾脏的基本结构一、肾单位的基本结构二、肾脏的血液循环第二节;尿的生成过程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四、尿的成分、理化性质及尿量第三节;肾脏在保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一、肾脏在保持水平衡中的作用二、肾脏在保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第四节;运动对肾脏机能的影响一、尿量二、运动性蛋白尿三、运动性血尿第七章;内分泌机能第一节;内分泌概念一、内分泌与内分泌腺二、激素三、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节;主要内分泌腺及其作用一、下丘脑与垂体二、甲状腺三、肾上腺四、胰岛五、甲状旁腺六、性腺第三节;激素分泌的调控一、激素分泌的内反馈调控二、激素分泌的调控功能轴内分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兴奋剂(参考内容)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第一节;感觉器官一、概述二、视觉器官三、听觉与位觉四、本体感觉第二节;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一、神经系统概述二、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三、神经系统的运动整合作用四、脑的高级功能五、睡眠第九章;运动技能第一节;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和生理本质一、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二、运动技能的分类三、运动技能的生理本质第二节;形成运动技能过程及其发展一、泛化过程二、分化过程三、巩固过程四、动作自动化第三节;影响运动技能形成及发展的因素一、动机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二、反馈在运动技能形成及教学训练中的作用三、训练水平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四、大脑皮质机能状态在运动技能形成中作用五、感觉机能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机能第一节;概述一、需氧量和摄氧量二、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氧债(参考内容)第二节;有氧工作能力一、最大摄氧量二、乳酸阈三、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第三节;无氧工作能力一、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二、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三、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第十一章;身体素质第一节;力量素质一、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二、肌肉力量的可训练因素三、功能性肌肉肥大四、力量训练原则五、力量训练要素第二节;速度素质一、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二、速度素质的训练第三节;耐力素质一、有氧耐力及其训练二、无氧耐力及其训练第四节;灵敏和柔韧素质一、灵敏素质二、柔韧素质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机能变化规律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一、赛前状态二、准备活动第二节;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工作状态一、进入工作状态二、稳定工作状态第三节;运动性疲劳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二、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三、运动性疲劳产生的部位及其特征四、运动性疲劳的诊断第四节;恢复过程一、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二、机体能源储备的恢复三、促进恢复的措施第十三章;运动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分析第一节;概述一、运动训练学的生理学本质二、机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特征三、运动负荷与训练效果的关系第二节;超负荷原则生理学分析一、基本概念与意义二、生理学分析三、超负荷原则在训练中的应用第三节;恢复原则生理学分析一、基本概念及意义二、生理学分析三、恢复原则在训练中的应用第四节;周期性原则生理分析一、基本概念及意义二、生理学分析第五节;个体化原则生理学分析一、基本概念与意义二、生理学分析及应用第十四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第一节;高原环境与运动能力一、高原应激二、高原服习三、高原训练的生理学适应四、高原训练的要素第二节;热环境与运动能力一、热应激与适应二、热病及其预防第三节;冷环境与运动能力一、冷应激与运动二、冷服习第四节;水环境与运动能力一、水环境与运动能力二、对