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篆刻基础知识详解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中国篆刻文化知识

中国篆刻文化知识

中国篆刻文化知识中国篆刻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艺术,起源于公元前8世纪的中国古代文明。

它是一种以刻划篆字和印制篆刻作品的艺术形式。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篆刻文化的基本知识:篆刻的历史篆刻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法艺术之一,起源于商朝时期(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篆刻经历了许多时代和风格的变迁,包括秦汉时期的大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篆、隶书的发展等。

篆刻的工具和材料篆刻所使用的工具主要包括刻刀、砚台和印章。

刻刀是篆刻家刻划篆字的主要工具,有多种不同形状和尖锐度的刻刀可供选择。

砚台是篆刻家用来磨墨的工具,通常由石头制成。

印章则是篆刻的成果,用以印制篆刻作品。

篆刻的艺术价值和意义篆刻被视为一门独特而精湛的艺术形式,它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字的美感,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篆刻作品以其精妙的刻划技巧、富有节奏感的字体、独特的印章造型和深远的主题内涵而备受赞赏。

篆刻的传承和发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篆刻在历史和现代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从古代帝王贵族到现代篆刻家,篆刻工艺和技术一代一代传承,不断演化和创新。

同时,篆刻也扩展到了其他领域,如文化艺术教育、文物保护和印章制作等。

篆刻的欣赏和收藏篆刻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深受人们喜爱和收藏。

人们可以通过欣赏篆刻作品,感受其中的美感和历史意义。

同时,篆刻作品也成为了艺术品市场上的重要一角,许多收藏家对于优秀的篆刻作品趋之若鹜。

总结:中国篆刻文化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篆刻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远的文化内涵而备受赞赏。

通过欣赏和收藏篆刻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篆刻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可能有所不准确,所述位置的真实性请自行确认。

篆书基础知识入门基础(附-篆书样式典范《王福庵书说文部首》)

篆书基础知识入门基础(附-篆书样式典范《王福庵书说文部首》)

篆书基础入门小篆的特点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

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

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

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小篆的笔法分析(一)小篆的基本笔法: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最关键的基本功。

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

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

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

下面将小篆中常用的几种笔画分别予以阐述。

1.横(1)逆入藏锋至首端(2)转成圆锋向右行(3)行至末端转锋(4)向左回锋2.竖(1)笔尖向上逆入,徐徐上引至顶点(2)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笔(3)行至底点勿顿(4)轻提锋颖,顺势提收3.横弯(1)逆锋落笔向左(2)转锋向右行笔(3)顺锋向下行笔(4)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4.直弯(1)逆锋落笔向上(2)转锋向下行笔(3)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渐慢行笔(4)行至末端顺势收笔5.上弧小篆的弧笔笔法和前面的横竖一样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关键是要保持圆劲的势态,保持笔毫着纸的深浅一致以及适当的速度,注意对称,两弧在中间地段衔接,衔接处要写的自然不留痕迹。

6.下弧下弧要先写左半弧,后写右半弧,写右弧时要注意和左弧的对应,线条要一气呵成,不要迟疑缓慢,否则线条会柔弱而缺乏力感。

7.左右外弧写左右外弧时,主要是两边弧的起讫处要一致,不要偏倚,要对称自然,紧凑处而不松散,充分体现篆书的婉转流畅之美。

8.方弧写方弧时,无论长方或正方的弧形,都要圆转行笔,化角为弧,四角要对应,接笔处不留痕迹,方圆要和谐。

篆刻入门常识篇:白文印、朱文印

篆刻入门常识篇:白文印、朱文印

篆刻入门常识篇:白文印、朱文印话说,本文是系列文章里的一篇,为了使整个系列文章更系统、完整,可能会发一些非常小白的内容,大家、行家可以忽略。

初学入门的篆刻爱好者,这些内容可以认真看一下,还有点用。

一、白文印白文印,通常情况下也叫阴文印,也就是印文在印章表面上是呈凹陷状的印章。

蘸印泥钤盖在白纸上,印文线条呈红底白字,因此叫“白文”。

例如这方“周诱”印:通常情况下,根据白文的粗细程度不同,白文印还分两类,一类是像上面这方印一样,白文线条较细,间隙较大,印章总体来说,看起来还是红色的较多的,称为“细白文”印。

