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天然药物化学笔记整理

合集下载

天然药物化学总结归纳

天然药物化学总结归纳

天然药物化学总结归纳第一节总论一、绪论1.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内容: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及结构鉴定⑴有效部位:具有生理活性的多种成分的组合物。

⑵有效成分:具有生理活性、能够防病治病的单体物质。

2.天然药物来源:植物、动物、矿物和微生物,并以植物为主。

3.天然药物化学在药学事业中的地位:⑴提供化学药物的先导化合物;⑵探讨中药治病的物质基础;⑶为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研究奠定基础;⑷为中药、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⑸开辟药源、创制新药。

二、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1.溶剂提取法:据天然产物中各成分的溶解性能,选用对需要的成分溶解度大而对其他成分溶解度小的溶剂,⑴常用的提取溶剂:各种极性由小到大的顺序如下:石油醚﹤苯﹤氯仿﹤乙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亲脂性有机溶剂亲水性有机溶剂⑵各类溶剂所能溶解的成分:1)水:氨基酸、蛋白质、糖类、生物碱盐、有机酸盐、无机盐等2)甲醇、乙醇、丙酮:苷类、生物碱、鞣质等极性化合物3)氯仿、乙酸乙酯:游离生物碱、有机酸、蒽醌、黄酮、香豆素的苷元等中等极性化合物石油醚:脱脂,溶解油脂、蜡、叶绿素等小极性成分;正丁醇:苷类化合物。

⑶溶剂提取的操作方法:1)浸渍法:遇热不稳定有效成分,出膏率低,(水为溶剂需加入适当的防腐剂)2)渗漉法:3)煎煮法:不宜提取挥发性成分或热敏性成分。

(水为溶剂)4)回流提取法:不适合热敏成分;(乙醇、氯仿为溶剂)5)连续回流提取法:不适合热敏性成分。

6)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适于热敏性成分的提取。

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夹带剂:乙醇;7)超声波提取技术:适用于各种溶剂的提取,也适用于遇热不稳定成分的提取2.水蒸气蒸馏法: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且不被破坏的成分。

(挥发油的提取。

)3.升华法:具有升华性的成分(茶叶中的咖啡因、樟木中的樟脑)三、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精制1.溶剂萃取法:⑴正丁醇-水萃取法使皂苷转移至正丁醇层(人参皂苷溶在正丁醇层,水溶性杂质在水层)。

天然药物化学重点知识总结

天然药物化学重点知识总结

天然药物化学重点知识总结第一章总论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办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内容包括各类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要紧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办法以及要紧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

一.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从药材中提取天然活性成分的办法有溶剂法、水蒸气蒸馏法及升华法等。

(一) 常用提取办法办法原理范围溶剂法相似相溶所有化学成分蒸馏法与水蒸气产生共沸点挥发油升华法遇热挥发,遇冷凝固游离蒽醌(二)溶剂提取法●溶剂提取法的原理:溶剂提取法是依照“相似相容”原理举行的,经过挑选适当溶剂将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从药材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办法。

(考试时请如此回答哦!)*常用溶剂极性有弱到强罗列:石油醚<环己烷<苯<乙醚<氯仿<醋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丙酮,乙醇,甲醇可以和水任意比例混合。

)*常用溶剂的性质:亲脂性有机溶剂、亲水性有机溶剂、水*普通事情下,分子较小,结构中极性基团较多的物质亲水性较强。

而分子较大,结构上极性基团少的物质则亲脂性较强。

●天然药物中各类成分的极性·多糖、氨基酸等成分极性较大,易溶于水及含水醇中;·鞣质是多羟基衍生物,列为亲水性化合物;·苷类的分子中结合有糖分子,羟基数目多,能表现强亲水性;·生物碱盐,可以离子化,加大了极性,就变成了亲水性化合物;·萜类、甾体等脂环类及芳香类化合物因为极性较小,易溶于氯仿、乙醚等亲脂性溶剂中;·油脂、挥发油、蜡、脂溶性XXX素基本上强亲脂性成分,易溶于石油醚等强亲脂性溶剂中总之,天然化合物在溶剂中的溶解遵循“相似相溶”规律。

即极性化合物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化合物易溶于非极性溶剂,分子量太大的化合物往往别溶于任何溶剂。

