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 18C.德国启蒙文学

合集下载

德国启蒙阅读计划

德国启蒙阅读计划

德国启蒙阅读计划德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教育,启蒙阅读计划作为德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德国启蒙阅读计划的目标是通过精心策划的阅读活动,帮助孩子们在阅读中获得乐趣,并同时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今天,我们将深入了解德国启蒙阅读计划,探索它的特点和运行方式。

首先,德国启蒙阅读计划是一个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设计的阅读项目。

根据孩子的年龄和阅读能力,计划会提供相应的阅读材料和活动内容。

比如针对3-6岁的孩子,计划会推出一些简单的图画书和互动故事,而对于7-12岁的孩子,计划会提供一些更有挑战性的故事书和阅读任务。

这样的分级设计可以更好地满足孩子们不同年龄段的阅读需求,帮助他们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其次,德国启蒙阅读计划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兴趣。

除了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外,计划还会组织各种阅读活动,如阅读分享会、读书角落和专题阅读展览等。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与同龄人交流阅读体会,激发对阅读的兴趣。

同时,这些活动也可以帮助孩子们建立起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此外,德国启蒙阅读计划注重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在阅读过程中,计划会引导孩子们对所读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计划也会鼓励孩子们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和想法,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这种注重综合素养培养的特点使得德国启蒙阅读计划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阅读项目,更是一个全面培养孩子的教育工程。

最后,德国启蒙阅读计划是一个整合资源的阅读项目。

在德国,有许多文学、出版机构和教育机构都会参与到启蒙阅读计划中,提供优质的阅读材料和教学资源。

这些资源不仅涵盖了丰富的书籍、期刊,还包括了电子书、游戏和多媒体教材等。

通过整合这些资源,德国启蒙阅读计划可以更好地满足孩子们的阅读需求,丰富他们的阅读体验。

外国文学之启蒙文学

外国文学之启蒙文学

第二节 卢梭
著作《社会契约论》提出“人是生而自由”的著名论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指出:人类不平等起源 于私有观念及私有财产制的产生。 《论科学与艺术》认为人类创造艺术、科学和其他文明 推动了社会进步,但也包含着退步,因为这种风尚、文 明具有“邪恶虚伪的共同性”,在它的束缚下,源自人 的天性的美德不能举步,出自虚伪文明的恶性畅行无阻。 “回归自然”的口号。
基本特点
– 第一,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革命性。以自由、平等、
博爱、“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全面批判封建统 治。 – 第二,主人公较之以往的文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启 蒙文学把资产阶级和其他平民当作主人公甚至英雄人 物进行描写,成功地塑造了如鲁滨逊、汤姆·琼斯、 拉摩的侄儿、费加罗、维特、浮士德等一系列不朽的 艺术典型 。 – 第三,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哲理性。 – 第四,在文体形式方面,启蒙作家打破了自古以来诗 体文学独尊的局面,开创了文学史上的散文时代。小 说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书信体、游记体、自传体、对 话体等等,以英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和法国的哲理小 说成就最为杰出。戏剧方面的创新突出地表现在市民
德国:
莱辛 《拉奥孔——论诗与画的界限》
“狂飚突进运动” 狂飚突进运动”
德国启蒙文学在十八世纪70—80年代迅猛发展。作家 多是市民阶级出身的青年,青年歌德和席勒成为这一 运动的中坚。运动参加者反对封建枷锁,鼓吹个性, 崇拜天才,主张民族统一和创作具有民族风格的文学。 他们受英国感伤主义和卢梭的影响,歌颂大自然,强 调感情。这个运动因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狂飙突进》 而得名。狂飚突进运动在德国促进了民族意识和个性 的觉醒,把启蒙文学推向更为繁荣的新阶段。该运动 到80年代中期之后便沉寂下来。 席勒 《阴谋与爱情》“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 剧” 菲迪南 露易丝 宰相 秘书

德国启蒙主义文论

德国启蒙主义文论

德国启蒙主义文论1、德国启蒙主义2、莱辛的文学思想3、林尔德的民族文学理论16世纪以后的德国,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战争,造成经济落后和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直到18世纪中期,启蒙运动才逐渐展开。