而相应的,白文线条较粗,间隙较小,印章总体看起来白色较多,而红色较少的,称为“满白文”印。

如下图赵之谦的“餐经养年”印:汉印里面白文印较多,因此,在初学篆刻中,很多入门的印章都是白文印,而且白文印相对后面的朱文印,一则没有边框处理的要求,相对章法较简单,另外对印章石料要求也较低,适合入门,初学者可以多刻一些白文印,再动手刻朱文印。

二、朱文印朱文印,通常情况下还叫阳文印,与阴文印相对,即在印章表面上印文呈凸起状的印章。

蘸红色印泥钤盖在白纸上,印文线条是红色的,所以称为“朱文”。

朱文印分出来的种类比较多,大致有下面几种:圆朱文印,比如下面陈巨来的这个“双江阁”印:朱文线条圆润细滑,看上去极尽金石精美韵味。

粗朱文印,比如吴昌硕的刻的这方“甲申十月园丁再生”印,线条粗壮些。

这类印章,沧桑感从印面自然流露,读之让人心生感叹。

阔边细朱文印,比如民国蒋介石行文常用的印章,这方“总统之印”:宽边细朱文印多较正式,政府的印章,皇帝的收藏印等,篆刻史上,米芾曾经因为这种印章的边界太宽影响收藏品的内容反对过收藏印用这种类型的印章,但不管如何,看上去,蛮正式,好看。

无边朱文印,朱文印一般有边框,但也有一部分没有边框的作品,比如文彭的这方“琴罢倚松玩鹤”印:有人说,这方印可能原来有细边框,现在只是因为破损严重才没有边框,回头要去看看真印,落个实处,另外,没有边框,不是挺美吗。

篆刻基本知识

篆刻基本知识

篆刻基本知识篆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基础。

它是通过刻划篆刻刀在石、玉、金属等材料上刻写文字或图案,以表达思想、美化艺术作品的一种手工艺术形式。

篆刻起源于古代文字的刻写,最早是为了铭记历史事件和纪念重要人物而产生的。

它以印章为主要形式,用于官方文件的签名、封印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篆刻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与书法相互影响、互为补充。

篆刻的基本知识包括篆刻刀、印章、篆刻石等。

篆刻刀是篆刻的主要工具,它有多种形状和用途,如直刀、弯刀、尖刀等。

印章是篆刻的成果物,它有方章、圆章、长方章等不同形状。

篆刻石是篆刻的材料,常见的有石料和玉石。

不同的石料有不同的质地和纹理,对篆刻刀的使用也有一定的要求。

篆刻的技法主要包括刀法、印法和研墨。

刀法是指使用篆刻刀进行刻划的技巧,包括用力、角度、速度等方面的掌握。

印法是指将刻好的篆刻图案转印到纸张或其他材料上的技法,需要掌握印章的正确使用方法。

研墨是指将墨块研磨成墨汁的过程,需要掌握研磨的力度和时间,以及墨汁的浓度和稠度。

篆刻的内容主要有文字和图案两种形式。

文字篆刻是以古代篆书为基础,通过刻写汉字表达思想和情感。

图案篆刻以动植物、人物、山水等图案为主题,通过刻划形象和纹理表达艺术意境。

文字和图案的结合是篆刻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它们相互补充、相互烘托,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篆刻艺术的欣赏主要体现在形式美和意境美两个方面。

形式美是指篆刻作品在形状、线条、布局等方面的美感,它要求造型准确、线条流畅、布局协调。

意境美是指篆刻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它要求作品内涵深刻、意境独特、情感真挚。

形式美和意境美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篆刻作品的艺术魅力。

篆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它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

篆刻作品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去欣赏、学习和收藏。

通过学习篆刻基本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篆刻艺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篆刻的基本常识

