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第五子不爱皇权却爱好种野菜 曾研究野菜救荒问题

合集下载

[洪武大帝朱元璋传]洪武大帝朱元璋传草根帝朱元璋的5大无人能比的历史功..

[洪武大帝朱元璋传]洪武大帝朱元璋传草根帝朱元璋的5大无人能比的历史功..

[洪武大帝朱元璋传]洪武大帝朱元璋传草根帝朱元璋的5大无人能比的历史功绩篇一: 洪武大帝朱元璋传草根帝朱元璋的5大无人能比的历史功绩出身于社会最底层的朱元璋,无疑是中国历史上1个响当当的大人物。

谁都知道,作为明朝的创业皇帝,少年时代的朱元璋只不过是元末淮河流域间的1个放牛娃,只不过是1个为了勉强活命而不得不出外流浪了三年的小和尚。

但就是这个曾经一无所有的逃荒者,打从24岁投奔农民起义军,从一名小兵开始起步,仅仅经过17年传奇般的奋斗与征战,乃竟登上了堂堂一朝开国天子的宝座!不过有关朱元璋的评价,却从来都是众说纷纭、毁誉交加,以至于直到今天,这种集中奉献给他的敬仰、赞美与唾沫,仍然可以在网络上掀起一场暴风雨般的争论——如果刺激得当的话。

可无论怎样看,以朱元璋传奇而光辉的军事履历和治国生涯,他显然都有充足的理由当选为中国封建社会位居前三名的最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

甚至就是第一名也没准。

功绩一: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征战,削平群雄,结束了蒙元的统治,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崭新而强大的国家,恢复了汉民族在传统中国疆域内丧失已久的政权。

说明: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天下大乱间,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

朱元璋自参加红巾军不久,就以自己的英勇与才智获得赏识,并努力拼搏,终于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一支劲旅的统帅,进而率军消灭了相邻的好几个比较强大的割据政权,然后北伐蒙元,一路势如破竹之下,很快就克复了元朝的都城大都。

之后,朱元璋又经过几次讨伐,最终统一全国,建立了大明朝。

中国历史每逢乱世时,便是群雄逐鹿中原争夺天下的时候,但每次混战到最后,则又必定会回落到各家归一、天下一统的局面。

而这最后的胜者,通常也总也有其胜出的理由。

无论是刘福通、朱元璋,还是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对于腐朽的蒙元统治者来说,那当然都是正义之师;但若拿各支农民军互相比较的话,那恐怕就没有正邪之分了——各家都是为了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自己的汉族人的政权不是?所以,朱元璋最后的胜利是无可指责的,他既非继承,也非窃取,而是全凭自己诚实的奋斗夺得这谁都可以奋力抢夺的天下的。

明朝藩王选讲(叁)-周王朱橚支系

明朝藩王选讲(叁)-周王朱橚支系

明朝藩王选讲(叁)-周王朱橚支系理论上讲,他的名字按照现代字体简化,应该是朱(木肃),但是你无论用哪种输入法,都打不出来这个字。

他的母亲是谁?又是被他四哥润色出的历史疑案。

他的一生,既是医学家,也是中草药植物学家。

他的后世繁荫,不仅至明末传袭十三代,更是有七十六个郡王国。

乘着系列内前序文章秦王晋王的秋风,我们继续说明朝藩王,今天讲述周定王朱橚及其支系的故事。

如果这个画像是真的,倒是与朱元璋慈眉善目那张版本颇类•·乱世降临,他母亲是孙贵妃?1361年10月8日,南征北战的朱元璋迎来了自己的第五子。

明朝于1368年1月23日建立,在明朝建立前出生的儿子,都是备受老朱的锻炼和喜爱。

我们在此就先捋一捋朱元璋那些儿子是在明朝建立前出生的。

他们是:长子朱标,1355年10月10日出生;次子朱樉,1356年12月3日出生;三子朱㭎,1358年12月18日出生;四子朱棣,1360年5月2日出生;五子朱橚,1361年10月8日出生;六子朱桢,1364年4月5日出生;七子朱榑,1364年12月23日出生。

