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化学
天然药物化学

第一章总论1主要的生物合成途径P8(一)醋酸-丙二酸途径(AA-MA途径):脂肪酸类、酚类、蒽醌类等(二)甲戊二羟酸途径(MV A途径):萜类、甾体化合物(三)桂皮酸途径及莽草酸途径:C6-C3骨架的苯丙素类、香豆素类、木质素类、木脂体类以及具有C6-C3-C6骨架的黄酮类化合物(四)氨基酸途径:生物碱类(五)复合途径:复杂的天然产物①醋酸-丙二酸-莽草酸途径;②醋酸-丙二酸-甲戊二羟酸途径:③氨基酸-甲戊二羟酸途径;④氨基酸-醋酸-丙二酸途径;⑤氨基酸-醋酸-莽草酸途径。
2二次代谢(名词解释):以一次代谢产生的代谢产物为原料(或前体),又进一步经历不同的代谢过程生成其他化合物的过程。
(其他化合物:生物碱、萜类等)P63天然产物提取常用的溶剂极性大小的比较:常见溶剂极性强弱如下:P18(比较)乙酸>吡啶>水>乙腈>甲醇>乙醇>丙酮>醋酸乙酯>乙醚>氯仿>二氯甲烷>苯>三氯乙烯>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石油醚(低沸点→高沸点)4天然药物提取方法,P18渗漉法:是不断向粉碎的中药材中添加新鲜浸出溶剂,使其浸过药材,从渗漉筒下端出口流出浸出液的一种方法。
煎煮法:是在中药材中加入水后加热煮沸,将有效成分提取出来的方法。
5正相色谱:分离水溶性或极性较大的成分,固定相多采用强极性溶剂,流动相则用氯仿、乙酸乙酯、丁醇等弱极性有机溶剂。
反相色谱:分离脂溶性化合物,固定相可用液体石蜡,流动相则用水或甲醇等强极性溶剂。
第二章糖和苷1糖的绝对构型,在哈沃斯(Haworth)式中,只要看六碳吡喃糖的C5(五碳呋喃糖的C4)上取代基的取向,向上的为( D )型,向下的为( L )型。
2 苷类的溶解性与苷元和糖的结构均有关系。
一般而言,苷元是(亲脂性)物质而糖是(亲水性)物质,所以,苷类分子的极性、亲水性随糖基数目的增加而(增加)。
3 苷类是(糖类)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苷中的非糖部分称为(苷元)。
天然产物化学

具光学活性和强折光性
稳定性
易氧化,应存于棕色瓶,阴凉低温保存。
挥发油的化学常数:
酸值:代表挥发油中游离羧酸和酚类的含量。
以中和1克挥发油中含有的游离羧酸和酚类所 需要的氢氧化钾毫克数来表示。 酯值:代表酯类成分的含量。以水解1克挥发 油中所含酯所需要的氢氧化钾毫克数来表示。 皂化值:等于酸值和酯值之和。代表挥发油 中游离羧酸和酚类和结合态酯总量的指标。
正壬醇? n-nonyl alcohol
2.3挥发性油的性质
性状
1.颜色—多数无色、微黄,
2.气味—多为香气,少数特异味
3.形态—常温透明液体,低温—析“脑”,
如:薄荷脑,樟脑,龙脑 4.挥发性—常温下挥发不留痕迹,与脂肪油 区别
溶解度
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物理常数
亲水性:苷类(环烯醚萜苷、三萜苷) 不稳定:环烯醚萜苷、倍半萜内酯 1、溶剂提取法 2、碱提取酸沉淀法 3、活性炭吸附法 4、大孔树脂吸附法
1.5代表性化合物
三萜
三萜是由六个异戊二烯单位,三十个碳原子组成的。
三萜皂苷
三萜皂苷是由三萜皂苷元和糖、糖醛酸等组成 由于该类化合物多数可溶于水,水溶液振摇后产生 似肥皂水溶液样泡沫,故此称为皂苷。 结构中多具羧基,所以又称之为酸性皂苷。
1.5.2生理活性
具溶血、抗癌、抗炎、抗菌、抗生育等活性。
齐墩果酸——临床用于治疗肝炎。 人参皂苷B2、柴胡皂苷A——降低高血脂。 大豆中的大豆皂苷——抑制血清中脂类氧化及 过氧化脂质生成并有减肥作用。 由于皂苷能降低表面张力的活性,可被用来 作乳化稳定剂、洗涤剂和起泡剂等。
天然化学试题及答案

天然化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天然化学中,下列哪种化合物不属于生物碱?A. 吗啡B. 咖啡因C. 阿司匹林D. 可卡因答案:C2. 以下哪种植物的提取物在天然化学中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A. 薄荷B. 番茄C. 马铃薯D. 罂粟答案:D3. 天然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不包括以下哪项?A. 植物化学成分的提取B. 动物化学成分的分析C. 矿物化学成分的合成D. 微生物化学成分的研究答案:C4. 在天然化学中,下列哪种物质不是从植物中提取的?A. 黄酮类B. 萜类C. 甾体类D. 抗生素答案:D5. 以下哪种化合物在天然化学中通常不具有生物活性?A. 多酚类B. 黄酮类C. 甾体类D. 碳水化合物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6. 天然化学中,_______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化学成分,它们可以是植物、动物或微生物产生的。
答案:天然产物7. 从天然产物中提取的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被称为_______。
答案:生物活性物质8. 天然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_______,它涉及到从植物中提取具有治疗作用的化合物。