篆刻的基本常识

篆刻的基本常识印章的内容很广,特征也因不同的印材而异,刻法也有种种术语,了解这些知识对于收藏和鉴赏都有很大用处。

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些常识。

1.阴(白)文印、阳(朱)文印、阴阳间文印。

印章上文字或图像有凹凸两种形体,四下的称阴文(又称雌字),反之称阳文。

但古代的称法和现在正相反,因为古人是按照印章印在封泥上的印记来称阴阳文的,在封泥上呈现的阴文,在印章上却是阳文;在封泥上是阳文的,在印章上却是阴文。

因此,为了避免误会,就把阴文称为白文,阳文称为朱文。

有的印章中杂有白文朱文,就称“朱白间文印”。

一般说来,古印中多为白大印,字体幽雅有古意,笔势壮健,转折处宜一气呵成。

白文印字体一般肥而不失之于臃肿,瘦而不失之于枯槁,得心应手,妙在自然,最忌矫揉造作。

朱文印始于六朝,盛行于唐宋,字体清雅,笔锋尽露,但笔迹不能粗、粗则显俗气。

2.铸印、凿印。

金属印章,不论官私,一般是先雕泥范,然后用翻砂法或拔蜡法冶铸而成,这就称为“铸印”。

古代印章大多是连印文一起铸成的。

非金属印如玉石等,不能冶铸,只能用刀凿刻。

也有金属印章先铸成形,然后凿刻印文的,一般称这种印为“凿印”。

凿印有工整和粗劣之分,有官印因急于封拜,不待范铸而匆匆凿成应用、因而被称为“急就章”。

3.两面印、多面印、子母印。

一面刻字,另一面刻姓名,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职位称号,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吉语、图像等,凡两面都刻有印文的则称为两面印。

多面印即类推。

两面印、多面印一般不能有印钮,只在中间凿一小孔以便穿带,所以又称“穿带印”。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印章套在一起以便携带的称为“子母印”或“套印”。

4.名印、字印、名字合印、总印。

古人认为印章是作为信用的象征,故把名印作为正印,字印作为闲印杂用。

名印就是只刻姓名,一般只在名下加“印”、“印信”、“印章”、“之印”。

“私印”等字样,而“氏”字与其他的闲字杂字都不用,用之则表示不敬。

字印亦称表字印。

汉晋时代的字印必连姓,后代或连或不连。

书法篆刻小知识点总结

书法篆刻小知识点总结

书法篆刻小知识点总结一、书法篆刻的基本概念书法篆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书法是指通过汉字的笔画、结构、意境等来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篆刻是指用篆刻刀在印章上刻字的一种技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书法篆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之一,它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出了中国书法和篆刻的独特魅力。

二、书法篆刻的历史渊源书法篆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在古代,书法篆刻的发展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以“六书”为基础的传统汉字书写规范,这为中国书法和篆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书法篆刻一直都是文人雅士们的重要艺术活动,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书法篆刻的艺术特点1. 书法篆刻强调“气韵生动”,通过书写文字来表达意境和情感,追求笔墨的意境和虚实结合,强调“气”的韵律感和生动感。

2. 书法篆刻注重结构和形体的美感,追求笔墨之美,着重表现书法和篆刻的结构美和形体美,讲究字形的优美和规范。

3. 书法篆刻强调“神韵”和“意境”,通过笔墨的运用来表现文字的神韵和意境,追求文字的韵动和意蕴,注重文字的内在品质和思想感情。

4. 书法篆刻强调“独特性”,追求自身风格和个性特征,注重个性表达和创新,追求个性化的表现形式。

四、书法篆刻的技法要点1. 书法篆刻的笔画要点书法篆刻的笔画要点包括:端正、稳健、柔韧、流畅。

端正是指笔画要工整、规矩,不偏不倚;稳健是指笔画要有力、有劲,不紧不慢;柔韧是指笔画要柔顺、有弹性,不生不死;流畅是指笔画要通顺、连续,不断不绝。

2. 书法篆刻的结构要点书法篆刻的结构要点包括:上下贯通、左右对称、形神兼备、虚实相间。

上下贯通是指整体布局要统一、通顺,上下呼应;左右对称是指整体构图要平衡、对称,左右对称;形神兼备是指结构要合理、意境丰富,形神兼备;虚实相间是指结构要松紧有度、虚实变化,虚实相间。

篆刻知识精选

篆刻知识精选

篆刻知识精选篆刻知识精选汉字的构造汉字主要有六种造字法: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篆刻知识:〖章法·布局〗篆刻的章法布局,是根据印文和印面进行构图的。