上面七位儿子是明朝建立前出生的,然后朱元璋迎来了几年的空窗期,第八子朱梓直到1369年10月6日才出生。

据《明史》记载,朱橚是马皇后所生,那本史书记载马皇后生子五人,即是朱元璋前五子。

我们就此问题已经多次提及过,关于朱元璋前五子嫡出或是庶出的问题。

姑且就认为朱橚就是马皇后所生吧。

但是同时根据《明史》记载中的蛛丝马迹,有人猜测,朱橚实际是孙贵妃的儿子。

成穆贵妃孙氏,1343年出生,1360年被朱元璋纳为妾,容貌美丽且贤于礼法。

当时马皇后慈善地管理后宫之事,孙贵妃则以法制协助马皇后,史书称:“高后(马皇后)以慈,妃(孙贵妃)以法,皆相济得治。

”1374年,孙贵妃薨逝,享年31周岁,朱元璋命第五子朱橚为孙贵妃的义子,由朱橚为孙贵妃服孝三年。

所以,也有部分人认为,周王朱橚实际就是孙贵妃所生。

总之还是那个话,朱元璋前面五位儿子是谁生的,可以去南京明孝陵问问老朱。

明·王磐撰《野菜谱》1586年救荒野谱(饥荒年可食野菜图谱)

明·王磐撰《野菜谱》1586年救荒野谱(饥荒年可食野菜图谱)

明·王磐撰《野菜谱》1586年救荒野谱(饥荒年可食野菜图谱)《野菜谱》(救荒野谱)一卷,明代散曲作家王磐撰。

作者亲自采访农民,收集能度荒年饥馑的60种野菜的有关资料,整理编成三言歌诀。

并说明其采集及食用方法。

此本每种野菜均有配图,有万历14年(1586)跋。

王磐青年时薄科举,不应试,所作散曲,题材广泛,为明代散曲家。

因为目睹江淮之间连年水旱,饥民采摘野菜充饥,王磐恐怕百姓误食伤生,故经过调查访问,写成此谱,以帮助灾民度过饥荒。

全书虽缺乏治疗的内容,但其所记多为一些地方本草名称,对于研究药物学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野菜谱》上文下图,文约占五分之三,图占五分之二。

“文”,在菜名后有两三行说明,大都是觅食的时间和吃法,如:白鼓钉——名蒲公英,四时皆有,唯极寒天小而可用,采之熟食。

后面是近似谣曲的通俗的乐府短诗,多是以菜名起兴,抒发感慨,嗟叹民生的疾苦。

穷人吃野菜是为了度荒,没有为了尝新而挑菜的,因为多水患,《野菜谱》几次提及,如:眼子菜:眼子菜,如张目,年年盼春怀布谷,犹向秋来望时熟。

何事频年倦不开,愁看四野波漂屋。

猫耳:猫耳朵,听我歌,今年水患伤田禾,仓廪空虚鼠弃窝,猫兮猫兮将奈何!灾荒年月,弃家逃亡,卖儿卖女,是常见的事,《野菜谱》有一些小诗,写得很悲惨,如:江荠:江荠青青江水绿,江边挑菜女儿哭。

爷娘新死兄趁熟,只存我与妹看屋。

抱娘蒿:抱娘蒿,结根牢,解不散,如漆胶。

君不见昨朝儿卖客船上,儿抱娘哭不肯放。

《四库提要》评曰:“其诗歌多寓规戒,似谣似戒,颇古质可诵。

然所收录,不及《绝山书》之赅博也。

”虽然《野菜谱》收录的野菜种类仅及朱橚《救荒本草》的七分之一,不过这些野菜都系当地所产,作者的写作态度也很严肃,所以徐光启后来也将之收入《农政全书》。

王磐(约1470年~1530年)称为南曲之冠。

明代散曲作家、画家,亦通医学。

字鸿渐,江苏高邮人。

少时薄科举,不应试,一生没有作过官,尽情放纵于山水诗画之间,筑楼于城西,终日与文人雅士歌吹吟咏,因自号“西楼”。

节约粮食名人故事简短

节约粮食名人故事简短

节约粮食名人故事简短
《朱元璋的节约粮食故事》
嘿,你知道朱元璋不?那可是大名鼎鼎的明朝开国皇帝呀!
朱元璋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经常饿肚子。