溶剂提取法的关键是挑选适宜的溶剂(挑选溶剂依据:依照溶剂的极性和被提取成分及其共存杂质的性质,决定挑选何种溶剂)(各溶剂法分类见《天然药物化学辅导教材》P5)(三)水蒸气蒸馏法只适用于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而别被破坏,与水别发生反应,且难溶或别溶于水的成分的提取。

天然药化笔记

天然药化笔记

天然药化重点掌握内容第一章总论结构特点植物(主)理化性质动物天化研究内容提取分离方法天然药物来源矿物结构鉴定微生物生物合成*生合成途径成分提取成分分离Ph2.根据分配比不同K=C 上/C 下 β=K 大/K 小 >100分离效果强 ≈1 分离能力小分离方法:液液萃取法、逆流分色谱法、分配色谱法附 常用萃取液密度 氯仿——1.5乙酸乙酯——0.89乙醚——0.71石油醚——0.64 丙酮——0.8 正丁醇——0.8正丁烷——0.5(除氯仿外都在水上层)物理吸附:相似相溶 吸附力三要素:溶质极性,溶剂极性、吸附剂活性。

硅胶、氧化铝属于极性强吸附剂 大孔树脂属于极性弱吸附剂强极性吸附剂,对极性大成分吸附力强,易被极性大洗脱剂洗脱,用于分离极性小物质弱极性吸附剂,对极性小成分吸附力强,易被极性小洗脱剂洗脱,用于分离极性大物质官能团极性:R-COOH>Ar-OH>H 2O>R-OH>R-NH2>R-CONH2>CHO>R-COOR>ROR>R-X>R-H(说纷谁纯安?仙泉指迷路)补充知识:活性炭是非极性吸附剂 吸附力:分子量大>分子量小;芳香族>脂肪族小概念总结第二章:糖和苷同果2甘露,3洛4半乳Glc(葡萄糖)2位差向异构man(甘露)3位差向all(阿洛)4位差向gal(半乳糖)酮糖fru 果糖鼠李糖rha (与甘露相反)CH2OHOCH2OH CH3Fischer式Haworth式互变:先定D/L ,尾部(CH3OH部)D上L下,再判αβ,1位羟基β同尾α异尾,其余遵循左上右下规则。

苷分类醇物理性质氮酚溶解性随多糖之间聚合度加大溶解度下降苷键原子氧酯味觉低聚甜味多聚无味苷多苦涩硫氰碳吲哚化学性质苷键裂解第三章苯丙素类苯丙素类定义:C6-C3结构苯丙素包括三类:苯丙素、香豆素、木酯素香豆素母核苯骈α—吡喃酮 7.6环合线型香豆素 7位多羟基7.8环合角型香豆素香豆素荧光特性比较:1.碱液中荧光更强 2.C-7羟基引入强烈荧光3.羟基醚化后荧光减弱C-7香豆素引入C-8羟基 荧光消失香豆素生物活性:毒性(肝毒)黄曲霉素 抗凝血作用 光敏作用第四章 醌类化合物醌:不饱和环二酮苯醌 一圆环 萘醌 二圆环 醌 菲醌 角型三元环 蒽醌 线型三元环1.4.5.8 ——α位 大黄素 羟基分布在两侧2.3.6.7 ——β位 蒽醌衍生物9.10 ——meso 位 茜草素 羟基分布在一侧蒽醌在酸性条件下,生成蒽酚及其互变异构体蒽酮(蒽酚,蒽酮不稳定只存在新鲜植物中) 番泻苷A ——二蒽酮衍生物 两分子蒽酮上下C=O 相互结合第五章 黄酮类黄酮:具有C6-C3-C6结构的化合物重要生理活性:对心血管作用(槲皮素—扩张冠状动脉,抑制血小板凝集);抗炎作用(芦丁);雌性激素样作用。

