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形势与我国人口发展战略(吕琢)2015

合集下载

新时期国家人口发展战略规划情况

新时期国家人口发展战略规划情况

新时期国家人口发展战略规划情况时间: 2008年08月11日来源:不详作者:未知浏览次数: 411一、全国人口发展战略规划情况为贯彻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精神,2004年起,由蒋正华任组长、徐匡迪和宋健任副组长,国家人口计生委开展了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历经2年时间,形成了《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以及3个分课题报告、42个子课题报告,并于2007年初公开发布。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取得重要成果,科学判断了我国中长期人口发展趋势,确立了“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战略理念,阐述了新时期的人口发展观,提出了新时期稳定低生育水平、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战略思路和政策建议,为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22号)奠定了基础。

在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基础上,国务院编制了《人口发展“十一五”和2020年规划》,国家人口计生委编制了《全国“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

规划总结了我国人口发展的成就与经验:中国自1973年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国少生4亿多人,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生育率迅速下降,近年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8左右,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人口素质状况明显改善,为中国经济增长创造了40年左右的“人口红利”期,为世界人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供了宝贵经验。

规划分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人口形势与严峻挑战:一是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中国人口在未来30年还将净增2亿人左右,总人口将于2010年、2020年分别达到13.6亿人和14.5亿人,2033年前后达到峰值15亿人左右。

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2016年将达到高峰10.1亿人。

二是人口素质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

中国每年先天残疾儿童总数高达80-120万,约占每年出生人口总数的4-6%。

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笔谈

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笔谈

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笔谈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笔谈近年来,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但随之而来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其中之一就是人口结构和人口发展的问题。

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优化人口发展战略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首先,优化人口发展战略需要关注人口结构。

目前,中国人口呈现出老龄化、男女比例失衡和城乡差异等问题。

为了应对老龄化挑战,中国需要制定针对老年人的养老政策,鼓励家庭支持,同时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投入和建设。

此外,中国还应加强对女性权益的保护,消除性别歧视,推动男女平等的发展。

同时,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减少城乡差距。

其次,优化人口发展战略需要关注人口教育和培训。

教育是培养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和提高整体人口素质的关键。

中国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此外,中国还应重视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高技能人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与此同时,要鼓励创新和创业,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教育和支持,培养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再次,优化人口发展战略需要关注人口流动和城市化。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人口流动的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解决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问题。

城市化和人口流动也给城市环境、资源和生态系统带来了压力,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工作条件,鼓励农民就地就业。

最后,优化人口发展战略需要关注人口保健和医疗。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疾病谱的变化,中国需要加大对医疗卫生系统的投入和改革,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同时,要加强对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的宣传,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降低医疗负担。

此外,还应鼓励和支持科学研究,提高医疗技术和药品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对于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

通过关注人口结构、人口教育和培训、人口流动和城市化以及人口保健和医疗等方面的问题,中国可以实现人口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社会发展的整体协调性。

浅谈我国人口形势

浅谈我国人口形势

浅谈我国人口形势教育与人文科学系10新闻采编学号:104308143 谷伟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我国人口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但当前我国人口形势仍存在新一轮出生高峰、出生性别比失衡、人口老龄化等热点问题。

——我国现代人口转变尚未完成国内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经完成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转变。

但吕荣侃认为,我国确实已经在20世纪90年代末实现了人口转变,但还不能认为这一过程已经完成。

中国与西方国家相比比较特殊: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自发的。

由于发达国家原来人口增长速度并不太高,惯性影响也不大,因此当总和生育率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人口转变就趋于完成。

而我国则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强力控制下,实现人口转变的。

因此任何政策的变动,都有可能引发生育水平的反弹和逆转。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原来的人口增长速度很高,即使生育水平降低了,但惯性增长的周期还很长,要达到人口零增长,还要几十年的转变。

因此中国人口转变并没有完成,是否完成有两个标志:一是经济社会标志,在经济社会转型基本完成、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时候,群众的婚育观念发生根本变化,已经建立了人口转变的坚实物质基础,生育水平已经没有逆转的可能。

