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论述

合集下载

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一)

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一)

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一)论文关键词:现代性启蒙断裂反思理想的现代性论文摘要:“现代性”是20世纪后期西方哲学所广泛关注的概念,对于“现代性”的界定,学术界至今未能达成统一的认识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引入“现代性”这一概念时,即是为了实现启蒙国民,救亡图存的目的;然而,由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与西方相差甚远,以至于“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在“文革”之后,人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反思,以求在中国实现理想的现代性。

关于“现代性”,吉登斯曾言简意赅地提出:“现代性之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的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这影响…”。

而法国学者伊夫·瓦岱从反面意义上对现代性进行了定义:“现代性可定义为那种主要特征与传统文化特征相对立的文化状态”。

这种宽泛而概括的定义方式对众说纷纭的现代性来说,是一种比较客观而折中的界定。

在中国文献中,“现代性”一词最早在1918年《新青年》中出现。

周作人在一篇译文中首次把“modernity”译成“现代性”。

20世纪9O年代初,“现代性”概念开始进入中国文学批评领域。

概言之,现代性是在欧洲社会母体中孕育出来的以科学和理性为代表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

因为“现代性”在产生之初即有启蒙的性质,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引人“现代性”这一概念时,即是为了实现启蒙国民,救亡图存的目的;然而,由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与西方相差甚远.以至于“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在“文革”之后,人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反思,以求在中国实现理想的现代性。

一、启蒙“现代性”走进中国,已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事情。

其时,当西方诸国已迈着现代化的步伐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却依然沉浸在“泱泱大国”的骄傲与自大里,固执地守候在自给自足的落后的农业文明里。

一大批有识之士,在目睹了自身的落后、屈辱和西方的先进后,决定在中国开始“现代性”,用“现代性”唤醒围人的意识,以期达到救亡图存,救国救民的目的。

论民间艺术的现代性

论民间艺术的现代性

论民间艺术的现代性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之一,它与我国的历史、文化等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积淀大量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发展的根本。

对于不同的民间艺术来说,都有着不同的意义,把民间艺术中的艺术语言与民间语言相结合,能够更加充分体现出民间艺术的现代性,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民间艺术,更加注重民间艺术带来的魅力,同时对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进行一定的继承与保护。

本文就对民间艺术的现代性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阐述。

1 民间艺术的论述民间艺术是艺术中的一个种类,也是我国悠久历史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艺术是针对学院派艺术、文人艺术的概念提出来的,民间艺术主要分为两种:一方面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生活审美而创造出来的艺术。

例如,民间舞蹈艺术、民间绘画艺术、民间音乐艺术等各种艺术形态;另一方面是民间造型艺术。

例如,剪纸、编织等多种艺术形态。

民间艺术,是指一种民俗的生活模式在民间社会中传播的艺术样式,民间艺术具有地域审美性和历史文化性。

民间艺术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一定的保护,不仅承载着人们的社会文化,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一种体现,为了要保护这种民间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需要,而且还是世界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一种艺术中最为普通的艺术形式,在当今的社会中,作为最普通的民间艺术体现出一定的现代性。

所以,要对民间艺术进行一定的保护,民间艺术反映的不仅是一种艺术形态,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精神文化发展的基础。

2 民间艺术的现代性民间艺术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一种艺术形态,民间艺术所散发出来的魅力能够充分体现出一种原始性、纯真性等。

民间艺术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所表现出来的现代性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1 民间艺术的形成(1)民间艺术是我国艺术形式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对于民间艺术来说,它始终贯穿于人们的衣食住行,从衣食住行中不仅能够体现出一定的实用价值,而且还能体现出一定的审美价值。

现代性的总结与反思

现代性的总结与反思

关于现代性的问题现代性问题一直都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一个从西方引入的主题,从新文学一开始就被放在了重要的地位。

到了新时期,对于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在各个方面都有着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它在现代文学甚至是当代文学中中的重要作用。

1.对于现代性本身的研究在汪晖的《我们如何成为“现代的”》这篇论文中,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一个梳理。