天然药物化学表格式汇总笔记

天然药物化学表格式汇总笔记

天然药物化学专题汇总
用于甾体中
如:螺甾烷醇和呋甾烷醇的鉴别
7.分类
糖类单糖:五碳醛糖、六碳醛糖、六碳酮糖、甲级五碳醛糖、支碳链糖、氨基糖、去氧糖、糖醛酸、糖醇、环醇低聚糖:蔗糖、棉子糖
多聚糖:淀粉、纤维素、果聚糖、半纤维素、树脂、黏液质
苯丙素类苯丙素类
香豆素类简单香豆素类、呋喃型香豆素(补骨脂)、吡喃型香豆素、其他香豆素
木脂素类二苄基丁烷型、二苄基丁内酯型、芳基萘型、四氢呋喃型(7-7’、7-9’、9-9’)骈双四氢呋喃型、联苯环辛烯型
醌类苯醌、萘醌(紫草)、蒽醌(大黄素型和茜草素型)、菲醌
黄酮黄酮类黄酮醇类二氢黄酮类二氢黄酮醇类异黄酮类查耳酮类二氢查耳酮类黄烷醇类
花青素类
萜类四环三萜达玛烷型、羊毛脂烷型、环阿屯烷型、甘遂烷型、葫芦烷型、楝烷型五环三萜齐墩果烷型、乌苏烷型、羽扇豆烷型、木栓烷型
甾体类C21甾类、强心苷类(甲型强心苷和乙型强心苷)、甾体皂苷类、植物甾醇、昆虫变态激素、胆酸类生物碱。

天然药物化学重点知识总结

天然药物化学重点知识总结

天然药物化学重点知识总结天然药物是一种众所周知的药物来源,这些物质通常被提取自天然资源如植物、菌类、海洋生物和动物等。

这篇文章将介绍天然药物的相关知识,从它的来源、化学、治疗疾病的方式到安全性等方面深入探讨。

天然药物的来源天然药物源于自然界的有机物,通常是由植物、菌类、动物或海洋生物等生物制造的化合物。

最早的药物来源于植物,因此植物提取物是天然药物的最主要来源。

其中,中药是以草药为主的,而西药则使用较多的是作为草药基础的植物部位如根、叶、花和种子等。

菌类是另一个重要的天然药物来源。

很多药物,如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等,是从真菌中提取的。

动物提取物在治疗某些病例中也有很大的作用。

许多动物(如蛇、海藻、蜥蜴和昆虫)自身就具有治疗特性,适当提取这些成分可以用于治疗人类疾病。

例如,从蚕丝中提取的“蚕丝胶”在医学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口服或局部外用)治疗疾病如骨伤、肺病和皮肤炎症等。

再比如,从蝎子中提取的毒液可以用于治疗癫痫、狂犬病和脑动脉瘤、肿瘤等。

海洋生物也能成为天然药物的来源,赤根草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具体使用方法包括:草叶水提取后可以口服或者外用,或者直接将新鲜赤根草研成泥面制备软膏,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炎症。

化学成分天然药物提取物中包含大量化学成分。

虽然它们通常被称为“天然”药物,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它们的化学成分和浓度多不相同。

植物中的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油、萜类化合物、生物碱、黄酮类,多糖等。

不同植物提取物的成分及其浓度都不尽相同,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同中草药不同提取方法不能共用,以及为什么同植物生产的提取物也有很大的差异。

菌类、海洋生物和动物中的化学成分也类似,包括抗生素、抗病毒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天然药物治疗疾病的方式天然药物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抗菌药物、抗癌药物、保健品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等。

因为它们的化学成分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可以在机体内发挥治疗效果。

例如,许多植物精油具有抗菌或抗真菌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感染。

天然药物化学期末知识点整理

天然药物化学期末知识点整理

天然药物化学期末知识点整理一、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分类与结构特点1、糖类:单糖、低聚糖、多糖2、氨基酸和蛋白质3、脂类和蜡类4、色素类5、醚类、醛类与酮类6、苯丙素类7、醌类8、黄酮类9、萜类10、挥发油11、有机酸类12、酚酸类13、苯丙酸类14、其他类二、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1、溶剂提取法2、水蒸气蒸馏法3、升华法4、超临界流体萃取法5、膜分离技术6、色谱技术7、波谱技术(红外、紫外、核磁、质谱)三、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方法1、紫外光谱法2、红外光谱法3、质谱法4、核磁共振谱法5、X射线衍射法6、计算机模拟方法7、其他方法(化学方法、色谱-波谱联用技术)四、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与稳定性1、物理性质(溶解度、旋光性、熔点、沸点等)2、化学性质(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水解性等)3、稳定性(温度、湿度、光照等影响因素)4、生物活性与药理作用机制5、安全性评价与质量控制标准6、临床应用与常见剂型及用法用量7、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与作用机制8、新药研发过程中的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策略与思路在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之前,对经济学基础课程的重要知识点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和回顾是必要的。