二是人口本身的标志,生育水平降到更替水平之下,人口达到稳定的零增长。

按照这种标志,中国完成人口转变的时间约为2045年前后。

这个过程要完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前提是保持低生育水平的稳定,绝不可以有任何的麻痹和松懈。

——如何应对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近两年,全国很多地区陆续进入建国后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应对这次高峰已经成为计划生育工作的中心任务。

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是前三次高峰的延续。

第一次发生在1950年到1957年,平均出生率在30‰以上,总和生育率最高时达到6.378;第二次高峰是1962年到1970年,平均出生率达35.72‰,总和生育率为5.7;第三次1985到1990年,这次是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出现的。

人口形势与我国人口发展战略(王宏东)2013

人口形势与我国人口发展战略(王宏东)2013
年份
二、我国人口发展形势
(一)我国人口转变的特点分析: 一是干预性。 1970年,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在6.0上下波 动,高于当时印度、印尼等国生育水平。

在人口规模快速膨胀的严峻形势下,党和政府从国家和民族长远 利益出发,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很快降到世界平均水平以 下,改变了我国人口发展轨迹。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 ((%))
16 14 12 10 8 6 4 2 0
2008年各省(区市)人口老龄化水平比较
省(区市)
而新疆、西藏、青海和宁夏则低于7%,尚没有进入老龄社会)
上 海 重 庆 江 苏 四 川 天 津 辽 宁 浙 江 安 徽 湖 南 北 京 福 建 湖 北 山 东 陕 西 广 西 江 西 黑龙江 河 北 海 南 吉 林 贵 州 内蒙古 甘 肃 河 南 云 南 广 东 山 西 新 疆 西 藏 青 海 宁 夏
澳大利亚
17
(一)我国人口转变的特点分析

四是不平衡性。由于我国地区间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 口工作的基础存在差异,各地区的人口转变呈现出明显的 不平衡性,这种趋势过去和现在一直存在。

人口转变的不平衡性也使得各地人口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很大 差异:河南、山东、广东、江苏4省人口数量基本与西部12省(区 、市)人口总和持平。上海、江苏、四川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 超过了15%,特别是上海户籍人口负增长已经十多年了,人口老 龄化压力大。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福建等东部6个省 (市)吸纳了全国75%的跨省流动人口,其中广东流动人口3000 多万,实有人口超过1亿,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任务繁重。
1975年
1987年 1999年 2011年
40亿
50亿 60亿 70亿

2015人口资源环境

2015人口资源环境

⑥区域的发展要充分考虑本身的资源条件,按照资源状况 统筹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积极建立开发利用资源的不同 模式,形成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特色。 ⑦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 ⑧依法保护资源,加强立法,严格执法; (2)企业 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等 (3)青少年(思想上?行动上?具体做法?) 举例水危机….. 浙江是“资源小省”,也是海洋大省。浙江近海和外海拥有巨 总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节约资源的 大的油气资源、海岛风能,潮汐能等;2013年海洋生产总值 基本国策) 5508亿元,涉海就业人员近千万人….. 为保护渔业资源,政府制定了 海洋渔业资源管理法;设立禁 说说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积极作用有哪些?给我们什么启示? 渔期,这给我们保护海洋经济 怎样的启示?
作业本P63 一、知识清单 1、总趋势在不断增长。分布情况: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普 遍较低,发展中国家自然 增长率普遍较高 2、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增长过快,会不断引发人口 与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矛盾,诸如粮食供应不足、就业问题严重, 人民生活贫困等。人口增长过缓甚至负增长,出现劳动力不足, 老龄化问题,对国家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3、表现:人口数量大,人口素质低和人口老龄化。影响:对自然 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压力,加重家庭负担等 4、对策:计划生育。内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作用:降低我国 人口出生率,减缓人口的过快增长,提高人口对资源教育就业医 疗条件等的适应性 二、知识运用BABACBB 8(1)我国人口持续增长;人口数量大 (2)造成资源短缺,环境破坏,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影响人民生 活水平提高 (3)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老龄化;计划生育人口出生
1、世界主要人口问题(人口特点)(解析P110) (1)人口发展不平衡 人口过快增长(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人口过慢增长(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 (2)人口分布不平衡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变化》测试卷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变化》测试卷

