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巴金散文诗《日》《月》赏析—word版
《短文两篇》课文赏析

《短文两篇》课文赏析
导读:巴金是一个热情的作家,热情的作家都有流畅的文笔。
但是流畅有的是一种艺术的功夫,是文字上久经修炼的结果;有的却与作家的性格,气质紧紧联系在一起,是生命内在气韵的贯注。
巴金散文诗的流畅显然属于后一种情况,它们让你留意的不是文字、技巧,不是个别描写、比喻的鹤立鸡群,而是抒情主人公的心境和情怀,那种对于光明的奋不顾身的追求,那种对人生之谜的执著的探询和求索。
你读《日》,从对飞蛾的描写和赞美中,你感动最深的是与其寒冷、寂寞地生,不如轰轰烈烈地死的悲壮激越的情怀。
而读《月》,你会从抒情主人公矛盾重重的心思中,看到与《日》同样的热情和追求。
化作烟灰也罢,步入冷宫也罢,只要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抒情主人公都会毫不迟疑地奔跑过去。
透过它们,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思想倾向和人格因素,为作者反抗黑暗,追求真善美的斗争精神所感动。
然而,热情流畅得让我们忽略了技巧、文字的作品,却不一定是重质轻文的作品,相反,它也可能是自然天成的佳作,像传统批评所说的“浑然一体”:它使用了技巧却隐去了技巧,表现了独创却不显得奇诡。
巴金的这两章散文诗便有这样的特色。
有心的读者不妨注意这两点:一是对两个神话颇有新意的形象诠释;二是根据“日”“月”不同美感对艺术情境所作的不同处理。
在艺术中,内容和技巧浑然一体的标准是什么呢?一方面,它须有独立的个性,所表现的意思和情感必须有新意;另一方面,造境须合乎描写对象的基本特点,合乎我
们经验中的基本形态。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8 .短文两篇 日》研讨课教案_21

《日》《月》教学设计设计简说:《日》《月》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已故文学大师巴金先生的两首散文诗。
两篇文章语言精练,意蕴深刻,感情强烈,教学中应以辨析语言,感悟内涵为中心。
本设计把学生的自我感知放在第一位,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一步掌握象征的意义和运用;通过反复的诵读、品味、思考、质疑、探究来理解文本,把握文章内涵,体味作者感情,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短文,读出不同的感情:热烈执着或冷静深沉。
2、能解释重点语句的含义,进而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以象征手法进行一些简单的描写。
教学方法:指导自读,小组学习与师生对话。
教学时间:一课时。
当我们提到“日”或“月”时,我们心里会想到什么或者产生怎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拣取主要的写在黑板上,比如“温暖”“灿烂”“生命”或“凄凉”“皎洁”“嫦娥”等。
)同样的事物,看的人不同,看的时间不同,所产生的感受自然也不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散文诗,共同感受一下巴金先生对日和月的不同情感。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请两三个同学介绍巴金,要求不重复相同内容,可以看参考书,但要有所选择。
最后老师简要归纳:巴金,原名李芾苷,四川成都人,现当代文学大师。
小说代表作:爱情三部曲《家》《春》《秋》,激流三部曲《雾》《雨》《电》,散文集《随想录》。
提醒学生注意文末标注的写作时间,结合注释知道当时是抗日战争时期,并且是最艰苦的阶段;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仍然在坚持抗战,不懈努力。
要求联系此背景来分析主题。
三、朗读课文,品味语言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先独自朗读一遍课文;然后请两三位学生单独朗读,老师适时评点;最后老师范读一遍。
(评点的内容主要是针对朗读中的语气语调,长句的停顿,文章的感情基调等。
《日》应是深沉热烈的,而《月》则是沉思舒缓的。
可能读错的字也应提醒,如“撮”“皓”等。
解读巴金笔下的日和月--短文两篇分析.x

