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凝集反应+金葡菌
沉淀反应与凝集反应yhl

二、间接血凝试验
Patient
1 2 3 4 5 6 7 8
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1/2 1/4 1/8 1/16 1/32 1/64 1/128 1/256 1/512 1/1024 Pos. Neg.
Titer
64 8
512 <2 32 128 32
4
血凝试验强度
三、胶乳凝集试验
孕妇尿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含量明显增高。 反之,非孕妇尿中HCG含量甚微,不能消耗掉抗HCG抗体。
第一节 凝集反应的特点
一.凝集反应定义
细菌、螺旋体、红细胞或细胞性抗原等颗粒性抗原,或可溶性抗原(或抗体)与载体颗粒结 合成致敏颗粒后,它们与相应抗体(或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 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参与凝集反应的抗体有IgM和IgG,IgM的凝集作用比IgG大数百倍。
01
1. 玻片凝集试验 2. 试管凝集试验
(一)玻片凝集试验
01 Y
02 +
方法评价:
定性试验,简便和快 速;敏感度低。
临床应用: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 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 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 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 观点。
菌种鉴定;血清学分
型;血型鉴定。
Y
03
04 Y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 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 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 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 观点。
—
—
+
+
+
—
二、免疫浊 度测定
一.原理
当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结合,二者比例合适时, 在特殊的缓冲液中它们快速形成一定大小的抗原抗体复 合物,使反应液体出现浊度。利用现代光学测量仪器对 浊度进行测定从而检测抗原含量。
间接凝集反应

3发生凝集或凝集程度是否都是目测得出的 结果,是否还有其他测定凝集发生或凝集 程度的方法?
1.利用间接凝集抑制试验可以确证呈阳性 反应的间接凝集试验是否是非特异凝集反 应。以本次试验检测的RF为例:首先用待 测血清与IgG反应,再加入RF致敏的胶乳 颗粒,如果出现凝集则说明间接凝集为非 特异凝集(待测血清中无RF);反之为特 异凝集。
2.利用胶乳凝集实验可进行半定量分析。 检测试剂盒具有一个检测灵敏度。如CRP 检测试剂盒,其校正灵敏度为〈 6mg/L, 超过上述含量即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颗粒。 据此可将待检血清进行倍比稀释来进行半 定量分析。如稀释两倍后阳性,则浓度 〉 12mg/L,继续稀释至四倍八倍到不出现凝 集为止。
胶乳颗粒不凝集仍保持均匀胶乳状者为阴性反应。
2 在反应板上用牙签充分混匀后,连续摇动2-3min后,观察比较结果。
乳颗粒具有很强的吸附蛋白质的能力,借 若为乳胶颗粒,则称为乳胶凝集试验;
1胶乳凝集试验方法简便快速,但易发生非特异凝集反应,试分析如何判定实验的非特异凝集反应?
此将抗原(IgG)与胶乳颗粒结合成致敏 以本次试验检测的RF为例:首先用待测血清与IgG反应,再加入RF致敏的胶乳颗粒,如果出现凝集则说明间接凝集为非特异凝集(待
类风湿因子(RF)诊断 2利用本法是否可以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分析?如何进行?