第一章《人口变化》测试卷一、单选题(共25小题)根据联合国2000年预测,在未来半个世纪内,预计高收入国家每年将接收200万移民,未来世界主要的人口迁出国和迁入国见下表。

据此回答下列两题。

1.根据上表,世界人口的主要迁出国的特征是()A.主要为发展中国家B.主要为发达国家C.主要为沿海国家D.主要为内陆国家读“四国某年人口模式图”,完成以下两题。

2.在四个国家中,最可能体现芬兰目前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是 ()A.甲B.乙C.丙D.丁下图是“澳大利亚1~5年人口增长率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两题。

3.该国国际移民的主要来源为()①技术移民①劳务输入①战争难民①宗教移民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读“某年年初人口相等的城市一年中的人口变化资料图”,回答下列三题。

4.有关①城市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A.迁出人口数大于迁入人口数B.城市人口的文化素质相对较高C.迁出人口对该城市发展只有好处没有坏处D.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婚姻和家庭读某地100年间人口自然增长图,回答下列各题。

5.该地因人口变化长期面临的情况是()A.社会养老保障压力大B.人口总体以迁出为主C.劳动力过剩D.经济发展低迷下表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转变的四个阶段,阅读表,完成以下四题。

6.b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水平较高B.人们受教育水平较低C.医疗卫生水平较低D.人们的生育意愿较高人口承载系数指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承载密度之比。

读“某时期我国部分省区人口承载系数及人口流向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7.造成图示地区大规模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A.迁出省份自然环境恶化B.省区间经济发展差异C.产业转移带动人口迁移D.迁入省份生态环境良好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我国0至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82年的33.6%下降到2007年的19.4%,15至64岁人口比重从61.5%上升到72.5%,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从4.9%上升到8.1%。

人口新常态与人口政策

人口新常态与人口政策

人口新常态与人口政策
翟振武
【期刊名称】《攀登(汉文版)》
【年(卷),期】2015(034)006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10年以来,中国人口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常态,人口规模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总和生育率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低生育水平基本稳定;人口年龄结构进一步老化,老龄化问题突出;出生性别比偏高且居高不下;劳动年龄人口跨过拐点,步入下行通道,劳动力数量比较优势开始下降;流动人口规模空前,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家庭结构发生深刻变革,传统家庭功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人口发展中呈现的新常态,调整完善人口政策是解决人口结构性失衡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均衡发展的应有之义.
【总页数】9页(P1-9)
【作者】翟振武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924.2
【相关文献】
1.“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人口政策选择
2.“经济新常态”与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
3.“经济新常态”与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
4.人口生态、人口政策与国际移民——
联合国《世界人口政策2007》评述5.人口世代更迭与经济增长速度:兼析新常态下的人口政策选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现阶段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吕琢 讲稿 (3)

我国现阶段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吕琢  讲稿 (3)

我国现阶段人口问题及其对策吕琢讲稿一、统一思想,坚定继续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的信心1、中央已经明确表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

2、严峻的人口形势要求继续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不松劲。

3、改革的性质决定了稳定加强基层计生队伍建设不减力。

二、汉寿人口计生工作形势1、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

2、计划生育服务网络逐步完善。

3、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根本改善。

4、文明进步的生育观念逐渐形成。

5、综合治理机制不断完善。

人口形势不容乐观,人口计生工作任重道远。

人口与发展:发展、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1、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2、人口问题更加复杂。

3、计生工作更加艰巨。

4、保障条件逐步弱化(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1、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2.自然资源与环境3、中国的人口思想(一)传统人口思想(1)、增殖人口观管仲、孔子、孟子、墨子是其代表人物。