有一次啊,他饿极了,就去挖野菜吃,那滋味,可真不好受哇!他心里就暗暗发誓,以后要是有了粮食,一定不能浪费。

等他当了皇帝后,也没忘记过去的苦日子。

有一回呀,在皇宫里吃饭,他看到桌子上有一些饭菜没吃完,立马就不高兴了,皱着眉头说:“这粮食可不是大风刮来的呀,咱可不能浪费!”旁边的大臣们都连连点头。

朱元璋还下令,让全国上下都要节约粮食。

他说:“咱老百姓种粮食多不容易啊,就像咱爬山一样累得气喘吁吁,咋能随便浪费呢?”你说,他是不是很厉害?
就这样,在朱元璋的带动下,明朝那时候节约粮食的风气可浓啦!大家都知道粮食的珍贵,都舍不得浪费一粒米呢!这朱元璋,可真是个值得咱记住的节约粮食的大名人啊!你难道不想向他学习吗?。

救荒本草

救荒本草

救荒本草□席瑾那个小心翼翼生活在权力缝隙里的皇子,那个为保住性命不得不一次次远离权力,专心热爱自然的人,因为《救荒本草》,同样受到历代百姓的尊敬。

他就是《救荒本草》的作者,朱橚[sù],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明成祖朱棣的胞弟。

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的儿孙们还没有机会在锦衣玉食中培养出纨绔子弟的性情,朱橚从小得到严格教育,因此,文武兼修,才情卓然。

10岁,朱橚被册封吴王,驻守凤阳,随后,又被封周王,21岁就藩开封,65岁卒于开封,葬禹州明山。

骄傲,桀骜不驯,不曲意逢迎,自始至终,朱橚不受朱元璋宠爱。

作为皇帝兼父亲,朱元璋既高兴他的儿孙们的才情与进取,又疑心他们会侵犯他拟定的接班人的皇位根基,因此,对爱孙朱允文以外的皇子皇孙,他无疑是打压的。

但是,如果比较起来,相对于对开国功臣武将的杀戮,找个借口,将朱橚流放到云南边陲,对朱橚来说,已经要感谢父皇隆恩了。

朱橚与他的哥哥朱棣一样,都拥有出众的能力与激情,他并没有朱棣的野心。

靖难之役,朱棣登基,可朱橚还是朱橚,只不过,身份从皇帝的儿子、皇帝的叔叔转变为皇帝的弟弟。

在朱元璋朝和建文帝朝两次被流放云南,已经让朱橚拥有和储备了足够的清醒、警惕和乖巧。

朱棣称帝,他重新恢复爵位,归藩开封。

此时,他的姿态已然放得很低,他主动交出护兵,出让利税,表示不顾黄河一再泛滥的危险,依旧在开封安居不变。

《救荒本草》成书后,他还将此书作为礼物,献给皇帝哥哥。

他没有选择声色犬马,而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消解他依然风情万种的心。

他寄情田园,潜心研究医药,他著书立说,为穷苦百姓寻找度过灾荒的食物。

他脚下的国度,是一个农业大国,物产丰富,水土肥美,可是,食物的丰歉依然要由上天定夺,在灾害肆虐的荒年,救荒本草,以其贴心的诚意,温暖了多少瘦弱饥饿、濒临绝境的身体和心灵。