实验原理 利用胶乳凝集实验可进行半定量分析。
类风湿因子(RF)诊断
4 协同凝集反应
RF是一种抗变性IgG的抗体。聚苯乙烯胶 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细菌、细胞等)与相应抗体在一定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的现象。
间接凝集反应
基本概念
临床免疫学:凝集试验

凝胶内沉淀 反应
凝胶免疫电 泳技术
絮状沉淀试验 免疫浊度测定
单向免疫扩散试验 双向免疫扩散试验
对流免疫电泳 火箭免疫电泳 免疫电泳 免疫固定电泳
37
一、单向免疫扩散试验
原理:将一定量的抗体混入琼脂糖凝胶中, 让待测抗原在凝胶中自由扩散,在两者比例合 适的部位结合形成沉淀环。环的大小与抗原 的浓度成正相关。
3
1896年Widal反应诊断伤寒病。 1900年Landsteriner在血凝现象的基础上发现人类
ABO血型系统,并于1930年获得诺贝尔奖。
反应阶段:
• 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 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4
临床应用:定性或半定量检测
根据凝集现象的出现与否定性判断抗原抗体 是否对应。
将血清标本倍比稀释后再进行反应,以出现 凝集反应的最高稀释度作为抗体的滴度(效 价)。
【熟悉】 1、对流免疫电泳、免疫电泳的原理。 2、免疫固定电泳的临床应用和双向免疫扩散的实 际应用。
【了解】单向免疫扩散、对流电泳和免疫电泳的应用。
35
沉淀反应的概念 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是指可溶 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条件下发生
特异性结合产生可见沉淀物的现象。
36
沉淀反应
液相沉淀反 应
58
技术要点
先将患者血清或血浆在醋纤膜或琼脂 上作区带电泳,根据血清蛋白质的电荷 、分子量等不同将其分开。 为了精确识别单克隆区带,样品同时 在六条泳道上进行测试。 然后将IgG、IgA、IgM、κ轻链和λ 轻链的抗血清加于分离的蛋白质泳道; 参考泳道则加蛋白质固定剂,用于区带 对照,作用一定时间后洗去游离蛋白质 ,染色后观察结果,对样品中所含成分 及其性质进行分析、鉴定。
免疫学实验整理

免疫学实验整理一、凝集试验、吞噬试验(一)凝集试验1、直接凝集反应(ABO血型鉴定)2、间接凝集反应(类风湿因子测定)3、金黄色葡萄球菌协同凝集试验(二)吞噬试验(示教)1、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小吞噬)2、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大吞噬)名解:1.免疫学检测技术:利用免疫学原理来检测抗原、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等)及免疫细胞等免疫学研究对象的实验过程。
如凝集反应可用于检测抗原抗体,吞噬十堰可用于检测免疫细胞等。
2.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在一定浓度的电解质溶液中,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
3.直接凝集反应(direct agglutination reaction):细菌、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称为直接凝集反应。
4.间接凝集反应(indirect agglutination reaction):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表面(这种载体与免疫无关),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结合,在适量的电解质存在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
5.协同凝集实验(coagglutination):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SPA)能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IgG的Fc段结合而不影响其Fab段功能的特性,将已知的特异性抗体吸附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上,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的凝集反应即为协同凝集试验。
6.滴度(titer)、效价:The maximum dilution that gives obviously visible agglutination (++) is called the titer.实验及注意点:1、检测抗原抗体的基本原则:根据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高度特异性,用已知抗体(抗原)检测未知抗原(抗体),有现象则说明有相应抗原,无现象则无相应抗原。
2、直接凝集反应(ABO血型鉴定):若加A抗体出现凝集说明血清中有A抗原,为A型血。
临床微生物检验整理版

SPA:葡萄球菌A蛋白,是一种具有种属特异性的完全抗原,从人体分离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几乎都含有SPA.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则不具有.SPA可与IgG的Fc段能非特异的结合而不影响Fab段的免疫活性,故可用作检测各种抗原或抗体的实验诊断试剂.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甲氧西林等常表现出异质耐药性.能产生b-内酰胺酶而使青霉素失效而表现出耐药性。