(2)、适度人口思想商鞅、韩非是其代表人物(3)、限制人口思想杜佑(唐朝)、洪亮吉是其代表人物。

近代人口思想梁启超、严复是其代表人物。

现代人口思想现代人口思想以社会学和经济学的人口思想为主,马寅初先生《新人口论》是其代表。

马寅初《新人口论》的主要观点: 1、掌握人口数据是制定政策的关键2、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矛盾3、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建议人口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一)早期人口社会学思想1、斯宾塞:社会生物学的人口社会学思想2、杜蒙特: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人口变化3、涂尔干: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人口增长人口社会学的形成二)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社会学家明确把人口变量放入社会学研究? 第二阶段:开始系统地用社会学的视角论述人口问题? 第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各国人口社会学的专题研究蓬勃发展。

中国人口社会学的发展? 第一阶段:(20世纪20、30年代)为研究中国人口的实践做开创性的尝试?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至1957年)提出适当制约人口的思想?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人口社会学研究重新起步阶段? 21世纪以来,中国的人口学和人口社会学研究已经开始走向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一)人口总量继续增长,生育水平呈现稳中有 降的趋势

一是育龄妇女人数达到峰值。
二是妇女总和生育率稳中有降。 三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将继续下降。


22
生育旺盛期(20-29岁)妇女人数 出现一个新的高峰
百 115 万 人 105 95 85 75
年份
23
2600
2400
2407 2279
出生人数的变化
1.95
1.85 1.64 1.58
2.83
2.67 2.38 2.29
2.0
4.0 2.5 5.7
5
6 7 8
尼日利亚
印度尼西亚 孟加拉 巴西
2.89
2.88 2.23 2.19
3.16
3.15 2.43 2.39
9
俄罗斯
1.40
1.27
2.03
1.84
1.5
1.4
9
10
埃塞俄比亚
刚果
1.74
1.48
1.90
1.61 8
10 日本
数据来源: 2010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
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生育水平反差巨大




世界人口增长所以出现这样大的差异,与各个国 家的人口再生产模式转变有密切关系。 在欧洲工业革命之前的几千年间,人口再生产的 基本模式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增长率” (简称“高高低”)。 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医疗卫生的进步和经济社会 的发展,欧洲死亡率开始缓慢下降,出生率维持 在高水平,出现“高低高” 出生率随社会经济发展下降出现“低低低”模式
2200
2000
2144 2138 2120 2078 2073 2048 2001 1917
1800 1702 1651 1647 1617 1599 1593 1584 births number
1600
1400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195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世界
世界人口增长
1980 1985 1990 1995
年份
资料来源:联合国 世界人口展望2008
发达国家
2000 2005 2010
发展中国家
2015 2020 2025 2030 2035 2040 2045 2050
4
(2)人口增长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
1750 1800 1850 1900 1910 1920 1930 1950 1960 1970 1982 1990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9
年份
发展中国家1750-2009年出生率和死亡率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出生率(‰) 死亡率(‰)
6



世界各个洲及地区目前人口和未来人口增 长的情况(单位:亿,%)
2010年 总人口 世界 发达国家 欠发达国家 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 加勒比地区 欧洲 北美 大洋洲 69.10 12.37 56.72 41.67 10.33 5.89 2025年 预计人口 80.12 12.77 67.34 47.73 14.00 6.70 2050年 预计人口 91.50 12.75 78.75 52.32 19.99 7.29 2010-2050 增长人数 22.41 0.38 22.03 10.65 9.66 1.40 0.97 0.15 20102050 增长率 32.4 3.1 40.1 25.6 93.5 23.9
人口形势与我国人口发展战略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与管理博士研究 生班 吕琢
2015.2.14
1
(一)全球人口发展现状和趋势