虽身份贵为藩王,朱橚并没有野外考察的自由,因为,没有特殊旨意他不得出城,他只好在王府中建了个园子。

园子中,草木参差,小径蜿蜒,各种野花开了又落,野草荣枯,大树洒下浓荫。

古代名人吃野菜的故事

古代名人吃野菜的故事

古代名人吃野菜的故事眼下正是野菜盛产的季节,吃腻了大鱼大肉的都市人也吃起了野菜。

不光现代人对野菜情有独钟,古人也吃野菜,不但普通百姓食用,皇帝大臣、达官贵人也吃。

有史料可查的吃过野菜的皇帝有李世民、朱元璋,还有清朝的雍正皇帝,不过他们大多是借吃野菜来标榜自己的爱民和节省,没有真正吃出野菜味道,作秀的成分居多。

说到吃野菜,不能不提到晋朝人张翰,这位老兄在洛阳做官,身在千里之外却十分思念家乡的莼菜,于是索性辞了官归隐家乡,这样就可以酣畅淋漓地吃上莼菜了。

张翰算是中国历史上为了口腹之欲而辞官的异类,这就是“莼鲈之思”的典故。

莼菜是一种地道的野菜,其叶片浮于水面,叶的背面分泌一品种似琼脂的黏液,莼菜吃起来嫩滑爽口,可以烹制成羹,“饭稻以终日,羹莼将永年”是古人美餐莼羹后抒发的情怀。

荠菜是野菜中的上品,正所谓“三月三,荠菜赛金丹。

”它性凉、味甘,若做菜吃带有一股清香味。

宋代大诗人陆游就喜好荠菜,为此他还特地写过一首《食荠诗》:“小着盐醯滋美味,微加姜桂发精神,风炉饮钵穷家话,妙绝何曾肯受人。

”诗人一碗荠菜配以作料,吃起来也趣味盎然。

苏东坡不仅是文豪,也是一位美食家,他了解每一种食物的妙处,作为一方的父母官他自力更生,亲自掌厨。

苏东坡非常爱吃春季里的野菜芦蒿(又名蒌蒿、藜蒿)。

1084年苏东坡被宋神宗派往汝州任职,他特地取道今天的南京品尝芦蒿,后来苏大诗人屡次路过南京时,只要有时机就去食芦蒿,他对这种香嫩鲜脆,具有清火化淤功效的野菜极为赞扬,曾赋诗云:“初闻蒌蒿美,初见新芽赤。

”苏东坡在《惠崇春江晚景》中也念念不忘蒌蒿,诗云“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说到底古代名人吃野菜大多不是为了果腹,人家吃野菜吃的是一种品位,假如真的沦落到靠野菜充饥,哪里还有闲情逸致去对野菜赋诗咏吟?《史记》中有“藜藿之美”的说法,在民间野菜千百年来仍被不少穷苦人家所食用,对于普天之下的布衣百姓,再怎么吃野菜,恐怕也吃不出名人的那种心境吧。

朱元璋廉政救荒述评

朱元璋廉政救荒述评
的明太祖面 临着在 一 片灾荒 和 旧废墟 之上重 振朝 纲 、巩 固 便于操 作 、处 理 突变性的灾 荒事 件 ,使 得一切 工作有 章可 王朝 的社会 问题 。为此 , 明太 祖借 上天 示警 的名义 , 抓住 治 循 , 法可依 ,又便 于培 育各级 官员 的客观务实 的 行政 作 有
( 1 一 编订 寅户 文册 , 主倡客 观务实的行 政作风 须真实 、 准确 无误 。为此 , 明政府依 照国 家的黄 册制和鱼 鳞
下:
分, 这既是 国家征 税工作 的合理延 伸 , 又是 对富 户 、 户、 大 官
3 涉厦 到河段 、 、 库房等公 共建 筑设施遭 破坏 的 , 地方 官 的贪污 。规 定以工 代赈 的救 荒策 略只有在 上报得 到朝 廷许
等私有 物 的有无 , 饥 民区分 为不 同的 等级 , 次有 极贫 、 将 依
次贫 、 稍贫 3个级 别 , 以便按轻 重缓 急 , 妥善处 理 , 免简单 避