胆汁溶菌试验: 胆汁或胆盐可溶解肺炎链球菌,可能是由于胆汁降低细胞膜表面的张力,使细胞膜破损或使菌体裂解;或者是由于胆汁加速了肺链本身的自溶过程。
因此主要用于肺炎链球菌与甲型链球菌的鉴别,前者阳性,后者阴性。
凝固酶试验:血浆凝固酶是金葡菌产生的一种主要致病物质,能使含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凝固,致病株大多数能产生,是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能使细菌抵抗体内吞噬细胞的吞噬;保护细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破坏;并使感染易于局限化和形成血栓。
组织培养:将人或动物离体的活组织或分散的活细胞,在实验室的试管或培养基中,模拟体内的生理条件使之生存和生长,称之为组织培养。
包涵体:包涵体是病毒在增殖的过程中,常使寄主细胞内形成一种蛋白质性质的病变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
多为圆形、卵圆形或不定形。
TCID50:50%组织细胞感染的病毒剂量,将待测病毒液作10倍系列稀释,分别接种单层细胞经培养后观察CPE等指标,以能感染50%细胞的最高稀释度的病毒量为终点,经统计学处理计算出TCID50。
抗酸染色法:用石碳酸复红染色后,用盐酸乙醇分色,再用美蓝进行对比染色,即不再脱色而呈现石碳酸复红的红色,分歧杆菌为阳性。
BCG:卡介苗,即将有毒力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在甘油胆汁马铃薯培养基上长期培养传代,得到减毒菌株,可用于预防结核菌感染。
郭霍现象(Koch phenomenon):有毒TB初次感染GP,10-14天后注射局部溃烂、坏死,附近LN肿大,细菌扩散漫延至全身,甚至死亡。
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凝集反应

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凝集反应内容:四、直接凝集反应(一)玻片凝集反应—细菌的鉴定、ABO血型鉴定(二)试管凝集反应五、间接凝集反应(一)正向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乳胶试验、间接血凝试验(二)反向间接凝集反应—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协同凝集试验(三)间接凝集抑制试验试验、直接凝集反应(Direct agglutination reaction)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直接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直接凝集反应。
常用的直接凝集试验有玻片法和试管法两种。
㈠玻片凝集反应(Slide agglutination test)玻片凝集反应是将已知的抗体直接与未知的颗粒性抗原物质(如细菌,红细胞等)在玻片上混合,在有适当的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如两者对应便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肉眼可见凝集物,即为阳性;如两者不对应,便无凝集物出现,即为阴性。
此法属定性试验,主要用于细菌鉴定和分型、人类红细胞ABO血型的鉴定等。
⒈细菌的鉴定:【材料】⑴1∶20稀释的伤寒杆菌的诊断血清。
⑵伤寒杆菌、大肠杆菌18~24小时培养物、生理盐水。
⑶洁净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记号笔等。
【方法】⑴取洁净载玻片一张,用记号笔划分为三格,并依次编号为1、2、3。
⑵用灭菌的接种环取生理盐水于玻片的三格内,各加2~3环。
⑶将接种环在酒精灯火焰上烧灼灭菌,冷却后自平皿挑取少量大肠杆菌置于第2格生理盐水中混匀。
然后,同法分别取少许伤寒杆菌于第1格及第3格,与生理盐水混匀。
⑷用灭菌接种环于第2格加伤寒杆菌诊断血清2~3环并混匀,同法取伤寒杆菌诊断血清2~3环,加于第1格中混匀。
⑸轻摇玻片,静置1~2分钟后,观察结果,【结果】如上述混合悬液由均匀混浊状变为澄清透明,并出现大小不等的乳白色凝集块者为阳性;如混合物仍呈均匀混浊,无凝集物者为阴性。
【注意事项】⑴每一待检菌均须作生理盐水对照,如对照凝集则表示细菌发生自凝,试验无效。
化脓性球菌的分离鉴定

A群链球菌的防治原则
A群链球菌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应对病人和带菌者及时治疗,以减少传染源。另 外,还应对空气、器械和敷料等消毒。对急性咽喉炎和扁桃体的病人, 尤其是儿童,须彻底治疗。以防止急性肾小球炎、风湿热和亚急性细菌 性心内膜炎的发生。首选药物为青霉素G。
葡萄球菌的鉴定
2.生化反应检测
2.1 血浆凝固酶试验
原理:金葡菌能产生血浆凝固酶,可使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 蛋白原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结合型血浆凝固酶附着于细菌 表面,在玻片上形成凝块;游离型的血浆凝固酶则可使试管中 的血浆发生凝固;
方法步骤(玻片法):在在玻片两端各滴生理盐水1d,取肉 汤培养菌液与生理盐水混匀,在其中一端的菌液中滴加兔血浆 1d混匀,观察结果。因致病性葡萄球菌能产生血浆凝固酶,可 凝固兔血浆,故如血浆中明显小凝块出现,而生理盐水中无此 现象者为阳性,若血浆中无凝块时为阴性。
A群链球菌的鉴定
3.2 吡咯烷酮试验(PYR)检验方法
原理:特异检验A群链球菌氨基肽酶 方法步骤: • 用PYR缓冲液A液浸润PYR测试条末端滤纸; • 用接种环从适合的琼脂培养基上挑取可疑待测菌落,在末端滤纸上
