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货币市场:教学案例
货币的教案

货币的教案货币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货币的定义、特征和历史发展;2. 能力目标:理解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货币的兴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经济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货币的定义、特征和历史发展;2. 教学难点: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电脑、教材、教具图片等;2. 教学材料:货币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步骤与内容设计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不同国家和时期的货币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了解货币(15分钟)a. 定义:教师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货币的定义,即“货币是作为一种流通手段而被广泛接受的特殊物品,用于购买商品和支付服务的一种媒介”。
同时,从文字、图像等多个角度展示货币的具体形态。
b. 特征:i. 通用性:货币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和使用的。
ii. 可替代性:货币有标准的面值和规格,可以相互替代。
iii. 可分割性:货币可以分割成不同面值的单位,方便不同金额的交换。
iv. 有限性:货币的数量是有限的,有人权威机构进行发行和管理。
c. 历史发展:通过展示货币的历史发展过程,了解货币的起源和演变,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认知。
3. 货币的作用(15分钟)a. 交换媒介:货币作为一种普遍接受的媒介,使得商品和服务能够便利地进行交换和流通。
b. 价值尺度:货币具有确定商品和服务价值的功能,使得人们能够量化和比较不同商品和服务的价值。
c. 贮藏手段:货币可以作为一种贮藏财富的手段,方便人们存储和积累财富。
d. 支付手段:货币作为一种支付手段,能够方便地进行购买和支付,提高交易的效率。
4. 拓展学习(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负面案例和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货币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如通货膨胀、货币失去信用等,并讨论可能的应对策略。
五、教学效果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2.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后作业和问题解答情况进行评价。
货币需求:教学案例

第5单元货币需求教学案例案例:电子货币电子货币,从字面上看就是采用电子形式的货币,它不具有实体性,而是电子载体所包含的信息,其价值以电子形式储存。
1973年Roland Mornno发明了IC卡作为电子货币,揭开了网络货币发展的序幕。
19世纪80年代,美国最早开始了电子货币的研究、试验。
随后英、德等欧洲国家也相继研发电子货币。
1993年,我国政府开始组织实施金卡工程,即以电子货币应用为重点启动的各类卡基应用系统工程,旨在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深化金融改革、加速金融商贸现代化建设。
现在人们所称的“电子货币”,所含范围极广,如信用卡、储蓄卡、IC 卡、消费卡、电话卡、电子支票、电子钱包、智能卡等,几乎包括了所有与资金有关的电子化的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
以银行卡为例,截止到2009年年末,加入银联网络的发卡机构261家,全年增加26家。
其中,境内发卡机构218家,境外发卡机构43家。
全年累计发行银行卡20.66亿张,同比增长14.8%。
其中,借记卡发卡量为18.80亿张,同比增长13.4%,占银行卡发卡量的91.0%。
2009年全年银行卡消费34.91笔,金额6.8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0%和73.8%。
全年银行卡消费额(剔除房地产、汽车销售及批发类交易)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32.0%,比2008年提高了7.8个百分点,银行卡使用更加广泛。
我国电子货币市场发展迅速,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电子货币、电子支付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电子货币将是21世纪的主要金融支付工具,也将是国家管理金融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加快推广电子货币,加快制定电子货币的发展及管理办法,迎接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
——《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问题:试论述电子货币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案例分析过程解析请参见资源共享课资料,路径为《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2版)封底的明码和密码。
货币政策案例

