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解聘与离职倾向的经营者动态激励模型_孙世敏

合集下载

不同风险偏好组合的经营者激励机制研究

不同风险偏好组合的经营者激励机制研究

不同风险偏好组合的经营者激励机制研究孙世敏【摘要】目前对经营者激励问题研究大都建立在代理理论基础上,假定委托人是风险中性的,经营者是风险规避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一假设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本文依据委托人和经营者可能的风险偏好情况,将其组合为9种类型分别加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委托人可能为风险中性、风险规避或风险喜好,经营者可能风险规避或风险喜好.这一结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代理理论假设,而且对实际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可促使人们对经营者激励机制的改进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期刊名称】《运筹与管理》【年(卷),期】2010(019)002【总页数】6页(P155-160)【关键词】管理学;激励机制;风险偏好;经营者【作者】孙世敏【作者单位】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2.91Abstrac t:Now adays,most researches onm anagers’incentive are based on p rincipal-agent theory and assum e that the p rincipal is risk neu tral and the agent is risk adverse.There is lim itation of the hypothesis in real econom ic life.In o rder to study in detail,thispaper c lassifiesm anagersand p rincipals into nine types acco rding to their different risk attitudes.The conc lusion that the p rincipal is risk neu tral o r risk adverse o r risk p reference and them anager is risk adverse o r risk p reference no ton ly exp lains the hypo thesisof p rincipal-agent theo ry,but also guidesp ractice inmo re thinking fo rm anager’s incen tivem echanism.Keyw o rds:m anagem ent;incentivem echanism;risk attitudes;m anager目前对经营者激励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委托代理理论展开的,假定委托人(所有者)与经营者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委托人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而经营者谋求自身效用最大化,二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因此需要设计适宜的激励机制[1,2]。

人民大2024孙健敏《管理心理学(第2版)》PPT第5章 动机与激励

人民大2024孙健敏《管理心理学(第2版)》PPT第5章 动机与激励

动机=效价×期望值×工具性
启示:
1 期望: 是否通过努力能够实现
2 效价: 绩效奖励是否吸引力
3 工具性: 绩效结果和奖励间是否有 明确必然的联系,这种联 系是否持久、稳定
二、波特-劳勒模型
效价
环境
努力程度
能力 工作绩效
期望值
认识程度
内在奖励 外在奖励
能力和素质
波特-劳勒模型的主体
工作条件
公平感 满足
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赫兹伯格采用关键事件分析技术对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进行研究,对访谈结 果进行分类后发现满意因素与不满意因素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因而于1959年提 出了双因素理论,也被称为激励保健理论。
满意
没有满意
不满意
没有不满意
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保健因素:
➢ 基本的薪资待遇 ➢ 工作条件 ➢ 工作稳定性 ➢ 人际关系 ➢ 管理水平 ➢ 公司政策
第二节 工作动机的内容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 洛1943年提出。他认为人类有五种主 要的需要,它们由低级到高级呈一个 金字塔形状。
马斯洛把五种需要分为高和低两级: • 低级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 高级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
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Furnham等(1999 )对人格与工作激励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外向型的人更 关注激励因素,期望奖励,而内向型的人则回避惩罚,神经质的人更关注保健因素。
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的批评与质疑
理论假定满意度和生产率和工作动机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但是目前该假设是 否成立还存在争议
赫茨伯格的调查只考虑了工作满意度,没有涉及员工的工作成绩与努力程度 基于归因理论,批评者认为赫茨伯格得出的保健因素主要是外部因素,激励因 素主要是内部因素,因为人们进行归因时容易把功劳归于自己,而把失败归因于外 部环境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对激励机制的认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对激励机制的认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对激励机制的认识
石文敏
【期刊名称】《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年(卷),期】2012(000)031
【摘要】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质就是把人作为一种具有潜在力,具有能动性的战略资源进行管理、配置、使用、开发、使其在生产活动中发挥其最大的能量,创造最大的价值.激励做为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总页数】1页(P173)
【作者】石文敏
【作者单位】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吉林白山 134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2
【相关文献】
1.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J], 张宁
2.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J], 赵怡彤
3.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研究 [J], 房婷婷
4.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J], 赵怡彤
5.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J], 张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大主流雇员离职模型及对我国离职问题研究