德国启蒙运动的兴起首先是由于法国的影响,法国的古典主义和启蒙思潮直接刺激了德国的知识分子,他们深感只有像法国那样的思想文化运动.才能促成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进步,摆脱落后的状况。

但由于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德国启蒙运动的目的同法国也有差异,它的当务之急还不是像法国那样制造反封建制度的革命舆论,而是首先以统一国家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

德国文艺领域在18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受高特舍特和温克尔曼古典主义思想的影响,开始时表现为对法国古典主义的摹仿,以后又表现为对古典主义的批判,为发展统一的民族文学而斗争。

这个时期的代表著作是莱辛的《拉奥孔》和《汉堡剧评》。

18世纪70年代发生的“狂飙突进”运动标志着德国启蒙运动的深入,赫尔德是这一运动的精神领袖,他为建立德意志民族文学作出了理论贡献.德国启蒙运动的首要任务是争取实现民族的统一,莱辛认为,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族文化是实现民族统一的途径,这一认识是他及同时代的德国人从事艺术理论批评和创作实践的巨大推动力。

2、莱辛的文学思想●莱辛(1729-1781)是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优秀剧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德国民族文学和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的奠基人。

他出生于萨克森的一个牧师家庭,少年时期学习古代语言,后来进莱比锡大学学习神学,并醉心于自然科学、哲学、语言学,具有文学艺术的渊博知识.1748年到柏林,开始从事文学评论,与高持舍特进行论争,1765年写成美学名著《拉奥孔》.1766年受聘为汉堡民族剧院的顾问和剧评家,出版评论集《汉堡剧评》。

●“ 斯彭司对于诗画互相类似的看法是最离奇的。

他相信这两种艺术在古代结合得非常紧密,经常携手并行,诗人总是要向艺术家看齐,而艺术家也总是要向诗人看齐。

斯彭司不曾想到,诗是一门范围较广的艺术,有一些美是由诗随呼随来的而却不是画所能达到的;诗往往有很好的理由把非图画性的美看得比图画性的美更重要。

德国英国意大利启蒙文论

德国英国意大利启蒙文论

悲剧的教育作用
悲剧的净化应该尽可能扩大对道德 的影响 悲剧的怜悯" 悲剧的怜悯"不仅应该净化过多感 到怜悯的人的心灵,也应该净化感 到太少的人的心灵" 到太少的人的心灵"悲剧的恐惧 "不仅应该净化根本不怕命运任何 打击的人的心灵,也该净化任何灾 难……都会害怕的人的心灵" ……都会害怕的人的心灵"
天才的特点
具有"不合传统标准的优美" 具有"不合传统标准的优美", "不曾有过的优越","在学问的 不曾有过的优越" 权威和法规的藩篱之外……因为法 权威和法规的藩篱之外……因为法 规正如拐杖,对跛者是有用的帮手, 对强者确是一种障碍." 对强者确是一种障碍." 天才是独创性作品成长的阳光.
"We are all born originals; why is it so many of us die copies? "
德国启蒙文论 莱辛的文 论
莱辛,1729- 莱辛,1729- 1781,德国启蒙 1781,德国启蒙 运动文学的杰出 代表,剧作家, 美学家. 《汉堡剧评》 汉堡剧评》 (1767-1769) 1767-1769) 《拉奥孔:论绘画 与诗的界限》 与诗的界限》 (1765) 1765)
《汉堡剧评》 汉堡剧评》
1764年,温克尔曼出版专门论述古 1764年,温克尔曼出版专门论述古 代希腊艺术的艺术史著作《 代希腊艺术的艺术史著作《古代艺 术史》 术史》 古希腊艺术的总体特征是" 古希腊艺术的总体特征是"高贵的 单纯,静默的伟大" 单纯,静默的伟大" 1766年,莱辛在《拉奥孔——论诗 1766年,莱辛在《拉奥孔——论诗 与画的界限》 与画的界限》指出画(造型艺术) 和诗(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门 类

