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馆》教案
【教学方案】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示范教案副本

【教学方案】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示范教案-副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竹里馆》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王维的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人生观;(2)培养自己热爱古诗词,乐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竹里馆》;(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对诗人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人生观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生活态度和作品风格。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竹里馆》,理解诗的大意;(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目聆听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分享自己对本诗的感悟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2)评价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分享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作业中的背诵、默写情况;(2)评价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要求,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竹里馆》的教学内容,掌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如诗人王维的生平介绍、古诗词鉴赏方法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竹里馆》,了解诗歌的大意和背景;(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和感悟。
《竹里馆》教案范文

《竹里馆》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竹里馆》;(2)理解诗文中的生字词和语句,了解诗文的背景及作者王维;(3)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王维的高洁品质和淡泊名利的情怀;(2)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诗词;(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和谐共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竹里馆》;(2)理解诗文中的生字词和语句,了解诗文的背景及作者王维;(3)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诗文背景和作者王维的相关知识;(3)对诗中意象的深度剖析和情感体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王维诗词,激发学生对王维的了解和兴趣;(2)简介《竹里馆》的背景和王维的生平事迹;(3)提问:同学们对《竹里馆》有什么了解?作者王维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竹里馆》,感受诗文的韵律美;(2)学生自学生字词,查找诗文背景及作者王维的相关资料;(3)组内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对诗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文;(2)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竹”、“月”、“琴”等,体会诗人的情感;(3)探讨诗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高洁品质和淡泊名利的情怀;(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环保意识;(3)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鼓励学生积极背诵诗文,提高文学素养;(3)强调课后自主学习,提前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竹里馆》教案[12]
![《竹里馆》教案[12]](https://img.taocdn.com/s3/m/2096e234a58da0116d1749a2.png)
《竹里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3.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了解诗中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三、教学难点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学会比较鉴赏的阅读方法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准备电脑、教学课件七、教学过程竹里馆王维(一)兴趣导入课件展示王维的五幅画作,让学生回答看完画后的感受,由此联系到到画家本人,猜测其人物形象。
示例:五幅画作都为山水画,给人一种自然、亲切的感受,可以感受到画家闲适恬淡的雅趣和热爱自然的情感设计意图:以视觉感受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由画作的“诗意”,即用画作言情联想到“画中有诗”,从而引入本节课。
(二)了解作者1展示王维的画像和名字,让学生回忆关于王维的资料。
2.补充学生的资料,并将王维的相关资料用课件展示出来。
(三)品读诗歌1.学生自由读。
2.正字音,划节奏。
3.全班齐读。
(四)品味诗歌借用苏轼对王维的评价:“品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1.根据注释翻译诗歌。
明确: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2.找出诗歌中写景的词语并分析。
明确:幽篁、深林、明月幽篁:幽深的竹林。
簧是竹林,给人清爽、闲适的感觉,用“幽”字形容,让竹林显得吏加清幽、偏僻、安静、远离世俗的感觉,自然联想到隐士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深林同理明月:“月”这一意像古人常用,带有思乡怀人的情感,如《静夜诗》。
用“明“修饰,将月亮写得明亮照人,以月亮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
3.找出诗歌中写人的词语并赏析。
明确:独坐、弹琴、长啸独坐:独自一个人,“独”字让人产生孤单、落寞的想法,不免让人猜想是什么原因让他一人甘愿待在幽深的竹林弹琴:古代高雅之士喜欢抚琴吹笛,所以诗词中出现乐器表示“志趣高雅”。
长啸:撮口而呼,吟咏,咏唱,古代一些超逸士用来抒发情感。
《竹里馆》教案设计