答案:药用植物化学9. 甾体类化合物在天然化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其中包括_______和_______。
答案:激素;心血管药物10. 天然化学中,_______是指从动物体内提取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答案:动物源性化合物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1. 简述天然化学在现代药物开发中的重要性。
答案:天然化学在现代药物开发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许多现代药物都是基于天然产物的结构进行合成或半合成的。
其次,天然产物的多样性为药物发现提供了丰富的化学结构库。
此外,天然产物往往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这为新药的开发提供了潜在的候选物质。
最后,天然化学的研究还有助于理解生物体内复杂代谢过程,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12. 描述天然化学中植物化学成分的提取过程。
答案:植物化学成分的提取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选择适当的植物材料并进行干燥和粉碎。
天然药物化学重点全解

天然药物化学重点全解].天然产物⽣物合成的途径有哪些?1)醋酸-丙⼆酸途径:⽣成脂肪酸类、酚类、醌类、聚酮类等化合物。
2甲戊⼆羟酸途径:萜类及甾体化合物。
3莽草酸途径:⽣成芳⾹氨基酸、苯甲酸类和苯⼄烯酸类以及具有C6-C3⾻架的苯丙素类、⾹⾖素类、⽊质素类、⽊脂体类。
4氨基酸途径:⼤多数⽣物碱类成分由此途径⽣成。
5复合途径:○1⼄酸-丙⼆酸-莽草酸途径○2⼄酸-丙⼆酸-甲戊⼆羟酸途径○3氨基酸-甲戊⼆羟酸途径○4氨基酸-⼄酸-丙⼆酸途径○5氨基酸-莽草酸途径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提取⽅法?1)溶剂提取法相似相溶原理2)⽔蒸⽓蒸馏法利⽤蒸汽压3)升华法4)压榨法机械挤压5)超临界流体萃取法2.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分离的⽅法有哪些?1)结晶及重结晶2)沉淀法,如铅盐沉淀法,酸溶碱沉法,碱溶酸沉法,溶剂沉淀法等。
3)通过改变溶剂强度改变成分的溶解度,使⽤最多的是盐析法。
3.分离天然化合物的主要依据有哪些?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分离2)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不同进⾏分离3)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分离4)根据物质分⼦⼤⼩进⾏分离5)根据物质解离程度不同进⾏分离6)根据物质的沸点进⾏分离——分馏法4.⼆次代谢的意义?1)并⾮所有植物发⽣2)维持⽣命活动不起重要作⽤3)维持植物性状4)有明显⽣理活性5.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构成特点?1)同种植物含多种结构类型化学成分2)总成分含量少、种类多3)有效成分含量低6.影响化合物极性因素?1)化合物母核⼤⼩(碳数多少)2)取代基极性⼤⼩(母核相同酸>酚>醇>胺>醛>酮>酯>醚>烯>烷)7.提取溶剂选择原则?要对提取成分溶解度⼤,对杂质溶解度⼩2)要与所提取成分不发⽣化学反应3)要廉价易得安全8.影响提取效率因素1)药材粉碎率2)提取温度3)提取时间4)设备条件9.影响结晶因素1)溶剂2)被结晶成分类型3)溶剂浓度4)结晶温度时间10.酶对糖及苷类提取的影响?欲提取原⽣苷时,需杀酶,也称灭活,⼀直酶的⽅法有:1)加⼊10%左右CaCO3 2)沸⽔提取3)⼄醇提取4)采集新鲜材料-迅速加热⼲燥-冷⽔保存等欲提取次⽣苷或苷元,需利⽤酶,如发酵等。
天然产物化学课件全套pdf

天然产物化学课件全套PDF天然产物化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中有机化合物的来源、结构、性质、提取、分离、鉴定和应用的科学。
本课件全套PDF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系统的天然产物化学知识,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天然产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第一部分:引言天然产物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提取、分离、鉴定和应用。
自然界中存在着丰富的有机化合物,其中许多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
