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浓度
一氧化碳标准

一氧化碳标准一氧化碳(CO)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但它却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有毒气体。
一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包括燃烧煤、天然气、木材和石油等燃料时产生的废气,以及汽车尾气等。
由于一氧化碳无法被人体察觉,因此一氧化碳中毒事故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各国都制定了一氧化碳的标准,以便监测和控制一氧化碳的浓度。
一氧化碳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室内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不应超过9ppm(每百万分之一)。
而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制定的标准则更为严格,规定室内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不应超过9ppm。
这些标准的制定是基于对一氧化碳的毒性和危害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旨在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们暴露在一氧化碳中的风险。
一氧化碳标准的执行需要依靠监测和控制技术。
目前,市面上已经有各种各样的一氧化碳监测仪器,可以用于室内和室外环境的监测。
这些监测仪器可以实时监测一氧化碳的浓度,并在浓度超过标准时发出警报,提醒人们及时采取措施。
此外,一些建筑物和设施也配备了一氧化碳报警器,一旦检测到一氧化碳浓度超标,就会自动启动通风系统,排除室内的有毒气体。
除了监测外,控制一氧化碳的浓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燃烧设备的合理设计和使用可以减少一氧化碳的排放。
此外,加强对燃烧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及时更换过滤器和清洁燃烧设备,也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氧化碳的排放。
另外,加强室内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也是控制一氧化碳浓度的有效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比如,在使用燃气炉、壁炉和热水器时要保持通风良好,不要将这些设备安装在密闭的空间内;在使用汽车时,不要将车辆发动机长时间空转在密闭的车库内;在使用燃烧式取暖设备时,要定期清理烟囱和通风口,确保烟气排放畅通。
这些简单的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发生。
总之,一氧化碳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环境空气中一次最大允许浓度

环境空气中一次最大允许浓度环境空气中一次最大允许浓度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某种特定物质的浓度达到一定限制时,不会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的浓度值。
这个值通常由国家、地区或国际组织制定的相关法规和标准来规定,旨在保护人们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例如,对于大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其一次最大允许浓度为10ppm(百万分之一)。
这意味着当一氧化碳浓度达到10ppm时,人体暴露在该环境中24小时不会对健康产生明显的影响。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主要由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和燃煤等活动产生。
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一氧化碳环境中会导致中毒,严重时可致命。
类似地,对于其他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相应的一次最大允许浓度标准。
这些标准根据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而制定,旨在控制和减少大气污染对人们健康和环境的不利影响。
一次最大允许浓度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很多因素,包括该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环境承载能力、技术可行性、社会经济因素等。
这些标准通常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经过长时间的实地监测和评估,以确保其科学性和可靠性。
然而,一次最大允许浓度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长期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中而不受任何影响。
实际上,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污染物环境中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
因此,除了制定一次最大允许浓度标准外,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降低大气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
例如,通过加强工业和交通领域的污染治理,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加大环境保护投入等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改善大气质量。
此外,人们也可以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等,来减少对污染物的暴露。
环境空气中一次最大允许浓度是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的重要指标。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降低暴露风险,可以有效改善大气质量,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并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共同营造一个清洁、健康的环境。
厨房设备一氧化碳浓度标准

