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和外互文性反思

文学翻译和外互文性反思
文学翻译和外互文性反思

文学翻译和外互文性反思

近年来,互文性之于翻译的作用与意义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与探讨(杨衍松,1994;蒋晓华,1998)。笔者在学习研究这些成果时,发现关于互文性与翻译的研析多从源语文化角度展开。具体说,就是将外互文性(extl习textuallty)之于翻译的探讨定格在源语文化的框架之内来阐述如何在译人语中转存源语文本中的外互文因素。然而,关涉到两种语言转换、两种文化传通的翻译活动是在译者这一能动因素的参与下进行的,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为提高译文的表达效果,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常常诉诸于“跨文化互文”这一手段,即译者将外互文性定格在目的语文化的框架内。

这是翻译实践中转存外互文性因素的另一类文化互文现象,值得研究与探讨。

所谓外互文性,是指互文性被看作是不同文本之间的参照关系,在这种互文参照里融进了文化内涵与知识结构(B田tlles,1970;玩.人e,1985)。翻译实践中,外互文性之于源语文化文本与目的语文化文本的功能是相似的,都旨在增加言外之意、增强感情色彩、引发读者的联想,从而深化读者对原作题旨的感悟与解读。

但其实质则有差别,外互文性之于源语文化文本是源语文本本身

所固有的,是源语文本作者的创造;而外互文性之于目的语文化文本并非指源语文本中存在的外互文性因素在目的语文本中的转存,而是指译者在不失原作题旨的情况下,为影响和感染目的语读者而创造出来的与目的语文化形成互文的东西,即前面所说的“跨文化互文”因素。因此,此时此地的外互文性因素不再是源语文化文本所固有的。以下从词语、短语/句子、篇章等几个层面对文学翻译中跨文化互文因素作尝试性讨论。

一、词语的跨文化互文

词语是表情达意最基本的语言材料,语言的文化意义也最易于在词语层面上体现出来。

词语的意义一般分为概念意义与内涵意义。

前者是其本身原有的意义;后者则与其历史沿革有紧密关系,有时其涵义经前人提炼、加工和创造变得较为固定而在语言实践中相递沿袭下来,成为被人们所接受的一种情韵符号。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为了取得更好的达意传情效果,往往会对这些承载着诸多情韵的语词符号十分喜爱,特别在诗歌翻译中更是如此。

(l)原文: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通常对此诗有两种解读:一种认为是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一种认为是写给远在北方的友人。根据WitterB”iner的译文,译者选择了后者,译的是作者对远在北方友人的深切怀念。笔者认为,诗中三、四两句突出体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怀念,而最后一句“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话”在译文中通过“voice”一词的跨文化互文得到了巧妙的传达。在英语文化中,“voice”一词往往给人追忆往昔、心向神往、情真意切、爱恋有加的联想。

(2)原文:归园田居

(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沽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foldshout1hear;/Fromh说tohiUitseemsto56pass/Aioncefaroff,阴dnear.(W.Wd记-sworth)”.等等。从上例中可以体会出,“hills”是诗人深切热爱的故土,也是诗人闲适徜徉的乐园;是诗人笔下赞颂的美景,也是诗人心中情有独钟的一方净土。比照参读,thesouthemhills虽未

能全部转存“南山”的情韵义,但通过其跨文化互文却将作者“性本爱丘山”的情怀、情趣再现殆尽。可顺便提及的是,华氏(W.Wordsworth)与陶渊明的诸多相似之处从他们对语词意象“山/hill’,的情怀中可见一斑。

二、短语/句子的跨文化互文

“一句之奇”(《文心雕龙》)足“成一篇之美”(雪莱),“为人生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说的虽是作者的创作,然而“奇句”、“佳句”或“佳构”一经诞生,它们就会贴上作者的标签,个人情感的,创作风格的,处世哲学、人生经历的,或时代特征的,等;它们也就会打上其所在文本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等的深刻烙印。宋祁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被人称为“红杏尚书”;谢无逸以“飞随柳絮有时见,舞人梨花何处寻”,被人呼为“谢蝴蝶”;贺方回以“一川烟草,满成风絮,梅子黄时雨”,被人叫做“贺梅子”。“C七vemmentofthe伴ople,bythePeople,forthePeople’’让人想起美国总统林肯(Ab斑山amUneoln)、美国内战、内战中在葛底斯堡(Gettysburg)阵亡的将士、葛底斯堡之于美国的历史意义等;其语言形式所呈现的节奏、力量、气势、感召力等也深入人心。翻译实践中,译者为表情达意之需,为更好地影响、感染译语读者,往往会对前人的“奇句”、“佳句”或“佳构”有所借鉴或仿效,从而取得跨文化互文的艺术效果。

(3)原文:S卿Bi油

译文:失群的鸟

—周策纵译这是印度诗人泰戈尔(肠卯re)一诗集的书名,若直译也许是《迷途的鸟》,郑振铎译成《飞鸟集》,而周策纵译为《失群的鸟》,并在其译序中写道:“?????一九五二年春天住在美国密西根安娜堡时,每天盼望着爸爸来信,总是消息杳然。那时我已知道大谋哥去世了,却想不到爸爸也就在那时候永别了我们……”译者有感于当时自身的境况,遂将其译为“失群的鸟”。

