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标本采集大全

合集下载

微生物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及注意事项

微生物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及注意事项

微生物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及注意事项正确采集临床微生物标本,直接影响到微生物培养鉴定结果。

可靠的检验结果可以指导临床诊断治疗,为临床科学用药和成功的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是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延缓细菌耐药,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监测医院感染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为此应正确采集各种细菌学标本。

一、血液标本的采集1、采集方法(1)75%酒精清洁局部皮肤。

(2)待皮肤干后,再用2%—2.5%碘酒从穿刺点中心部位开始消毒,范围不应小于5cm(直径),且不能用手指触摸消毒后的皮肤。

(3)皮肤碘酒干后(约1min),穿刺采集血液,采血量成人5-10ml,婴幼儿1-5ml。

(4)采血后立即在床旁接种培养瓶,并迅速轻摇,充分混匀防止凝固,但又不可剧震以防溶血。

2、注意事项(1)怀疑菌血症应尽早采血,体温上升(38.5℃)采血可提高阳性率,但也要防止因等待而延误时机。

(2)对已经使用抗菌药物,而又不能停药者,也应在下次用药前采血。

切忌不要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取血标本,也不能从静脉导管及动脉插管中取血。

(3)培养基与血液之比以10:1为宜,以稀释血液中的抗生素,抗体等杀菌物质;有人主张对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病人,培养基与采血量之比可为20:1或大于这个比例。

(4)近年研究表明,将血液注入血培养基前,更换针头反而易导致污染。

(5)每例至少采血两次,间隔0.5-1h,以利于提高阳性率和区分感染菌与污染菌。

(6)疑为细菌性心内膜炎及布鲁氏病的病人,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除在发热期采血外,并要多次采血(24h 3-4次)和增加采血量(可增加10ml)。

(7)采血后立即送检,如不能立即送检可置室温,而不能放置冰箱。

(8)如临床表现很似败血症,而血培养多次阴性者,提示考虑厌氧菌和真菌感染的可能。

二、骨髓的采集1、采集方法在病灶部位或髂前(后)上脊处严格消毒后抽取骨髓1ml,注入血培养瓶内。

2、注意事项(1)骨髓内含有大量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因而骨髓培养对伤寒病人的诊断较血培养优越。

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方法

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方法

一、采样前准备
1、当日术毕,按常规对手术间所有物表 及地面进行湿式清洁和擦拭。
2、检查净化空调系统运作是否正常,当 日完成手术间清洁后,调节空调系统处 于待机状态,次晨打开系统运行30min。 自净后采样。
二、采用平板沉降法 1、采样时间: 在净化空调开启30min进行采样,采样时洁净 手术室大门应保持关闭,以维持手术室正压 状态和洁净度。 2、采样护士准备: 在采样前应洗手(或手消毒)
采样时平板应从科室最靠内的房间放置, 依次向外布放,每个手术间也是从最靠 里的位置放置平板,最后放置最靠门的 采样点。采样点分布均匀,收取平板顺 序相反。
5、布点要求: 百级手术间,手术区(手术台两侧0.9m以内,两 端0.4m内)呈对角线,东南西北中5点,周边区 (距墙1m,每边2个)8点,共需13个培养皿;千 级手术间,手术区(手术台两侧0.6m以内,两端 0.4m以内)呈单角线3点,周边区(距1机,长边 2个,短边1个)6点,共需9个培养皿;万级手术 间:手术区(手术台4边,0.4m以内)呈对角线3点, 周边区(距离1m每边1个)4点,共需7个培养皿。 检测时可做一次空白对照和模拟操作。模拟操作 将一个对照皿打开后立即封盖,两个对照结果必 须为阴性,整个操作过程应符合无菌要求。
将用于革兰染色的标本置于无菌标本杯中
将用于培养的标本置于需氧运送培养基中, 密闭保存
分别标注患者及标本信息,30min内送检,否则置4℃冰 箱冷藏,24h内送检
四、使用中紫外线灯辐照度值测定法
方法:紫外线强度照射指示卡测定法
物品准备:标尺、紫外线强度照射指示卡
放好标尺,开启紫外线灯
开启紫外线灯5min后,将指示卡置于紫外线灯下垂直距离1m处, 有图案一面朝上
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方法