本文将涵盖课程内容的核心部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点。

需求与供给:理解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包括价格、收入、相关商品价格等。

掌握供需平衡时的市场价格及产量的决定。

弹性理论:理解弹性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掌握不同商品弹性的特性。

理解弹性与税收分配的关系。

消费者行为:理解边际效用理论和无差异曲线。

掌握消费者均衡的决定因素和消费者剩余的概念。

生产者行为:理解生产函数、成本函数和收益函数的概念。

掌握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和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关系。

国民收入核算:理解GDP的概念及核算方法,包括名义GDP和实际GDP。

掌握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及其实质含义。

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解通货膨胀的定义及衡量方法,掌握失业率的计算及类型。

大二天然药物化学(药用植物化学)重点整理

大二天然药物化学(药用植物化学)重点整理

药用植物化学总结总论1.药用植物化学的研究内容2.有效成分与无效成分的概念及相对性有效成分:有生理活性,能治病的单体物质。

无效成分:无生理活性,不能治病的成分。

(注意:有效与无效是相对的)有效部位:具有生理活性的群体物质。

有毒成分:能致病的成分叫有毒成分。

3.药用植物化学的研究意义1、探讨天然药物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2、控制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3、降低原植物毒性,提高疗效4、开辟新药源5、为新化合物研究提供先导化合物4.主要类型药用植物化学成分1、糖及苷类2、醌类化合物3、苯丙素类化合物4、黄酮类化合物5、萜类化合物和挥发油6、三萜类化合物7、甾体类化合物8、生物碱类化合物第二章提取分离1.常用溶剂的极性大小水、亲水性有机溶剂、亲脂性有机溶剂。

其极性大小如下:吡啶>水>乙腈>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乙醚>氯仿>苯>己烷(石油醚)亲水性有机溶剂亲脂性有机溶剂一、提取1、选择溶剂的原则:对有效成分溶解度大,而对共存杂质的溶解度最小。

2、常用溶剂可分为以下三类:①水可以溶解:氨基酸、糖类、无机盐等。

②亲水性有机溶剂可溶解(与水混溶):甲醇、乙醇、丙酮(与水任意比例混溶):苷类、生物碱、鞣质等。

特点:介电常数较大,水溶性较大对植物细胞穿透能力较对许多成分的溶解性能好,提取完全毒性低,价格便宜,回收方便。

乙醇提取天然产物成分是目前常用的方法。

③亲脂性有机溶剂可溶解(与水不能任意混溶):石油醚或汽油:油脂、蜡、叶绿素、挥发油、游离甾体及三萜类化合物氯仿或乙酸乙酯:游离的生物碱、有机酸、黄酮、香豆素等苷元特点:沸点低,浓缩回收方便,易燃,有毒,价贵,设备要求较高,穿透药材组织的能力较差,有局限性。

3、溶剂提取的方法:⑴溶剂提取法①水作溶剂: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

②有机溶剂: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

⑵其他方法:水蒸气蒸馏法(常用于挥发油)、升华法、CO2-SFE、超声提取方法、微波辅助提取方法。

天然药物化学复习重点总结

天然药物化学复习重点总结

第一章1.主要的生物合成途径包含醋酸-丙二酸途径、甲戊二羟酸途径、桂皮酸途径及莽草酸途径、氨基酸途径和复合途径五种。

2.天然药物提取分离方法溶剂提取法、两相溶剂萃取法、沉淀法、盐析法、分馏法、结晶法、色谱法。

3.(了解)化合物的纯度测定4.(了解)结构研究的主要程序初步推断化合物类型→测定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确定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或结构片段,或基本骨架→推断并确定分子的平面结构→推断并确定分子的主体结构(构型、构象)5.(了解)结构测定常用的波谱分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分为氢谱、碳谱、核磁共振新技术)、质谱、色谱-质谱连用技术第二章1.糖和苷的结构类型、性质及提取结构类型:单糖(monosaccharides) :多羟基醛和酮,不能再被简单地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