文学翻译报告模板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研究生 翻译报告(文学翻译2012秋季) 姓名:XXX 学号:XXX 方向:笔译(英语) 任课教师:黄际英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

Times New Roman, 小二号,居中,加粗 The Application of Free Transl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Dawn 空一行 “意译法”在《拂晓》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黑体三号,居中,加粗, 位于本页上四分之一处 姓名:XXX

Abstract This thesis is a translation project. Dawn is an inspirational short novel in America.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most crucial element in our lives, and shows his attitude for life.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author expresses his opinion about marriage through the conversation of a couple. There is also complicate emotion with a quirky twist due to the pass of wife and the birth of dawn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language of the first chapter is simple but powerful, including lots of philosophical views and implied meanings. The translation of Dawn is meaningful both in education and in language study.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sentence patterns, expressions, and in thinking mod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which leads to in-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sometimes can causes mechanical translation and mistranslation.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essay mainly talks about in which three circumstances a translator should adopt free transl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of Dawn, giving a general idea to readers when to adopt free translation. (a) When literal translation is difficult to be understood. (b) When literal translation is unable to express implied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c) When the source language comes down to religion cultures. In this three circumstances, the application of free translation make readers get a comprehension understanding of original novel, which is difficult for readers to reach with literal translation. Key Words : D awn ; Translation project; free transl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空一行 空一行 Times New Roman 小二号,加粗,居中 每段 开头 空4个 字母 Times New Roman 小四号 空一行 Times New Roman 小四号,加粗 Times New Roman 小 四号,中间用分号隔开

从文体学的角度看翻译标准

从文体学的角度看翻译标准 万正发 (1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娄底 417000;21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 412008)3 摘 要: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文体再现又是翻译标准的核心。对翻译标准文体理论的系统再认识,有利于再现原文的文体特征,从而明确文体学对翻译标准确立的意义。 关键词:翻译标准;文体特征;文体再现 On Tran sl a ti on St andards from the Angle of Stylisti cs Abstract:Regarding translati on standards,the key point of translati on theory,the p resent article syste m ically analyzes the theory of translati on standards in style.It points out rep r oducti on motivati on of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in target language,and the significance of sty2 listic study t o translati on standards. Key words:translati on standards;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style rep r oducti on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25757(2008)0920053202 1.引言 翻译标准和原则,在翻译界可谓众说纷纭,其中很多翻译标准都提到了对文体的要求。Tytler在Princi p les of Translati on中提出译文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应与原文具有相同的特征;奈达在Translati on Theory and Practice中也提出:翻译要从语义到文体,用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语在接受语言中再现源语信息[1];我国学者严复的“信、达、雅”、鲁迅“要保留原文的风姿”等理论也表达了对翻译标准文体论的探讨。 2.文体探微 文体对我们来说可能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英语style 一词源于拉丁语的stilus,原指古人在蜡板上写字用的一种用金属或骨头制作的“笔”。随着时间的推移,style一词的词义不断扩大,以至《牛津英语词典》曾在该词下面列出26个义项。[2] 现英文Style既可指某一时代的文风,又可指某一作家使用语言的习惯;既可指某种体裁的语言特点,又可指某一作品的语言特色。它包含文体、语体和风格等方面的意思。因此stylistics这个词便译为“文体学”、“语体学”或“风格学”。 随着文体学的发展和完善,它已经成为研究翻译理论和翻译标准的重要理念。一些学者曾指出运用文体学确立翻译标准的意义,并作出了一些精辟论述,集中在语体、语言常规与变异以及语言结构与功能等方面。但笔者认为这些论述对文体所蕴涵的意义不够系统和全面。根据泰特勒、奈达等学者翻译标准中的要求,文体style至少应包括语体、文类体裁、功能文体、修辞与篇章等多个层面。 3.文体多层面对翻译的要求 3.1语体(f or mality) 语体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距离,与语域即使用语言的主体、场合和情景相关。语体在作品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描写话语环境、展示人物身份、反映社会文化、体现原作的文体风格等。译者应了解作者的语体使用意图,在译文中设法去再现这些方面的效果,以求获得语用等值。如:[3] a.H is bel oved parent has j oined the heavenly choice. b.H is dear father has passed a way. c.H is father died yesterday. d.H is old man has kicked the bucket. 根据所表达的拘谨、正式、商议及随意等不同文体,宜分别译为: 他慈父已登仙界。 他亲父已去世。 他父亲昨天过世了。 他的老家伙已经翘辫子了。 对语体的翻译须辨析词汇所归属的语体等级,以做到选词准确。词汇的语体色彩除了可以在相关词典中查找外,还可以根据语言环境推断,注意不同的情景和不同的语体使用相应的语言,完成不同语体之间的对应翻译。翻译标准文体理论体现在语体上贵在“信”,即保持原语与译语在语体上的一致性。 3.2.翻译与文类题材(types of writing or genre) 35 第24卷 第9期Vol.24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I CHUAN C OLLEGE OF E DUCATI O N 2008年9月 Sep.2008 3收稿日期:2008205211  作者简介:万正发(1982—),男,湖北监利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研究