德国启蒙主义文论

德国启蒙主义文论

启蒙主义文学
启蒙主义文学是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启蒙 启蒙主义文学是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启蒙 运动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重要工具和武器。 运动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重要工具和武器。它体 现了启蒙主义的文艺思想和美学原则。 现了启蒙主义的文艺思想和美学原则。其主要特征 是: 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宣扬唯物主义和先 (一)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 宣扬唯物主义和先 进的社会主张,具有鲜明的政论性 具有鲜明的政论性。 进的社会主张 具有鲜明的政论性。他们的作品充溢 着战斗性和民主性。 着战斗性和民主性。 新题材,新人物 新思想,富有教育意义 新人物,新思想 富有教育意义。 (二)新题材 新人物 新思想 富有教育意义。启蒙 作家则以资产阶级和平民而非贵族为主人公, 将国王、 作家则以资产阶级和平民而非贵族为主人公 将国王、 贵族、僧侣、教士作为鞭笞对象,而把“第三等级” 贵族、僧侣、教士作为鞭笞对象,而把“第三等级” 的人作为正面人物来歌颂, 反映普通人的行为。 的人作为正面人物来歌颂 反映普通人的行为。 启蒙文学具有多样化的文学形式。 (三)启蒙文学具有多样化的文学形式。启蒙作家 为了适应斗争的需要, 创造了多种文学形式,即哲理 为了适应斗争的需要 创造了多种文学形式 即哲理 小说和启蒙戏剧。形式上有书信体、对话体、 小说和启蒙戏剧。形式上有书信体、对话体、日记 游记体等。 体,游记体等。 游记体等
莱辛
1、美学著作《拉奥孔,或论 、美学著作《拉奥孔, 画与诗的界限》 画与诗的界限》; 2、戏剧评论辑集《汉堡剧 、戏剧评论辑集《 提倡民族戏剧, 评》:提倡民族戏剧,即狄德罗 式的市民剧; 式的市民剧; 3、戏剧:《萨拉·萨姆逊小 、戏剧: 萨拉 萨姆逊小 爱米丽雅·迦洛蒂 迦洛蒂》 姐》、《爱米丽雅 迦洛蒂》。

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文学 PPT

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文学 PPT
▪ 恩格斯说:“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 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 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 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
启蒙主义文学主要特征
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要为启蒙服务。或是直 接抨击封建专制、教会势力和贵族人物,或是宣扬自由平 等的人道主义思想内容,。
启蒙文学具有广泛的民主性,作品主人公大多是第三等级 的资产阶级和其他平民,反对宫廷趣味和贵族倾向,乐于 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手法。
前者主要伸张个性解放追求现世幸福;后 者则要求最根本的自由与平等。
前者运动的推动者主要是部分文学艺术家; 后者则要广泛得多,甚至具有一定的全民 性。
人道主义-启蒙运动的思想武器
▪ 所谓“启蒙”:即让人们从不自觉的封建 的、宗教的意识中解脱出来,敢于公开地 运用自己的理性。
▪ 启蒙运动形成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核心 即启蒙“理性”,也就是人道主义思想。 其核心就是自由和平等的理性原则。并以 此为原则,提出要建立理想的“理性王 国”。
意识地把政治思想贯穿在文学作品中。这些著作成了资产阶级的精神
武器,是传播资产阶级世界观的“百科全书”。启蒙作家的作品都具
有纯理性的特点。
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继续与发展
文艺复兴主要的思想道德方面;启蒙运动 则在整个上层建筑领域。
前者主要抨击封建教会,后者要推翻整个 上层建筑。(反对专制制度、封建权利、 贵族特权、宗教狂热、贵族文艺、门第观 念、以及唯心主义自然观。
Daniel·Defoe (1660—1731), 英国作家,英国启蒙时期现 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被誉 为“小说之父”。
代表作品《鲁滨逊漂流记》 (The Life and Strange
Surprising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 1719)反映了 当时资本主义的时代精神, 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新兴资产 者的典型形象。