前人在这方面作了很多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许多固定俗成的章法程式。

纵观历代印学典籍,归纳起来,共有三十法,基本概括了前人已经尝试并获得很好艺术效果的章法程式。

当然,随着印学的发展,也会有新的章法产生。

〖对比法〗此种方法就是将印文在疏密和朱白上形成鲜明的对比,扩大印文所占的空间矛盾,使疏者更疏,密者更密,朱者更红,白者更白,产生较强烈的对比感觉效果。

如吴让之的"攘之"白文印,作者就利用这种布局方法。

"攘"字本来笔画多而密,却将其所占的位置略作缩小,"之"本来笔画简单,所占的空间位置却比"攘"字大,这就形成了强烈的疏密对比,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对称法〗这种方法就是使印在疏密、虚实上作对称处理。

它可以有斜角对称、左右对称、上下对称、交叉疏密对称等。

如郭尚先的"兰石石简"一印,就是把笔画多的"简"与"兰"二字和笔画少的"白"与"石"二字,分别作斜角对称处理,并以笔画代替边框,形成了"密不容针,宽能走马"的构图意境。

〖借用法〗这是使印文中上下两字相同部分的形体相同部分不重复的一种处理方法。

可以把下一个字或上一个字形体相同的部分写成"="或":",以避免印文的形体重复造成印面单调、呆板。

如叶路渊"日日新又日新"一印,就采用了几处借用方法。

〖挪让法〗这是打破印文笔画均衡占据印面的一种处理方法。

笔画多的字,使之宽,笔画少的字,使之窄,使印文顾盼有情,向背相对,于平板中见生机。

如汉印"颍川太守",即是左右挪让。

篆刻基础理论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篆刻基础理论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篆刻基础理论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1. 篆刻艺术始于哪个朝代?()A. 秦B. 汉C. 商D. 唐答案:A解析:篆刻艺术始于秦朝。

2. 篆刻中,“阳文”又称为()A. 朱文B. 白文C. 阴文D. 墨文答案:A解析:阳文又称朱文,阴文又称白文。

3. 以下哪种石材是常用的篆刻石料?()A. 大理石B. 寿山石C. 花岗岩D. 青石答案:B解析:寿山石是常用的篆刻石料之一。

4. 篆刻刀法主要包括冲刀法和()A. 切刀法B. 削刀法C. 刮刀法D. 磨刀法答案:A解析:篆刻刀法主要包括冲刀法和切刀法。

5. 印章在古代最初的作用是()A. 艺术欣赏B. 信物凭证C. 装饰用品D. 辟邪之物答案:B解析:印章在古代最初是作为信物凭证使用的。

6. 篆刻中的“印床”是用来()A. 固定印章B. 打磨印章C. 放置印章D. 装饰印章答案:A解析:印床是用来固定印章以便于镌刻。

7. 以下哪一位是著名的篆刻家?()A. 王羲之B. 齐白石C. 顾恺之D. 吴道子答案:B解析:齐白石是著名的篆刻家。

8. 篆刻字体主要有篆书、隶书和()A. 楷书B. 行书C. 草书D. 甲骨文答案:A解析:篆刻字体主要有篆书、隶书、楷书等。

9. 印钮的主要作用是()A. 装饰印章B. 方便握持C. 区分印章D. 增加重量答案:A解析:印钮主要起装饰印章的作用。

10. 篆刻的布局原则包括疏密得当、虚实相生和()A. 左右对称B. 上下对齐C. 重心平稳D. 字体统一答案:C解析:篆刻的布局原则包括疏密得当、虚实相生、重心平稳等。

11. 朱文印的线条特点通常是()A. 粗壮B. 纤细C. 弯曲D. 笔直答案:B解析:朱文印的线条一般较为纤细。

12. 白文印的刻制深度一般要()朱文印。

A. 深于B. 浅于C. 等于D. 不确定答案:A解析:白文印的刻制深度通常深于朱文印。

13. 以下哪种工具不是篆刻必备的?()A. 刻刀B. 毛笔C. 颜料D. 印石答案:C解析:颜料不是篆刻必备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篆刻基础知识详解工具和材料经常会有初学篆刻的朋友询问需要配备哪些工具,说实话,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篆刻的工具实在不少,但并不是所有初学者都需要一次性全部配全,我们建议可以分阶段进行购买,如果是初学,您可以先买一些最基本的工具或材料,等学到了一定阶段再增加别的工具或者材料。