因此,天然产物化学在药物研发、食品添加剂、化妆品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第二部分:天然产物的来源和分类1. 来源天然产物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植物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天然产物来源,其中包括了草本植物、灌木、树木等。
动物来源的天然产物包括海洋生物、昆虫、哺乳动物等。
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等。
2. 分类天然产物可以根据其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进行分类。
化学结构分类包括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生物碱、酚类等。
生物活性分类包括抗生素、抗肿瘤、抗炎、抗氧化等。
第三部分:天然产物的提取和分离1. 提取提取是天然产物化学研究的基础步骤,目的是从天然原料中提取出目标化合物。
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溶剂提取、超声波提取、微波提取等。
2. 分离分离是将提取液中的目标化合物与其他杂质分离开来的过程。
常用的分离方法包括柱层析、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
第四部分:天然产物的鉴定鉴定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分析和生物活性测试的过程。
常用的鉴定方法包括质谱、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等。
第五部分:天然产物的应用天然产物在药物研发、食品添加剂、化妆品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例如,许多抗生素、抗肿瘤药物、抗炎药物都是从天然产物中提取得到的。
此外,天然产物还可以用于食品添加剂、化妆品等方面。
第六部分:展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和广泛。
未来,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将更加注重于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作用机制和应用前景。
同时,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也将为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天然产物化学

天然产物化学第一章第一章概论概论第二章第二章研究目的与步骤研究目的与步骤第三章第三章成分预试方法成分预试方法第四章第四章成分提取成分提取第五章第五章成分分离成分分离第六章第六章化学成分鉴定化学成分鉴定第七章第七章各论各论天然产物化学一一..天然产物化学的产生天然产物化学的产生天然产物的化学成为一门学科起始于己于天然产物的化学成为一门学科起始于己于1919世纪是从对鸦片中世纪是从对鸦片中的镇痛成分吗啡与金鸡钠树皮中的抗疟疾成分奎宁开始。
现已成为有机的镇痛成分吗啡与金鸡钠树皮中的抗疟疾成分奎宁开始。
现已成为有机化学的重要分枝。
化学的重要分枝。
二二..天然产物化学的定义天然产物化学的定义天然产物化学是运用近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来研究动物、植物、昆天然产物化学是运用近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来研究动物、植物、昆虫、海洋生物及微生物代谢产物化学成分的学科它甚至包括人虫、海洋生物及微生物代谢产物化学成分的学科它甚至包括人与动物体内许多源源性成分的化学研究因此它是在分子水平与动物体内许多源源性成分的化学研究因此它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自然奥秘的学科。
上研究自然奥秘的学科。
三三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范畴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范畴天然产物研究主要仍是提取与结构阐明两大范围天然产物研究主要仍是提取与结构阐明两大范围但近年来已但近年来已深入到有机合成、半合成及结构改造方面。
所研究的天然产物一深入到有机合成、半合成及结构改造方面。
所研究的天然产物一般包括分子量一千以下或一千左右的化合物。
般包括分子量一千以下或一千左右的化合物。
四四我国发展状况我国发展状况创立于二十年代基本达到或接近国际上同类水平面临任务繁创立于二十年代基本达到或接近国际上同类水平面临任务繁重。
重。
五天然产物化学研究的意义五天然产物化学研究的意义新技术在天然产物化学的应用使从事天然产物的研究领域不仅新技术在天然产物化学的应用使从事天然产物的研究领域不仅涉及动植物的微量活性成分而且涉及海洋生物、昆虫及其它各种生涉及动植物的微量活性成分而且涉及海洋生物、昆虫及其它各种生物的微量成分化学。
天然有机化学-第4章生物碱

乌头碱
多少个手性碳?