《竹里馆》教案设计《竹里馆》教案设计(通用5篇)《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这首诗是《辋川集》王维二十首诗中第十七首。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竹里馆》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竹里馆》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
2.认识部首的意义,并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在括号里选择能够和后面的名词相搭配的动词。
4.练习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古诗《竹里馆》。
7.补充图意,再把几幅图连贯起来说一说。
第一课时一、教学第一题l.审题。
(1)指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题中的这段话。
(2)学生思考并说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3)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说哪些字不易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晨"、"碧"、"澈"、"粼"4个字。
("晨"和"碧"要把竖画缩短,写得上紧下松些;"澈"和"粼"要把横画缩短,把字写紧凑)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的情况,教师及时小结。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作业,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矫正强化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1.审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让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的步骤。
(先认识部首,再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2.指导。
(1)分别观察最左边的四幅图,说一说这四幅图上分别画了什么。
(提醒学生第4幅夸大的部位是眼睛,此图意思重在用眼看)(2)仔细观察第二竖行的4个古文字,再和左边相应的图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
(古文字是由图形演变而来的)(3)认读第三竖行中的4个部首,并与左边相应的古文字作比较,有什么发现?(部首是由古文字演变而来的)(4)联系左边的图形和古文字想一想:用"彳"、"子"、"立"、"见"作部首的字必定和什么有关?(以"彳"作部首的字与人有关;以"子"作部首的字与小孩、后代有关;以"立"作部首的字与立、直有关;以"见"作部首的字与眼看有关)3.练习。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竹里馆》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竹里馆》,使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理解古诗词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2.语言建构与应用: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的能力,提高诗词解析和赏析技巧,运用所学创作诗词。
3.思维发展与提升:启发学生思考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培养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激发创意写作兴趣,提升审美情趣。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竹里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部分学生在分析诗的艺术手法时,仍然感到困惑。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这方面的讲解还不够详细,或者需要通过更多的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对这方面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
其次,在实践活动中的实验操作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操作不够熟练,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方面的知识还不够熟悉。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安排一些类似的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操作,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4.诗词赏析:从艺术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对《竹里馆》进行深入赏析。
5.诗词创作:模仿《竹里馆》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6.拓展阅读:推荐与《竹里馆》相似的古诗词,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7.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布置相关的诗词阅读与创作作业。
本章节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竹里馆》,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古诗竹里馆教案

古诗竹里馆教案古诗《竹里馆》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竹里馆》是唐代孟浩然的作品,描写了一个位于竹林深处的小院,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豁达。
通过本课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力,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唐代文人雅士的生活环境,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追求。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受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宁静与慰藉。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竹里馆》全文,理解诗的意境。
2. 教学难点:通过诗词了解唐代文人的生活境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竹林的图片,引出竹林是中国独有的自然资源,简要介绍竹子的特点和用途。
2. 预习导入让学生预习课文《竹里馆》,提问:你们对竹子有什么了解?竹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怎样的一种存在?要求学生先自由发言,然后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3. 学习课文(1) 集体朗读课文《竹里馆》,学习《竹里馆》的诗词形式、诗的基本含义。
(2) 分组合作,小组内对诗的意境进行探讨。
选择一名代表进行小组发言,介绍小组的结论。
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评论和补充。
(3) 整理归纳,向学生展示《竹里馆》的主要景物和主题,可以做成海报或诗意图画。
4. 提高拓展(1) 邀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自己理解的诗的意境。
并适当引导学生,使他们对诗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 学生自由发挥,结合自己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创作一首小诗。
可以是对竹子、树木、花朵等自然景物的描写,或是写自己在大自然中的感受和体验。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对竹子的特点和用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通过诗词了解了唐代文人的生活和追求。
通过观察和感受自然景物,学生对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自然景物,写一篇观察日记,把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体验写下来。
七年级语文下册《竹里馆王维》教案、教学设计

3.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竹里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竹林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进入《竹里馆》的学习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行阅读《竹里馆》,理解诗意,标注生僻字词。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竹里馆》的诗意,感受诗中所描绘的宁静、淡泊的意境。
2.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并能熟练背诵这首诗。
3.了解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风格,体会其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难点
1.诗中意象的深入理解,如何引导学生从诗人的视角去感悟自然之美。
2.王维诗歌创作背景的掌握,以及如何将其与诗歌意境相结合。
(四)课堂练习
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我会布置以下课堂练习: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复述《竹里馆》的诗意。
2.请举例说明诗中的“拟人”修辞手法。
3.课堂小练笔:请以“竹”为主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创作一首五言绝句。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尾声,我会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点,以及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同时,肯定学生在讨论、练习中的积极表现,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阅读王维的诗作,深入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
作业要求:
1.认真对待每一项作业,保证作业质量。
2.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体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
3.作业完成后,进行自我检查,确保无误。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作业:
《竹里馆》精品教案