【案例背景】巴金先生的散文诗《日》和《月》,朴实无华,充满诗意,富含哲理,给人很深的教诲与启迪,被选入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
该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都是散文诗。
散文诗是一种心里偏向、主观色彩极明显的文体,具有真诚的自我表现色彩。
无论是教参,仍是课外提供的一些资料,都将赏析的重点放在对《日》的主题与飞蛾、夸父形象的分析上,而对《月》的意向和姮娥形象的分析,则多模棱两可。
有的资料,将奔月的姮娥说成是作者理想的化身,而对月的象征意义,要么避而不谈,要么仅肯定其正面、美好的象征义。
我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却发现,学生在认真研读教材后,对月的意象与姮娥形象的分析,产生了不同的观点。
现将教学进程呈现如下。
【课例呈现】《短文两篇》教学实录一、课文导入师:同窗们,对于“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咱们耳熟能详。
今世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曾写过散文诗《日》和《月》,里面也写到了夸父和嫦娥。
今天,咱们就一路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巴金笔下的“他们”,与古老的神话与传说中的“他们”,有什么不同,特定的时期、特定的作者,给予了“他们”哪些别样的深意。
二、通读课文,提出问题(师引领学生通读全文,并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
)生:文末“或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那个人是谁?三、从学生问题切入,研读课文,初步感知形象师:适才有同窗提出了: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的是什么人的面影?这个人是谁很重要吗?生1:固然。
这个人应该说是作者推测的姮娥奔月的原因。
大家仔细阅读最后一节:“可是为何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莫非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即可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或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这个“或”,不就是作者对姮娥奔月原因的推测吗?师:大家同意这样的推测吗?生(众):恍如有点道理。
师:好。
咱们要想也去推测这个人是谁,仍是让咱们先来看一看,作为这个人出现的背景“月”,给人的感觉是什么?生2:这个仍是比较明显的。
《巴金诗选》中的《日》和《月》的意象

《巴金诗选》中的《日》和《月》的意象示例文章篇一:哎呀呀,说起《巴金诗选》里的《日》和《月》,这可太有意思啦!先来说说《日》吧,在巴金先生的笔下,那“日”可不一般!就好像是一个超级大英雄,散发着无穷的力量和光芒。
你想想,那光芒就像是无数把利剑,能把黑暗给彻底劈开,让一切的邪恶都无处可逃!这难道不厉害吗?我感觉啊,这“日”就像是我在困难时,突然出现在面前给我力量的好朋友!每当我觉得累了,想要放弃的时候,想到巴金先生写的这“日”,就好像有个声音在我耳边喊:“加油啊,别放弃!”再讲讲《月》。
这“月”啊,不像“日”那么光芒万丈,它是温柔的、安静的。
就好像是妈妈在我晚上睡觉前,轻轻抚摸我的手,那么轻柔,那么让人安心。
你说,这“月”是不是像一个默默陪伴在我们身边的小伙伴,不张扬,但是一直都在?它看着我们欢笑,看着我们流泪,却从不打扰。
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在月光下玩耍,那月光洒在地上,就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银纱。
我们就在这银纱上跑来跑去,欢笑声好像都被月亮听见了,它是不是也在偷偷地笑我们呢?《日》给人希望和勇气,《月》给人宁静和安慰。
它们就像是生活中的两面,有时候我们需要像“日”那样勇往直前,有时候又需要像“月”那样静下心来,好好想想自己的心事。
这就是我对《巴金诗选》里《日》和《月》的理解啦,它们真的是太美妙啦,难道不是吗?示例文章篇二:哇塞!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巴金爷爷诗选里的《日》和《月》,这可太有意思啦!你们知道吗?在《日》里呀,巴金爷爷把日描写得那叫一个热烈和充满力量。
就好像一个超级勇敢的大英雄,毫不畏惧地散发着自己的光芒,给世界带来光明和温暖。
这光芒,就像我每次在黑暗中迷路时,突然出现的那盏明灯,一下子就照亮了我前方的路,让我不再害怕。
再说说《月》,那感觉可完全不一样啦!月是那么的清冷和幽静。
它静静地挂在天上,洒下柔和的光。
这光啊,不像日的光芒那么强烈,而是像妈妈轻轻抚摸我额头的手,温柔极了。
我就在想,日和月,一个热情似火,一个温柔如水,这难道不像我们班的小明和小红吗?小明就像那热烈的日,整天活蹦乱跳,充满了无穷的活力,不管做什么事儿都风风火火的。
短文两篇《日》《月》说课稿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爱默生说,思想是行动的种子,教学思想的确立决定了教学行为的结果。
说课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今天我要说的是2003年感动中国的文坛巨擘、世纪老人——巴金的《短文两篇》。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说我的设计:一.说教材:1、《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二单元两篇充满意趣的散文诗。
寻常的事物却因多情的作家激起心灵之声。
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反弹琵琶,借“飞蛾”“夸父”“嫦娥”这些意象寓示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
是作者生活的一种希望,信念,也是他理想的化身。
2、据“课标”:学生对课文内容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难点: 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意。
2、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抽绎出文章的情感脉络。
●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3、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3、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散文诗的朗读。
●能力目标:积累的迁移,培养想象创新的能力。
●德育目标:评价作者的理想及价值的取向。
二、说教法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思想。
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A. 创设情境法B. 疑读法C. 议读法三、说学法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A.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对图画、幻灯片、故事进行感性认识并有所启示,合理联想想象!读文章找答案来进一步读课文。
B.诵读法:C.讨论法:小组讨论对文章质疑解答。
课时安排:1课时四:说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多媒体显示巴金像(目的: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位老人,引起阅读兴趣)(二)、资料助读(走近作者感知人物形象,了解其人生经历)(三)、内容研习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巴金《日》《月》读后感