在具体 掌握灾情的环节上推行廉政建设
地方官 员疏于政 事 、 册简慢 无序 、 文 不分 等级 的 , 一律要 往朝地 方 官员趁上 报灾情 之机 , 处 任情扭 曲 , 处 虚谎 假 化 。 尤其 是在土地方 面 , 对那些 大做荒灾 文 冒, 使得 朝廷难 以具体把握 整个灾 荒的规模 和程度 。也使得 按私吞赈 物罪论 处 。
假 一亩至 五亩 。要 笞 5 , 5 O杖 每 情, 遏止虚 假 , 防 因 自然灾 害 引起 的盲 灾 , 为 关键 。所 址 换 段 、 冒穷 困及伤 害 的 , 谨 实 亩 加 一等 罪 。t所 以 , 灾 中对 私有 财 产 的精 确审 记 和划 6 , 治 以 , 环节上 , 在此 明太 祖实行 以下措施 :

朱橚[明朝周定王]

朱橚[明朝周定王]

朱橚[明朝周定王]代表作《救荒本草》朱橚(1361年10月8日-1425年9月2日),南直隶凤阳(今安徽凤阳)人。

明朝宗室,医学家。

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明成祖朱棣的胞弟,生母待考证(因与朱棣同母,且朱棣本身生母存疑,故其生母可能性有二。

孝慈高皇后马氏或碽妃)。

洪武三年(1370年)封吴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改封为周王,十四年(1381年)就藩开封。

朱橚好学,能词赋,曾作《元宫词》百章,又组织编著有《救荒本草》《保生余录》《袖珍方》和《普济方》等作品,对我国西南边陲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薨,谥号“定”。

基本信息别名周定王所处时代明朝初期出生日期1361年10月8日出生地南直隶应天府上元县(今江苏省南京市)去世日期1425年9月2日人物生平封爵头像从小由成穆贵妃孙氏养育,孙贵妃去世,朱橚守孝三年。

明太祖建立明朝以后,为了保持朱姓皇室的长久统治,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实行分封制,于洪武三年(1370年),分封其九子为王,建藩于各战略要地,让他们“夹辅王室”,镇摄四方。

[3]洪武三年(1370年),封吴王。

后来明太祖认为吴地乃国家财赋之地,不适宜建藩。

洪武十一年(1378年),将朱橚改封为周王,与燕王朱棣、楚王朱桢、齐王朱榑驻凤阳。

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命朱橚就藩开封,以宋宫故地为府。

洪武十五年(1382年),奉旨亲率兵役赴北平府援送粮草。

被废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冬,朱橚因为擅自离开封地到凤阳而获罪,被太祖下令迁往云南。

太祖不久改变决定,留朱橚在首都,由世子朱有炖理藩事。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十二月获准返回封地。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死,因其长子朱标早丧,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

朱允炆为皇太孙时,就已感到“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逊”,以及他们“拥重兵,多不法”的威胁,因此他一即位,就开始削藩。

建文元年(1399年),以朱橚是燕王朱棣同母弟,害怕他支持朱棣,特意提防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元璋第五子不爱皇权却爱好种野菜曾研究野菜救荒问题
他是大明皇室的皇子,老爸朱元璋,这样的身份应该是衣食无忧,养尊处优的,可是他却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地采集野草,还把它们都种在自己的王府中,还亲自品尝各种野菜,把那些能吃的野菜画出来、写出来,编成《救荒本草》,为的是给老百姓在饥荒年做个指南。

在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有不少人著书研究野菜的食用,目的都是为了救荒。

因为明朝时自然灾害频发,人们常常只能靠挖野菜度日。

大明皇室的很多朱家人都有点与众不同的癖好,有人爱当木匠,有人爱炼丹药……这位也有一个独特的爱好——种野菜。

而且还根据自己对野菜的研究写了一本植物学著作——《救荒本草》。

朱橚(sù),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明成祖朱棣的胞弟。

皇室的王子,锦衣玉食应该不成问题,玩点高大上的古玩玉器之类的,容易理解,这位王爷种野菜,确实让人有点匪夷所思。

作为一个王子为啥要种野菜呢?
朱橚和他生活的时代
在历史上,明代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朝代,可以说是旷古未有之。