《竹里馆》精品教案一、导入新课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竹里馆》,领略其诗歌亦诗亦画的意境。
(板书文题)【设计意图】从王维的诗歌独具特色的角度简洁导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1.识作者。
(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简介”栏目)2.知背景。
(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背景链接”栏目)师小结:对作者及诗歌写作背景的详细了解,既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王维诗歌中的情感。
【设计意图】了解了作者的基本情况后,再明确诗歌的写作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诗歌。
三、朗读感知诗歌内容1.读顺字音节奏。
(1)师配古筝乐范读,生听读正音,划出节奏并自由朗读。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生自由朗读,师从节奏、感情基调等角度指导学生。
师指导:这首诗采用的是“二二一”和“二一二”拍。
整首诗感情基调有清冷、寂寞、空灵、淡泊、宁静、优美、平白、忧郁、伤感等,因此诵读时应有一种寂寞、伤感的意味。
(3)生齐声朗读后,师指名朗读。
2.读懂诗歌大意。
结合课本旁边的注释和工具书,以及这首诗下面的解读,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预设(我)独自闲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相伴,只有一轮明月静静地与我相伴。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情味。
同时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为后面理解诗歌的情感、志趣做铺垫。
四、品读揣摩诗歌情志1.读出意境画面。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问题。
(1)作者写了哪些景?在这些景物衬托下,人做了哪些事?这景与人之间构成了怎样的画面?(2)整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生齐读后,小组交流、讨论问题,师指导明确)预设(1)作者写了幽篁、深林、明月这些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里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当堂背诵诗歌。
2.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高雅的志趣。
【教学重点】
1.读出古诗的韵味并当堂背诵诗歌。
2.引导学生描绘画面,并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去感悟作者高雅的志趣。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他以诗名盛于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他还是一位画家,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亦精通音律,参悟禅理,被后人称为“诗佛”。
师问:我们学过他什么诗?请学生个人自主背诵。
(推介《相思》《杂诗三首(其二)》《送别》《使至塞上》《终南别业》《鹿柴》等)
二、预习检测
1.说说竹里馆是哪里?
2.掌握作家常识。
3.了解写作背景。
三、读诗释义
1.自主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2.参考课下注解,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四、诵诗寻美
1.感受画面美。
诵读诗歌,在脑海中勾勒诗中的景物和诗人的活动。
提问: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景物?你的画面中诗人在干什么
呢?
(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2.悟诗人志趣。
“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美丽的画面之后,会是作者一种怎样美丽的高雅志趣呢?(引导学生从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做赏析。
)(拟人、想象、联想、以声衬静等)
补充:
竹: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苏轼)
竹子——在中国人心中是清俊挺拔的精神象征。
琴:琴是瑶琴,中国传统文化中高人雅士的标配,号称是“无故不撤琴瑟”,说琴声就是高山流水,就是诗人内心的清雅之音。
明月:意蕴丰富。
此指高洁之士,诗人的知心朋友。
(诗人志趣导航:诗人在竹林独坐、弹琴、长啸,内心的淡定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
在这样一个清净的世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名利的羁绊,精神可以彻底放松。
虽然人不知,却有明月来相伴,并不感到孤独;月华如水,涤荡胸怀,诗人在与自然对话、与天地精神往来中,自得其乐。
)
五、小结升华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但是整首诗读下来,却是那么宁静安详、清幽绝俗,它让人感觉到这月夜竹林的景色是如此空明澄澈、一尘不染,而其间弹琴长啸的诗人又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
明月、幽篁和诗人相互映衬、情景交融、物我两忘。
六、板书设计
写景:幽篁深林明月——清幽宁静
写人:独坐弹琴长啸——安闲自得
七、课后练习
1.背默《竹里馆》。
2.试将《竹里馆》改写成一篇小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