启蒙运动时期德国文学代表

启蒙运动时期德国文学代表

戈特霍尔德 ·埃夫莱姆·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1729年1月22日德国卡 门茨—1781年2月15日德国不伦瑞克)是德 国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作家和文艺理论家 之一,他的剧作和理论著作对后世德语文学 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生于德国上劳齐茨地区的 卡门茨; ?出身于一个新教牧师家庭: ?在莱比锡大学的神学学习,很快就从事更世俗化的活 动,学习跳舞、击剑和骑术,并对戏剧产生了兴趣 ;
? 在他的宗教哲学的作品中,莱辛维护了虔诚的基督徒的思想自由。 他反对对上帝的启示的信仰,反对通过占有统治地位的保守的学 术观点完全遵从《圣经》。与保守的观点相反,作为启蒙运动的 产儿,他相信一种“理性的基督教”,它可以自行导向信仰的精 神实质。他相信人类的理性(受到批评和异议的激发)可以不需 要神的启示自行发展。为了激起一场针对“完全的对信仰的依赖” 的公众讨论,莱辛在1774年到1778年出版了7部《未署名者片 断》,它们导致了所谓的“片断争论”。莱辛在这次争论中的主 要论敌是汉堡主教歌策,针对歌策,莱辛写了一些文章,包括11 份 《反对歌策》。
主要作品:
?《浮士德》 ?《少年维特的烦恼》 ?《赛森海姆之歌》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 )(1759年11月10日- 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 ·席勒,德国18世 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 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 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 大作家。
歌德席勒合陵
电影《少年歌德的烦恼》
? 年轻的歌德如父所愿研习法律,却因为致力于文 学创作,荒废了功课,并且最终失去学位,父亲 盛怒之下切断了歌德的经济来源,他只好自食其 力,前往韦茨拉尔法院担任书记员。一次,在节 日集会上,歌德遇见了美貌机智的Lotte,他们一 见钟情,坠入爱河,可惜对方恰恰是歌德上司 Kestner 的未婚妻。绝望之余,他与情敌决斗,不 幸因此入狱,并写下了世界上最长的情书——