根据《明史》《明实录》等记载,明代的主要灾害有洪涝、旱灾、地震、雹灾、蝗灾、风沙、疫灾、霜雪八大类,这八类自然灾害发生的总数达到6199次,这其中有些灾害涉及两个或多个省区,如果减去重复计算的灾害次数,明代这八种灾害的发生次数也不少于5700次至5800
次。

明代276年的历史中,洪涝、旱灾、地震三种灾害均超过了1000次,而洪涝灾害更是达到2000次之多,平均每年发生洪涝灾害7次之多。

明代的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社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自然灾害无疑直接摧残了农业的发展。

农田被冲毁,庄稼被淹没,蝗灾更是让人们颗粒无收。

根据记载,明洪武、永乐年间黄河流域一带的水灾、旱灾、蝗灾都很严重。

有记载,明永乐八年时,有一次黄河发大水,14000多户人家遭灾,近20万牲畜被水流冲走,7500多亩田地被冲毁。

田被毁了,牲畜也没了,房屋也冲垮了,人们流离失所。

明代之前的元代,民族压迫极其严重,战乱频繁,人们无法安定生活。

到明初战乱刚停时,人民尚未得到休养生息,生活更苦,却频繁有各种自然灾难降临,于是,“禾苗尽槁,菽麦无收,穷困极矣……民拾草子充食。

”这样的句子在给大明皇帝们的奏折中算是常用语。

朱橚就生活在这样的年代。

皇子的王府种上了野草
朱橚并不是一出生就是皇子,直到他老爹朱元璋建都南京,做了大明皇上,他才被封为王,那年他八岁。

朱元璋不喜欢他的儿子们守在身边,怕他们造反,所以给他们每人封了一块地方,打发到各地当王爷,而且还规定他们不许擅自离开封地。

这朱橚的封地在河南开封,也属于旱涝灾害严重的地区。

朱橚28岁那年冬天居然私自离开封地,跑到安徽凤阳去了。

这事让他爹知道了,治了罪,还打发他到云南去了。

明代时,云南是蛮荒之地,朱橚看到当地居民生活环境不好,得病的人很多,缺医少药的情况非常严重,朱橚就组织府内的医生编写了方便实用的《袖珍方》一书,感觉就像现在说的口袋工具书,方便大家得病时查阅。