三大主流雇员离职模型及对我国离职问题研究

三大主流雇员离职模型及对我国离职问题研究_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毕业论文作者:网络收集下载前请注意:1:本文档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下载之前请确认。

2:如果不晓得侵犯了你的利益,请立刻告知,我将立刻做出处理3:可以淘宝交易,七折时间:2010-06-10 20:25:03摘要:离职模型的构建是许多雇员离职研究学者研究的重点,主要从个体层面来研究雇员离职的决定因素,进而试图揭示雇员作出离职决策的过程。

雇员离职研究史上有三大主流离职模型,他们是Mobley(1979)扩展的中介链模型、Steers& Mowday(1981)模型和Price-Mueller(2000)模型。

对三大主流离职模型进行了介绍和归纳,并总结了这些模型对我国雇员离职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雇员离职;主流模型;Price-Mueller模型?1 三大主流离职模型简介?1.1 扩展的Mobley中介链(1979)模型?Mobley和他的同事在1979年构造出一个较为复杂和全面的雇员离职过程模型——扩展的莫布雷中介链模型(见图1),它将March和Simon 模型、Price模型和Mobley中介链模型进行了结合,以尽可能地捕捉影响雇员离职的各种复杂因素。

?该模型认为,雇员打算辞职继而从组织中真正流出,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1)工作满意与否。

企业雇员对其工作的满足感既是一个绝对概念又是一个相对概念。

前者是指一个工作由于符合某个员工的价值观,而给他的带来的满足程度。

如,一个热爱书籍、但不善交际的雇员可能对资料管理员的工作比较满意,而对公关部经理的工作却十分恐惧和厌恶;后者是指雇员在综合评价各种工作带给他的满足程度之后,所得到的感觉。

?(2)对在组织内部改变工作角色及收益的预期。

雇员在对现有的工作感到绝对不满,或觉得其它企业具备更合适的工作而感到相对不满时,仍然有可能会从原有企业流失。

因为他会考虑自己将来在本企业的发展,是否还有比外界更大的空间,或者说是否会更加满足。

企业如何选人才的主要原因

企业如何选人才的主要原因

工作抽样法
直接测量工作绩效 测量候选人实际执行工作的某些基
本任务的表现 工作样本法基本程序
管理评价中心法
管理评价中心(management assessment center )是一个2~3天 的经历。大约有10多位管理职位 候选人执行现实管理任务(如发 表演讲,公文处理等);经过训 练的评价专家进行观察,并对每位 候选人的管理潜能进行评价。
市场有关的决定 导致生产率提高的技术与管理方
面的变化 本部门能够获得的经济资源
人员需求预测的方法
趋势分析 比率分析 散点分析 运用计算机预测人员需求 管理人员的判断
组织内候选人供给预测
人工信息系统 人员配置图或职位调配卡 计算机信息系统
内部候选人的优缺点
雇员士气和绩效的改善 组织目标更认同,不易辞职 内部提升可以激发雇员的献身精神 安全,已经为组织很好的了解 定位过程短,需要的培训少 晋升失败人员士气低落 近期繁殖
面试类型
非结构化面试 结构化面试 情境面试 系列式面试 小组面试 压力面试 评价面试
常见的面试错误
轻易判断 强调负面信息 不熟悉工作 雇用压力 求职者次序错误 非言语行为
有效面试的步骤
面试准备 建立和谐气氛 提问 结束面试 回顾面试
面试指导总结
使用结构化表格 推迟决策 强调面试中能更准确的得到评价求
1.能引起求职者对广告的注意 2.能引起求职者对工作的兴趣 3.能引起求职者申请工作的愿望 4.能鼓励求职者积极采取行动
来源之二:就业服务机构
需要对就业服务机构提供: 1. 精确而完整的工作描述 2. 限定就业服务机构在潜在工作申请人 筛选过程中所使用的程序或工具 3. 若可能,应当定期的审阅那些被接受 或被否决的候选人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材料 4. 一旦有可能,最好能同一到两家的就 业服务机构建立长期性的关系