巴金《日》《月》读后感巴金《日》《月》读后感这两篇作品是我20多岁时喜欢读的巴金作品,我喜欢巴金,但我承认到现在为止,我始终没有读过《激流三部曲》和《爱情三部曲》,我不是那个时代的人,就像80后的不唱我们年轻时代的流行歌曲一样。
我过去和大家一样,从巴金“飞蛾扑火”、“夸父逐日”的喻意中领会到是人生的豪迈和爱情的激情澎湃: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最近忽然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巴金在写“日”的第二天又写了“月”,这是个姊妹篇,巴金是不是要讲更深层次的东西,或者是要寓意人生的另外一个境界。
从表面上看,嫦娥她是为了追求不死的理想,她不知道利害关系,偷吃了后羿带回来的仙药,只带了一只兔子离开人世飞到月亮上面隐居起来了。
传说嫦娥非常美丽,后羿也非常英武,应该是完美的结合。
没有人知道嫦娥和后羿是否幸福?李商隐有诗叹到:“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苏东坡叹道:“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都是在说,嫦娥太傻了,她原本是幸福的,她放弃了原有的幸福家庭,自己却也没有落得好的结果,可悲可叹!以我们今天来看,嫦娥和后羿应该很幸福,但是嫦娥迷信飞天,想红杏出墙一次,酿成了苦果。
更深层次地来讲,嫦娥奔月象征了要学会放弃,去追求自由独立的愿望,这也是难能可贵得的。
巴金问自己:为什么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千古流传呢?其实人生是很困惑的,“月”和“日”象征人生的不同阶段,“飞蛾扑火”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夸父逐日”是一个阶段;“嫦娥奔月”是人生另一个境界。
用来寓意爱情,年少时很容易感情用事,一般容易“飞蛾扑火”,因为太年轻,并且错了可以从头再来,有首歌叫《死了都要爱》就是说的如此;另一阶段的人应该学“嫦娥奔月”,学会放弃,有首歌叫《有一种爱叫放手》,就是说,爱不能成为牵绊,选择放手,从容的让彼此走出彼此的世界。
巴金《日》《月》读后感

夸父逐日身客死姮娥奔日更可期
巴金《日》《月》读后感
今日大雪,《礼记·月令》载“至此而雪盛”,恐怕以后便风雪如常了吧。
但纵穷风烈雪,人们也安之如素,更逆势竟上。
我早就对“月”的意象有所钟爱。
或许是个性,或许是经历使然。
读了巴金的《月》,便对其笔下的月光产生了强烈的共情。
仿佛瞬间头顶上被凿开了一扇天窗,瞬间被倾泻了一万吨的霜雪。
而这冷霜寒雪,近尽皆源于死去的月。
月宫千疮百孔,寒光摄魄。
却仍有姮娥服药投奔。
这是她想让死去的月球再生,更想见到某某人的脸。
对于“日”的意象,我缺乏感受,仅仅觉得是另一番风味光景。
却始终没有让它走进灵魂深处。
而巴金明显是感受了光与热的力量,去热烈地赞美,痴狂地追求。
夸父逐日而客旸谷,飞蛾扑火而化青烟,而巴金也想肋生双翅而效飞蛾,这是多么执著的信念在驱使!
《日》与《月》都提到了追求,两种决然不同的追求。
《日》是贪于光热,求之入忘我幻灭之境。
《月》是痴于幻想,志于建设。
人们常怀“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之心。
对于我,“轰轰烈烈地死”一定是幻灭。
而寻求“已死的星球再生”“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是“存在”,更是一种美。
人生追求,要的不是什么热烈虚妄的呼号。
而是“小而大,近而远”的脚步。
大雪如席,林教头历而奔梁山。
风雨如晦,应安之如素而奔清辉。
8《日月》巴金(简案)