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研究 摘要:在文本的互文性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对翻译的互文性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并结合翻译的互文性提出了一些翻译策略以供译者参考。 关键字:文本互文性;翻译互文性;翻译策略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产物,它的提出对于文学创作,翻译研究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Intertextuality 一词来源于拉丁语Intertexto, 意思是“纺织时线与线的交错纵横”。在文学领域内最早提出互文性概念的是保加利亚裔的法国符号学家和文学评论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马赛克似的引文拼嵌而成,每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也就是说,任何文本都是建立在其他文本的基础之上的,是其他文本的延伸和发展。任何一个文本都处在与其它文本的关系网络之中:或是与同时代的其它文本存在相通之处,或是与历史上的特定文本相呼应。除了在文学创作及文学评论中的运用,互文性研究对翻译的发展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仅要考虑原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还要考虑原文中涉及到的其它文本的内涵。此外,译者还要将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考虑进来,将源语言中的一些特有的文化意象替换成目的语使用者所熟知的意象,这样的译文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要想完成这样的翻译工作,译者就必须考虑原文的互文性,还要兼顾译文的互文性。本文将对翻译时应考虑的这两种互文性加以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些差异的翻译策略以供广大译者参考。 一、文本与翻译 从严格意义上说,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某位作家的原创,而是对多个文本中包含的元素的整合,所以对某一文本的理解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其它的文本中的信息。例如:对于广告品牌的理解就需要涉及很多文本:中国的“白象”方便面在迈出国门走向国外的超级市场的时候并不畅销。仔细调查之后才发现:产品的名字“white elephant”就是罪魁祸首。由于“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意为“大而无用的东西”,那么这样的产品又怎么可能收到欢迎呢?这里对于白象的理解就涉及了一个典故:暹罗王国(即今天的泰国)里白象是一种极为罕有的动物,所以只有国王才有权利驾驭。倘若哪位官员惹恼了国王,国王就会借着赠送一匹名贵的白象之名来惩罚他。之所以说赐予白象是惩罚是因为大臣对于国王的赏赐是不

浅析科技翻译和文学翻译的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712448031.html, 浅析科技翻译和文学翻译的差异 作者:刘秦明郭丽丽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55期 摘要:文学和科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不同。文学翻译注重文学性和艺术性,科技翻译注重科学性、客观性和抽象性。本文对文学翻译与科技翻译进行了实例分析,从修饰与否、模糊程度和逻辑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的不同,指出了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在选词、句式、语法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文学翻译科技翻译修饰性模糊程度逻辑因素 一、引言 国内翻译界一般都认为科技翻译较文学翻译容易一些,诗歌翻译难度最大。因此,对科技翻译的重视不如对文学翻译的重视。张今把翻译作品分为应用文翻译、新闻报道翻译、科技作品翻译、社科作品翻译、文学评论翻译、散文翻译和诗歌翻译,指出:“当翻译的作品越富有文学性,其翻译难度就越困难。”他的观点主要是从翻译难易角度衡量不同类型文本的翻译。其实,科技翻译和文学翻译各有特点和难点,不能一概而论。它们在翻译方面具有许多区别。 二、科技翻译和文学翻译差异实例分析 (一)修饰性 文学翻译注重修饰,强调美学效果。比如下面这句英文“Until a bright moon lighted the road home,often after midnight.”这句话是我以前翻译的《简·奥斯汀传》里的写景描写,如果用科 技英语的语气,就成了“直到一轮明月照亮归家之路,经常是在半夜之后”。科技英语强调的是精确,无需修饰,不需要被文学的形象性影响。文学翻译强调美学色彩,所以这句话(同样的一句话,两种不同的翻译)就成了“直到明月照亮归途,这时往往已过夜半时分了”。文学翻译要选有美学色彩的词汇,而不是选择一系列精确无误的词汇。试看西奥多·萨沃里的文学选词 特点,我们会有深刻的体会。西奥多·萨沃里在《翻译艺术》中说:In this(the choosing of words)his(the translator’s)task is much harder than that of the original author.If the latter seeks a word with which to express a thought or describe an experience,he has available many words in his own language and can without much difficulty or delay choose the one that suits him best and pleases him most.The translator of the word thus chosen has to decode on the nearest equivalent,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probable thoughts of the author,the probable feelings of the author’s readers and of his own readers,and of the period in history in which the author lived. It follows then that at every pause the translator makes a choice;and from what has been said in our first chapter about the correspondence of words it follows that his choice is not between a number