如葡萄糖、鼠李糖等。

低聚糖(oligosaccharides):单糖以半缩醛或半缩酮的形式以端基碳原子的羟基与另一分子糖结合而成。

由2~9个单糖聚合而成,也称为寡糖。

如蔗糖、麦芽糖等。

多糖(polysaccharides):类似于低聚糖。

由10个以上的单糖聚合而成,分子量很大。

其性质也大大不同于单糖和低聚糖。

如淀粉、纤维素等。

苷类:单糖以半缩醛或半缩酮的形式以端基碳原子的羟基与非糖物质缩合而成。

单糖一般为无色晶体,极易溶于水,多有甜味。

分子中有醛(酮)基、伯醇基、仲醇基和邻二醇基结构,易氧化。

如:银镜反应;硝基可使醛糖氧化成糖二酸;过碘酸氧化反应:主要作用于邻二醇羟基、α-氨基醇、α-羟基醛(酮)、α-羟基酸、邻二酮和某些活性次甲基结构。

具还原反应,成醛、成脂变旋光现象。

低聚糖性质与单糖近似,水溶性大,聚合度低的有甜味。

多糖无还原性,无变旋光现象,无甜味,大多难溶于水,有的能和水形成胶体溶液。

苷类多为固体,糖基少的可结晶,糖基多的则多为吸湿性的无定形粉末。

一般无味,但有的有苦味,很少的苷有甜味,溶解度随糖基数目增加而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论1. 天然药物化学概述:天然药物化学是药物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主要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天然化学物资;具体内容包括主要类型的天然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提取分离方法、结构测定等。

来源: 植物(为主)、动物、矿物天然药物中的活性成分是其药效的物资基础。

2. 提取分离的方法1)提取前文献查阅综述和药材生药鉴定2)提取方法(一)溶剂提取法原理:“相似者相溶”,通过选择适当溶剂将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从药材中提取出来。

常见溶剂的极性强弱顺序:石油醚(低沸点—高沸点)<环己烷<二硫化碳<四氯化碳<三氯乙烯<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乙腈<水<吡啶<乙酸分类:①浸渍法②渗漉法:不断向粉碎的中药材中添加新鲜浸出溶剂,使其渗过药材,从渗漉筒下端出口流出浸出液的方法。

缺点:消耗溶剂量大,费时长,操作麻烦。

③煎煮法④回流提取法⑤连续回流提取法:可弥补回流提取法中溶剂消耗量大,操作台繁琐的不足,实验室常用索氏提取器(沙氏)来完成本法操作。

缺点:时间长,受热易分解的成分不宜使用此法。

⑥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⑦超声波提取技术(二)水蒸气蒸馏法①适用范围: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容或不溶于水是我成分的提取。

②原理:给予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共存时,各组分的蒸汽压和它们在纯粹状态时的蒸汽压相等,而另一种液体的存在并不影响它们的蒸汽压,混合体系的总蒸汽压等于两纯组分蒸汽压之和,由于体系中的蒸汽压比任何一组分的蒸汽压都高,所以混合物的沸点比任一组分的沸点为低。

(三)升华法原理:遇热挥发使用范围:游离蒽醌(四)压榨法原理:机械挤压适用范围:新鲜药材,种子植物油3)分离纯化法①根据物质溶解度的不同进行分离a. 温度不同,溶解度不同b. 改变溶液的极性去杂c. 酸碱法d. 沉淀法②根据物质分配比不同极性分离原理: 利用物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分配系数的不同达到分离a. 液-液萃取法b.反流分布法c.液滴逆流层析法d.高速逆流层析法e.GC法f.LC法:LC分配层析载体主要有---硅胶,硅藻土,纤维素等;有正反相之分;压力有低、中、高之分; 载量有分析、制备之分。

③根据物质吸附性不同极性分离a. ※极性吸附剂(如SiO2,Al2O3...)极性强,吸附力大※非极性吸附剂(如活性炭-对非极性化合物的吸附力强(洗脱时洗脱力随洗脱剂的极性降低而增大)。

b. 化合物的极性大小依化合物的官能团的极性大小而定;溶剂的极性大小可按其介电常数(9大小排列(极性渐大>)己烷苯无水乙醚CHCl3AcOEt 乙醇甲醇水1.882.29 4.47 5.20 6.11 26.0 31.2 81.0c. 氢键力吸附聚酰胺吸附层析-- 洗脱剂的洗脱力由小到大为: 水>甲醇>丙酮> NaOH 液>甲酰胺>尿素水液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原理:④根据物质分子的大小进行分离如葡萄糖凝胶(SephadexG and LH-20...) 过泸法等。

凝胶滤过法的原理:⑤根据物质解离程度不同的分离法离子交换法:强酸:-SO3H 强碱:-N+(CH3)3Cl- 弱酸:-CO2H 弱碱:-NH2(NH,N)第二章:糖和苷1. 糖又称作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s) ,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类重要的天然产物,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一类物质,和核酸、蛋白质、脂质一起称为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四大类化合物。