常见微生物标本的采集

常见微生物标本的采集

常见微生物标本的采集、处理与检测标本采集的基本原则:尽早采集、根据可疑的病原体,选择不同采集时机和标本种类、在抗生素应用前采集、遵守无菌操作、正确保存和运送。

容器应密封不易碎,标本不得污染容器的口和外壁。

1.血液标本正常人的血液是无菌的。

当细菌侵入时可引起严重的菌血症或败血症。

一般情况下在患者发热初期或发热高峰时采集;持续性菌血症可随时采集;间歇性菌血症,应预测其体温上升期进行采血。

一般在使用抗生素前采集2~3次;多部位采集,如两侧肘静脉或动、静脉同时采取;对于已使用抗生素而无法停止的患者,也应在下次用药前采取。

在感染局部的附近血管中采血,可提高阳性率。

采血量成人一般5~10ml,婴幼儿1~2ml。

采集的血液标本注入培养瓶中先进行增菌培养,培养基和血液标本量的比例应>10:1,将血液中的各类杀(抑)菌物质充分稀释。

需氧菌常用培养基有胰酪蛋白大豆胨肉汤和葡萄糖酚红肉汤等,常加入对氨基苯甲酸(PABA)50μg/ml中和磺胺类,青霉素酶2单位/ml破坏青霉素类,硫酸镁中和链霉素、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新霉素及多粘菌素等抗生素。

加入0.03~0.05%的聚茴香磺酸钠(sodium polyanethol sulfonate, SPS)可抑制血清中的抗菌物质,并对氨基糖苷类和多肽类抗生素有灭活效果。

并加入Ⅹ、Ⅴ因子等生长因子。

培养瓶每天观察一次。

如发现①培养瓶内液体浑浊;②血球层上面出现颗粒状的生长物,并且有自下而上的溶血;③有明显的凝块;④液体表面有菌膜,培养液清晰或浑浊等,表明有细菌生长。

直接进行涂片染色初步报告。

同时分别接种血平板、巧克力(色)平板,普通培养和5%CO2 35℃培养。

也可直接进行体外药敏试验。

无细菌生长迹象的培养瓶孵育至第7d,接种血平板、巧克力(色)平板,分别进行普通培养和5%CO2环境35℃孵育24h。

为了提高检出的速度,在培养的第2~3d时应移种一次。

有厌氧菌感染时,同时注入需氧瓶和厌氧瓶,厌氧培养基通常用硫乙醇酸盐培养基、牛心脑浸液肉汤等;培养液中有刃天青,无氧时无色,有氧时呈红色。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标本采集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标本采集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标本采集一、血液和骨髓细菌学检验标本的采集(一)适应症菌血症、败血症和感染性骨髓炎等感染菌的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

(二)病人准备1.凡怀疑菌血症和败血症的患者,采血培养时,应尽量在未使用抗菌素前采血,如已使用过抗菌素,应尽量选择抗菌素在体内浓度最低时采血,或在病人第二次使用抗菌素之前采集血培养标本。

2.应在病人发热期或寒颤时采集(三)标本采集1.血培养瓶领取:凭医嘱和检验申请单到检验科细菌室领取。

按照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类型的血培养瓶:如灰色瓶盖为普通成人培养瓶;粉红色盖为儿童需氧菌培养瓶;紫色盖为厌氧菌培养瓶。

2.将患者信息录入相应的血培养瓶条码中,并在作好病人姓名、科别、床号等标识。

2.采集方法:严格消毒病人采血部位和血培养瓶口,抽一定量血液或骨髓后,无菌注入血培养瓶内,轻轻摇匀。

3.标本量:成人每次采血5~10ml,小儿采血3~5ml,骨髓2~3ml,采血量足够则阳性率高,反之阳性率减低。

(四)注意事项1.抽血、抽骨髓和接种时,须严格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杂菌。

2.从抽血、抽骨髓到接种入瓶,动作要快,防止血液凝固。

3.成人不明原因发热、怀疑血流细菌感染时宜在不同部位抽血2套,每套2瓶(需氧、厌氧各一瓶)。

4.怀疑伤寒、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及布鲁氏菌病的病人等,一般一日抽血三次培养,必要时需追加次数。

(五)标本送检和保存1.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一般不超过1h送交细菌室。

2.送检过程中应注意防止培养瓶打破或其它潜在性污染可能。

二、痰液或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学检验标本的采集(一)适应症肺炎、肺气肿、支气管炎、鼻窦炎、肺结核等感染菌的培养鉴定、药物敏感试验和抗酸菌检查。