中国文学翻译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中国文学翻译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文学翻译对于世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有着极重要的意义,没有优秀的文学翻译,中国的文化无法“走出去”,外国的优秀文化也无法“走进来”,有人说,莫言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翻译的作用居功甚伟。由此可见,文学翻译对中国了解世界文化,并让世界了解中国是多么的不可或缺。但是,迄今为止,中国在文学翻译这方面的确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中国文学翻译因为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发展缓慢。 那中国的文学翻译都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在北京主办的以此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就有译者对于葛浩文提出了猛烈的批判。不可否认的是,葛浩文常年从事于中国文学的翻译,对于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传播有着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但是葛浩文的翻译风格已是改写和摘译。虽然翻译界普遍认可为了本国读者更易于接受和理解而采取的意译手法,但是葛浩文在翻译的时候经常会删去原作中的某一部分,或者增加原文中所没有的表现,他们认为这样的翻译手法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是很不利的。可见,合适的翻译手法已经成为了制约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了。 中国的翻译文学在国外正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有人用日本举例说明了一下。目前在日本出版的中国文学作品多是在本国被禁止发行的;有着过激的性描写;以诺贝尔文学奖为主的文学奖获得者(或候补者)的作品;电影的原作。这种出版呈现出恣意性和零散性,没有系统性可言。要知道,在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的时候,日本对于中国文学的介绍远比现在更加全面、规模更加庞大。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这种情况呢?第一个是受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的影响,很多大的图书出版社因此而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图书出版。而另一个原因是中国文学界自身造成的。现在的中国文学界发展更加的多样化,尤其是网络文学的发展,更是变化多端。面对这些铺天盖地涌来的文学作品让出版社头疼了,他们不知道那本书能够代表中国当代文学的中心,而相当一部分文学作品过于冗长的篇幅也让翻译工作难以进行。 以上这些都是影响到中国文学作品走错国门的因素,想要让中国的文化被世界受接受和认可,文学翻译是很必须做好的工作。而先要做好文学翻译,就必须针对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进行解决,只要这样我们中国的文化才能更快的“走出去”。 文章来源:天和汇佳青岛翻译公司

推荐外国文学名著最好译本(超值)

推荐外国文学名著最佳译著 读外国文学先看翻译,译者太重要了,所以冯骥才说翻译家是“金子做的桥”。好的译著,精妙地传达原著的风貌,让人阅读之后齿颊留香,而那些糟糕的翻译,读了让人味同嚼蜡,更可怕的是从此再也没有了阅读的兴趣和勇气。 鉴于此,推荐外国经典中那些权威的出色的译本就尤为必要。如果译者好,就不用太纠结出版社了,毕竟设计啊装帧啊都是外在的,最重要的是内容。(本人讨厌那些花里胡哨的封面设计,对朴素的雅致的风格最有好感。)如果不清楚翻译的好坏,那么个人觉得,人民文学的译本质量还是比较有保证的,上海译文的其次,译林的良莠不齐。其它出版社也有好的译作。当然在急功近利的市场化大环境下,这些优秀出版社的作品也不免有泥沙俱下的倾向。 一、古希腊文学至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1、《希腊神话故事》:(德)施瓦布,刘超之、艾英翻译的比较盛行,杨武能译的也很好(流传至今的希腊神话版本五花八门,有的故事甚至自相矛盾,施瓦布的是目前最通行版本)。 2、《荷马史诗》(《伊利昂记》《奥德修记》):王焕生译的人文版和陈中梅译的上海译文版。王是专攻过古希腊语的,所以前者被称为经典,陈的译本则有一些争议,有人认为更符合现代阅读习惯,有人则认为翻译的不好。其它杨宪益的,还有罗念生的都不错。 3、(古希腊)索福克勒斯《俄底浦斯王》:罗念生译,看《罗念生全集·悲剧卷》就可以了,上海人民出版社。 4、(意大利)但丁《神曲》:田德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5、(意大利)薄伽丘《十日谈》:方平的、王科一的都很好。 6、(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目前无人超越。 7、(英)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奥瑟罗》《麦克白》《李尔王》:这个就没有争议了,绝对是朱生豪的。卞之琳的也可以。 8、(法)莫里哀《伪君子》《吝啬鬼》:李健吾译。 9、(英)弥尔顿《失乐园》:朱维之译。 10、(德)歌德《浮士德》:钱春绮的上海译文,绿原的人民文学,还有郭沫若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个版本难找,董问樵译本,复旦大学出版社。《少年维特之烦恼》:杨武能译,安徽文艺出版社,这个译本最新,杨先生是德语文学翻译专家,他翻译了很多歌德的作品。 11、(法)卢梭《新爱洛依丝》:李平沤译。 12、(英)菲尔丁《汤姆·琼斯》:张谷若的最好,萧乾的也不错。 13、(法)雨果《悲惨世界》:李丹、方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没有任何争议。《巴黎圣母院》:陈敬容译,人民文学出版社,还有管震湖的译文版本。 14、(美)麦尔维尔《白鲸》:没有什么疑问,就只有一个最好的本子,曹庸翻译的,上海译文出版社。 15、(美)霍桑《红字》:姚乃强译的,还有上海译文苏福忠和人民文学胡允桓。 二、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1、(法)司汤达《红与黑》:罗玉君和郝运的译本都好。 2、(法)巴尔扎克《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傅雷译,绝对权威。