全球人口增长的形势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生育水平反差巨 大
2
(1)世界人口增长不断加快
表1 全球人口每递增10亿的时间表
年份 1800年 1930年 1960年 人口数 10亿 20亿 30亿 增长10亿所用时间 近300万年 约130年 30年
1975年
1987年 1999年 2011年
40亿
50亿 60亿 70亿
15年
12年 12年 12年
资料来源 1.联合国《从人口讨论中看到的未来》,1974年世界人口会议,第一卷; 3 2.联合国人口基金.2010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
总人口(亿)
1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0
人均国民收 入PPP (美元)
1.6 1.4 1.2 1.1 1.2
1.0 1.9
6,020 35220 21850 43960 29,780
52260 37280
1.9 2.0 1.3 1.5 1.4
2.1 2.0
36130 34400 35940 15630 30250
46970 34040
丹麦
三、我国人口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人口总量继续增长,生育水平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 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相关社会问题初步显现 城乡人口比例将发生逆转,流动人口问题更加复杂 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即将达到峰值,劳动力从无限供给逐步 转变为有限剩余 人口老龄化速度开始明显加快,正在改变社会形态和公共 需求结构 家庭状态呈现新的变化,家庭功能弱化成为制约民生改善 的重要因素
9
人口转变示意图
图2
第一阶段: 高、高、低 第二阶段: 高、低、高 第三阶段: 低、低、低
率 (‰ )
出生率
死亡率
时期
10
发达国家1750-2009年出生率和死亡率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出生率(‰) 死亡率(‰)
率(‰)
数据来源:联合国1970世界人口,1971第三表,联合国1970-1975年《 11 部分地区和国家人口指标》及历年世界人口数据表

但同时存在不稳定性,局面更加复杂,现阶段 既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也要积极应对一 些在发达国家才出现的人口问题。
16
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育率 (2009——
地区
中国
日本 韩国 香港 新加坡 澳门
总和 生育 率
人均国民收 入PPP (美元)
地区
英国
法国 德国 俄罗斯 意大利 美国
总和 生育 率

14
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历史性转变
‰ 50 出生率
40
死亡率
30
20 10 0 -10 1949 1956 1963 1970 1977
自然增长率
1984
1991
1998
2005 年份
15
(一)我国人口转变的特点分析

三是超前性。我国人口转变超前于工业化 、城市化进程,缺乏相应的经济基础、社 会保障、文化氛围,是经过几十年坚持不 懈努力和数以亿计的家庭无私奉献取得的 ,来之不易。
7.33 3.52 0.36
7.29 3.98 0.43
6.91 4.49 0.51
-5.7 27.5 43.3
7
数据来源:联合国 世界人口展望2008
(4)人口大国格局重新排序
表3 世界前十个人口大国的情况
2010年 人口 排名 国家 人口数 占世界人口 (亿) 比重(%) TFR 人口 排名 国家 2050年 人口数 (亿) 占世界人口 比重(%)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 ((%))
16 14 12 10 8 6 4 2 0
2008年各省(区市)人口老龄化水平比较
省(区市)
而新疆、西藏、青海和宁夏则低于7%,尚没有进入老龄社会)
上 海 重 庆 江 苏 四 川 天 津 辽 宁 浙 江 安 徽 湖 南 北 京 福 建 湖 北 山 东 陕 西 广 西 江 西 黑龙江 河 北 海 南 吉 林 贵 州 内蒙古 甘 肃 河 南 云 南 广 东 山 西 新 疆 西 藏 青 海 宁 夏
率(‰)
数据来源:联合国1970世界人口,1971第三表,联合国1970-1975年《 12 部分地区和国家人口指标》及历年世界人口数据表
1750 1800 1850 1900 1910 1920 1930 1950 1960 1970 1982 1990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9
年份
二、我国人口发展形势
(一)我国人口转变的特点分析: 一是干预性。 1970年,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在6.0上下波 动,高于当时印度、印尼等国生育水平。

在人口规模快速膨胀的严峻形势下,党和政府从国家和民族长远 利益出发,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很快降到世界平均水平以 下,改变了我国人口发展轨迹。
20012002来自20032004
2005
1990-2006
2006
24
“六五”时期(1981-1985)年均出生:2148万 “七五”时期(1986-1990)年均出生:2457万
“八五”时期(1991-1995)年均出生:2151万
1990-2050年我国出生人口变动情况
3000
2500
2000
19
(注:北京、天津、上海、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的出生率低于9‰;
6.32 6.65 7.91 8.13 8.17 8.89 9.21 9.34 9.54 9.81 10.10 10.20 10.29 11.25 11.32 11.42 11.80 12.20 12.63 12.68 13.04 13.05 13.22 13.49 13.92 14.31 14.40 14.49 14.71 15.50 16.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