在他看来现代性是一个内容繁复的西方概念,它首先是一种时间观念,是一种直线向前、不可重复的历史时间意识。

这种意识的产生与欧洲历史中的世俗化的过程,即资本主义化的过程有着内在的联系。

现代的概念体现了未来已经开始的信念,这是一个为未来而生存的时代,一个向未来“新”敞开的时代。

在衣俊卿的《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现代性的问题。

文章具体地分析的现代性的基本的图式和机理,对现代性进行了一个多维的整合。

文中认为现代性所标志的理性文化模式,是现代社会的主导文化模式和文化精神。

作者从现代性的精神维度和制度性的维度两个方面来分析现代性的构成。

在精神维度上主要指个体性与自我意识、理性化和契约化的公共文化精神、意识形态化的社会历史叙事。

在现代性的制度维度包括经济运行的理性化、行政管理的科层化、公共领域的自律化、公共权力的民主化和契约化。

从而得出了结论:在中国的境遇中,现代性的本质上“不在场”或者尚未生成。

在论文的第二部分,分析了现代性的当代命运与中国语境。

通过对现代性本身的分析,和与前现代和后现代性的比较中,得出了现代性的深刻的反思性和内在的超越性的特点。

在郑莉的《现代性论争的缘起、困境及出路》中对现代性的论争做了基本的陈述。

现代性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是导致关于它的论争不断。

另一方面是由于现代性是具有不同源流:在法国,现代性通常是在波德莱尔和尼采意义上来理解的美学现代性;而在德国,现代性则是以启蒙运动为发端的。

关于现代性的各种论争,作者认为其归宿点和落脚点应该在如何时间现代性上,即面对现代性所带来的偶然性、矛盾性和不安全性,人类将如何进行一种现实的抉择。

“现代性”概念的解读

“现代性”概念的解读

“现代性”概念的解读一、“现代性”的界定“现代”就是现在生活的时代,每一代人都可以吧自己生活的时代称为“现代”,所以每一个时代都有过它自己的“现代性”。

而今天我们所说的“现代”指一个确定的时期,是人类历史演变过程中的某一特定时期。

主要是指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的历史演变时期,而“现代性”概念主要指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的社会性质或状态。

现代性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社会的崭新时期,同时代表着社会形态的转型,表示人类社会由封建社会进入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现代性是启蒙的结果,启蒙运动,法文Siècle dos Lumières ,德文Zeit der Aufklärung ,英文the Enlightenment ,都有“以光明驱逐黑暗”的意思。

启蒙运动表达出以“理性”“自由”为标志的时代精神,理性在启蒙运动只能够是人们用以代替上帝、判定一切存在的合理性法庭。

启蒙所关注的是现代性的制度问题,表现为科学、人道、理性、民主、自由、平等、权利、法制的普遍原则,而审美现代性更看重人的处境问题。

1860年波德莱尔在《现代生活的画家》一文中首次界定了“现代性”的含义“现代性就是过度、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为了使任何现代性都值得变成古典性,必须把人类生活无意间至于其中的神秘美提炼出来。

”波德莱尔将现代性的审美体验与有关历史的体验结合在一起,指出了艺术创作的“偶然”与“永恒”的辩证关系:只有当作家将自己的生命体验全部贯注到当代的生活中去的时候,他才能从中挖掘出生活的“诗意”,而正是这种生命体验使作品超越了时代的界限,具有了“普遍人性”的审美意义。

这使现代性充满矛盾,一方面,现代性就是理性,代表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变革逻辑,另一方面它不断给我们带来剧变,并把精神焦虑植入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

二、“现代性”的反叛理性主义把社会历史看成是在时间维度上的不断进步,认为随着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能力的提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长,随着社会趋于和谐和公正,人类必然会过上越来越美好的生活。

现代性——精选推荐

现代性——精选推荐

现代性⼀、现代性的多维诠释现代性毫⽆疑问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焦点性话题之⼀,它在⽂学的、哲学的、政治学的、社会学的、法学的、经济学的争论话语中,都已经成为出现频率最⾼的核⼼术语之⼀。

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常常会突然意识到,我们研究的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重⼤问题,实际上都直接地或间接地与现代性问题构成深刻的关联。