民办高校教师离职原因和对策研究——以泉州某民办高职院校为例

民办高校教师离职原因和对策研究——以泉州某民办高职院校为例
III
华侨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The analysis on the turnover intention is for the strategies for private institutes.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the strategies, the turnover of the teachers would be reduced, enh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ocational institutes.
关键词:民办高校 离职倾向 工作满意度 组织承诺
I
Abstract
Abstract
The thesis mainly aims at sorting ou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 Commitment, Subjective Perception and Turnover Intentபைடு நூலகம்on, and whose influence from individual teacher in different types. Questionnaire will be adopted, which focus on “certain” college in Quanzhou,on the basis of Subjective Intention. The thesis tries to find out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teachers in vocational institutes.
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第一,通过何种方式重点打造学院内涵,让教师对学院的发展建立足够的 信心,让他们为教师的身份而骄傲,并愿意在学院发展平台上实现自我理想和 价值,这是所有高校管理者工作的重点和目标。工作本身、工作卷入度和离职 倾向三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对工作满意度越高,代表工作卷入度越高,那 么教师离职可能性就越低。 第二,对组织承诺的调查的目的在于检验教师对组织的认同感的高低,它 包括情感承诺、持续承诺以及规范承诺三个方面。研究结果显示,差异性类别 的教师在规范承诺方面呈现出较低的认同感。 第三,在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选择其他职业的可能性也越 来越高。民办高校能为教师提供的待遇和平台较为有限,教师离职倾向在最近 几年间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如果不能通过积极的措施对教师进行激励, 极有可能陷入大量教师离职的困境。 第四,不考虑工作本身的话,离职倾向和工作满意度以及组织承诺也有着 负相关关系:所以,本文认为组织承诺是处于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之间的变 量,并以此展开研究和分析。 对离职倾向的研究和分析是为了民办高校制定有效的对策方案。通过方案 的实施,民办高校的教师离职率将会明显降低,为民办高校的长期稳定发展提 供人力资源保障。

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问题研究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一、前言部分现代企业管理倡导注重人的情感需要的柔性管理。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竞争趋势的蔓延以及与之相伴的企业结构重组、组织变革等全球大环境的影响,企业已无法单靠经济性契约和制度性契约来激励员工以保证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基于心理契约的激励机制也随之应运而生。

基于心理契约的激励机制作为连接组织和个体的情感桥梁,为组织中的员工激励提供了新的思路,是组织和个体双向承诺的新视角。

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

从心理契约切入,对员工的激励问题进行研究,不仅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有着重要启示,更是吸引、保留和稳定员工,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

建立基于心理契约的激励机制要认识到员工的特定需要和有效的激励方式。

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从心理契约的内容和结构出发,基于员工和组织所处的环境,任务与职业取向的吻合程度,安全与归属感,报酬,价值认同,培训与发展的机会,晋升等方面衡量组织与员工的“双赢问题”,这为现代企业管理激励员工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经济危机遍布全球的环境下,组织正进行着一系列的变革,这些变革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员工的心理契约,使员工产生压力,影响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也就会影响企业的绩效,由此可见,如何根据组织环境与员工的特质,在员工心理契约的视角下寻求与其匹配的激励策略,以推动其创新能力的有效发挥是现代组织智力资本和知识管理领域中的重要问题,因此研究它就变得十分必要。