货币政策案例宏观经济学教学案例——货币政策案例资料1:中国央行周四公开市场操作(2009年11月4日周三)中国央行周四公开市场操作将发行人民币660亿元3个月期票据上海(道琼斯)--中国央行周三称﹐计划在周四的例行公开市场操作中发行人民币660亿元(合96.7亿美元)的3个月期央行票据。
此次发行规模小于上周四的人民币800亿元。
中国央行每周二和周四进行例行公开市场操作。
央行在本周二的公开市场操作中发行了人民币620亿元的票据和回购协议。
本周将有人民币850亿元的票据和回购协议到期。
如果央行周四不发行任何回购协议﹐则央行本周将从货币市场净回笼资金人民币430亿元。
中国央行上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从货币市场净回笼资金人民币1,330亿元。
资料2:为遏止经济衰退美联储实行零利率(2008年12月22日)上周二,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一致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大幅削减至0~0.25%区间,不仅在降幅上超出市场预期,且零利率本身更是美联储历史上从未有过之事。
显然,美联储希望借此发出一个积极信号:为重振经济和金融市场,美联储要动用一切可用的工具。
从财政援手“两房”和金融机构,到一而再再而三下调利率,直至上周将利率下调至“零”,为遏止经济衰退,美国动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工具的力度前所未有。
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在如何阻止衰退和拯救经济上存在重大分歧。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作为凯恩斯主义的门徒,倾向用更明确和更大力度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挽救经济,但以财长保尔森为首的自由市场主义者则坚持不能丢弃市场原则。
过去一段时间里,保尔森等人的意见明显略占上风,从布什总统在G20会议上开宗明义强调坚持自由市场主义可见一斑。
不过,鉴于失业率等一系列重要经济数据持续恶化,伯南克们似乎已扭转颓势,如此出手下调联邦利率虽然给市场剑走偏锋之感,但反映美国经济哲学和政策取向可能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有两件事或可作为旁证,一是美国上周末终于决定出手拯救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二是即将就任总统的奥巴马最近频频表态,称要大力拯救美国经济。
货币运用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货币的基本概念、职能以及货币的演变过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货币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货币的兴趣,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培养学生珍惜货币、合理消费的意识。
教学重点:1. 货币的基本概念和职能。
2. 货币的演变过程。
教学难点:1. 货币职能的理解和应用。
2. 货币演变过程中的经济现象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货币、图片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收集有关货币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货币?货币有哪些职能?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五个职能。
二、讲授新课1. 货币的基本概念和职能(1)货币的定义:教师讲解货币的概念,强调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职能:教师详细讲解货币的五个职能,并通过实例说明。
2. 货币的演变过程(1)实物货币:教师展示实物货币,讲解实物货币的优缺点。
(2)金属货币:教师讲解金属货币的演变过程,分析金属货币的优点和局限性。
(3)纸币:教师讲解纸币的产生和发展,分析纸币的优势。
三、课堂练习1. 教师提问:货币的五个职能分别是什么?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货币的基本概念、职能和演变过程。
2. 学生回顾课堂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讲授新课1. 货币职能的理解和应用(1)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教师讲解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货币知识进行商品价格比较。
(2)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教师讲解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货币知识进行商品交换。
(3)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教师讲解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货币知识进行债务结算。
货币的运用课程设计