20世纪的许多著名批判性思想家,如胡塞尔、韦伯、齐美尔、卢卡奇、葛兰西、霍克海默、阿多诺、哈贝马斯、利奥塔、福柯、德⾥达、波德⾥亚、吉登斯、鲍曼等,都在以不同⽅式关注现代性问题,他们关于欧洲科学危机、启蒙理性、⼯具理性、技术理性、意识形态、⼤众⽂化、现代国家等问题的思考,实际上都可以概括为现代性批判。

在实践层⾯上,20世纪西⽅发达国家的⽂化危机,以及后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和全球化进程中所经历的价值争论和⽂化冲突,在很⼤程度上都与现代性的本质和命运问题密切相关。

正如吉登斯断⾔的那样,全球化在某种意义上是“现代性的全球化”,“现代性正内在地经历着全球化的进程”1[1][①]。

随着全球化时代和世界历史进程的开辟,现代性在全球范围内成为焦点性话题。

然⽽,虽然在全球范围内⼈们对现代性问题的关注与兴趣有增⽆减,但当我们真正⾯对这⼀问题时,依旧有些茫然。

现代性问题似乎还没有完全露出其清晰的地平线,依旧是⼀个开放的、相互冲突的、相互关联⼜纠缠不清的“星丛”。

在各种争论中,⽆论对于现代性毫不动摇的捍卫还是坚定不移的否定,虽然从不同⾓度提出了许多值得重视的理由,但是,总是给⼈某种过于泛化和过于宏⼤的感觉。

这或许源⾃这样的情境:现代性的捍卫者和批评者差不多都是在⾮常⼀般的和普泛的意义上探讨现代性问题,没有揭⽰出现代性是怎样作为基本的图式和机理⽆所不在、⽆孔不⼊地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层⾯,怎样作为基本的⽣存模式深刻地影响现代⼈的⽣存和⽣活。

问题的深⼊显然有赖于在现代社会的深层机制和根基上对现代性做更为耐⼼和细致的反思。

何谓现代性

何谓现代性

“现代性” 指社会的一种类型、模式或阶段。

最初,它限于指西欧国家从文艺复兴到大众传媒的崛起的这段历史;其特征是,先前处于封闭、孤立状态的区域群落(local communities)被大规划地整合,从而告别传统和宗教,走向个体主义、理性化或科学的社会组织、平等主义等。

处在现代性状态的社会被称作现代社会(modern society)。

一个社会演变成为现代社会的过程就叫现代化(modernization)。

最能用来定义现代阶段的事件包括:民族国家(nation state)的兴起;工业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代议民主制的崛起;科学与技术发挥的作用愈益增大;城市化;大众传媒的增生和扩散(proliferation)。

西欧历史较为具体地体现在: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法国革命;美国革命;工业革命;人们通常认为,正是上述的这些事件或其中的部分事件,使得现代社会在欧洲得到了较为完整的实现。

现代性的主要特征人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从在社会学的角度,以期弄清楚究竟什么是现代性这一问题。

许许多多的名词和术语被用以描述社会、社会生活、驱动力、思想病症,以及现代性的许多其它层面。

这些名词和术语分别是:科层制、世界的除魅、理性化(工具理性)、世俗化、异化、商品化、非文本化、个体主义、主体主义、线性发展、客观主义、普世主义、还原论、混沌、工业社会、同质化、一体化、异类杂成、多样化、民主化、集中化、位阶组织、机械化、极权主义等。

人们通常通过对现代社会与前现代社会或现代社会与后现代社会的比较,来透视和反衬现代性的特征。

而对那些非现代社会状况的认识也远未取得一致。

每个社会都有其不同的历史背景,尤其是欧洲以外的社会,更不用说从前现代性的社会形态演化到后现代性社会形态所走过的三个阶段了,因此,从一定意义讲,要想找到一个能够充分描述各类社会所具有的不同现实(realities)的词,其可能性值得人们怀疑。