二、主体部分从心理契约角度对员工激励进行研究,是现代企业柔性管理的新要求。

相对于纸质经济契约的约束和规范作用而言,企业心理契约的建立往往能带给企业员工更好的激励效果。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金字塔式的刚性管理日渐柔性化。

基于这种考虑,国内外学者基于心理契约对员工激励管理作出了一系列诠释。

(一)国外研究现状心理契约最初是从国外引入的,是基于组织和员工双向承诺的新视角的考虑,从心理契约角度研究员工的激励机制,能让员工同组织达成目标上的共识和思想上的共鸣,能让员工形成资源为组织服务的主人翁意识。

2022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管理学》科目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管理学》科目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管理学》科目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选择题1、组织行为学尤其关注的是()。

A.组织中人们的心理状况B.人们的行为在工作中的表现C.人们在工作中的活动D.活动所创造的组织绩效2、当一个管理者组织制订公司战略以寻求企业进一步发展时,他扮演的管理角色是明茨伯格所说的()。

A.领导者 B.发言人C.企业家D.混乱驾驭者3、沸光广告公司是一家大型广告公司,业务包括广告策划、制作和发行。

考虑到一个电视广告设计至少要经过创意、文案、导演、美工、音乐合成、制作等专业的合作才能完成,下列何种组织结构能最好的支撑沸光公司的业务要求?()A.直线式B.职能制C.矩阵制D.事业部制4、在不确定情况下,除了有限信息的影响之外,另一个影响决策结果的因素是()。

A.风险性 B.环境的复杂性C.决策者心理定位 D.决策的时间压力5、如果管理者非常重视组织成员的高满意度,则()沟通网络是最有效的。

A.轮式 B.全通道式 C.小道消息D.链式6、()不属于创业精神所主要强调的三个方面的主题。

A.对机会的追求B.创新C.增长D.拼搏7、某电器公司决定采取收购方式进入家用空调产业,以分散经营风险,从战略层次或类型的角度看,该战略属于()。

A.公司层战略 B.事业层战略 C.职能层战略 D.技术运作层战略8、竞争优势是使组织别具一格和有与众不同的特色,这种与众不同的特色来自组织的()。

A.战略 B.结构 C.文化 D.核心能力9、下列选项中哪个不属于“组织”(organization)所共同具有的三个特性?()A.明确的目的或目标 B.精细的结构C.文化 D.人员10、20世纪以前,有两个重要的事件促进了管理研究的发展,其中一个是()。