文体学第二章翻译总结

文体学第二章翻译总结 一五五零七一二〇八 第二章文体分析的步骤 文体分析通常按照语言描写、文本分析、语境因素分析的顺序进行。 一、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指:对给定文本的语言特征进行的研究和分类。语言特征通过在文本中出现的相对频度表现出来。通常来说,当我们说一篇文章有特定的语言特征,就指这些特征在文章中出现的很多,这就意味着,我们应当对一篇文章中特定语言特征的出现频次进行统计。另外,在一篇文章中,局部特征和主导特征的安排可能暗示着写作人的态度意图。这就是文体学的关注点。并不是说出现频次最少的就不值得关注,有可能也是文章的一个特殊之处。 文章风格的塑造者用最常出现或最少出现的语言特征代表一种特定的文风文体。利奇和肖特在阐述问题分析的方法时,列出了四个语言学和文体学目录,分别是:词汇学种类、语法种类、修辞以及衔接和语境。 在本书中,我们提供一个从五方面进行语言描写分析的目录:音韵学、笔迹学、词汇学、语法学和语义学。 语言描写分析目录:

【音韵】这里的音韵学指一种语言的发音系统,包含以下方面: 1. 2. 3. 4. 5. 音的省略语音象征组音押韵节奏 6. 7. 8. 9. 停顿重音速度语调 10. 头韵 11. 谐音 12. 尾韵 13. 拟声 14. 音高 【笔迹学】这里的笔迹学指书写形式,在文章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1. 2. 3. 标点符号的使用字母大写段落划分 4. 5. 6. 7. 【词汇】词汇的选择包含以下角度: 斜体印刷布局图解标志拼写 一五五零七一二〇八 1. 词汇选择 2. 高级或低级 式 词源是古英 准 6. 正式或非正9. 直白或委婉

10. 讨喜与否 7. 标准或非标 词 8. 动态或静态 12. 常用词还是稀有词 13. 抽象或具体 11. 新词还是旧 语还是拉丁语 3. 生 4. 5. 音节的多少描述或评价本义还是衍 【语法】句中连接和排列词汇的方式。 1. 2. 3. 4. 5. 句子类型句子长度句子的复杂程度名词短语从句类型 6. 7. 8. 9. 短语类型语法结构词语顺序时态 10. 主被动 11. 是否符合语法性 【语义】主要讨论修辞手法,可分为八种类型。 1. 2. 3. 4. 5.

非文学翻译与文学翻译的区别

非文学翻译与文学翻译的区别 目前,我国非文学翻译的质量无法跟上市场需求,而外语教学又更重视语言学和文学,与实际的翻译活动有脱节。因此,有必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非文学翻译队伍。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认清楚非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的区别。 非文学翻译文学翻译区别 “非文学翻译强调的是事实,文学翻译强调的是价值;非文学翻译强调信息的清晰性,文学翻译强调风格。”但翻译研究长期以来都更重视文学翻译,用文学翻译的标准来衡量和指导一切翻译活动,一味的追求忠实造成许多非文学类文本译文质量低下的问题。要改变这一现象就需要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区别。 一、翻译对象 非文学作品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强调准确性、严谨性和目的性,注重逻辑思维,而文学作品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与非文学作品相比,文学作品更注重形象思维、和艺术感。从翻译实践来说,非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的对象有一点被人们忽视了,即作品质量,文学翻译的对象大多数都是经典作品,基本不存在语言质量或逻辑思维的问题,译者需要尽可能做到内容和形式上的忠实。而非文学翻译文本在很多情况下存在语言不规范,表达意义不明确,逻辑错误等问题。因此不能盲从忠实原则。 二、翻译目的及译文读者 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并探讨了目的论。将翻译视为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 文学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译作的文学功能,再现原作的文学效果。希望读者能够从译本中体验外来文化,并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有时还能对读者起到激励作用,如“五四”时期苏联文学作品的译介就极大鼓舞了当时中国的进步青年。 而非文学翻译的目的则是为了实现简洁和有效的交流。其目的性更具体,如旅游文本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金融商务文本是为了招商引资、扩大业务等;此外非文学翻译往往是一个独立的商业翻译项目,除作者和译者外,还包括项目委托人,译者可与委托人就文本进行交流。 文学翻译的译文往往面向大众,其读者群是模糊而不确定的,译者的预期目标与读者的实际反应有时未必一致。而非文学翻译的读者则更为明确,如合同翻译就是面向合同相关方,因此翻译目的是否实现往往可以从相关反馈明确得知。 三、操作模式和翻译策略