(二)病人准备1.尽量在未使用抗菌素前留取标本。

准备好无菌标本容器,贴上条码、标明标识。

2.住院病人应留取清晨起床第一口痰。

为减少正常菌群的污染,嘱患者早上起床后用清水或生理盐水漱口,不要刷牙,除去鼻咽分泌物。

(三)标本采集1.一般病人用力咳出气管深处或肺部痰液,留于无菌标本容器内。

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程序

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程序

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程序1 标本采集的基本原则:1.1 严格的无菌操作,避免污染,避免来自寄生菌的污染,应当保证每份样本代表感染过程。1.2 选择正确的解剖部位、合适时间、合乎规程技术,采集样本。

1.3 选择合适的部位采集用于厌氧菌培养的样本。

1.4 要收集足够量的样本,量少可能导致假阴性结果。

1.5 应尽可能在病人使用抗菌药物前采集样本,如不能停用抗菌药物,应于下次抗菌药物应用前采集。

1.6 血培养样本在病人寒颤和发热初起时为最佳时机。

1.7 导尿留取样本时,不可从尿袋中采集样本。

引流液样本不能直接从引流袋放出,因引流液在袋中潴留时间太长容易滋生细菌。

1.8 各类微生物样本不宜加防腐剂1.9 盛标本的容器须先经灭菌(煮沸、高热、或高压灭菌),但不得用消毒剂或酸类处理。

1.10 有些临床标本还要注意采集的时机和部位,如伤寒沙门菌的阳性检出率,发病的第1~2 周采集血液,第3~4 周采集大便和尿液,阳性率较高。

1.11 样本的运送处理和储存规定1.11.1 样本2h之内送到实验室。

1.11.2 血培养瓶如果不能及时送检,应置室温保存(但不得超过24 小时)。

禁止将不能及时送检的血培养瓶放置冰箱保存。

1.11.3 淋病奈瑟菌和脑膜炎奈瑟菌培养时,样本不能放4℃条件保存,应在30min内送检,并注意保温。

1.11.4 痰培养疑为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感染时,应立即送检,因为这些细菌在自然环境中极易死亡。

1.11.5 导管样本如不能在规定时间内送检,应在盛装导管的容器中加少量无菌生理盐水,以免导管干燥,病原微生物死亡。

1.11.6 活检组织样本和眼分泌物样本应在30min内送检,如样本较小或不能在规定时间内送检,应在盛装组织的容器中加少量无菌生理盐水,以免样本干燥,病原微生物死亡。

不可用纱布包裹组织样本。

2 常见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方法。

2.1 血液及骨髓样本2.1.1 检验项目:血液及骨髓培养。

2.1.2 适应症病人出现以下临床表现:发热(38℃)或低温(36℃)、寒战、白细胞增多(白细胞数>10×109/L,特别有“核左移”时)、皮肤粘膜出血、昏迷、多器官衰竭、血压降低、C反应蛋白升高及呼吸加快、血液病患者出现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临床可疑血流感染时应采集血液样本进行血培养及骨髓培养。

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

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
6
精选ppt
血培养采集的时间和频率
①采血培养应尽量在抗菌药物使用之前,在24h内采集2~3套 血培养,每套包括1个需氧瓶+厌氧瓶。因为研究已证实,2~3 套血培养足以检测所有的菌血症和真菌血症。
②入院前2周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连续3天,每天采 集2套,可选用能中和或吸附抗菌药物的培养基。
24
精选ppt
【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1 采集时间:应在急性期采样,以提高检出 率,应在抗生素应用前或停药一周后采集标本, 如不能停用抗生素,应于下次抗生素应用前采 集。
2 送检:应立即送检,室温条件下不能超过 2h。如不能立即送检,则保存于4℃冰箱待送 出。
25
精选ppt
化脓和创伤标本的微生物检验
采集前先用复合碘消毒周围皮肤。 【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1 采集时间:应在用药之前采取。
2 送检:应立即送检。
3标本运送过程中必须保证其安全,防止溢 出,避免细菌污染。
29
精选ppt
血管导管的微生物检验
一、标本送检指征 病人携带中心静脉导管超过48h,出现以下情
8. 鼻咽拭子法:用无菌拭子经鼻轻轻插入 鼻咽部后部,慢慢旋转拭子5s,吸收分泌物, 然后取出。
15
精选ppt
【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1 采集时间: (1)以晨痰为好。多数病人清晨痰较多,易
于采集。且清晨痰含有的病理成分较多。会增 加培养的阳性率。 (2)最好在应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标本。 2 送检 采集后应立即送检,以防止某些细菌在外环 境中死亡,室温保存≤2h 。做真菌培养的标 本如不能及时送检,可放4℃保存,以免杂菌 生长。 标本运送过程中必须保证其安全,防止溢出,16
对于痰量少或无痰的患者可采用雾化吸入 45℃10%NaCL水溶液,使痰液易于排出。对咳 痰少的幼儿,可轻轻压迫胸骨上部的气管,使13