A.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B.泰勒出版《科学管理原理》C.文艺复兴 D.霍桑实验二、名词解释11、组织发展12、有限理性决策13、战略14、组织文化15、管理的领导职能16、组织结构17、跨职能团队18、管理方格理论三、简答题19、亨利·法约尔创造了怎样的工作场所?玛丽·帕克·福莱特呢?弗雷德里克·泰勒呢?20、社会企业家的概念与企业家和创业型企业有什么联系?21、“一个组织中的每个员工都在控制工作的活动中发挥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2. 1
模型构建
经营者收益构成 假设 a i 为经营者第 t i 期的努力水平 ( i = 1 ,
第6 期
孙世敏等: 考虑解聘与离职倾向的经营者动态激励模型
905
假、 荣誉等非物质激励手段给经营者带来的利益 , 难以量化. 但由于它对经营者产生重要的激励作 用, 因此本文尝试将其转化为等值的货币效用 , 从 而引入激励模型中来. 假定非货币效用也与当期 业绩挂钩, 经营者业绩越好, 获得的非货币效用越
Managers Dynamic Incentive Model Considering Dismissal Tendency and Turnover Intention
SUN Shimin1 ,YANG Huan1 ,LIU Yitong2 ,ZHANG Hannan1
( 1.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69 ,China; 2. Shenyang No. 31 Senior High School,Shenyang 110022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SUN Shimin,Email: smsun@ mail. neu. edu. cn)
Abstract: Considering turnover intention and dismissal tendency ,managers ’tw ostage dynamic incentive model w as designed in w hich managers ’ expected utility and enterprises ’ expected return w er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three possibilities and probabilities of reelection, compensation turnover and noncompensation turnover. Five conclusions w ere draw n as follow s. Firstly ,the greater a manager ’ s turnover intention is,the low er his effort is and the higher his requirement for the performance share ratio w ill be. Secondly , w hen a manager gets more dismissal payment than the increase of basic salary in the next period w hile he provides the same s effort is,the low er his effort,the more the dismissal intention is,and the greater the manager ’ requirement for the performance share ratio w ill be. Thirdly ,the dynamic basic salary system can help to improve managers’effort. Fourthly ,the higher the proportion of monopolistic surplus is, the low er the manager ’ s effort w ill be. Finally ,the greater the performance share ratio and the nonmonetary utility sensitivity are,the higher the manager’ s effort w ill be. Key words: dismissal tendency ; turnover intention; dynamic basic salary ; monopolistic surplus; nonmonetary utility 经营者激励研究大都以连续就任为前 [1 - 2 ] , 提 事实上解聘与离职在每个聘期都可能发 生. 当经营者有离职倾向或感受到企业对其有解 聘倾向时, 其工作积极性通常会大打折扣. 目前已 有少量文献对经营者解聘进行研究
考虑解聘与离职倾向的经营者动态激励模型
1 孙世敏 ,杨 1 2 1 欢 ,刘奕彤 ,张汉南
( 1. 东北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9 ; 2. 沈阳市第 31 中学,辽宁 沈阳 110022 )