厨房设备一氧化碳浓度标准一、浓度上限对于厨房设备产生的一氧化碳,浓度上限应严格控制。
根据国家标准,一氧化碳的浓度上限值不应超过25ppm。
这是为了确保作业人员的健康和安全,防止因长期接触高浓度一氧化碳而引发健康问题。
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指的是在一定时间段内,一氧化碳的平均浓度值。
这个指标也是为了评估作业人员在该时间段内接触一氧化碳的总量。
根据标准,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不应超过10ppm。
三、短期暴露极限短期暴露极限指的是作业人员在短时间内(例如15分钟)可以接触的一氧化碳的最大浓度。
根据规定,短期暴露极限值不应超过50ppm。
超过此值,作业人员应立即撤离现场,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四、长期暴露极限长期暴露极限是指作业人员长期接触一氧化碳的最大允许浓度。
长时间接触高浓度的一氧化碳可能对健康产生累积影响。
因此,长期暴露极限值更为严格,不应超过10ppm。
企业应采取措施,确保作业人员的接触时间远低于这个极限值。
五、安全报警阈值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理一氧化碳浓度超标的情况,设置安全报警阈值是必要的。
安全报警阈值通常设定在短期暴露极限的一半左右,即25ppm左右。
当一氧化碳浓度超过这个阈值时,安全报警系统应立即启动,提醒作业人员采取紧急措施,并尽快撤离现场。
同时,相关人员应立即检查设备状况,确保泄漏得到及时处理。
总之,为确保厨房设备产生的一氧化碳不对作业人员造成危害,企业应严格遵守相关标准,设置合理的浓度上限、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短期和长期暴露极限以及安全报警阈值。
同时,加强设备维护和安全培训,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一氧化碳的性质

一氧化碳的性质:一氧化碳有强烈毒性:1、当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达到0.01%时,人如果长期生活或工作,会发生慢性中毒,2、一般空气中CO含量达0.048 %时,1h内就可出现轻微的中毒症状,3、浓度达0.4%可致人死亡。
4、1%时,人只要呼吸几口就失去知觉,5、当浓度达到12.5%~75.0%时具有爆炸性②井下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来源:爆破工作、井下火灾、煤炭自燃、煤尘、瓦斯燃烧或爆炸。
润滑油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一氧化碳有强烈毒性:4、当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达到0.01%时,人如果长期生活或工作,会发生慢性中毒,5、一般空气中CO含量达0.048 %时,1h内就可出现轻微的中毒症状,6、浓度达0.4%可致人死亡。
4、1%时,人只要呼吸几口就失去知觉,5、当浓度达到12.5%~75.0%时具有爆炸性②井下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来源:爆破工作、井下火灾、煤炭自燃、煤尘、瓦斯燃烧或爆炸。
润滑油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一氧化碳有强烈毒性:7、当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达到0.01%时,人如果长期生活或工作,会发生慢性中毒,8、一般空气中CO含量达0.048 %时,1h内就可出现轻微的中毒症状,9、浓度达0.4%可致人死亡。
4、1%时,人只要呼吸几口就失去知觉,5、当浓度达到12.5%~75.0%时具有爆炸性②井下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来源:爆破工作、井下火灾、煤炭自燃、煤尘、瓦斯燃烧或爆炸。
润滑油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一氧化碳有强烈毒性:10、当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达到0.01%时,人如果长期生活或工作,会发生慢性中毒,11、一般空气中CO含量达0.048 %时,1h内就可出现轻微的中毒症状,12、浓度达0.4%可致人死亡。
4、1%时,人只要呼吸几口就失去知觉,5、当浓度达到12.5%~75.0%时具有爆炸性②井下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来源:爆破工作、井下火灾、煤炭自燃、煤尘、瓦斯燃烧或爆炸。
润滑油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一氧化碳有强烈毒性:13、当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达到0.01%时,人如果长期生活或工作,会发生慢性中毒,14、一般空气中CO含量达0.048 %时,1h内就可出现轻微的中毒症状,15、浓度达0.4%可致人死亡。
一氧化碳标准气体浓度是多少

一氧化碳标准气体浓度是多少
不同情况下:车间空气中,CO最高容许浓度为30mg/m^3.通常空气中,CO允许浓度是<5×10^-6g/m^3,最高可忍受的水平是50×10^-6g/m^3。
隧道内。
一氧化碳(CO)允许浓度:正常营运时为250ppm;发生事故时,短时间(20min)以内为300ppm。
一氧化碳简介:在标准状况下,一氧化碳(carbonmonoxide,CO)纯品为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
相对分子质量为28.01,密度1.25g/l,冰点为-205.1℃,沸点-191.5℃。
在水中的溶解度甚低,极难溶于水。
与空气混合爆炸极限为12.5%~74.2%。
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窒息,严重时死亡。
一氧化碳对全身的组织细胞均有毒性作用,尤其对大脑皮质的影响最为严重。
在冶金、化学、石墨电极制造以及家用煤气或煤炉、汽车尾气中均有CO存在。
一氧化碳检测标准

