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名词解释

1、道德----是人类生活所特有的,以善恶为标准,依靠宣传教

育,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相互联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职业----是人们从事的比较稳定且有合法收入的工作。

3、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

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4、素质----是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性对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

5、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

通过教育,社会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职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

6、职业道德修养----是指一定的职业活动中自觉按照职业道德

原则,规范和理想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锻炼的过程,以及由此形成的职业道德境界。

7、职业理想----是指一定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在一

定职业和从业者人格上的实现,是从业人者对符合自己意愿的职业工作种类以及所要达到的成就的追求和向往。

8、职业态度----是指从业者对所从事的职业的评价和表现出的

行为倾向,是从业者对其他职业和广大社会成员履行职业义务的基础。

9、职业责任----是职业团体和从业者被赋予的职权、职责及对

社会,对人民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要求。

10、职业能力----是指从业者完成本职工作,承担职业责任所必

须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

11、职业纪律----是一种行为规范,他要求从业者在职业生活中

遵守秩序(制度)、执行命令和履行自己的责任,

他是调整从业者与他人、单位、社会以及职业

生活中局部与全局关系的重要形式。

12、职业良心----是人们在履行义务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

向善的意念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是一定道德观

念、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信念的统一。

13、职业荣誉----一方面就是对职业行为的社会价值所做的公认

的客观评价和正确的主观意识,是社会用以评价从业者为价值的尺度,也就是对从业者履行职业职责的道德行为的赞赏;另一方面,是指从业者对自己职业活动所具有的社会价值以及对职业的社会赞赏和自尊自爱意识。

14、职业作风----是指从业人员在其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

体其职业特点的态度和风格,是社会对职业特

定的共同要求。

15、敬业----是指专心专心致志从事学业和事业,表现为对学业

和事业的热爱、执着和专注。

16、献身----献身:是指会出自我,换来他人的幸福和利益的高尚

品德,它包括奉献和牺牲。表现为付出、吃亏、放弃、

谦让和捐躯。

17、个人主义----是私有制的产物,它是一切剥削阶级在解决职

业首先问题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个人主义一

个人为核心,一切为了自己,总是把自己放在

同社会、他人的两极中去考虑。

18、二种精神----指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

神,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用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19、爱岗敬业----就是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用一种恭敬地态度

对待自己的工作。

20、守信----是诚实的具体表现,在职业生活中,要遵守信誉,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必行,行必果,不轻许诺言。

21、诚实守信----是指真实无欺,遵守承诺和契约的品德及行为。

22、办事公道----是指从业人员在办事情处理问题时,要站在公

正的立场,按照统一标准和统一原则办事的职业规范。

23、服务群众----就是为人民服务。

24、奉献社会----就是一心为社会做贡献,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

最高体现。

25、本质----是事物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

系,它对该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6、职业道德素质----是指人们在长期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职业道

德观念素质和职业道德行为素质的总和。职

业道德观念包括职业道德认识、职业道德情

感、职业道德意志和职业道德信念等内容。

27、职业道德认识----主要是指从业者正确认识社会主意职业道

德理论、原则和规范等知识,逐步形成社

会主意职业观念,努力提高社会主意职业

道德自我评价能力和职业道德行为能力。

28、职业道德情感----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依据一定的职业

道德观念,在处理职业道德关系,评价职业道

德行为所产生和确立起来的内心情绪体验。

29、职业道德意志----是从业者在履行职业道德责任义务过程中,

所表现出来的客服困难和障碍的力量和毅力。

30、职业道德行为----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的职业道德认识、情感、

意志支配下所产生的自觉行为。

31、慎独----是指在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

时候,仍能谨慎地遵守道德原则,不做坏事。

32、社会公德----是指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要求

每个社会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

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

33、公民道德----是作为一个社会公民所应遵循的道德要求,是

衡量一个公民精神文明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

34、道德原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根据其利益或需要并在道德

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用以调节人们行为和相互

关系的,在一定领域里普遍遵循的准则。它是

区分不同道德类型的基本标志。

35、自重----即自我尊重,自我重视。

36、自省----就是自我省悟,自我反省。

1

37、自警----是来自内部的和外界的力量通过内化,时常在警示自己要按照道德规范去做。

38、自励----是自我激励自我鼓励,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和如

何沮丧的心境都要朝着既定的修养目标迈进。

39、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国籍的自然人,国籍是一个人作

为某一个国家成员的法律资格。

40、权利----是指公民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从事某种行为的

可能性,即可以为,也可以不为。

41、义务----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某种责任。

42、政治自由----是指公民表达自己政治意愿的自由。

43、人身自由权----是指无正当理由公民的活动不受约束的权利,

是公民所应当享受的最起码的权利。

44、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

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45、宗教信仰自由-是指公民内心的信念自愿地信仰宗教的自由。

46、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行驶性质职权所做出的能够产生

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

47、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

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复议机关提出申请,复议机关依法对该具体行为审查并做出的法律制度。

48、行政诉讼----是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侵犯其

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人民法院依法定程序审查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并做出裁决的活动。

49、行政赔偿----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

公民、法人和其他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由国家给予受害人的赔偿。

50、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

人之间或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51、行政法----是指调整和规定国家行政职权活动的法律规范的

总和。

52、行政机关----按照宪法和相关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立的,依法

行使国家行政职权、对国家各项事务进行组织、管理的国家机关。一般依据于地域和职能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种类。53、民事权利----是民法赋予民事主体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

依法所享有的各种权利。

54、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

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55、知识产权----是指民事主体对智力劳动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

权利。

56、民事责任----是民事法律责任的简称,是民事主体因违反民

事义务或者侵犯他人的民事权利所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57、合同----是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

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58、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59、哲学----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60、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世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

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61、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人们用世界观去观察和对

待人生问题,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价值的根本看法和

态度。

62、客观规律----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

联系。

63、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

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64、发展----指事物有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

序运动。其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5、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66、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关于社会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总

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67、社会存在----是人们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

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68、社会意识----使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69、生产力----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

的能力。

70、生产关系----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71、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72、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宗

教、艺术、道德、哲学的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

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73、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

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

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是马

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74、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75、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

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

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

事物、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76、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

规律性,赋予创造性。

77、实事求是----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论述:事实就

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

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它是马列主义的精髓,

也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78、解放思想----邓小平论述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

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79、公平----指正确处理社会经济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合理

分配,包括起点公平、机会或规则公平、结果公平等。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