按照其聚合程度可分为单糖、低聚糖(寡糖)和多糖等。

苷类又称配糖体(glycoside),是由糖或糖的衍生物等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其端基碳原子联接而成的化合物。

糖和苷类的生理活性是多种多样的,糖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初生产物,通过它进而合成了植物中的绝大部分成分。

所以糖类除了作为植物的贮藏养料和骨架之外,还是其它有机物质的前体。

一些具有营养、强壮作用的药物,如山药、何首乌、大枣等均含有大量糖类。

苷类种类繁多,结构不一,其生理活性也多种多样,在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以及抗菌消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活性,苷类已成为当今研究天然药物中不可忽视的一类成分。

许多常见的中药例如人参、甘草、柴胡、黄芪、黄芩、桔梗、芍药等都含有苷类。

糖苷的物理性质:一、性状:形:苷类化合物多数是固体,其中糖基少的可以成结晶,糖基多的如皂苷,则多呈具有吸湿性的无定无形粉末。

味:苷类一般是无味的,但也有很苦的和有甜味的,如甜菊苷(stevioside), 是从甜叶菊的叶子中提取得到的,属于贝壳杉烷型四环二萜的多糖苷,比蔗糖甜300 倍,临床上用于糖尿病患者作甜味剂用,无不良反应。

色:苷类化合物的颜色是由苷元的性质决定的。

糖部分没有颜色。

二、溶解性:化合物糖苷化以后,由于糖的引入,结构中增加了亲水性的羟基,因而亲水性增强。

苷类的亲水性与糖基的数目有密切的关系,往往随着糖基的增多而增大,大分子苷元的苷元(如甾醇等)的单糖苷常可溶解于低极性的有机溶剂,如果糖基增多,则苷元占的比例相应变小,亲水性增加,在水中的溶解度也就增加。

三、旋光性:多数苷类化合物呈左旋,但水解后,由于生成的糖常是右旋的,因而使混合物呈右旋。

因此,比较水解前后旋光性的变化,也可以用以检识苷类化合物的存在。

但必须注意,有些低聚糖或多糖的分子也都有类似的性质,因此一定要在水解产物中肯定苷元的有无,才能判断苷类的存在。

2. 碳苷的分类是一类糖基和苷元直接相连的苷。

组成碳苷的苷元多为酚性化合物,如黄酮、查耳酮、色酮、蒽醌和没食子酸等。

尤其以黄酮碳苷最为常见。

碳苷常与氧苷共存,它的形成是由苷元酚羟基所活化的邻对位的氢与糖的端基羟基脱水缩合而成。

因此,在碳苷分子中,糖总是连在有间二酚或间苯三酚结构的环上。

黄酮碳苷的糖基均在A环的6位或8位。

碳苷类化合物具有溶解度小、难以水解的特点。

3. 酸催化水解规律:(1) 按苷键原子的不同,酸水解难易程度为:N-苷>0-苷>S-苷>C-苷原因:N最易接受质子,而C上无未共享电子对,不能质子化。

(2) 呋喃糖苷较吡喃糖苷易水解,水解速率大50~100 倍。

原因:呋喃环平面性,各键重叠,张力大。

图(3) 酮糖较醛糖易水。

原因:酮糖多呋喃环结构,且端基上接大基团- CH20H⑷吡喃糖苷中,吡喃环C5上的取代基越大越难水解,故有:五碳糖> 甲基五碳糖> 六碳糖> 七碳糖>5位接-C00H的糖原因:吡喃环C5上的取代基对质子进攻有立体阻碍。

(5)2- 去氧糖>2- 羟基糖>2- 氨基糖原因:2 位羟基对苷原子的吸电子效应及2位氨基对质子的竞争性吸引(6)芳香属苷(如酚苷) 因苷元部分有供电子结构,水解比脂肪属苷 (如萜苷、甾苷等) 容易得多。