货币的运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货币的基本概念,掌握货币的起源、功能及种类;2. 学生能够掌握货币的流通与交换原理,了解货币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作用;3. 学生能够掌握简单货币计算方法,如汇率计算、利息计算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货币使用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运用货币知识解决简单的经济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货币知识,进行简单的理财规划,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认识到货币是经济活动中的一种工具,而不是生活的唯一追求;2. 学生能够理解诚信、公平在货币交换中的重要性,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3. 学生能够关注国家经济发展,认识到货币政策的稳定对于国家经济的重要性,增强国家意识。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将重点培养学生的货币运用能力,使学生在掌握货币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学习成果,以便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货币的基本概念与功能- 货币的定义、起源与发展历程- 货币的五大功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价值储藏、世界货币2. 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纸币与硬币- 电子货币与虚拟货币- 各国货币及其特点3. 货币的流通与交换- 货币流通原理- 交换方式:现金交易、转账支付、电子支付等- 汇率及其计算方法4. 货币政策与经济生活- 货币政策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等- 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存款准备金、再贷款等- 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的影响5. 个人理财与消费观念- 理财规划:储蓄、投资、消费等- 消费观念:理性消费、绿色消费、适度消费等- 信用与诚信:信用卡使用、信用记录等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制定,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货币经济学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货币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基本理论;掌握货币供求、货币市场均衡、货币政策等基本概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经济中的货币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货币经济的关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货币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 货币供求、货币市场均衡和货币政策3. 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教学难点:1. 货币供求关系的分析2. 货币政策的实施与效果评估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材、课件、案例分析材料等2. 学生预习教材,了解货币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什么是货币?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2. 引导学生思考货币与经济的关系,引出货币经济学这一主题。
二、讲授新课1. 货币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解释货币经济学的定义,强调其研究货币与经济的关系- 介绍货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货币供求、货币政策、货币与经济波动等2. 货币供求- 讲解货币需求、货币供给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分析货币供求关系,引入货币市场均衡的概念3. 货币市场均衡- 解释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分析货币市场均衡的形成过程- 讨论货币市场均衡与经济波动的关系4. 货币政策- 介绍货币政策的定义和目标- 分析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包括货币政策工具和传导机制- 讨论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三、案例分析1. 案例一:我国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经济的影响- 分析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背景和目的- 评估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经济的影响2. 案例二:美联储加息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分析美联储加息的背景和目的- 评估美联储加息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四、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如何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货币课程教案[5篇范例]
![货币课程教案[5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87d52764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9c.png)
货币课程教案[5篇范例]第一篇:货币课程教案课程《货币》教案一、课题:货币二、教学目标1、了解货币产生的过程,准确理解货币的本质2、掌握货币的几种职能3、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经济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趋势的认识4、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正确分析与综合,提高比较判断能力三、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其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提问:货币也是商品,它充当一般等价物和它出现以前的一般等价物有何区别?四、教学难点: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五、教学内容(一)货币的产生和本质1、货币的本质(1)货币的含义。
从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货币首先是一种商品,其次要看到货币还有和其他商品不同的地方是能够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而其他商品不具有这种属性。
(2)货币和其他一般等价物又有着不同。
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有很多商品,但这些都不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只有当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才产生了货币。
(3)从货币的作用来看,货币可以和其他商品相交换,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产生(1)货币产生的原因: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交换越来越频繁和复杂化,这就需要一个交换的中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货币逐渐产生。
(2)货币产生的过程: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的出现、货币的产生。
(二)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职能。
这一职能指的是用货币来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这一问题主要讲清楚:第一,货币为什么可以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这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有价值。
所以货币的这一职能实际上是用货币的价值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第二,商品的价格。
在这里应该弄清楚价格是用货币表现的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
因此,价格的变化要以价值为基础,用一定量的货币单位来表现。
第三,价值尺度职能中,人们无须拿现实的货币来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只需要从观念上进行比较即可。
初中政治货币的教案

初中政治货币的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货币的起源、本质和基本职能;2. 掌握不同类型的货币及其特点;3. 理解国家货币政策的调整对经济的影响。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货币现象的兴趣,增强探究精神;2.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货币的起源、本质和基本职能;2. 不同类型货币的特点;3. 国家货币政策的调整对经济的影响。
难点:1. 货币本质的理解;2. 国家货币政策调整对经济影响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货币的短片,引发学生对货币的兴趣,然后提问:“什么是货币?货币有哪些作用?”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货币的起源、本质和基本职能。
教师在此过程中提供必要的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类型货币的特点,如纸币、硬币、电子货币等。
讨论结束后,邀请学生代表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4.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一组关于国家货币政策调整对经济影响的案例,如利率调整、信贷政策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教师在此过程中提供必要的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货币现象的认识和体会。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观察生活中货币现象,下周上课时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实践分享:评价学生在生活中对货币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货币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货币现象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单元货币市场
例题
例题1:
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有何重要作用?中央银行是怎样影响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
参考答案:
同业拆借利率是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它能够及时、灵敏、准确地反映货币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对货币市场上其他金融工具的利率具有重要的导向和牵动作用,因此,它被视为观察市场利率趋势变化的风向标。
中央银行对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具有重要的影响,影响机制是同业拆借市场上的资金供给,影响工具是货币政策工具,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由于同业拆借市场上交易的主要是商业银行等存款性金融机构存放在中央银行存款账户上的超额准备金,如果中央银行提高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持有的超额准备金减少,同业拆借市场上的资金供给相应降低,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随之上升;反则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