临床常见标本的微生物检验

临床常见标本的微生物检验
临床常见标本的微生物学检验
主要内容
➢ 1.临床常见标本的微生物检验
一、血、骨髓、静脉导管标本 二、痰及下呼吸道标本 三、尿液标本 四、大便标本 五、生殖道系统标本
六、化脓和创伤标本 七、穿刺液标本 八、眼、耳、鼻、咽拭子标本 九、组织标本
一、血、骨髓、静脉导管标 本
(一)血培养检测采血指征 临床上疑为败血症、脓毒血症或其他血液感染的 患者
无菌生长,需要进行末次接种。
双相培养瓶
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标本培养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最常见的为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与导管种 类、导管相关医疗操作的频率、患者病情等因素有关。
短期留置的血管内导管,皮肤定值菌通过皮下隧道移植到导管尖端, 随后引发感染;
长期留置的血管内导管,导管头被细菌污染,导管腔发生细菌定植, 引发感染;
三、 尿培养标本
尿路感染是指尿道内有大量微生物繁殖而引起的尿路 炎症。尿路感染并非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一种临 床综合征。根据感染部位可分为上尿路感染(如肾盂 肾炎)及下尿路感染(如膀胱炎),男性还可出现前 列腺感染,不同部位同时感染也很常见。尿路感染是 人类最常见的感染之一,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 好发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10。
2.延迟送检或待处理标本应置于4 ℃冰箱保存(疑似肺炎 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苛养菌的例外),但应在24小时 内处理;
3.对可疑烈性呼吸道传染病(SARS、炭疽、鼠疫等)的 标本,必须全过程注意生物安全;
4.经口腔部污染的标本均不可以做厌氧菌培养。
痰标本的处理
一.痰标本的革兰染色涂片检测:
其目的是判定标本是否适合做细菌培养,并初步判定有否病原菌, 病原菌的数量级类别,有助于初步报告、培养基选择和培养结果 的判定。

关于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和运送

关于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和运送


6.采用专用无菌容器收集标本。容器须灭菌处理,防止渗
漏,但不得使用消毒剂。标本中不可添加防腐剂。

7.采样后应立即送检,最好在2h内。如不能及时送检,应将标
本置于适当的储存环境待送,但不超过24小时。对可疑淋病奈瑟菌
、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等对外界环境敏感的
苛养菌感染的患者标本应室温保存。当标本量小于1ml时应于15~
• 3.选择正确的解剖部位,并以适当的技术、方法与 容器收集足量的标本。
• 4.采样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将污染可能降至最 低。
• 5.收集真正感染的病灶处的标本,且避免邻近区域 常居菌群的污染。

• 注意事项:
• 采样时机

抗生素使用前(停用抗生素3至5天或下次用药前)采样
• 采样方法

采集无菌部位的标本应严格无菌操作,非无菌部位尽量减少正
关于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物检验标本 采集和运送原则
内容
• 1.微生物标本及常见致病菌 • 2.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和运送原则 • 3.图片展示:现场指导和培训
微生物标本及常见致病菌
• 1.血液标本血液标本的细菌培养是诊断菌血症 或败血病的基本方法。
• 正常人的血液是无菌的、如从患者血液中检出细 菌一般应视为病原菌(排除采集标本或具他操作 过程污染),提示有菌血症或败血症,或心内膜 炎、心包炎、血源性骨髓炎。常见的病原菌主要 有金黄色或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A、B群,肺 炎链球菌等)、肠球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 脑膜炎奈瑟菌、伤寒及副伤寒沙门菌和厌氧菌等 。
• 2.骨髓标本正常人的骨髓是无菌的。
• 若从患者骨髓中检出细菌(排除污染),提示细菌 性骨髓炎或菌血症、败血症。常见病原菌同血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标本采集大全日期:2015-12-17 20:44:38 来源:中华检验医学网点击:21 次正确采集临床微生物标本,直接影响到微生物培养鉴定结果。