为了让篆刻初学者有不走冤枉路,我们特别整理了这篇文章,以供初学者们参考。

我们认为篆刻初学至少需要配备以下几种工具或材料。

一、练习石初学篆刻,练习石必不可少,比较常见和实惠的练习石有青田石、萧山红、墨绿冻、广西冻石(备注:广西冻石硬度为1左右,质地较软,仅适合18岁以下学生使用)等。

二、篆刻刀初学篆刻,如果是中小学生,可以买价格最低廉的碳钢刀。

如果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强烈建议购买硬度更高的白钢刀或者钨钢刀。

白钢刀一般硬度在6,钨钢刀(也称硬质合金刀)硬度7,这两种刀是最常见的篆刻刀。

至于白钢刀好还是钨钢刀好,不能绝对化,白钢刀硬度低些,但韧性好一些,价格也低一些,而钨钢刀最硬,韧性也会略差一些,价格也比白钢刀略高一些。

目前国内用得最多,质量最好的当属四川生产的永字牌刻刀了,永字牌刻刀主要以硬质合金刀为主,永字牌刻刀分好几个系列,有高级型、豪华型、豪华B型、超豪华型、纳米刻刀等几个品种,各系列刻刀的区别请见本坊另外一篇文章。

三、印泥印泥建议配备两种,一种是普通的打稿印泥(10元以下,如姜思序堂的朱颜印泥),一种是好一些的书画印泥(如姜思序堂的八宝、朱膘印泥等)。

篆刻完成后先用普通印泥打出印花,看看有哪些地方需要更改修饰,等全部修好以后再用上好的印泥打出来。

这样可以节约印泥,延长印泥的使用寿命。

对于自用书画印泥,可以分别购买袋装印泥和印缸,买回后自己搅拌调和。

如果是送礼,则建议购买整装的印泥,显得大方美观。

四、印床初学篆刻一定要配个印床来固定印石。

如果没有印床,篆刻练习的时候既要握紧印石,还要把握好用刀力度,对于初学者会有一定难度。

所以还是建议配一个印床。

印床有高低档之分,初学只需购买最普通的实杂木印床就行,虽然做工普通些,但价格低,使用也方便。

如果条件允许或者对品相要求较严,也可以考虑购买更高档的红木或金属印床;五、砂纸或磨盘初学至少要配备号数不同的砂纸各几张,一般号数(粒度)越小,表面越粗,号数(粒度)越大,表面越精细。

如1000号的砂纸就比600号的砂纸更精细。

砂纸建议购买质量较好的德国勇士牌水磨砂纸,比传统的国产砂纸耐用。

印坊新推出的一种网格的砂纸,抗阻塞,耐油耐水,双面循环使用,非常受欢迎。

对于有志于长期学习篆刻的朋友,则建议再配备一个或两个金刚石磨盘。

磨盘既可以用于磨印石,也可以研磨刻刀,使用寿命相当长。

我手上有一个4年前淘的一个金刚石磨盘,到现在还在服役状态,相当给力,磨印面基本是靠它,如果是打磨印石,会先六、工具书和教材初学篆刻建议至少配一本篆刻入门书籍和篆刻字典,篆刻书籍推荐刘江的《篆刻技法》和吴颐人的《篆刻五十讲》,篆刻字典推荐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篆刻字典》或西泠印社出版的《篆刻常用字字典》,前者从名家的印中搜集字体,后者直接书写,各有千秋。

当然网络上也有很多免费的篆刻资料,如篆刻导航网上有各类视频、字体查询工具,都是非常方便和实用的。

七、笔墨纸毛笔可以选用小楷毛笔,有弹性,好使就行。

篆刻写稿用的墨建议用一得阁墨汁或者自己用墨条研磨出来的墨。

写印稿建议用连史纸,金石印坊手工连史纸散页,幅面不大,使用方便。

八、其它杂件小镜子(刻好后放到镜子前看一下效果)旧牙刷(刻好后刷去印面上的石粉)其它。

当您看完以上介绍还有疑惑时,我们建议您直接购买金石印坊的工具套装,目前印坊有三个套装供选,几个套装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里面的商品及数量,价格越高的就越齐全。