朱橚从小就看到战争、自然灾害等带给人们的伤痛,他对医药便很有兴趣,认为医药可以救死扶伤,延年益寿。

朱橚在云南待了两年就被他爹原谅,又召唤回自己的封地了。

由于朱橚的领地开封府是著名的黄泛区,这里的人们经常利用野生的可供食用的植物来填肚子,误食中毒者屡见不鲜。

看到这种情况,朱橚决定专门研究野生植物,他亲自带人跑遍封国境内的“山野平地”“咨访野老田夫”,采集实物标本,考核筛选出其中可用来充饥的植物四百余种。

为了进一步观察这些植物的生长情况,他琢磨着把王府里的地整出一块来,把那些长在山坡荒野的野生植物种进王府花园里。

他每天观察、研究、记录这些野生植物的生长情况。

以现代眼光看,就是一位合格的植物学家。

朱橚种这些野菜野果可不是单看看,他种植它们是为了搞清楚这些野菜野果哪些可以食用,以方便在灾荒年时能告诉灾民啥能吃啥不能吃。

为辨别某一植物是否有毒,口感是否合适,朱橚都要亲自尝一尝后才加工成食品。

最后朱橚把可供灾荒时食用的414种植物的资料编辑成册他还特地请画师把植物的叶、花、果、枝干绘成图,附在每种植物介绍
后面。

他把自己研究出来的东西编成了一本书,书名叫做《救荒本草》,详细地记载了每种植物的名称、出产环境、形态、性味、加工烹调方法,可谓是野菜指南。

书中一些今天被我们当做观赏植物的品种,也曾是灾荒年时可食用的野菜,比如石竹花,萱草,而且那时还是食用萱草的叶子,其花朵还没有被列入可食用范围中。

在《救荒本草》中,大多数野草的食用方法都是焯水去其苦味,油盐凉拌。

明朝人研究野菜为救荒
其实写植物方面的本草类书籍自古有之,神农氏尝百草,著《神农本草经》,唐时有孟诜的《食疗本草》,后宋代苏颂的《本草图经》和唐慎微的《证类本草》等等,但这些都不是“救荒”专用。

而独独是在明朝,出现了好几种专为救荒而编修的图书除了有朱橚《救荒本草》,还有王磐《野菜谱》、周履靖《茹草编》(四卷)、鲍山《野菜博录》等,之所以有这么多人特别关注灾荒年里可食用的野菜野果,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明代自然条件的恶劣。

朱橚无疑在中国本草研究上是首位注意到救荒问题,以民生为本来研究野菜的植物学家。

在朱之后的几十年,另一位叫王磐的也开始寻找可食用的野菜,其《野菜谱》中记录了野菜六十种,不仅做了解释还编成了诗歌,配了插图。

在王磐之后不到一百年时,又有一位叫周履靖的也开始研究野菜,同样是为了救荒做研究,他写成了《野菜博录》。

明末时,徐光启编修《农政全书》,收录了朱橚的《救荒本草》,他自己说“未尝忘田居,朝夕历览,详询前后”在总结先人经验的基础上又得野菜六十余种。

到了明末婺源人鲍山深入黄山搭室而居,用了七年时间写成《野菜博录》。

关于野菜救荒研究,可以说贯穿了整个明代历史。

随着这些研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野菜这个平时没人搭理,难时挺身而出的物种得到了广泛推广,而且几乎家家都掌握了几种野菜的采集和食用。

链接
杜甫最爱吃马齿苋
吃野菜吃到辞官不做的,历史上恐怕也就只有晋朝人张翰了,这位老兄在洛阳做官,身在千里之外却十分思念家乡的莼菜,于是索性辞了官归隐家乡,这样就可以酣畅淋漓地吃上莼菜了。

张翰算是中国历史上为了口腹之欲而辞官的异类,这就是“莼鲈之思”的典故。

苏东坡不仅是文豪,也是一位美食家,他了解每一种食物的妙处,作为一方的父母官他自力更生,亲自掌厨。

苏东坡最爱吃春季里的野菜芦蒿(又名蒌蒿、藜蒿)。

1084年苏东坡被宋神宗派往汝州任职,他特地取道今天的南京品尝芦蒿,后来苏大诗人多次路过南京时,只要有机会就去食芦蒿,他对这种香嫩鲜脆,具有清火化淤功效的野菜极为赞赏,曾赋诗云:“初闻蒌蒿美,初见新芽赤。

”苏东坡在《惠崇春江晚景》中也念念不忘蒌蒿,诗云“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唐朝更是把吃野菜作为一种情趣,诗人们还通过描写野菜的诗歌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白居易、陆游以及李白都有写野菜的诗句,白居易和路由都喜欢吃春天的荠菜,李白则更钟情蕨菜。

诗圣杜甫最爱的野菜是马齿苋,杜甫在《园官送菜》中表达了对马齿苋的喜爱:“苦苣针如刺,马齿叶已繁。

青青佳蔬色,埋没在中园。


古人吃野菜,不但普通百姓食用,皇帝大臣、达官贵人也吃。

有史料可查的吃过野菜的皇帝有李世民、朱元璋,还有清朝的雍正皇帝,不过他们大多是借吃野菜来标榜自己的爱民和节俭。

其中也不乏尝鲜者居多,民间传说,清代乾隆皇帝一时心血来潮,也曾让御厨在宫内给他用马齿苋做过菜饽饽。

说到底古代名人吃野菜大多不是为了果腹,吃的是一种品位和情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