可靠的检验结果可以指导临床诊断治疗,为临床科学用药和成功的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是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延缓细菌耐药,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监测医院感染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为此应正确采集各种细菌学标本。

一、血液标本的采集1、采集方法(1)75%酒精清洁局部皮肤。

(2)待皮肤干后,再用2%—2.5%碘酒从穿刺点中心部位开始消毒,范围不应小于5cm(直径),且不能用手指触摸消毒后的皮肤。

(3)皮肤碘酒干后(约1min),穿刺采集血液,采血量成人5-10ml,婴幼儿1-5ml。

(4)采血后立即在床旁接种培养瓶,并迅速轻摇,充分混匀防止凝固,但又不可剧震以防溶血。

2、注意事项(1)怀疑菌血症应尽早采血,体温上升(38.5℃)采血可提高阳性率,但也要防止因等待而延误时机。

(2)对已经使用抗菌药物,而又不能停药者,也应在下次用药前采血。

切忌不要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取血标本,也不能从静脉导管及动脉插管中取血。

(3)培养基与血液之比以10:1为宜,以稀释血液中的抗生素,抗体等杀菌物质;有人主张对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病人,培养基与采血量之比可为20:1或大于这个比例。

(4)近年研究表明,将血液注入血培养基前,更换针头反而易导致污染。

(5)每例至少采血两次,间隔0.5-1h,以利于提高阳性率和区分感染菌与污染菌。

(6)疑为细菌性心内膜炎及布鲁氏病的病人,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除在发热期采血外,并要多次采血(24h 3-4次)和增加采血量(可增加10ml)。

(7)采血后立即送检,如不能立即送检可置室温,而不能放置冰箱。

(8)如临床表现很似败血症,而血培养多次阴性者,提示考虑厌氧菌和真菌感染的可能。

二、骨髓的采集1、采集方法在病灶部位或髂前(后)上脊处严格消毒后抽取骨髓1ml,注入血培养瓶内。

2、注意事项(1)骨髓内含有大量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因而骨髓培养对伤寒病人的诊断较血培养优越。