一氧化碳检测标准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有毒的气体,它是一种常见的环境污染物之一。
它可以通过不完全燃烧有机物或燃料来产生,例如汽车排放、室内烧煤气或木材燃料等。
一氧化碳能够影响人体的呼吸和心脏系统,引起中毒和死亡。
为了保护人类的健康,一氧化碳的浓度需要受到严格的监管。
本文将介绍一氧化碳的检测标准。
一氧化碳的检测标准通常包括浓度限制、监测方法、仪器要求和维护规范等方面。
下面分别详细介绍。
一、浓度限制:对于一氧化碳的浓度,国际上一般采用毫克每立方米(mg/m³)为单位。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一氧化碳浓度的限制标准略有差异。
国际空气质量标准规定一氧化碳的年平均浓度不得超过9mg/m³,8小时平均浓度不得超过10mg/m³。
而美国环保局规定一氧化碳在室外空气中的8小时平均浓度不得超过9ppm。
二、监测方法:常用的一氧化碳监测方法主要有两种:红外线吸收法和电化学法。
红外线吸收法是一种定量方法,它利用一氧化碳对红外线的吸收能力来量化其浓度。
电化学法是一种半定量方法,它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来检测一氧化碳浓度。
这两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实际应用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三、仪器要求:1. 稳定性:仪器需要具有稳定的性能,能够保持准确度和灵敏度。
2. 精度:仪器需要能够在不同浓度下准确测量出一氧化碳的含量。
3. 灵敏度:仪器需要具备较高的灵敏度,能够检测到极小的一氧化碳浓度。
4. 可靠性:仪器应该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够长时间连续工作,以支持大规模的监测任务。
5. 便携性:部分检测仪器需要便携式的设计,以支持实地监测和移动式监测任务。
四、维护规范:1. 校准:定期进行校准,以保证仪器的准确性。
2. 保养:定期对仪器进行保养,包括清洁、更换部件等。
3. 检查:每次使用前需要检查仪器是否正常运行,并保证其正常工作。
4. 存储:对暂时不使用的检测仪器需要进行合适的存储,避免其受到损坏或降低精度的现象。
一氧化碳浓度值标准

一氧化碳浓度值标准一、概述一氧化碳(CO)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刺激性的气体,是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它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和工业排放。
长期接触低浓度的一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因此,确定一氧化碳浓度的安全标准对于保护公众健康至关重要。
二、室内一氧化碳浓度标准在室内环境中,一氧化碳浓度应保持在较低水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建议,室内一氧化碳浓度不应超过10ppm(百万分之十)。
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包括美国、欧洲和日本,室内一氧化碳浓度的安全标准也是10ppm。
三、室外一氧化碳浓度标准对于室外环境,一氧化碳浓度通常较低,但在某些城市或工业区域,由于汽车尾气和工业排放的影响,一氧化碳浓度可能较高。
一般来说,室外一氧化碳浓度的安全标准是500ppm。
如果超过此标准,可能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四、一氧化碳浓度监测为了确保室内和室外环境的一氧化碳浓度在安全标准内,需要进行定期监测。
家庭和办公室应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以便在浓度超标时及时发出警报。
此外,政府和环保机构也应定期对室外环境和公共场所进行一氧化碳浓度的监测。
五、降低一氧化碳浓度的措施为了降低一氧化碳浓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使用无烟煤或天然气代替煤炭,减少燃烧过程产生的一氧化碳。
2. 尽量减少汽车使用,选择公共交通、骑行或步行出行。
3. 使用高效的一氧化碳过滤器或净化器来降低室内一氧化碳浓度。
4. 在可能产生一氧化碳的场所安装通风设施,确保空气流通。
5. 提高公众意识,了解一氧化碳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六、结论一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污染物,长期接触低浓度的一氧化碳可能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确定一氧化碳浓度的安全标准对于保护公众健康至关重要。
根据室内外环境的不同,应设定不同的一氧化碳浓度标准。
为了降低一氧化碳浓度,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减少燃烧活动、使用净化器、加强通风等。
同时,公众应提高对一氧。
一氧化碳浓度标准