水环境的适应第十五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第一节;运动训练对机体机能的影响一、安静状态下运动员的生物学特征二、运动时和恢复期运动员的生物学特征第二节;影响运动训练效果的因素一、运动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二、遗传因素三、年龄和性别差异四、生物节律因素第三节;人体机能的评定方式一、横向比较二、纵向比较三、不同机能状态的技能水平比较第四节;人体机能评定的常用指标一、身体形态学指标二、生理学评定指标三、其他技能评定指标四、机能评定的一般步骤第五节;适宜运动量的生理学评定一、生理指标的检查二、运动员的自我感觉与教育学观察第十六章;少年儿童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功第一节;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一、基本概念二、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班规律三、影响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四、生长发育年龄阶段的划分与青春发育期第二节;儿童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和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一、骨骼二、关节三、肌肉四、血液循环五、呼吸系统六、神经系统七、内分泌系统第三节;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一、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规律二、儿童少年主要身体素质发展特点第十七章;女子的生理特点与体育运动第一节;女性生理特点一、女性生理阶段划分二、生理特点三、运动能力特点第二节;月经周期、妊娠与运动能力一、月经周期及其调节二、月经周期中运动能力的变化三、妊娠期运动能力第十八章;老年人生理特点与体育锻炼第一节;概述一、日历年龄与生物年龄二、衰老的概念及老年人划分标准三、衰老的机制第二节;老年人生理特点与健身作用一、神经系统二、运动系统三、心血管系统四、呼吸系统五、血液系统六、免疫系统七、抗氧化系统八、体成分和体重九、血脂代谢第三节;老年人健身运动原则一、适宜运动项目原则二、循序渐进原则三、经常性原则四、个别对待原则五、自我监督原则第十九章;运动处方的生理学基础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运动处方的基本要素一、运动目的二、运动类型三、运动强度四、运动时间五、运动的时间带六、运动频度七、注意事项第三节;运动处方的制定一、制定运动处方的步骤二、运动处方的制定第四节;运动处方的实施一、实施过程的阶段性二、实施过程中的自我监控第五节;健身运动处方示例一、健身跑二、健身跑运动处方第二十章;生物节律与运动能力第一节;概述一、生物时间结构的基本成分二、生物时间结构的分类三、生物节律特殊研究方法第二节;运动员的生物节律特征一、血气指标和心肺功能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二、人体体能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三、激素水平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四、体温近似昼夜节律特征第三节;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建立和应用一、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建立的主要步骤二、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应用第四节;人体生物节律的调整一、调整的方向和跨度二、调整方法三、标志节律四、时差调整第五节;激素变化节律与运动员选材一、某些激素的昼夜变化特点二、用激素调节选材的主要指标三、注意事项第二十一章;运动生理负荷的监测与调控第一节;概述一、基本概念二、运动生理负荷的基本要素三、运动生理负荷的决定因素第二节;运动生理负荷的监测与调控一、监测的基本原则二、监测的基本内容三、监测的方法四、实时调控的方法第三节;运动生理负荷的实时分析一、实时分析的概念和基本要求二、实时分析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第二十二章;免疫机能与运动能力第一节;免疫系统概述一、免疫的概念二、免疫系统的组成三、免疫反应第二节;运动性免疫机能一、运动负荷与免疫机能二、运动性免疫模式第三节;运动性免疫抑制一、运动性免疫抑制的可能机理二、运动性免疫抑制的生理意义三、运动性免疫抑制的调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运动员Hb含量存在个体差异。每名运动员存在季节、 生物周期等的周期性差异。
• 3.虽然Hb含量存在个体差异,但一般男运动员Hb值不 应 超 过 17 克 (170g/L) , 女 运 动 员 不 应 超 过 16 克 (160g/L)。最低值不得低于本人全年平均的80%。同一 次检测中,如果个别运动员Hb值与同队平均值相差过 人时,应引起注意。
血红蛋白功能
• ①运输O2的Βιβλιοθήκη 用 • ②运输CO2和缓冲血液酸碱度的作用
• 由于Hb指标相对稳定,又能较敏感的反映身 体机能状态,所以,在运动训练中经常利用这 一指标评定运动员机能状态、训练水平,预测 运动能力。
• 运动员经过系统的运动训练,血液的有形成分 会发生一些变化。正常情况下Hb的变化与红 细胞的变化是一致的,运动中凡能影响红细胞 的因素都能影响Hb。
