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理想之道

合集下载

孔子的政治理想:辅佐有大德之人,行王道,天下归心。

孔子的政治理想:辅佐有大德之人,行王道,天下归心。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一、基础知识(本题共7小题,14分)1.(2分)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哂.笑(shěn)缪.赏(miù)便嬖.(pì)杳.无音讯(yǎo)B.罪愆.(qiān)错勘.(kān)迂讷.(nà)前合后堰.(yǎn)C.延宕.(dàng)不啻.(chì)消谴.(qiǎn)战战兢兢.(jīn)D.赍.发(jī)殷.红(yān)狡猃.(kuài)烟视媚.行(mèi)2.(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近日召开的联合国安理会高级别会议上,中方深刻阐明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

这一主张切.中肯綮...,为应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提供了良方。

B.只要发现蛛丝马迹,就要缘木求鱼....,做到一网打尽,坚决不能在抓住一只“大鱼”的时候,还留下几块“腐肉”祸害一方。

C.给学生减负当然存在种种困难,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畏葸不前....,关键是学校、家长和培训机构等各方都要办好自己的事,久久为功,必有收获。

D.深厚的历史底蕴造就了河南的文化底气,也提供了可以容纳各类文化进行创新尝试的土壤。

水下洛神、龙门金刚,这些不落窠臼....的文化创新尝试才得以实现。

3.(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而议事每.不合(常常)固.强之(坚持)刑.于寡妻(用刑)强公室,杜.私门(堵塞)B.肆.其西封(肆意)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足)因.之以饥谨(接续)舍瑟而作.(起身)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近)辟邪说,难.壬人(排斥)董.之以严刑(督察)蹑.迹披求(追随)D.廊腰缦.回(萦绕)杀人如不能举.(完、尽)官知..止而神欲行(器官知觉)洎.牧以谗诛(最终)4.(2分)下列各组中的加点字不属于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A.莅中国....而抚四夷也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B.汝可以模拟..不齐..得之而气候C.役聪明..业..之耳目操童子D.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河海5.(2分)下列对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不能独完.②却宾客以业.诸侯③越国以鄙远.④谨.庠序之教⑤良庖岁.更刀⑥旬余,杖.至百⑦李牧连却.之⑧复道行空,不霁何虹.A.①④/②⑦/③/⑤/⑥⑧B.①②⑦/③/④/⑤/⑥⑧C.①⑧/②④/⑦/③⑤/⑥D.①⑧/②⑦/③④/⑤/⑥6.(2分)下列各组中文言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A.赵尝五战于秦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B.终必不蒙见察吾属今为之虏矣C.是乃仁术也视为止,行为迟D.夫晋,何厌之有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7.(2分)下列选项中,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窦娥、鲁侍萍与哈姆莱特三者家庭背景、人生经历、当下处境不同,性格、想法与选择也不一样,但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悲剧人物身上“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过程。

《论语》句子摘出——理想之道

《论语》句子摘出——理想之道

理想之道 1.5 【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注释】 道:同“导”,治理。

千乘(shè nɡ)之国:就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 经算不上大国了。

千乘, 四匹马拉的车称一乘, 车辆数目能表现国家的强弱。

敬事:认真对待国家大事。

人:古代人广义指所有人群,狭义指士大夫以上阶层的人。

这里是狭义的用 法,与下面的“民”呼应。

【大意】 孔子说:“治理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要认真地办理国家事务,严守信用, 节约费用,爱护官吏,役使人民要按照农时的忙闲。

” 【评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 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 基本原则。

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 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

这 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

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 此意。

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 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

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 人。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

但 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

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 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1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

”( 《且介亭杂 文二集· 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 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 略的。

因而颇具尖锐性。

为政第二 【本篇引语】 《为政》篇包括24章。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 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 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理想之道2.2 【原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思想境界八大要点总结

孔子思想境界八大要点总结

孔子思想境界八大要点总结孔子思想境界的八大要点总结:一、仁爱之道: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以及民众与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主张宽容、仁爱、谦虚、宽恕等品德。

他认为,只有通过彼此关爱和理解,才能建立和谐社会,并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礼制之法:孔子提倡尊重传统、重视礼仪的原则。

他认为,礼仪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他强调礼仪的作用在于培养和约束个人的道德行为,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三、教育之道:孔子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相信教育能够改变人的命运。

他主张培养人才应该注重德、智、体、群四个方面的综合发展,注重品德教育和实践经验的培养。

他倡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理念,强调知行合一的教育方式。

四、君子之人:孔子提倡培养君子之人,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

君子应该具备诚信、正直、宽容、谦逊、勇敢等品质,并以身作则,引领他人走向正确的道路。

五、德治之道:孔子主张通过德治来治理国家和社会,认为道德是治理的根本。

他认为,君子应该以德治天下,通过身教和言传来影响他人,使人们自觉遵循道德规范,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六、身心之学:孔子讲究身心的和谐发展,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理状态相互影响。