某些酚苷,如蒽醌苷、香豆素苷不用酸,只加热也可能水解。

即芳香苷> 脂肪苷原因:苷元的供电子效应使苷原子的电子云密度增大。

(7)苷元为小基团者,苷键横键的比苷键竖键的易于水解,因为横键上原子易于质子化;苷元为大基团者,苷键竖键的比苷键横键的易于水解,这是由于苷的不稳定性促使水解。

原因:小苷元在竖键时,环对质子进攻有立体阻碍。

(8)N-苷易接受质子,但当N处于酰胺或嘧啶位置时,N-苷也难于用矿酸水解。

原因:吸电子共轭效应,减小了N上的电子云密度。

例:P82 朱砂莲苷酰胺注意:对酸不稳定的苷元,为了防止水解引起皂元结构的改变,可用两相水解反应。

(例:仙客来皂苷的水解P83) 4.酶催化水解酶水解的优点:专属性高,条件温和. (P85). 用酶水解苷键可以获知苷键的构型,可以保持苷元的结构不变,还可以保留部分苷键得到次级苷或低聚糖,以便获知苷元和糖、糖和糖之间的连接方式。

酶降解反应的效果取决于酶的纯度以及对酶的专一性的认识. 例P86转化糖酶-- ---水解B -果糖苷键麦芽糖酶-- ---水解a-葡萄糖苷键杏仁苷酶-- ---水解B -葡萄糖苷键,专属性较低纤维素酶-- ---水解B -葡萄糖苷键目前使用的多为未提纯的混合酶。

第三章苯丙素类1. 香豆素的分类定义:香豆素是具有苯骈a吡喃酮母核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在结构上可看作顺式邻羟基桂皮酸失水而成的内酯。

1 ) 简单香豆素:只在苯环上有取代基,常为羟基、甲氧基、亚甲二氧基和异戊烯基等,其中7- 位总为含氧取代,6-位和8-位接异戊烯基较多。

2 ) 呋喃香豆素:苯环上的异戊烯基与邻位酚羟基环合成呋喃环。

成环后常伴随着失去3个碳原子。

分为线型(linear) 和角型(angular) 两种。

3 )吡喃香豆素:苯环上的异戊烯基与邻位酚羟基环合而成2,2-二甲基-a-吡喃环结构,形成吡喃香豆素。

也分为线型(linear) 和角型(angular) 两种。

4) 其它香豆素:在a -吡喃酮环上有取代基。

C3、C4上常有苯基、羟基、异戊烯基等取代。

2. 香豆素的理化性质1 ) 性状天然的香豆素多有完好的结晶,大多具香味。

小分子的香豆素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出,并能升华。

但香豆素的苷则多无香味和挥发性,亦不能升华。

2 )溶解度游离香豆素一般不溶或难溶于水,可溶于沸水,易溶于苯、乙醚、氯仿和乙醇等有机溶剂。

香豆素苷能溶于水、醇,难溶于乙醚、苯等低极性有机溶剂。

yH-;、[/3) 荧光香豆素类在可见光下为无色或浅黄色结晶,在紫外光下可见蓝色荧光。

7- 位导入羟基后,荧光增强,甚至在可见光下也能看到荧光。

一般香豆素遇碱后荧光加强。

7-羟基香豆素在8- 位引入羟基,荧光则消失。

香豆素荧光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

4 )内酯性质和碱水解反应顺式邻羟基桂皮酸不稳定,但一些特殊结构的香豆素却能形成稳定的顺式邻羟基桂皮酸衍生物。

5) 显色反应(1)----------------------------------------- 异羟肟酸铁反应内酯的显色反应(2)与酚类试剂的反应3. 香豆素的提取分离一般利用香豆素的溶解性、挥发性及具有内酯结构的性质进行提取分离。

1) 系统溶剂法:常用PE,苯,乙醚,EtOAc,丙酮和甲醇依次萃取2) 水蒸气蒸馏法:适用于具有挥发性的小分子香豆素3) 碱溶酸沉法:香豆素类化合物多呈中性或弱酸性,所以常与中性、弱酸性杂质混在一起。

可利用内酯遇碱能开环溶解,加酸又环合沉淀的特性加以分离。

4) 色谱分离法第四章醌类化合物1. 醌类化合物的分类,结构类型一、苯醌类( benzoquinones)二、萘醌( naphthoquinones)三、菲醌四、蒽醌(anthraquinones)2. 蒽醌的结构分类P1473. 醌类化合物相应的理化性质:一、物理性质1) 性状:p 149 颜色: 与助色基的多少有关形态:2) 升华性:游离蒽醌具有升华性,常压下加热可升华而不分解。

如:大黄酚与大黄酚甲醚的升华温度在124 °C芦荟大黄素185 °C 大黄素206 °C 大黄酸210 °C一般升华温度随酸度的增强而升高3) 溶解度:p150二、化学性质1) 酸性醌类化合物因分子中酚羟基的数目及位置不同,酸性强弱有一定差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