(2)用于怀疑细菌性骨髓炎病人。

三、静脉导管标本的采集1、采集方法(1)常规导管部位皮肤消毒。

(2)无菌方法从病人体内拔出静脉导管,剪下导管尖端5cm,放入无菌瓶中。

(3)立即(15min内)送检,避免标本干燥。

2、注意事项(1)剪下的导管立即接种血平皿,可提高阳性率。

(2)肉汤反复冲洗导管腔内,冲洗液做定量培养。

(3)有人将剪下的导管置肉汤增菌液或培养瓶中,此法不能区分导管感染菌与少量定植菌。

(4)卫生部在《医学感染诊断标准》(试行)(2001年1月3日施行)中规定:导管管尖培养其接种方法应取导管尖端5cm,在血平板表面往返滚动一次。

细菌≥15cfu/平板,即为阳性。

四、呼吸道1、痰标本(1)采集方法①清晨起床后用凉开水漱口多次,以除去口腔内大量杂菌,用力咳出肺深部的脓痰,置于清洁干燥容器中送检。

②痰量极少者可用45℃ 3%-10%的氯化钠溶液约25ml雾化。

对于咯痰量少的幼儿,可轻轻压迫胸骨上部的气管,当其咯痰后用无菌棉棒采集标本。

③咳嗽无力或昏迷病人,可用吸痰管经鼻腔或口腔经气管腔内吸引痰液送检。

④气管切开者可以深入透气孔中取痰。

⑤可用支气管镜直接在病灶部位采集高浓度的病原菌。

⑥用无菌导管经鼻腔插入气管镜内,缓慢注入无菌蒸馏水5ml,取出导管。

留取患者在3h 内咳出的痰液,放入无菌容器中送检。

⑦胃内采痰法。

无自觉症状的结核病人。

有时可把痰误咽入胃内,因而可采用胃内溶物做结核菌培养,其阳性结果比咯痰高10%左右,该方法于晨起空腹时,把灭菌的胃管,从鼻腔送入胃内,用20ml注射器抽取胃液。

(2)注意事项①痰标本的采集以晨痰为准,此时患者痰量较多且含菌量也多。

②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若不能及时送检者,可暂存2-8℃冰箱。

若晚1-2h接种,会失去苛氧菌,并使得革兰阴性菌过分生长。

③可接受的标本:痰;支气管灌洗液,支气管刷,支气管活检;肺吸出物和肺活检。

不能接受的标本:唾液;24h留的痰(结核杆菌培养除外);拭子。

④痰标本的质量评价:(用显微镜筛选)在低倍镜下,检查鳞状上皮细胞,至少10个视野,集中在有白细胞处,合格标本为白细胞与鳞状上皮细胞比例大于2:1。

2、鼻拭子(1)用湿的拭子(生理盐水);(2)需插两个鼻孔;(3)深入3.3cm左右,转动4-5次;(4)以上用于诊断金黄色葡萄球菌暴发时的鼻带菌者。

3、咽拭子、口腔拭子(1)采集方法(到细菌室取专用拭子)①患者清水漱口后,由检查者将其舌外拉,用棉拭子将咽后壁或悬雍垂的后侧反复擦拭数次;②化脓性扁桃体炎、口腔念珠菌病时,直接用棉拭子在病灶部位擦拭;③插入运送培养基中立即送检,防止干燥。

(2)注意事项①棉拭子应避免触及舌、口腔黏膜和唾液;②采集标本前数小时不可用消毒药物漱口或接触病灶局部。

五、胃肠道1、粪便(1)采集方法选取脓血、黏液粪便2-3g,液体粪便取絮状物1-2ml。

盛于灭菌瓶中或蜡纸盒中及时送检。

(2)注意事项①标本要采集新鲜的,陈旧标本影响阳性检出率;②切忌粪尿混合;③若要分离阿米巴,标本要立即送检并注意保温;④运送培养基可提高阳性率;⑤分离难辨梭菌时需选不成形或水样便;⑥霍乱弧菌、大肠杆菌Ο157感染的腹泻便则为水样便或血性便;⑦标本在病理早期或治疗前采集;⑧一般认为用抗菌药三天后,标本培养病原菌阴性。

2、肛拭子在无法获得粪便的情况下,可用经无菌甘油水或无菌生理盐水湿润的肛拭子插入肛门4-5cm(幼儿2-3cm)处,轻轻旋转擦取直肠表面黏液后取出,置运送培养基中送检。

六、泌尿道根据卫生部《医学感染诊断标准》(试行)通知,泌尿系统临床诊断为: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或不伴发热,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1)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患者应结合尿培养;(2)临床已诊断为泌尿道感染,或抗菌治疗有效而认定的泌尿道感染。

1、中段尿(1)采集方法①女性采样前用肥皂水或0.1%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外阴,用手指江阴唇分开排尿,弃其前段尿,不终止排尿,留取中段尿10ml于灭菌容器内。

②男性用肥皂水清洗尿道口,或0.1%的碘伏溶液消毒尿道口,灭菌纱布擦干,上翻包皮,弃其前段尿,不终止排尿,留取中段尿10ml于灭菌容器内。

(2)注意事项①导尿虽然可以减少污染,但是多次重复导尿可以造成逆行性感染,因此近年来大多采用中段尿。

②女性病人最好采取膀胱截石位由护士采取标本,减少污染。

③采集标本以晨起第一次尿液为佳。

④采集标本后,若不能在1h内送检,暂放4℃冰箱,但不能超过8h。

若尿液标本在室温下放置超过2h,即使接种培养结果细菌数≥104 cfu/ml获103cfu/ml,也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应重新留取标本送检。

⑤疑为尿道炎时可将最初3-4ml尿液收集在灭菌容器内。

该尿中即使有少数细菌,如反复检查为同一细菌,也应考虑为病原菌。

⑥儿童在多数情况下,仅冲洗外阴是不够的,故采集标本较为困难。

如果尿内细菌明显增多,可以高度怀疑为尿路感染,无菌则可否定。

⑦若细菌培养结果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菌,需考虑污染可能,建议重新留取标本送检。