9. 甾体类生物碱
甾体类生物碱是一类含有甾体结构的生物碱,例如孕 甾烷衍生物生物碱枯其林,有止泻、解毒的功能。异甾 烷衍生物生物碱黎芦碱,有催吐、祛瘀等功效。
O
CH3 CH3 H N CH3
HO
H
H HO
(H3C)2N
HO
枯其林
黎芦碱
10.大环类生物碱
美登素,分子式C34H46ClO10N3 ,mp:183.5~184℃。 1972年报道,新型抗癌活性物质,得率为千万分之二。 最终结构:经美登素的溴丙醚衍生物的X单晶衍射分析 而确定,是个含有8个手性中心与一对共轭双健的19元大 环内酰胺化合物。其全合成工作在1982年由Corey等首 先完成,我国化学工作者近来也完成了其全合成方法。
OH CH3 H C C H NHCH3
NH CH3 HO OCH3 COO(CH2)4NHCNH2
麻黄碱
益母草碱
2.吡咯衍生物类生物碱
最简单的吡咯烷生物碱如古豆碱是从古柯叶中分出 的液体生物碱,沸点195℃。从一叶萩的叶与根中分离 出的一叶萩碱,临床可用于治疗脊髓灰白质炎及某些 植物神经系统紊乱所引起的头晕等病症。
+
N:
HCl
N :H
Cl
生物碱盐
另外,含有酚羟基或羧基的生物碱也能溶于碱水溶液, 因而显现两性,例如吗啡。
4.溶解度
生物碱及其盐类的溶解度与其分子中N原子的存在形 式、极性基团的数目和溶剂等有关。 游离生物碱极性极小,大多数不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能溶于氯仿、乙醚、丙酮、乙醇或苯等有机溶剂。 生物碱的盐类极性较大,大多易溶于水及醇,不溶或 难溶于氯类、季铵碱类生物碱多数水溶性较大。 含酸性基团(酚羟基、羧基)的生物碱难溶于一般有 机溶剂中,因具有两性可溶于酸水或碱水中。
天然有机化学的研究进展

天然有机化学的研究进展(作者单位:永州恒飞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伍雄飞天然有机化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吃、穿、用都会应用到天然有机化学。
具体来说,天然有机化学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生命以及健康。
针对天然有机化学开展的研究和分析,是对生物机体和代谢产物组成、性质进行探究,我国在十几年的探究发展当中,取得的成就和突破非常多,例如:激素方面、生物碱方面、前列腺素方面、甾体等方面有非常多的研究成果。
一、天然有机化学研究发展趋势分析当前,人们对天然有机化学开展的探究工作,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在发现天然有机化学之后,便对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所以在目前的生活中,对于有机化学的应用非常普遍。
目前的研究和发展,包括几个阶段的内容:(1)从易于获取或者有较大含量的天然有机物质探究到很难获取或者含量非常小的天然产物实施的探究过程。
(2)由简单的低分子探究逐步过渡到复杂的大分子天然有机物探究过程。
(3)针对测定方法的应用,从之前使用的分离和结构法,逐步转向新的探究方法,如综合性新方法。
(4)针对生物资源的经济意义以及生理意义探究给予了高度强调,对其合成方法进行探究,并站在经济角度,针对其结构及性能存在的关联仔细分析,有益于发现高效益、功效大、性质突出的代替物质。
针对天然有机化学的不断探究,取得的成果非常多。
例如:抗生素在医学当中的发展应用以及生物催化剂、生物碱的应用,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技术。
二、天然有机化学物的研究历史1.我国天然有机化学的研究成就。
(1)黄鸣龙学者及其科研队伍,在1955年,针对甾体药物合成以及甾体化学开展了相应的探究工作,取得的进展非常突出,发明了甾体口服避孕药,成为甾体激素药物工业的奠基人,为我国之后的甾体化学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2)1955年,刘铸晋学者归国之后,与朱子清、陆仁荣、黄文魁学者,针对川贝母、浙贝以及西贝母生物碱的分离、纯化推断,化学结构、物理常数等相关工作进行了探究,其成就为提出生物碱基本骨架,我国化学界给予了高度认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糖化合物的教学探索摘要:本文从天然产物化学课程的特点出发,在多糖化合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探索,探讨了如何开展多糖化合物的教学,并提出了对多糖化合物的体会与思考。