高级文学翻译胡显耀——复习资料

Chapter 1 1. ?学翻译的内容:对?学作品的语?形式、艺术?法、情节内容、形象意境等的再现; 2. ?学翻译作品的语?特征:想象性、审美性、创造性、抒情性; 3. ?学翻译作品的特点:审美性、形象性、创造性、抒情性和模糊性; 4. 奈达对翻译的定义:翻译等值论(意义和?体的等值); 5. ?学翻译的双重含义:?学翻译作品(构成“翻译?学”体裁)、?学翻译?为(创造翻译?学的过程); 6. 翻译?学与?学系统的关系本质:翻译?学的地位问题; 7. 20世纪70年代以?列学者 埃?-佐哈?:多元系统论 —— 明确提出翻译?学是本民族?学多元系统的?部分(a.多元系统“萌芽”/“年青”状态 b.多元系统“边缘”/弱势状态 c.多元系统“危机”/转折点/真空状态); 8. 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 谢振天等?:创造性叛逆 —— 译者主体创造性和?学翻译作品的汉语属性是这?论断的主要依据; 9. 20世纪50年代中国学者 傅雷:神似论; 10. 中国学者 钱钟书:化境论; 11. 前苏联学者 费道罗夫:等值论翻译标准(思想内容、修辞、作用等值); 12.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 奈达:等效标准(源语和目标语读者反应?致); 13. 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 林语堂:忠顺美标准; 14. 严复的三字翻译标准:信(?学翻译的基本伦理,本质上是?种维持翻译存在的必然因素和基本伦理)、达(?学翻译的必要条件)、雅(译者的主体选择); 15. 严复主张雅的理由:a. 为让译本符合当时的?章正轨,流传久远 b. 为更通顺流畅的传达原作之深义; 16. 实践中的翻译?本选择:看似是译者选择了个别?本,实际往往是社会?化通过奖励和提?译者声望等?式对译者进?筛选; 17. 对原作的研究:对原作和作者其他作品的检索和研究、对作者居住地的考察、历史研究、版本研究、?学研究、评论; 18. ?学译本的创造:a. 译者考虑如何实现?本目的,尤其再现语?艺术形式 b. 考虑当时的?学翻译规范对译?的接受或排斥 c. 译者正视自?的主体作用,协调自?与?本目的和翻译规范的关系; 19. 翻译可能受到外?的删减和改变; 20. 林纾:25年里翻译了11个国家98位作家的163部作品,其翻译更恰当的称呼是“译述”或“改写”; Chapter 2 1. ?学翻译是?种富于创造性的,?度复杂的艺术形式,它要求译者准确的理解作为艺术品的原作,并创造出同为艺术品的译作。这对译者的职业道德(从事任何职业所必须的基本素质)、语?资源(扎实的双语语?功底/熟练地语?驾驶能?/?屋建瓴的语?视野)、?学修养(丰富的?学知识/较?的?学造诣/了解相关?学知识)、艺术感悟(认清自?擅长的?学派别——傅雷多译巴尔扎克作品)和知识面(杂学)等?面的要求极?; 2. ?学翻译者基本素质的培养是从事?学翻译必须进?的?项长期的准备?作; 3. ?学翻译的准备?作:拟定翻译计划(拟定质量要求、?作报酬、翻译时间)、收集?具资料(硬件和软件双重准备)、研究作家作品、研究其他译本、分析读者对象; 4. 分析读者对象的基本原则:根据读者群体的需要选择原作、根据读者知识?平使用恰当的语?、根据译本读者对象群体的不用层次调整翻译策略; 5. 现代?学翻译时常用的?具:字词典、?具书、翻译辅助软件、?络资源和各种参考资料; 6. 越来越多的译者已经开始在?学翻译中利用机器辅助翻译?具。

文体学第一章概论翻译及总结

第一章:文体和文体学 1.绪论 首先由一个故事引入:一个年轻的姑娘在外学习归乡,姑娘和姥姥交谈的言语中充满了所谓的“大词”“正式词”以至于老人难以理解她的讲述。人们常认为正式的语体会显得更优雅,彰显自己的知识储备,但是在任何场合都使用这么正式的语体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家里显而易见是一个轻松的环境氛围,姥姥又是一个并没有接受过多教育的老人,姑娘理应使用非正式的语体,会更容易让老人理解。如何在合适的场合使用合适的言语是我们在学习语言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这就和我们要讨论的“文体”有关了。 另一个例子: 1.彼得他爸死了之后,他得换个活儿了。 2.他父亲去世后,彼得必须更换工作。 3.他父亲辞世之后,布朗先生必须另谋职业。 以上几个句子含义大致相同,但是出现在不同的场合。正式程度依次递增。我们需要把正确的语言使用在相应的场合中。文体学是对文体进行系统且科学地研究的学科,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使用语言。 文体学的作用:1.文体学可以让我们习得的第二语言更加符合语言习惯。2.帮助理解语言的多种变化,以便更好使用。3.让习得的语言更加贴近母语人士,流畅且优雅。4.帮助我们对文学进行鉴赏和批判。5.帮助提升词汇、笔迹学形式、修辞、语法句法的理解。 2.文体的定义 由于“文体”有多重含义,所以想要给它一个确切的定义是很难的。但是透过各种定义,我们也能发现一些共性的存在:1.传统修辞角度2.结构语言学角度3.转换生成语言学4.功能系统语言学。 本书中的定义采用了语言学派的定义:(不知该怎么翻译才好,那就试试吧) 文本中显著的语言特征,写作手法和写作模式,以及出现的语言变体。 3.文体学的定义 透纳和《劳特利奇语言和语言学字典》都对文体学下了定义。教材中对文体学的定义是:文体