汉印的特点及临摹注意事项汉白文印的特点1、就整体章法布局而言,朱白空间基本均匀,章法稳定平衡,没有特别突兀的视觉感。

比如四字印,四字各占地四分之一,每字所占空间相当,这种均衡的构图手法,是汉印最基本的章法构图样式。

2、就单个文字而言,以方形为基,方中寓圆,内圆外方;就单个笔画而言,平直是其篆本特点,但平直太多,则显重复单调,产生僵硬、板滞的副作用,所以汉印中常常用少量的弧笔、斜笔线条,来化解这种局面,往往能收到良好的视觉效果。

3、印文笔画与笔画间的空隙大致相等。

当然,这是基本的规律,在此前提下,笔画少的字,笔画空隙略大.笔画多的字,笔画空隙略小。

这样,自然而然地在印面上就产生了一定的疏密关系。

4、印文中笔画的转折处以方为主,但不是生硬的直角,而是或大或小,略带圆意,自然顺和。

汉白文印临摹要点一、选印临草汉满白文要选其精品.尤其要选汉印中有古雅之气者。

汉印本为工匠所制,水平相差较大,个别汉印,古则古矣,雅则未必,故要用心甄别。

在选印的过程中,具体而言应注意以下几点:(1)起首临摹应选字数较少的汉印为范本,以着对印章整体把握能力的提高,可逐渐选多字印进行临攀。

(2)应选择章法方正、线条质感强,笔画粗细均匀、字形端庄的白文印章.这类印典雅端庄、布局平正.不尚奇、不取巧。

临习此类印章,既可帮助初学者识篆,很快掌握入印篆字的造型规律,又能在临习的过程中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刀法的运用上。

(3)避免选择线条板滞、笔画模糊、残损过多、结构狂怪和字形乖张的印。

(4)印面大小适宜。

太大不易掌控全印,太小则不易运刀,以印面边长2.5CM左右的印章为宜。

(5)先选临中粗笔画的印,其次粗笔画(满白文》、细笔画的印,最后临线条综合变化的印。

二、摹写也称“渡稿”。

以薄绵料纸覆于欲临幕的印蜕上,用浓墨依样在轮廓内描出印文摹写,也称渡稿,以薄绵料纸或拷贝纸覆于欲临摹的印蜕上,用浓墨依样在轮廓内描出印文(正文),待略干后,剪下,反扣于石面上,用干净小毛笔浸少许清水,在稿上轻轻湿润,再覆上几层生宣,覆盖于墨稿之上,左手固定,用右手拇指指甲或圆头的笔杆,往返压磨匀揉,轻揭印稿纸.印文即渡于印石之上。

若石面笔画不够清楚,再用小毛笔描摹完善。

上面所谈渡稿法,是传统水印法,这种渡稿法比较稳妥,在临摹学习的过程中.字型过渡准确,缺点是习印者容易有懒惰思想,仪靠淮确的“搬移”,不动脑子,难以领会印章章法的妙处。

在进入创作阶段后,有两种方法可以避免此弊.特别是在写意类篆刻的临摹、创作中比较实用。

其一,磨好印面后,将设计好的印稿翻过来,或用小镜子反照印稿,用刁、毛笔直接依样钩草,将印文反写于印面上.其二,用刀角直接勾写法。

以浓墨施于印面,待干透后,用刀尖在涂墨的石面上,按印稿反面的字形,照笔画勾出一线笔纹,然后用刀照印稿刊刻。

这种方法易于锻炼印人的整体控制能力,同时,线条比较灵动,方介堪及当代许多印人入印都用此法,傅嘉仪先生也是如此,以刀为笔,勾画印稿直接上石。

一如信手写篆,下刀果断,轻松自然,刻出的印线条沉着灵动,慷慨淋漓。

此法渡稿初学者不可用,待熟练后方可试用,此法刻印,可免染上小家之气,当然这种用刀直接渡稿法.大多用于白文印,对于朱文印则不奏效,仍用前面所述之水印渡稿法为妥。

(一)磨平印面新购的印石一般印面都不平整且周边涂有一层蜡,因此需要把所刻印面的蜡层磨去。

五指执石,用力均匀,要有规律的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每磨转几圈要转动一个方向,将印面在砂纸上徐徐磨来,砂纸印平铺在玻璃板上。