关键词:多糖化合物研究中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 天然产物化学的教学内容研究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糖类(糖链和聚糖)及其结构、生物合成及生物学的一门学科。
它是生物医学各学科中在基础研究、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方面发展较快的一门学科。
内容包括各类天然产物的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鉴定和生物合成途径等,及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仪器分析、波普解析等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
因此,如何利用科学的教育方法,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加强天然产物化学教学,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这门学科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理解和把握,使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1.1糖组学及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意义糖组被定义为单一生物体中全部聚糖的总称、糖组学则是研究糖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糖组和糖组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糖组是了解一个生物体在某种情况下所具有的全部聚糖种类,而糖组学是对聚糖与蛋白质间相互作用和功能的全面分析研究,包括糖组的结构鉴定、编码糖蛋白的基因和蛋白质糖基化的机制和功能等。
人类基因组序列的破译极大地鼓舞了人们要迅速阐明基因功能和识别以基因组为基础的潜在药物靶标的热情,并启动了蛋白质组学研究,但很快发现以目前的知识水平根本无法搞清基因表达、蛋白质活性和细胞功能问的相互关系。
因此糖生物学家在20世纪末提出了糖组和糖组学概念,并得到科学家们的广泛认同,在后基因组时代的生命科学研究中成为新的前沿和热点.组学是继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后的新兴研究领域,它的研究结果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阐明基因功能及细胞功能。
1.2多糖的分离纯化预处理提取之前用石油醚、乙醚等溶剂除去脂溶性杂质;用85%乙醇除去单糖、低聚糖及苷类等干扰性成分。
除色素可以用食品级粉末状活性炭吸附、双氧水对色素的有色基团产生破坏而除去色素、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脱去色素。
多糖含量测定测定还原性多糖的方法有3,5-二硝基水杨酸盐(DNS)比色法和Somogyi -Nelson法。
另一类测定方法是利用多糖在强酸性条件下脱水生成糠醛或其衍生物,然后再与酚类或胺类化合物缩合,生成有特殊颜色的物质这一性质进行测定,这类方法有地衣酚-硫酸法、苯酚-硫酸法和蒽酮-硫酸法。
1.3多糖的结构分析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常用的方法有凝胶色谱法、蒸汽压渗透计法、端基法、粘度法、光散射法、渗透压法和超滤法等。
化学分析方法酸水解鉴定多糖的单糖组成常用的方法、甲基化法阐明单糖的连接方式(键型)、重复结构中某种单糖的数目、末端糖的性质及分支点的位置等、过碘酸氧化物理分析方法紫外光谱法:检测多糖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核酸、多肽类;红外光谱法:确定吡喃糖的苷键构型及常规观察其他官能团;气相色谱法:分析多糖水解后单糖的组成及比例;核磁共振光谱法:主要用于确定多糖结构糖苷键的构型以及重复结构中单糖的数目;质谱法:鉴定各种甲基衍生物的碎片、确定各种单糖残基的连接位置;电喷雾电离质谱、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和快原子轰击质谱还可以测定糖链的相对分子质量及糖链的一级结构。
酶学方法:即利用各种特异性糖苷酶水解多糖分子得到寡糖片段,再与其他定性、定量方法联用推测多糖的结构;免疫学方法:根据多糖抗原与蛋白质抗体的特异性,制备对抗未知多糖的抗体,来多糖的药理作用阐明未知多糖的结构。
1.4活性作用免疫调节作用是多糖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生物活性之一。