现代性与当代台湾的文学论述

现代性与当代台湾的文学论述

“ 现代性 ”概念的历史 ,讨论 其成 为言说百年 中国文学与思想史通用术语 的重要理论意义 ,指 出台湾文学 的现代 性 问题构成 了讨论 2 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 的重要部分 。台湾学界引入 “ 现代性 ”经历了三个 阶段 ,在多元 文化
下的 “ 现代性” 呈现 出内涵 日渐丰富和复杂化 ,成为不可或缺 的理论 工具 ,并 由此 取得 了富有价值 的成 果。两
时 期 文 学 :新 的 文 化 空 间 》 《 承 于 断 裂 :走 向 后 新 时 期 文 学 》 等 文 中 ,张 颐 武 、 王 宁 等 人 尝 试 继
用 西方 的后 现代 主义理 论 阐释 18 9 9年 以 后 与 新 时 期 文 学 的 不 同 特 质 ,他 们 多 次 提 到 与 后 现 代 性 相 对 的 现 代 性 概 念 。这 时 人 们 并 未 意 识 到 现 代 性 概 念 的 复 杂 性 ,直 到 1 9 9 4年 北 京 大 学 的 “ 估 重 现 代 性 ” 讨 论 ,作 为 反 思 2 0世 纪 中 国 文 学 以及 社 会 文 化 思 想 现 代 化 进 程 的 现 代 性 概 念 才 逐 渐 浮
现 。19 9 6年 以 来 , “ 代 性 ” 概 念 大 面 积 进 入 文 学 理 论 与 批 评 领 域 ,甚 至 成 为 人 们 描 述 和 言 说 百 现
年 中 国 文 学 与 思 想 史 的 不 可 或 缺 的 通 用 术 语 。 人 们 为 什 么 如 此 迷 恋 “现 代 性 ” 概 念 ,甚 至 到 了 言 必 称 “ 代 性 ” 的地 步 呢 ? 其 原 因 在 于 :其 一 、后 现 代 主 义 的 刺 激 ,正 如 刘 小 枫 所 说 : “ 现 现 后 代 论 述 的 扩 张 一 再 返 回 现 代 性 问 题 , 触 发 了 重 新 理 解 现 代 现 象 的 需 求 。 [3 二 、 时 间 之 窗 的 影 ”3 其 3 响 ,世 纪 末 人 们 — — 显 然 产 生 了 盘 点 、反 思 2 0世 纪 思 想 史 的 冲 动 , “ 代 性 ” 问 题 满 足 了 这 种 现 需 求 。 更 内在 的 原 因是 8 0—9 0年 代 的社 会 、文 化 和 思 想 的 巨 幅 转 型 ,人 们 产 生 了 重 新 理 解 与 阐 释 启 蒙 思 想 与 现 代 化 设 计 的 需 求 ,而 西 方 思 想 界 的 现 代 性 论 争 又 进 一 步 刺 激 了 这 种 反 思 , “ 代 现 性 ” 问题 于是 凸现 在 中国知 识界 面前 。

论西方哲学中的现代性问题

论西方哲学中的现代性问题

论西方哲学中的现代性问题在哲学领域中,现代性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西方哲学中的现代性观念不断演变和发展,甚至影响了整个西方思想和文化。

现代性在西方哲学中,被定义为用理性来看待世界,进而获得真理和进步。

本文将探讨西方哲学中的现代性问题,特别是现代性的定义和现代性对于人类自我认知的影响。

一、现代性的定义现代性的定义是多样的,不同的哲学家和学术界都有自己的看法。

其中最经典的定义来自于哲学家马克思。

马克思认为,现代性是一个“解放的和自由的社会”,现代性的出现是在工业化时期。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一个新的现代性,人们不再由传统的社会和习俗所束缚,反而更注重个人利益和自由选择。

但是,这个定义并不是所有哲学家都认同的。

哈贝马斯则认为现代性是一个深刻矛盾的概念。

他认为现代性既是基于理性的进步概念,同时也是一种异化现象,因为现代性为了进步打破了自然和人类个体之间的纽带。

它代表了一种分化的现实,一种残缺不全的现实。

总的来说,现代性的定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变化和哲学家的看法而变化的。

二、现代性对于人类自我认知的影响现代性的出现对于人类自我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现代性代表着一种理性与科学的出现。