一氧化碳浓度标准
一、安全浓度
安全的一氧化碳浓度范围一般在50ppm以下。
在这个浓度下,人们不会感到明显的症状,也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二、健康浓度
健康的一氧化碳浓度上限通常设定在100ppm。
在这个浓度范围内,人们可能会出现轻微的头痛、眩晕、恶心等症状,但一般不会对健康造成长期影响。
三、急性中毒浓度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浓度一般在1000ppm以上。
在这个浓度下,人们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头痛、呕吐、意识模糊等症状,甚至可能出现昏迷或死亡。
四、职业暴露限值
对于职业人群,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一氧化碳可能导致慢性健康问题。
因此,各国都有严格的标准来限制职业环境中一氧化碳的浓度。
常见的标准是美国的ACGIH标准,将一氧化碳的职业暴露限值设定为25ppm,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TWA)为30mg/m3。
五、慢性影响
长期接触低浓度的一氧化碳可能导致慢性健康问题,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等。
研究还表明,长期接触低浓度的一氧化碳可能对胎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避免长时间接触高浓度的一氧化碳对于维护个人和下一代的健康至关重要。
总结:了解一氧化碳的浓度标准对于保护个人和群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室内通风良好,使用煤气或炭火时应特别注意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在职业环境中,应遵循相关法规和标准,避免长时间接触高浓度的一氧化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万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2014-06-18
报告目录
报告核心要素......................................................................................................... I 一、主题简介........................................................................................................ 1 二、主题相关科研产出总体分析........................................................................ 1 2.1 文献总体产出统计 ................................................................................ 1 2.2 学术关注趋势分析 ................................................................................ 2 三、主题相关科技论文产出分析........................................................................ 2 3.1 中文期刊论文 ........................................................................................ 2 3.1.1 近十年中文期刊论文分布列表 ................................................. 2 3.1.2 中文期刊论文增长趋势 ............................................................. 3 3.1.3 发文较多期刊 ............................................................................. 4 3.1.4 发文较多的机构 ......................................................................... 4 3.1.5 发文较多的人物 ......................................................................... 7 3.1.6 核心期刊分布数量对比 ............................................................. 7 3.1.7 最近相关中文期刊论文 ............................................................ 11 3.1.8 被引较多的相关期刊论文 ........................................................ 15 3.2 学位论文 .............................................................................................. 22 3.2.1 近十年学位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 22 3.2.2 学位论文增长趋势 ................................................................... 23 3.2.3 硕博学位论文数量对比 ........................................................... 23 3.2.4 发文较多的机构 ....................................................................... 24 3.2.5 发文较多的人物 ....................................................................... 25 3.2.6 最近相关学位论文 ................................................................... 28 3.3 中文会议论文 ...................................................................................... 30 3.3.1 近十年中文会议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 30 3.3.2 中文会议论文增长趋势 ........................................................... 31 3.3.3 中文会议论文主办单位分布 ................................................... 32 3.3.4 发文较多的机构 ....................................................................... 32 3.3.5 发文较多的人物 ........................................................................ 34 3.3.6 最近相关中文会议论文 ............................................................ 37 3.4 外文期刊论文 ...................................................................................... 39 3.4.1 近十年外文期刊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 39 3.4.2 外文期刊论文增长趋势 ........................................................... 40 3.4.3 最近相关外文期刊论文 ........................................................... 40 3.5 外文会议论文.......................................................................................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