• 4.运动员在大运动量后的调整期,Hb由低向高恢复时, 运动员的自我感觉与运动成绩也最好,可能这一时期 是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最佳期”。这个“最佳期” 并不是出现在人们想象的“超量恢复期”。
• 5.Hb指标主要用于评定某个训练周期或阶 段,如根据1-2周时间内运动员对运动量和 运动强度的反应来评定运动员的机能状态 等,而不能用于评定每次训练课的情况。 在观察分析Hb指标变化时,应结合其他指 标(如无氧阈、尿蛋白、心率等),以及运 动员的自我感觉和运动能力进行综合分析。
二、血红蛋白与运动训练
(一)对运动员血红蛋白正常值评定 • 血红蛋白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运动员
的运动能力。低于正常值,即出现贫 血,氧和营养物质供给不足,必然导 致工作能力下降。Hb值过高时,血 液中红细胞数量和压积也必然增多。
在应用Hb指标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1.冬训期间评价标准应略低,女运动员月经期间亦稍 低,这是正常的生理波动。
血红蛋白含量为11-l5克,平均约13克。
对象
例数
中国人
日本人
加拿大 奥运会队 员
荷兰奥运会 队员 我国运动员 (11项) 我国成年运动 员(42项) 我国青少年运 动员(42项) 北京体院学生
2889 935 187 179 580 1130 383 111
血红蛋白数值(克%)


14.35
12.75
14.1
12
14.7
12.9
15.5 13.83 14.45 14.01 14.76
14.4 14.44 12.91 13.11 13.01
研究者及时间
易见龙等综合(1959) Sell(1956)
Glement等
Dewijn等 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
(1974) 秦孝梅等(1984) 秦孝梅等(1984) 宋成忠等(1978)
第五节 运动对血液凝固和 纤溶能力的影响
一、血液凝固和纤溶 • (一)血液凝固
当血管受伤出血时,会立即形成凝血止血。 止血由血管的损伤部位收缩,血小板粘附、 聚集、变态,从而形成白色血栓,然后由血 液凝固系统形成纤维蛋白(胶冻状血块)完成止 血过程。血液凝固的过程简称凝血或血凝。
血凝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主要步骤:
第四节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 一、血红蛋白的 功能
• 血红蛋白是红细 胞内的主要成分, 其缩写为Hb,是 一种结合蛋白质。
• 每一血红蛋白分 子由一分子的珠 蛋白和四分子亚 铁血红素组成, 珠蛋白约占96%, 血红素占4%,
• 我国健康成年男子血红蛋白含量,每100毫 升血液中为12-16克,平均14克;成年女子
• 6.Hb指标的应用主要针对有氧工作为主的 项目。其他项日只能以此作为参考指标。
(二)用Hb指标进行运动员选材
• 实践证明,按每名运动员的Hb平均值,可将Hb 值的个体差异分为三个类型,即偏高型、正常型 和偏低型。每一个基本类型中又可分为两个亚型, 即:按标准差(SD)大于1克%为波动大者,小于 1克%为波动小者。因此,理论上可以把运动员 的血红蛋白分为六个类型。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 遇到的只有四个类型:即偏高波动小者、正常波 动大者、正常波动小者和偏低波动小者。运动训 练实践证明,以血红蛋白值高、波动小者为最佳。 这种类型运动员能耐受大负荷运动训练,从事耐 力性项目运动较好。而以血红蛋白值偏低波动小 者为较差。
[思考题]
1.试述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2.何谓内环境?血液对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 的作用及意义。 3.试述血液在维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4.试述一次性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5.何谓红细胞流变性?影响因素有哪些?试 述运动对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
6. 试述长期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7. 试述一次性运动对血液的影响。 8. 试述血小板的生理特点及功能。 9. 试述运动对血凝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10.如何应用血红蛋白指标指导科学训练?
(二)纤维蛋白溶解
• 1.纤溶酶的激活 • 2.纤维蛋白的降解 • 3.纤溶抑制
二、运动对血凝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 (一)一次性运动对血凝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一次性运动引起血凝系统和纤溶系统机能
亢进。
• (二)长期运动对此凝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研究表明,血凝能力及凝血酶原时间PT、
部分凝血活素及时间PTT等指标在运动者与非 运动者之间没有差别,而纤溶能力巴(ELT)则 运动者比非运动者亢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