互文性观照下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

互文性观照下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 摘要:互文性是指文本(广义上)之间的一种依赖和指涉关系。将译者主体性置于互文性的视角之下进行研究,一是有助于把握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纵深层次;二是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维度。翻译过程中的三个不同阶段(阅读、阐释、二度创作),充分体现了具有三重身份的译者(读者、阐释者、第二作者)如何戴着互文性的眼镜来发挥其主体性。论文关键词:互文性,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 如今,翻译研究已经走出了原来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对等”等理论探讨的窠臼。更多的研究者采用不同的视角来研究翻译这一跨文化交际活动。互文性就是其中的一种视角,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学语境下,运用关联理论来探讨互文性标记的翻译。(Garcia, 2001);2)译者能否识别出不同文本的互文性标记(这一观点是基于互文性对文本类型的演变有一定的影响)(Kirk,2000);and 3)互文性对词的含义的影响。(蒋骁华,1998:20-25)本文拟从互文性的角度,初步探讨文学翻译中译者在阅读、阐释和二度创作的三阶段中恰当发挥主体性的问题。 一、互文性溯源及翻译上的延伸 互文性这个概念首先是由法国的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家朱莉亚·克里斯蒂娃在1969年的《符号学:符义解析研究》一书中提出的,认为当前文本都是以先前对话的存在为前提的,这种符号系统之间的相互转换,相互指涉就是互文性。作为评判结构主义的产物,互文性强调文本结构的不稳定性和文本间的相互作用。这一概念的提出打破了原

来文本自足封闭的系统,使单个文本的意义多元化,意义空间开放化,使对文本内部的孤立的符号研究转向文本与其外部关系的研究。作为后现代主义的文本理论,互文性强调整个世界的文本一体性,所有文本具有多层含义,这些多层含义只有通过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得以体现。据此,一种文化中的所有文本,由于他们组合在文化这个巨大的母体结构中,因此不可避免地相互关联。 从本质上说,翻译也是一个跨时空的交际行为,翻译的文本性与翻译研究的共时和历时层面为互文性进入翻译研究的视域找到了理论的契合。传统观念认为,翻译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Nida and Taber,1969)从这一点看,翻译活动是以意义存在的预设为前提的,这是结构主义的产物,它强调意义的确定性。翻译研究的互文性,就是将翻译活动置于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中研究,他强调多重主体的对话和交流,他们之间的相互参照,相互指涉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互文网络,呈现开放和动态的特点。文本的相互交织构成一个意义的辐射体,意义的产生在文本的网络中不断交织、辐射、扩散、增生,因此,意义是不确定的、一成不变的。我们不可能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来再现原语的信息。这就颠覆了传统的翻译观。 二、互文性视角下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 根据互文性理论,译文与原文相互关联相互依存。我们可以将原文看作是一个前文本,译文是它的生成文本,译者是前文本和生成文本的媒介,他用另一种语言将前文本表现出来。译者主体性是作为翻译主体

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对比研究初探

作者简介:姜秋霞(1962— ),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翻译学收稿日期:2001-01-11 2001年第8期 总第148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 F 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 eaching 2001,№8Serial №148 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对比研究初探 姜秋霞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 摘 要:本文着重对比词典文本与文学文本在翻译转换中词义层面的不同选择及不同的语境参照体系,论述了语境概 念中显性语境与隐形语境及其辩证关系,初步分析了两种不同的文本在翻译过程中的一些差异。 关键词:词典翻译;文学翻译;转换;显性语境;隐形语境;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some of the differences involved in dictionary translation and literary translation ,mainly in the trans fer 2ence of the meaning of w ords and the context they refer to.S pecifically ,it argues a transparent context and an opaque context ,and presents a discussion of their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K ey words :dictionary translation ,literary translation ,trans ference ,transparent context ,opaque context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1)08-0056-03 无论是词典翻译,还是文学翻译,都涉及词、句的转换, 都有大体一致的准则和要求,即尽可能准确传递原文的信息内容,尽可能保持形式结构的对等,也就是所谓在译文语言中寻求最大程度的对等语。然而不同体裁的文本在翻译转换过程中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就词典翻译和文学翻译而言,词典文本是以词为核心,以词、短语、句为独立单位存在的;而文学文本则是以篇章存在的,其中的句子甚至段落只是相对独立的单位,单个的词语则更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临时依附性。词典中各词的释义浓缩性强,涵盖面广,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即词义的共性特征;文学文本中的词、句受特定语境及艺术创作要求的限制,独特性强。词典的例句是以词头为中心生成的句式结构,文学文本中词与句是依据语境的要求发生的,因而两者的信息结构不同。由于两类文本有以上各种差异,致使两种语言文本的翻译在转换中有不同的选择取向。本文试就词义转换在两种不同文本翻译中的差异进行一些对比。 一、词义层面与选择角度 所谓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形式再现另一种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构成的各种信息,如语言符号所负载的概念,句子及篇章的结构意义,语篇的语言风格,以及语言所传递的情感、审美等艺术信息。在所有形式和内容的信息中,词语的转换是最基本的。关于在翻译转换中的词语意义,奈达、巴尔胡 达罗夫等早有过各种分类,大体可归纳为“指称意义” (refer 2ential meaning )、“言内意义”(intralingual meaning )和“语用意 义”(pragmatic meaning )。“指称意义”指的是语言符号所代表 的含义,即索绪尔的“能指”(signifier )与“所指” (signified )的语符关系;“言内意义”是指词语与共存状态下的其他语言成分相互联系所产生的意义,即结构意义;“语用意义”则是指语言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即特定语境下所产生的意义。就词典文本和文学文本而言,词典中的词(尤指词目词)是以能指为主要特性的,语符主要传递其概念意义,所选例证是一组概念按一定逻辑形式所构成的语义,以体现词目词的概念或能指性为主;而众所周知,文学文本是言语(parole )的表现形式,因而主要体现其语用色彩;传递形象意义,主要体现形象性或表现性功能。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两种文本的转换过程中对词义的选择有不同的取向。请看下例: 11A :Her v oice was faint but steady. 她的嗓音低微然而深沉①。 B :Jane was forced to smile com pletely ,...and said in a conscious ,low ,yet steady v oice ,.... (J.Austin :Emma )简再也忍不住了,笑了起来……她心中有数,然而不慌不忙地低声说:……。(张经浩译《爱玛》 )A 为词典文本例句;B 为文学文本例句。对比两个文本 中steady 对v oice 的描述,在译文中是不完全一样的。“深沉 的嗓音”很好地对应了该词条第5义项的“镇定的,冷静的,沉着的”的释义,具有该词在描述声音时最具概念化的表达方式。B 的译文则使“镇定、冷静、沉着”形象为“不慌不忙”。又如: 21A :in the open air 在户外② B :But when she was there beside the sea ,abs olutely alone , she cast the unpleasant ,pricking garments from her ,and for the