在现代性的时代,科学家们通过知识和理性手段来发掘真理和规律,因此科学的发展成为了现代人的重要标志。

科学的发展为现代社会的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现代性的出现也意味着人们对于本质和个体的忽视,人们对于理性和科学更加关注,而忽略了人类自身的感性体验。

在现代性中,人们常常忘记了人类独特的个体性。

人们关注的不再是自己的内心,而是外在的世界。

现代性可能会带来人类自我认知的缺失。

三、现代性对于亚文化的影响现代性的出现也对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性的时代,世界上许多新兴的亚文化如音乐、电影等迅速兴起。

这些亚文化往往代表着人们非传统的、自由的、公共的一面,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重要标志。

然而,现代性中亚文化的兴起也意味着传统文化被打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学的现代性问题
现代性,从某种程度来说,从来就不是一个封闭的历史档案式的概念,而是一个可以被不断言说、发掘、并随着在其题域范畴内众多话语实践而发展的或然性概念。

在中国文献中,“现代性”一词最早见于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1期。

周作人在译文《陀思妥夫斯奇之小说》中首次把“modernity”译成“现代性”。

对于现代性的内涵,我们大致有两种理解:首先,现代性被表述上一种时间意识,或者说是一种直接向前的不可重复的历史时间意识,一种与循环、轮回或者神话的时间认识框架完全相反的历史观。

认为时间不再是循环的、而是直线的、失性的,于是历史成为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时间是不可重复的。

这标志着人们一种觉醒的意识和新的时间认识。

其次,美学概念的现代性,在文化范畴内具有价值叙事职能。

西方提出现代性是对于人被工业社会的反思,对于工业社会把人变成机器、忽视人的多样性的反思。

人的本性是对理性的反抗,所以“现代化”在某种意义上是自我否定、自我颠覆的“主体性”。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这两种现代性的追求是同时存在的。

其中对于时间概念的现代性的追求,表现在现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各个阶段,无论是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及其基础上古典文学、提倡语言上的白话与文学创作上的欧化的现代文学的开端,还是表现个人、表现社会、表现革命生活的各个发展阶段,现代文学每走一步都是种不可重复的现代性特征。

而对于审美意义的现代性,现代文学主要表现为三种现代性转型,并体现在三种现代性文学实践中。

一种是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欧化的文学现代性;另一种是毛泽东为代表、赵树理为文学实践的“本土化”现代性;第三种是以王蒙为代表的“新时期文学”现代性。

鲁迅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构建了自己极富现代性的欧化小说创作实践,他创作出《狂人日记》、《药》等小说,明显地体现了五四一代作家对未来文学现代性明晰的价值诉求和规范要求。

无论是以白话文的创作小说的开创性,还是横截面以及儿童视角的西方小说叙事的模式的运用,鲁迅的小说现代性是有很明显的“欧化”色彩的。

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变化,以鲁迅为代表的“欧化”的现代性,逐渐被“本土化”现代性诉求所取代。

在毛泽东一系列文艺论争的推动下,出现了现代文学“本土化”现代性的典型代表赵树理。

赵树理首创了评述体现代小说形式,吸收了中国传统说唱文学的表现手法,重视小说情节连贯与整体性,同时运用幽默的口语化语言塑造了许多鲜活的农民形象。

赵树理小说讲故事似的形式特色,为以农民为主的中国读者所喜闻乐见,也成功推动现代文学的大众化。

到了80年代新文学时期,在对“欧化”与“本土化”的现代化的现代文学“整合”的基础上,出现了既立足本土又放眼世界,既具有现代性又具有民族性的以王蒙为代表的新时期文学。

王蒙通过自己对于文学二元对立价值的消解、多元文学价值的确立,以及“东方意识流”小说的实验,力求在新的文化语境和时代契机中,“重塑”中国文学现代性新景观,探索中国文学发展的新思路。

他的这种开放性、包容性的现代化方案无疑给不断面对挑战、在调整中发展自己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一种有益的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