如印面较粗糙,可先用粗砂磨平(一般砂纸在100-200号),后用细沙磨平(一般砂纸2000-4000号).(二)打好印稿一方印章石否美观,设计印稿非常重要。

是篆刻的一个重要环节,犹如描绘建筑蓝图。

印稿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篆刻的成败。

故打稿前应反复琢磨文字的分行布局,文字的统一协调等,多打几个印稿,多思考,从中选出一个印文和内容贴切恰当的一方印稿来。

1.临摹的印稿要体现原印的精神,用毛笔对照原印进行临摹,其大小不定,目的是为了熟悉与掌握所临印章的章法、字的结构以及笔法刀法的基本规律。

2.创作的印稿要选合适的字和章法,一方优秀的篆刻作品,均离不开字法、章法、刀法及作者内在修养。

当我们面对一方印的文字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采用甲骨、金文还是小篆,凡此皆要根据印面文字的造型和文字内容而定。

这种功夫要在长期实践中磨练才能悟出来。

文字选好后就面临章法和安排。

如果你选择的是甲骨,一方印章中的几个字要统一一体都为甲骨,个别字没有甲骨可以用小篆字体演变成甲骨字体,那么章法应以静穆朴茂为主。

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平时要注意学习优秀作品,厚积薄发,这样用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三)印稿上石1.水印上石法。

对初学者来说,水印法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一种方法。

水印法在写印稿时用浓墨,最好是墨锭出的浓墨。

石章保留磨后残留的一层极薄的粉末,使之有附着力。

笔醮清水不可太多,微潮即可,整个操作过程要干净利落。

具体步骤如下:(1)先取一块比印石稍大一些的宣纸覆盖到印石上,用手指将印面向四周轻压。

(2)将临摹的印稿对光反置,或对镜倒置,在吸水印搞纸上依石章大小临摹该印,注意墨要浓一些。

(3)修改成稿,放置一会,待墨干。

(4)将墨稿对准石章四角后,将四周余纸折下固定好,以防错位。

用干净毛笔醮清水(水不必过多,微湿即可),润湿印稿纸,使纸与石相贴。

(5)用生宣吸尽印稿上多余水分,直至纸与石紧密相附。

(6)用指甲或笔杆之类阮中带硬且较光滑的弧状物,反复压磨使墨迹反印到印面上去。

(7)轻揭稿纸,若某处不清晰,可依上述方法对照原印进行修补;(8)水印上石完成2.临写法。

临写法式将印稿翻转,依其背面显示出反字(若不清晰,可映照于阳光下或灯光下),然后照反文书写上石。

或取小方镜,视镜中反字上石。

临写法要注意把握印稿的章法和字的笔意,久用此法可锻炼眼、手和书写反字的能力,直至离开以上三种方法,就能得心应手写出反字来。

(1)将所要临刻的印章用镜子看着进行反临(2)临写成稿完成章法分布50例“虚”与“实”是章法分类的总纲,纲举才能目张。

有了这个准则,在印章设计时可注意并掌握上虚下实或上实下虚、左虚右实或左实右虚、周虚中实或周实中虚等等。

邓散木在《篆刻学》中有章法分类14种,后又有人将章法分成25种,其中有轻重、增减、屈伸、挪让、盘错、离合、粗细、直曲、长短、欹正、穿插等。

但在“虚实”这个准则下,14种乃至25种方法都是谋求虚实效果的一种手段。

这里所谈章法分布50例,每一种方法都不是孤立的、单一的,在一方印章的构思布白中,它可以用多种布局方法综合而成。

1.满实法(满实法印例参见附图中“安北将军章”、“宜春禁丞”、“琅雅柏印章”、“梁清标印”四印)满实法亦叫匀称法。

入印文字分布匀称,印面较满、较实。

布白浑厚平正,字画之间距离较繁密,印之四角充实,黑白虚实虽有变化但没有大起大落。

对笔画少的印文,则通过穿插、加叠或面积对比法,使少画字满而不虚。

大多数字画是横平竖直,曲在直中求,圆在方中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