8、短文两篇日·月巴金教学设计广州市荔湾中学张晓红【课程学段目标】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口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单元目标】加强诵读,要熟读成诵。
在熟读中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路,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散文诗的语言比较优美,含有哲理,内蕴丰富,指导学生注意学习课文的语言。
【课文解读】《短文两篇》(《日》《月》)编写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是抒情文单元,所选的是散文诗,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
《短文两篇》(《日》《月》)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
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姮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
姮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3、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4、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路,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感受并学习作者为追求光明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信念。
课前准备:1、自读,掌握生字词。
2、搜集有关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传说。
3、阅读了解巴金及其主要作品。
4、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
一、教学导入:视频导入,了解巴金和手把的故事。
二、作者生平简介与学习内容:(一)巴金简介:(二)学习内容展示:学习过程说明。
师生学习:《日》;小组自学:《月》1、积累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金散文诗《日》《月》赏析
“我的每篇小说都是我的追求光明的呼号。
光明,这就是我许多年来在暗夜里所呼叫的目标,它带着一幅美丽的图画在前面引诱我。
同时惨痛的受苦的图画,像一根鞭子在后面鞭打我。
在任何时候我都只有向前走的一条路。
”
这段话摘自巴金在1935年10月所写的《写作生活回顾》。
与其说写小说如此,巴金的散文同样也是追求光明的呼号,从《日》、《月》两篇短文中就可窥见一斑。
《日》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追求。
飞蛾扑火是如此的从容不迫,明知道自己要死,要浸在油中,可它还是毫不犹豫、宁死不屈。
一个“终于”令人感觉它不是在自取灭亡的无为牺牲,更是一种凤凰涅槃般地超脱。
夸父逐日也是如此地坚贞执着,道渴时那种刻骨铭心的煎熬、临死前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都被心底的不灭追求所忽略、抚慰,以致献身了还不忘化作邓林……两个经典的成语虽然有着诸多不同:飞蛾实现了愿望而夸父没有实现理想,飞蛾在为自己孜孜追求而夸父是为大众做不懈努力,飞蛾很小、小到微不足道而夸父很大、大到要仰视敬畏。
但两者又有着共同的心声:“我”要追求,追求理想,追求希望,追求光明的呼号。
物、神尚且如此,人何以堪?从古至今,这样舍生取义的
事也时常会在历史的天空里发出耀眼的光芒。
那些仁人志士信奉“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地死”的诺言、恪守着“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的至理。
在人生的旅途上,他们真正做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天悯人,做到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的傲贞不屈,更做到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裴多菲式的从容洒脱。
于是巴金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心声,甘愿做人间的飞蛾,不管过程是热,还是冷,不管有知觉,还是没知觉,即使化作一阵烟,一撮灰都在所不惜。
《月》是一场哀怨凄绝的追求。
在巴金的笔下,素有美名的月亮似乎成了冰面人,皓月、圆月、明月的称呼都不及一个凉月给人的意外和惊心。
冷光扑面、寒光侵身的背后不仅使作者“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更让人想起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凄清,和“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产生了共鸣,文中的月光是死的,是冷的。
可就在这样的背景中,姮娥出现了,那么作者引用这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故事有什么用意呢?
姮娥奔月这一内容出自《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
”汉人高诱注曰:“姮娥,羿妻。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窃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
”但这些文章并没有把姮娥奔月的真正原因说清楚,然而在《楚辞·天问》中“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洛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