要: 同时考虑离职倾向与解聘倾向, 依据经营者下期继续连任 、 补偿离职以及非补偿离职三种可能
第 38 卷 第 6 期 2017 年 6 月
东 北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 Natural Science)
Vo l. 38 , No. 6 Jun. 2 0 1 7
doi: 10. 3969 / j. issn. 1005 - 3026. 2017. 06. 028
Fig. 1
图 1 第 t1 期期末经营者去留抉择的三种情况 Three cases of manager’ s choices about going or staying in the end of t1 period
第 t1 期经营者激励模型设计过程中, 企业目 标为第 t1 期和第 t2 期两期期望收益之和最大化, 经营者目标为第 t1 期和第 t2 期两期期望效用之 和最大化.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由于第 t1 期期初 经营者尚未知晓其第 t2 期的去留问题, 因此第 t2 期期望效用的计算需要考虑经营者继续连任 、 补 偿离职和非补偿离职三种情况. 2 ) 第 t2 期激励模型设计思路. 第 t2 期为经 营者受聘终期, 不必考虑当期决策对下期收益的 因此激励模型设计只需考虑当期收益. 此 影响, 外, 第 t2 期期初经营者的去留已经确定, 只有继 续留任才存在连续期间努力付出的问题, 因此第 t2 期激励模型设计仅考虑经营者继续留任情况, 此时企业目标为当期期望收益最大化, 经营者追 求当期期望效用最大化.
904
东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第 38 卷
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影响;第三, 现有文献大多采 用固定基础薪酬制度. 本文引进动态基础薪酬制 度, 同时考虑离职倾向与解聘倾向, 依据经营者下 期连任、 补偿离职及非补偿离职三种可能性及其 概率确定经营者期望效用和企业期望收益 , 并建 立二阶段动态激励模型, 证实离职倾向与解聘倾 向对经营者努力水平的影响.
Table 1 项 目
多. 设 γ i 为第 t i 期非货币效用的业绩分享系数, 1), h 为经营者非货币效用敏感度 ( h 且 γ i ∈( 0 , 越大, 非货币效用等价的货币效用值越大 ) , 则非 货币效用可表达为 hγ i ( 1 - λ ) ( ka i + ε i ) .
表 1 经营者第 t1 期和第 t2 期的收益组成 Managers’income component in t1 and t2 period 第 t2 期 连任:( 1 - p) ( 1 - q) C2 = f [ ( 1 - λ) π1] β2 ( 1 - λ) ( ka2 + ε2 ) hγ2 ( 1 - λ) ( ka2 + ε2 ) T+W W 补偿离职:p( 1 - q) 非补偿离职:q
性及其出现的概率确定经营者期望效用和企业期望收益, 并建立二阶段动态激励模型 . 研究得出如下五点结 论:第一, 经营者离职倾向越大, 努力程度越低, 对业绩分享比例的要求越高;第二, 经营者相同努力水平获得 解聘倾向越大, 经营者努力水平越高, 对业绩分享比例的要求越 的解聘补偿高于下期基础薪酬提升幅度时, 低;第三, 动态基础薪酬制度有助于提升经营者努力水平;第四, 行业垄断盈余比例越大, 经营者努力水平越 低;第五, 业绩分享系数与非货币效用敏感度越大, 经营者努力水平越高. 关 键 词: 解聘倾向;离职倾向;动态基础薪酬;垄断盈余;非货币效用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 - 3026 ( 2017 ) 06 - 0903 - 06 中图分类号: F 22思路. 第 t1 期为经 营者受聘初期, 企业和经营者做出的解聘与离职 选择会对下一期收益产生影响, 因此第 t1 期激励 模型设计不仅要考虑当期收益, 而且需要考虑第 t2 期收益. 第 t1 期期末, 假设经营者离职概率为 q( 0 ≤q≤1 ) , 企业解聘 经 营 者 概 率 为 p ( 0 ≤ p ≤ 1) , 则第 t1 期期末经营者的去留可能出现如下三 种情况( 详见图 1 ):①继续连任, 概率为( 1 - p ) × ( 1 - q) . 此时经营者从企业获得期望效用, 包括 基础薪酬、 业绩薪酬和非货币效用;企业期望收益 为其产出扣除支付给经营者货币薪酬后的余额 . ②补偿离职, 概率为 p( 1 - q) . 此时经营者获得解 聘补偿以及另谋职业的机会收益, 企业期望收益 为行业平均产出扣除解聘补偿后的余额 . ③ 非补 概率为 q. 此时经营者另谋职业可获得机 偿离职, 会收益, 企业收益可比照行业平均产出计量 .
2) , A 为经营者所有努力变量的集合, a i ∈ A, εi 为
2 第 t i 期外生随机变量, 且 εi ~ N ( 0 , σi ) . 设 πi 代
由经营者努力水平和外生随 表企业第 t i 期产出, 可以表示为 π i = ka i + ε i ( 其中 k 机变量共同决定, 为经营者能力 ) . 假定行业垄断盈余比例为 λ , 则 第 t i 期经营者对企业的贡献可表达为 ( 1 - λ ) π i . 各种情况下经营者的收益构成见表 1. 1 ) 经营者连任. 经营者收益由基础薪酬、 业 绩薪酬和非货币效用三部分构成. 基础薪酬采用 动态模式, 依据上期业绩确定下期基础薪酬水平 . 第 t1 期为经营者受聘初期, 基础薪酬设定为 C1 , 由企业薪酬管理委员会依据经营者声誉、 从业经 企业规模、 经营管理难度以及经理人市场价格 历、 等因素综合确定. 第 t2 期基础薪酬设为 C2 , 依据第 t1 期经营业绩确定, (1 - λ) × 可表达为 C2 = f [ . 业绩薪酬依据经营者当期业绩计量. 假设 β i π1] 1) , 为第 t i 期经营业绩分享比例, 且 βi ∈( 0 , 则经 营者第 t i 期的业绩薪酬为 β i ( 1 - λ ) π i = β i ( 1 - λ ) ( ka i + ε i ) . 非货币效用指在职消费、 晋升、 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