目前己发现100多种中药多糖具有免疫促进作用。
这些多糖通过对机体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对补体系统、细胞因子的影响而产生免疫调节作用。
抗肿瘤活性大量的研究表明,中药多糖具有肯定的抗肿瘤作用,且几乎没有毒性。
香菇多糖、裂褶菌多糖、猪苓多糖、云芝多糖等一批质量稳定、疗效确切、毒性和不良反应小的多糖类药物已用于临床。
降血糖活性研究表明,一些多糖能够促进胰岛分泌胰岛素,影响糖代谢酶的活性,抑制糖异生,而产生降血糖作用。
如薏苡仁多糖、人参多糖、香菇胞外多糖。
硫酸葡聚糖、角叉菜胶、肝素、硫酸软骨素等对艾滋病病毒(HIV)具有抑制作用,这些多糖大都含有硫酸基。
科学家们还进一步发现硫酸化多糖能从多个环节和步骤干扰HIV对宿主细胞的侵袭,并对HIV有很高的选择性抑制作用。
甘草多糖对牛艾滋病毒BIV、腺病毒、柯萨奇病毒均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中药夏枯草中分离出来的硫酸化多糖具有显著抗HIV的作用抗衰老活性由于多糖类化合物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可作为自由基清除剂,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衰老,防治老年病,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发现,多种多糖具有抗凝血和降血脂的活性,可使动脉粥样硬化病程减慢、病变减弱、已形成的病变停止发展,起到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1)降血脂:南瓜多糖可升高正常及糖尿病小鼠的高密度脂蛋白。
茶叶多糖可增强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的活性,有利于胆固醇的清除。
枸杞多糖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的血脂有明显影响,可显著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而对高密度脂蛋白有升高作用。
(2)抗凝血:多种硫酸多糖,如藻酸、昆布多糖、海带多糖等具有抗凝血作用。
这些多糖可通过抑制凝血蛋白酶原转变为凝血酶,产生抗凝血作用。
(3)降血压:皮果衣多糖、褐藻多糖具有降压作用。
免疫调节作用人参多糖能增强吞噬细胞能力,并诱导机体效应细胞IL-1, IL-2, INF mRNA的表达,增强LAK细胞、NK细胞和CTL细胞的活性,提高机体抗肿瘤的能力。
巴戟天多糖能促进小鼠体内效应细胞释放TNF-a ,IL-1、IFN-Y, IL-10等细胞因子,与阿霉素、顺铂、5一氟脲嘧啶及长春新碱等化疗药物合用能明显提高荷瘤小鼠的存活率和生存时间。
云芝多糖能诱导1L-2, IFN等的产生和T细胞增殖,减少转化生长因子的产生。
在体内外均有抑制食道癌、胃癌、肺癌等细胞增殖的作用,减轻患者化疗并发症,对由环磷酰胺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和迟发型超敏反应有抑制作用。
对细胞生化代谢的影响(1)对细胞膜组分的影响刺五加多糖、茯苓多糖和牛膝多糖对肉瘤S-180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
(2)对磷脂酰肌醇((PI)转换的影响刺五加多糖、茯苓多糖均有抑制肿瘤细胞K562 PI转对肿瘤细胞端粒酶的影响发现黄芪多糖能抑制HL-60细胞的增殖,降低HL-60细胞的端粒酶活性,且这两种作用均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
对癌基因的影响地黄多糖可明显增加Lewis肺癌细胞p53基因的表达,与抗肿瘤药物环磷酰胺诱导的肺癌组织内p53基因表达水平相似。
分枝石蕊多糖对HL-60细胞可明显增加Bax, Fas和FasL的表达,对Bcl-2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另外,桑黄多糖具有诱导人结肠癌S W480细胞凋亡的作用,此作用与其抑制原癌基因Bcl-2表达有关。
清除自由基作用海带硫酸多糖能激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提高腹腔巨噬细胞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其吞噬功能,从而抑制小鼠肉瘤S-180的生长。