他主张注重修养身心,通过养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的努力来实现人生的全面发展。

七、中庸之道:孔子提出了“中庸”的思想,主张不偏不倚、不过分、不偏激的处世原则。

他认为,真正的智者应该保持平衡、稳定的心态,以中庸之道来处理人际关系和应对各种困难。

八、天命之论:孔子相信天命,认为人的一生受到天意的安排和决定。

他主张人们应该虚心接受自己的天命,在不违背天意的前提下,通过努力和奋斗来实现个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以上就是孔子思想境界的八大要点的总结。

这些要点展示了孔子对于个人修养、社会伦理和国家治理的独特见解,对于后世的教育、政治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境界具有智慧、博大和深刻的特点,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孔子的社会理想——天下有道

孔子的社会理想——天下有道

孔子的社会理想——天下有道摘 要讨论孔子的社会理想,主要依据当是《论语》。

从《论语》看,孔子所说的道应该是代表他心目中的社会理想。

孔子的理想社会是天下有道,可以说是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但更深的关切是在人的品德,是期待一个有美德的社会。

“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如何能实现,要从人类群体的实际情况出发。

孔子的想法是君子承担责任,改造社会,引导民众,而不是在糟糕的社会环境下教育民众。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天下有道 品德 君子分类号 B222.2DOI 10.16810/ki.1672-514X.2017.11.002颜世安Yan ShianThe Ideal of Confucius’ Social Politics: Tao Could Be Found EverywhereAbstract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s the key to understand Confucius’ theories of social politics. From this book, Confucius’ Tao could be explained as an social ideal. The ideal society of Confucius is that Tao could be found everywhere, which is a harmonious and orderly society while morality could be deeply concerned. To realize this social ideal, Confucius’ proposition formed according to the real situations of social groups was that the scholars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refining society and leading people rather than educating people under the bad social circumstances.Keywords Confuciu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ao could be found everywhere. Morality. Scholars.1从《论语》看孔子社会理想孔子的社会理想是什么?孔子一生努力,他心目中要追求的好社会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现在学术界看法未必一致。

论语中孔子的志向

论语中孔子的志向

论语中孔子的志向
摘要:
一、孔子谈志向的背景
二、子路的志向: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三、颜渊的志向:愿无伐善,无施劳
四、孔子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五、孔子志向的启示
正文: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在《论语》中,孔子谈到自己的志向时,表达了他的远大理想和崇高品格。

首先,孔子谈志向的背景是在一次与弟子颜渊、季路在一起的谈话中。

孔子问他们各自的志向,从而引出了他们对各自理想的表述。

子路,作为孔子的弟子,他的志向是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这意味着子路希望自己能拥有一辆马车、一件轻便暖和的外套,能和朋友共享这些东西,即使它们被用坏了,也不会感到遗憾。

这表现出子路重义气、讲友谊的品质。

颜渊,同样是孔子的弟子,他的志向是愿无伐善,无施劳。

这意味着颜渊希望自己能不夸耀自己的优点,不把劳苦推给别人。

这体现出颜渊谦虚、仁爱的品质。

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意味着孔子希望老年人能安享晚年,朋友们能互相信任,年轻人能得到关爱。

这表现出孔子具有强烈
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各个年龄段的人群。

通过对孔子、子路和颜渊的志向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具有高尚品质的人。

孔子作为他们的导师,不仅关注个人的成长,还关注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孔子思想知识点

孔子思想知识点

孔子思想知识点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对孔子思想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仁爱之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爱是人类关系中最重要的价值观。

孔子提倡人们要以仁心对待他人,以仁爱之道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他认为,只有通过培养人们的仁心,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孔子主张通过个人的努力和自我约束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三、尊重传统与孝道孔子非常重视传统文化和孝道。

他认为,人们应该尊重祖先的传统,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

孝道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孝顺父母是人们应尽的义务,也是培养人们品德的重要途径。

四、教育的重要性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家,他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

孔子提倡“教学相长”,他认为教育是一种相互学习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启发。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的品德和才能,使他们成为有用之才。

五、君子之道孔子提出了“君子”这一理想人格的概念。

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他们应该以道德为准则行事,追求卓越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孔子认为,只有君子才能真正实现人的价值。

六、礼仪之道孔子非常重视礼仪,他认为礼仪是维系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他主张通过遵守礼仪规范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社会更加和谐有序。

孔子的礼仪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孔子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他的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以及教育的作用。

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对世界文化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孔子的思想,努力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贡献。

孔子一生追求的三件事

孔子一生追求的三件事

孔子一生追求的三件事孔子一生只追求三件事:做人、做学问和做官。

他对弟子的教诲也只聚焦在这三件事情上。

第一件事:做人孔子做人的核心是“仁”。

所谓“仁”,一是“礼”,“克己复礼为仁”。

二是“爱”,“仁者爱人”。

首先是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而礼的核心是“和”与“中庸”。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

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又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其次是爱人。