涂抹开或直接蘸取菌落; • 放置于密闭容器;35℃±2℃,孵育5min~10min; • 滴加一滴PYR缓冲液B液至末端涂抹细菌处,观察是否有红色产生。
化脓性炎症是临床上常见病。但是除了 病原性球菌外,其他微生物也可以引起化脓 性感染。
常见的标本有脓汁、咽拭子、痰液、血 液、脑脊液等。
本次实验以脓汁标本进行病原性球菌的 分离鉴定。
脓汁中病原球菌的查程序
涂片: 革兰氏染色
血琼脂平板 (分离培养)
葡萄球菌专题知识

葡萄球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是一群革兰氏阳性球菌,因常堆聚成葡萄串状,故名。
多数为非致病菌,少数可导致疾病。
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化脓性球菌,是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来源,菌体直径约0.8μm,小球形,但在液体培养基的幼期培养中,常常分散,细菌细胞单独存在。
代表种有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 occusaureus)(黄色)、白色葡萄球菌(S.albus)(白色)、柠檬色葡萄球菌(S.citreus)(橙色)。
S.aureus是各种脓疡(abscess)的病原菌,S.albus和S.citreus在人的健康体表上为半腐物营养型。
由于在普通肉汁培养基中能很好地发育,所以培养比较简单,但刚从动物体上分离的,对各种氨基酸和生长因子的要求较高,特别是对烟酸、硫胺素的要求更为明显。
在自然界已发现许多介于S.aureus与S.albus中间型的种类。
葡萄球菌是柯赫(R.Koch.1878年)、巴斯德(L.Pasteur,1880年)和奥格斯顿(A.Og-ston,1881年)从浓液中发现的,但通过纯培养并进行详细研究的是F.J.Rosenbach(1884年)。
在生理学上显有许多与大肠杆菌——产气杆菌群(coli-aerog-enes group)、乳酸菌共同的性质,但其毒性非常强,移植于动物血管中可引起动物体各处发生脓疡,而表现出严重的症状以至死亡。
然而与人皮肤脓疡类似的种类不易在动物体上发生,只有极少数的可在类人猿和兔发生类似的症状。
因乳制品和肉类的腐败而出现的中毒,认为多由此类细菌引起,原因是葡萄球菌在增殖过程中可产生肠毒素(enterotoxin)。
这种毒素的生物活性在于能刺激呕吐中枢产生催吐作用。
该细菌是抗菌物质中毒和一般营养不良时成为次级的微生物区系的主要细菌。
从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壁分离出的蛋白质A可与免疫球蛋白(主要为IgG)进行特异的结合,这是由K.Jensen氏(1 959年)发现的,现已被应用于各种免疫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集块(直接凝集反应)
? +已知Ab 一定条件
凝集(有对应Ag) 无凝集(无对应Ag)
② Ag + 金葡菌-Ab 凝集块(协同凝集反应)
?+金葡菌-已知Ab 一定条件 凝集(有对应Ag)
无凝集(无对应Ag)
(一)1、ABO血型鉴定
直接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 + 抗体
RBC
抗A或抗B
凝集块 凝集块
血型 RBC抗原 抗A 抗B
免疫系统(通过产生抗体或效应T细胞)清除异物 的过程
• AD: antigenic determinant of Ag, epitope
• CDR( of Ab ):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a shape complementary to
corresponding AD
Bilateralis of the ring finger tip
(一)2、血清类风湿因子测定
• 正向间接凝集反应、血球凝集试验:
可溶性Ag-载体 + Ab
凝集
人IgG-红细胞 类风湿因子
(致敏红细胞) (待测)
(半定量)
(效价)
• 效价(滴度):以出现明显抗原抗体反应
现象(++及以上)的最高稀释度作为待检 抗原(或抗体)的效价,可反应待检物含量。
Ab
Ag
Ab ,游离Ab
Ab
Ag+Ab → Ag-Ab → Ag、Ab比
(unvisible)
例合适:
Ab Ag Ab
Ag-Ab Ag Ab (visible)
Ab
(凝集或沉淀)
Ag>>Ab: Ag Ag ,游离Ag Ab
抗原抗体反应的可见性与抗原抗体比例: (形成可见的大抗原抗体复合物合适条件:)
12
①在抗原抗体比例合适时形成大的可见抗原抗体复合物 ②抗原抗体的结合是可逆的
Free antigen
-
Free antibody
+
-
+
-
-
Immune complex
Antibody Equivalence excess zone zone
Antigen excess zone
Antigen added
A A抗原
+
-
B B抗原
-
+
AB 有A、B
+
+
O 无A、B
-
-
实验步骤:
• 1、制备红细胞悬液。 • 2、加抗A或抗B。 • 3、加红细胞悬液。 • 4、结果观察。 • • (2人/组)
【方法】
1. 用酒精棉球消毒被检者的耳垂或手指尖端,以采血 针刺破皮肤,稍加挤压,使血液流出,滴1~2滴血液 于含有生理盐水的试管内,摇匀,使成为血球悬液。 用灭菌干棉球止血。
2. 取白瓷板1块,将抗A、抗B分型试剂分别滴加1滴于 白瓷板的两个圆孔内。
3. 用毛细吸管吸取血球悬液,在白瓷板的两个圆孔内 各加1滴。 4.将白瓷板前后左右不停地摇动,使其充分混匀,5~ 10min后观察血球有无凝集发生。如有凝集,可见红细 胞凝集成块;无凝集,红细胞呈均匀分散。
5. 记录受检者红细胞凝集情况,根据ABO血型鉴定表 ,判断受检者的血型。
• (一)凝集试验 • 1、直接凝集反应(ABO血型鉴定) • 2、间接凝集反应(类风湿因子测定) • 3、金黄色葡萄球菌协同凝集试验
(什么是凝集试验或直接、间接、协同凝集试验?)