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_郑海凌

·翻译理论与技巧· 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 郑海凌 文学翻译的本质是什么,究竟应该怎样描述它的本质特征,至今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当前较为流行的说法是: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那么,文学翻译果真是艺术吗?如果它是艺术,为什么它没有像其它艺术形式那样得到普遍的、持久的承认?如果它不是艺术,为什么人们给它冠以艺术的美名?如此追问下去,我们便会发现,求证这一命题并不那么简单。在翻译领域里,由于对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认识模糊,人们有时陷入重艺术轻语言,或者重语言轻艺术的倾向,造成翻译实践的随意性和翻译批评的极端化。本文拟对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问题做初步探讨,同时求教于翻译界同行和前辈。 (一) 文学翻译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方译论里。古罗马修辞学家西塞罗关于“演说家式的翻译”的主张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我国传统的翻译理论,并没有单独提出文学翻译的概念,尽管大诗人谢灵运、李白都曾涉足翻译活动,刘禹锡也曾有诗句:“勿谓翻译徒,不为文雅雄”。从汉末佛经译者的文、质之争,到严复的“信达雅”理论,都涉及文学翻译的本质问题,却没有旗帜鲜明地标举它的名目。也许先辈们要寻找一种能涵盖一切的翻译原则,忽略了翻译的对象。在中外翻译史里,混淆翻译文体的现象很常见,讨论翻译时往往不加分类,不区别待遇,把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熔于一炉,甚至拿文学翻译的理论来对待一切文体。严复的“信达雅”理论,指导文学翻译实践最为贴切。严复却用来指导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还在“尔雅”上大做文章,岂不画蛇添足!这种误会在当代也不鲜见。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一度认为翻译是科学也是艺术,后来又说翻译不是科学只是艺术,强调翻译才能是天赋。他并没有把翻译分门别类。科技翻译机器人即将出世,哪里需要什么“天赋”。德国翻译理论家沃尔夫拉姆·威尔斯在其《翻译学:问题与方法》一书中指出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却仍然把它和其它文体的翻译放在一起研究,试图建立包容一切文体的翻译学。俄国的翻译家们似乎明智一些,很早就分成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森严壁垒地相互对峙,但他们往往各自强调一个极端,甚至把语言和文学隔离起来。当然,这些现象与当时当地的译学风气或文化传统分不开,不能妄加批评。各国翻译家的理论无疑得到他们本国人的认同,在本国文坛上独领风骚,我们列举这些无非是指出人们以往在研究方法上的疏漏或者个性。 西方提出文学翻译的概念虽早,其界说却显出自发的天真。从西塞罗、贺拉斯到当代的列维、加切奇拉泽,都强调文学翻译是一种文学创作,注重它的创造性,随意性,忽视它的局限性。我国提出文学翻译的概念较晚,但其内涵透视出自觉的严谨,有师法:“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引自茅盾于1954年8月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我国翻译界对文学翻译的界定,注重传达原作的艺术意境,把读者的反映作为衡量翻译效果的依据,其审 4

古典文学翻译

1.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 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文: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 3.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庠序: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译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 5.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 之宠弟乎?” 译文: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早些处置共叔段,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延开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习卜受宠的兄弟呢? 6.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译文:太叔修造城池,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和武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作内应。 7.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 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译文: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