德国启蒙文学

德国启蒙文学
第四节
18世纪德国文学
一、德国社会及文学概况
1、社会:封建割据 18世纪,德国名义上仍是“德意志民族 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划分为近300个 教区和非教区。其中有60多个自治城邦, 1000多个骑士领地。 18世纪中期后,德国经济有所发展,但 十分缓慢,政治上也四分五裂。
2、18世纪德国文学: 市民文学取代封建宫廷文学 阶段:启蒙运动——狂飙突进运动—— 魏玛古典主义
Gottfried von (1744-1803)
是狂飙突进运动理论 家和领导者 《民歌集》(1778) 是对欧洲民歌整理的 一大贡献
魏玛古典主义:又称德国古典文
学,产生于“狂飙突进”和法国 大革命以后。以古希腊艺术为楷 模,继承启蒙运动的传统,用完 美的形式、纯洁的语言,表达人 道主义的思想内容,借助美来培 养人的完整和谐的个性。它既非 一个文学运动,也非一个文学流 派,更不同于欧洲文学史上的古 典主义。它是歌德和席勒的十年 合作(1794—1805)的标志。
二、德国18世纪前期代表作家
1、高特舍特 《为德国人写的批判诗学试论》
2、莱辛Lessing,Gotthold Ephraim
(1)生平和地位 (1729—1781) 德国启蒙主义文学的 代表作家、德国新文 学之父
(2)文艺理论
美学论著《拉
奥孔,论诗与 画的界限》
①从媒介看,画用颜色 和线条为媒介;诗以语 言为媒介。 ②从题材本身看,画的 媒介适宜于画物体;诗 的媒介适宜于写动作。 ③从观众所用的感官看, 画通过眼睛感受;诗通 过耳朵来接受。 (即德国美学家们一般 所说的“空间艺术”和 “时间艺术”的分别。)
狂飙突进运动:18世纪70~80年代中叶,
发生于德国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 文艺运动,因当时的作家克林格尔的剧 本《狂飙与突进》而得名。狂飙突进运 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在反 封建和强调文学的民族性方面比启蒙时 期更向前跨进一大步,标志着德国资产 阶级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真想看见这样一群人, 在自由的土地上生活着自由的人民, 那时,我才可以对正在逝去的瞬间说: “逗留一下吧,你是那样美!” 我的浮生的痕迹才不致在永劫中消褪—— 我现在就仿佛已预感, 届时我彻底享受着那瞬间。
3、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难题
魔 鬼:你是什么, 到头来还是什么, 即使你穿上几尺高的靴子, 即使你戴的假发卷起千层皱波, 是什么,永远还是什么!
5、从席勒逝世至 1814年 ☆ 文学创作:小说《亲和力》(1809) 6、晚年时期 (1814-1832) 钻研阿拉伯、波斯的诗歌,中国、印度的文艺和哲学 ☆ 文学创作:诗歌集《西东合集》(1819) 《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1829) 《浮士德》第二部
2、歌德的诗
抒情诗歌 叙事谣曲 长篇叙事诗《赫尔曼与窦绿苔》 《赫尔曼与窦绿苔》(1797):
a、对落后黑暗的现实极为不满,幻想自由和高尚的新生活 b、反抗是消极微弱的,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没有走上政治反抗的道路 在爱情上也没能冲破传统势力 c、性格是感伤的、病态的,越来越沉浸于孤独和绝善钟情?
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 这是人性中的至洁至纯, 为什么从此中有惨痛飞迸! 可爱的读者呦,你哭他,你爱他, 请在诽毁之前救起他的声名。 请看,他出穴的精灵在向你目语: 做个堂堂的男子,不要步我后尘!
4、《浮士德》
——哲学的心灵剧
☆ 诗剧形式 两部,12111行 第一部25场,第二部五幕 ☆ 诗剧结构 《天上序幕》 学者生涯: 理性的局限 爱情生活: 文艺复兴的问题 政治生活: 古典主义开明君主的问题 追求古典美:希腊罗马的空想性 改造大自然:启蒙思想的实践理性
黑夜里的呼唤……
唉!我到而今已把哲学,
3、《少年维特之烦恼》
体裁—— 书信体小说
主人公—— 维特 绿蒂 维特的烦恼——
1. 爱情的烦恼 2.事业的烦恼 3.社交的烦恼
主题:个性解放、感情自由与丑陋的市民社会的矛盾 维特的形象:狂飙突进时代
德国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觉醒 德国知识青年的软弱 影响:维特式的衣着——长靴、青色燕尾服、黄色裤子 维特式的多愁善感 维特式的自杀
医学和法律, 可惜还有神学, 都彻底地发奋攻读。 到头来还是个可怜的愚人! 不见得比从前聪明进步; 夸称什么硕士,更叫什么博士, 差不多已经有了十年, 我牵着学生们的鼻子, 横冲直撞地团团转—— 其实看来,我并不知道什么事情!
在我的心中啊,
盘踞着两种精神, 这一个想和那一个离分! 一个沉溺在强烈的爱欲当中, 以固执的官能紧贴凡尘; 一个则强要脱离尘世, 飞向崇高的先人的灵境。 哦,如果空中真有精灵 上天入地纵横飞行, 就请从祥云瑞霭中降临, 引我向那新鲜而绚烂的生命!
让我在这感官的世界的深处, 疗慰我这燃烧着的一片热情! 在那颠扑不破的魔术被覆之中, 我希望有奇妙的光景已经预定, 我要跳身进时代的奔波, 我要跳身进事变的车轮,