免疫学检测技术
• 利用免疫学原理来检测抗原、免疫分子 (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等) 及免疫细胞等免疫学研究对象的实验过程。
Ab
Ag<<Ab:
Ag
Ab ,游离Ab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b
Ag+Ab → Ag-Ab → Ag、Ab比
(unvisible)
例合适:
Ab Ag Ab
Ag-Ab
Ag
Ab
(visible)
Ab
(凝集或沉淀)
Ag>>Ab: Ag Ag ,游离Ag Ab
(Visible)
Ab excess
Ag excess Equivalence – Lattice formation
• 一、 抗原抗体的检测→凝集试验 • 二、 免疫细胞数量、功能的检测
→吞噬试验
• 三、其他,如细胞因子的检测
回顾几个概念:
1、[抗原,Ag]能诱导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
疫应答(抗体和效应T细胞)的异物。 2、[抗体, Ab]特异性蛋白质,由抗原诱导,
通过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B细胞分化为浆 细胞分泌)。与抗原一一对应 3、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 4、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或特异性免疫应答
9 10
1.稀释液
2.待检血清 (1:10) (Ab?)
50ul 50 50 50ul
50ul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ul +ve 50ul
50
50 弃去50
Ab稀释度 1:20 1:40 1:80 1:160 1:320 1:640 1:1280 1:2560
医学免疫学实验
• 一、凝集试验、吞噬试验 • 二、沉淀试验、溶血反应 • 三、免疫标记技术;
免疫细胞的分离; 细胞免疫功能测定
实验一
• (一)凝集试验 • 1、直接凝集反应(ABO血型鉴定) • 2、间接凝集反应(类风湿因子测定) • 3、金黄色葡萄球菌协同凝集试验 • (二)吞噬试验(示教)(310室) • 1、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小吞噬) • 2、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大吞噬)
13
抗原抗体反应特点: 1)特异性 2)可见性 阶段性与可见性 比例性与可见性 3)可逆性
【凝集反应】: (1)概念:
颗粒性Ag+Ab
(细菌、细胞)
→ Ab Ag Ab
Ag-Ab Ag Ab(凝集块)
Ab
(凝集反应)
可溶性Ag+Ab
(蛋白质、多糖)
→ Ab Ag Ab Ag-Ab Ag Ab
(沉淀物) (沉淀反应)
•
Ag-AD~CDRs-Ab
7
(抗体)
如何检测抗原或抗体?(基本原则)
抗原 + 抗体
抗原抗体反应现象
(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高度特异性)
? + 抗体
有现象 (有相应抗原) 无现象 (无相应 抗原)
抗原 + ?
有反应现象 (有相应 抗体) 无反应现象 (无相应抗体)
抗原抗体反应的可见性:
Ag<<Ab:
(2)类型
颗粒性Ag+Ab 一定条件
凝集块(直接凝集反应)
可溶性Ag-载体 + Ab → 凝集块(间接凝集反应)
(细胞、细菌等)
(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可溶性Ag + 载体-Ab → 凝集块(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Ag + 金葡菌-Ab
(致敏载体?)
凝集块(协同凝集反应)
(3)凝集试验检测原理
一定条件
①颗粒性Ag+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