给予虫草多糖的H22移植瘤小鼠,其肝、脑及血清中的SOD活性,肝、脑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较模型组明显升高;而其肝、脑及血清中的丙二醛-脂质过氧化反应的终产物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
通过以上作用虫草多糖可明显抑制H22移植瘤的生长。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1多糖与中西医结合“用现代生物学手段,用中医原始和质朴的、讲究整体、注重变化为特色的治未病和辨证施治理念来研究亚健康以及慢性复杂性疾病,是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性趋势”——这是卫生部长陈竺对中西医两个医学体系前景提出的新观点。
东方文化中占主流的认知方法一直是经验和直觉,从整体上来认识和处理包括疾病和生命等复杂事物和问题,而不先把它们分割成一个个单元来认识;而西方则主要是沿着“实证加推理”发展其认知方法。
在这两种认知方法下的医生看病就大不相同。
医学研究应首先从人这个复杂的生物系统本身开始,在捕捉和了解其整体特性和规律的前提下着手进入微观领域。
也就是说应该采用从整体到局部的研究策略,先有整体,尽管开始时很模糊,但在明确人体的系统运行功能和状态的基础上逐步向局部直至最小单元进行科学的还原分析,最终使之自上而下地逐层清晰化。
2.2.多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多糖的研究与对蛋白质和核酸的研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还不够深入,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糖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至今尚不十分清楚。
(2)多糖的结构测定方法还原未达到象核酸和蛋白质结构测定那样自动化、微量化和标准化。
(3)多糖的合成(目前实际上只是寡糖的合成)也远比多肽和多聚核苷酸的合成复杂和困难。
(4)多糖在体内的作用机制还未十分明了。
2.3多糖的应用前景多糖作为药物始于1943年。
此后,多糖在药物和保健食品方面的产品越来越多。
目前全球至少有12个以上的多糖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分别作为肿瘤、糖尿病的治疗药物,或促进伤口愈合的药物,1997年全球从植物中提取的糖类药物的销售额达73亿美元。
总的说来,多糖的应用可分为在医药领域和保健食品领域两类。
近年来,多糖的发现有成倍增加的趋势,多糖的生物效应与其立体构象有关,当它与受体作用时只有分子中几个寡聚糖片段与其受体结合。
多糖作为药物的最大优点是毒副作用少,但有些问题尚待解决,如天然含量低,分离提取困难;质量标准不易控制;分子结构难以测定等。
不过,通过人们的努力,必将使多糖类药物造福于人类。
目前,多糖作为保健食品的主要成分已悄然兴起,通过对多糖构效关系和量效关系的研究,人们将会利用我国丰富的多糖资源,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以多糖为主要成分的(或复方多糖)的保健食品,以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增进健康,减少疾病。
2.4多糖教学改作看法和教学方法教师应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摆脱枯燥乏味的单一理论知识教学,使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交流学堂,教师在课堂中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将学生变为课堂教学进行的主导者,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2.5怎样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方法我们应充分进一步加深对多糖的了解,对多糖的疑惑通过客观的实验探究给予探索,加深对多糖的了解和认知,更好的应用在科研机构或者人类生活中。
在教学上应让学生认识到多糖对人类的重要作用以及深远的指导意义,从而使学生熟知多糖的用途以及开发的重要意义所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兴趣,引发学生对多糖的求知欲望,从而扩大人类对多糖的研究领域,得到人类所期盼成果。
应用化学12-4班 12410334007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