苦痛、欢乐、失败、成功,我都不问,
男儿的事业原本要昼夜不停。
2、浮士德畅游“大世界”
A、政治理想的失败—— B、与海伦的婚姻——与希腊古典美学的结合
第十二讲
18C.德国启蒙文学
一、18C.的德国
(1)18C.德国的特点 “在政治社会方面是可耻的时代,在文学方面是伟大的时代” ——恩格斯 1、政治上的分裂与保守,农奴制普遍 2、文化繁荣的原因: ①18C手工业逐渐发展,手工业工场已经出现; ②英法启蒙主义的影响:德国知识分子的先知先觉 ③德皇帝德里弗里二世广徕风雅之士
1、浮士德体验“小世界”
你要能甜言蜜语哄我,
使我自满和孤芳自赏, 你要能使我沉溺享乐, 那我的末日就已到啦! 当我对某一瞬间说出: 你真美啊,请停一停! 就请你把我套上枷锁, 我心甘情愿走向沉沦!
书斋—— 浮士德与靡菲斯 特打赌
玛格丽特—— 灵与肉的挣扎
思想的线索而今业已寸断,
一切的学问久已使我恶心,
1、童年和莱比锡求学时期 (1749-1769)
聪明早慧,很小就对文学、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6岁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
2、在斯特拉斯堡学习和狂飙突进时期 (1770-1775)
伏尔泰、卢梭;赫尔德;莎士比亚 ☆ 文学创作: 民歌情调的抒情诗作品;《野玫瑰》《五月歌》 《铁手骑士葛兹.冯.伯里欣根》(1773) 抒情长诗《普罗米修斯》(1773-1774) 《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
4、靡菲斯特的意义
人在努力时泰容易松懈,
很快会爱上绝对的清闲, 因此我乐意造一个魔鬼, 让他刺激人,与人为伴—— ——“否定的精灵”
消极、否定精神的象征 同时又是“善”的推动力
这种无情的名利争逐,
这种渴望占有权力的贪婪欲望, 没有它们, 人类的一切优秀的自然才能将永远沉睡,得不到发展…… ——康 德 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 ——恩格斯
对浮士德来说,靡菲斯特是不能撇开的同伴,
他挫败他的自我而同时又用意志来煽动他的激情之火。„„ ‘不可理解的力量的一部分,它总是欲恶而从善’
参 考 书 目
歌德:《浮士德》,杨武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杨武能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课后思考题
二、18C.德国文学的四个阶段
三、歌 德
Johann Wolfgang Goethe(1749-
1832) 德国诗人 狂飙突进运动和古典时期的代表 人物 德国民族文学的最杰出代表 《浮士德》 《荷马史诗》 《神曲》 《哈姆雷特》 ——西方文学史上的四座里程碑
1、歌德的生平与创作
《浮士德》被誉为“哲学的心灵剧”,关于作品主题的解
释也有很多观点,你的看法如何?
欧福里翁之死——浪漫天才的放纵过火 浮士德与玛格丽特 浮士德和海伦
—— 走出“少年维特的烦恼” ,开始重视平衡 —— “拜伦……具有一种永远感不到满足的性格和爱好 斗争的倾向, 这就导致他在密梭龙基丧生, 因此用在我的 《海伦后》里很合适”(歌德)
C、填海造地——建立理想王国
我渴求、我实行,再重新希望, 这样使劲冲过我的一生, 开头还大模大样,满有把握, 而今渐趋明智,瞻前顾后,遇事小心。 这个世界我已经了然, 不复有超越尘世的妄念…… 这个世界对于有作为的人, 并不是默然无语…… 前进途中遇见痛苦也遇见幸福, 但任何瞬间都不会满足。
浮士德:我也想到,只是徒然, 把人类精神的瑰宝搜集在身边, 等到我坐下来的时候, 仍无新的力量从内心涌现; 我没有增高丝毫, 而对无垠的存在未曾接近半点。
自我的源泉、活力和根本核心, 仍然是那欲无止境、永葆青春的原始激情。 ——歌德

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同接受社会和个人道德协调一 致? 哲学意义:自然欲求和道德律令(康德) ☆ 浮士德难题的悲剧意义: 人类进步的道路曲折而又漫长 人类必须一刻不停地努力向上
古典牧歌式的叙事诗,“市民的牧歌”
任凭你在千种形式里隐身(节选)
任凭你在千种形式里隐身,
可是,最亲爱的,我立即认识你; 任凭你蒙上魔术的纱巾, 最在眼前的,我立即认识你。
看扁柏最纯洁的青春的耸立, 最身材窈窕的,我立即认识你; 看河渠明澈的波纹涟漪, 最妩媚的,我能够认识你。
若是喷泉高高地喷射四散, 最善于嬉戏的,我多么快乐认识你! 若是云彩的形体千变万幻, 最多种多样的,在那里我认识你。
3、魏玛最初的十年 (1775-1786)
几乎没有文学创作,沉湎于生活俗务中 4、从意大利之行到与席勒的合作时期 (1786-1805) 研究古希腊罗马艺术和自然科学 接受温克尔曼的观点——“高贵的单纯和伟大的宁静” 认为古典艺术的美在于朴实、宁静、和谐 ☆ 文学创作: 《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1796) 叙事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1797) 《浮士德》第一部(18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