主要是“亲亲之爱,忠恕之道,恻隐之心”。

所谓“亲亲之爱”,即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兄弟,这两条加起来就是亲亲。

所谓“忠恕之道”,是实行仁爱的具体方法。

“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合起来叫忠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积极地进行仁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消极地进行仁爱。

在“礼”与“爱”之外,还有“恻隐”之心。

孔子似乎主张人与人是不平等的,这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地方(其实,人与人之间究竟是平等还是不平等的,并没有简单的答案)。

孟子提出来另外一个内容:“恻隐之心”,为孔子的“亲亲之爱”、“忠恕之道”提供了补充。

所谓“恻隐之心”,是一种不忍之心,不忍心别人无端地、无辜地受到痛苦,有了不忍之心就可以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甚至“推己及动物”,对动物的虐待虐杀也怀不忍之心。

第二件事:做学问孔子对做学问的建议,隐含在《论语》的开篇之中。

《论语》的开篇只有看似结构松散的三句话,却比较完整地提示了教师成长以及教师幸福的关键要素:一是学习并不失时机地反思和实践;二是以培养“英才”的心态对待学生并与之保持对话关系;三是保持乐观心态,即使暂时不被理解、不被承认也依然保持君子之风,“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具体而言,孔子的做学问之道有三个特点:一是好学,二是博学,三是活学。

《论语》叙述了孔子“好学”的语录,比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评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评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评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摘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是孔子教导世人为人为学的基本原则。

这一原则先后轻重,步骤分明。

孔子提出首先要解决立志的问题,其次便要修己;最后道行,德彰,仁成之后,方可游于艺。

关键词:道德仁艺一、志于道——因道而立“志于道”是孔子对于人生提出的一个要求,中国传统的思想重视立志,认为立志是做人的第一步。

孔子说的是志于“道”,即首先要立志于懂得做人的道理,确立明确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堂堂正正的做人。

这就是中国古人常讲的追求成圣成贤。

孔子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这是极言闻道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懂得做人之道,人生就有了意义,可以不枉此生;反之,如果浑浑噩噩,不知为人之道,寿命再长也只是行尸走肉;专业技能再高也可能危害人类,遗臭万年。

从这个意义上讲,懂得做人之道,不再糊里糊涂,生命有了意义,也可以死而无憾了。

那何谓孔大圣人之“道”呢?概而言之,这个“道”包括修身冶性的君子之道和为政治国的先王之道。

(一)“道”的个人观——修己《论语·公治长》中说君子之道则有四:“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首先要加强个人内心品德修养,行为态度要谦逊,事奉君长要诚敬;一旦干政,要恩抚百姓,使民适宜,不劳民伤财。

追求、实行孔子之“道”首先要从自我做起,这就涉及到“道”的个人观,这是一个“修己”的过程,有着强烈的人格感召力,主要由以下几种必不可少的道德修养作为要素。

1.安贫。

孔子主张安贫乐道。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里仁》)孔子并非排斥富贵,而是强烈反对抛弃“道”的原则去贪求富贵,“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里仁》)颜渊是孔子弟子中最能安于贫贱的一位,孔子这样评价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导读《论语》
理想之道的现实意义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忙 忙周而复始的工作节奏中,还有多少时间, 多少空间能让你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呢?
理想不一定是“任重而道远”的沉重,从小 事做起,把自身的本职工作做好也是一种现 实的理想。
一个人如果没有内心的从容和对于自我的把握,在 他的职业角色中,只能任职业摆布,而不会有对这 个职业的提升。
经典导读《论语》
怎样实现理想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 子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公西华(赤)
赤,尔何如?对曰: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 庙之事,如会同,端章 甫,愿为小相焉。
经典导读《论语》
性天风月
曾皙(点)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 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 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 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 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风乎舞雩,咏而归。
经典导读《论语》
春风化雨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 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 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 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唯求则非 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 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 能为之大!
论 语
经典导读《论语》
¤ 吾与点也
自身人格的完善 万物各得其所
经典导读《论语》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
理想之道
经典导读《论语》
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篇9.26
孔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经典导读《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 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 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 曰:‘不吾知也。’如或知 尔,则何以哉? ‛
君子不器 ——《论语· 为政》
真正的君子,不以职业素质谋求社会 职位为目的,一定以修身为起点,从内心 完善做起。
经典导读《论语》
什么是理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 内心完满充盈,万物各得其所为理想,这是《论语》之理想。
“士”这个阶层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是那种无恒产有恒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在古代,“士”往往就是理想的象征。
高级“士” 中级“士”
知道礼义廉耻,内心坚定做人标准,对社会 有用,忠于自己的使命。 从身边做起,把人伦的光芒放射出来,用爱 的力量去得到周边人的认可。
低级“士”
信用诚实,行为坚定果决,贯彻言行的小人。
经典导读《论语》
力挽狂澜
子路(仲由)
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 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经典导读《论语》
谦谦君子
冉有(求)
求,尔何如?对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 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 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 子。
经典导读《论语》
外交官风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