⑧尿液中不得加入防腐剂,消毒剂否则影响阳性检出率。

2、膀胱穿刺采集法避免污染是很困难的,培养结果与病情不符时,或尿厌氧菌培养,或婴幼儿中段尿采集困难时,可以用耻骨上穿刺膀胱内采尿。

3、留置导尿者采集法拔去闭式引流的集尿袋,弃去导尿管前段尿液,留无污染的膀胱内尿液10ml送检。

不可从集尿袋下端留取标本。

七、脑脊液1、采集方法由临床医师以无菌方法收集脑脊液3-5ml(细菌1ml,真菌2ml抗酸杆菌2ml,病毒1ml)盛于无菌试管或小瓶中立即送检。

2、注意事项(1)采集标本后立即送检,因脑膜炎奈瑟菌离体后迅速自溶,肺炎链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也易死亡;(2)疑为上述细菌感染时,应注意保温,不可置冰箱或低温保存。

八、胆汁1、十二指肠引流法在无菌操作下,将十二指肠导管吞咽至十二指肠乳头部(距齿65-70cm)时,收集A液(来自总胆管,为橙黄或金黄色),随之注入25%硫酸镁溶液40ml,经1-2min后再采取B 液(来自胆囊,为棕黄绿色),随后收取C液(来自肝胆管,为柠檬色),一般认为B液做细菌培养意义较大。

2、胆囊穿刺法胆囊造影术时,可同时采取胆汁。

3、手术采取法由总胆管、胆囊直接穿刺采取胆汁。

以上采集之标本应立即送检,否则置于4℃冰箱内,采集时需小心,避免被唾液、十二指肠液细菌污染。

九、穿刺液标本穿刺液包括胸水、腹水、心包液、关节液、鞘膜液。

1、采集方法由临床医师行穿刺术抽取。

胸腹水可收集5-10ml,心包液、关节液收集2-5ml,置于无菌含抗凝剂的试管或小瓶中,充分混匀后,立即送检。

抗凝剂10%EDTA二钠盐,标本与抗凝剂之比10:1。

2、注意事项⑴标本采集应在患者用药之前或停止用药1-2天后进行;⑵不能立即送检可置4℃冰箱保存;⑶疑为淋病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液,采集后立即送检,或床旁培养为佳;⑷不能用棉拭子浸蘸标本送检。

十、脓汁及病灶分泌物1、伤口⑴表面伤口拭子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①仅限于皮肤与皮下组织,包括手术切口、褥疮溃疡、新生儿脐炎、婴儿脓疮病。

②用无菌生理盐水或75%的酒精擦去病灶表面渗液;③用无菌棉拭子抹去及较深部的脓汁分泌物或组织送检;④采集褥疮溃疡标本时应采集褥疮边缘的脓性分泌物,拭子放在运送培养基中立即送检,不要采集创口表面的渗液。

⑵伤口、脓肿、窦道、坏疽组织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①闭锁性脓肿用碘酒和酒精消毒皮肤后,用灭菌注射器穿刺抽取全部脓液送检,疑为厌氧菌感染时,排去针管内空气将针头插入灭菌橡胶塞内送检;②伤口处若有脓及渗出物要用无菌棉签深入各种窦道中擦拭,用小刀刮取,穿刺抽吸或手术切除获得深处伤口标本;③当创伤出血时,敷有药物在2h以内及烧伤在12h内均不应采集标本,此时获得阳性结果机会甚少。

④采集标本注意观察脓汁及分泌物性状、色泽、气味等。

可为培养鉴定提供依据。

⑶烧伤创面①烧伤创面需要脓性分泌物,焦痂迅速分离变棕黑、黑或紫罗兰色,烧伤边缘水肿。

患者发烧>38℃或低体温<36℃,合并低血压。

②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创面。

③由于创面部位不同,细菌种类也不尽相同,要用灭菌棉拭子采集多个部位的炎症区送检。

④采集痂下变黑或变性的不健康区边缘或引流液等做定量培养及组织活检。

2、厌氧伤口拭子⑴厌氧专用棉棒或玻璃棒触及深部脓汁;⑵可用注射器抽吸,排去针管内空气将针头插入灭菌橡胶塞内送检;⑶立即送检,送检过程中必须保持在无氧条件;⑷不宜做厌氧菌培养的有痰、喉拭子、鼻咽拭子、齿龈拭子、直肠、阴道和宫颈拭子以及回肠、结肠造瘘术的流出物,胃、小肠及大肠内容物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